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看了27集,个人认为现在的豆瓣评分有失公平,如果仅看了一集或者没有参照的直接和《人民的名义》比较,那就是“有色眼镜”实锤了。
姑且不论从表演和剧作上来讲,一部铺垫、 结构、人物在今天国产剧中都属上乘的剧与一部至今基本只有“满墙的钱”作为记忆点的电视剧孰高孰低,真正应该与本剧作比的还是那部20年前的《黑洞》。
理由1:都是扫黑反腐主题;2都是在青岛拍摄;3都涉及官商问题。
对比两剧也能直接看到这20年中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创作的进退有据。
最大的不同当然首先是整体语境对创作风向的变化,张友成与聂大海其实是一类人,但《巡》中明显增加了张友成的“正面”戏份,让这个人物的形象不免模糊,这其实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角色的力度。
对反面角色的描写篇幅又是一大变化,《巡》中黄雨虹的表现几乎全无,鲁春阳也只是作为标签符号化的“阴谋家”登场,而《黑》里张峰是一个最复杂也最具魅力的角色,聂明宇的塑造就更不用说了。
最后是主角的选择,近年来无论是《人民的名义》,还是《沉默的真相》都将公检法中的“检”提到了台前,一方面反应了现在的大方向,从剧作而言,也是跳出了传统的警匪剧套路,找到了相对客观中立的第三方叙事角度,从创作来说当然是好的,但它也直接带来了节奏和叙事的相对拖沓,矛盾不够集中的问题,在本剧中的直接表现就是罗欣然这个角色,本剧最大的问题其实是注水,主线故事本身非常精彩,监狱内外的斗法更是“又”创了内地剧的尺度之最,然而这些都无法抵消戏一到了罗欣然出场就开始拉跨进入传统女性就是要写情感,写水词儿和废戏,节奏整体掉下,如果本剧能砍掉十集,三十集左右或更少,无疑会成为一部佳作。
本剧的另一大优点,是于和伟的角色与表演,可惜的是他“卧底”持续的集数还是嫌短,钦差大臣的包袱抖的太早,而后面又没有更强的冲突续上,这也直接令本剧身份揭示后的十集左右陷入疲局,直到米振东线渐渐走上正轨才重新好看。
其实,《黑》和《巡》都无法反应真正的现实情况,它们都只反应了一部分真实,根据语境和创作环境的不同取舍而已,但我们撇开枝蔓,只论剧作本身,《黑洞》依然是个人心中无法替代的国产反腐扫黑现实主义最佳之作。
巡回检查组大结局过去几天了,但是于和伟塑造的冯森确总是在脑海里不停的闪现,就像一束光,照亮了世界的一角,令人无比神往。
因为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检察官,是真正的人民的公仆,有这样官员的政府一定是有所作为的,于和伟让我相信,冯森是真实存在的。
人民的名义成功塑造了祁同伟等一系列问题官员,成功的让观众们相信这些问题官员就在身边,观剧后人们津津乐道里面的贪官,当然也对达康书记念念不忘,但达康书记不是绝对主角,所表现出来的力量也不够震撼。
小时候曾经喜欢福尔摩斯探案,崇拜福尔摩斯,喜欢007、超人、蝙蝠侠等代表正义力量的人物,今天我崇拜冯森,他代表了正义的力量。
因为于和伟,让我相信真的有冯森。
1.建议编剧多看看记录片如:《守护解放西》,再写派出所警察对于报警“强奸”的处警经过;2.建议编剧百度一下省直监狱的二把手(实际为一把手)的行政级别,再决定写监狱“一把手”和检察室的交流态度;3.建议导演睁大眼睛看看那些基层干部的生活和工作!
不要为了黑而黑!
4.建议编剧多看看新闻,《扫黑除恶专项行动推进会》这种会议没有一个公安人员、法院人员参加,您倒是看看实际上扫黑除恶这些战果是谁打出来的?
谁顶着关系错综复杂的压力给判决的?
既然一直强调政法系统,那为何法院一点存在感没有,公安一点正义感没有,那你们为什么不直接拍《政法只有检察院》?
所以,不仅仅是有失偏颇,而是为了黑而黑,为了赞扬而赞扬。
追了29集电视剧,实在对真相太好奇,昨天连夜看了原著。
当米振东第一次出现在摄像头里的时候,我还是蛮吃惊的。
因为这个演员之前演过于成龙,一个几次让我感动到落泪的角色。
他本人看上去也是蛮有风骨的样子。
这样的演员来演米振东,这应该是一个有故事的罪犯吧?
果然,在第二十五六集的时候,在黄四海的授意下,胡大军这些罗罗们在一次公开听课的时候,几个人从背后对米振东下手,他一直面无表情地压制着自己,越发让人觉得这个男人是个角儿!
