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雷蒙最后服了药闭上眼睛的时候,我以为我会哭,结果我却舒了一口气,仿佛真的理解了他的解脱。
安乐死,一个长久被争议的话题,虽然一早就知道这部电影是关于这样一个题材,但是依然没有做好如此压抑的心理准备。
背景有蓝色的海、轻柔的风、微笑、慈爱……可是心里却一直很难受,很沉重的感觉。
毕竟从头至尾,是一个生命在苦苦求死。
几乎所有的人都过来告诉他:生命是多么美好,活着就是希望!
然而,他们究竟能否了解一个高位截瘫、卧床26年的生命的内心感受?
毫无尊严地活着。
高傲地死去。
罗莎对雷蒙说她爱他,希望她的爱能陪伴他。
可是他说:爱我的人就是要帮我去死的那个人。
这话残酷得让我不敢回味。
刚刚想起dd曾说起的“一郎”,那只小狗病到无法医治,最后dd痛哭着掐死了满眼是泪的小狗。
当时只当是笑谈听了,可现在再想,却突然能够理解dd当时的做法。
也许,这样的勇气不是谁都能有的。
也许,那一瞬间,没有人会比他更舍不得它。
就像罗莎,她是真的爱上了雷蒙,所以她决定帮他。
然而那痛楚,也真的只她才会知道。
……《深海长眠》(Mar Adentro),一部值得推荐和收藏的电影。
虽然这部影片是断断续续看完的,但每次点击继续播放,总是很快地被带入到影片当中,沉浸在人物的内心情感之中,无法自拔。
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人会觉得这部片子很闷,但于我而言,这种所谓的闷只不过是没有华丽的外壳罢了,可人物的内心戏和情感流动却可称得上波澜壮阔。
就像无风时的大海一样,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再加上主演和几个配角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演技,可以让观者毫无违和感地代入其中,甚至跟随主角的视角,体验一次生与死的抉择。
除去情感上的白描表现,影片中还自然而然地设置了几对矛盾,不着痕迹却又随处可见。
首先是宗教信仰和意志自由的矛盾。
这其实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从古至今,每一个哲学家都无法回避它。
但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其实这个问题的倾向性已经越来越明显,宗教信仰是个人的自由,但为了宗教信仰而放弃自己生命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成为宗教的俘虏,这是现在和未来的人们大概会一致反对的。
男主和牧师之间的对话十分精彩,而这对矛盾在其中也体现的非常明显。
如果感兴趣的可以去读读茨威格的《良知对抗暴力》,可能会对这个命题有更直观的认识。
另外便是体制需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矛盾。
这一对矛盾对于现代人,尤其是身处天朝的年轻人来说,可谓是再熟悉不过了。
集体由个人组成,当集体的安全与个人的自由发生矛盾,该如何取舍?
这既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或者说是一个政治哲学问题。
当然,主角的设定使这个矛盾更加激化,也更加特殊化,但这样的问题是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的。
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不仅决定个人的三观,更决定一个社会采用什么样的政治制度。
最后便是生与死的矛盾。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
从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发问起始,已经过去了几个世纪。
但这个问题之所以经典,正因为无论高低贵贱,每个人都要面临它。
对于一个意欲自杀的人来说,基督教是将其列为不容宽恕的罪行的,但抛开宗教来谈,理性的态度应当是尊重的同时保留劝解的权利。
毕竟生活本身是流动的,人的心绪也是不断变化的,一时想不开的事在将来回看可能付之一笑,今天过不了的坎在未来可能不值一提,生命毕竟是充满可能性的。
但主角的设定将这对矛盾推向了极端,在这样的情况下,体面的死去能否成为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最优选择呢?
