这电影最大的缺点是它不像一部电影,它是一部段廉价的带剧情的段子集合整部电影(让我们还是这么称呼它)缺乏剧情,甚至当我刚从电影院出来的时候都无法总结它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因为……它真的没讲……台词和镜头非常糟糕,非常地让人跳戏,运镜有一种学了修辞手法后恨不得一个句子塞五个比喻的美,拍个看烟花要整了五种角度三个镜头也愣是没看出来想表达点啥,拍出来的烟花还是糊的…糊的…最让人痛恨的是这个结尾,好不容易搞出个主题,坚持梦想 或 接受平庸,拍了那么多个纠结和彷徨的镜头,结果主角最后选择了……家没看过电影的可能不知道这是在表达什么,但是看过电影的同学们应该也不会知道这是要表达什么在一个特大号的家字飘出来以后,电影结束了,一个质疑自己不是导演料子的导演成功地导演出了一部怀疑自己不是导演料子的烂电影的讽刺带来的喜剧效果比电影本身的强的多如果这部电影是真的那你说得对,你确实应该煮火锅而不是拍电影这拍的确实是不知道什么东西,资方撤资止损是明智之选不要再拍电影霍霍家人又霍霍市场了不过电影倒不至于一无是处,但是也非常接近一无是处唯一的优点就是十个笑话能有三四个逗笑我,作为喜剧把自己的职责履行了一半我一向对喜剧比较宽容,就给一星半吧,一星给便宜,半颗给段子多的不想给,这是奉行不看烂片原则的我最近半年遇到的最大挫折
很轻松幽默的电影,崔志佳自导自演,挺不错的。
没有什么槽点,包袱都响了,而且还能首尾呼应挺难得的。
不知道拍电影时道具能吃不,这剧组不得天天吃火锅啊!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伟大的,有平凡的,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他。
回头想想,你为之努力过,追求过,就很了不起了,而你擅长的、不屑的,也许正是别人的梦想,也是艺术。
所以,追逐梦想,做好擅长的,本身也是一种艺术。
好消息,这次的东北喜剧终于不是包饺子了!
是热辣有味的火锅。
看电影之前我还挺好奇,为什么几乎全员东北喜剧人,却整起四川火锅?
看过正片就明白了,这是东北女婿“入赘”四川火锅世家的故事。
简单概括,主角李如意有一个导演梦,但是因为才华、运气等多重因素,一直没有取得成功。
他的岳父一心认定李如意就是做厨子的料——这并非是贬低女婿,而是女婿真的能炒出一锅醇厚飘香的火锅底料。
当李如意再一次筹备拍摄电影时,却惨遭撤资,在阴差阳错之下,他以拍摄场地搭建的火锅店,参加了火锅争霸赛。
为什么一个导演搞起了火锅生意?
因为火锅比赛的第一名可以得到100万,正好够他们拍一部电影。
——心怀梦想的导演,在追求梦想的路上,真的是想尽了办法。
其实是一个蛮心酸的事情,但是导演用喜剧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了,而且,还挺成功,影院里的观众都被逗笑了。
开店原则是:“把顾客都当做导演,导演有什么需求都得满足”。
所以,即便没有火锅食材,他们都要跑到别的火锅店下单。
就这样把火锅店开得红火起来了。
导演组转行开火锅店,不仅仅是适应,仿佛再就业来到了“统治区”:对讲机不讲戏了改传菜;有服装组在不用担心顾客衣服溅到油了;有道具、有统筹,竞争对手来“找茬”都不在怕的。
电影看完,真的感觉看饿了。
冬天来了,谁能不想吃热乎的火锅呢?
