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架构了一个非常新颖的世界观——一幅画中的世界。
随着剧情的深入,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生活着三种人,分别是最高等的画全人、低微的没画完人和最卑贱的线稿人。
这里巧妙地讽喻了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人种歧视。
于是为了改变现状,守护爱情,主角三人开启了一场奇幻的冒险之旅。
在误入了黑暗森林后,他们又出乎想象地超越了这幅画,进入到另一幅画中!
最终,他们带着“战利品”颜料回到了原来的世界,瓦解了严苛的等级制度。
但是否能就此打造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我持保留意见。
作品还带给我一个迷思:这幅画中生活的人为何知道自己身处画中?
并且知道自己出自一位画家之手?
画家对他们来说,应该是类似造物主的存在,为何他们却能客观地了解自身的起源?
除非他们也曾走出过画中,不然人的认识怎能超出自己的空间维度呢?
动画的最后,揭晓了画家的世界原来也是一幅画,好家伙,俄罗斯套“画”啊。
Jean-François Laguionie 花五年時間精心打造的【畫中國】(Le Tableau/The Painting),堪稱年度傑作。
喜歡透過電影感悟人生的朋友,這齣萬勿錯過。
話說某位畫家在畫室遺下一張未完的畫,內裡的人物分成三派:Toupin (已上色)、Pafini (部分未上色) 和 Reuf (草圖)。
Toupin 以為自己得天獨厚,看不起 Pafini,更殘害 Reuf。
其中一位 Toupin 人 Ramo 想糾正這種錯誤的階級觀念,於是聯同女主人翁 Lola (Pafini 人),還有 Reuf 人 Plume,一起尋找畫家,希望他完成畫作,藉此消除歧視。
別以為這是一齣普通的歷險動畫,其故事之豐富、寓意之深長、餘韻之無窮,實在遠超栗的想像。
不說美術風格 (懂油畫的人一定會喜歡!
),單是影片在短短 76 分鐘內所發放的訊息 (友情、愛情、成長、自我反省、種族主義、死亡......),已經教觀眾目不暇給,回味無窮。
簡單來說,【畫中國】是一幅藝術品,雖然不同人會看到不同的寓意,但所有人都一定會有共鳴的。
還有兩場,希望大家能趕得上:12月2日下午三時 (大會堂)12月8日下午六時十五分 (AMC Pacific Place)FCP介紹:http://www.frenchcinepanorama.com/#!the-painting/c1j4h豆瓣: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6877520/-感想:很為 Lola 一角著迷,但願自己可以像她那樣聰慧勇敢,不隨波逐流。
推荐这部影片的几个理由:1、音乐这部电影开头,在电影播放演职员信息表时,我们能听见一段像是交响乐队在表演前的试音。
当演员信息表播放完之后,试音停止,仿佛我们就能看见那些音乐家们在我们面前放下了手里的琴弓,随后一出戏拉开帷幕,表演正式开始。
这种呈现形式比起电影,让观众感觉更像是置身于戏院或是音乐厅,而乐队正为我们现场伴奏。
这种音乐的呈现形式让我觉得眼前一亮。
除了音乐的呈现形式,这部剧本身的配乐也十分好听。
音乐能够跟随剧情的发展而变化,时而悠扬时而急促的音乐令我印象深刻,美丽的音乐赋予了这部电影别样的活力,注入灵魂。
2、这是一部动画电影,我认为这部电影(我更想称之为一出戏)的色彩非常棒。
在这出戏中出演的人物有着大色块组成的样貌,很好的体现了油画的特征。
我们跟随主人公进入了油画的世界,油画中有着仿佛童话世界的色彩,很好地刺激了我们的感官体验。
3、与现实的连接这明明是一部动画电影,可导演却把我们带出了画中世界,回到了我们所在的现实世界。