看了大半截原著后,前边的两次谜之铺垫有了答案。
第一次,黄四海向米振东挑衅,米振东沉稳地说:我会让你合理地死在这里。
第二次,童小娟去探监,米振东说:我可能出不去了,因为冯森来了。
就目前来说,个人觉得,米振东和冯森才应该是这部剧的主主主角,大家关注韩雪关注其他不合理的的地方有点偏啦!
米振东才值得大家真正关注一下。
米振东,傅明月,宋丽敏和白小莲都是孤儿院的人。
他们在李美娟和白继发的抚养下长大。
沈广军之前是一个保险经纪人,徐大发是一个数次和沈广军联手骗取保险额的人。
在沈广军和徐大发最后一次骗保的过程中,白继发成了车下鬼。
李美娟开的孤儿院是一个没有取得合格证照的单位。
多年前在一次强拆中,因为碰瓷被过失撞死在了一堵墙下。
在后边跟施工队的打官司过程中,孤儿院没有得到胜诉。
为了给自己的养父和养母报仇,米振东就把这里边的参与人及参与人的家人编排到了两个局中。
第一个局发生在十年前,他利用沈广顺和地下停车场奔驰车司机的冲突,将冯森的爱人郑炜丽杀死了。
因为拆迁工作和打官司的过程中,冯森和张有成是官方代言人,黄宇虹则是那个拆迁队的工头。
第二个局,他杀了徐大发,又将沈广军套到了杀人现场,坐实了沈广军杀人的假象。
办完这件事后,米振东又通过入室盗窃将自己暴露在监控里,以顺利把自己送进监狱,求得用轻罪掩盖杀人的重罪。
原著里,整个过程,米振东将所有孤儿院能用的人都用了进去。
他还让李美娟和白继发的女儿白小娟去挑拨当年拆迁队黄羽红的儿子黄四海和一直没在剧里出现过的肖萌之间的关系,并把黄四海通过故意杀人罪送进了监狱 。
看看二监区五监室的人,除了不能出现在监狱里的,剩下的几个人,全是因米振东的策划进去的,沈广军、黄四海,甚至张一苇入狱的源头都能跟最初他的 局扯上关系。
再看看米振东,从始至终,一副沉稳老练不疾不徐的样子,具备了一个资深老板该有的样子。
说到这里,想起有别的评论吐槽张有成的选角,说他的表演很僵硬,完全不像一个多年沉浸在公法检系统里的书记。
嗯,其实我觉得,他这次的表演还是更像《大丈夫》里那个不会跟子女沟通只会掂着大勺炒菜的父亲呀.......
对于该电视剧,我觉得6.5的评分有点太低了,这样的电视剧至少应该是8分以上的,于和伟、宋春丽贡献了很好的演技,虽然有一两个瑕疵演员,但不影响整个电视的观感,最重要的是豆瓣8分左右的电视剧本就是有瑕疵的,而电视剧里大部分角色都演得非常好,配角也是加分项,那这样的电视剧,在豆瓣多半就可以去到9分了。
同时,本电视剧还有一大优点是剧情紧凑,悬疑迭起,目前出来的部分,让人看到是编剧布了一个很大的局,四个案子,各成一体,却又互相有联系,看起来很是过瘾。
相比于《人民的名义》,我更喜欢这个电视剧,因为至少主演的演技非常棒,不油腻!
也不太清楚,为什么评分会这么低,听到大部分的否决声音,好像都是因为几个配角没选好?
我觉得这有些吹毛求疵了。
因此,我一平时不太爱写评论的,也特地来评一下分,就是有些抱不平,相比于现在满大街的流量明星电视剧,我觉得该电视剧已经做得很好了!
我希望豆瓣的评论不要总是吹毛求疵,就像之前的《战狼》一样,也许我们作为买单的观众,我们是可以对我们看到的成品,指出其中的不足与缺陷,鼓励电影或者电视剧制作者,让他们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使我们的影视剧行业能够更好的蓬勃健康发展,形成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但同时,对于这些作品,也应看到他们的优点,同时对于这些优点应给予鼓励与支持,而不是一盆冷水,直接上来就是低分!
意料之外,甚为惊喜!
时隔三年,几乎由原班人马打造,被称为《人民的名义2》的《巡回检察组》零宣发低调开播!