导演镜头里对火锅的特写镜头,着实把人看馋了。
这部电影把喜剧和火锅的元素结合得很好,喜剧电影,欢快、热闹,好看还好吃,正适合一家人走进影院热热闹闹地看上一场,看完之后再约上一顿火锅,烟火气足足的。
电影不仅有笑料,还有深度。
这是一部建立在“阴差阳错”、“误解”和“伪装”的情况下发生的喜剧故事。
当李如意成功地拿下火锅争霸赛的冠军,领到一百万的拍摄资金时,却得知当初被撤资的真实原因是自己没有导演才华,拍摄的东西别人都看不懂。
对于一个导演来说,没有钱可以想办法拉投资,没有才华却是致命的。
李如意消沉了,成为导演的梦,真不如意啊。
好在他的妻子和岳父还在支持他,一直鼓励他。
——人在社会上会被摔摔打打,但家里永远都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这次的东北喜剧真的没有在包饺子,直到故事的最后,李如意也没有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但是他有可以暂时躲避思索是放弃还是继续的港湾,他可以在家里得到疗愈,再做下一步打算。
片名:《火锅艺术家》,是可以拆解的三个词,火锅代表现实生活,艺术代表李如意追求的导演梦,家则是接纳李如意可以做任何选择的地方,是可以休息,获得能量的地方。
电影前面是爆笑喜剧,后半程则回归现实,搞笑又贴合实际。
最后的片段如一片雪花落到温暖的土壤——当妻子问丈夫,“火锅和艺术,选择什么”,丈夫的选择是家——如春风化雨,着实让人心里充盈着暖流。
就像盛极一时的东北小品一样,东北喜剧电影也一直是独树一帜、颇有特点,这部最新的《火锅艺术家》就是这样一部笑声不断、东北那嘎达气氛十足的喜剧电影。
★接地气第一式-混搭跨界的幽默搞笑片名火锅+艺术家,这俩看似不搭噶的词儿嫁接在一起就有搞笑的强劲潜质,火锅是老百姓喜闻乐见并十分熟悉的,艺术家平时大多只能仰视瞻仰,火锅艺术家这个混搭的新词儿立马就提供了一种平民参与艺术领域的可能,也很快就会吊起观众的胃口和好奇心,但只有起式还远远不够,还要看接下来玩的如何。
★接地气第二式-新人崔志佳东北是盛产喜剧演员的沃土,一不留神又产出了一位叫崔志佳的冷面笑匠,说是冷面新人也可以,称谓不重要,关键看疗效。
这位上世纪的80后在片中领衔一众喜剧明星,虽然也偶有笑容闪现,但总的来说距离嬉皮笑脸很远,尤其是和同台搭戏的宋小宝一比就更加冷面正经了,但电影中崔志佳扮演的角色无论是设的局,还是说出来的话都极具笑果,引俊不止之余再看看他那张平静的脸,笑果就更加翻倍,这可能就是冷面笑匠的魔力所在吧。
★接地气第三式-众星捧月的全喜剧明星阵容目前当红的喜剧演员几乎都有参演,至少是一般观众熟悉的喜剧演员大都有露脸,而且分工明确,错落有致,既没有抢走第一咖位的戏份,又不同于一般常见的客串表演,而是设计精巧、心思缜密的联合出演了一回,说是绿叶都不太合适,群星配角的表演有机顺滑、精彩加倍才是我想说的,本来熟悉的演员一露面观众就会有种本能的认同和共情,如果设计的剧情表演再很精彩,作为喜剧还能让观众笑声不断,那就是更上层楼的境界了。
★剧情继续混搭,搞笑持续震荡*混搭剧情之一:喜剧+冥府片名就是混搭搞笑的,接下来的剧情就更是了,宋小宝的高光桥段就是喜剧搞笑混搭冥府恐怖的,观众都知道那不是真的阴阳界,当看到是在整蛊宋小宝的角色时,看到宋小宝精彩的个人表演时,结合自然流畅的幽默剧情,想不笑都难。
*混搭剧情之二:烹饪+比武影片把餐馆之间的较量比拟演绎成了武林的比武大会,一招一式都像模像样,完全复刻正宗的武术题材电影的格式,而内核却是市井最常见的火锅店、火锅店老板,还有火锅店的伙计,这些人物可能刚刚在电影院之外就遇到过,转眼上了银幕开始一板一眼的比起武来,俨然一个个的武术大家,这个混搭笑果又是不错。
