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奈飞上线的《密室逃生2》,简单看看了看,感觉缺乏新意,远不如第一部好看,再加上没玩过年轻人流行的游戏,也就啥也没写。
最近电影荒,没啥新片就选了这部电影,没想到却发现了新大陆。
网络版和影院版出现不一致,似乎很久以前的《完美陌生人》做过尝试,可惜失败了。
长久以来影片影院上映完,发行DVD,过两年来出导演剪辑版,十年、二十年出无删节版周年纪念版,一波波圈钱。
发行初期,直接上映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针对两个市场在美国实属罕见。
国内早就用过,《上海滩赌圣》当年为了平衡台湾和大陆市场,用两个女主分别拍两次,大陆版用巩俐,台湾版用方季惟,那都是老黄历,很遥远的故事了。
没想到奈飞居然也玩差异化市场,电影版《密室逃生2》完全是另外一个故事,书接上回,女主救出男配后,因为恐怖经历陷入看心理医生,做噩梦,在看医生的循环,影片从心理医生开场,再到医生收场,讲的是个人拼命逃脱组织迫害与追杀,反抗与压迫的故事。
当然最终是组织笑到了最后,不然续集怎么拍?
影片拍的很流畅,相比本类型片始祖《大逃杀》也不显得生涩,因此看下来不难,至少不会犯困,密室设计也有新意,没有觉得牵强附会,闲来无事的晚上看一下,也算提神醒脑。
PS:就看第三部怎么拍了,高空中的飞机,组织自己的员工应该也不少,密室如何设计,有点小期待。
你想要有官能刺激,有是有的,不过想要什么新惊喜的话,那就相当失望了,估计创作团队还没有想出来吧。
《密室逃生》也许玩得太大了,要想解释得通背后所发生的事,确实难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想得出来。
创作团队一合计,不如先多拍一部续集出来试水,看看观众们的反应。
电影即便有一个接一个的《密室逃生》,除了规模更大之外,其实跟上一部电影没有太大的区别,还是流于一味的玩梗。
何况这部电影的角色性格比上一部电影更扁平。
1、男女主到达目的地时间是随机的,“小偷”是如何确保把他们引到这列经过改装的、刚好靠站的地铁的?
2、如何确保其他的获胜者出现在同一节车箱,且刚好没有其他乘客的?
3、银行柜台最内侧,到金库台阶的距离,似乎一个跨步就上去了。
即使跨不过去,这么多柜子、凳子垫着都过去了。
非要去解谜从最外侧开始走象棋🤣,而且感觉解谜的过程也是连蒙带猜…
看到这里,满脑子都是这几个问题,后面就入不了戏了🤯
这个完整的故事应该要两个版本合起来看,还要自己再加一点想象力。
提前声明一下,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不一定准确,也不一定完善,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先说一下,为什么出现了两个版本。
其实主要还是因为现在流媒体的影响力在逐步上升(有一部分疫情的因素),作为制片方来说,既不想得罪院线,又不想放弃流媒体,所以对导演有了一鱼两吃的要求。
两个版本的话,就逼着观众院线和流媒体都不能放弃。
对于资方来说是皆大欢喜,对于观众来说是十分恶心。
片中讽刺资本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不知道是不是也在反讽自己。
然后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两个版本差别如此之大,而且明显看起来都不是很流畅呢?
