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透)既搞笑又有深度的電影難得,《美好的一天》正是其一。
故事背景是兩次南斯拉夫戰爭之間的休戰時期,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各色人等齊集,幫助當地人收拾難攤子。
主角一幫人可不是甚麼厲害的和平使者,只是管衛生的,相當於仵作和渠王。
然而在兵慌馬亂之地,雜工也不好當,即使只是想把一個水井裡的屍體吊出來,卻因為沒有長繩而折騰了一整齣戲!
觀眾看他們兜兜轉轉,笑聲不斷,但他們不知道其實可能正在笑自己。
男主角Mambrú有著唏噓的眼神和滄桑的鬚根,跟淩淩漆一樣風流,跟舊情人再遇時她卻帶著稽核員的身份,檢討是否應該把他們撤走。
Mambrú的副手阿B負責搞笑,金句連珠爆發。
但在熱血新丁Sophie眼中,他兩個都是老油條。
其實Mambrú血仍未冷,只是受過不少涼風,遇到被欺淩的男孩時仍是會仗義出手,找繩之餘還幫男孩找皮球。
這些你我隨便在街上買到的東西,在戰地卻如荒漠甘泉;在不守規距的地方勢力和官僚作風的聯合國之間,最終找著了,還是徒勞。
他們如希臘神話裡被天神懲罰的薜西弗斯,那個不斷推巨石上山頂,然後眼睜睜看著石頭滾下山坡,永無止境地勞動的人。
卡繆用這無間徒勞的人物來說明人間荒謬--主角一伙這一天的經歷只是隱喻,其實聯合國的維和任務,以至全球人道救援工作都是徒勞(這事之後一年戰事再次爆發)。
世道荒謬,卡繆建議人以反抗的意志挺立,但這姿態不是人人都擢得起,那麼就可以像阿B一樣,世態越爛笑話越爛,總之笑夠佢。
走在风沙漫卷的小镇里,到处可看到有房顶或许因为年久失修而塌陷了,或许主人家不小心,捅破了篓子,只为了制造一个露天的场所,但他们绝对是还没有想好该怎么来安排这一切。
那些到处易碎的玻璃,墙壁的壁纸和一面裂开来的镜子,不远处,仍有一面完好无损,摆了各种物件的储物架。
一个角度看,的确是有人要故意搞破坏,也的确是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般。
不那么完美,也不那么可怕。
爱你怎样想都行。
它们在没有被人发现之前,更是被比作现代文明世界里,写进夹纸板的规则——“红色区域。
”取代了地图上原有标记的具体名字。
所以,做为区域外的人,你就只能够在一本杂志的某页相关报导的几百个字中来认识它。
设若,有人对古迹、废墟艺术感兴趣,他们也得在众多选择里把它靠后。
因为,他们找不到有哪一本具体的书籍来精确地介绍这里的情况。
无法在一个安全,有着六面防护的屋子、车厢里来体认它。
不过,总有那么些人,谈不上对艺术的情有独钟,说不上有多少好奇的心。
有的话,首先享有这份特权的,还是那些写在夹纸板的,被赋予了使命,且不是固执己见的人。
知道了吧!
你更多的,就只能是一支手、一支腿。
顶了天了,给你眼睛的地位。
可不许你想了。
我们在一个大雨天的房间里,门窗紧闭,只听到“唰唰!
轰轰!