★支线剧情零敲碎打锦上添花仅举一例,大长脸于洋的酒瓶子恐怖症,也有叫PTSD的,哈哈,剧情就不透了,反正看完这片再看到酒瓶子,尤其是啤酒酒瓶子就会不由自主的发笑,于洋是配角,他的戏份也是支线,但由于设计的精彩,已经是红红火火的助燃了主线剧情的搞笑和幽默,使得观众都开始有点儿同情于洋这个角色了,只是一边笑一边同情,这种观众和次要剧情的共情正是本片成功的一个佐证。
此外还有其他配角贡献的精彩表演,如好友借钱遇到的落寞冷酷,但呈现出来的却不是一般正剧的伤感,而是妥妥的搞笑,其实这也是喜剧的一个绝佳境界,通过常见的人情冷漠来实现好玩搞笑的喜剧情节。
★其他不知名演员的精彩表演这部喜剧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全体演员,无论咖位如何,都是表演在线、幽默十足,这个除了演员本身,就只能是导演、编剧的功力体现了,每个演员的表演主次分明、又可以互相帮衬,使得全片没有冷场,名场面目不暇接,观众是从头笑到尾,这样接地气的国产喜剧可以有。
还不如大学生作业拍的好。。。
崔志佳开火锅店去吧好不好。。。
你比较适合做一个厨子。。。。
好心疼男主她老婆。。。
目睹着老公被刺老爹后还要带着老爹安慰低谷期的弱智老公干他不擅长的事。。。
全世界都要哄着这个大胖小子是吗。。。
明明自己也是接受现实从立志成为电视台主持人到最后做了电台主持人。。。
面对亲亲的老公时候又选择了支持他追求梦想。。。
不批判女演员但这一看就是男导演描绘的无私奉献无限包容的贤妻良母形象。。。。。
男的最爱给自己找妈了滚吧。。。
ex死了。。。。
元旦档喜剧片云集,假期后,电影《火锅艺术家》也将于新一年的1月3日上映,该片是由崔志佳执导,崔志佳、张琪、焦俊艳、于洋、李昆鹰、刁标等人主演的喜剧电影,宋小宝、魏翔、艾伦、乔杉、孙越、文松、潘斌龙、张子栋、张一鸣、修睿等一众实力演员也有参演,且都各有各的精彩。
李如意(崔志佳饰)的导演事业遭遇滑铁卢,突然被告知即将杀青的电影因资方撤资,无法继续拍摄,为了完成导演梦想,他四处借钱却无果。
然而无意间,他将剧组提前租下的废弃火锅店开了起来,当他带领剧组各团队赢得了“火锅争霸赛”的百万奖金后,却面临着“艺术”与“火锅”的抉择。
本片的笑点密集,各种“ming”场面层出不穷,差点让人笑出腹肌。
借钱名场面:如意导演筹钱,最先想到的是跟兄弟们借,但因他拍一部扑一部的战绩,兄弟们纷纷使出了“委婉”拒绝的绝招。
磊哥(魏翔饰)先是把烫手山芋扔给其他兄弟,无果后,带着没有眼力见儿的秘书开启浮夸式表演;贾总(艾伦饰)则直接上演技,声称已破产,假装中风需长期坐轮椅,解了借钱的危机,还得了如意的终身照顾;大川说等他游完泳再谈借钱的事,于是一游就是十六个小时,游到脱力休克、不省人事,直接现场紧急抢救,借钱的事情也就作罢。
真相不明场面:陈华柳(于洋饰)为坐稳万年老二的地位,带人到李如意的火锅店“商谈”,却不想李如意临时“改剧本”,和道具组、服装组的人打配合,用精湛演技,让陈华柳彻头彻尾相信李如意不是“善茬儿”,陈华柳的酒瓶子PTSD到最后都是一大笑点。
探店冥场面:小天(宋小宝饰)是李如意老丈人袁飞(张琪饰)火锅店里的金牌服务员,为探新晋榜首火锅店的虚实,晚上下班来探店。
如意“剧组”先是打游击,把小天绕晕,再引他到自己白事的棚子,诡异的氛围差点给他送走,这一套下来给小天整的“冥冥白白”。
新的一年,新的段子,新的笑料,看电影《火锅艺术家》,温暖开年,本片轻松解压,满满的市井烟火味儿,很多包袱和情节带到生活中,都值得细品,就像火锅底料一样,煮的时间越久越入味,吃起来就越香,回味更是无穷。
过年可以不吃饺子,因为看完这部电影后想美美的吃顿四川火锅。
这是一个关于电影人电影梦的故事,很老套很土的故事,但似乎是每一个电影人都有过的梦想和挣扎。
