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之声

Sound of Metal,静寂的鼓手(台)

主演:里兹·阿迈德,奥利维亚·库克,保罗·拉西,劳伦·利德洛夫,马修·阿马立克,克里斯·佩尔费蒂,迈克尔·陶,威廉·泽法尔茨,亚历克斯·基尔戈尔,杰米·加扎里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金属之声》剧照

金属之声 剧照 NO.1金属之声 剧照 NO.2金属之声 剧照 NO.3金属之声 剧照 NO.4金属之声 剧照 NO.5金属之声 剧照 NO.6金属之声 剧照 NO.13金属之声 剧照 NO.14金属之声 剧照 NO.15金属之声 剧照 NO.16金属之声 剧照 NO.17金属之声 剧照 NO.18金属之声 剧照 NO.19金属之声 剧照 NO.20

《金属之声》长篇影评

 1 ) Vertical & Horizontal Communities

如果用一个community的lens去看待Ruben的困境会很有意思…在我看来人都有属于自己的community和groups。

而这些community能够分为horizontal和verticalVertical community是更像是兴趣组 - 游戏,音乐,电影,旅游,艺术 - 不同的人会因为这些相似相近之处而形成一个个vertical community regardless of their physical affinity - 在电影里可以说Ruben和Lou就是一个小众的vertical community (hard rock) 的成员之一不同于vertical, horizontal community 根据physical affinity去进行不同的分类 - 国籍,肤色,语言,财富等等 (残疾当然也属于其中一个性质) - 这些硬性指标成为了进入horizontal community的threshold - 在电影里Ruben和Lou应该是属于Nomad的horizontal community但这一切都在Ruben变聋之后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听力作为创作音乐的接近必要的条件几乎剥夺了Ruben继续在他属于的vertical community生存的可能性 而突然的失聪也使他无法在“社会”的这个horizontal community继续正常的生活下去 (同时导致他和Lou无法正常的交流,生活,相爱) 摆在Ruben的唯一出路是加入“失聪”的这一个极为边缘horizontal community。

这也意味着Ruben要放弃他现在做处于的所有community - 爱好,爱人 - 重新开始生活…对Ruben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 - 即使最后尝试着去适应新的community, 对之前community的向往也导致他最后毅然决然的决定手术但别忘了 horizontal community是有严格的threshold的 - 即使Ruben能通过手术“装”做自己是一个正常人,勉强通过的threshold - 失聪也导致他是能在“社会”这个horizontal community的边缘游走 (Lou爸爸party Ruben所在的处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而最后当Ruben摘下了助听器 享受着那无比美妙的宁静的时候 - 他似乎明白了他所处的位置 - being forgone by all his commnitiesTo some extent, we have all been segregated

 2 ) 听障人士的观影体验

我是14岁左右听力开始下降,并开始佩戴助听器。

主人公的感受我或多或少也都经历过。

但现实和电影往往相反,平静与接受是常态,但哀怨与愤怒也会常常闪现。

形而上的观影体验上我还是蛮喜欢这部电影的,一个自我救赎自我和解的故事。

但具体意义上的我只能说,电影对于听力损失这件事的表达上与别的作品中失去家人,失去尊严,失去双腿等等,失去别的东西时的表达太过于如出一辙。

得出这个感受可能是因为我真的失去了听力。

但还是希望以后出现同类型作品时候在感触上能更深刻一些吧。

 3 ) 摒除杂音,静听内心

北京时间4月26日,第93届奥斯卡颁奖典礼落下帷幕,电影《金属之声》摘得「最佳音效」桂冠,在颁奖季又拿下一个声音类大奖。

比起视觉上的享受,听觉层面的感受才是这部电影所希冀突破的关键所在。

《金属之声》并不是第一部聚焦于听障群体的电影,但或许是其中最为特别的那一个。

面对这样一部由听障演员、听障语言(手语)和听障文化所构成的剧情片,声音设计师尼古拉斯·贝克尔在同期录音和后期制作上花费了大量心思,以构建一个前所未有的「听觉世界」。

这一期莫非听电影,我们就来聊聊这部在颁奖季名声大噪的作品,是如何使用声音设计为电影抛光的。

从「听」声音到「感知」声音本片的主角鲁宾是一名重金属乐队鼓手,长期暴露在高分贝环境中给他的听力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