我个人的猜测是,这是制片方和导演博弈的结果。
其实导演原计划是没想拍两个结局。
也就是说原本的密室逃脱2,应该是两个小时左右的单一结局影片。
可能在考虑流媒体上映的情况下,分为院线版和流媒体加长完整版。
但是制片方不同意这么操作。
于是导演在制片方的要求下,不得不把最后一个小时左右的剧情分别剪成了两个半个小时的不同版本的结尾。
并且分别修改了最后一个密室的拍摄内容,并进行了补拍。
我这么分析的依据是,这部电影是属于顺场顺景拍摄。
密室逃脱这个系列非常省钱的地方在于,它和其他电影拍摄的方式不同。
一个原因是绝大部分都是室内景,成本低,一个摄影棚基本都能搞定。
另一个原因是,一个场景一段完整的人物剧情,没有一个场景两段不同人物剧情的内容。
而且它还有一个非常讨巧的地方在于,基本上是每一个密室淘汰一到两个人。
也就是说,一个场景下,参与的演员人数基本是固定的。
从节约成本的角度上考虑,肯定是先拍人数最多的。
拍完了,演员结钱走人。
然后第二个场景是人数第二多的。
以此类推,人数最少的场景最后拍。
按照这个逻辑,最先拍摄的部分可能是飞机密室的那一段。
然后这一段导演应该是准备留到正片结尾,作为密室逃脱3的引子。
这段参演的演员最多制片方干预拍摄进程的时候,应该是拍到了酸雨密室的那一段,因为从这部分之后,剧情明显就开始衔接不上了。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分别梳理了一下两个版本的剧情内容。
(加粗部分为两版剧情不同之处)1、 流媒体版本:开片前情回顾密室1→2003年小女孩回到大宅母亲死于蒸汽桑拿密室→引出长大后的克莱尔设计密室→幸存二人组开车前往大楼→进入地铁车厢密室→进入银行大厅密室→进入海洋沙滩密室→进入街头酸雨密室→解救克莱尔出密室→收尾报警→克莱尔复仇父亲→剧终。
2、 院线版本:开片前情回顾密室1→心理医生咨询佐伊→幸存二人组开车前往大楼→进入地铁车厢密室→进入银行大厅密室→进入海洋沙滩密室→进入街头酸雨密室→进入索尼娅童年密室→收尾报警→进入飞机密室→剧终。
推测的拍摄顺序是:拍摄飞机密室→拍摄地铁车厢密室→拍摄银行大厅密室→拍摄海洋沙滩密室→拍摄街头酸雨密室→拍摄索尼娅童年密室→拍摄克莱尔被困密室根据拍摄顺序推断,制片方应该是在拍摄索尼娅童年密室之前,提出了修改意见。
而当时又来不及对剧情和场景进行大改,于是强拉阿曼达过来救场。
把原本索尼娅童年密室的部分修改成了阿曼达设计密室,三人组强行破拆米诺斯游戏。
在看完院线版本后,我仔细回看了密室1。
阿曼达根本就没有在冰雪密室中和佐伊说过那段什么回忆变成财富的鬼话。
完全没有这一段也就是说,这段话是在密室2中临时加的,只是为了给后面阿曼达的突兀出场创造条件。
据此推断导演为了不破坏结尾飞机密室的剧情,对心理医生咨询的部分进行了增加。
保留剧本中飞机密室的线索提示,同时加入了密室1剧情里没有的对话而且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两个版本里本都是人质,但是本死而复生之后的剧情衔接生硬。
流媒体版本里,解救本合情合理(解救克莱尔就是解救本),但是对后续剧情推动不大(只用来给了个吊坠)。
院线版本里,解救本的部分不合理(用火烧碎玻璃有点扯),但是对后续剧情推动巨大(本只有活着,佐伊才会坐飞机)。
本的存活对后续剧情的推动,是属于充分必要条件。
本是属于密室3的主角之一,他必须在结尾存活。
但是由于没有时间大改剧本,而又需要拆分结尾,所以他在结尾的戏份也被拆分成了前后两部分。
也就是流媒体版本中的前半段,后院线版本中的后半段。
然后,本再补拍了院线版本中的前半段。
所以我总结一下,我分析的,或者说是我猜测的原版剧情经过。
开片前情回顾密室1→2003年小女孩回到大宅母亲死于蒸汽桑拿密室→引出长大后的克莱尔设计密室→佐伊进入飞机密室失败→心理医生咨询佐伊→幸存二人组开车前往大楼→进入地铁车厢密室→进入银行大厅密室→进入海洋沙滩密室→进入街头酸雨密室→进入索尼娅童年密室→解救克莱尔出密室→收尾报警→克莱尔害死父亲→进入飞机密室→剧终。
但是在这一段之中,还有一个疑点。
加粗这一段,剧情会脱节。
我根据上下文脑补一下,大家看看是不是合理。
从院线版,佐伊通过出租车进入索尼娅童年密室的过程来看(跌落方式,光影变化),这个应该是原版剧情的路径。
通道中蓝色的光+跌落的方式我猜测 ,原本应该是将索尼娅童年密室设计为一个二元密室。
通常密室应该是每关留下一个人,经过触电、激光、流沙、酸雨四关后,幸存者理论上只能有3位。
为什么这么说呢?
