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实在是太好看了有木有,全场满座+掌声不断。
这是一场《房间》粉丝的彻夜狂欢,也是送给原作粉丝的一封情书。
一部既会让你笑到疯也会让你感动落泪的佳作。
影片多次提到James Dean,格雷格和汤米向往他的经历为此还特意驾车前往他当年车祸的地点引发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对话,在好莱坞对二人拒之门外的时候,James Dean的故事也成了他们选择自我奋斗拍摄电影的最大动力。
电影选择了比较克制的方式来还原这部史上最烂电影的拍摄过程,付兰兰没有以荒诞的方式来嘲弄汤米也没有sugercoating汤米在片场的一些过分言行。
令人惊喜的是电影的结尾放在了《房间》的首映式,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2003年的放映厅之中,随着那些经典的片段出现在屏幕上,电影内外观众的笑声不断,颇有一种打破第四面墙的感觉。
腐兰兰和戴兰兰在片中的演技可以用惊艳来形容,首映式结尾当沮丧的汤米听到影院里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笑声和鼓掌声,其脸上浮现出的欣慰笑容不由得让我鼻子一酸,最后汤米在全场的欢呼中走上台说:“没有我最好的朋友格雷格,这部电影就无法完成” 格雷格脸上的欣慰和感动也深深打动了我。
电影对格雷格和汤米的友情花了大量篇幅来塑造,两人的化学反应非常好,从一开始的亲密无间到后来的决裂,两人的关系转变毫不突兀。
片中两场二人互抛足球的戏前后呼应,成了这段关系的点睛之笔。
当然,影片也没有忘了原作中那些配角,最出彩的当属饰演Lisa母亲的演员,片中一段她与格雷格的对话,也道出了好莱坞不少演员的心声。
正如所有真人真事改编电影的传统,影片在最后五分钟加入了原版经典桥段的真伪对比还有汤米与格雷格本人出席活动的真实片段,算是为电影做了一个最棒的收尾。
电影结束后和一位来观看点映的影评人聊了会,他说假如腐兰兰得到提名他不会惊讶,希望腐兰兰在哥谭独立奖之后能靠此片有更多斩获。
Never stop dreaming—————————————————————作为一个期待这部电影多年的《房间》铁杆粉丝,请允许我先写一些关于电影的花边,剩下的影评在6号看完全片之后再补上。
汤米.维素其人:邪典电影《房间》的导演/编剧/投资人/主演,维素影业总裁,好莱坞最神秘的男人,十五年间以魔性的笑声,独特的口音,过火的表演征服了一众cult影迷。
对于自己的年龄和出生地三缄其口,这几年随着《房间》大火和《房间》粉丝的病毒式安利,渐渐走进主流观众视线,最近和腐兰兰一起上了Kimmel秀。
Kimmel秀上谈笑风生关于汤米.维素的都市传说:祖籍波兰,后移民法国,在法国靠卖鸟类玩具为生,当地人称之为“鸟人”,移民美国后将姓氏改为“维素”(取自法语中“鸟”的谐音)有着巨额财富和大量产业(已知的有牛仔裤批发公司,豪宅,宾士轿车,洛杉矶高级公寓)至于拍电影的六百万资金来源至今是一个谜(有阴谋论者认为维素就是70年代戴墨镜的传奇劫机犯D.B Cooper 此人至今未落网)在《房间》拍摄过程中直接烧钱换掉了所有演员和制作班底,比如格雷格后来接替扮演的角色Mark在初版中是个黑人。
另一cult大片《武士警察2》中客串出演格雷格.赛斯特罗:《灾难艺术家》作者,前维素影业副总裁,汤米的同学/好友。
《房间》开拍前做过电视动画配音员和男模,在三藩市的表演课上遇到了汤米,当时汤米在课上无视其他人眼光的疯魔式表演让格雷格对这个神秘的男人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当了解到汤米有着自制电影的梦想后,格雷格也成为了汤米追梦路上的见证者。
格雷格在自传中对汤米在拍摄《房间》过程中的很多选择颇有微词,两人的关系一直很微妙。
格雷格.赛斯特罗选角:《灾难艺术家》对于原版演员的还原度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胖子饰演的编剧Sandy,扎克埃夫隆饰演的Chris-R,乔什.哈切森饰演的Danny都是影片中的亮点
原版和《灾难艺术家》的海报对比花边:汤米对格雷格的自传《灾难艺术家》一直持否定态度 “书中的内容只有百分之四十是真正发生过的” 但是却对腐兰兰的表演给了99.9%的肯定,顺便说一下汤米是詹姆斯.迪恩的铁杆粉丝,而腐兰兰就扮演过詹姆斯.迪恩。
花边2:拍摄过程中制作团队大量逐帧还原了原版中的经典场面,最后只有一部分用在了《灾难艺术家》中,对《房间》有爱的粉丝可以攒钱买BD了。
花边3:印有汤米家宅电话号码的《房间》巨幅billboard曾经在好莱坞悬挂了五年之久,许多好莱坞巨星都有幸一睹其风采,据腐兰兰称,加里.奥德曼曾问过他海报上的人是不是某个通缉犯。
二刷《灾难艺术家》,毋庸置疑,是我的top 10。
tommy在荧幕上真诚地展示自己,以一种笨拙,夸张,声嘶力竭,甚至莎士比亚的方式。
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调度,每一个分镜,都是花心思的,属实他最最想要观众看到的真实表达。
真诚,严肃,正经的产物,看起来笨极了。
可谁像他一样,能那么勇敢的展现最真实的自己呢?