”的声音。
突然有人拉开了帘子,于是乎,我们又能够看到一条闪电。
感觉上是那样真实。
之后,还想更进一步的话。
非得推开大门和窗户。
不过,那已经不再安全了。。。
整部电影都在探讨一个伦理问题:当我们看到世界上的不公平,我们应该怎么做,是置之不理还是出自己之力去干预。
这个问题由小孩尼古拉的球做了集中表现:第一次,他的球被抢走,主角选择置之不理,因为据他多年的国际救援经验来说,他没有介入和改变的权力,一个外来者在本地纷乱复杂的关系之中根本看不清世界。
影片一直在体现这种无力感,用捞起fat fuck做主线,用尼古拉做支线。
一条简单的绳子都是复杂的。
第二次,在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主角积压已久的怒火终于爆发,他背弃自己的信条直接抢走了大孩子的球,用灵长类动物的本能拿起石块威胁对方。
但这次却是尼古拉自己的选择。
这是一记无声的耳光。
这可以说是一次情绪的宣泄,但也是一个寓言的完结:为什么不可介入。
本片可以说是第一世界国家国民对当下第三世界国家或者流氓国家的态度:公义介入的无力感和挫败感,对当地绵延百年间的社会民族矛盾的迷茫。
第一世界的普世价值受到了这些国家落后思维的挑战——简单说来,第一世界的人跳脱出了生存的困境,做事的排序是“什么事更符合道理”而第三世界国家的排序是“什么事能让我摆脱现存状态”。
好像北京的街头,骑电动车的快递员无视死亡危险的猛闯红绿灯,奥迪车开上了人行道,被人指摘的时候,还异常的惊讶,仿佛这本来就是应该的事。
说了这么多,我其实并不认同本片的看法。
可以说是情感上不认同,虽然觉得说得是事实,导演也知道提出这样的观点谁都不会认同,所以用一种隐喻的方式提出来,用模棱两可的总结和插科打诨蒙过去,这大约就是现代人的写照吧:想说什么,都会得罪一堆人。
与电影名字相辉映的评价应该是完美的电影。
用逗比幽默驱赶战区阴霾的乌鸦嘴同事,象征着天真与善良的法国女孩和尼古拉,似乎没什么用但是又有那么一点用的翻译,有那么一腿关系的男女主。
在这美好的一天组成了这个去哪哪不待见,做事处处受牵制的援助小队的日常。
任何“问题地区”本地人永远有比外人更好的生存方法,即使是狗。
社会就是最复杂的难题,所以历史上有野心的聪明家伙都是在做政治方面的事,政治就是管理社会。
战区的社会文化则是最复杂的难题,在很多国家还挣扎在温饱线上时,这个世界一小部分国家已经实现了Developed半个世纪之久(至于他们是怎么实现的?
当然也是取之于战争)。
Developed这个词组成Developed Country(发达国家)。
一个人发达意味着ta生活富裕可以享受一些必要生存条件之外的东西,一个国家发达说明这个整个国家的人都有着一些“不切实际的梦想”,比如:世界和平,没有战争,好坏分明...那部分未达到Developed国家们当然是一个个争相报名成为发达的一员,其中有两条捷径可走,你的国土大(本土资源)那就大力造人大力开发,保护环境?
留给下一代想吧,没有尊严的生活想什么都是妄谈。
手里没有这颗球(本土资源)的国家们时时盯着哪些手里有球却瘦小的家伙,抢来就是了!
援助小队的本意是帮助住在那颗球上的居民,在如此敏感环境下更好的生存。
事实是一开头这个想法就被那个沉在水里的胖子砸了下去,逐渐明白绳子不可以乱用,因为那是珍贵的自杀用品;在战区活下来的人都是恶狗,他们懂得避开比自己还凶的事物,抢夺弱者的东西填饱自己的肚子;畜生和人的区别是,人可以被当作合法的陷阱布置;扫雷的最佳方法是赶着靠(cow),嘴里骂着靠(f**k),边跟着走。
人家电影结束都是雨过天晴美好的一天偏要下雨,下了雨后操心了一天的胖子自己出来了,不关任何狗屁法官的鸟事。
第一评论占个沙发,口气也是跟电影学坏了,所以有点口黑,但并不是说去帮助他人是件错事也不是在否定什么。
总之世界这么大我就是来看看,至于怎么判定一件事的好坏留给政治家去说。
喜欢这种黑色幽默电影。
什么是伟大?
主人公从头至尾穿梭于战乱之地只为不相识的小撮村民清理一口水井。
什么是平凡?