在一次巡演途中,他骤然失聪。

面对突发状况,鲁宾毫无准备,这一听觉和心理上的变化仅仅靠「看」显然是很难理解的。

声音设计师尼古拉斯曾担任电影《地心引力》的拟音师,丰富的工作经验使他能够注意到那些真实存在却很难被察觉到的声音。

为了还原真实的失聪体验,尼古拉斯在拍摄时大量使用了接触式麦克风。

和传统设备不同,接触式麦克风通过物体的振动而非空气传声来拾取声音。

这些经过特殊设计的微型设备被置于演员里兹·艾哈迈德的嘴巴里、靴子中,以便收集由身体发出的最细微的声音。

技术本身并非奇观,恰到好处的使用赋予了它意义。

以鲁宾为代表的部分听障人士感知声音的方式与接触式麦克风的工作原理相得益彰。

失聪初期,鲁宾的内心狂躁不安,彼时的他还在受「听觉」控制,但在乔的指引和听障社区同伴的帮助下,鲁宾的「感知」能力变强了。

鲁宾通过拍打滑梯来和社区里的孩子交流,或许是电影中最动人的一幕。

仅从听觉角度来讲,这一声音对于二人和观众来讲都微不可闻,但有节奏的振动感却能够经由滑梯传递出来。

小男孩趴在滑梯上,感受它的振动这也是鲁宾从「听」声音到「感知」声音的转折点。

打鼓和敲镲的声音逐渐由一种外在的声波振动转变为他内心的节奏,尼古拉斯所使用的录音技巧和捕捉到的真实且自然的声音,使这一变化不再抽象。

声音是一种记忆乔曾告诉鲁宾,越战时一颗炸弹在耳边爆炸致使自己失聪。

几十年过去,他仍记得那一刻在耳边响起的音乐。

对于像乔和鲁宾这样后天失聪的人来说,声音是一种记忆。

为此,导演达里尔斯·马德尔采访了多位后天听力障碍者,根据他们的回忆来构建听力受损后的世界——来自外界的声音并非会被平均地削弱,而是过滤掉了大多数高音,只留下低频的部分。

为了使观众在听觉上沉浸其中,尼古拉斯及其团队通过混音重现了这一感受,声音传入观众耳中就像沉入水底一样变得又低又闷。

但尼古拉斯并没有将这一技巧应用于整部电影中,而是让声音随着剧情的进展变换。

药店里,饭桌上,教室内……观众所听到的声音时而清晰,时而沉闷且夹杂着带有金属音色的噪音。

这一声音选择的背后是视点的移动,观众得以在主观视角和客观视角中自然地切换:有时是鲁宾听我们,有时是我们听鲁宾。

钢琴演奏声时而清晰,时而沉闷这种变换也体现在声音响度的强烈对比中。

电影开始时,鲁宾起床使用榨汁机和擦拭器械的声音十分清晰。

但随着他听力的恶化,这些声音逐渐消失了,生机勃勃的清晨变得寂静起来。

这一时期的鲁宾难以忍受低分贝环境,「发出声音」是他证明存在的方式。

为此,鲁宾屡次通过嘶吼来制造噪音,这些声音在安静的环境里显得格外突出。

主观与客观、现实与回忆的边界,也在声音变换中变得越来越模糊。

听障社区与「无声」文化在演员里兹看来,使用手语交流时,人们能够看清对方的表情和肢体的律动,彼此之间很难有所隐瞒。

这种不加修饰的自然感也体现在了声音设计中。

鲁宾首次参加听障社区互助会时,房间里充斥着人们打手语发出的肢体与布料摩擦声,窗外的虫鸣也清晰可闻。

在这里,环境声得以被凸显出来。

很长一段时间里,鲁宾都生活双重屏障之中:丧失听力使他无法像从前一样生活,不懂手语又让他难以融入听障社区。

但正如乔所说:听障并非是需要修复的问题,真正的阻碍只存在于人们心里。

听障社区的每一个成年人都有自己的职责,鲁宾的任务就是学习去做一位「聋人」。

在这一过程中,电影声音的选择和鲁宾的心境完美契合。

乔向鲁宾解释听障社区文化初入听障社区时,集体生活一定程度上抚平了鲁宾的暴躁,有关女友露的消息却又让他焦虑不安。

在这段时间里,声音的变换显得混乱且嘈杂;当鲁宾失望地发现,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并不能让他听到如往昔般动听的声音后,人们所享受的音乐、宴会甚至于女友露的歌声,也都变成了刺耳的噪音。