依旧是李路执导,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金盾影视中心发行;编剧换成了曾成就众多法治、警察题材作品的余飞。
强悍的班底,确保了《巡回检察组》播出的质感。
《巡回检察组》海报又一部“官场现形记”《巡回检察组》最初叫作《人民的正义》,之后先后更名为《正义颂》和《正义之名》;在最终播出时,选择了辨识度最低的《巡回检察组》。
题材敏感、播出低调,却从未回避社会、官场“尺度”话题。
故事从东川省“十大法治人物”表彰大会开始。
表彰大会结束后,“九三零杀人案”死刑犯母亲胡雪娥送给东川省检察院检察二部主任何树国一面批判其草菅人命的锦旗,并大打出手,在众目睽睽之下成为舆论焦点。
“九三零杀人案”阐述起来并不复杂。
嫌疑犯沈广军侄女失踪,怀疑被害人徐大发将其诱拐,沈广军在小树林里质问中将徐大发杀害。
由于小树林里没有监控,凶器改锥上只有沈广军和其哥哥以及母亲的指纹,但后两者均可证明不在场。
经过专案组侦查,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沈广军被判死缓。
此后,胡秀娥一直在为儿子申诉,沈广军本人在狱中也拒不认罪,拒绝改造。
这个案情并不简单。
如若重新调查,便要牵扯到当时专案组涉及公检法的100多人。
政法委书记张友成毅然决定重新调查此案。
起底旧案,无疑将带来一场腥风血雨。
《巡回检察组》台词更精彩的是胡雪娥送“锦旗”的难堪后,公检法关于此案的讨论,每个人的台词都值得玩味。
短短一个会议,同级斗争、上下级关系、相互“甩锅”的微妙关系尽显。
当何树国提到沈广军怒斥“公检法工作人员找不到案件漏洞”时,东安省公安厅厅长严正义率先说:
《巡回检察组》台词突然被CUE的东安省人民法院院长陈长青很快表达了自己的“委屈”:
《巡回检察组》台词于是省人民法院院长来打圆场,皮球主要还是踢给检察院:
《巡回检察组》台词这些官场百态,沟通“学问”,《巡回检察组》都没有避讳。
此外,这部剧的不避尺度还体现在一些让人意外的台词。
比如:
《巡回检察组》台词
《巡回检察组》台词赤裸裸地呈现,将暗潮之下的“潜规则”置于阳光下,以触动、以警醒,让公平正义之光照亮整个社会。
《巡回检察组》的确是继《人民的名义》之后,最大尺度的官场题材电视剧。
暗流涌动,反转多变由一个突发事件引起的对旧案的重新调查,更像是带着观众一起走入错综复杂的迷宫世界。
每走一步,就会拉出千丝万缕的联系。
随着男主冯森的出场,“九三零杀人案”牵扯出更多故事。
《巡回检察组》海报冯森的妻子五年前死于车祸,被一辆车多次碾压身亡,至今仍未抓到真凶。
有意味的是,这辆车的车主,竟然是沈广军的嫂子。
《巡回检察组》台词那么问题来了,冯森妻子之死,与沈广军是否有关联?
不止如此,冯森妻子死时,冯森正在波立县当检察官。
政法委书记张友成当时也在波立县检察院工作。
现东川省省会海平市首富黄雨虹,也在波立县开发房地产。
《巡回检察组》海报而从饭桌上张友成的表现来看,他与黄雨虹一定发生过不愉快。
《巡回检察组》台词
《巡回检察组》台词冯森虽然是检察官,但前两集他是以自己的小舅子郑天明的身份出现的。
蓄着长发、胡子,不修边幅、飞檐走壁。
冯森经历了什么?
从一个小案件切入,给公众抛出多个谜题,牢牢抓住观众视线,让人不想丢掉一个细节。
“轻松+严肃”创新元素组合《巡回检察组》的创新并没有停留在题材突破上。
作为一部正剧,摒弃义正言辞地“说教”,加入轻松甚至有点喜剧性的元素,增加故事看点的同时,平衡剧情推进节奏的张力,这无疑将吸引更多年轻观众,也带来更好的沉浸式观感体验。
颇有神秘感的冯森一出场就自带喜感。
在医院大厅“不认生”地拿别人瓜子吃
背包被胡雪鹅扔到楼下,文件散落一地,冯森狼狈地冲下楼,刚捡起地上的,抬头发现空中还飘着好多,措手不及中嘴里叨咕着:“这都是机密,看了后果自负”。
最令人捧腹的还属和灯泡王的“城市跑酷”和手牵手的“暧昧”场景。
《巡回检察组》截图喜剧元素的加入,平衡剧情节奏的推进,让观众在紧张与舒缓中获得更好的观看体验;也让冯森这一能力超群、有点滑稽的自带神秘感男主形象更加生动可信。
结语《巡回检察组》值得期待 。
敢于深挖,探讨巡回检察改革过程中的热点问题,积极体现新时期巡回检察工作的新气象新作为;真诚赞颂,凸显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与精神风貌,力求展现党中央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崇高使命感下刀刃向内刮骨疗毒、坚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决心与担当。
