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当年看天下粮仓的时候,觉得实在是很好看,明君贤臣,正气凛然,为天下百姓的粮食,与贪官斗,与老天斗。
无需讳言,当时真是太喜欢这部电视剧了。
现在再看,其实粮仓与传统戏剧很相似,贪官清官,搜奇志异,而且同样也是官本位的思虑,只不过主题升华了,天下粮仓。
其实仅从大处着手看就觉得逻辑上很难说的过去,时值清朝盛世,封建农业文明已经在中国存在发展了2000多年,而普通民众的温饱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依然跳不出贪官清官的圈子。
小的方面,由于他的出发点是官本位所以官本位中说不通的地方他全有。
不过总的来说是比较严肃的电视剧,最后疑心现在清宫穿越流行,哪个台会放这个呢,一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电台,顿时恍然。
米河这官升得也速度了,米汝成用自己给米河宇做投名状,刘卢高侧面助攻,米河最后青云直上。
米河政治嗅觉近乎为0,编剧可能是想让一个饱读诗书且二愣子的书呆子米河去冲破清廷官场的死水吧?
皇帝殿上演讲,嘴上说着是为芸芸众生,实际做的都是维护自身政治统治。
典型的“嘴上都是主义,心里都是生意”,心口不一了李忠死得可真一点不冤枉,无论古今。
虽然之前确实饥荒私下开仓借粮,但他在饥荒之后有无数次机会上报,或者是填补亏空,千不该万不该,后期还锻炼出“阴兵借粮”的本事,大肆亏空,全国出名神鬼之事。
皇帝不杀你就怪了。
剧情跳跃过快,有点让人费解。
还有乱七八糟的感情戏。
柳含月多智近妖,注定悲剧。
她和管家是米大人身边的人,说她不知道米大人贪污,我有点不太相信?
最后卢大人率当地政府领导班子,自焚求雨,震撼到我了。
我觉得他才值得“累”字,为田所系最为累。
可惜,可惜,时也,命也
这都是什么和什么呀?
某朱格格吗?
还是张无忌?
乱七八糟的 看不下去了看不下去了 开头看的我热血沸腾以为是部历史好剧 可惜呀 从疯疯癫癫的小梳子和疯疯癫癫的米和一出场我就有种不好的预感 果然 十几集就磨磨叽叽不知所云 情节冗长每帧都透露着无力感 打发时间都嫌墨迹 唯一欣慰的j是只要一看就可以治好我的失眠症 真是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必备佳剧呀!
即便是以前只知剧名,没有好好追剧,都知道“火烧粮仓”这个梗,太有名了,历史在不断重复,不定期就来上演一次。
这就是我跑来补剧的原因。
看了,第一反应,这导演真敢拍啊!如今怕是过不了审,耕牛哭田,火龙烧仓,阴兵借粮,啧啧。。
而且最后还来个大反转,大忠似奸,大奸似忠,人物不脸谱化,震惊你一脸。
倘若是以前,我可能只会觉得第一集饿殍遍野,百姓太惨了。
但现如今自己也成了社畜,深感基层一线人员的艰辛不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政令不通,执行起来太难了,最后还要背锅。
黄河称水,这段看得津津有味,古人的智慧,不知道为什么很少见到提及这段。
这剧是现场收音,很考演员的台词功底。
没想到聂远这么早就演过乾隆,当时青涩有点紧张放不开,《延禧攻略》里面是第二次演,感觉成熟不少。
几位大官殿前斋戒围绕着一个饼子的文戏也很有趣。
秤大斛大脚大,五谷树的争论,粮仓中粮食掺水掺沙造假,丈量土地的鸿门宴,剪官袍分发给众饥民。
都是令我记忆深刻的点。
不明白剧中女人们为啥都喜欢米河?
柳含月,小梳子,卢蝉儿,哪个不是聪慧有个性的女子?