几经周折也没能将水井清理成功,还是村民自己在一场大雨后把浮出水井的异物取出。
就连结尾前接到去另一村落通马桶的任务也因这场大雨可能无法完成。
影片用“一事无成”演绎了正能量。
片尾的一组切换镜头突然联想到了王家卫-_-||玩豆瓣也就个把星期,也是第一次发评论,不知会不会有人看到😎🏂
故事很简单,以一队国际义工在巴尔干半岛冲突区想要帮助当地居民从一口井里捞出一具尸体展开。
电影刚开始的氛围轻松愉快,翻译者唠唠叨叨得介绍着这里当地人民的幽默感,战争似乎与他们无关。
紧接着切换到了另一对义工:一个老练的美国人和一个菜鸟法国人,路边的炸弹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和不安的存在。
可是在这部电影里,原应该紧张紧凑的解决炸弹问题,变成了个搞笑事件。
慢慢的随着各色人物的出现,小小的冲突,让观众看到一个美丽的国度,但同时深受战争折磨。
小正太被车一撞大命不死还要打那一群小流氓,主角下车拉架,可一个10岁孩子随手掏出了一把手枪。
小正太说父母逃去了别的地方为了躲避战乱,可是后来主角去了他房子才发现他的父母早就被吊死在家而小正太毫不知情。
去他家的一路,一座座破烂的被炸毁的房屋,寥寥无几的居民,将一个被战火吞没的小镇在我们眼前铺开。
轻松愉快的心情消失殆尽。
在寻找绳子的途中还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当地人。
有一个不惧雷区的放牛老大妈,最后在他们被困的时候,她派上了用处;有一群不愿意把绳子卖给他们的村民,不知是因为真的害怕坏运气还是厌恶那些外来者;有被关在巴士里的战俘;有独身守护国家旗帜的普通人。
所有的当地人都让我们对这个国家的现状和当时的战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最后,因为那些死板的united union的干涉,尸体还是沉在了井底。
国际义工们灰头土脸的赶向下一个任务“掏粪” 讽刺了说了句 “今天真是美好的一天”突然又下起了雨,雨让尸体浮到了表面,村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雨却让他们接下来的掏粪之旅更加艰辛。
黑色幽默和政治讽刺贯穿全片。
给满分
电影《极渴救缓》,姑且这样子叫吧,叫《美好的一天》挺讽刺的,看不出电影哪里”喜“了,战争是那么的可怕(电影里小男孩父母上吊自杀,战争很残酷)。
导演将镜头转向战乱的巴尔干半岛冲突区,简单科普下:巴尔干半岛这个地方由于位于欧亚非三洲交界处,被称为“欧洲火药桶。
电影的背景是挺宏大的,但是却通过简单的一件捞尸事件,琐碎的生活细节,比较真实(个人觉得吧)地反映对当地文化和当局政冶矛盾以及社会的荒谬。
电影拍得很慢悠,没有像《飓风营救》系列电影的紧迫感,我们也就没看出”渴“到多大程度,也没有人突然死了(电影在播期间,每下一个镜头,我总会猜测里面的人物会不会突然被地雷炸到),也许这样相对地,它就成了大家口中的”喜剧“。
说它是喜剧,其实还真不觉得,最后那口井的问题还没有“happy ending"。
里面倒是有不少笑点的,慢慢体会里面的黑色幽默哈。
如电影B总是时不时来点黑色幽默,对话机那边的那个”酒店“总是get不到他的幽默,于是我们会心了一笑。
在东方,在这样动荡的环境中,哪来的心情来句幽默,即使你能来,别人get不到,会被当成疯子和不懂事。
却不知,正是因为困难,才需要娱乐下自己,这是看清了事实真相的坦然和乐观,不是只有正襟危坐才对得起这样的局势啊。
比起国内用各种梗来搞笑的电影,《极渴救缓》有点深度。
我们熟悉的公路剧《泰囧》,搞笑又有点人文情怀,但不够有内涵深刻;《后会无期》很文艺,却不知要表达什么。
《极渴救缓》里一场原本可以轻易解决的水源问题,这特么地居然解决不了,里面事件冲突得很”绅士“,剧情没有紧张冲突,在这点上,《泰囧》倒好,有高潮低潮。
作为一部公路剧,虽然《极渴救缓》不是非常吸引人能看完,要知道,电影刚开始时,我确实有离场的冲动,但还是耐着性子把它看了, 看完后,觉得:嗯,还是值得花钱去电影院看的(假设我已花钱去电影看了,只是假设)。
看了国际义工这样的一天,良心发现地觉得他们真的不容易啊,满腔热血随时会被浇灭。
写着写着,特么地觉得给电影打少分了,7分够得着。
好像在职场上有个理论,就是千万不要去接受一项工作:这项工作的前端利益端复杂且谈判很长时间,这项工作的后续因为前端的复杂造成要收尾也是非常的复杂,非常的难处理。
如果没有足够的了解和能力,接手就是背锅,是陷阱。
这个团队的日常生活就像是无头苍蝇一样开着车跑来跑去,看到一切却解决不了一切,我想就是因为巴尔干半岛过于复杂和压抑的历史,以及要解决这个东西需要非常强大的力量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玛姆布鲁作为整个团队的首长,他的作用我觉得并不是领导团队解决当地居民的问题,反而是稳定和协调这个团队不散伙,让维和部队之外的所谓国际义工力量能够作为一面旗帜飘扬在人类所有出现战火和纠纷的地方。
所谓企业文化,实际意思就是这个企业做事的方式和方法。
难道当地居民那么多人,就不能打捞出一具污染水源的尸体吗?