曾记得我爱上电影,是因为高中时候看张艺谋的《英雄》,那时候的自己观影量不多,且基本不分好坏,不去评价这部电影是不是经典、是不是寓意深刻,只是沉浸式去看每一步影片,在看《英雄》的时候被老谋子的镜头调度所震撼,武侠与大国之风在影片中交错呈现,让我在那一刻知道,原来导演真的可以把自己的美学通过作品传递给观众的,那时起我就有一个小小的导演梦,以致于第一次和父母探讨以后想做什么的时候,很准确地说:我想做导演。
而在小城市的我,信息闭塞,我的父母我的老师都知道我想考传媒想读导演,但也没有人告诉我艺考、传媒学校怎么考,只是让我好好读书。
确实好好学好文化是好的,但难度确实也更大,当时高考实力,喜欢的传媒院校普招都落选,心中的导演梦只能藏在心底,偶尔在大学时候拍拍微电影,拍拍改变MV,但小打小闹,终于容易沉沦,只是每每一个人在电影院看到一部心动的影片,心中的梦又会掀起一丝波澜。
所以崔导这部影片虽然并不讨喜,但确实引起了我很多的共鸣,让我每每想起那时一个追着导演梦的小孩。
而这部片最大的亮点,也就是东北的娱乐天团,片中不乏各种浮夸的笑点来丰富影片的内容,其实这部影片与其说是电影,不如说是一个十八线小导演的内心独白,一部天马行空的超现实主义故事。
影片中的逻辑并不算特别严谨,动机也比较牵强,各类笑点也是通过浮夸且不现实的剧情去堆砌,这一切其实只是为了表达李如意在不如意的时候那个遥不可及的梦,用今年流行的话来说,就是电影圈小喽啰导演吃多了拼好饭的幻想。
但我觉得喜剧片本就可以多点无厘头,我们都经历过李如意的平凡和谷底,都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但李如意在这里面其实除了梦想被践踏,悲情还是太少了,有一个餐饮龙头岳父,有一个电视台主持且无限支持自己的老婆,与其说浮夸的笑点是拼好饭的幻想,这样的媳妇和岳父则更像是底层男人吃多了拼好饭看多了番茄小说幻想出来的生活。
崔导要做大制作可能还需要沉淀,李如意到人人敬仰的崔导可能还隔着100部《火锅艺术家》,但每个艺术家追梦的坚持,都值得被看到。
本片是一部由众多来自东北地区的喜剧界一人共同倾情演绎的一部搞笑喜剧,全程都带着各种令人捧腹大笑的包袱和笑点,喜剧氛围极为浓厚。
本片巧妙地将火锅元素融入到喜剧电影中,给人一种特别接地气的直观感觉,这无数的欢笑情节是充分融入市井生活的。
本片依旧没能离开年轻人追求梦想这一永恒的话题,男主李如意本以为自己最爱的就是当导演拍电影,但当投资方突然撤资而导致新片拍摄被迫终止后,他的职业生涯瞬间跌入了谷底,但和火锅打了半辈子生活的他充分发挥了他在炒火锅底料方面的优势,依靠靠开火锅店,来让自己一步步赚足了资金去拍摄新电影。
但终究在认清现实后,还是极为不舍地决定了放弃曾经认为的梦想,选择了更加踏踏实实地生活。
如此设置剧情还是非常不错和巧妙的。
《火锅艺术家》,年末很惊喜的一部影片:有让人垂涎欲滴的火锅,有面熟的一群喜剧er,有反转不断包袱不断搞笑不断的情节,还有一丝岁末年初的宽慰与温情。
喜剧像火锅,新鲜+品质才能为王这部作品首先感觉很新。
虽然演员大多为我们所熟知,但是段子和剧情的推进却基本难以预料,全都充满新鲜感。
为了拍摄搭建的火锅店被迫营业,拍摄组与开火锅店相辅相成,创造出化妆组给顾客提供妆发服务、道具组制作的脆糖款砸脑门酒瓶用来吓退闹事者、后期剪辑组调换监控录像弄假成真等等的巧合和笑点,都又和谐又有意思。
据导演透露,“梗、人设、台词…都是创作者一点一点抠出来的。
”毕竟喜剧真的很像火锅,老段子重复用就像回锅太多次的毛肚,味如嚼蜡。
在这部片中终于没有那些老梗和谐音梗,看得新鲜,笑得舒心。
不想当火锅店老板的厨子不是好导演这次崔志佳自导自演,也是挺感慨的。
还记得他第一次崭露头角是“爱笑会议室”,后来是欢乐喜剧人,再后来拍摄了《东北告别天团》,这一次终于带着《火锅艺术家》走向了大荧幕。
男主李如意,想当导演,但是屡屡受挫;不想当厨子,但是火锅店开一个火一个。
火锅和艺术,一面是六便士,一面是月亮,到底该怎么选择?