我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至少这样的选择应当被人所尊重。
正像主角所说的,他的选择并不代表任何与他有着相同情况的人,只代表他自己,没有什么应不应该,自己的生命理应由自己定义。
再一个便是爱与被爱的矛盾,这一点可从两种异性之间的完全不同的情愫,亲人朋友与主角之间的情感互动,主角和精神伴侣的双向奔赴以及最后天真女人帮助主角实施计划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此不必赘述。
除去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深邃的情感流动,影片的运镜和意象化表达也极其出色。
两次长镜头从窗外出发,穿过田野、草地,直达海边,似乎随着主人公一起感受了一次由必然到自由的奇妙旅程。
主角服药前的对白以及服药后的表情变化,以及几次坠入海中的镜头,都使得片子具有不能言说之意,大大增加了艺术表现力和思想深度。
下一次,一定要完整的观看一次,我想,如果以后我的小孩爱看电影的话,我也会和她(他)再看一次。
好的电影,不同时期看必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如果有一天,我丢掉了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渴望,死也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很多人都不能理解自杀的人,甚至把自杀当成是一种懦弱的行为,但自杀者的内心有多少人能够了解呢?
大部分人只不过是用自己的人生观和经历去进行毫无意义的评价。
记得有一次,妈妈看到一则别人自杀的消息后,说那个人真是傻,言语中不无蔑视的味道。
“别人当然有权利去死,生命是他自己的”,我这样回应了她。
妈妈则说我没有权利去死,家人辛辛苦苦养育了我,我还没有回报家人。
是啊,我们总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到了这样的一个处境当中,不仅要为自己而活,还要为家人而活.....每每看到电视上那些身残志坚的人,我都会打心眼里佩服他们,佩服他们的乐观,佩服他们的坚强。
如果我眼睛看不见了,如果我双腿动不了了,我会觉得生活就会变得没有意义,生命对于我来说,也失去了色彩。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软弱,是就是吧,无所谓。
还有什么比死亡的权利都失去了还要更惨的?
电影里的主人公就是如此,绝望的生活了28年,不得不以微笑去忍受痛苦,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依赖他人才能生存下去的人连生气的权利都失去了。
他的哥哥,嫂嫂,侄儿都是那么善良,全心全意的爱他,希望他坚强的活下去,但这却给他带来了更大的痛苦,他们做的这一切是否有意义?
生命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义务。
当我们受够了这个虚伪的世界时,死就是一种解脱了。
为了生存努力拼搏和奋斗的故事固然值得尊敬,但一心赴死的人也没有必要去谴责,因为这只不过是个人的一个选择而已,而正是拥有这些选择,才使我们的人生有了更多的可能......
不可能是那样 半杯白开,一些细微粉末的 旋转——我一度看到的 对书的仔细切割 静静地几分钟,然后就一直下去 不可能比夜更黑 不可能就几分钟 沉思,拥抱,还有爱 一个熟睡的唇型和眼角 拥有幸福的人在梦中死去 月光悄悄爬上窗台 在风中轻轻合拢羽翼的声音
自杀,生命的终止,既是一个形而上的哲学命题,也是一个形而下的行为问题。
既能从理性上分析,又能在道德伦理上评判。
所以,莎翁才会指使Hamlet对天发问: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正方:从道理上讲,生命是权利而非义务,我选择终结自己,是觉得生不如死――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与其继续被惨淡的人生折磨,不如一了百了图个清净。
反方:且慢,在这万念俱灰的时刻,你的理性真的还那么‘理性’么?
或者说通俗些,你会后悔此时的决定么?
没准过几年咸鱼翻身,柳暗花明了呢?
正方:好吧,退一步,我不但现在处境绝望,在有生之年也不可能好转,活下去绝对是折磨自己――是不是就可以去死了呢?
反方:还是且慢,在这之前,你不妨稍微睁开眼睛看看周围,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劳动人民在水深火热中挣扎,不用去统计就能知道,你百分之一百不可能是最惨的那一个。
那数以百万计生不如死的人们,个顶个都好好的活着,比他们好得多的你干嘛要想不开呢?
正方:等一下下,我自己的生命是否终结,跟别人的生活是否如意,没有逻辑上的因果吧?
不能因为别人在苟活,我就得偷生吧?