酸雨密室里,电话亭只能躲两个人,打伞还能再躲一个。
无论之前的幸存者有多少,这一关最终只能剩下3个人。
考虑到可能会有偏差,流沙这种不是立刻死亡的关卡,就会起到储存备选玩家的冗余作用。
对于密室的客户而言,让棋子有一次返场机会也能增加趣味性。
之前在流媒体版本里,有出现过一段,过渡滑道故障,克莱尔父亲发现蒸汽桑拿密室的镜头。
然后在解救克莱尔的那一段,本没有死,好端端的活着。
结果在等待室里被扔进了终极蒸汽桑拿密室。
从上述剧情来看,传送滑道传送的是跌入流沙的人。
也就是说,这一段剧情在原来的剧本中,是发生在众人从沙滩密室出逃之后。
为了剧情的需要,导演把这一段剪辑到了流媒体版的酸雨密室剧情之后。
按照原来的剧情,表面上看好像是流沙密室里众人分头选择出口,滑道故障让大家在酸雨密室里聚首。
实际上是本后面出场的伏笔。
此外有滑道还说明除了本,内特也应该是活了下来的。
既然是过渡滑道,那就应该还有后续的密室等着他们。
本因为过渡滑道故障退出了密室逃生游戏,但是内特没有。
他是作为储备进入了下一个密室,也就是索尼娅童年密室。
而第五关的童年密室的目的应该就是3人存活2人,或者2人存活1人。
根据之前在车厢到银行密室过渡阶段,众人在电梯里的交流来看。
密室是针对各个参赛者的心理特点来设计的。
其中比较有特点的两个人,一个是内特,一个是佐伊。
这两个人属于都有幸存者内疚心理阴影的人。
佐伊表现的比较明显,经历过空难的她,因为没能救下母亲而内疚(猜测可能的原因)。
所以在两部密室逃脱里,她都尽可能的去拯救别人,避免自己见死不救。
而从内特非常消极的精神状态,以及他自己讲述的密室过程里可以看出,他经历的应该是测试神性与人性对抗的关卡。
稍微想一下就能猜到,让一群神父进行一个类似于电锯惊魂模式的大逃杀。
看看最后是上帝信仰打败求生的本能,还是求生的本能打败上帝的信仰。
影片里暗示了这一部分从在车厢里宿醉的状态,随身带酒的习惯,到在银行密室里亲自试机关,在沙滩密室里跳入流沙救人来看,内特明显是因为严重的负罪感,而陷入了酗酒以及自我毁灭的边缘。
比如杀掉了其他幸存者使自己最后胜出。
内特因为背叛了自己的信仰,所以想通过这种近乎于自杀的救人方式来拯救自己。
根据流媒体版本里,幼年克莱尔极强的占有欲以及控制欲来看,索尼娅童年密室的主题应该是选择。
让两个玩家分别处于不同的密室里,然后让双方分别选择让对方还是自己活下来,玩一出类似于电锯惊魂的人性比拼。
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内特将会再经历一次是不是需要除掉对方的选择,而佐伊则会是面临是不是要见死不救的人性考验。
结果可能是内特选择自杀,或者再次求生本能作祟,试图干掉佐伊失败而被游戏淘汰。
在佐伊成功通过童年密室之后,因为克莱尔做了的手脚,进入了关押她的豪宅,而不是终极蒸汽桑拿密室。
然后就接上了解救克莱尔出逃的剧情。
再然后就轮到我们的小笨本隆重登场了。