《巡回检察组》虽然在冯森出场上有一点“夸张”,但整体来说,还是比较贴近现实的。
尤其是在父子关系的塑造上,看来编剧还是下了功夫的,尤其是剧中这三对父子,实在就是中国式父子关系的真实写照。
1、张友成和张一苇张友成和张一苇是中国大多数父子的常态。
张友成事业有成,青云直上,但是因为他太在乎工作,也在注重工作,导致他放在家庭上的时间很少。
他几乎没有管过儿子,也很少关心妻子。
所以妻子与儿子相依为命,甚至对儿子“过分宠爱”。
这是丧偶式家庭育儿最常见的现象。
张友成不管家庭,妻子郑双雪对他意见很大,把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在了儿子身上,儿子自然就被宠出了问题。
郑双雪平时应该对张友成抱怨也很多,所以造成了张一苇对张友成的敌对情绪很大。
这类父子往往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父亲还拥有不小的权力。
父亲拥有权力,在工作上说一不二,拥有很大的话语权,但是这个话语权对儿子偏偏无效,这让他很挫败。
他想向妻子诉说这种挫败,可是妻子对他也是牢骚满腹,跟儿子站在一起对抗他。
造成这个现象,还是因为他自己。
疏忽家庭,最后只能自食其果。
目前我们可以看到,张一苇被人设计了,早晚出事,而出事之后,张友成也逃不了干系。
虽然张友成对张一苇的事总是袖手旁观,但他内心也是极爱自己的儿子的,否则就不会有对着钢笔叹气,也不会对秘书再三强调要盯紧张一苇了。
丧偶式育儿的结局,往往就是张友成与张一苇的结局。
有些责任你根本逃不掉,该你承担的,你早晚得承担。
2、黄雨虹和黄四海古人云:上梁不正下梁歪。
黄雨虹和黄四海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黄雨虹虽然是首富,但是教育儿子上可是并不成功。
黄四海不仅没有成为一个成功的接班人,还杀人坐了牢。
我们看看黄雨虹的行事做法,就知道儿子为什么会出问题了。
黄雨虹公开贿赂张友成,那一车礼物,价值不菲啊,在大庭广众之下如此做,张友成怎么可能会收?
被张友成拒绝后,黄雨虹指使手下去设计张一苇,让张友成屈服。
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知道了,黄四海本来杀了人,最后却定性为过失杀人。
这中间明显是有问题的,显然黄雨虹用钱买通了某些人。
这是蔑视法律的表现。
更有甚者,他还利用他的关系,让黄四海在监狱里还能与外界联通,甚至踩伤了胡大军母亲的腿。
黄四海承诺,他会让胡大军的母亲得到最好的治疗,还送给他们一栋三层的小楼。
把金钱凌驾于一切之上,这就是黄雨虹对他最深的影响。
父亲对儿子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因为儿子一般会把父亲当成自己的偶像,不管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内心都脱离不了父亲的影响。
后面,黄雨虹与黄四海应该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吧。
3、冯森和郑锐冯森和郑锐看似是矛盾冲突最厉害的一对,但其实他们却是这三对父子中关系最好的一对。
当年,冯森因为工作得罪了一些人,导致妻子被人报复至死。
因为工作关系,冯森没有第一时间赶来,这些都对郑锐产生了很大的创伤。
郑锐因此改了姓,甚至说自己是个孤儿。
于是,父子两个形同水火。
可是,随着郑锐年龄的增大,随着他也参加工作,他跟父亲其实越来越像,尤其是坚持正义这一块。
他内心对父亲充满恨,可其实也充满着对父亲的崇拜。
剧中虽然没有说,但是就冯森与灯泡王的较量可以看出来,他的散打也是很厉害的,而郑锐也是东三省散打冠军,可见父子有多像。
后面,郑锐特意悄悄去给冯森送情报也能看出来,他们父子内心其实是非常亲近的。
相信,随着后面剧情的深入,郑锐与冯森之间的隔阂会渐渐缩小,他们会走向和解,也会携手查出郑锐母亲被害案的真相。
他们之间又是另一种父子关系。
明明想要逃离,可血缘之间又怎么可能轻松逃离呢?
