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美丽而动听。
看完整部电影,你抓不住每个故事每个场景,故事的重心并不明确也不突出,感觉有点混乱,但是抽丝剥茧后你也能感受几段美丽的故事、无以伦比的爱情、博大精深且支离破碎的中华文化、一个美丽、干净、纯洁的女子和一个欣赏风景的人。
不免遗憾,也有所期待。
关于开头一个穿着汉服的女子的舞蹈,汉服的长袖用舞蹈来诠释,飘逸且轻盈,再结合水墨的渲染,美到心头的开始,遗憾的是没有延续。
我期待这样一个作品,关于汉服和古典舞勾勒出来的水墨画。
接着就是主唱阿伦和sharon 的故事。
只是在整部电影中,他们的位置似乎有点尴尬。
说他们是配角,可是整个故事是通过阿伦和女主角的爱恋串联起的,有些牵强。
说他们是主角,sharon这个人心里除了阿伦,就是摇滚。
如果独立分开来看这两个人也不太合适,因为他们的爱情胜过雨婕和阿伦的爱情。
所以,个人观点,这个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美丽的故事。
关于梦想、青春和爱情。
深入了一些,但是总是感觉还不够。
可能电影的镜头更多的在雨婕身上。
也可能是电视故事的顺序和剪接让这个动人的故事少了很多韵味。
还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关于一个美丽、简单、温柔美丽的女子。
她这个人是这部电影的中心。
如果这部电影就只是围绕这个人就好了。
这个故事无比美丽在这个女子的个人魅力。
她虽然听不见、说话很难听,但是她积极向上、爱好广泛,喜欢韵脚诗、文笔很富有气质,书法、汉服、古筝,对每一段爱情都很认真,小心翼翼的付出。
性格安静且美好,尽管遭受身体上的苦楚,不埋怨、也不自卑,静待幸福来临。
记忆最深刻的是故事的最后,在屋檐下躲雨的等待幸福来临的她,深深的吸引了看风景的画家周以乐。
而她浑然不知,只是静静的享受着自己的幸福。
这个故事最大的败笔就是和阿伦的这场恋爱。
一个简单温和的故事更能够打动人。
如果这个故事拿出来,只讲诉影片的最后一段,看风景的人爱上风景中期待幸福的女子,就够了。
这个故事也有可以延展的部分,他们的联系是书信。
他们各自的爱好可以撑满整个故事,还有些许笔墨可以用在出车祸前的雨婕和她男朋友的故事中。
电影的最后,真的很美,让我想到了跟雨婕说:“看风景的人被你吸引,你被幸福吸引,幸福吸引了所有的人在这个故事里。
”说到主题,听见下雨的声音,总是很模糊,似有还无的感觉。
而这个主题我是从故事的最后感受到的。
难免有些轻巧了些,所以不那么突出。
如果重点写出这个故事,把这个故事延展开来,也会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其中很多的元素也是可以拓展的,比如水墨武侠,画虽然是静止的,但是视觉构图却是流动的。
如果就这个主题做出更深入的挖掘和探讨,或者是关于一部灵感过程呈现的电影也是很不错的一个构思。
可惜在电影中只是昙花一现。
还有就是关于韵脚诗,有种不明觉厉的感觉,能给人一种柔和的美感。
一个伙伴跟我说,这就像是无数个MV的集合,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
他就像是把无数流行元素的经典串联起来,却没有给人留下震撼的视觉效果和心灵启迪。
不过,我喜欢这部电影里的所有元素,中国需要这样的电影来发扬这些文化。
期待更成熟的作品。
我猜想着,方文山的心里应该住着一位文艺少男的梦。
而这部电影大抵他是由着他内心的那位少男恣意彩绘出的画。
就是一位文艺少年制作出的电影,想看到任何剧情,内蕴的人都罢了吧,大概这电影再晚几年出现票房或许会不错,青春文艺不是这两年的正流行吗?