在这样的疑问之下,故事一波三折地推进,每个观众也在跟着剧情的走向和男主一起思考着,自己到底是选择火锅?
or艺术家?
这部电影最好也是我认为最治愈的地方就在于:这个问题并没有给出一个“我们以为的金手指HE”,李如意为了当导演而开火锅店,火锅店夺冠了,收到奖金了,有钱继续开机了,李如意实现了梦想,他做到了,他成功了。
这个问题也没有给出一个“我们以为的要反转BE”,李如意为了当导演而开火锅店,火锅店夺冠了,收到奖金了,他不想当导演了,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觉得开火锅店就很好。
而是重新解读了片名,给出了第三个结局True ending,火锅、艺术、家。
片中有句台词说得很清楚,“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现实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努力过了才知道选择是否正确,正确地选择可以少付出一些努力,错误地选择也能让我们看清现实回归现实。
生活从来不是火锅与艺术的二元对立,“火锅”和“艺术”的选择之外,还有“家”。
一部“献给还没有成功的人们一部喜剧”,新年新治愈。
作为自带洗脚城VIP气质的喜剧演员,乔杉这次在《火锅艺术家》里确实让观众捏了把汗。
当故事线在他假想中的洗浴中心场景反复横跳时,熟悉他作品的观众都在等那个标志性的"大保健"梗破茧而出。
演员赛道延续后的复联式喜剧《火锅艺术家》电影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有趣的是,导演最终用翻滚的红油火锅替代了雾气蒸腾的澡堂,这个巧妙置换既保持了乔杉的喜剧人设,又让新鲜感扑面而来。
就像相声里的"三翻四抖",当观众以为要抖出老包袱时,突然甩出个"下火锅"的新哏,反而产生了意外的喜剧张力。
后面我打算写一篇电影日记记录下这个电影给我的感受,让我小外甥的数字人来朗读。
今天是2025年4月1日,这篇电影日记关于《火锅艺术家》。
1. 均匀节奏下的生活幽默《火锅艺术家》的喜剧节奏,像极了闲来无事团购的一家便宜的天津茶馆里的一场相声表演。
影片没有依赖夸张的肢体动作或低俗段子,而是用“乌龙反转”和“谐音梗”这类精巧设计,让笑料自然涌现。
比如宋小宝挑鱼时那句“这条不行下一条”,既贴合角色设定,又以导演术语的谐音暗藏包袱。
这种幽默扎根于演员的基本赛道。
这才导致,主角为维持火锅店谎言而“稳赚负两千”、群演吐槽剧组时层层反转的桥段,没有让观众觉得有必要探讨逻辑性。
导演崔志佳用均匀的节奏把控,让观众在笑声中品出小人物的辛酸与韧性。
2. 喜剧《复仇者联盟》当乔杉、宋小宝、艾伦等喜剧人齐聚一堂,影片仿佛化身东北喜剧圈的“复仇者联盟”。
演员们没有刻意突破固有形象,反而将自身特质融入角色:《沐浴之王》乔杉自带“混不吝”的市井感,《乡村爱情》宋小宝挤眉弄眼的表演成为笑点催化剂,《这个杀手不太冷静》魏翔的抠搜人设化成开密码锁的弹钢琴,《鹊刀门传奇》文松的羸弱三师弟继续柔弱挥刀,就连客串的于洋也贡献了“一摔碎瓶子就PTSD”的经典名场面。
这种“人设联动”恰是影片的高明之处,观众无需重新适应角色,熟悉的表演风格反而成为情感共鸣的快捷键。
有趣的是,这些在各自领域都能扛票房的演员,这次却默契地收起了个人特色。
就像火锅里的各色食材,在导演精心调配的底料中达成奇妙平衡。
这种不抢戏的自觉,反而让每个配角都成了记忆点。
能看出大家聚在一起不想突破自己,只想讲好故事,这份集体创作的诚意,让《火锅艺术家》超越了套路化喜剧,成为一锅有温度的笑料乱炖。
3. 小人物的理想与现实“拍不好电影就去继承火锅店”的设定,其实反讽的是当代年轻人的折腾至上的生存哲学。
影片通过主角矫情的挣扎,抛出一个灵魂拷问:该追逐虚无缥缈的理想,还是拥抱触手可及的现实?