就比如罗密欧和朱丽叶,仅仅是因为世界上没有了对方的存在就了断了自己,那是因为他和她都觉得,没有对方的世界已经毫无意义。
是的,生命的意义对每个人不同,只有自己才是裁量自身意义的标尺。
既然生活都是个人自由意志的选择,既然人生的所有幸福和苦难都要由个体承担,那么个体的选择就应该被尊重,包括选择死去。
接下来讲电影,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来的200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深海长眠The Sea Inside》
Ramon在一次跳水时意外损伤了颈部,导致高位截瘫,一直卧床26年。
他的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所有事情都要依靠他的家人来照顾,他唯一希望的就是有尊严的死去,为此,他展开诉讼,要求西班牙政府准许他由别人协助自杀,实施安乐死。
Julia是来帮助他上诉案件的律师,Rosa则是当地小镇上有着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她们在和Ramon的相处中,都被他的温暖微笑打动而爱上了他。
Julia自己也被反复中风折磨,并有脑部退化变成植物人的趋势,所以她和Ramon有着高度的契合,她帮助Ramon整理出版了自己的诗集,并约定到新书出版就来和Ramon一起赴死,可惜的是,到那时,她自己都已经无法自主了。
Rosa被感情困扰,开始接触Ramon的时候,其实是通过帮助他来建构自己的人生意义。
她一直试图说服Ramon活下去,但最终却被Ramon打动,终于协助他离开了人世。
最精彩的有二段:一段是在他在汽车中去法院,一段振奋激荡的鼓声节拍音乐作背景,路旁闪过一段段风景:年轻妈妈拉住一个乱跑的小女孩、老妇拉着购物车往家走去、路旁石质十字架神龛下一个七八岁哥哥拉着三四岁弟弟的手、一对青年恋人手拉手向山坡上走去、两只狗正在交媾、老妇坐在堆满了干草的拖拉机车厢中、戴着头盔的自行车手正奋力爬坡――最后在蓝天白云下出现的,是很多个巨大的风力发电机组的旋转叶片,充满了动感。
另一段是在 ‘今夜无人入睡’的咏叹音乐中,Ramon想象自己飞出窗口,飞越了田野、丘陵、峡谷、山峰,来到他日夜思念的海边,海滩上站着Julia,他们相拥,继而热吻……第一人称视角的镜头掠过天空滑向海水的一刻如飞鸟一般自由,可曲终梦醒,他还僵卧在床动弹不得……这片子的音乐很不错,西班牙的景色也真美,里面对生命的思索也非常有意思,值得一看。
一个人无法自杀的人成功自杀了,帮助他的人不是憎恨他,而是因为爱。
有许多讨论死亡的影片,但这一部是最直接、最透彻、虽有建设性的之一,简直就是一片论死亡的论文。
因为片中对白与玄思太多,主人公雷蒙又是一个只能躺在床上的高度瘫痪病人,所以显得不够动作和火爆,但是影片照样能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自杀,在各种层面都是不被允许和鼓励的,通常自杀的人都被认为是脑子有毛病的人或者现实生活中的失败者,他们的死是耻辱的。
《深海长眠》无疑是自杀颂,非常完美地说明了“人活着是权利,而不是义务”这样一个几乎不被讨论的问题。
雷蒙不是不热爱生活,也不是不尊重生命,恰恰相反。
缠绵病榻28年的他认为,“像我这样活着,是一种耻辱”,他希望肯以有尊严地活着,如果不可以,那么就要有尊严地死去。
他需要有人帮助他去死,但是无法找到,没有人会做。
如果爱雷蒙,就让他死去,这样的悖论使影片挑战着伦理和道德,当然,在法律上不被允许。
影片有一节,当时胡丽雅因为突然生病跌倒在地,而已经爱上他的雷蒙却无能为力,因为他不能动弹半步,他绝望地呼喊着胡丽雅的名字,这时,影片给了他的眼睛一个特写,那是一团火渐字熄灭。
雷蒙是一位诗人,他不能忍受自己只是索取却从不付出,而且注定永远是这样。
他每活一天,都在欠自己所爱的亲人的债务,尽管他们从未这样说过,这确实是一种煎熬。
影片虽然讨论死亡,却非常阳光,雷蒙迷人的微笑和风趣调侃驱散了主题中的阴郁。
死亡,如雷蒙所说,就像在水里游泳。