因着一些缘由找来这部电影观看,整个故事并不流畅,很像一帧一帧的画集,剧情大概也是三言两语可以概括的,然而类似这种名人拍出的电影,观影人都会有不自主的探索情绪,想透着电影了解这位制作电影的人,他的思想他的内心。
让我比较佩服的是,方文山先生还真是抱着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情感在制作这部电影,纯粹的他自己融入进了电影,一看就是没有旁听任何人的意见,没有商业的气息,满满满满的唯美青春。
喜欢他的这份情怀,要知道,有这份财力去做电影的人很难有不贪心的商业心,而真正有才力的大导演却也不免心思繁琐很难传达这份单纯,我想这是值得我花费两小时去观看的电影呢。
歌曲真的很好听,费心思的歌曲,费心思的电影,观影人的收获该是不仅仅局限于电影本身,跳脱出来学习制作方的精神也是好方向呐。
完全是凭借方文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听见下雨的声音》抱以强烈的期望,但看完片子之后,却只有笑而不语了。
这年头,导演都快成“贬义词”了,叫您一声X导,你还真不一定敢当,方文山完全可以好好的玩一把青春纯爱小清新,诗美,词美,歌美,画面美,所有的美,却被柯有伦蹩脚的摇滚给毁了,再加上剧本的薄弱与陈词滥调的设定,电影不得不冠以失败二字;文山啊,等你拍好片,杰伦都出下下张专辑了,您玩儿文化那是数一数二,至于电影,呵呵。
故事情节虽然是很老套的那种台湾爱情片,不过,午后看看作为小憩一下的选择还是不错的,如果天空再配合地下场大雨就再好不过了。
其实,第一眼接触这个地下乐团的感受就让我联想到了NANA,特别是魏如昀饰演的Vicky,就和上岛美嘉饰演的NANA版本相似度极高,可惜这里她并不是主角,被挖墙角的大邦也不是莲。
以乐与雨婕的缘分更早,却一直是两条平行线,阿伦像是一杯烈酒,刺激又容易沉醉上瘾,而以乐这杯白开水,更适合做知己,如果没有遇到过阿伦,说不定她会和以乐在一起,过那种平淡幸福的小日子,这就是编剧的事了。
Sharon与雨婕就像是红玫瑰与白玫瑰一样,都很美好,很难割舍,如果没有雨婕的出现,Sharon应该也会顺其自然的和阿伦复合。
这就是人生的复杂与趣味了。
玩音乐或者是搞艺术的,很多都会碰到一个困境,那就是资金问题,不是每一个都能出名,而且不是每一个都能赚钱,如果他们成家立业后,必然要给孩子一个稳定的家,他们的未来是怎样?
应该大多数是做生意吧,因为有很多兴趣相投的朋友。
我好像写偏了。。
群星荟萃,但是太狗血了,中国文化的元素简直是从指缝间插针似得硬插进去。。。
青春片来说,唤醒了大学的汉服社团和去过北京的798的一点记忆,甚至。。
还有曾经不顾结果的任性的大学初恋,哈哈女主角的才艺会做汉服会写韵脚诗,吸引了摇滚渣男、用于演奏的5年前男友还有水墨释小龙,剧情也是硬拼得不要不要的。。。
幸好,现在的文艺才华女都学会了保留感情,用经济保护自己,哈哈哈再说,摇滚渣男:我真的看不出女主是真的喜欢你耶“蜜汁自信”一切错乱都是诗意的青春,还未长成的爱情,我们听见下雨的声音......
墙角的青苔入镜/跳接檐下的风铃/回忆是/一行行向下落的风景/于是我们滴答的听见/下雨的声音……——题记微友说,“因为一部电影,而喜欢上了韵脚诗。
”青春何尝不应该这般随性,就像我此刻享受着轻敲的安宁?
