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今天才看这部传说中的短片,片子本身很正常,但是豆瓣上的两极分化评价却让我大跌眼镜。
大批给了一星的网友主要的槽点在于影片歧视农村、父子关系疏离、在影院打电话,还有大英育儿教育的文化侵略。
不过我更关心的是这些高举道德大旗的评价者们真的了解和接触过农村吗?
谈及“歧视”一词的评论者,才是基于自己对农村的无知想象,进行的赤裸裸的歧视吧。
农村的现实,不是愿不愿意接受就会改变的,喜欢也会,反感也好,李大爷的形象就是非常典型的一类农村人形象,没有夸张和刻意贬低,反而透着真实、淳朴与可爱。
当然落后的现实必须承认,但举旗叫嚣又能怎样呢?
去做点什么才更有意义。
父子的疏离,同样是对李大爷心态的不了解,儿子开车来接父亲,父亲和他置气说要回家收拾东西,这是非常典型的现实心态,还是那句话,可以看不惯,但别鄙视。
至于影院打电话那更是无稽之谈,请问诸君城市里生活的人就没有在影院打电话的?
为什么反而去苛责一个并不熟悉城市规则的人呢?
况且儿子在一旁反复提醒,这已足够。
至于文化侵略的话题,我们应当警惕,但更应该行动,好好的去发育本土育儿产品,而不是停留在光头强喜羊羊的层次,自强才是抵御侵略的王牌,而不是天天看漫威骂国剧。
对文化冲突的认识有三个阶段,一是无感,二是强烈的民族意识与防御姿态,三是如何跳出自己的小情绪客观的分析和评价,看到文化主体的价值和文化融合的红利。
P.S.如果说文化侵略,贾樟柯导演的用iPhone拍得《一个桶》,更值得被解读。
总之,过度解读实是读书太少反思不足的结果,就片子本身而言,充满温情,有所共鸣,还能会心一笑,这已经是大成功了。
还有,可以看不惯、不适应甚至不愿相信,但请记住,行动永远比打嘴炮有价值。
这部微电影全程充满笑点,让人捧腹不止,这是获得观众的一个得分点。
它的笑点来源于农村与现代社会的文化脱节而造成的各种认知错乱,也来源于现代社会的文化符号置于农村田间地头间而导致各种忍俊不禁的效果。
比如满脸褶子的年迈村长在村广播电台进行知识普及,村里的大喇叭里响起了他教村民们如何用电话彩铃的知识;又比如村头放羊的老大爷拿着智能手机在津津有味地看着一个叫“佩琪”的网红在直播间里的各种表演;还有在路边下着象棋的村民,为了表明自己的不落伍,故作高深的说:“佩棋(佩奇)嘛我知道,但是我没下过,好像跟跳棋差不多吧。
”这些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或者载体,放置于当下的农村,形成了两个时空的强烈对比,也呈现了一种戏剧化的人物表现趣味,从而在观众心中获得了一种喜感的共鸣。
然而,在看这部微电影的同时、在各种忍俊不禁捧腹不止的同时,却又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感也随之涌来。
这其中有缘于爷爷对孙子的爱:为了孙子的一句话,便可以搭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去搞清楚、弄明白似乎和自己完全存在于不同时空的“佩奇”到底是啥。
而在他寻找“啥是佩奇”的答案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李玉宝这个老人,好像已经被时代抛弃了,对现代社会文化现象或者文化符号的各种看不懂弄不清在他身上体现出来了,与其说这个给观众带来的是笑点,不如说,更本质的是一种心酸的味道。
佩奇,这是近两年才火起来的一个网红动画,如此判断,这个故事也就是发生在当下的时间段。
但是李玉宝,这位老人用的手机仍然是折叠的、扯天线款,犹忆这种手机曾是当年时尚和新潮的代名词,但那却是世纪之交的事情了,至今已过去近20年。
当他在片子的一开始跟孙子通话的时候,手机的天线掉了,落在草丛里找不到了,这也意味着,它跟现代社会之间的最后一丝联系,也被掐断了。
所以欢笑过后,对于李玉宝这个老人、或者用他来象征农村更多留守老人的这一位代言人身上,我们涌出了一股莫名惆怅的情感。
主演的真名,的确就是片中提到的“李玉宝”。
李大爷不是演员,只是一名普通的村民。
片中很多台词和行为都是他本人临场发挥。
那家养猪的也是本色演出,户主姓孙,他们家为短片拍摄提供了猪圈、鼓风机等道具,以及一直舍不得用的老式窗帘。