难道小孩子就只是需要踢足球吗?
搞出尸体的是老天爷,救回镇上待宰囚犯的是维和部队的装甲车。
玛姆布鲁他们生活在文明世界,他们习惯的那一套待人接物、利益交换、和平的准则并不被当地居民认可和接受。
这是一片血与火土地,只有血与火的规则才能被接受。
那为什么会允许玛姆布鲁团队像小丑一样熙熙攘攘的沿着公路浪费着不要钱的汽油跑来跑去呢,也可能真的是让他们发挥小丑的作用,他们是各个利益集团森严壁垒之间的润滑剂,就是在各个势力范围的边界线形成的狭窄通道间跑来跑去,一事无成,他们的工作,可能就像他们之前的生活,乱糟糟的,觉得无价值,才会自愿跑来一个他们觉得混乱,其实当地人觉得一点都不混乱只是严苛的地方,浪费自己的时间。
最终,他们被要求去疏通一个8000人营地的下水道。
啊,又下起了雨。
所谓美好的一天,就是这一天没人开枪,没人死去,所有人忙忙碌碌,直到这一天过去。
(文/杨时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战争的残酷在于直面死亡和鲜血。
在影像的呈现中,更多的时候都将战争化为一种包含着轰炸和血肉横飞的视觉效果。
由于战争的正面样貌过于具有戏剧性,乃至于很少有人愿意去想想战争的侧面与背面。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战争只停留于国际新闻中,它们似乎绵延不绝地发生于某些远离我们的国家中,而一旦戏剧化的场面不再出现于报道中,似乎那里就永远被人遗忘,如同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战争之下,那些被粗暴篡改的日常生活才是更加需要艺术去介入和抵达的部分。
这部电影叫做《完美的一天》,这个鸡汤兼治愈系的名字背后却是一个黑色幽默的无奈故事。
巴尔干半岛的冲突区,一个水井中国发现了一具尸体。
居民因此无法饮水,几个国际组织的义工来到这里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拖拽的时候,绳子断了,他们不得不到处寻找绳子。
一路上,这几个人遭遇了各种各样的阻碍,有时是和联合国武装的管辖分歧,有时是如何面对当地充满敌意的居民,有时又不得不和发战争财的当地黑帮周旋,而他们自己也正在被相关组织评估,是否要结束对此地的援助活动。
《完美的一天》所涉及的一切就是“战争的背面与侧面”。
通常,在人们心中,国际义工是一群有着“圣母情结”的人,他们冒死前往战地,领着微薄的薪酬,进行人道主义援助,有时,如果不以人性光芒作为解释,从单纯的理性算计上,似乎没办法阐释这种行为。
但在这部电影中,这几位国际人道主义者都被拉入了凡尘。
在去年那部极其惊艳的政治喜剧《政局边缘》中有过精彩出演的蒂姆•罗宾斯,这一次延续了那种贫嘴滑舌但内心耿直而忠诚的角色,一路上,他插科打诨,但一直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本尼西奥•德尔•托罗饰演的男主角也同样如此,陷在感情纠结之中,一边是重逢的老情人的牢骚,一边是残酷的战争环境,他左右应付,显得荒诞不经又妙趣横生。
这部电影是那种典型的小切口宣泄大情感的呈现方式,它极其巧妙地展现了战争背后的日常生活,暴力对于日常的破坏,对于人心的撕裂以及绵延不绝的毁弃。
在更多人心中,战争以暴力作为开始,以某一方胜利而就此告终,但实际上,战争并不单单只意味着枪声,它是一种“反日常”的状态,它对人们内心造成的摧毁是短期内无法重建的。
影片中那个一直跟着国际义工的当地孩子就是如此,他所遇到的几段故事成为了一个残忍的隐喻:第一次,他被比他更大的孩子抢走了足球,并被暴力威胁,是战争让他陷入了一种弱肉强食的残酷食物链中;第二次,几位义工发现了他被炸毁的老宅中悬吊着的亲人的尸体,他却一直被蒙在鼓里,也是战争让他几乎沦为孤儿;第三次,义工们冒着危险为他找到的新的足球,被他随意转手卖给了别的孩子,是战争逼迫他祛除情感价值,变得接近冷酷,而更令人心酸的是,孩子用心爱之物换钱的目的是为了去看望父母,他以为自己的父母只是逃难去了远方。