但你不会知道,在我告诉你之前,那些过不去、或不肯来的风景。
很多时候青春包含了一些欲盖弥彰的东西,我们喜欢窥看他者的私密,也等待别人来揭示自己的伤疤。
可是这些最后能不能得到疗养治愈,却是没有谁应该负责到底的。
横着走的青春里,即使装作漫不经心,依然会被拆穿,其实你我都在等待一场大雨,将眼眸里的尘埃洗净。
朋友说我像个诗人,我苦笑,“诗意、湿意和失意,只剩后两者而已!
”台湾片的小清新,加之文山兄的文彩,让《听见下雨的声音》不失为一部不错的青春疗伤片。
故事的讲述有很多留白,毕竟有些事情不需讲清,也无法道明。
你也许会吐槽男主转身就肉体上背叛爱情,但夹杂在青春物语中的那丝无奈,交融着“二十几岁们”对雨声的希冀和温情的依恋,总能品茗出另一番味道来!
这个故事其实也很浅白,没有出人意料的剧情,也没有哗众取宠的特技,仿佛在淡淡地述说着一个关于爱与青春的童话。
一切可以追溯到五年前的那个雨天,泛黄的记忆嵌入“如今”的小匣子里,现实被演绎得美丽而有点失了真,似乎大陆的浮躁热风已经消化不了这样的单纯。
乐队,或者说音乐作为不可或缺的青春元素一直贯穿在人物情感流泻的段落里,每个人都挥洒着阳光,却又偷偷藏起自己的背影。
大四学生韩雨婕因为五年前的一场意外双耳失聪,声带也受到影响,从此缩在自己的蜗牛壳里,以安静和疏远保护自己不受侵害。
可上天却偏偏安排她遇见一个情感不吐不快、没有音乐会死星人——傅克伦以及他身后承托着梦想的乐团。
看似主线的爱情实际上磕磕绊绊,在现实面前青春也显出了卑微的躬影,正如阿伦的那句“玩乐团真的这么没出息吗!
”随后酝酿的节拍不时扯出一丝无奈与温情交织缠绕的线——先是嘈杂酒吧里阿伦前女友Sharon呼喊着“慢慢就这样吧,我们就这样吧”的写真歌词,吉他拨片和爱情锁揭开那句“因为年轻”、所以任性、所以错过的感伤;尔后坦白“罪行”带来的伤害迎合了那场说下就下的大雨,给了神秘笔友一次“为她撑伞”的机会,但如何缝愈伤口,答案断断续续如青草地上阿伦边哼边改的歌词;吉他一路拨弦,唱不回五年前的“故事画面”,放肆热血企图用爱和音乐改变这世界的ROCK精神,在低头失落的瞬间还好又连上了新的音阶。
从摇滚乐跳到纯音乐的间隙,电影也转向用十几分钟的缓慢节奏来讲述另一些感情。
画展邀请并非不带意图,新加坡街头风景也不无美丽,但除却老套的四角恋情逻辑,我更愿意相信那句“无关风月,只是善良……”如画外音小瑜所说,“他(她)们”之间的距离很近很近,但却一直都是平行!
”和玩音乐的阿伦他们不同,两人习惯用文字或图画表达心事,也许正因为同类,所以在爱情这一复杂命题面前显得并不合适,只能惺惺相惜。
其实谁又不是作为记忆的囚徒带着伤(殇)继续过活的呢?
对于雨婕来说,或许最大的心结还是五年前的那场雨,以及那份来不及长大的爱情。
如果当时……我们不都徘徊在“如果”的边缘,奢望着那一刻的重来么?
可是,没有如果!
那么,支撑我们在痛失之后把日子过下去的,便只有温情,也幸而有这份温情!
精彩绝伦的泛亚文化节表演结束,电影也接近尾声了,发黄的画面拉开过往交代前缘。
“最美的不是下雨天,而是与你一起躲过雨的屋檐”,原来路过的人终究会遇上,丢失的还能找回来,可逝去的就永远逝去了。
在青春残忍的旅程叙事里,风雨不断,有人撑伞固然是好,若无静听下雨的声音也行吧!