短片一共拍了两天,结局是在北京拍的,但由于李大爷年纪较大(58岁),这次拍摄经历让他很累。
直到短片拍完为止,李大爷依然不知道“啥是佩奇”。
他是在之后问过孙子才知道。
(他的孙女就有一个佩奇玩具化妆盒。
)吹唢呐的老王, 本职工作是木匠。
他对小猪佩奇并不陌生。
按原设定,剧中李大爷做了一只木制佩奇和一只金属佩奇,导演最后决定在结局中只展现金属佩奇。
事实上,片头李大爷使用的老式翻盖机,就算在农村也不常用了,那个是道具。
当地很多老人使用功能简单的老人机,但李大爷本人使用智能手机,这是儿子送给他的礼物。
他本人不太会用。
李大爷所在的村子有1千多人,而常住人口只有几百人,连网也不方便,老人们也不一定会使用智能手机上网。
这个村子,曾是《亮剑》的取景地之一。
在戏外李大爷也曾盼城里工作的儿子春节回老家过年,所以片中的场景与其说是表演,不如说是重现自己的经历。
李大爷今年春节并不与儿子一起过年,因为儿子夫妇俩约定单数年去女方父母家吃年饭,双数年则去男方父母家。
而今年是2019年。
(按:影片火了以后,李大爷经常受到媒体和网友的打扰,希望大家不要因为好奇心打扰村子里的人了,真想为村子好的话,那么平时养成对农村尊重和关心就可以了,不要跟着热度一起炒作。
)————————————————————PS:我是农村人,对于这部短片,我个人并不反感,也不认为它抹黑了农村,因为它本质上是部家庭剧,农村只是故事背景。
但我个人极不喜欢赵本山等人年年演官方想像中的“纯朴农村”形象,搞得电视节目中农村就好像只有这么一种形象、而没有其他形象。
虽然中国有些农村是这样,我个人也见过,但也有很多农村并不是这样,我所在的农村已经半城市化。
日本动画《悠哉日常大王》和《樱花任务》所呈现出来的农村,反而是我个人更为常见的农村形象。
PS2:关于老人会不会用手机和电视查“佩奇”的资料,我想这因人而异。
我爸60多岁,至今都不知道世界上存在着一部叫《圣斗士星矢》的动画片,更别提什么《火影忍者》、《海贼王》之类,他通通不认识。
但他绝不落伍,智能手机让他玩得很HIGH,也让他变成购物狂魔。
但我的70岁伯父,至今不会使用微信支付,这对他来说是极其麻烦、难以挑战的高难度任务。
(而片中也不是所有老人都不接触年轻人的文化,比如羊倌就会用智能手机看女网红直播。
)PS3:之前在豆瓣上看到有个网友和片中有同样的经历,说是小时候想要一个美少女战士的变身魔法棒,后来爷爷动手给自己做了一根。
(出处:https://www.douban.com/people/marukon/status/2367975129/)PS4:本文内容只评论这部短片,至于《小猪佩奇过大年》拍得多糟糕、以及导演的道德绑架言论,个人表示厌恶,但这是另一回事了,不抹杀导演之前的成就。
——2019年2月12日补充。
十一年前的诺基亚的N酷帮,在大学时候看过最牛的中国广告了。
反差巨大,一个农村大爷有模有样土味时尚脑洞大开,拍摄手法写实,让人感觉不出是真是假。
是当年很多广告学子新中大的神片。
昨晚这条啥是佩奇,竟然调调和当年很像很像,北方的农民,地方方言满嘴搞不清啥是佩奇。
当年这条人家搞不清啥是酷,不知道是否看过这条片,借鉴过这条片。
只觉得真的很像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zQ3ODQ0MTI=.html当年则这条是 啥是酷,同样农村大爷,锁啦
预告片拍的不错。
快过年了,伪装成悲剧(孩子不能回家,爷孙生分隔膜)的喜剧(爷爷搞出了机械朋克风的硬核佩琪,酷),温柔一击。
就像喜剧之王里面,在窗后犹豫黯然的尹天仇突然冒出一句,我养你啊。
这就是喜剧高手出手那一下。
导演抓住的就是时代的脉搏。
每个漂在异地,深夜里看着手机里的爸妈照片,下一辈孩子们照片的人都懂。
这个时代人人皆苦,有些有智慧的人能体会和体谅这点,做到陷入苦海中的人做不到的事情,让人安心幸福,这就是高手。
懂人们的苦痛,并有办法让人超脱解脱,这就是佛学的真谛,智慧和慈悲。
救苦、释厄。
这就是为什么《心路沧桑-从国民党六十军到共产党五十军》这本书所写的往事:一只滇军60军,在抗日正面战场惨胜,惨败,蹉跎,Dang往部队里派出去几百个干部老兵,做政wei指导员连排长,经过诉苦大会,几年之后,变身志Yuan军50军钢铁部队在朝xian战场硬钢美军。
心路沧桑,柔能克刚。
真服了某些杠精。
啥叫歧视农村人?