然而主人公与画家在片尾的对话会让我们发现,连画家所处的那个世界也未必是真正的现实世界,随后我们感觉自己正从画框中退出来,退到现实世界中来。
我好像意识到了,名为观众的我们正在用我们的理解来完成我们面前的这幅油画,或许有了观众的理解,这部电影才算是真正完成。
说真的,头十分钟要不是因为这新颖的设定,我早就退出了。
开头烛台大人和那些完人在城堡的宣言和态度还有拉莫站出来说的那些话,只能说都是很套路化的感觉,包括他和半成品人克莱尔的相爱,都是俗套的剧情...但怎么说呢,法国人的电影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你惊喜。
越往后看就越觉得导演的脑洞很大,想法简直太赞。
首先别的不说,用画的完成度来把画中人分为三六九等的设定就令人眼前一亮,感觉简介就让广大画手中了一枪呢OJZZZZZZZZZZZ影片以拉莫、罗拉和布吕姆在画内外寻找画家的历险为主线,画中完人和半成品人,线稿人的矛盾为辅线,两者交汇在完人拉莫和半成品人克莱尔的爱情上,以此为矛盾点推动情节。
但虽说如此,女主角却不说克莱尔,而是她的朋友罗拉。
每次拉莫和克莱尔的见面都由罗拉牵线,她冷眼旁观着这对爱人也旁观着这世界。
在一次对话中她终于表示无法理解,而脸部并没有颜色的克莱尔沉醉在爱人对自己面容善意的赞美中“那是因为你没经历爱情”“啊,我是没有喜欢过一个人,或者到时就知道了吧”看到这,我就想,难道又是一个最后找到真爱打破阶级矛盾的故事?
而完人中的反叛分子拉莫则一直想找到画师,让他来完成画作,让所有的人平等生活,当然主要是他和克莱尔。
而另一边,线稿人布卢姆被完人追杀,误打误撞逃上了罗拉接拉莫的船,三个人被洪流冲进了画之世界的禁区,森林。
拉莫觉得这是让他寻找画师的机缘,于是三个人结伴去寻找画师。
而我惊喜地发现,画中人物可以突破障碍走出自己所在的画作,还可以走进其他的画作,于是几种画风交叉混合,色彩斑斓,脑洞太赞了啊!!!!!!!!
画面真的好漂亮!!!!!
他们掉出过画框,看到了真实的世界,他们进入过另外的画作收获了一只小伙伴,他们看到了画师的自画像,画中的他愤愤不平了几百年,他们也看到了画中画师的情人,她妩媚成熟遥望窗外色彩斑斓的威尼斯....2D,3D的场景切换毫不生硬。
寻找画家的目的是为了让他把未完成的画作补完,让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权利。
故事起源于对差异性的消除,但随着情节发展,逐渐变成了寻找自我,果故事结尾是所有人都画完整了,那么主题就仅仅是如何把自己变得和别人一样。
而且最后并没有出现我所预料的阶级革命行为,没有说什么推翻和解放,大家拿到颜料把自己化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所有人都是色彩斑斓的完人,所以找画家也变得不重要了。
当大家都欢天喜地地秀恩爱和互相泼颜料时,罗拉再一次离开了画作去寻找画家。
她终于在屋外的海边见到了画家本人,替画中所有的人问了那个问题,画家说:“我并没有抛弃他们,我给了他们最基本的东西。
一副简单的图画通常比一副精雕细琢的油画美。
“罗拉静静地听着,然后表示要在海边走走。
画家问她:”小人儿,现在你想做什么?
“”我很想知道是谁画的您“镜头忽然拉远,那是一幅写实派的风景油画。
结尾无比的惊艳,并没有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罗拉最后当然也没有寻找什么爱情,她选择在寻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开启了一个又一个的新世界大门。
我忽然想起开头罗拉那句“这里,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不一样”言尽于此,但这部影片还有很多隐藏的东西可以说。
这是一部包含了很多意义的艺术电影,到底说了什么端看你自己的理解。
强烈推荐!