因为有血缘牵引,某些误会解开之后,他们的心会越来越近。
三对父子关系,基本上概括了中国父子的现状。
希望爸爸们从他们这三对父子的身上,能够得到反思和教训。
编剧说剧中涉及到40多个案子,看完全剧,我大概数出前后12年间发生的30多个案子,虽然不知道还漏了哪些,但我觉得编剧能把这么多案子顺利地揉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已经非常厉害了。
尤其是前十几二十集不停地往外冒案子,愣是一个案子也没破的节奏,比起二三集一个案子的系列剧/单元剧,很有新鲜感,追剧心情更迫切,案件收网的过程看着更过瘾。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部剧正是我喜欢的类型。
二刷比首播追剧时觉得更好看,心血来潮盘点一下剧中的众多案件,以及案件之间盘根错节的联系。
引发全剧故事的两个导火索案件——1. 白继发车祸命案(有关人员:徐大发、沈广军)2. 李美娟违建拆迁命案(有关人员:黄雨虹、冯森、张友成)因为这两个案子,米振东策划了几起复仇的案件——针对徐大发和沈广军的:3. 930小树林沈广军杀徐大发案(一死一死刑,徐大发死,沈广军死缓)针对黄雨虹的:4. 黄四海KTV杀肖萌案(肖萌死,黄四海故意杀人本应死刑的,但被黄雨虹运作成了过失杀人)针对冯森的:5. 郑玮丽地下车库命案(郑玮丽死,被算作了交通事故。
)针对张有成的:????. 剧中并没有出现米振东直接策划的针对张有成的案件。
(个人观剧感受,按米振东和白小莲的原计划,案件4(黄四海KTV杀肖萌案)的斗殴双方很可能是黄四海和张一苇,同样是一死一死刑,达到复仇目的。
但意外的是张一苇没有上钩,案发时在另一个房间。
于是后续白小莲帮着鲁春阳找机会继续报复张一苇,白小莲鲁春阳合伙坑张一苇的案子跟米振东无关。
不过张一苇入狱后,米振东看起来打算帮黄四海整张一苇,大概率还是想挑拨黄四海和张一苇继续互相残杀,自己作壁上观。
)案件3(930小树林沈广军杀徐大发案)引出的案件——米振东为了摆脱杀徐大发嫌疑制造的案件:6. 米振东别墅盗窃案案件3实施过程中发生意外引发的案件:7. 苗苗失踪案案件3沈广军不服判决在监狱制造的案件:8. 沈广军举报郑锐受贿案9. 沈广军诬陷郑锐殴打致骨折案10. 沈广军自杀未遂案案件3发生后胡雪娥到处伸冤,病急乱投医牵出的案件:11. 监狱掮客案案件3重新调查过程中发生的案件:12. 米振东制造的宽严大会电线短路事故(原著中是徐大发的儿子为报复沈广军制造的无人机爆炸案)13. 常子龙冒充冯森干扰案件调查案案件3调查过程中牵出的旧案件:14. 徐大发沈广军23起交通事故骗保案案件4(黄四海KTV杀肖萌案)引发了几组新案件——黄四海故意杀人的死刑被改判过失杀人的有期徒刑7年,牵出了黄雨虹打点公检法部门案件:15. 监狱地下黑产业链案 16. 熊绍峰波动网一千五百万受贿案甩棍配合黄雨虹给服刑中的黄四海创造减刑条件制造的案件:17. 黄四海立功减刑案黄四海服刑期间制造的案件:18. 一监区群殴伤人案(成功调换监室,从一监区调换到二监区)19. 米振东监室受伤案20. 监狱纸刀案 黄雨虹发现了黄四海杀人案背后米振东和白小莲的复仇计划,反报复米振东和白小莲,通过华泰商场杨洪涛利用米振东施工队,通过波动网鲁春阳利用白小莲实施的案件:21. 华泰商场电梯伤人案(利用米振东施工队实施的)22. 张一苇QJ乔逸案23. 张一苇QJ万彩媚案24. 张一苇拘留室故意伤害白文瑞案(案件22-24这三起案件,表面上是白小莲配合鲁春阳实施的,邓耀先在帮郑双雪张一苇救场;背后是黄雨虹要用张一苇制造舆论压力胁迫张友成就范,以便给黄四海减刑出狱制造机会的,邓耀先是这些案件的幕后策划。
其实还有一层,在白小莲看来,这是她为报复张友成“利用”鲁春阳实施的。
白小莲并不知道鲁春阳与黄雨虹的关系,她以为自己在利用鲁春阳报仇,却不知道自己是被鲁春阳利用来帮黄四海脱罪。
)25. 白文瑞入室盗窃案(就为了进拘留室坑张一苇的)26. 高速公路常子龙追杀罗欣然未遂案27. 杜鹏货车撞死邓耀先案(鲁春阳把白小莲包装成了幕后主使,其实是黄雨虹灭口加反报复白小莲)案件5(郑玮丽地下车库命案)牵出的案件——28. 算命大师诈骗案(指点沈广顺买彩票的那个算命大师)为了破案,冯森张友成合作策划的案件——29. 站台超市宋丽敏命案30. 陈秘书索贿叛逃案破案过程中引出的其他案件——31. 甩棍受贿减刑案(李大眼15万减刑案)32. 冼友文挪用受贿款案33. 米振东卫星电话案34. 费书平海水浴场溺水案张友成打黑除恶要办的黑恶势力案,表面上看起来是:35. 米振东黑恶势力案其实米振东只是黄雨虹反报复包装出来的黑恶势力头子,真正的案件是:36. 黄雨虹黑恶势力案-看完全剧,回头再看剧中的一些案件,有些新的感想——>>>> 计划赶不上变化——米振东遇到的意外米振东策划的案件在执行过程中都发生了意外跑偏了,并没有完全按照米振东的设想发生:案件3(930小树林沈广军杀徐大发案)案发过程中的意外是苗苗之死,米振东不小心留下了自己在案发现场的痕迹,给了冯森为沈广军翻案的新证据。