你以为中国人都跟你一二线城市小白领一样没事儿喝个咖啡刷个豆瓣吹个牛逼,一天到晚念叨些岁月静好的鸡汤?
很多农村的物质生活条件可能还说得过去,精神条件是真不行,好多老年人一天到晚就守着那几个电视节目看啊看,我是亲眼见过的,不知道佩奇再正常不过了。
啥叫剥夺农村人的话语解释权?
“佩奇”当然可能是其他东西,比如一个人的名字啊或者什么洗洁精的牌子啊,但是老汉想知道的就是孙子想要的那个“佩奇”而已啊。
就好比你儿子想要个小汽车,然后你给人买了只王八,然后告诉儿子,这只小鳖的名字就叫“小汽车”,别不喜欢哈,否则就是侵犯你爸爸我的话语解释权。
电影院打电话、熊孩子咋咋呼呼的场景咋就脑残、不合理了?
人家就不能包场吗?
好多“不合理”“三观不正”的地方并不是真的不合理、三观不正,仅仅是你自己脑残而已。
如题,哇哈哈😄!
……怎么用字数规定品质啊……这不对啊……头有点大……这不是某宝好评用的规则吗,对作品的要求和描述这样好吗……也许这个时代只要产品,但是所有的哥们都在做作品好吗……也许我们不够现实,但好在我们够真实呀,对不对!
ಠ_ಠ!
……欢迎砸砖……字数够了吗(◐‿◑)d……还不够,(;´༎ຶД༎ຶ`)……不带这样的,呜哇哇哇(⁎⁍̴̛ᴗ⁍̴̛⁎)…………
好多人在骂这个短片,理由无非是与心中的农村城市关系、亲情关系、农村现实不符。
真的拜托,不是什么作品都需要达到理想化效果的,长期在各种村庄甚至各种不同民族农村调研的我,觉得作品视角非常真实。
你别去啥农家乐、民宿,你去偏远一点的几乎见不着年轻人的农村走一遭就会信了。
作品里面反映的不美好的地方,是需要观众反思乃至去改变的地方,而非导演非得费劲直接把圆满的东西呈现给你让你满足。
还有,扯到农村人形象被表达、农村权利依附城市等问题,有人说这是对农村人形象刻板化的描述,为什么整个村里的人就那么无知不知道一个佩奇,那种淳朴、贫困、无知的劲儿就如同一惯在官方话语中描述的农民。
我想说首先农村本来就是个差异很大的社会,农村东部的西部的差异本身很大,西部又分西南的西北的,西北的又分靠近城市、偏远农村农村的,农村又分各种生计不同导致经济状况很大变化的,这里的农村情况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它不代表整个农村现状,不能以个别代替全部的中国农村;其次很明显这个农村里面的村民主要都是留守老人,他们的认知和生活状况也只代表那一部分群体,不能上升为全部农民群体。
以及表现出来的农村人讨好行为等,为什么不是父亲要锄头儿子在城市里面找啊,也搞个喜剧之类的,哈哈,这个不关乎城市和农村的权力不对等,这关乎亲情和代际关系,或许你老了就懂了。
有时候觉得大家的发言很多都在讨论社会结构和权力问题,甚至是表达叙事下的权力问题,觉得大家居然想的都这么深刻了,好开心啊,但是也希望大家在批判思维的时候不要偏激,不仅仅吸收观点,更重要的是看这个观点怎么来的,证据是否全面、充分,不可不假思索的吸收或者否定。
我没有想到一个5分钟的电影宣传片会让我如此感动。
我的姥爷(外祖父)是地地道道的东北农民,质朴、勤劳、耿直。
所有你能想到的关于农民的美好品德你都能在他身上找到。
第一次在初中美术课上看到油画“父亲”,我瞬间就想起了姥爷。
(父亲 刘鸿伏)姥爷的手很巧,家里的所有东西坏了,他琢磨着都能修出来。
有空的时候,他总是在修理或者制作什么物件,不紧不慢。