当然,这是他的想象。
不过,既然谁也没有见过死亡,为什么一定要把这个东西想象得那么恐怖呢。
据说这是根据一宗安乐死案件改编的。
如果需要表决的话,我是赞成安乐死的。
一向不多人知的西班牙電影節, 有幸看了其中一齣(還要是免費的!), 是2004年的"Mar Adentro". 主演的正是"Vicky Cristina Barcelona"的男主角Javier Bardem.看過 "No Country for Old Men"(2007), Javier Bardem給人驚嚇的印象, 獲最佳男配角. 我本不知道原來他是西班牙人, 所以看此片時, 忽然覺得十分面善, 怎麼他會說西班牙語的? 他也曾演"Love in the Time of Cholera"(2007).故事有點像"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 潛水鐘與蝴蝶", 也是真人真事改編. 就是關於Ramón Sampedro, 一個自廿五歲開始便癱瘓的前水手, 三十年爭取安樂死的故事.導演是來自智利的Alejandro Amenábar, 也是此片的編劇.上網找尋, 電影有這些中文譯名: 點燃生命之海 / 深海長眠 / 情流心海 / 安樂死之謎 / 出海.Ramón Sampedro雖然一直要求安樂死, 不過他的生命, 他的訴求, 卻燃點了身邊的人, 感染不少心靈. 他們沒有因為他而對生命悲觀或放棄, 反而有點正面影響.個人信仰關係, 不打算在此談安樂死的對與錯. 縱然不認同主角的選擇, 不過電影拍得不錯. 故事流暢, 節奏明快, 沒有悶場.電影用了不少幽默手法, 亦帶點感動.電影中牧者一角的立場, 或許是導演個人對宗教的反感? 又或忠於Ramón Sampedro的真人真事經歷? 不過如果一個牧者對一個長期病患者那樣不敏感, 又置疑他的家人對他的愛及關懷, 那我相信他本身也不懂與人溝通. 不明白是為何反對安樂死的宗教人士就一定給描寫得那樣漠不關心.Javier Bardem這次完全不再是"No Country for Old Men"中的Anton Chigurh, 雖然全片都是臥在床上演, 也就只是五官在演戲, 沒有真才實料不可能勝任.飾演Rosa的Lola Dueñas也很面善, 原來曾參演Pedro Almodóvar(艾慕杜華)的"Volver"(浮花/2006). 也是很會演戲的人.全身癱瘓的人, 也可以有愛情. Ramón Sampedro和Rosa及Julia(他的律師)那兩段小插曲都值得細味.也很喜歡Ramón和家人那幾幕, 尤其是姪兒與他的一段. 真摯又感人.不要擔心場景只限於Ramón的睡房. 他的想像力, 如置身於海邊, 飛出窗外等, 都描繪得很生動.電影獲數十個獎項, 也是200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向来对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有着特殊的爱好。
数数看过的最佳外语片,除了四千金的情人让人略有失望之意,八部半让我睡着两次之外,还没有哪部最佳外语片让我觉得徒有虚名的。
可以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是我心目中份量最重的一个奖项。
它不像奥斯卡最佳影片一样越来越商业,宣传比影片更重要,也不像法国人的金棕榈,在文艺片的艳春白雪里一路撒欢,丝毫不顾观众感受。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很好的结合了艺术和商业,让人思考的同时又不失观影的乐趣。
在观看《深海长眠》之前,我一直希望《放牛班春天》能够获奖,虽然它不是很有深度,却很让我感动。
在得知《深海长眠》获奖之时,我心里还略有一丝不快。
可是,周末我看完《深海长眠》之后,我原先的遗憾荡然无存,这部电影太应该获奖了,如果它没有获奖,那真是比老马还冤了。
深海长眠的剧情其实很简单,简单得没有任何国内电视电影中常见的波澜起伏,估计张导和陈导二名腕看后会深受打击。
影片主人公雷蒙因意外高位截瘫,在床上躺了26年之后向政府申请安乐死,广受瞩目。