Actually,I didn't have ideas about the movie when i finished the movie.But when i saw the judgement from doubai internet,suddently,one thought came to my mind.So i decide to write something about the movie.The begining of the movie shows that even though in one painting,people are not equal in one way.Some people despite others for their own reasons and impose their absurd and wrong ideas to other people.Unfortunately,the oppressed people do nothing but hide or escape.Why?Because the timid people accept the idea that they are born to be inferior.They never think whether it's true or not.Most of them desire to become one of so-called the upper ten thousand,but still do nothing.Circumstances produce heroes.The leading actors found one way to go out of the painting and bring oil paints and pen back to people that are 'not' finished by painter. They rushed to paint themselves and became the finished people finally. At last,they almost got their wishes and attained the castle.But they are not different any more,they are just copies.There is a girl called lara sticking to being herself. She has her own ideas and follow her own thoughts,she is truly free.As a result,she keep on exploring the world.For the ideal that I hold dear to my heart,I'd not regret a thousand times to die. This is my first time to comment on film.Please forgive me for any unintended mistake.
动画中最令人感动的一幕,我以为要数结尾处萝拉对老画家说的话。
画家问萝拉现在想干什么。
萝拉边走边回过头来,向画家大声说道:“我很想知道是谁画的您!”我创造了谁,谁又创造了我?动画在萝拉的这句疑问中戛然而止,令人拍案叫绝。
看到这里,想必你也已经感受到画之国强大的魅力了。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动画。
辛波丝卡曾写过一首诗,描写日本画家歌川广重的一幅浮世绘作品《桥上的人们》,她认为绘画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够将时间凝固:“时间在此被拦截下来,其法则不再有参考价值。
时间对事件发展的影响力被解除了。
”其实,这既是绘画的优点,也是绘画的缺点,因为没有时间,绘画便不能讲故事。
故事的起承转合是需要时间来支撑的。
最终,人类发明了电影,就是要克服绘画在时间上的弱点,用绘画来讲故事。
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动画片《画之国》将绘画和电影进行了嫁接。
画室里有一幅未完成的画,根据完成度,画中的人物分为三类:那些已经画完的人物,被称为“图全人”;而没画完的人物,被称为“梅花菀人”,还有那些只有线条轮廓的“草稿人”。
由此,画中人物的阶级性一目了然:“图全人”因为颜色饱满,可以居高临下,趾高气扬;而“梅花菀人”,哪怕只差一笔,也只能甘拜下风;最惨的是“草稿人”,命运一如他们的相貌,毫无光彩。
三类人共处于一幅画中,如果各安其所,便没有了故事。
然而,在一个阶级分明的社会里,故事最好的催化剂自然是跨阶级的爱情故事。
“图全人”里有一个“自由论者”拉莫爱上了“梅花菀人”克莱尔,他们的爱情在这个阶级分明的世界里必定是一种禁忌,其实克莱尔就差裙角的一笔便可以成为“图全人”。
于是,拉莫为了成全女友,决定去找那个半途而废,不负责任的画家回来完成这幅画。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草稿人”为了挽救被“图全人”打的破烂不堪的朋友,也决定跟随拉莫去寻找画家。
途中坎坷,自不必说。
从人物和故事的设置来看,《画之国》颇具想象力,虽然“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和作者或观众进行互动”这样的故事设置,在很多电影中都出现过。
比如伍迪•艾伦的《开罗紫玫瑰》,施瓦辛格的《幻影英雄》以及最近刚上映的《恋恋书中人》都是如此。
不过,这些故事的重点是将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和作者或观众建立联系,强调人物在艺术和现实之间的穿越所产生的趣味性。
但《画之国》更多的是艺术作品中人物的联系,其重点是将绘画这种偏重“空间性”的艺术如何转变成电影这种偏重“时间性”的艺术,其实这种转变在观众看一幅画时是经常会发生的。
当你在一幅画前驻足时,除了形象和色彩,你一定还在想,画里的人物有什么故事?