在为人工耳蜗设计音效时,尼古拉斯将录制好的声音分层,去掉了其中令人舒适的部分,并将剩下的声音重新组合为令人抓狂的金属噪音。

这无疑是本片在听觉上最令人不适的部分,此时的鲁宾内心也经历着激烈的挣扎。

影片结尾处,经由人工耳蜗传来的教堂钟声像敲钹声一样回响着,鲁宾摘下了助听器。

电影里的一切声音都被擦除,仅剩鲁宾眼中的画面和屏幕前观众的呼吸声。

即便是对于完全失去听力的人而言,真正的「无声」时刻也很罕见,此处的声音处理实际上是一种意象化表达:在这一刻,鲁宾仿佛抵达了乔所描述过的「上帝之境」,那里有着他所从未体验过的平和。

鲁宾在公园里摘下助听器,望向四周如果说手语冲破了沟通障碍的藩篱,人们借助它来理解彼此,那么本片以「有声」表现「无声」,在声音设计上作出的尝试也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电影并未在鲁宾「乐队鼓手」的身份上着墨太多,但带有金属质感的声音却贯穿始终——从燥烈的金属乐到刺耳不适的噪音,当它所象征的生活方式被渐次打破,那些深埋于心底的声音也变得清晰起来。

 4 ) 大音希声

太棒了,很细腻的电影,对于男女主角的内心刻画非常细致微妙,并且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方式,但是对于绝大部分观众来说它是一部无聊且冗长的电影为什么呢?

因为这是一部没有配乐的影片,有的仅是有源音乐和零星几点情绪性pad铺底(并且少到几乎可以忽视)、没有配乐代表这部片子无法用音乐调动观众情绪,缩短相对观影时间,无法通过曲调让观众兴奋或失落,这对于一部电影的制作来说是舍弃了非常多的,但这也是它的伟大之处!

从头到尾,它都在用声音对观众对观众进行暗示,主观与客观的声音转换的每一个point都精心设计过,丰富的环境声动效声与男主角失聪后的主观声对比竟然能有如此强烈,不动声色地就能让观众感受到声音对于影片、对于人的重要性,就如同《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运用夸张的非线性叙事法展现阿尔兹海默患者的内心世界一样,《金属之声》对于声音元素的丰富运用也使得健全人能与听障患者感同身受,不煽情,但让人久久难以平复。

在影片结尾,男主角摘掉助听器,整部片子不剩一点声音,甚至连空气声也没有,但却迎来了全片的最高潮,男主角的面部特别、平和安详的巴黎街头、路边玩滑板的男孩,一切都那么平静,但这对于他来说,却是一种悲痛到极点的哀伤,主动选择与心爱的人分别面对一无所有并艰难至极点的崭新人生,真是一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impact呜呜呜我对这部片子的赞美是从一位声音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太感人了!

竟然能把声音运用得这么好!

几乎完全替代了传统电影配乐的职能!

并且这是一部声音主导的片子!

能做这样的电影也太爽了吧呜呜呜最后,鲁本真的是我喜欢的那种男妈妈QAQ 看到他们相拥,流着泪告诉对方“你拯救了我的人生” 真是让人难过啊

 5 ) 就是“平静”这回事儿

一个「鼓手失聪」的故事,电影声效太有代入感,和男主一起被命运的重锤砸得措手不及,体无完肤,喜欢结局走向不是爽文,男主也没有揭竿而起,发奋图强,改写命运,走上人生巅峰,就是普通人如何磕磕绊绊慢慢扛住命运之锤的事儿。

不管是现在自嘲的“情绪稳定的成年人”,还是叶嘉莹先生说“弱德之美”,亦或者打小背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归根结底,相信「平静」的力量。

世界吵闹,都得学会“主动降噪”。

 6 ) 我拥有的都是侥幸啊我失去的都是人生

失去究竟是人生的残缺还是必经的过程?

