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精灵自搬上了大银幕,前作第一部算是亮个相——将书页上手绘风格的蓝精灵CG到大银幕上去。
亮相不算惊艳,基本符合预期;情节也是典型的美式卡通风格,吵吵闹闹、嘻嘻哈哈中叙述着一个主流价值观的故事。
但看完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对比漫画中那么多性格鲜明的蓝精灵,系列剧般的剧情。
《蓝精灵1》也就点到为止的提及几个蓝精灵来穿梭情节,浅尝辄止、挂一漏万,的确有隔鞋搔痒之憾。
也明白其中原因,一部大电影2个小时之内不可能面面俱到娓娓道来......如果电影版木有一个鲜明的立意来支撑一个典型情节,就绕不开钟情于蓝精灵原作的读者心中的这道坎的。
蓝精灵2做到了,因为他抓住了一个立意点——父爱,继父的父爱!
蓝妹妹因为不是蓝爸爸的“嫡出”而是坏蛋格格巫制造出来并无间道于蓝精灵村的,这样尴尬的出身让蓝妹妹处于无休止的自我拷问和边缘化。
在其“继父”蓝爸爸的伟大人格力量的感召及爱的教育下,洗心革面五讲四美后更加纠结,迷失自我。
但继父本着“不抛弃不放弃”“一个都不能少”的强大意志,带着史上最不靠谱的救援队完成了对处于游走在堕落边缘的蓝妹妹身与心的救赎——非我族类,予春风化雨;地富反坏,施怀柔绥靖。
蓝爸爸这继父当出了一个政治家的格局和胸怀!
巧妙的是,片中的人类世界也出现了一位继父的角色,以作为另一条有关父爱的叙事线索——胖老头的出场一度让我以为其仅是插科打诨的酱油男。
却不料他是对应着蓝爸爸,作为一名父爱如山、爱的深沉的继父,伟岸而“温婉”出现。
原来男主角对他这个胖老头继父,有着根深蒂固的不认同,这种不认同也有异于蓝妹妹:蓝妹妹是自我归属认知出现了障碍;而男主角对继父的认同接受过程则是典型的亲情救赎。
他对继父的固执傲慢溢于言表,只是这情感在欢快搞笑的情节中只作为旁线并不突兀,但胖老头临别前一番细诉当年,澄清了关于鹦鹉的误会以及为缓释当年孩子心灵压力的良苦用心的话说从头。
才让观众和男主角一起感受到这继父之爱如此波澜不惊却又暗流涌动。
并且不同于蓝爸爸之爱那么“高大全”。
胖老头之父爱更草根,更接地气也更于平淡中见真情。
是的,蓝精灵2其实是有关于父爱。
这父爱里有如蓝爸爸所说“你来自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信任和鼓励。
这父爱里也有如胖老头所说“孩子成长中父亲不能缺席......”这样的守望和担当。
Ps:话说片中出现的国内某卫视新闻播报桥段和蓝月亮洗涤剂的出镜,是原装还是后期植入的?
这次影片换到了巴黎,拍起来果然就是有不一样的气质。
景色美归美,剧情还是那么让我觉得弱!
里面的主角我真的很喜欢,有帕特里克这个基男演爸爸和丈夫(不过我很难忘记他现实生活的老公和婴儿);还有《欢乐合唱团》的杰玛饰演妈妈和妻子,她这个配角戏份还真少(她的眼睛还是打得让人无法忍受);他们的孩子顺便说一下,实在是好可爱(虽然演技不怎么好);在蓝精灵里面,存在感最强的是靓靓这个自恋鬼(实在无法忽视),而笨笨是存在感最差的一个,我几乎忘记他的名字;蓝妹妹这次头发被剪短,依旧减不了她的魅力,还是那么的动人(水果姐其实也蛮会配音的)。
蓝精灵们一直买萌耍宝,适合给小朋友看,想要观看刺激片子的人请绕道。
如果你去看,请不要抱着太大的希望,当作娱乐消遣看看就好。
里面有那么多个桥段,一定有一个会让你笑。
那只猫也是一直作出超萌的表情,虽然没有含泪委屈,可是他的无奈生气还是让你不得不对他心动。
电影的3D技术倒是弄得不错,将现实和虚幻结合得自然。
剧情还是一样的老套(严重透剧):坏人发明灰人做坏事,美女被绑架,拯救团穿越去人类界,来到男主家,全员救人,迟来一步,美女跟灰人打成一片,拯救队失望回家后又决定不放弃,坏人最后奸计得逞露出真面目,男主(和爸爸)成为英雄,坏人失败,好人得胜,跳舞,HE!!!