雷蒙的选择有人支持、有人非议、有人想当然的要帮助他恢复生机,他却毅然决然的要求合法死亡,最后遭到政府拒绝,但是他还是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死与生,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主题,我一直以为这样的主题,会被处理的象那些我们早已习惯的欧洲文艺片一样郁闷而沉重,主人公一副哲学家的模样在床上深思,十分钟不说一句话,长镜头晃呀晃呀没完没了……因此,在看电影之前我喝了一杯咖啡防止自己睡着,还估算了时间安排了两个看完电影之后的工作,以免自己会了无生趣。
可是,不料,让我大呼意外的是,这居然是一部充满了幽默和诗意的电影,充满了豁达而善意的自我解嘲,即使是关于生死的思考,也是举重若轻。
选择好死、或者选择赖活,一直以来都是许多人讨论的话题。
有人说,一个人既然有勇气面对死亡,为什么没有勇气面对生活?
有人说,一个人轻易的放弃自己的生命,实在太不负责,完全不顾家人朋友,毫无责任感;也有人说,人的生命不属于自己,属于上帝,所以人无权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
电影里的雷蒙说,既然不能选择有尊严的活着,我就选择有尊严的死去。
可是,对于雷蒙来说,活着不是权利、是义务,没有行动能力的他只能等待着,别人来许可他放弃生活的权利。
这很残酷,可是这种残酷却披着道德和法律的外衣,让人无法驳斥。
我一直是坚定的自由主义者,我一直认为人的尊严和权利大于法律与义务。
生死,是个人的选择,是高出法律管辖范围的,就象法律不能规定你一定要爱上谁,或者一定不许爱上谁一样,一个人有选择生存的权利,也同样有选择死亡的权利。
对于思维清楚、有自主意志的寻死者,不论是因为什么原因,皆应报以同情和尽量的理解,而不去做过多的道德评价。
每个人都是渴望美好生活的,电影里的雷蒙不止一次的,在梦里,在幻想里,飞出自己的窗户,飞越山谷,飞向海洋,抚摸心爱的女人。
他对生活的热爱不亚于任何一个人,可是热爱生活不等于快乐,有时,越是热爱生活、越是敏感,身体的无能和自由的束缚就越让人痛苦。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这句话很有道理,但是对于某些人来说,这句话是一种讽刺。
子非鱼,我们无法用自己的感受来代替别人,感同身受,其实很难。
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理解,尽量的理解,尊重,尊重别人的选择。
结束自己的生命也许会给亲人带来痛苦,但是我们凭什么来要求一个人,一个认为自己生活毫无乐趣毫无尊严的人为了别人能够看到自己的欣慰而继续自己的痛苦,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身上,但也没有义务把比人的不伤心建立在自己身上。
这很矛盾,也许选择死亡是有点自私,但是自私也是一个人的权利,我们不能剥夺别人最基础的关于生死的权利,包括使用法律和道德的幌子。
对于雷蒙,他想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只是他个人的选择。
就像他自己所说,这只是他的决定,不代表其他的高位截瘫病人,他不会替其他的高位截瘫病人做决断,同样的,也不要别人替他做决断。
和雷蒙相反的是朱丽亚,一个患了脑瘫的律师,她面对绝症也考虑过死亡,但是她的选择和雷蒙不同。
雷蒙对于死亡是无所畏惧,他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他认定了死亡是自己的解脱,是唯一捍卫尊严的方式。
而朱丽亚却是害怕死亡,她因为害怕死亡的步步逼近,而宁可选择主动死亡,她想逃避恐惧,逃避对死亡和未来的恐惧。
相比雷蒙,她的逃避显得很不坚定,所以她最后还是选择了继续生活,虽然这种生活会变得面目全非。
我们无法判断,她的选择到底是勇气还是懦弱。
选择面对越来越无知和无力的生活,是一种坚韧的勇气还是一种放任的逃避?