换个问法,失去什么人生才算不再完整要人怜悯?

我觉得Sound of Metal在片名双关,结构互文,台词沉心的基础上,其实探讨了这个更大的问题,也是为什么虽不是音乐人,但看着Riz Ahmed(Ruben)外星人一样的大眼睛,我们却依然格外心痛片中Ruben失聪后如同失去人生的执念,多多少少人都会有,只是筹码没有那么大; 互助会一样的庇护所则提供了一面完美的镜子,没有什么需要修补,也没有什么需要找回,只是人生需要学会新的体验,走进新的角色女友Lou的出现和离开也同样给出了对待失去的不同行为,当失去最重要的东西时,救赎的方法是付出微薄的所有接纳一切,还是斩断羁绊让对方成熟面对片子尝试用Ruben两种人生观皆有的体验,以及争议性地用addiction来比喻对鼓手生涯的追求,来留白对于失去命题的答案,让观众跟着金属声走向静寂的同时,听见自己的内心,得到自己的答案。

我的答案是,人生即是失去,听障人士应当只是生活方式与我不同,救过命的感情终将在对方报完恩后失去羁绊。

听上去残忍,但就像歌里唱的,去挥霍和珍惜是一件事情…我拥有的都是侥幸啊,我失去的都是人生…

 7 ) 大家真的不知道男主为什么最后和女主分开吗?

为什么要离开?

因为爱,以及和解。

重新看1h50mins,男主和露易丝说未来两人的生活时,女主低下了头,仔细看她在做什么?

在抓胳膊。

整部电影都没有告诉你男女主到底有过怎样的创伤,但是整部电影其实都暗示了,他们两个是成瘾者。

女孩是自杀成瘾者,她在自残之前习惯性动作就是抓胳膊。

遇到让她感到不舒服或者有压力的事情时,她就会无意识的抓胳膊。

男主看见了,所以明白她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了。

这时候有一个长达几秒的沉默,接下男主说了一句全电影最感人的台词:“it‘s ok” “what?

”“it’s ok Lu”刻骨铭心的爱也不一定是捆绑,有时候放手也是爱。

有人说这部电影过于压抑。

我恰恰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很治愈。

每个人生来都是孤独的,哪有什么双向救赎,都是自我救赎。

我遇见你,我爱上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相互帮助,我和你都学会了,与自己和解,与过去和解,也与这个世界和解。

然后我们彼此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离开我会变成更好的你,那我们就分开吧,因为我也找到了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方式。

 8 ) 人生不就是不断的和自己和解吗

短评字数竟然超了,只能挪到这里今年奥斯卡的最佳音效,最佳剪辑影片,我挺喜欢的。

自我救赎的内核,虽然能猜到个大概,但还是给了我一定的惊喜。

一个摇滚鼓手突然失去了感知声音的能力,这是一个接受自己「从有到无」的过程。

机构负责人说 “我失去了家人,我失去了一切,不过让我失去这些并不是因为我聋了,而是因为我酗酒”,他们不把失聪当成一种缺陷或者疾病,于是教ruben学会和自己独处,用写字把情绪外化出来,这是救赎的第一步,即「他人介入的救赎」影片的前半段几乎没有任何背景音,只有大自然传来的微弱的生命之音,直到ruben决定要做手术的时候,钢琴有了声音,然后调适设备后,世界变得嘈杂而又尖锐。

影片模拟失聪者手术后听到世界的声音,ruben的形容是「又高又尖」,确实如此,医生说你的耳朵功能还是失灵了,但是手术让你的大脑误以为你能听到声音,现在的声音和本来的声音不同,你要去适应它。

直到再次见到lu,他终于明白自己的生活再也回不到过去。

很喜欢结尾的处理方式,一个画面,ruben从lu家出来,街道上有一对少年为了滑板吵架,接着远处的钟声传来刺耳的声音,ruben摘下了耳朵上的设备,下一个镜头,争吵的滑板少年和好也预示着rubem与自己和解,世界一片安静,抬头看向天空,太阳依旧耀眼,这是救赎的最后一步,「自我救赎」然后影片悄然落幕。