柳含月的大眼睛太漂亮了,后面有一个造型特别像清朝画上的仕女。
小梳子机灵古怪,卢蝉儿眼盲心不盲。
一放感情戏,我就不爱看,感觉尴尬,导致后半段的剧情看起来疙疙瘩瘩的。
群众演员找得真棒啊,现在还能找到这么面黄肌瘦的老弱病残吗?
比这剧更孱弱的一吹就倒的群演,我只在老发头的电影里见过,某片子开头祈雨的老头,瘦得皮包骨头。
喜欢运粮船行船时候的音乐,江面开阔,一艘连着一艘,气势浩荡,大气磅礴,是赵季平的手笔,听着像是片尾曲的纯音乐版本。
片尾曲刘欢的《热天热地热太阳》,童声伴着悲情的男声,听过一次就很难忘怀。
总结:剧情,四星。
拍了如今不敢拍的题材,加半星。
音乐,加半星。
此剧是影射剧。
撇开现实不说,清朝的皮相也挺那个的。
清河县令李忠率阴兵劫了皇粮,只为平账。
他被捕后,说去年发洪水,百姓饿死太多,不得已开了官仓,这才造成了亏空。
钦差震惊:朝廷明明拨了十万石赈灾粮。
李忠说清河县一粒米也没见到。
这和开头的“筷子浮起人头落地”是一样的,又被贪污了。
然而乾隆的怒火只对李忠,定要严惩。
男主米河更是振振有词:“李忠爱民而不爱国!
”“李忠只爱一方百姓,不爱全国百姓。
”非杀不可。
好一番诡辩。
李忠只是个县令,他当然只需要管好一方百姓。
为全国百姓考虑,那是最高统治者该做的事。
男主如此为皇权背书,想要传递什么信息?
隋大业六年,张须陀私自开仓。
他知道请旨必然拖延时间,饥民却是一天都等不得,不待帝命,冒死放粮。
炀帝非但没追究还大加奖赏。
这个剧的乾隆连杨广都不如。
李忠干犯天威,死固宜然。
可视他为首恶的荒唐就在于,当朝皇帝不为江山社稷考虑,纵容巨蠹,却要求一个县令为秩序的破坏抵罪,他当得起吗。
李忠听说来日问斩,自缢于牢中,尸体被推出去砍头。
百姓在刑场哭天抢地,拼命扔纸钱。
在场诸公,当扪心自问:一朝身死,有人为你扔纸钱吗?
2025.1
今天回看的话,毛病真的是很多。
情节不连贯,人物主线不明朗。
主要人物刻画不立体之类的。
但总的来说,限于当时的条件。
都可以谅解。
唯独到了今天,觉醒的人们回看这个电视剧。
会产生很多不好的想法。
如同姜文说的,人家观众提高了,回头想起你来。
会说,这孙子你当初给我拍的什么烂电影啊。
我想这种观念适用于所有的艺术形式。
告诉我们,作品,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这个片子里在今天看来,显然只是一个大杂烩。
打着历史片旗号的大杂烩。
中国人意淫的几大要素一应俱全。
清官,侠客以及红颜知己(而且不止一个)。
充满了精英政治的论调。
这些在今天看来都是不可取的。
最最可悲的是,也不太符合史实。
清朝的统治,几乎可以说是暴政。
因为满族贵胄一直没把汉人的天下当做自己的天下。
到了慈禧那时候,还能动不动就说出:不行就退回关外回吉林的金句。
所以统治阶层几乎是不存在这种悲天悯人的。
他们并不拿汉人当人来珍惜。
乾隆一朝所谓的康乾盛世也大都有自己杜撰的成分。
乾隆晚年已经彻底放弃管理地方贪腐。
因为鞭长莫及,甚至直接要求分一杯羹。
所以底下的官员整体都是贪的常态。
当时土地生产力和粮食的产量是固定的。
一旦人口激增。
必然导致饥荒。
很多的政治层面的问题都没有拍到,也没有想要拍政治缺陷的意思。
总结一句话,就是不够深刻。
这样一部大张旗鼓要干一部历史片的感觉,最后竟然拍得这么浅,也是挺没劲的。
值得一说的是,几个老演员都挺好的,虽然表演充满了话剧感。
但在这里并不违和。
可以多给一勺。
至于刻意安排的这么多爱情线,真的是,没有这个必要。
对标别的历史题材电视剧,整体都是弱的。
这是一部靠片名取胜的伪巨制,代表了那个时代电视剧粗劣的制作水平!