我们不能对雷蒙的选择做评价和断定,同样,我们也不能对朱丽亚的选择做评价和断定。
面对同样的悲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映。
不管做如何的决定,我们都只能同情和接受。
我们不能做评价,我们无权做评价。
也许我们会说,如果是我,我会如何如何,可是真的轮到了我们,也许我们做出的选择是我们无法预测的。
生,还是死,这个问题,也许不会有正确的答案。
站在生命的门前,轻轻叩问,倘若有一天面对选择的是我们,一切又将如何?
假如人生是一场盛大的宴会,那么光彩过后,是不是人人都会有需要离场的时候呢?
假如未到退场的时间,但属于我们的音乐突然卡断;或者正在翩翩起舞的我们,被命运挤到没有了灯光、没有希望的一面,那么,除了坚强、勇敢地继续之外,有没有人,能够冷静而面带微笑地选择退场?
也许,生命舞台上的人从来不是会逃跑的人,只要有一点希望或可能我们都将奋力改变不幸与折磨。
但是,假如属于某个人的那只舞曲已经停止,假如生命已经被扭曲,我希望微笑挥手离场的身影,仍能一如舞动时的身姿般潇洒、从容。
捍卫别人的权利,其实也是在捍卫自己的权利。
给予别人掌声的同时,自己也将获得鼓励。
不论以何种形式、哪种选择,面对生命的灿烂与自由,雷蒙为自己选择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退场方式,不论从思维还是肉体上,雷蒙实现了对生命的爱与热沈。
乐于生故安于死,愿世间每个人都能平等地尊重,每一个生命,每一刻生命。
所谓对自由的信仰,莫过于此:对自我、对生活、对生命,尊重并且负责任地面对,无有怯懦、逃避、张惶与零乱。
身心俱健,能面对且能承担一切选择或者可能性。
只有这样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自由意志,方才是真正可靠且可信的,纯粹的自由。
如果对于你最亲爱的人,活着对他来说只是痛苦的折磨,那应该放手让他选择解脱,还是自私的挽留他在身边?
如果是我爱的人要选择离开,我会放手。
虽然我会很痛苦,但我更不愿意看着他痛苦。
然而对于我自己,我却还是没有办法做到就这样自私地离开。
死的人一了百了,活着的人却要长久得背负这种痛苦,我不忍心。
如果他们能明白我的苦楚就好了。
但就像我的小姨已经离去二十几年了,我的母亲想起这件事情,依然充满悲愤和痛苦,而且这种痛苦永远不会被时间所冲淡。
对于我自己,其实我想到的是,我面对的不仅仅是他们离去带来的痛苦,还有别人的目光。
可以预见,必然会有人指责你是自私,不负责任。
但明知不可挽回,你所做一切只是徒然增加他的痛苦,你是做还是不做?
而且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分辨,我们所做的究竟是徒劳,还是尚存一线生机。
那这种时候,怎么做呢?
做出这个决定的人必然要承受非常大的压力和痛苦。
很多时候,事情看起来似乎只是一个坎,但谁也不知道那个坎在哪里,究竟过不过得去。
没有色情没有暴力,用极有魅力的画面和精湛的表演,与我们探讨严肃的话题——死亡的权利,心平气和,感人至深。
雷蒙说:我一直想遂愿死去。
生命是宝贵的,这是连猪都知道的道理。
当我们一直在歌颂张海迪、身残志不残时,死亡的权利及尊严是话题的禁区。
文明已经剥夺了自由的死亡,因为这非但不体面,不道德,并且令世人惊恐。
雷蒙并不是厌倦了生命,他恐怕比我们各位更热爱生活,在他的哲学里,死是生的一部分。
而没有尊严没有隐私全然仰赖他人的活着恐怕比死亡更为难堪。
只能躺在床上,哪里都不能去的雷蒙,拥有强大的意志力,足以飞翔。
他在想象中推开床,扑向窗外的原野,掠过山丘和树林,降落在海滩。
这些段落美妙至极。
在爱人的帮助下,雷蒙实施了不被法庭允许的安乐死:“我的意识由我掌控……我认为活着是种权利而不是强制的责任!