在我眼中,这更像是他的一种爱好。
5岁的我曾执迷着拥有一个带驾驶舱和飞行员的飞机模型。
夏天我被送到老家放养,无意中和姥爷提起想要小飞机。
姥爷当时只是笑着答应。
然而从第二天开始,不干农活的时候他总是在小仓房,锯木头,打磨形状。
我很期待,经常会跑到小仓房问姥爷做到哪里了,姥爷也总是乐呵呵的不厌其烦的告诉我他想怎么做。
一个月之后,木头飞机模型就真的做了出来。
它不算特别精致,和组装的飞机模型的精细度有很大差距。
但是它充满了巧思,确实有一个驾驶舱和飞行员。
舱门是用矿泉水瓶的塑料做的,里面有一个木头做的小驾驶员被钉在座位上。
小时候的我还不太懂得它承载的重量。
我很遗憾现在找不到它去了哪里,几次搬家使它被遗忘在了某个角落,我甚至没法为它拍一张照片。
所以当短片中的爷爷拿出“硬核佩奇”时,我无法自控的落泪。
我心里很酸,很难受。
硬核佩奇中国长辈对晚辈的爱,总是这样无声无息的表达。
可是有几个孩子能在当时就懂得呢?
他不会向你诉说他为了你的一句无意的话做了多少努力和付出,但是你说过的话,他总会记在心上。
(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他不会向你诉说他多么期待你能回家,但是他会为了和你的一顿晚饭准备好几天。
这些在他心里或许都是再正常不过的。
他对你的关心经常是以不太“合时宜”的方式出现,有时候甚至让你觉得尴尬、难堪。
就像爷爷非要在饭桌拿出给儿子带的山货,给孙子带的“佩奇”。
儿子和媳妇尴尬的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嫌弃的神情,似乎让每个人看到了为人子的自己丑陋的一面。
太真实,太难看了。
长辈对后辈那略显局促的爱,有几个人能时刻珍惜呢?
(电影:全能囧爸)古语说“子欲养而亲不在”,说的是无法尽孝的遗憾。
但是当父母、长辈还健在的时候,当还有机会尽孝的时候,我们又能带给他们什么?
我们到底怎么做才能给他们真正的温暖和关爱?
我想,只有珍惜和陪伴。
珍惜那没有说出口的爱和付出,珍惜每一次的对你的体贴和关心,哪怕有时是以你不太舒服的方式出现。
从你繁忙的生活中抽出一点时间,给他们打个电话。
不要吝啬对他们说“我爱你”,你可能并没有多少机会对他们说这句话了。
当你忙碌一年终于回家的时候,不要盯着手机和工作。
去真正参与了解他们的生活,去和他们制造更多美好的记忆。
拥有时珍惜,比失去时遗憾要重要太多。
一个让能人思考的影片,无论有多短,都是优秀的作品。
我心中2019的国语最佳影片,送给“啥是佩奇”。
最后推荐两部优秀的国产影片,“孙子从美国来"和”全能囧爸"。
同一主演以不同方式诠释爷孙情和父子情。
希望能带给你更多思考和感动。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金属佩奇前段时间,一部五分钟长的宣传短片《啥是佩奇》风靡各大社交媒体,该短片作为中国移动和小猪佩奇电影版的宣传片,讲述了一个乡下的爷爷为了送给孙子一个叫“佩奇”的礼物,四处打听闹了不少笑话,最终亲手做了一个粉色的金属鼓风机,到城里交给孙子。
许多网友纷纷转发并附文,表示“戳中泪点”和“拍得真好”,但也有一些冷静批评之声,“界面文化”在其“思想界”推送中就探讨了这个问题:《啥是佩奇》“只是迎合了城市中产的精英想象”吗?