总而言之,蓝精灵是一部让你从拾童心,享受短暂萌物演戏,让自己放松笑一笑的电影。
不要对动画片有那么多要求,毕竟这只是商业娱乐片,不是什么大道理悬疑用脑片。
蓝精灵真的是承袭了许多人的童年记忆。
这部蓝精灵相较于第一部,其实没有明显的进步。
在某一方面上,它基本上是沿袭了外国大片的特征:视觉效果尚可,但内容空洞。
蓝精灵2虽也有正能量的价值观,但情节未免有些俗套,而且两者之间的联系不紧扣。
电影中突然出现的中国达人秀,东方卫视,时光网以及蓝月亮洗手液的广告植入,让人偶尔调戏,会觉得是中国山寨版的蓝精灵。
但是,整个影片的喜剧效果和视觉效果都是不错的,音乐也是极好的。
精灵们的个性很突出。
虽和上一部有剧情上的承接,但即使没有看过第一部的观众也不会有脱节的感觉。
电影中的调皮鬼的表现很出色哦。
《蓝精灵2》:大小朋友联欢之作也许也许也许……,在走进影院前无数个假设,想象着蓝精灵2的无数个桥段,可最终我们看到的确实这样的:可恶的格格巫企图征服全世界,而征服世界的金钥匙握在蓝妹妹手里,于是一场追逐蓝妹妹与拯救蓝妹妹的故事就此展开。
好莱坞电影的英雄主义价值观体又一次植入在了深入人心的动画片里,与之前不同的是此次的植入却只是一点而过,重心教化人类在面对于生命的每一次选择时都要排除一切干扰因素,达成自己想要的结果,这也是中国电影一直追求的化思想于影片中的一种至高境界。
故事有了深刻的魂,就已经脱离了动画片本身的范畴,针对的对象也扩大,从学龄前儿童扩大为电影市场的所有观众,形式也不在以美术功底为主的技术pk,而是特效特技的又一次真实体现,在《蓝精灵》第一部电影中,纽约主打的美国风——随性,而《蓝精灵2》则成为世界风,依托巴黎展现浪漫风情,有疯狂的追星,也有当下社会热点继父与子女关系的探讨,最后以中国化语言风格的搞笑翻译展现出,用3D观看绝对够“爽”。
故事的串线也特别清楚,一板一眼,有跌宕起伏就有皆大欢喜的局面。
童话线条在故事的尾巴上,又为蓝精灵家族增添两位大拿,并为光棍族群又增加了一位女性,一场恶意欺骗最终走向美好结局,这个层次感符合当下儿童们的心里,也适合为他们塑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给他们理想的目标。
帕特里克的这条线里,父子关系以及衍生出的戏剧化桥段都是精心设计给年轻人看的,让他们思索,究竟是出生决定了一切还是我们的选择决定了一切,给出的答案是我们的选择决定了我们的未来,不可过度纠结于出生和来源。
人物的造型基本上延续了动漫人物的风格,格格巫出挑为人形,拉近了影片人物和观众的距离,而蓝精灵们则通过绘制,灵动的展现于画面上,粘合度极高。
至于镜头、光线之类的,秉承一贯《蜘蛛侠》等的风格融入动画大片的部分手法,在视觉冲击上更强,起承转合的节点也都比较顺畅,清晰流畅的完成了一个普通的故事。
在山的这边海的这边出现了一群蓝精灵,他们让大朋友、小朋友都看的津津有味,乐在其中,这就是《蓝精灵2》。
一直坚持着玩着手机里的蓝精灵游戏,所以对铺垫很久的新出现的角色也不陌生。
不过真的看了,发现出彩的是人类的角色。
个人并不喜欢其他的人类角色,但这次那只鸭子真心可爱。
这次主讲蓝妹妹,以她的出身是被设置成一个有邪恶本性的人,后来她被蓝爸爸还有精灵村的其他小伙伴感化了,这次回归又挖掘出了本性所引发的天人交战。
虽然结局总归是邪不胜正,不过我最近看了好几部片子都在问一个两难的问题:你是谁和你想成为谁到底哪个更重要?
然后很喜欢这次的音乐,都是时下流行的歌手的曲子,轻松而愉快。
最后不喜欢在这么洋气的片子里植入中国元素。
很,不,搭!