案件4(黄四海KTV杀人案)的意外是张一苇没有上钩,死的是肖萌,白小莲继续找机会报复张一苇,给了黄雨虹和鲁春阳利用白小莲的机会,白小莲不仅成了帮黄雨虹坑张一苇的“好帮手”,还被包装成了杀邓耀先的背锅凶手;案件5(郑玮丽地下车库命案)的五车连续碾轧也是米振东的计划外的意外,米振东的本意应该是用一件普通的交通意外掩人耳目,郑玮丽被撞死,让冯森承受丧妻之痛,他达到复仇目的的同时保全自己即可。
但五车连续碾轧的意外后果,反而让冯森无法相信这是普通的交通事故,从一开始就怀疑有人蓄意报复,穷追不舍了十年调查真相,终于把前因后果都给查清楚了。
>>>> 开篇沈广军诬陷郑锐殴打致骨折事件(案件9)——米振东的复仇杰作案件9(沈广军诬陷郑锐殴打致骨折事件)很有米振东的障眼法风格,应该也是米振东的复仇杰作,专门“帮”沈广军出谋划策写好的剧本,让沈广军和郑锐斗得不可开交。
因为郑锐的家庭背景和郑锐对母亲的心结米振东是了如指掌的,沈广军并不知情;案发当天,包夹沈广军的是马国远和米振东两人,可沈广军制造骨折的现场只有马国远在场,郑锐殴打沈广军的现场只有米振东在场,米振东还适时地“发现”沈广军骨折了,于是调查的焦点都集中在郑锐殴打沈广军的经过,让人忽略了骨折发生在先,而且还发生在其他地方的可能性。
案件9和米振东策划的其他案子一样,都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用障眼法转移视线来隐藏真凶,比如案件3(930小树林沈广军杀徐大发案)、案件5(郑玮丽地下车库命案)、案件34(费书平海水浴场溺水案)都是一样的。
所以张一苇入狱后,米振东看起来是打算帮黄四海整张一苇,但看案件9里米振东给沈广军写的剧本,我有理由相信,米振东“帮忙”的结果,给黄四海的剧本一样会是黄四海和张一苇两个人互相残杀,米振东享受复仇的快感。
毕竟达到报仇目的的同时保存自己,一直都是米振东的宗旨。
冯森在米振东家看到了《电脑山庄杀人事件》,想通的不只是郑玮丽案子里保安、电工和物业的作用,而且也想通了郑锐打沈广军的案子里马国远的作用,所以宽严大会上冯森的目标会是马国远,也因此米振东听到冯森让带走马国远的时候失神了,意识到自己暴露了,“出不去了”。
它,曾被当作《人民的名义》续集,被网友寄予厚望。
它,集结一众实力派明星演员,除了《人民的名义》诸多老面孔,新增的演员也是足以独挑大梁。
它,本可以再现国民现象级爆款,却从开播至今,评分跌至6.4。
它,本该因剧情和演技为人称道,却被网友亲切地称为“人民的广告”。
它,就是本期主角——《巡回检查组》。
比起前作《人民的名义》中各大有身份有地位的主角们疯狂飙戏,角色性格立体丰满,《巡回检查组》确实在角色刻画上有些不足。
政法委书记张友成似乎成了正版政治教科书,疯狂输出口号,“人民的正义”成为他的口头禅。
而且韩童生老师的面相总让人有说不出的味道,像反派,像一个层级比较低的官员时刻陷入被动与无奈。
而省委书记和政法委书记两人端坐一起聊天的画面,就更像是两个拘谨的下属,完全没有《人民的名义》中沙书记陪大家打太极般的松弛与运筹帷幄。
更不用说本剧的主角冯森,熊绍峰评价他为带着尚方宝剑来的,所以他在本剧中似乎被打上了伟光正的标签,完美到无懈可击。
相对来说,本剧所有人都在拼命演“好角色”,但有两个人却演出了真实的自我。
其一就是熊绍峰,橙州检察院副检察长。
冯雷饰演的这个堪称全剧憋屈之最,曾经霸气侧漏的赵家公子,如今变身权力中层,在岗位上如履薄冰,在事业上前途渺茫。
熊绍峰这个人刚一出场,给人的感觉就是,像极了社交红人,上司夸奖,企业给面,下属点赞,然而,随着剧情推进,足见其所背负的压力之大,让他喘不过气来。
“熊检威武”的红人账号,并没有给他带来所期待的荣誉,反而在体系内,成为大家调侃敲打的点,在社会上,甚至成了他被腐化的突破口。
熊绍峰这个人,冯森对他的评价很客观,没有什么能力。
当然,在体系内,如果说个人能力欠缺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熊绍峰这个人并不只想当一条咸鱼,他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熊检威武”的红人效应,让他找到了在体系内无法获得的成就感。