声嘶力竭也好,傻笑也罢,烂台词,甚至连自己的屁股,都自以为是的展示出来,不矫饰,不做作,全都是他发自心底的那份最想表达。
即便是钝的,却让人耳目一新,和好莱坞格格不入。
不千篇一律,不落窠臼。
史无前例的真诚,灾难,又艺术。
好笑的是,tommy看到观众调笑他的诚意之作,就联想到观众们否定了他,他难过极了。
更好笑的是,这么一部脱俗的烂片《room》,被观众们真实的喜欢着。
有人总是拿《逐梦演艺圈》和《room》比,没什么可比的,同是拍烂片,相较于tommy,毕导更像是老师,热衷旁观调教的那个。
《逐梦》里的主角,即便有毕导自己的影子,那也是个帅帅的,美美的,俗套里,千篇一律的主角呀。
tommy更像马景涛,谁不爱咆哮呢?
有的真诚是艺术,有的真诚是真土啊。
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终于有人来致敬了。
今天我是带着100万分激动地心情走到电影院的,天知道,作为Tommy Wiseau那部The Room的铁杆粉丝,作为一个把The Room快看烂到台词都记住,把所有能找到的分析都看了个遍的变态,当我发现好莱坞终于要“承认”Tommy一次时,那种激动到无以言表的心情是无法用任何语言形容的。
The Room在我看来是一部神片(也的确是一部烂片啦这个我必须承认),而Tommy在我眼中是一个超越我等凡人之上(毫无贬义!
)存在的人 。
我很开心在这部James Franco制作的电影中James应该是持着与我等粉丝类似的想法去拍摄的。
他没有像那些嘲笑不解Tommy的人一样刻意去显现Tommy的与众不同(如果你那么觉得那是因为你不了解真正的Tommy),而是完全凡人化他,把他当成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思想的人去演绎。
对于他对Tommy的演绎我觉得至少可以打90分吧,不足的部分我个人以为毕竟他境界不到位......Tommy本人在看过该片之后跟James Franco说他认为这部电影可以打99.9分,少了的0.1分是因为他认为打光有问题(而实际是因为他是戴着墨镜看片,所以看到片子“光线很暗”.........................醉了)。
以上信息来自James Franco在各地接受采访时候的叙述。
作为原著粉,找原著里面的类似场景当然是我的首要high点,我觉得James基本上把大家都讨论过的点都演了,比如花店场景,天台场景,xxx场景,还有“差点和Danny3p”场景,每一个场景都还原得不错(尤其是最后的credit里面有对比!
),但是我觉得比较可惜的是没有还原‘how's your sex life’那场戏......那场戏Tommy的台词可以说是集金融知识与人生体验和哲学思想于一体的高度融合,略微可惜,不过我想James也许是觉得金融知识过于无聊吧。
关于Dave Franco的表演我觉得有点被他哥哥给压住了,不过我觉得Tommy的存在感实在是太强了,不被他压住反而很奇怪了。
总体来说我觉得他的表演算是中规中矩,因为对于原著中的Mark我也比较路人感,而且是个讨厌的小三呀!!!