拍摄经典作品的续集,压力是别人无法想象的,我们总是在远处期待最好的东西,所以期望值也会越来越高,这种情况下,一般都会导致或大或小的失望,所以,经典永远是高峰,难以逾越,也最好止于高峰。
不过,虽然它因老套的情节而逊色,也仍然算得上一部不错的合家欢电影。
对于蓝精灵,我的感情还是挺深的,特别是那首蓝精灵主题曲,是我童时的美好回忆,每逢听到,心里特别温暖,仿佛回到小的时候,听着家里CD机里经常播放着的美好旋律: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他们活泼又聪明/他们调皮又伶俐/他们自由自在生活在那绿色的大森林/他们善良勇敢相互都关心……蓝精灵村是一个让人感受到幸福快乐和谐的地方,如果这个地球也有这么一个地方,那它一定叫——世外桃源,那里的人叫——神仙。
因为增加了人类这一条线,所以也融入了人类的故事,结尾还蛮感人的,至少我是热泪盈眶了。
人类角色:影片中的人类角色与蓝精灵们之间的互动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他们之间的误解、合作和最终的和解都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理解。
《蓝精灵2》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和温馨情感的动画电影。
它不仅在视觉上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享受,更在情感上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影片通过蓝精灵们的冒险故事传递了正义、爱与勇气等积极信息,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同时,影片中的角色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蓝精灵2》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佳作。
看蓝精灵完全是冲着童年的美好回忆,尽管电影本身并没有期待中的那么好。
这一次精灵家族又添加了两个成员,也是格格巫所制作,也是在蓝爸爸他们的爱的熏染下变成了真正的蓝精灵,就像帕特里克所说,格格巫给了蓝妹妹生命,但是蓝爸爸却给了她新生。
我觉得这真的是儿童电影,不需要动脑筋,主旨也是让孩子们多和有爱的人在一起,蓝爸爸看到蓝妹妹和格格巫在一起的那种失落就是源于此,其实人很难出淤泥而不染的,特别是儿童,更是如此,他们的性格习惯是最具塑造力的,更应该好好地引导和教育。
说着说着又到了教育上,不知道还会不会有第三部,或许还会看,为了那童年的记忆。
童年时美好的记忆里绝对有蓝精灵的一席之地。
现在呈现在大屏幕上的可爱小家伙没,跟人类有了亲密的合作。
效果还不错,感觉也挺亲切。
只是长安就是固执的喜欢那两个淘气精灵,不肯喜欢红帽子的蓝爸爸,和美丽的蓝妹妹。
最让人感动的还是蓝爸爸对自己孩子的不放弃,和深深的信任。
我想做父母的都应该如此,永远不放弃的信任自己的孩子!
让我意外的事,豆瓣上第二部的评分居然低于第一部……这……有没有某些幕后的故事呢?
因为第二部实在比第一部好。
好得不多,但是多出来那一点点很明显。
【于是我就先从争议开始说吧:植入广告。
】我觉得植入广告的处理在于诚意的问题——这是说笑。
植入广告能不能成功,在于它会不会让人觉得恶心。
所以它其实是跟创作者的处理能力有关的。
《大腕》里怎么植入都没有违和感,这就是好故事的妙处。
而同样是冯大导演,《非诚勿扰》植入得那叫一个不堪入目……我在影院里看的是原声版,却不影响片方做的“中国化”的努力。
譬如开篇的画册标题贴心地做成了中文,譬如新闻节目换成了国内电视台的节目。
这并不能亮瞎谁的狗眼,但至少片方愿意花些时间在这上面。
这大抵就像三星,不管你怎么鄙视人家的塑料机身,多么不喜欢S3的P排A屏,人家就是愿意跟中国的运营商合作出各种型号的双卡双待机,还有心思做给中国特供的奢侈型号……这扯远了。
关键是这个“中国版”至少不像《钢铁侠3》那样“没诚意”——活生生把范爷出场的时间做成了上厕所时间……这真的扯远了,貌似我是在说植入广告的……好吧。
中国人看这片子能不被那三个大字的中文商标抓住眼球么?
至于那些怒骂的,我第一反应是,你没看过上一部吧?
其实就算没看过第一部,也可以留意一下这一部里蓝爸爸提到的上一回是怎么穿越到人类世界的。
我看到那个蓝色的洗涤液瓶子的时候,先是一愣,既而乐了。
什么叫诚意?