在国内著名的文艺社区豆瓣,新开的短片页面[1]却收到趋于两极的评论:一星的认为有“过分矮化农村”、“消费老人与乡村”、“缺乏现实条件支撑”、“迎合受众想象”、“公然宣传不文明行为”、“春晚式煽情”等等弊病之嫌,五星的则认为“短片硬核”、“故事真实感人”、“节奏恰好”、“创意与幽默兼具”等优点可圈可点。
为何一部短片,却能“引爆”群众,带来如此两极分化的评论呢?
在这篇文章中我不过多关注播放量背后可能涉及的营销手段,而是聚焦《啥是佩奇》这部短片所引发的文化现象。
先说说我个人对这部短片的看法:这部短片打动了我,不只是本色出演的老人李玉宝,更重要的是这个“老人为孙子费尽心思找礼物”故事引起了我的共鸣,虽说短片中有几处明显的“植入痕迹”,结尾老人拿出佩奇时打光渲染孙子的脸有些过于“做作”,以及最后皆大欢喜看佩奇的结局(光凭在电影院接电话这一点大肆讨伐此短片实在有些上纲上线),但正如知乎答主“YorN”[2]所说的,短片作为宣传产品,可贵之处在于它“没有把要推广的产品作为核心的‘亲情解决方案’”,观众们看到的是四处奔走只为弄明白孙子口中的“佩奇”是什么的爷爷:查字典、拉广播、问熟人、亲手做。
亲情作为这部短片的内核并没有被商业因素冲散,而是贯彻整部短片的头尾,作为弥补“信息不对称”的动力源。
短片并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仅仅是克制地呈现故事,取景和人物形象都非常真实,还原的一些生活细节也让人忍俊不禁(譬如老人拿出礼物时把大枣核桃先拿出来,最后再拿硬的金属佩奇),其他的背景细节囿于时长无法完全展现也情有可原。
老人在字典找佩奇李玉宝老人“求之不得”的愁眉苦脸、舍不得花钱换手机的“老毛病”、得知儿子不回来过年的落寞、儿子劝老人去城里时老人的嘴硬和倔强,都让我想起自己的外婆:她老人家十分疼爱我,会写字、画画、弹琴、做毛衣、缝补衣鞋,老人家总是不肯让儿女们带自己去街上买新的衣服和手机,“我有我有,上次的还没穿(用完)呢,你又给我买……”,到一处儿女家过年又总惦记着另外两个儿女,每次过节有机会总要给我烧一餐好菜,包个小红包,写几句话祝我“健康成长”。
我相信短片中这样“爱孙心切”的老人并不是少数,这样平时忙工作忙家庭没空回老家看父亲的儿子也不是少数,这样张嘴要“佩奇”倍受宠溺的城里孙子也不是少数。
当然,豆瓣上的低分言论也并不是无理取闹,但他们(以及那些冷眼批判的文化精英们)最大的问题是:将短片中的人物、情节和道具全部符号化,抽象成隐喻后装入几乎固定的批判模式。
譬如小猪佩奇成为“资本主义审美符号”、保姆成为“佩奇唯一解释权所有者”、老人被接回城镇过年意味着“乡村在老人归宿问题的最终溃败”等等。
且不说这一符号化的过程是否可靠,结果是否贴切,光是这一点本身就显得有些滑稽可笑(也难怪文青、知识分子日益成为一个贬义词)。
可以这么说,在他们眼中,这部短片说的或许是“城乡二元对立体系下弱势乡村老人对强势城市孙辈的叙事献媚”。
人物形象被熟练地标签化,并且带有明显的“政治性”,爷爷和孙子的关系直接“升华为”城乡对立,“佩奇的宣传片”就一定沾上了资本主义和消费文明的恶臭,符号化以后,解读该符号的内涵以及寻找“罪证”就变得再简单不过了(在短片逐帧寻找蛛丝马迹,或运用类比自圆其说),至此罪名显然成立,批判者可以得意洋洋地贴出自己“鞭辟入里”的评论等待同道中人的点赞和回复。