闺蜜问我怎么能这么乐观,我说那不是乐观,而是努力相信,毕竟——“回忆是/一行行无从/剪接的风景/爱始终年轻……”
向来只看影评而不出声,这次发影评是因为本人的想法第一次和豆瓣的评分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因此第一次发的影评文笔比较稚嫩也希望各位看客多多包涵。。
不得不先承认我是一个杰迷,知道这部电影完全是因为周杰伦新专辑《哎哟,不错哦》里面我最喜欢的一首歌《听见下雨的声音》。。
初次听到魏如昀版的《听雨》的时候,我完全就是带着一股负分滚粗的心情对待这部连杰迷都不知道的电影。。
带着这是一部网上各种差评、封面透漏一股烂片气质、导演令天涯过客、兰亭序MV让人失望的方文山以及继承了天台爱情式的好多元素大乱炖电影的心情去看这部电影,然而这先入为主的毫不期待的心情却在观影全过程中被此片紧紧的抓住了。
电影的开始就是方文山最近大力推广的汉服,很美,然而令到我非常不喜欢天涯过客mv的这一元素并没有抓住我的眼球,我依旧在刷着朋友圈,直到第一句台词“生活需要诗吗”的出现才让我本能地把注意力放回屏幕。
徐娇念的第一段诗很有方文山的风格,每个意象方文山都用过好多次。。
诗一念完声音突然从小雨滴答跳转到摇滚。。
这里的镜头从室外慢慢走近室内得跳转却不显突兀,包括后面男主角注意到女主角的时候突然下的一场雨,场景、剧情的跳跃居然一点都不显得生硬,反而时机刚刚好让男女主角第一次有了交集。
前面说了这么多本人只是想说明全片(不想剧透后面就不具体分析了)的节奏算是张弛有度的。
作为一部文艺片,里面的笑话并不算太多刚刚好(而且不太好笑。。
)一部文艺片如果太好笑的话在剧情发生转折的时候容易以一种比较粗暴不太美好的方式让人感觉唏嘘(喜欢与否因人而异吧。
)而这样子有少许笑点(虽然不太好笑但是足够轻松)的话,本人感觉对于一部文艺片会是刚刚好。
全片最显狗血的错综复杂的3男2女间的感情。。
这里不好评,我只看了一次,看懂了剧情却没懂自己对这这多重关系的想法。
全片融入了汉服、素颜韵脚诗、摇滚、书法、武术、古乐器、水墨画甚至摄影等等等等。。
元素。
基本上看过诸如他拍档导演的天台爱情以及5亿票房的烂片分某大师等诸如此类各组元素大乱炖电影的人都不难想象,一部元素过多的电影会是怎样的效果。
画家(以及单反少年)释小龙扮演了一个《了不起的盖茨比》式的见证者,然而这个人以这种职业身份放在这群人中间,显得格格不入,反而男女主角同样是作为音乐人在音乐中国风的背景下缺能够把其他本来格格不入的元素融合起来。
这些元素意外地没有太抢戏,基本算是能把方文山所表达的融入到剧情当中。
到了最后没有结局的结局以后,剧情突然回到从前。
随着那场雨的到来响起了魏如昀版的《听雨》,我突然感觉能理解方文山选择让魏如昀演唱的《听雨》作为主题曲的行为了。
更纯净的声音,诠释着单纯的人、单纯的故事。
最后一句话总结,如果以方文山对于拍这部电影的目的的角度去评的话,这是一部方文山用了一点很商业的手法去宣传一些一点都不商业的事物的一部文艺电影。
奔着导演去的。
方文山。
雨婕写的韵脚诗确实很适合做歌词。
真相是,在车站守到一个等待幸福的女孩儿的笑容,许乐山就这样画了五年。
雨婕和小四在雨天躲雨的屋檐下相遇,初恋简单的让人怀疑。
可是,一场事故。
小四不在了,雨婕听力衰退,口齿不清。
在许乐山做了她五年的神秘笔友。
五年后,她遇见了阿伦。
准备投入全新的感情。
可是阿伦伤害了她。
作为阿伦室友的许乐山出现,和雨婕一起去新加坡做手术。
一个很诗意的晚上,他们并排走在一起,乐山想牵雨婕的手,可是雨婕躲开了,然后拉开了距离。
问离开乐团的女孩为什么呢?