这就是诚意。
换成汰渍雕牌什么的都不能叫诚意,真正的诚意就是,植入广告能变成彩蛋!
我很容易想像我给外国朋友描述这个广告的植入的方式时,他们会怎样为品牌名字与电影内容的“巧合”而惊讶。
如果在中国摆擂台寻找最适合植入《蓝精灵》的品牌,我还真想不出第二家……【故事:我不能说这故事多好,我只能说它比第一部好。
】第一部的故事对我来说纯粹就是靠“蓝精灵”这三个字卖钱。
如果没有这么多人的童年回忆,第一部的接受度一定惨不忍睹(虽然现在的接受度也不怎么样)。
第一部的故事的缺陷都是教科书级别了,而在第二部里修正得最好的就是,故事没那么散了。
第一部的故事也是分两条线:蓝精灵要回家;Patrick在工作方面有问题。
两条线唯一有意义的交集就是笨笨把广告画换成蓝月亮……结果剧情凌乱,无章无法。
第二部的故事终于把口袋收了一下:没有用高级技法去处理两条独立的线,而是用一个相同的主题把两条线串起来,也就是继父与养父之争,或者说,“何为父亲?
”于是两条线的交集出现在了Patrick(演员和角色重名真是好……)和蓝爸爸的对话里,给观众的感觉是这两条故事线从一开始就是向这里发展而来,而不是像第一部那样突兀。
这样的改变带来的效果就是,故事及格了。
对于经典动画片或漫画改编的电影,我一直觉得不能要求过高。
因为众多客观元素给了创作者很多限制,编剧又不是海选的,而命题作文本来就是很难的,这个题目激发不了这些编剧的灵感也是没办法的事。
你不能指望每一部改编都像黑暗骑士般牛逼。
只要有一个六十分的故事,加上十分的3D动画效果,加上十分童年回忆,这不,就有八十分了嘛。
何况,无论就算电影拍得多好,这个世界上,能打败你的童年回忆的编剧,一个巴掌就能数完吧。
你的童年,终究是回不去的。
【文化:我们看着不一样的蓝精灵】首先,我在影院里看到的中文字幕是中规中矩的翻译,不知道是不是受了贾翻译争议的影响,中文没有任何发挥,甚至故意弱化原文玩的游戏。
{说到这里忍不住插播一段笑话:网友:你这些地方翻译错了。
贾翻译:我这叫接地气。
网友:你这些地方翻译错了。
贾翻译:我们的翻译流程很严格的,有很多专家把关。
网友:你这些地方翻译错了。
贾翻译:现在这世界真是有些小人……插播完毕。
}具体的例子,有比如格格巫说“your long lost sister”,中文字幕里只有“你妹妹”;比如海克斯变成蓝精灵后说“you face is leaking”“I'm leaking too”(总之就是说了很多次leak),中文字幕里直接是“你哭了”“我也在哭”。
这当然不是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则是从片名开始就产生了。
相信英语好一点的同学看了第一部都认识到了一个和我们小时候用中文理解到的不一样的蓝精灵世界。
Smurf这个词被翻译成“蓝精灵”后迅速丢失了它的原著最赖以出名的东西:这是一个几乎万能的词,它可以是动词名词形容词,可以是好是坏是中性……它在台词里时不时的出现,当然,实际含义是不言自明的。
譬如“what the smurf is going on here?”“Oh holy mother of smurfy”“You look smurfy today”。
这个万能词在原著和电影里都产生了不少亮点,然而在中文语境里全失。
我也不认为这是翻译的责任——不管是电影翻译还是最开始的原作翻译。
中文的语言特点实在跟西欧语言相去甚远,很难造出一个能产生相同效果的词。
另一个给翻译带来的难题就是角色的名字。
笨笨、聪聪什么的,平时都算是合理的翻译,但是到这一部就出了大BUG,因为厌厌(Grouchy)想改名叫乐观(Positive)。
这不是问题,关键是电的正极也叫positive……而且关键情节里厌厌还要大喊“I don't like negative. I want positive!”(我不要负极/悲观,我要正极/乐观)。
这……换哪个翻译都会傻了的……这种文化隔阂也产生在昨天(前天?
)《纽约时报》评《一代宗师》的文章里:{当片中叶问狡黠地问:“你是什么风格?
”时,显然王家卫也在问着同样的问题,因为“风格”在这部片子里和在他的其他影片里一样,并不仅仅是可以省略的华丽表面,而是深刻内涵的表达。
}我觉得这是属于姜文说的“外国人误读中国”的典型。
喜欢做评论的人常常过度解读,赋予作品一些作者都没想过的东西。
“你是什么门派的?