影片名字也挺有意思的,「金属之声」一个是玩金属乐的声音,一个是失聪后装上“金属”之后的声音,当外部声音和内心之声和谐,自我也能达到和解。

突然想到ruben胸前的那个纹身“please kill me”,孤独感油然而生……

 9 ) 长段的默片,细细品味。

片子不短有两个小时,沉下心来看,《金属之声》是一部不错的片子。

能让一个健全人体会到不少听障人士的痛苦。

很细腻的一部电影,有大段的默片,很考验演员的演技。

中国观众如果有80%能觉得这是不错的片子。

相信那些《澳门风云》《唐探》等相对较差的片子就不会动辄收获20亿的天量票房,中国的电影市场票房提高了很大,现在急需的是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为好的影片买单,促进全球优秀电影的发展。

 10 ) 今天为止,我还不曾失去过什么

电影看了两遍,中间隔了一两个月吧,记不太清了。

第一遍打分的话4分,第二遍5分。

故事很简单,甚至在第一遍看的时候觉得部分段落缓慢拖沓。

但在第一遍看完的一段时间里,我总是不经意想起这部电影,可能日常生活中自我的不安,多少会和剧中人物有些许共鸣吧,于是二刷,便沉浸其中。

就剧情而言,摇滚乐和听觉障碍、Ruben和Lou的感情转变、Ruben和社区的相处、人物故事的伏笔、植入装置和互助会、失真嘈杂和无声,都能提供不错的戏剧矛盾冲突和过程张力;手法上有意思的一点,影片通过主观视角片段式的画面静音,让观众也直接的体验到了Ruben的听觉障碍过程。

但抛开故事和电影手法,真正吸引到我或者说是引发思考的,是那不知由来的寂静时刻。

当Ruben在维修失聪社区房屋的时候,Joe叫停了他,说道:“你在这里什么都不用修”。

之后让Ruben每天坐在房间里,用纸和笔记录自己的想法,试着通过写下来的方式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个人觉得这里算是点开了全篇的内核,你在这里什么都不用修。

不太清楚别人如何,但就我自己而言,算是那种比较容易焦虑的人,而当你有事情做的时候且不说这件事情怎样,在做这个动作很大程度会缓解你的焦虑,让你无暇思考;但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懦弱,一种自己无法与内心的各种情绪和想法平和地去对话的掩饰,与Ruben唯一不同的是,每个人的障碍不尽相同而已。

设想了一下,我自己可能也会忍不住用手锤烂桌子上的那个甜甜圈。

如果最好的感情过程是能互相鼓励成长,那Ruben与Lou这种互相救赎式的就是最珍贵的美好了吧。

Ruben与Lou在一起4年戒断也是4年,而Lou小臂之前密集的自残疤痕等都是导演交代的侧面细节,最后别离的时刻,寥寥几句和眼神动作的交流却足以彼此知会那时复杂的情感。

Ruben: You made it... you made it beautiful.So it's okay.Lou: You saved my life, too, Ruben.哎,真心泪目啊......

电影中对Joe的直接刻画并不算多,一个因为酗酒失聪的越战老兵,经营着一个负责解决心理问题而不是失聪问题的社区,社区的人有着共同信念:失聪不是残疾,不需要被修复。

在Ruben告诉Joe自己做了植入装置后,Joe夹杂着无限惋惜而又真诚的表情说道:我真心希望这能给你带来幸福。

在告诉Ruben需要离开社区后,Joe敲打着手中的笔,几近哽咽,此刻人物的形象矛盾而鲜明。

失聪到底是不是残疾呢?

对于Ruben而言,听力障碍使得他不能再继续做摇滚乐手,跟读测试也在医学上量化出了他的残疾等级;但对于社区里面的人而言,医学上的残疾与否这样的概念认定,并不影响他们内部对身边事物和他人情绪的感知与表达,这点而言,他们的生活是健全的。

剧中Joe从来没有表示了解或质疑过植入装置的性能,因为他一直做的事情并不是想解决失聪问题,是的,总有些问题或者各种各样的原因会阻碍人们无法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遇到的困境,我相信Joe深知这点。