导演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用“火锅店PK大赛”的荒诞情节,让角色在爆笑中完成自我和解。
当主角最终说出“只想回家”时,这场理想与现实的交锋悄然落地,电影也只是为了赚钱而选了个社会热点,人生或许不需要非此即彼的选择,观众也没必要指指点点的拿评分论英雄,正如火锅包容百味,生活本就可以在烟火气中慢慢熬煮出方向。
这种“不解决问题却治愈焦虑”的叙事智慧,让人想起《老师·好》中于谦的温情笔触:故事虽碎,但每个场景的衔接都透着打磨剧本的匠心。
从剧场相声般的笑点编排,到火锅江湖里的人生隐喻,再到东北喜剧人的集体狂欢,《火锅艺术家》用轻巧的姿态完成了对现实的温柔叩问。
它或许没有深邃的哲思,但正如影片结尾那碗热气腾腾的火锅,生活本就不需要宏大叙事,能在笑泪交织中咂摸出几分况味,便已足够动人。
好的以上就是《火锅艺术家》。
不错 有趣
原来真的是女婿和老丈人的爱情故事啊?就挺莫名其妙的也,本来是因为焦俊艳才看的,看了发现这不只是挂件式女主,这露了两面跟客串也大差不差的。崔志佳啥人啊,给本山、德云、大碗和麻花的人能拉一个群?中国喜人一锅涮是吗?
。。。导演你是主角本人是吗?一部老套的全员爱上男巨婴纪录片不知道导演是主角本人的情况下写的评论,居然真的就是本人!靠啊这个自怜自爱的味儿真的是冲出屏幕了
传统东北独有的语言幽默艺术,剧情完全是为笑点服务,不要期望有啥大道理和深刻体会的观后感,笑笑就挺好,这些年崔志佳一直在坚持自己的东北天团喜剧路线,这帮明星哥们也都挺够意思,客串加主演来凑。
不好笑也毫无记忆点,看完甚至没馋火锅
奔着东北喜剧天团来看,却完全被小人物的故事、小生活的情怀打动。原来看电影和吃火锅一样,小馆子的下料更能令人惊喜和回味。电影的内核表达也令人舒适,没有打鸡血、灌鸡汤,而是强调“家”的温暖和亲人陪伴的重要。火锅店生意好坏、电影拍摄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人生常态,对于银幕外的观众而言,珍惜当下、享受身边的一切最重要。片中老爷子有句台词说的真好:“其实我们大家,最后都要接受自己的平庸”。影片没有强行上价值来升华主题,而是更贴近人心的道出生活的真相,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放平心态,学会释然。
没太看进去,没啥意思,就是最后还挺感动的,火锅(谋生的工具)-艺术(心中的理想)-家,最后的主旨——家永远是第一位,其他的都靠后。
这种电影有啥好看的…最好笑的是万年老二吧。传授你独家炒锅底料秘方,把姑娘嫁给你,最后你用独门秘方打败老丈人…这个脑洞确实可以,看了几天才看完。2025.03.02
有点怪,又有点风趣。海报上的焦姐全程抬轿打酱油,还好没去院线看。
挺逗的
笑点解析:东北人教咱们四川人做火锅
结尾没让他坚持继续做导演,已然算不落俗套了。
元电影
这就是女性在电影院看电影时会感觉被莫名其妙背刺的电影。btw除此之外其他情节也没什么编排,平铺直叙没有亮点。
建议以后这种小品电影不要进院线,你说难看吧,他其实还行,最起码看宋小宝的装疯卖傻比看王宝强顺眼多了;你说好看吧,但又对不起你那张电影票。好在上线及时,不然连我这样的春节散客都吸引不来。
男凝我不知道,评论里的低俗在哪里?崔志佳一部比一部好啊,可以的
97.5
小品级,完成度高,但很像十年前的产物。
没笑点硬凑,没梗硬整,不搭边硬贴。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别给自己的人生设定绝对值。电影里李如意导演的电影众叛亲离没有拍完,电影外崔志佳导演的电影,却是当年那帮《爱笑会议室》兄弟一呼百应尽数而归,还有全新构建起来的《东北告别天团》《烧烤之王》喜剧厂牌担当主力…让《火锅艺术家》变成了崔导的“半部人生电影”。最喜欢佳佳的各种贱嗖嗖小表情和宋小宝冥场面一段,人家就是专心制造每一个笑点的。佳佳!一定要继续拍下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