原版的结局应该是,本进入蒸汽桑拿密室,克莱尔说服佐伊先救她再救本。
解救成功后,本陪同佐伊坐飞机,进入飞机密室的结尾。
但问题又来了,我个人觉得哪怕是合并了两个版本中本的结局,这样的结尾仍然非常生硬。
这里我想再次猜测一下原本剧情可能的走向。
可能是因为时长或者档期的原因,本理论上的戏份被童年密室里的水牢戏份挤占了。
导致不得不让保全恩斯勒上场负责处理克莱尔她爸。
我觉得比较合理的剧情规划应该是:发现情况不对的克莱尔她爹,胁迫本进入终极密室,逼佐伊停手。
然后带枪找到关押女儿的玻璃房,把正要出逃的佐伊和克莱尔逼回房间。
这里再加上一段让俩女从此在房间里一起为他设计密室的对白。
然后本神兵天降击败克莱尔他爹,将俩女解救出来。
询问之下,发现是小笨本在没有克莱尔的帮助下,自己破解了关卡,逃了出来。
由于终极密室是没有经过审批的,本可以逃出密室是非常合理的设定(估计克莱尔也是想让更多的参赛者能够逃出密室)。
此处呼应本之前在旅途上,对克莱尔说的救命之恩的忠诚感。
也打破了观众对本是一个废柴的思维定式,完成角色转换。
这样的设定除了观众会觉得惊喜之外,还有两个好处。
一个是伏笔二人未来的爱情,互为救命之恩,互为忠诚。
第二个是将本从一个佐伊的追随者上升为合格的玩家,为在未来与佐伊在密室逃脱里的相互配合进行铺垫。
综合院线版和流媒体版的结尾来分析,克莱尔应该是最终成为了密室3里的大boss。
未来的密室逃脱电影,是佐伊和克莱尔之间的对决。
很多人吐槽密室逃脱这个系列有太多的bug,我个人觉得最大的bug其实是密室难度太大,而且破解密室的时间太短。
难度太大时间太短导致剧情在赶着观众往前走,很多细节不能深究。
比如在流媒体版,索尼娅牺牲的蒸汽浴室密室里。
她其实完全可以用手上bling bling的大钻戒把玻璃门划个洞钻出去,但是为了凸显密室的难度,就只好让她热死了……
她的这个钻戒真的是好闪啊!
而这次众多的密室设计里,我最喜欢银行大厅那一关。
有才有趣又刺激,高能激光什么的,太爱了!!!
激光,biubiubiu!
密室逃生2 (2021)6.22021 / 美国 南非 / 悬疑 惊悚 / 亚当·罗比特尔 / 泰勒·拉塞尔 洛根·米勒
第二部更加精彩,感觉效果增加了很多!而且新增加的人物也牺牲了不少,不管怎么样,我觉得活到最后就是命好,密室逃生第二步部,让我印象很深刻的就是居然第一部掉入深渊的女主没有死,原来是这样,他威胁那个女的帮他设计新的游戏,然后招一批人进来送死,不管怎么样,流媒体版和电影版两个结局都不一样,都值得你去看一下!
注:本讨论包含剧透。
并且我院线版看的是枪版生肉,对于一些情节或许不能正确理解。
欢迎各位豆油的指正与补充。
院线版开头:Zoey在心理医生的工作室接受心理治疗。
Amanda的死让她久久不能忘怀。
心理医生是个老奶奶,她提醒Zoey——Zoey太深陷其中了。
老奶奶举起身边的笔,包和一本标题为Free Will的书,问道:这些物品对你来说也是闯关的线索吗?