看到第二集,送画的士兵都骑马走了,这官老爷去了死去的前县令家转一圈,然后让管家赶着马车竟然追上了士兵,你说多神奇?
看着刘统勋这正面人物给刻画的第一集草菅人命第八集让王大人画押前喝毒酒,蠢得不要不要,孰轻孰重分不清。
古时候讲男女授受不亲,小梳子见个男人就上身,随随便便就让人家背着抱着,可能吗?
米大人家的奴婢通晓官场暗战又通音律,就是你后几集告诉我她是宰相家女儿我都不信,胡咧咧!
还有那个凤爷受白爷之托去赎柳品月,路上一口一个婊子叫人家,他做好事还要找骂,他可是潦倒之际白爷给的饭吃,白爷这么大事儿拜托这种脑残?
这逻辑通吗?
就这破剧情起个大气的名字就8分多?
看到三十集婵儿还要把自己熏瞎,谁咋对不起她了这么作践自己?
真踏马矫情!
父亲脑袋贪了12000两都白贪了,再说了,借商人12000两也是死罪那何苦打个借条?
脑袋都锈逗了?
另外,在以农为生的年代,包括八十年代以前,江浙遇灾很多都逃荒到东北,那时东北人都善待他们,从没有骂他们穷鬼,如今靠商业富裕了也别得志便猖狂,浅薄!
中国历史大多为帝王史而鲜有大众史学,如此浸淫之下皆为帝王论亦即今天所谓“大局观”。
米何在清河一案中所表现的,就是此种学说。
他怒斥李忠爱民而不爱国,把民与国放在对立的位置,而实际上民即是国国即是民,国民乃一体,如何爱民而不爱国,他所没有做到的是没有爱当权者即皇帝;他又说李忠只爱一方百姓而不爱全国百姓,古语云,不扫一室何以扫天下,爱全国百姓正是从爱一方百姓而始,把一方与全国对立实则大错特错!
这种思维的内在逻辑是帝王统治为出发点,忠君为先,当与国与民冲突时,就开始要讲大局观了,牺牲的却是无数小民的利益。
情有可原而法理难容,法与情发生根本冲突时,我们应该深入思考法与情的深层次关系,实际上二者是同一根系上结出的两朵花,本质都是维护公序良俗,只是那个年代的法不同于今日之法,本质是为封建统治服务。
从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我们要遵法而又不能宥于法,处理此类表象冲突而实际统一需要大智慧与勇气,比如说是不是可以少砍几颗人头,亦或者可以坐监偿罪,曹孟德马踏青苗可以削发代首,我觉得还大有可以商榷之处。
彼时年代自有其认知局限,但我们作为当代人应该有所突破,以更大的智慧与更大的勇气处之。
好人不长命,清官难善终,好人难做好官,弹幕此类言论比比皆是,反应的是我们这个民族千百年来深藏于骨髓的流毒,世界对于一个民族的精英与忠魂如此对待的实在鲜有,我们进入现代,应该冲破思维藩篱,保护好民族之精华,如此,才能屹立不倒!