在我看来,这不外乎是过分诠释的一种“精英解读”,他们认为“把农村拍那么丑陋”就是制片人的“扁平想象”,和春晚一样的“合家欢”就是刻奇,对他们而言,对短片内容的绝对理性分析是最重要的,至于美感和情感因素则统统被消解或无视。
然而,所有的符号和标签化解读都有一样的弊端:过度浓缩以至于排挤掉所有其他的可能,符号化解读变成一种高级的批判手段,短片本身的内容已被榨干,失去原有的水分和营养,只剩下一具意识形态的空壳。
豆瓣高赞短评截图再者,从短片的本质——推广宣传说起,“消费老人和乡村”的说法其实并站不住脚(刻奇也是同理),在如今消费文化盛行的时代,并没有什么事物能够抵御消费的渗透和利用,从衣食住行到亲情、友谊、情爱等等,无孔不入的消费时刻围绕着我们四周,多媒体物联网的发展更是将消费的触手伸到任何可以利用的间隙。
低级的宣传,只会毫不遮掩直奔主题(如世界杯的洗脑广告),稍微高级的宣传则略带含蓄,我们很容易看见广告在不断地营造某种假象:你买了XX的药,就能够永葆健康(药到病除);你办了XX宽带,就能足不出户坐拥世界;你买了XX的汽车,就能享受永不拥堵的城郊出行……它们是通过广告将产品和一种美好的理念/感受捆绑起来。
最高级的广告就是“蜻蜓点水”:观众带着看广告找谜底的思维看得一头雾水,直到最后一闪而过的产品商标才会心一笑,广告的叙事已经自成体系,而最后的产品不过是“可有可无的附带”。
广告艺术之所以存在,并不是因为它崇高到不收甲方的钱或者不给甲方办事,而是因为乙方能够“戴着镣铐跳舞”,满足甲方要求的同时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
我们再来看这部短片,它讲的老人给孙子找礼物的故事,内核是亲情并不是作为礼物的“佩奇”,移动视频彩铃虽然有过分植入之嫌,但并不影响整体叙事节奏。
单纯的以消费为名谴责这部影片,无非是牢牢抓住“动机不纯”为由的天真言论。
刻奇(Kitsch)也是同理。
刻奇本是德语,用以描述一种廉价、可复制、肤浅的艺术形式[3],在昆德拉广为流传的《难以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刻奇变成“廉价的自我感动和自我讨好”的代名词。
的确,刻奇对于日常讨好大众感动大众的广告来说,几乎是一种原罪,或者说所有展现美好的广告,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刻奇的性质。
但说这部作品全是刻奇,恕我不能苟同。
导演张大鹏坦言自己这样做是想“传达一份快乐”[4],制作人鲁岩也接受采访说他们“不想道德绑架”[5],鼓风机的灵感来源并非“刻意的策划设计”,我个人也觉得短片并不是单纯为了宣传和感动大众而拍的,正如《小猪佩奇》的诞生初衷也只是“想做一部和家庭陪伴有关的动画片”。
至于说短片“迎合以中青年群体为主的观众”,我觉得这种说法且不说妥不妥当,潜在地将老年群体排除在外了,演员李玉宝自己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6],可见亲情内核并不分年龄阶层,而是普世的价值观。
关于“公然宣传不文明行为”和“缺乏现实条件支撑”,前者很明显太过“弄假成真”,评价也脱离广告叙事聚焦于短片末一个无关紧要的细节,后者又太执着于“现实主义”了。
一位作家(好似是雨果)曾言:“艺术作品中,每个细节都是真实的,但它们所构成的事件和人物整体却是虚构的。
”艺术不真实何以感人?