(开玩笑啦),所以对于演绎他的Greg这个人我也本身比较无感啦。
但是我必须要感谢Greg口述了这本The Disaster Artist的书,因为假设没有这本书, James Franco永远都不会发现Tommy Wiseau,也永远不会去加拿大的一个小电影院去第一次感受The Room Cult的“威力”,也不会在后来彻底和我们这些粉丝一样“入教”被Tommy感染,以至于在今天贡献出这部致敬的电影,让没有听说过The Room的观众们也能认识Tommy。
认识The Room这部神作。
关于电影的短板我觉得到结尾略显疲软,人物的情绪转化太快了几乎没有铺垫,尤其是Dave Franco的角色,在电影院看首映时前一秒种恨不得钻到地下后一秒就可以打满鸡血安慰Tommy在我个人看来显得不太自然。
观众集体笑场的情节也让我有种置身于美剧情景喜剧般的出戏感。
而结局肯定也是经典大团圆式的发言,而且还要刻意升华思想强调友情的重要性......这对于更喜欢独立电影和各种真实纪录片的我本人来说比较减分(仅代表个人意见)。
在现实生活中Tommy并不是在首映的时候就立刻改口说他拍了一部黑色幽默片的,而The Room的大火也是在电影出了好多年之后渐渐形成的,老实说我觉得如果James Franco可以把The Room究竟是怎样形成cult following的实际情况拍出来,包括大家去midnight screening时候的各种集体行为(比如冲着屏幕扔塑料勺子等等)全部展现出来,我觉得这部片子就不是一部good film而是一部great film了,但不得不承认James Franco作为一个导演是非常有天赋的,他的前作我也都比较欣赏,我很看好他,也许现在还不是他拍出great film的时候。
借用别人观影后的一句话来点评,那就是This is an All-American fun movie. 可以说相当好莱坞了。
电影结束的时候我发自内心地鼓了掌,但是我是为Tommy鼓掌,因为他终于可以有一个更加广阔的受众群了,不论这些受众能不能真心理解他和支持他,作为粉丝,我只在乎他能赚钱就好。
但是从某一个角度上来说,Tommy已经实现了他的梦想,好莱坞终于向他招手了。
另,如果你看完这部之后去搜The Room来看,而且发现自己特别喜欢so bad it's good这类的电影,那么我要推荐一个Tommy Wiseau二号给你,他的名字叫Neil Breen,我觉得他和Tommy是几乎并行的存在......来自一个原著迷妹边喝酒边观影之后的杂感。
观影几天之后再来多加几句我为什么发自内心喜欢Tommy其人,是因为我喜欢他那种I don't give a fuck about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about me, I just be myself的态度,实际上所有我个人欣赏的艺术家,科学家或者社会知名人士在我看来都是在用这样的态度过人生,does not give a fuck的意思不是说要去伤害别人或者刻意去和别人不一样,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相信自己能做到一件事情,并且付诸实施,不论有多少阻力,或者遇到多少嘲笑和不解,即使是拍出The Room这样一部惊世骇俗的烂片,最后也会因为观众可以感受到Tommy把全身心投入到里面的热情而形成一个cult following,以及吸引到了James Franco这种在好莱坞一直都属于比较特别的成功人士这样的结果。
这在我看来,比任何普世价值观的成功都要来得更闪亮。
为了这点,我会继续支持Tommy和与他类似的人,即使旁人再不欣赏他们,或者唾弃他们,我也会为他们鼓掌,因为我们这个世界太缺少他们这样的勇者了。
有幸能看到这部期待了很久的电影《灾难艺术家》,它改编自这本由greg sestero(格雷格塞斯特罗,之后简称greg)撰写的关于电影《房间》拍摄过程的书。
要真正了解《灾难艺术家》,我们需要去了解《房间》这部电影。
《灾难艺术家》可以说是为电影《房间》立书作传了,而且请来一大众明星参演,就是为了能更好地复刻当年的拍摄场景,那么这部《房间》究竟何德何能呢?