她为什么会站在哪儿,她的眼睛在盯着什么看。
正如辛波丝卡在《桥上的人们》中写道:“但有些人并不以此为满足,他们更进一步的听到雨水的溅洒声,感觉冷冷的雨滴落在他们的颈上和背上,他们注视着桥和桥上的人们,仿佛看到自己也在那儿”。
于是,随着观众的移情作用,故事开始了。
只不过辛波丝卡将画转变成了诗,而《画之国》则将画转变成了电影。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画之国》的创作者——让-弗朗索瓦•拉吉奥,法国剪纸动画的代表人物。
对他了解不多,只知道因为善于在电影中运用想象力游刃于现实与幻觉之间,被人们视为电影界中的“勒内•马格利特”,又因为一直坚守传统的动画制作方式,七十多岁的拉吉奥至今作品不多,却部部精品。
除了热衷于现实和幻觉的关系之外,拉吉奥和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勒内•马格利特都善于运用象征。
这也是我看过《画之国》后最大的感慨,拉吉奥的想象力最完美的体现就在于《画之国》中形象的象征性,故事里三类角色的象征性一目了然,其灵感来源,又完全取自于绘画创作本身,和故事本身天衣无缝。
象征主义诗人艾略特认为象征应该是艺术家为其思想和情感找到了它的“客观对应物”,拉吉奥恰恰是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为“阶级性”找到了它的客观对应物,使得片中的象征运用的自然流畅。
而不像其他电影中那些故意造出的象征,只是为了象征而象征,最终只能使象征的角色游离于故事的背景之外。
这样的象征只是“对应物”,而不是“客观对应物”。
拉吉奥的过人之处并不止于此,看完电影之后,观众才明白故事角色的象征并不是拉吉奥的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是想通过角色寻找画家的过程,来比拟哲学中的那个关于存在的终极命题:人是从哪里来得?
这个世界有造物主吗?
角色寻找画家,就像人寻找造物主,一个如此宏大的命题却被如此自然明了的提出,简单直接,易于理解。
而角色寻找画家,是想让画家改变自己的命运,如果一个人真的找到了他的造物主,也必定会如此。
这一点,《画之国》和雷德利•斯科特的《普罗米修斯》如出一辙。
然而,一个人的命运究竟是怎样的?
通俗来讲,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自由意志和宿命论。
宿命论者相信,人的一生早已命中注定,正所谓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因此,一切听天由命。
而自由意志认为,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他们不相信命运,只相信自己的力量。
这两种方案比较极端,大部分人宁选其中:快乐时我们是自由意志论者,忧郁时难免又成为宿命论者。
拉吉奥是积极的、乐观的,他让画中的角色选择了自由意志,通过寻找自己的造物主来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即便寻找不到,他也让角色成为自己的造物主。
有意思的是影片结尾,当一行人沉浸在寻找到颜料的欢乐而尽力的让自己变得光彩夺目的时候,拉吉奥并没有将价值判断的砝码偏向他们,找到颜料并不意味着找到绘画技法,那些“梅花菀人”和“草稿人”将自己涂的五颜六色,尽管光彩夺目,却完全不得要领。
拉吉奥似乎更倾向于那个小女孩劳拉,以着自己没有画完的身体,奔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既然文章的开头拉了辛波丝卡来助阵,结尾是不是也应该来一句她的诗呼应一下,翻了半天,找到了一句:我偏爱此一可能——存在的理由不假外求。
很偶然地买了这部碟片,从封底的内容简介里似乎可以想象出全部的内容:画家未完成的画作里,那些未被完成的人物从画里跑出来,想要找到画家来完成自己。
如果只是这样的简单的内容,配上令人愉快的画面,我也完全可以接受了——但如果是那样,这个故事就难以成为一部“动画长片”,也不需要制作团队花费五年的时间来完成,也不会让远在中国的我们听说并寻找它。
我不知道这部片子在法国的是定位在成人市场还是儿童市场,但是就我个人而言,这是很长时间以来我看过的真正让我觉得心灵受到滋养的一部电影,美的滋养。
对于已经习惯迪斯尼式动画片的我,这部来自法国的动画在视觉上是一种refreshment,原来不需要3D, 不需要特技,动画片也可以这么好看。
(当然,从“制作花絮”当中我们知道,这部动画在技术上实际也是3D的)。
然而更令我惊讶的是这个故事,那么新奇的想法,那么丰富的层次和纹理。
我忍不住又要赞叹道:只有法国人能想出这样的故事!