太真实又失去了诱人的暧昧。
虚构和真实是艺术的永恒矛盾,短片中塑造的李玉宝的人物形象和事迹肯定在现实中毫无对应,但演员的打扮、说话习惯、行为思想、生活环境,又全部来自真实。
那些指责短片“矮化农村和老人”的说法也过于偏颇,中国幅员辽阔,乡村面积占到绝大多数,乡村人口也有近6亿(2017年),没有人能肯定中国就没有这样凋敝破败、落后原始的农村(当然这么破败的农村却有视频彩铃和卖智能手机的小卖部是有点违背常理呵呵),也没人能打包票说短片里这样不用智能手机的老人不存在——每个人穷其一生只能窥见现实的局部,便如同盲人摸象,这是人经验的客观局限性。
况且短片并非纪录片,远没有必要复刻现实。
至于“春晚级别的煽情套路”,我想这一小撮信仰民主自由的个人主义者看不惯春晚很正常,他们也看不惯因为情怀而无怨无悔奉献一生给航天事业的工程师,看不惯四处张贴写着“和为贵”的公益广告,看不惯去大西北支持边疆国防的士兵,吃惯西餐的人用起筷子来格外别扭,吃惯慕斯点心的人恐怕不会再瞧一眼窝窝头,无非如此。
不过有一点批评值得注意:新京报书评的文章指出短片刻画的老人形象“乐于牺牲自我,以子女为中心”,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样的老人不是少数,老一辈人的确存在过于奉献自我而压抑自身感受的问题,并仍会停留在对过去所描绘的老年生活的向往之中:子孙满堂,儿女孝顺,颐养天年,天伦之乐。
另一方面,老一辈人过分沉重的爱和依赖又会给子孙一辈带来经济和心理的负担。
这是一个普遍的代际矛盾,而不是短片有意营造的假象。
文章指出的另一个问题,即老年人这一群体成为网友“调侃乃至嘲弄”的对象,年轻人对其想象太过扁平,我想情况或许没有那么糟,短片中老人并非不会用智能手机(最后老人换手机用得不差),他只是固执地不想花钱买贵手机。
况且,在这个一切皆可解构和玩笑的时代,网络对各类群体的消遣调侃还少吗?
哪怕90后自身,不是也因为“保温杯”和“脱发”而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养生自嘲”吗?
每个群体都有被标签化的可能,而标签应该作为拓宽理解的起点,而不是“浅尝则之”的界限。
社交媒体所呈现的老年人的刻板印象的确有待解构,但背后的文化因素需要时间才能融合。
由此我们看见,如今物质发展和城镇化后的中国,正在承受着一种巨大的撕裂感。
这种撕裂感不只是物质现实中城乡生产资料和生活方式的千差万别,还有精神层面上三观和认知方式的鸿沟。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种撕裂感很大程度上是根深蒂固、不可调和的。
大部分生在城里长在城里的95后和00后们恐怕再没有机会,更别提主动,去深入了解庄稼汉的生活,每天出入CBD的金融白领们也很难对在风雨中穿梭的“美团”骑手产生共情。
过去冰点周刊的推文《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与最近微博上“该不该对外卖小哥说谢谢”的争辩,以及对教育(胎儿、初高中、出国留学)、医疗等等社会问题的讨论,引爆原因都直指“何不食肉糜”这一认知痛点,争论的双方各占一边,却都不向对方多迈一步,到最后愈演愈烈变成语言暴力和人身攻击。
而另一方面,基于内容推荐算法搭建的信息茧房如同四面竖起的回音墙,又让人更难对有不同认知和审美的人产生兴趣和理解对方,类似“XX鄙视链”的说法也就不难让人理解了。
总而言之,我们当下的国家看似固若金汤,实际上人们的认知已经四分五裂,拿什么来作社会的粘合剂?
经济上缓解阶级固化,社会上促进人口流动,文化上提倡多元包容,当然这些只是方向,关键的还要落实到行动上。
最后,谈谈短片和电影。
同肉叔和虹膜影评观点一致,我也对这种异常火爆的营销宣传之后的电影票房持悲观态度,与《地球最后的夜晚》类似,宣传和电影质量往往存在着错位和落差,希望更多观众能理智一些,掂量掂量自己对电影本身的期望再考虑买票吧。
当然,这种优秀的宣传短片,多多益善。
参考链接[1]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0435141/[2]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9457864/answer/576303849[3]https://en.wikipedia.org/wiki/Kitsch#cite_note-6[4]http://www.xinhuanet.com//info/2019-01/18/c_137754483.htm[5]https://ent.qq.com/a/20190118/006896.htm[6]http://china.cnr.cn/yaowen/20190119/t20190119_524487105.shtml本文首发于个人公号[文字信仰]
在这个电影营销看似越来越鸡肋的年代,竟接连诞生两起足以写入中国电影市场年度报告的营销事件,一个是地球跨年一吻,还有一个就是这个硬核佩奇了。前者引起巨大争议,后者则真正令人心悦诚服。首先它本就是一支很棒的创意短片,幽默和煽情都恰到好处,朴实画风里透着朋克青年的酷,能见导演功力;其次它又是那么巧妙地在春节前人人都想家的时候,找到了深层情感联结点,完美实现了两个广告商的需求,连移动彩铃(这么过时的)产品都被所有人记住了。真好,想马上就去看小猪佩奇的所有作品&冲这短片就想买张电影票支持呀
emm……就拿央视十年前播的什么《妈妈洗脚》、《关爱独居老人》、《常回家看看》就秒杀这个十条街了吧…
根据我的生活体验看,城乡割裂,比宣传片中的还要严重。还有两代人的疏远也是。某农村出来的朋友,有一次喝醉说,他最害怕节假日,因为平时忙忙碌碌没感觉,可一到逢年过节就看见自己的自私,虚伪和无情,还有就是没本事。因为那些时候,他都不得不面对一个远走他乡的儿子的身份。
对不起,恕我get不到大家的嗨点……
作为宣传目的达到了。但是就是太“硬”了,当然你知道我说的并不是那个硬核机械的小猪佩奇。
硬核亲爷!惊呆了!ps,电影院里打电话是不好,这不被制止了么!