Make some noise~ 再来聊聊故事载体 —— 声音。

就声音自身而言,从古至今,它在我们生活的空间无处不在,2021年当下的科技已经是AirPods Pro支持了空间音频功能,语音和声纹识别也都不再新鲜,我们对于声音的理解前所未有。

我本人从小就是一个技术控,我喜欢捣鼓,喜欢日新月异的科技产物,新鲜、绚丽、可操控、即时反馈,可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也莫名其妙地会突然笑自己,就还是拿声音而言,每天经历真实世界存在的声音,雨滴落在地面,风吹动树叶,等等,却要不停的在耳机音箱等采样过的世界里去寻找音质、声场、还原,固然技术设备好玩,也因有些声音身边难以获得,但沉浸在工具的乐趣里,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潘高峰《霹雳》纪录片电影另一角度,音乐上对声音的极致追求可以作为观察点,潘高峰老师在他的一个纪录片中表达过:技术和我们现在用的这些设备等等这些资源上,肯定会越来越好,但是表达方式、成长并不一定是线性的。

个人挺赞同的。

往大了说,科技某种程度上是我们这个年代中内心惶恐时的庇护所,但目前看来也是有限的,至于会不会有一天出现终极AI这样的存在,在技术层面打破这个哲学问题,未曾得知。

逐渐我也会觉得科技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和人们向内心的发问反思是同一个天平的两端,我并不是想反思社会问题,没有这么大的格局,只是想在未来的某天不得不面对类似Ruben拿起纸和笔时,自己能拥有更多的内心平和与宁静。

斯诺登曾在他的自传《永久记录》中说过这样的话:“科技全然不受限制,不像医生必须遵守希波克拉底誓词。

自工业革命以来,学术界、企业界、军方与政府的科技人才做出许多决定,这些决定往往基于“我们能够做什么”,而非“我们应该做什么”。

推动科技进步的人,不太会限制它的应用与使用。

” 当然我并不是想反对也没有资格去反对科技发展,科技在克服自然困难和从工具层面,反哺了我们很多智慧和对世界的认知,但就“我们应该做什么”这个方向性问题,科技并不能给我们答案。

不用怀疑,未来有无数的大大小小的“听觉障碍”等待着我们每个人,面对变故的坦然和豁达本身是一种高级的思维品质或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结合的优雅,一直在路上。

但就失去对内心的反思和反问这种持之以恒的信仰式的终极崩塌而言,今天为止,我还不曾失去过什么。

《金属之声》短评

我们听过很多道理,却做不到。学会接受,学会失去,这都太难。我们不要随便和别人讲道理,别人不一定懂,懂了不一定做得到。而且,你根本不知道别人在遭受什么。失去声音,失去视觉,失去味觉,失去睡眠,生而为人,这些都太难太难…

9分钟前
  • 做个普通人
  • 还行

摇滚乐手听力出现障碍,我个人对这题材兴趣不是很大,看得我有点走神,感觉心路历程叙述的有点零碎,情感不是很连贯。画面还可以

12分钟前
  • 夏疾風
  • 较差

代入感太强,看完后难过了几小时。耳朵听影满分,人工耳蜗的世界不如直接闭麦。

14分钟前
  • ffffff
  • 推荐

法国分手那段处理得不错

18分钟前
  • Qtn
  • 推荐

莫名对标下这周在院线同由“声音”做文章的《如果声音不记得》,在本片面前大概就是个天大的笑话。失去了听觉的鼓手,犹如被夺走了灵魂,于是开始重新用新的器官来触碰与学习这个世界。狂躁的发泄与自弃,仿佛没有尽头的黑暗;之后是渐渐接受变化视为馈赠与终于能够放下。Ruben的心路历程被揣摩得很细腻,也完成了很自然的情感转变。但这之外,更出色的其实是对声效的极致运用,摘下耳蜗的“全世界突然安静”,激昂高分贝的鼓点(甚至见识到去年TIFF期间有观众被抬出的那条花边绝不算炒作…)还有配合人物情绪的声音片段…我提前给本片奶个技术奖提名,Amazon劝你好好给公关!