在一个画的王国里,所有的人物竟然根据他们被完成的程度被分为图全人、梅花菀人(没画完人)和勒浮人(草图人)三个不同的阶级,竟然也有所有阶级社会的等级规范、歧视和敌对。
尤其是勒浮人的造型,令人想到那些残疾人、那些贫穷和丑陋的人——他们岂非正是造物主未完成的”勒浮人“。
如果因为造物主的疏忽,或者资源的不能均等分配,有些人不幸生来就是残缺的、丑陋的或者贫穷的,难道他们就不能够享有和造物的幸运儿一样的权利?
而梅花菀人和勒浮人寻找画家的历险,更加像一个寓言:经过重重困难后,他们发现(或者误解地认为)原来他们的造物主——画家,对他们的命运本来就抱有恶意,或者根本就是无动于衷——在现实世界中,这可真是致命的打击呢,但是在故事中,梅花菀人和勒浮人很快就战胜了这个打击,转而决定自己来完成自己——这个人类对于命运的探索的寓言的意义,在我看来,不输于《浮士德》或者《奥德赛》呢。
必须承认,在此之前,我完全没听说过这个导演。
看完故事,好奇地转到”制作花絮“,通过导演和制作团队的解释,让我了解到为什么这部动画片会令我如此出乎意料了:1、导演和编剧都是花白头发的一代了,难怪他们对艺术、对人生的理解已经是达到这种炉火纯青、陈年老酿的层次了;2、导演和制作团队用了五年才完成这部动画——我们不知道法国人对动画片的概念,但就我而言,用五年时间来做一部动画,那真是用做艺术的态度来做了。
人的一生能够有几个五年?
作为一个普通观众(还是盗版的,汗颜),我感谢让-弗朗索瓦-拉吉奥用他生命中的五年来完成这部作品,感谢他给我的美的感受和滋养。
我想,这是一部将在时光中流传下去的作品。
个人非常喜欢这部法国动画作品,画风是油画风格,原作想表达的内涵隐喻很多,但不影响你从表面上看他是一部冒险和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
故事由远及近,由主人公告诉你她在一幅画中,这是画中的故事。
一开始便很吸引人,这幅画里因为画家没有画完,形成了画完人,未完人和线稿人三个阶级,主角为了打破这些,逃出画中寻找他们们的造物主-画家。
他们会在不同的画作世界冒险,可以看到很多精彩的画面,还有些哲理。
结局把作品再次升华,我很喜欢这个结局,也很喜欢主人公,推荐大家观看!
这是一部启示性的作品,虽然它在揭示那些深层次的问题时并没有给我们明确的答案,但揭示本身就是一种探索,给人带来的启示或许比答案更重要。
油画并不意味着时间的停滞,油画中每个人都各就各位按部就班的呼吸谈气,导演的这种想法本身就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嘲讽。
画面的开始是一个颇具古典风格的画框,连接着画内的虚幻与画外的真实。
随着画框的放大,我们也随之进入那个带有强烈油画色彩的国度里。
作品讲述的是一群画中人的故事。
画中的人带有极强的等级性,形态饱满、色彩完整的尊为上等的图全人,色彩不完整的为梅花莞人,而那些线条简单且毫无色彩感的则为下等的勒浮人。
故事是从梅花莞人劳拉的角度叙述开来的,从她的视角看去,一群高高在上的图全人正在远处的城堡聚会,他们高谈阔论并欣慰地欣赏彼此的色彩,下等人的存在让他们产生出优越感。
“画家不会回来了,”图全人中的代表在城堡中如此趾高气扬地宣称,以此定义自身完美的绝对性,定义相对于“画中渣滓”的绝对地位,并带着一种可笑的对蒙受造物主恩泽的谦卑。
等级衍生特权,特权导致专制,专制扼杀平等。
受到冷落的梅花莞人和遭到压制的勒浮人因此深陷这种不平等带来的痛苦中。
与此同时,进步图全人拉莫和梅花莞人克莱尔的一场超越等级的爱情正在暗中甜蜜且痛苦地发展着。