最简单的查阅有关《房间》的评分,会发现它绝对算不上一部上佳之作,当然你如果真的看过这部电影的话,你会发现,一切去描述“烂片”的字眼大概都无法描述这部神作,与此相比,《富春山居图》、《小时代》等等大家公认的烂片,其实都并没有那么烂,然而令人感到诡异的一点就是,你会很开心地看完这部电影,它的稀烂程度并不会让你对这部电影产生反感,反倒是会让你从这些粗制滥造的台词,糊涂的剧情,糟糕的演技中,嗅出喜剧的味道。
而这样的电影能算得上烂片界的扛鼎之作,让我们看一下书中是如何描述它的成名之路的。
电影花费600万美元拍摄,而且中途还鸽了包括主演在内的各种工作人员,电影以35mm相机和hd相机拍摄(都是购买而不是租借,两种相机加一起大概有25万美元)。
电影上映前两周获得了1800美元的票房,后来两个电影专业学生Michael Rousselet和Scott Gairdner注意到了票上的宣传“Watching this film is like getting stabbed in the head”。
他们被电影迷住并组织更多人去看,这群组织创造的一些观看电影的仪式性动作(扔勺子,扔橄榄球)在之后被纷纷效仿。
他们同时尽自己的能力保证这部电影依旧留在电影院中进行放映。
这样的行为使得电影《房间》被更多的人注意到,之后好莱坞喜剧团体为该电影举行了一些放映会,使其获得了更大的名气。
2009年,房间进入主流媒体视野,出现在Entertainment Weekly,Time,Harper‘s并在CNN,Fox新闻,AVC World News上被提到,它甚至每年会在电视台播出。
而电影至今还在美国的电影院每周放映,成批的《房间》爱好者在电影院门口排成长队,等待入场。
而电影院内,不同于其它守序的气氛,电影的每时每刻都充满着爆笑,尖叫,大家一起跟着角色念出台词,模仿动作,扔勺子,扔橄榄球,这成为了专属于这部电影的一种文化。
而正是在这种具有传奇性的电影发家史下,才有了我们今日看到的这部电影《灾难艺术家》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1.逐梦逐梦逐梦演艺圈圈圈圈圈圈
《灾难艺术家》这部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讲的是greg从追求演艺梦,到遇到汤米,两人成为最好的朋友,商议拍摄电影,以及台前幕后一系列的事情。
而电影的开场(在众人评说完《房间》之后)很有意思,将greg和汤米相遇的场景变得更加戏剧化,汤米的出场是先闻其声,只见背影,随着镜头的推移,一个相貌独特的人逐渐展示在观众面前,而他在表演课上的表现可谓惊世骇俗,情感的张扬让人瞠目结舌。
这样充沛的情感折服了greg,他向汤米求教,一来二去,两人成为挚友,而两个都对成为演员有着极大期望的人一拍而合,greg和汤米开车去洛杉矶,准备在好莱坞寻求梦想。
逐梦演艺圈?
那当然是骗人的。
greg除了有着姣好的面容,其实力并不出众(虽然他之前其实也参与过一些表演,不过都是非常龙套的角色),因而虽然被签约,却陷入了遥遥无期的闲置状态。
而汤米,在他一口欧洲口音之下是一副特立独行的相貌,无论软件硬件自然都不符合好莱坞的选人标准,自然也是毫无可能成为明星。
既然别人不认可他们,他们只好拍摄自己的电影了。
2.汤米的星球(tommy‘s planet)汤米是个很神奇的人,greg如是说。
汤米从来不说自己的年龄,自己从哪里来,然而汤米却有很多钱,多到可以挥霍的钱。
在现实中,greg是被汤米用一大笔钱吸引才决定出演马克这个角色的(之前他只是wiseau影业的副主席23333),甚至顶替了一个最初出演mark的黑人don。
电影中自然省略了这些细节,不过我们依旧可以看出,汤米的自恋,自大,是与他做事的谨慎程度成反比的,他花费巨额资金购买两台摄像机同时拍摄(这是真的),是因为他想做一些之前没有导演做过的事情,他送给greg的礼物是一个印着“汤米的星球”的笔(这是真的),他甚至话费6000美元给自己在片场建了一个能洗澡淋浴上厕所的地方(这也是真的,而且片场本来是自己有厕所的)。
然而他对于电影的掌控绝对无法匹配上他如此多的头衔(导演,制片,主演,剧本,公司主席,执行董事,投资人,品牌经理,会计,法人,管理层助理,电话接听员,邮件回复员...),电影的拍摄过程可以说是灾难性的,演员对于自己的台词并不熟悉,而他本人出演角色的糟糕演技以及各种临时的念头又给拍摄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而greg此时搬离汤米的住处与女朋友住在一起,众叛亲离的汤米在经历重大的人员改组之后磕磕绊绊地拍完了所有的场景,虽然,没有人认为它会完成并上映。
3.“This is my life”出人意料地,电影在2003年上映了,众主演以及工作人员还有一些观众被邀请到了首映式,汤米在台前说了这样的一句话“This is my life.”电影上映之后发生的事情我在最开头已经讲过,不过《灾难艺术家》很好地将《房间》这部电影和汤米的生活联系到了一起。