Zoey也想起来了,她真正想做的事情是和Ben一起去第一部结尾的那个曼哈顿大楼。
曾经他们试过了,但是登机前她再次想到了那个使她成为唯一幸存者的越南飞行经历,于是放弃了去曼哈顿的计划。
但现在是时候去了。
镜头一转,切到教学楼里,Ben已经等候着Zoey下课。
这次他们准备开车去曼哈顿……流媒体版开头:2003年的一个普通夜晚。
一个中年妇女回到了家里,试图和自己的丈夫谈条件。
丈夫埋头于密室设计的工作,对于家庭不管不顾。
他请求妻子再给他一个小时的时间,并建议妻子好好在后院的泳池放松一下。
妇女答应了。
等她游完泳过后进浴室洗澡的时候,门突然被反锁起来了。
浴室内的温度急剧升高——浴室变成了密室。
妇女成功找到了开门的磁铁,可惜在开第三根障碍的时候不支,最终死亡了。
镜头一转,切到第一部的结尾。
米诺斯公司测试好了飞机关卡,就等Zoey和Ben上钩。
这时两位主角将要登机,镜头再一转,切到现在。
失去母亲的克莱尔(孤儿院女主扮演)为父亲设计密室,而父亲则是为了米诺斯集团打工的。
克莱尔与父亲的想法貌合神离。
镜头回到男女主角那边。
检查乘客的空姐正是第一部最后飞机上的空姐,也就是米诺斯的员工。
但是登机前Zoey再次想到了那个使她成为唯一幸存者的越南飞行经历,于是放弃了去曼哈顿的计划。
Ben拿出了身上所有的钱搞到了一辆小汽车,于是两人准备开车前往曼哈顿……院线版结尾:Zoey从出租车后座掉下来,掉到了一个温馨的房间里。
她试着寻找线索,发现一本日记上写着Amanda曾经和她说过的话。
这时,Amanda突然出现了。
原来当初她并没有死,只是坠落到了床上——她被米诺斯软禁着,被迫设计密室。
这时一扇门突然打开——原来Ben陷入沙海过后掉到了一个密闭的容器里。
水不断地从他的头顶往下漫。
好在Zoey和Amanda及时找到了喷火枪,容器被破坏,Ben也被救出来。
三人从出口逃出——原来这是曼哈顿大厦的一楼。
镜头一转,Zoey和Ben惊魂未定地坐在警局的长椅上。
电视上播放着曼哈顿大厦发现四具尸体的新闻——致死的密室,背后的米诺斯。
一名警官把发现的挂坠还给了Zoey,并嘱咐两人。
Zoey打算坐飞机回去。
镜头再一转,飞机上。
Zoey表示这航班有点不对劲,想要起身。
Ben反问,你觉得整个警局都是假的吗?
结果在过道上,她看到了前排坐着的心理医生。
她高兴地打了招呼,却没想到原来只是一位外貌相似的老奶奶——她并不认识Zoey。
可是定睛一看——她握着的笔,身旁的包和Free Will的书——和心理医生的一模一样。
Zoey回忆起心理医生的座椅后面挂着的壁画内容,和沙滩关卡的场景一模一样。
就在这时,警报响起,呼吸面罩落下——这又是米诺斯的一个密室……流媒体版结尾:Zoey从出租车后座掉下来,掉到了克莱尔的家里。
克莱尔告诉Zoey一切都是在她的父亲的逼迫之下,她不得已设计了密室。
原来这次的密室主题是关于克莱尔的同年的。
但同时她也设置了特殊机关,让陷入沙海中的Ben能够活下来。
这时父亲发现了她的计划,派人把Ben捉走送到浴室密室中,并且亲自去找她。
她被父亲关在玻璃笼子里,已经好久没有出去过了。
一旦多次输错笼子的密码,笼子就会抽走所有氧气——她就会窒息而死。
好在在Zoey的帮助下,她成功打开了玻璃笼子。
这时克莱尔的父亲也赶到了,两个女生合力将父亲反锁在玻璃笼子里。
并且冲到书房,解锁Ben所在的关卡。
克莱尔叮嘱Zoey一定要找到证据,自己也会让警察来搞定这些的。
于是Zoey驾车离开,直奔曼哈顿大楼。
受伤的Ben正要被抬到救护车上,于是Zoey也上了救护车。
另一边,克莱尔向父亲表示你们两个夫妻都并非正在爱我,我比你们聪明得多。
(再次闪回对应密室的克莱尔同年)她放下狠话:到时候你就知道我的真本事了。
并且一边随机按着密码键盘——密码错误,克莱尔的父亲将要窒息而死……码字不易,希望你能给我点个赞哦!