”这句话跟“风格”这个词毛关系都没有,结果英语里“门派”和“风格”都是style,这篇英文再转译成中文,变成“你是什么风格的”了……在这种困境中,我观影的过程中不时地欢笑,让我女朋友很不满。
可是听不懂英语的人我实在帮不上忙。
这些被翻译错过的笑点真的这么好笑么?
也不尽然。
我一直持有这样一个“外语幽默假说”:1、同等程度的喜剧,外语剧产生的趣味感更强,因为夹杂了理解外语的喜悦。
2 、观看母语喜剧时,如果旁有其他母语者,获得趣味感更强,因为共同体会笑料带来另一层欣喜,而且人数与仪式感成正比。
这个假说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那么多人根本不明白菲比为何在《Friends》第一季第一集里听说Paul the wine guy后疑惑地说“does he sell it, drink it, or he just complains a lot”却笑得欢乐开怀。
没有一家字幕组明白笑点在哪里,也不妨碍大家自得其乐的捧腹绝倒,更何况那些能听明白的?
【表演:你是在开玩笑吗?
】这个格格巫是一个合格的格格巫,我相信这点绝大部分人都会同意的。
男主角戏份不多,也没有表现的机会——Neil Patrick的演技说不上多牛逼,演喜剧还是有一手绝活的,可是在一部以一个动画角色群体为主角的电影里,你还想让导演把焦点从他的3D虚拟角色上移开么?
于是Neil Patrick也是一如既往按部就班地完成了跟所有其它真人动画电影的真人主角一样那个纯剧情功能角色的任务。
其他真人角色则是龙套得不行了。
小朋友的出现一度让我以为要看到童星闪耀,结果根本是虚晃一枪……【不早了,早早总结几句:如果你买了全价票,肯定会感觉亏了。
如果买五折票,肯定不会后悔,不会像我上次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文配音版那样叫苦不迭……】
好电影首先需要具备的就是会讲故事。所以这电影具备了大多数商业电影都开始忽略的东西:把故事讲全,讲好。其次,特效,配乐大赞。再加上美女,萌孩;还有关于重要的不是你是谁,而是你选择做谁的主题。商业电影来说,已经够了。虽然是个简单又无聊的故事,但至少看完我很满足。
依然挺喜欢的哎!我对动画片真是宽容啊XD 不过谁能告诉我那一段东方卫视的新闻报道是几个意思啊?是对中国市场有多重视啊,太穿越了吧!居然还有蓝月亮的植入还给了好几秒!格格巫太可怜了噗,阿兹猫绝对大亮点我好爱哈哈哈!片尾彩蛋有几个人等到了啊字幕全部结束才出来啊...
东方卫视的植入广告真是太和谐了~
巴尼迷死人。阿滋猫实在是好腹黑好可爱啊
除了萌,没了。NPH暴帅!另外,中国特供版吧,番茄台、时光网和新浪微博,呵呵!
一般
别再拍了。。。
果然是非常无聊了
估计是视觉效果太过高大上!加上流行小曲~虽然说剧情明显幼儿园向一点,但是还算是不错了
别拍第三部了
我爱死格格巫 的 两颗大门牙
很可爱很温馨好么…这评分 豆瓣上果然逼格很高…
不如1好玩
很有趣~~~~~
作为续集,比较原地踏步甚至不思进取了。加入的新人物没有很讨喜,但反正最终一定朝着童话的结局走去,到第三部倒是全盘舍弃了。有关于身份认同与认同长辈的问题,Patrick和蓝妹妹一同找寻答案,无论是主题还是模式,都是那种套路。但是看着三个家伙骑着大白鸟在天上飞,感觉真是畅快。两星半。
看动画片的时候无论你身心有多么复杂都请用孩童的眼光观赏 彻底放松俩小时 你会觉得无比畅快 哎呀我可爱的蓝妹妹
应该属于有诚意,但是太低龄。
與第一部相比,劇情和新的精靈角色都顯得很多餘,中國版強加了達人秀的廣告簡直是無恥,不過和老婆在影院里看大銀幕,電影的快樂就不能以常理來評論。電影有兩個完全不同的對象,其一是評論者,其一是快樂的觀眾,兩者並無關聯,此為電影觀後感的悖論。
低幼二倍速游戏背景电影~~
4岁小孩看了还会嫌太低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