前两天突发奇想,把天下粮仓翻出来看了一遍,上次看到时候我才十四五岁,内容基本忘得差不多了,只记得结尾曲刘欢那气魄雄浑的嗓音。
我跟我姐姐提起,她说我记得,那个渣男。
我那美丽与智慧并存的姐姐可不是无知妇孺,虽算不上才高八斗,可也能说是博古通今了。
她的评价想来不会有大错。
米河刚出现是被父亲锁与书楼之上,楼梯被锯掉了,他只能和自己的壁上同年说话。
我想起了高考前的我们,被锁于学校,处在近疯的边缘。
只是米河比我们疯得更彻底罢了。
逃出书楼,走向广阔的天空,米河带着他的状元策,就像我们带着满腔的雄心壮志走向广阔的天空。
他想去见皇帝,把天下不平之事告诉他,协助他一起创建一个清平盛世。
就像刚出学校的少年,想给马云写封信,说我们一起去改变世界吧。
走出象牙塔,米河的世界将不再是原来那个世界。
和我们一样,米河要接受他的父亲走下神坛,成为一个普通的人,成为一个有错点会犯错的普通人。
他要接受信仰的坍塌,茧手为官的卢焯是贪官,他引以为傲的父亲也是贪官。
有些信仰和他一起走下去,刘统勋还是那个一身正气的刘延清。
有的信仰如数学中的公理一样,好似先天地而生,明灯法师永远都是那个明灯法师。
不管是看电视的我们,还是米河,都不会去怀疑。
他会主动做一些不想做但是应该去做的事情。
他面对人品有望的李忠,必然是心有恻隐之心。
但能从情感在剥离出理性。
他知道如果这样一个官德无存的好官不死,会遗患无穷。
他会有如高斌那样的忘年交,能力不如他,眼界不如他,但是个顶天立地的君子。
顶子越来越小,越来越受人敬重,是个可以深交的朋友。
他会遇到爱情,对卢蝉儿,对柳含月,对小梳子,他可能都动过心。
但他决算不上一个渣男。
人心是自由的,是不可控制的,只要他没有做出行动,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指责他。
他旁边有一群狗头军师告诉他你是喜欢谁的,你应该喜欢谁,谁对你多好多好。
有可能他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爱的是谁。
但他自始至终只对蝉儿提出过共度一生的邀约。
就像现实中的人,今天喜欢苍井空,明天喜欢大幂幂,后天又喜欢周冬雨。
思想自由,行为克制。
丧心病狂,人性泯灭的王士俊被乱民打死,行若狐属的宵小之辈王凤林死于鼠爷的弹弓之下。
老迈昏庸的顾琮真的只是老迈了而已,该站起来的时候他不比任何人怂,他真的只是老了糊涂了,真不是刻意给您使绊子。
这一切想来其实都是畅快而美妙的,各归其位,恰到好处。
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这个样子,坏得脚底长疮头顶流脓的人很少。
大部分的都是要和我们一起走下去的同路之人。
是我们长长的一生中要面对的,要经历的,要携手的,要舍弃的,要分离的。
只是可惜了白爷这个自带BGM的老大叔了,就喜欢了两个女人,一个头发剪了当姑子去了。
一个婚礼当天跑了,其实白爷人还不错的。
米河到底爱谁?
记得十年前第一回收看,对着结尾的午夜长桥大蜡烛我产生了疑问。
柳含月退出,卢蝉儿自伤双目,聪灵的小梳子呢?
新婚当日背着一个本来很完满的结婚对象飘然而去。
青年男女注孤生,仿佛是这部剧政治焦点的必要副产品。
过度追求传奇化,《天下粮仓》不惜把章回小说那套阴阳灵异悬念借来重弹,在处理感情戏方面节奏也太快,固然紧凑抓人,可欠了点润物无声的意境。
看得热闹,却不至于投入。
倒也有例外,比如庞旺为柳含月点烛。
起先庞旺似乎是一个纯粹制造阴森氛围的人格扭曲者,末了编剧倒是留情全了他一片痴。
苦恋女神的纯男吊,从加西莫多到游坦之,赚足读者眼也能掬得作者伤心泪,谁知每个人自己在哪一段感情会扮演扑火飞蛾?