第一次看密室逃生是看的第一部,忘记在哪看的了,看完就被结尾钓到胃口了,去百度,第二部还没出然后我写完论文答辩完,那段时间,哦,也不是没空去玩,只是那段时间没心思玩,你懂吧,事情多的时候哪怕有空休息,你也不想出去玩所以那段时间过去后,我就出去吃饭看电影啦!
是5月12号(好像是吧)的时候看的具体的观后感受忘了一些啦!
只记得看完之后,觉得被编剧耍了,而且是正大光明地耍了。
女主她说轻而易举地把她放了,没有道理,然后老太太身边的书、包包重现,呼应开头这件事,让我觉得编剧是不是有点毛病?
她说各种巧合太巧了(举出了各种例子,具体我忘了),但是其他事情也很巧,怎么不拿其他事情做文章呢?
比如为什么主角团那么聪明,每个密室十分钟那么多难题,却总能通关?
这个智商和灵感太离谱了。
编剧就是选择性的提他想要的巧合来说明阴谋,却把其他很巧的事掩盖过去。
只能说是爽文呗,金手指无法解释我看完是挺开心挺爽的,觉得很对我胃口,我也喜欢玩密室逃脱。
出来电影院还看到好几个密室逃脱的广告挂牌,让我觉得是外应。
看完之后马上写的文字:包场体验,一个人在影院里看密室逃脱2,3D环绕的大音响,空调有点冷,门被关上,感觉真的在密室一样第一部看完就等着第二部啦,终于等到了看完了,呵呵,不愧是我看中的电影,没有辜负我,做这个电影的团队不错,等3出来但是现在想起来结尾就觉得编剧膈应人,把观众放猴耍
其实只想给一星半。
所以豆瓣什么时候出个半星半星的评价。
密室迷表示超级喜欢这种题材的电影和综艺。
还记得当年看第一部的时候,它的题材和剧情展开就深深地吸引了我。
第一次看完之后,好几天都陷在里面,走不出来。
更甚者,逮人就强行按头安利hhh。
所以,第二部出来的时候,也是满怀期待地踏进影院,甚至自信地没有带任何零食和饮料。
然而,在看的过程中和看完之后,我唯一的感受就是:感觉自己的智商受到了巨大的侮辱……首先是人物方面。
第一个死的居然是壮汉,我可是把他当作队伍的坦克,负责武力拆卸和搬运物件之类的二等或三等重要的人物,结果第一个场景就死了。
他死的时候,我整个人都大受震撼,最后只好无奈接受。
当我以为这只是一个失误设计而已,结果影片狠狠地“嘲讽”了我。
为什么每一个人物的死亡都是因为个人的一时脑抽和智商下线?
特别是牧师,他大喊“我是天选之人”然后就乱跳格子,让我一度怀疑我看的是不是疯子题材的影片……不是说每个人都是以前游戏的唯一幸存者吗?
真的很好奇做出这些迷之操作的人以前是怎么逃生的?
难道全靠同行衬托?
真的让人一时不知道怎么评价这些人物,是该说他们聪明还是愚蠢。
骂蠢吧,好歹也是残酷游戏的幸存者;夸棒吧,又实实在在违背良心。
所以最终只落得一声长长的叹息。
特别是酸雨那一场,很怀疑导演是在强行煽情……只想说:可以,但没必要好吧。
没有感情高潮就没有呗,你是一部悬疑烧脑片,感情不是你的必选,不要强行煽情,真的很尴尬。
就算要煽情,其实完全可以用金发女子(忘了名字dbq)和她女儿的故事来煽情,多好的一个母女情深,结果就轻轻带过去了。
真的是在不该发力的地方发力,在该渲染的时候熟视无睹。
其次,解谜剧情也就一般般吧,无功无过,勉强及格线吧。
如果从创新的角度尖锐地看的话,那就是平平无奇,毫无波澜,新颖度完全不够。
所以,为了掩饰这个缺点,就用人物声波来制造紧张感吗?