《房间》里被最多人吐槽的橄榄球,其实是电影中他和greg一起运动的方式。
《房间》里的“you are tearing me apart,Lisa”也是出自电影里汤米喜欢的片段。
《房间》里汤米和greg在咖啡馆的桥段也出现过。
《房间》里经常出现的天台,是他和greg眺望洛杉矶的观景台。
《房间》中汤米遭到背叛,在《灾难艺术家》中,是他遭到了挚友greg的背叛。
一切都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他塑造了一个心目中最完美的自己,融入生活中的点滴,然而这样生活无忧无虑的自己被好友,被妻子背叛,他陷入狂乱与绝望,最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汤米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是如此珍视,所以他在剧本中设立了“丹尼”这样一个像他儿子一样的角色,他在剧情中如同丹尼的父亲一样给他照顾,与他谈心,原谅他的错误,而在他死后,丹尼赶走了虚情假意的lisa和背叛朋友的mark,成为了最后一个为他哭泣的人。
其实这是一个莎士比亚式的悲剧,虽然汤米一不小心让他的死充满趣味。
4.兄弟基情,明星助阵说起《灾难艺术家》的拍摄,如何还原汤米不羁的形象以及姿态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而我们在电影中很欣慰地发现,詹姆斯弗兰科很好地还原了汤米的形象,语气,甚至还有他的一些小动作(比如随时捋头发),而有趣的是,他的弟弟戴夫弗兰科扮演了greg这个角色,兄弟二人演绎的不少对手戏都十分精彩并且充满剧情张力,两个人在电影中甚至有了那么一丝基情的味道,而詹姆斯弗兰科为汤米的形象赋予了很有力度的演技,使得汤米的形象立体而又生动,他浮夸,烦人,却又让人觉得可怜而心酸,无法厌恶起来,因为他最原初的梦想是那样简单,而他不改初心,以自己的方式去试图完成自己和greg的电影梦。
而电影为了还原《房间》的场景与人物也进行了一定的努力,《灾难艺术家》无疑将《房间》的部分场景原原本本地复刻了一遍,两相对照更显出喜剧效果,至于演员,只能说实在无法完美地重现当年那群演员的模样,不过看这部电影的话,还是能在电影中的角色里发现很多惊喜,比如开场的jj.abrams,剧中本色出演的几位明星(大家肯定能认出老白),丹尼的扮演者乔什·哈切森,这些都能让大家会心一笑。
5.然而,我必须说。
这部电影并没有那么好,或者说,他的观感不错有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房间》本身的魅力之上的。
我作为《房间》的忠实拥簇者,看了很多遍电影,发现网上无法找到中文字幕(最早在a站有一个比较搞怪不正经的字幕,不过后来a站b站的资源都不见了)后,我自己翻译了一个版本的字幕并上传到字幕网,因为要译制字幕,所以电影的很多细节,台词都看了很多遍,也越发感受到这部电影的魅力。
《房间》的电影烂不烂,绝对是烂的,台词的毫无营养,前后不照应,甚至大篇幅的重复是很大的硬伤,演员演技的干瘪(主要是汤米),剧情的尴尬,包括一些不知所云的镜头,都印证了这部电影烂到谷底的性质。
然而,我需要说的是,汤米在电影中随着剧情爆发出的充沛(过分)的情感,包括一些对白,都看得出他是认真在对待这部电影的,他真的是把这部电影当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来拍的。
事实上,我想分享一下这个《房间》里的剧情。
我无法不去想象,这里面糅合了汤米自己的人生经历,而片中出现了很多次的几个男人关于情感方面的讨论,大概也是汤米想通过电影来叙述出的事情。
就是这些细节,让你觉得这部电影十分用心,这也是使它从诸多烂片中脱颖而出并且受到喜爱的原因:这部是认真制作出来的烂片。
《灾难艺术家》的效仿,形有点似,神也有点似,虽然可笑依然可笑,不过总觉得比足以称作经典的原作差了不少火候。
6.我觉得,这篇影评虽然开始是在写《灾难艺术家》不过最终的落点大概还是《房间》。
用一部绝对在水平线之上的《灾难艺术家卡》去致敬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烂片,我想是合适的。
《灾难艺术家》将《房间》解构成汤米与greg的友谊的象征,两人共同追求的电影梦,甚至是他自己倾尽自己的人生去制作的一部杰作。
这部电影使得《房间》本身更具魅力,因为当你了解了台前幕后的很多故事以后,当你重温这部电影的时候,你会对于汤米的形象以及台词有全新的理解。
当你看过电影很多遍之后,一开始有趣的,引人发笑的台词与行为,会让你产生哲思,你会猜测它本身的意味是否超出屏幕所展示的那样。
当然,能去美国现场看一场《房间》也是我的愿望,能和所有人一起把勺子扔向银幕,一起高喊“how is your sex life?