含月化烛,死得够悲壮,这番刺激还累得妹妹柳品月斩断尘缘,杯具了好男人白爷(白爷后娶小梳子,新婚当日逃婚,注孤生不解释)。
庞旺的一只火种,在这个卑污的灵魂,竟潇洒而异常动人。
这一段,没有睿智的言交锋,省去了跌宕翻覆,奴才庞旺,在旁观者的默然里,忘情走向那从来不能接近的女伴、女主人、爱人。
生命最后的追寻,初次的圆满。
意境在这静默中,观众和旁观人物一起想象和体会庞旺走向大蜡烛时的情感波涌。
安排这么一出戏,也是可怜柳含月的苦。
一个庞旺算是告慰。
柳含月的情海孽根是她的清高。
低头就可以拾得庞旺的爱,她却宁愿苦等自家少爷。
她的爱并不仅仅是奉命,在未见米河的前半生里,往来京师与家乡的灰鸽子,寄托着少女的情梦。
晴雯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柳含月却是小姐沦为丫环,命更苦一层。
当然,柳含月有骄傲的资本。
深谙世故,军师奇谋,更贵在良臣择主而事,与人谋便忠心耿耿。
在米家父子宦海谲波中,柳含月更相当于一个士。
国士死忠,烈女死贞,到头来拼死效忠的米老爷是个巨贪,米河又不能领受她的情意,最孤傲最才高的女人,死是清高早寻下的出路。
第一次看,最不能理解卢蝉儿的下场。
有点作。
作瞎了眼睛,作掉了孩子。
明明是郎情妾意的真爱,凄然放手为哪般?
不是柳含月,柳含月在米河疑难之际,用死亡慷慨成全。
卢蝉儿却从这份疑难中,看到了自己爱情的惨败。
卢蝉儿的情债根苗,是这个人的世俗,爱情理想的世俗,即普通女人喜欢的结婚成家生孩子。
这有错吗?
没错。
错在选择了米河。
比起许多狗血剧,米河实在不算无良男主。
但他遇见正确的爱人是在错误的时间。
卢蝉儿最后点醒他,你的真爱是那个小机灵鬼小梳子。
第一次观看,我就认为米河应该选小梳子。
那时因为我觉得小梳子最好。
这次看我果断认为小梳子是真命。
因为她和米河才是一类人。
米河在卢蝉儿和柳含月间无法选择,起初尚情有可原,越到后来越觉牵强。
父命难为,可米河还是违了,婚礼上谢绝柳女之情。
随后呢,他无限地延宕,拒绝马上给卢蝉儿一名分,哪怕卢蝉儿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
局势紧张,尚需安抚柳含月,利用她的智谋。
种种一拖再拖,等一切障碍彻底解除,米河提出迎娶,卢蝉儿已经打算不勉强他,“你现在娶我只是可怜我”。
之前的米河是感情骗子?
我的感受,他对卢蝉儿是真爱,不过他更爱一同携手江湖无忧无虑时代的卢蝉儿。
而这个大着肚子赶着他成家的卢蝉儿,让他震惊,让他逃避。
从米河那种少年气未脱的个性看,这样的反应很正常,不涉及论理拷问。
就像一个小孩哭闹着求家长买下一款高档玩具,最初的兴奋过后,他宣布他不想玩了。
只是觉得没意思了。
最诚实的反应。
孩子有错吗?
