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仍是朋友
Enklava,飞地,Enclave,Енклава
导演:戈兰·拉多万诺维奇
主演:菲利普·舒巴里奇,丹尼斯·穆里奇,内博伊沙·格洛戈瓦茨,安妮卡·多布拉,米奥德拉格·克里沃卡皮奇,戈兰·拉达科维奇,昆·拉杰萨,梅托·约瓦诺夫斯基,米
类型:电影地区:塞尔维亚,德国语言:塞尔维亚语,德语,阿尔巴尼亚语,意大利语年份:2015
简介:在科索沃地区的一个小地方,只有十岁的Nenad和他的父亲、爷爷,还有东正教的牧师和30岁的教师几个人在这里生活,Nenad是学校里唯一的学生,每天都由维和部队的车辆把他从父亲的农场送到学校,Nenad渴望有同龄的孩子与他一起玩耍。一天,他从装机车的缝隙看到了两个与他同龄的阿尔巴尼亚男孩,其中十三岁的牧羊人Bash..详细 >
电影还不错,挺喜欢的。
装甲车和神父的马车错身而过,巴尔干半岛上的隔阂与仇恨依然不动声色。男孩伏于一方窗口望出去的荒芜,是作文里没有朋友的寂寥、贪玩被鞭打的抽痛、半躺在洪钟里发呆的落寞。弥漫日久的硝烟味熏染了孩童无暇的双眸,当阿什金怀揣巧克力一瘸一拐来到钟架的时候,男孩的作文里,朋友的称谓终于有了归属。
看到最后居然看哭了,好好一个孩子,就算到大城市以后他面临的是未知的藐视和苦难,路还这么长,相较之下在小镇发生的这些却显得那么弥足珍贵,再见仍是朋友,愿你们都成长成世界上最有力量的男人!
20/6/7
用不一样的视角讲诉,点赞
真挚朴素的故事,很容易打动人,但不否认剧本也有明显的加工过的起承转合。
牛逼大了 以小见大 透物见人 讲生死的自然过程是如何成为政治事件的
在科索沃,他是塞尔维亚人;回到贝尔格莱德,他又是阿尔巴尼亚人。难道还要孩子为战争引发的仇恨、歧视、和恶意买单吗
小男孩演得真好。结局的发展让人感动。
啊就记录下来去年看得惹
让我联想到某疆省 ,假设“自由”地话,黑泰 和 豆奶的 处境,所以呢,铁托永远被绑在历史的耻辱柱上。PS : 阿尔巴尼亚儿童巴什金的死鬼老爸,应该是元科索沃解放军( 阿尔巴尼亚人武装)的成员,从小孩屋子里墙上的照片推论...
6. 孩子的视角不错,对那段历史需要更多了解。
战争带来两个民族的恨,这里通过几个孩子的视角来表现。小男孩孤独的心灵,就像是塞尔维亚人急于想让世界接受一般,国家政治我不太清楚,或者再说政治问题有些过于装叉。前40min其实想给五星,但中间有一些邋遢,结尾和预料的大体一样,戳中,再见仍然是朋友!一项不太喜欢沉闷,但这部值得四星!
再见仍是朋友,只是一句祝福,然而现实总是,老死不相往来
我也想坐坦克上学(星星眼
动荡地区的人的生活状态,争端一触即发,民族仇恨不可消除,这种情绪也影响了正在成长中的孩子
丧队和婚队走到一条路上hhh
“我最好的朋友” 小男孩演的太好了
影评虽是塞尔维亚人拍摄的,但从影片中可以看到塞尔维亚和阿尔巴尼亚民族对彼此间包括民族矛盾在内的一系列问题的共同思考。 科索沃的动荡,让住在里面居民变得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如有机会就逃离。 动乱让塞族和阿族人民的生活都不好过。 科索沃境内的塞尔维亚人遭受“特别关注”,与二战时期在欧洲的以色列人、如今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受到的待遇相似。阿尔巴尼亚人仇恨塞尔维亚人,塞尔维亚人同样排斥阿尔巴尼亚人,甚至与之关联的人。小男孩在新学校自己介绍时,就受到同龄孩子“无意识”的嘲笑。 影片最后,两个男孩友情的呼唤,更是两族和解的呼唤。 作为遥远的局外人,我同样希望两族能早日和解,科索沃问题能早日解决,早日让两族人民过上辛福安稳的生活。
别的国家选送的题材大都是揭露民族苦难或社会罪恶,而我们选送的题材大都是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的,足以看出世界其他地方的人民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