”“Oh,hi mark”,被这样的气氛所环绕,大概会成为我观影生涯中最难忘的体验之一。
一部超出其本身的电影,让人反复去玩味,去观看,并从中得到体悟与快乐。
我想,这就是《房间》能带给我们的快乐。
他出了车祸 他脑子可能真的有问题 他拍了烂片 但是如果他是真心地 那也没什么 不过他还是伤害了爱他的 信任他的人 后期人设不讨好,阻碍了兄弟的前途,有点伤害男主。
不喜欢结尾虚假的成功 和导演的沾沾自喜 感谢你们喜欢我的喜剧电影 跟我预期的一样这是讽刺吗?
他知道是嘲笑也会开心的吗?
不过也的确没有说过想拍一部怎样的电影 好喜欢最后彩蛋的对话 莫名的喜欢 不知道为啥???
冲这段对话加一分!
原来那人是原片导演啊哈哈哈哈哈 是的你孤单…… 你渴望有人可以聊聊心里话 但是又把人家推开了…… 又拒绝了别人的靠近 彩蛋对话看了三遍 差点看哭了……整体没有想象中的好看 有点无趣 两片的对比出来我竟然觉得原片演的更好?
…… 我大概是疯了……拍的跟原片很像不能算是值得称赞的吧?
付兰兰是怎么弄的脸???
开头真的认不出来……人物内心挖掘的还不够 有点浮于表面 烂片应该有很多啊 为啥就这个能获得这么多宠爱????
这个问题可能只有去看看原片才能有答案了……喜欢的台词:嘿你怎么样?
嗨我很好 你问这个干嘛?
你为什么靠着一堵墙站着?
我只是一个靠在墙上的家伙 没什么大不了你为什么那么孤单 告诉我什么?
我只是一个人站在这 这并不意味着我孤单你需要帮助 我看得出来这可不是自怜会 这是个聚会 你想和我走吗?
到哪儿去?
到我家里我不会跟你到任何地方你以为你有了长头发就拥有了整个世界?
这就是你的想法?
住嘴吧 就此打住吧你的口音是哪的?
听着好熟悉 你从新奥尔良来的?
是,怎么了?
哪个区?
沙尔梅特我爱新奥尔良你知道沙尔梅特在哪儿吗是好 不错 你想喝点什么还是怎么样?
不 我不渴 我只是想站在这你叫什么?
汤米,对吧?
是 我叫汤米 大写的离我远点 没事 过一个愉快的夜晚 好吗?
好好的 再见再见 如今的人都好奇怪 哦 嗨贝蒂 --- 呼应了一直忘的台词 哦我的天 格里格这是交了些什么朋友啊你19岁?
是的。
那我还14岁呢!
哦生日快乐。
那一万年以后呢?
把你的捷径收回口袋里吧你出现的真及时,他都演完两幕莎士比亚了为什么搬出去住就是背叛???
导演这个词 来源于独裁者你们在我的星球上好吗?
为什么帮我?
因为是朋友这个台词太普通
看完《灾难艺术家》,原本想就这部电影引发的思考写一篇观后感,譬如关于自由表达与艺术创作规则之间的张力,行动的意义,以及电影最后一幕,大笑的人群与韦素(Tommy Wiseau)所执着于表达的真实痛苦之间的鲜明对比所带来的刺痛……但真到落笔时,发现我满脑子想的都是The Room,它真是太高能、太刺激了,用“烂片”形容绝对是敷衍,是对传统电影艺术和这样一个全新事物的双重贬损,所以我要解决关于它的定义问题,The Room到底是什么?