卢蝉儿就这样原谅并拒绝了米河。
乘一条小船,撕碎他的画像,伤心离去。
这件事之后,米河大概会真正的成长,进入官场,担当他父亲曾经的重任。
可怜卢蝉儿遇见他太早,是以做了成长路上的铺路石。
所以在情感成熟度层面,米河和小梳子才是一类人。
随心所欲,率真可爱,没有责任的压力和现实的烦恼,懵懂得让人无奈。
可是就生物特征言,男性理想中的另一半形象,当然是卢蝉儿那种楚楚可怜的淑女,而不是性别特征都不明显的丫头片子小梳子。
米河对待小梳子像玩伴。
小梳子呢,也是情感上的幼儿。
时时表现出莫名的醋意,却还是不断热心为米河和他的女人们牵线搭桥。
她在情感上处处成全别人,叫人赞叹她是好姑娘。
她的自我意识尚未觉醒,告诉孩子起来争取,到世界上争夺自己爱情的权益。
可如果那样,可爱的孩子就不存在了。
小梳子保持最可爱的样子离开米河。
可是在新婚之日,女人成长为女人的关头,她落下了眼泪。
成长是她懂得了男女之爱,也懂得了曾经因为没搞懂而错过的感情。
小梳子的情债,和米河一样,该算是为成长交的学费。
最后她从新婚洞房跑了。
许多人想,她怎么不去找米河呢?
这样就圆满了。
两个人的相契,来自孩子都是相似的。
随着成长孩子变得各有不同,那份珍贵的默契,也就只好分崩离析了。
小的时候偶尔看过,还记得阴兵借粮、河南鸿门宴、米肉和老米才是巨贪,回想起来感觉应该很不错的剧。补全后感觉人生的几十个小时是浪费掉的,全剧装神弄鬼、台词莫名其表、人物矫揉造作……立意和演员全都被浪费掉了。没打一星,只是为了辛苦的演员们。
觉得没有楼梯的书房很可爱。
真的get不到精髓,说是历史剧吧,里面参杂了米河乱七八糟的感情戏,三个姑娘感觉没一个正常的,以你柳含月的智商,干嘛非把自己做成蜡烛呢,太惨烈了吧,婵儿也是,光折腾一双眼睛了,小梳子更是离谱,一会帮婵儿,含月死了立马转变立场,指责米河没有尽到丈夫的职责,嫁给白爷就好好过呗,结果又不辞而别,真不知道脑子都想啥呢。
民以食为天,顶戴算个球
很久之前看过的,没想到一翻居然还是 吴子牛作品……唯二全集看完的电视剧——《天下粮仓》《贞观长歌》,很棒很棒。我虽然爱挑贞观的穿帮镜头……可是真的很喜欢的。
六年级时央视看的,印象中应该不错。
其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剧。可惜不太红
好久远了。
重口味,童年的创伤啊
开头惊艳,一连串强戏剧性转折,但越到后面越弱势,转折缺乏铺垫,人物缺乏动机,主线令人生厌。感情戏幼稚可怜,女人形象全靠直男癌想象。煽情过分用力,哪里都不留白,本该离经叛道的主角变成感情爆炸的神经病。最意味深长的角色米汝成和柳含月却剖析不够,匆匆收场,这剧本实力太弱了。
小梳子
可我没看完,看不下去了
很感人的
太阳底下无新物。把灾荒改成新冠,就生动多了。
补之,很早之前在家里看过的
三星半
米河对国无忠,对父无孝,对爱他的女人无情,对救他的人无义。看似清官棺中藏银,看似大贪良犬相伴,皇帝杀良臣,管家人不如狗,才女成蜡烛,四无之人守粮仓。刘统勋太爱秀,演得连自己都不认识了,还做什么官?做官做到连家都没有,何谈胸有王气?何谈百姓?黑的白的都踏马一样,无非看谁先翻谁后翻,先做个人吧。
开始是一部主旋律片,后来又成了狗血感情剧,还附带了一点恐怖惊悚情节,莫名其妙的垃圾啊
实在是看不下去的烂剧。最早电视播放的时候,看过几个片段貌似很不错,但一直没空看,还念念不忘的。刚好我妈说想看,下载来顺便自己也跟着看了。各种没逻辑,各种不知所云的情节,真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开头开得漂亮,结尾结的莫名其妙,不止是虎头蛇尾,简直是虎头老鼠尾。两星是给演员的,演技倒
好像 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