19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声之形电影中有很多地方可以让我们感受听力障碍人士的世界,虽然剧情上确实有些冗长。另外,这个世界真的太过喧嚣和吵闹了

22分钟前
  • 懒羊羊
  • 推荐

并非励志,而是治愈,从抗拒到接纳,从不甘到和解。结局拯救了电影,当然还有Riz的脸,他怎么越来越帅了omg

27分钟前
  • 豌豆大人
  • 还行

一点看不出来是处女作;音效处理的很搭;个人最喜欢第三幕,第二幕不怎么样;Riz演技很可以;Olivia演的也不错,金属风扮相真没认出来…

28分钟前
  • KD6-3.7
  • 力荐

上影节第五部 也是目前最喜欢的一部 狂躁中的意外平静与狂怒中的秩序重建 Riz的大眼睛真的是忽闪忽闪地会说话 温柔无限又敏感情绪化 更别说这一身刚好的肌肉 声音绝对是这部电影的另一个主角 让你全方位的“体验”这种无助、孤独以及某种难得的平静。

33分钟前
  • 夏之城
  • 力荐

3.5。声音设计较为出彩,带入到听障人士的无声世界,破碎的人生也不失为一个精彩的人生。

37分钟前
  • 柯里昂妮
  • 推荐

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40分钟前
  • 金属蓝
  • 较差

解析男女关系那段影评写得特别好,打着音乐与复健的幌子实则是一个浪漫无比的爱情片。

44分钟前
  • 瓦登尔
  • 推荐

害怕自己一下子得什么绝症,家里有老有小怎么办?但是又觉得自己也帮不上什么忙

46分钟前
  • 阿瞒冲起来
  • 还行

拍得就很safe,riz的人物在卡司里显得不够丰满,配角倒还不错

49分钟前
  • 西部点心美食
  • 较差

开始的金属音乐挠心发泄的声音,到最后鲁本听到的,助听器过滤后听起来同样挠心和无奈的女友和父亲的合唱,结合二人的家庭背景以及乐队经历,这应该是讲一个人如何面对生活的故事。生活似乎不论你做什么选择,都会面对这种希望和绝望交织的状态,影片最后男主角取下助听器,似乎找到了老师提到的平静,可是豁然开朗的结局其实有点拉低了影片的调性,片中对音乐的使用非常克制,到最后出字幕却忍不住鸡汤了起来,失聪学校那部分可能有些带偏了观众的期待,片子对于主角聋了之后寻找人生答案的过程似乎过于集中于女友,使得片子在主角内心描写的挖掘上少了很多层次和内容,最后主角去找女友,二人都没有重新合作表演一次音乐的戏份,甚至,都没有聊音乐,似乎不能打鼓就不打了,最后变成俗套的,我放过你,也放过我自己的结尾,视角还是窄了,有些可惜。

51分钟前
  • 毕兹卡
  • 还行

框架搭的非常好,足够创新的声音设计带来了部分通感。填充情节也不落入俗套,避开了各种可能的鸡汤与深坑,喜欢这个干净的收尾。7

55分钟前
  • 灰色幽默
  • 推荐

大写 D 群体的执念。前半部分是乐迷的噩梦,后半部分没能把 social context vs. medical context 中对残疾的定义/冲突很好地展现出来。但其实本质是在黑法国人吧(开玩笑)。

57分钟前
  • Jin
  • 还行

音效是卖点,从哇拉瓦拉的哥特金属,到闷闷的瞬间失聪,再到呲哇乱叫人工耳蜗,最后世界总算安静了。对应的心境和人生之路嘛也是很好get的是吧。

1小时前
  • 画瞳
  • 还行

Riz演得真的好好,在电影院看的音效视听感太棒了,声音设计特别好,非常能理解听障人士的感受,剧情就是非常套路的自我救赎,本以为就这样结束了,第三幕开始感觉突然不是一个电影了的感觉?结尾也有点棒。@BJFF

1小时前
  • 你们结婚吧
  • 还行

20220504 观影,3.5. 不属于看完之后有强烈情感共鸣的电影,却也有几处可回味铭记的画面。两个背负对方人生一部分的人,在一次意外中分开生活,并承认彼此的生活不再能像从前那样兼容。离开临时场所前的一番话所呈现的隐喻和思考余地足,却和主角心路没有很好的衔接,这种断裂在全片不少过渡段落都很明显。结尾在我看来不是一种宁静,而是一种新的爆裂。

1小时前
  • ...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