可悲的是,这个角色网红标签盖过了原本的职业身份,身为检察院的一份子,他并没有做出任何贡献。
930杀人案,熊绍峰是专家组的一员,他没有看出任何问题。
黄四海杀人案,他也没有任何疑惑,甚至是在黄四海充满疑点的立功减刑问题上,面对罗欣然的质疑,选择放弃原则为监狱行方便。
如此种种,导致熊绍峰会在郑双雪的一再要求下,不停地违背自己良心与原则,陷入当黄四海保护伞泥沼。
其实,准确来说熊绍峰这个人胸无大志,但本质并不坏。
他的人生得过且过,突然晋升为副检察长,于他而言,自知能力不足但也坦然接受,为了不让自己难堪,他甚至“被迫“答应上面将罗欣然留下来的决定。
熊绍峰是可怜,但不值得同情。
为了巴结领导,他将张友成设为自己的偶像,这只是让他从心里自我感觉拉近与领导的距离,但从自己的身份出发,他并没有践行偶像的言行,相反,一次次丧失原则,才使得郑双雪变本加厉,提出无理的要求(郑双雪本人也是如此,一步一步被黄家掌握)。
所以,在我看来,熊绍峰此人并非官场上的主动作恶者,但因为自己立场不坚定,导致成为了全剧的知名背锅侠。
被怀疑为甩棍,受贿十五万到一千万的罪名,成功使得熊绍峰成为本剧核心案件的挡箭牌。
坦白说,如果全剧的保护伞角色是熊绍峰这类角色,那一定是看不起冯森以及省委书记和政法委书记的参与,也质疑编剧和观众的智商。
随着剧情推进,我们可以感受到熊绍峰所经受的压力,他已经无法解决自己面对的困难,来自体系内的原则底线,来自郑双雪所代表的上层施压,来自黄氏家族的腐败渗透,都全部落在了他的肩上。
这当然也是他咎由自取了。
不同于政法委书记和巡回检查组组长的绝对正义,熊绍峰这个人是典型的底层小人物,角色也更加复杂,作为市级副检察长,熊绍峰始终是一个独自前行的光杆司令,有能力的下属罗欣然也即将离开他。
同时,他的这个职位也并没有撑起多高的话语权,这里面固然有他能力欠缺的问题在,但是张友成这个人追求自己的为官清廉,极力与家庭撇开关系,却导致忽视了郑双雪与儿子张一苇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们娘两可以说是全剧最大的搅屎棍。
郑双雪口口声声说为了丈夫的政治生涯与儿子的前途,但她的所作所为却是在拖张友成身边的人下水,这里面最没有权势和背景的熊绍峰首当其冲。
其实,像这种剧,主角冯森这样的人物,并不用太过担心他们的遭遇,倒是熊绍峰这样的人,虽然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他的身上更能看出一类角色的真实感与复杂性。
和熊绍峰类似的,还有一个角色,就是米振东。
米振东的人格魅力在第一次威胁黄四海时就已经展现无遗,有原则、有底线、有手段,而且在冯森等人拜访振东施工队之后,更能看出米振东的实力所在。
和熊绍峰丧失原则被人下套不一样,米振东因为坚持原则,所以无所畏惧。
而且,米振东明显承载着本剧想要表达的一个观点:法治社会,要相信法律。
在米振东眼中,忠义是他们的法律,这是典型的古代侠义小说的世界观,不屈服霸权,遇见不平事也绝不忍气吞声,劫富济贫,伸张正义。
只是,在他们的世界观中,法律就是绿林法则。
用欺骗的手段向一个口碑极差的富豪骗取财物,只为拿回工程款。
在监狱里不出卖狱友,当然也不惧权贵,他独善其身,难以相信不属于绿林法则的其他人。
看米振东威胁并反抗黄四海等人当然很爽,但这个社会终究不是以前的绿林时代,关公的大刀也无法在新时代的战场上大杀四方。
米振东肯定最终还是要重回现代法则,守护法律的尊严,只是从剧本来看,米振东这类角色以及振东施工队的群体存在,代表了社会规则还有待完善。
米振东或许正是因为无法在法律框架下维护权益,才不得不转而相信绿林法则,那些在振东施工队的人,也是因为曾经遭受过不公,才被米振东的忠义理念给吸引。
米振东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
其实无论是熊绍峰还是米振东,他们都紧紧围绕着本剧的主题,依法治国、维护法律与正义。
熊绍峰作为监督者与守护者,原则与底线的丧失,使得米振东这些百姓的正义以及法律的尊严成了一句空话,这可不是法治社会的样子。
总的来说,本剧虽然在打大老虎的剧情没有《人民的名义》那么劲爆,但是本剧其实更接近百姓本身,像熊绍峰、陈监狱长、李所长等代表着基层执法、监督者,他们有着诸多无奈,而米振东、胡雪娥、沈广军、沈广顺等人,是底层老百姓的代表,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事,更应该引发观众的触动。
-END-关注我,一起探索更多电影吧!