影片可谓是毫无美感可言,整场电影看下来,仿佛在看菜市场大妈大爷们吵架:每个人都在那里大吼大叫,一边喊着大家别吵了一边自己又吼地那么大声。
我的耳朵表示做我的耳朵很辛苦……此外,拍摄手法也是不容恭维。
解谜的补录镜头让我梦回综艺,严重怀疑我在看综艺而不是电影。
如果按综艺标准来看的话,这种镜头是很不错的,能够让观众更加细致地看到细节。
但是,作为一个大电影大制作,这种镜头的切换就太过朴素了吧!
看得让人很跳戏,非常跳戏,非常突兀!
整部影片的亮点估计就是结尾了吧,悬疑max,紧张度max。
其实如果这一部能够按照结尾悬念的这个剧情展开的话,应该会出彩很多。
总之,就算有下一部,我也不想买单了,真的有被敷衍到,就像是为了续作而续作,割韭菜似的。
所以说,人生美好的两个小时做什么不好,何必要……
剧情很紧凑,主角才出虎口,又入狼窝。
但是我本人觉得代入感并不是很强。
主角是每一关都面临着生死的,但是对我来说并没有感到很紧张。
脑洞是挺大的。
很多想法他不会被现实束缚。
其实有一个紧张的地方,是主角面临选择的时候。
到底是选择队友的生命,还是与恶势力抗争到底。
这种其实类似于罗生门的问题。
是很难回答的。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但或许就是主角这种永不低头的勇气才能在一关又一关的游戏中活下来。
这一次不再是英雄选择美人还是江山,而是美人用自己永不屈服的勇气和面对难关时的急智来拯救了队友。
对这部影片真的期待满满,一开头被困蒸拿房已是悬疑感十足,利用诗词谜语,获取吸铁石开门(不愧是密室设计师的妻子)第一部结尾的飞机密码虽然给换成地铁密室了有点遗憾,但高电压密室好狠,上来也不给玩家过渡准备。
第二部侧重点应该是放在了解密过程上,一开始空空如也的地铁车厢,随着线索的出现,比如海报线索文字游戏,手把扶手对应26个字母。
第二间是银行大厅密室,不仅房间布满激光,逃生出口还有倒计时设置,解密难度加大,棒棒糖里的保险柜钥匙,用血显出的数字,时钟线索,走棋盘格子,线索“金钱能让世界转动,千万不要让它停止”。
第三间是平静的海滩(虽然知道是假的类似5D球幕,和第一部冰山一个套路,场景布置真挺用心的)海滩沙子模拟沙漠流沙,瞬间变为将人吞噬的沙海,线索“I can’t sea you”一语双关,字面意思你不能上我的船,音译是我看不见你(这处也与最后Claire因母亲对自己熟视无睹而心生鲨意相对应)这间密室还衍生出了2个逃生口,虽然最后是殊途同归,这点可能也是Claire为了之后利用Ben作为筹码放的烟雾弹。
第四间密室是纽约街头(3D全息投影牛逼大发了,建议现在密室老板们尽快行动)下着硫酸的纽约街头有点黑色幽默在里头了。
最后一间是Claire的房间(本身也是一间被她父亲加密的密室)还出现了NPC Claire,这次解密线索是透镜全息图,即正面侧面看到的图片信息不同,对于被困房间的Claire永远看不到侧面信息。
最精妙的是,Claire作为游戏设计师,将前面密室中用来救人的金币,棒棒糖,贝壳和雨伞作为短时间获取黑妹信任的工具(心理学暗示)而之前的密室中又处处暗示着Claire与母亲的关系,0526的银行存款单,沙滩上小女孩孺慕得看着妇女,妇女却被贝壳罩住眼睛暗示视而不见之意。
最早的地铁海报上消失的字母也早已暗示后面密室的信息,如lose yourself in the sand,细节设置不可谓不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