她说,年轻。
没有情节,几乎没有情节,不紧凑,不严谨。
摇滚,初恋,汉服,琵琶,诗,水墨画,雨。
可是所有,都是美。
男主可以不帅,女主也可以不那么漂亮,谁说呢?
初恋嘛。
台北的,一场小事嘛。
下雨天,有人说是天空在哭泣,也有人说那是邂逅的天气,它是如此的浪漫,富有着感情,许多故事都是从雨天开始的…本着对雨天的特殊情结,观看了这部年初上映的电影。
原来方文山把他的韵脚诗用到了电影里;原来方文山把他的韵脚诗串成了一个有关下雨天里的浪漫爱情故事;原来韵脚诗也是中国风的一种表达方式。
前几天,由于自己试做了几首诗被人说是韵脚诗。
也就刚刚才知道“韵脚诗”这个名词,也是刚刚知道方文山管句尾字押韵的诗歌叫韵脚诗。
它是那么的情真意切,它又是那么浪漫感动。
方文山历时五年之久打造的浪漫爱情电影,整部影片以中国风元素为主要基调贯穿始终,让雨天都充斥着浪漫和不一样的色彩,让雨天的那一场爱情变得更加的温润,更加的与众不同。
喜欢小清新的童鞋可以看看《听见下雨的声音》!
很喜欢的一部电影不管别人怎么看或者说这是非常老套的但是就是喜欢这种纯纯的画风这种简单的故事。
画面太美了,一切的一切都像雨洗过一样干净.女主并不漂亮,但是就如阿伦所说 和你在一起 感觉周围的空气都变得好有气质哦。
女主给人的感觉就是清纯脱俗。
女主偏爱白色,也像是仙境里走出来的小仙女。
结局的表演也很让人震撼,原来现代与古典可以擦出那么耀眼的火花。
三段爱情,每一段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单纯,没有金钱和权利的干涉,一切只是因为你。
三颗星不能再多了。画面和音乐还是不错的。
无聊啊…
电影这玩意儿和微电影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超过1个小时的节奏不是谁都能把握好的,微电影几分钟可以说 嗯拍得很牛逼 效果很好,电影1个多小时看下来,只能说,这在演啥?亮点则是不老女神徐若瑄简直比90后看起来还年轻啊!!!!
是吗
方文山去写词吧,电影。。。还是算了
最后那首歌超好听
看看
哎~!李东学、释小龙居然去客串?
太文艺太小清新了~只是两星的水平,为林志炫的客串加一星。
电影是真好,各个女主角都没胸,减四分。
方文山乐此不疲的用电影衍生着他的诗词文化,虽然友情客串很多,但是总是犯主题不明显的通病,韵脚诗不够过瘾,音乐不够抢镜,叙事太过零碎,人物关系不够明显,不过传扬汉文化真是很有必要,最后要说周董的作曲以及纪念范特西。
挺好,就是剧情假了点,演技差一些
徐娇真是出落得越来越漂亮了。
看上女主角
为了主题曲和OST可不可以给五星?
目测三星 有空去看
听见退票的声音
有一次给文化正午剪节目的时候 正好赶上编导有个话题是这个 海报就很小清新 可是这片子出来 我就觉得还是那些词好听 文山兄还是踏实写词去吧。。
全被徐若瑄迷倒了....
电影一开始,女主角在窗台上听雨的那段真是如诗一般,画面也是清爽至极。只是莫名其妙的画面里出现了一段诗。后面就是一个很青春的故事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和玩摇滚的混在一起,贵圈很乱。片中徐若瑄看上去根本不像玩摇滚的,释小龙也不像画家,还有汉服文化,感觉是方文山想把自己的东西一股脑放到电影里,可惜感觉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