”活着究竟是权利还是责任,很难用言语撇清。
难能可贵的是,影片描述雷蒙死亡的段落,演员演技斐然,探讨人性困境的电影很容易无端煽情,或者追求庞大叙事,深海长眠极有耐心地推进叙事,一点都不枯燥,也不浮躁。
电影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参照和可能性,电影在今后将替代小说诗歌作为主要的叙事艺术形式存在。
深海长眠并非某些所谓的作家电影,西班牙电影始终拥有自己出色的生活哲学。
这是一个国家的庆幸。
影片中的雷蒙倒真有其人。
雷蒙-桑佩德罗(Ramon Sampedro)二十六岁时因一次海边跳水意外导致自颈以下全身瘫痪,饮食也要别人喂,但神智完全清醒,也没有其他的并发症和病变。
1993年,当时五十岁的雷蒙展开诉讼,要求西班牙政府准许他由别人协助自杀,实施安乐死。
他同时上诉到欧洲人权法庭,但最终没有如愿。
在1996年,雷蒙出版了名为《Letters From Hell》(地狱来信)的书,诉说了他的经历和感受。
最终,雷蒙在1998年1月由未能证实身份的人士协助下服毒自杀。
当时西班牙警方随即逮捕了雷蒙22岁的女友,并以协助自杀的罪名,但之后的一星期,雷蒙所居住的小镇几乎所有的居民(约3000人)陆续“自首”,承认协助雷蒙自杀。
这一事件轰动了全世界,至今还有着极大的影响。
用百度搜索影片深海长眠,看到十面埋伏惜败金球奖的报道。
在星光大道上张艺谋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一直都败在西班牙导演手下,这次也很难讲。
”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和中国电影的耻辱。
深海长眠并不属于媒体热炒的影片,知名度也不高,但我看过的建国后大陆电影似乎没有一本能够超越。
西班牙电影一直为我所爱,记住深海长眠的男主角:贾维尔·巴登。
一个帅气、英俊的35岁男人。
矫揉造作,恶心至极。
完全无感
贾维.巴登,颠覆形象
丽晶D5
安乐死人物传记思考死亡意义运镜平稳剧情舒缓
虽然不像他一样身有瘫痪,但也想和他一样地死去
西班牙电影周展映影片
他的笑那么痛苦,到底是谁在安慰谁,为了谁,靠,自己的死都要别人的爱同意
尊重每一个生命
什么男凝我真是受不了呵呵什么
安乐死之争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立意很好, 但是实在无聊.
整部影片的基调很悲伤,多数时间心情很沉重,当然也有让人激昂和感慨的时候。其实人活着就是一个为自己争取权利和斗争的过程,只是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生活印迹。人活着是为了尊严,也是为了责任,尊严是自己的,而责任却关乎他人。有时候守护自己的尊严也是对他人的负责。人们应该更多理解和尊重!
想死就早点死,谁不都是预知了自己必死的结局。。别人的痛苦和不堪未必少过你。。
飞翔的镜头很出彩,除此之外其他的比较中规中矩。
主题沉重 过程沉闷
剪辑的太舒服了
我的意识由我控制
生命是权利还是义务 那么生活呢?这是一部发人深省的片子,Javier的演技令人感叹
无情绪的时刻、无客观的时刻、无爱意的时刻。当“三无”在影片中飞驰,唯有纪录片是适合他的。深海解刨,一片混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