朋友圈昨晚突然刷屏。各种朋友都在转发。我点进去看了下,画面还是接地气,朴素的。情感的表达也有。但是,结尾实在有点莫名其妙。非常硬地接去了电影院。个人不太喜欢。(但是,我尊重别人的喜好。)
展现出祖国亲情绑架的力量。除了盼孙子女回家外毫无追求的老年人生。不解的是刷屏痛哭的好友中也不乏喜欢真探、火线、欲望都市、傲骨贤妻之类作品的,你们真的看懂了嘛?
佩奇版《钢的琴》嘛,《钢的佩奇》。最后钢铁猪头咣当一亮,太朋克了!令人难过的是这种迎合是不会迎合得到的。啥是__?……它的价值只在那注定答错的解题过程里。
这种广告片也能火遍朋友圈,对大众的观赏审美感到担忧,不就是一堆网红kol扎堆转发和洗脑嘛,溺爱孩子、父亲儿子观念上的巨大鸿沟,这些也能渲染成家庭和谐。这老人为了给孙女送佩奇,折腾得也够呛,老年人无事可做整天围绕着孙子孙女这事,真的太没劲了,大好时光的,以前没时间做的兴趣,现在大把时间做了,多好的老年生活。老人操心孙子女,其实就是为了填补内心空虚,年轻人们,不要把以后的老年生活过成这样啊,一定要有事可做,一定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都9012年了,还在利用对农村的刻奇做营销(百试不爽),不管是一吻定情还是傻逼佩奇,都精准的瞄准了一群从不动脑不愿思考的庸众,创作者和传播者似乎是在这种娱乐至死的氛围中共谋,默契地完成了一场场“平庸之恶”的犯罪。民粹在我们这才是干柴烈火🔥
节奏不错,挺快的。配的那个鼓点有点像《鸟人》。有些设计还是比较刻意的,但基本没失去自然。整体很有意思。
这五分钟真的比正片好看,不要说什么没有可比性……
硬核爷爷,硬核佩奇。
对那些特别会独立思考的给一星的朋友们说一句:众人皆醉您独醒,众人追捧您冷静。啥事您都看得清,全国唯您最精英。哦不,爸是精英,妈也精英。一窝精英!
能够造成那么大的议论就已经很厉害了。
是一个值得老板表扬的营销
背景的鼓点配得好,避免了催泪向这种在豆瓣遭人唾弃的手法,喜剧和温情融合,节奏适度,对乡下的环境以及语言描写得很到位。
做作,刻意,矫情。
拍得扎实、淳朴,确实能在宣传片中另辟蹊径,而且也达到了目的。但仔细一想,很有问题。第一,都说感人,但在关爱的旗号下,其实是非常冷漠的事实,父子平常的沟通显然是极其匮缺的,而且儿子在城里成家立室,车都开上了,不能给父亲配一个至少能打通电话的手机?父亲拿了准备已久的土产去家里,两夫妇都是错愕甚至尴尬。第二,如果是移动的广告,那么感觉是,移动信号好烂,移动手机好贵,放到不合常理的杂货店里兜售,乡下人也买不起。第三,其实不会因为这个想去看小猪佩奇(但传播力度确实很猛,目的达成)。第四,最后要号召大家进城看电影,想想就心酸,村里没有影院。可当老先生进了影院,却要在放映时接电话,真的太不能忍不能忍不能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