喜欢的话,记得小手点一下扩散出去哦~更多影评:娱观(smshe189)
剧本硬伤很多,老太仿佛神通广大,潜入颁奖会场诉冤,然后跟踪偷听吃白食也没被发现。
于和伟的角色造作油腻,夸张得不得了,手眼通天,一个电话就可以跟踪出租车,要追人就能上天入地爬屋顶。
导演还是老毛病,为了多拍几集,就疯狂注水,于和伟去找灯泡哥那段,有必要拍十几二十分钟吗?
还有啥,家宴要搞AA制,首富不敲门,擅闯别人家宴,就很搞笑,不知道还以为首富来踢馆的。
感觉片名应该叫 领导儿子如何好好保护自己
这不是人民的正义,是人民的溃败,指着鼻子教训,你们也配谈正义,你们也配定义什么是正义,你们也配自己执行正义。《十二公民》同款恶臭。一星都不配有。三星全部给宋春丽、于和伟和其他部分演员。他们试图以现实主义的方式演绎这个柯南上下集就能讲完的蹩脚本格推理故事。
特别好看,越到后面越好看,差点被豆瓣的评分给骗了,说实话,我真的感觉比大江大河2好看,跟人民的正义比不一样,但喜欢刑侦类型的剧迷真的应该看,喜欢于和伟的人设,又幽默又机智,韩雪有点假,想演出那种有个性的感觉,但适得其反了,反而显得假了,拖累了评分,推荐
前两集值得4星,表演到位,特别是看过《人世间》再来看这部,对演员的认知又进一步。洪浚嘉tm老爸得多有钱,这水平还出来演戏。第三集真是看不进去,胡乱加广告和搞笑。第八集韩雪敢看这剧吗,演技太差了,我们台有人因为烦韩雪不看剧的,两个,这种演技为人真的骗不了人,于和伟的手一上下飞舞,我就快进。25集,剧情太拖沓了,振东真牛逼,一会故弄玄虚,一会又说因为新来的检察官我的命运改变了这样的幼稚话,是罪案剧,不是反腐剧。韩雪演技太差了
都不知道中国观众究竟在挑剔什么?都去跪添英美日韩剧?这剧都这么好看了,就在7.0分徘徊?
锦旗还是要拦一下的[狗头]。
非常写实的电视剧,多贴近社会热点啊!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出品的,塑造了一个开豪车住豪宅,儿子飞扬跋扈,被人并称是xx四少的清官形象。资产全部在老婆和儿子的名下,秘书是他的管家被他老婆呼来喝去,他儿子开人脸识别的科技公司,做政府的生意,他老婆跟做可再生能源的生意,靠的也是政府订单。里面最大的反派是一个被强拆弄死的老太太的养子,伸冤无门所以选择血亲复仇,报复这个清官跟他的家人和马仔。这就是当下中国天龙人们的主流意识形态,他们已经不屑于再遮掩了。
张书记,你比高育良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任何一部三流官场小说都比这更像体制内。
不行,太正了
夹带私货也太好笑了,编剧个烂东西就别想着倒贴了。
看弹幕说前面是骑自行车,后面一下子坐上高铁了。
制片人知道为什么我给一星
韩雪不仅演得差,而且演出一股绿茶白莲花假装傻白甜的味道。最后越来越草率,拍得好土啊!编剧不讲武德,不怎么懂法,不会现代生活,也不尊重女性。
于老师真的好适合长发(千万别剪了啊)
阵容其实也非常好,故事也马马虎虎,总体凑合看
韩雪拉低了不少分
我是火星人集成灶公司的,我给满分。
只能說我對王驍是真愛…
宋春丽的表演,难道不够一个影后?!(❤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