当小可怜高姆被无情地扼杀在城堡后,所有的矛盾便随时间的洪流不可避免地汇聚到了一起。
于是,觉醒的人便开始踏上自我解救的道路——寻找画家,也就是寻找他们的创造者。
痛苦使我们怀疑生活本身,怀疑使我们探寻真实意义。
探寻就意味着希望,觉醒的那一刻,就如同劳拉跃出油画的那一刻,自我就已经跃入了真实的存在。
脱离油画后,拉莫、劳拉、普鲁姆以及唐布尔•玛让达开始发现自身的虚幻,并在进出其他油画的过程中渐渐接近真相。
他们来到画中城威尼斯,威尼斯是所有虚幻的汇集,人群是虚幻的,狂欢是虚幻的,连恐惧也都是虚幻的。
可就在这座虚幻之城里,他们找到了解救的方法——颜料,他们开始懂得绘制自我,对造物主的信仰转变为对自我的信仰。
他们带着颜料回到油画中,当等级被消灭时,矛盾也就消失了。
在梅花莞人和勒浮人都沉浸在改头换面所带来的欣喜中时,劳拉却安静地离开了。
劳拉的觉醒是彻底的,在怀疑这条道路上她选择了继续走下去。
作为贯穿电影始终的主要人物,劳拉将最后的镜头拉向了画家。
在这短暂的具有真实感的场景里,画家的回答已经不再重要了,当劳拉提出想知道是谁画的画家的时候,真实感已荡然无存。
最后,劳拉在行走中步入一张更为广袤的油画之中,一切重归虚幻。
其实虚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对虚幻本身的怀疑,可能我们并不知道什么才叫做真实,可能也并不存在真实,可能一切都可以归结为电影中的那句话——“我们梦想着做自己,这是很单纯的想法。
”
配乐非常奇幻 画风很后现代的感觉。@法国文化中心with白
so so
只要人与人之间有差别与不同,就会产生阶级与歧视,油画中的世界里亦是如此。为了反抗压迫与追求爱情,3个不同阶级的人结成小队,进行了一场历险与远征,他们要找到画家补齐所有人的形象,让大家变的平等,最后却发现画笔可以握在自己手中。这是现实生活的隐喻与暗示,革命的基因流淌在法国人的血液,绚烂的色彩又凸显着他们的浪漫。即使探讨阶级与革命,也不愿如《少数人的晚餐》那样阴郁黑暗。
太文艺范了~~浓浓的法国抒情手法~
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四个寻找画家的人物。你们这些艺术家可长点心吧!
美丽的画
住在色彩里,享受时光,画下早晨,画片大海,画朵小花,画满窗户,画上微笑,画予一切的美好。你既造物,万物皆有灵,只愿勿忘·且珍惜·
略乏味 有点晦涩 可能以后再看一遍?
180 浪漫的法国动画。。倒是可以弄成科幻故事呢~
我们又活在谁的画里呢
法国的动画就是美丽的艺术品。
最后一段……好感动
和之前的《恋恋书中人》感觉挺像,都是书里、画里的人走到了现实世界,所以也可以叫《恋恋画中人》吧。两片还有个共同点就是创意好,但是拍平庸了或者不够出彩,下一部期待《恋恋影中人》。ps:一直把海报封面看成西服衣领。
人性啊!一面在反抗,可一面又在朝着自己讨厌的那群人进化,把自己变成所谓的完美。真可笑
我想知道是谁画的你。
很有创意,喜欢结尾
影片风格令人印象深刻,如果导演是在试图构建“新世界”,结尾就显得小气了。若仅仅是意图去表达一种情绪,故事又不足以作支撑。
造物主创造所有的不完美,是为留下空间让我们为自己描绘不同的色彩。太美了。画美,音乐美,创意更美。很新颖的一部动画片。
这么有想象力灵感迸发于何处呢
电影中那些没画完的人,现实中那些残疾人、天赋不好的人、相貌差的人、出身不好的人。没有天生高贵这种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