这些小小的细节无比真实地还原了战争背面的细碎生活,但是也让所有最深邃的悲伤轰然而至。
而经历孤独的不只是陷入战争中的当地居民,这些以人道主义之名来到此地的国际人士其实也在疗愈自己。
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是一群被正常世界抛弃的人,他们不知道自己一旦回到安定的祖国,面对安宁但慵懒的普通生活会是怎样的情形,他们各自掩藏着自己的悲伤,有些人无人想念,有些人在逃避不想面对的情感,所以,他们一边诅咒着战争,一边希冀着评估组别结束自己的工作。
在这里虽然每天都会面对混乱、无奈和危机,但是这些人会觉得自己在这里才有存在感。
这又是一层荒诞,本来人人逃避的战争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他们的避难所。
他们想结束这一切,但却又沉溺于其中。
这几个人一直以来的遭遇最终被一场雨解救了。
之前,无法打捞那具尸体的原因都是外部的,比如人性之恶以及那些冠冕堂皇但荒诞无比的条文规定,而一场大雨让那具尸体漂出井外。
这个结尾充满谐趣和悲伤,这场战争中,似乎所有人都陷入了一种无以挣脱的境地中,那场雨犹如一次赏赐和天启。
He must feel so powerless, when people from UN come here and cut the rope.I think he feels betrayed when Nicola nodded.The ending song is beautiful.It's so *not* obvious that the passengers in that bus are those prisoners controlled by that gang blocking the road...world runs by itself, we think we may alter its path, but everything is determined right from startthe actress is beautiful
人为制造的难题却会被自然幽默地化解。
真好不适应本尼西奥演这样的角色,配乐奇怪,情人安插得好无聊……
电影讽刺联合国的平庸,义工组织的处处受制,然而解决当地问题的最佳办法往往是顺其自然,顺水推舟。冷笑话、黑色幽默以及配乐都十分棒。
现实就是这么荒谬
异乡人在巴尔干的深深无力感也许远不止于悠然自得。
拍的不太好看 不能吸引我的眼球
战争不只是震天动地的炮火,也是一头无法越过的死牛,一具无权打捞的尸体,一条难以获得的绳子,一个全然无知失去双亲的孩子,一场无声的悲剧……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在这操蛋世界的每一天,尽量让自己感到好一些
二十分钟弃,推进太慢
8
哈哈哈哈哈,好无奈,一个当代寓言故事~
【反战轻喜剧?】剧情平淡,戏剧冲突太少。节奏稍慢,整体显得琐碎,产生了流水账即视感。可剪掉15分钟。男女主回忆他俩的烂事儿那段真的没必要拍,对故事毫无作用。影片后半段的基调在轻喜剧和轻悲剧之间反复横跳,造成一种情绪割裂:到底是荒诞还是忧伤?又好像都不是。解决方案:要么就把荒诞搞笑一直做到底;要么就先喜后悲,结尾再拽回到喜上。有一些本可做出亮点的地方没有深入很可惜,比如:小男孩的父母线,关于男二“家人”的思考。
没个拍上的了吗?强行制造冲突的烂片,除了演员一无是处。
想做点什么又做不了什么,想改变的又改变不了的,let be,随其自然吧
太过普通…既不贴近生活,也没有多少幽默,要啥没啥——————
片名误导,欺骗观众寡淡民间疾苦和政治考量,讽刺不贴近生活
唯天可解
C。动保、环保、和保里的女人是不是集体缺心眼儿?
我就爱看黑色幽默,反讽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