表面看当然是一部电影,剧本、拍摄、上映,过程完整;导演、演员、摄影、灯光、服道化啥也不缺;但从实际效果看,它以电影之名完成了对电影的解构,等下,当我在使用“解构”这个词时到底想表达什么?
大概就是那句俗语:公牛闯进了瓷器店。
等牛大摇大摆走出来时,瓷器店却不是瓷器店了。
韦素先生以其不拘任何格的原创精神拍出来的电影,也不再是电影。
但这并非贬低,绝不是The Room烂到不能称之为电影的意思,我想说的是,韦素真正创造出了一种新东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拒绝传统电影艺术的创作规则,拒绝合作者意见,以一己之力主导整个拍摄过程,就这点而言,The Room大概是影史上唯一,或者屈指可数的绝对意义上的“独立制作”。
韦素先生打破了人们对电影作为一种集体创作成果的认识,在一个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专业化生产时代,The Room难能可贵地让我们看到,如果电影诞生在以小作坊式生产为主的中世纪,可能会是怎样的面貌。
2、The Room的拍摄不符合商品市场原则——摄影器材的购买、现场建造不必要的洗浴间、不断超支的预算、以及最后惨不忍睹的首周票房,种种,这部作品的生产显然不是冲着钱去的,因此它绝非商品,半分铜臭味都没有,是情怀中的情怀,文艺中的文艺,这样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要如何定义呢?
现成的浪漫主义!
3、演员以自身出镜而不是以角色的身份出镜,这与电影本身的自传性质无关,而是观众时时能看到演员在演,这本身构成了观影的对象。
韦素先生在背诵,没错,是背诵那句“嗨,丹尼!
”时偷瞄镜头的眼神,简直让我笑到不能自理。
很显然,不同于传统电影的“造梦”艺术,他根本没打算把人们带进故事,与角色产生共鸣,强烈的自我意识驱使他不受控制地不断跳出来,直接与观众交流:“嘿,看我!
看我是怎么演的。
”于是,银幕前的人们看到以一种特别假的方式呈现出来的真实,管他什么角色Johny、Tonny,这位是韦素先生,绝对真实。
所以综合起来The Room到底是什么呢?
“韦素先生以一己之力对抗现代电影工业的浪漫主义先锋派行为艺术。
”且为戏言。
相形之下,《灾难艺术家》的出色之中当然有技巧、模仿,对艺术规则的把握甚至创新,这使它实际发挥的作用与The Room刚好相反,成为当代电影工业中的建构力量。
它成功地将人引入“梦境”,我自始至终没有一秒钟跳戏,可也正因如此,我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这部电影的存在,直接被韦素和他的The Room冲得七零八落、神魂颠倒,而对亲手制造了这一切的《灾难艺术家》只能说:水准了得!
演技了得!
至于 The Room, The Room did creat room for...what? "I don't know", "I have no idea", just as Jonny said.
二刷 多一颗星 电影院放映<房间>这段戏 牛逼的不是跟03年原版的房间多么相似 而是台下观众跟导演本人的反应由开始的好奇羡慕虚荣到不适不屑羞愧再到嘲笑从众自我欺骗都被拍出来 影幕下的电影才是最牛逼的存在 还有亮点就是在洛杉矶这个环境里 出现那么一个新鲜玩意 又有什么理由不去骂 如果你不说两句 都不好意思说你是在好莱坞混的 那么其实对于汤米本身 也是这么一个外行的突然闯入必有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但也不能说汤米不适合拍电影 只是他不适合在那个阶段 在好莱坞中 拍电影。
相反我倒认为 他的内心世界与外在条件 必然导向他是一名导演 也是一名演员。
灾难艺术家也拍出来对好莱坞体制内电影的潜规则其实是压抑人性与限制自我的 电影画面故事固然重要 但跳出电影表象的人性解剖永远是最值得思考反思的 当然 还有一部分加分在与确实比03的汤米帅的不止一点 而且看到片子里的格雷格 会勾起来一些以前与这个偏执变态的导演的一样的思想经历 只是我更极端一些 所以 毫不吝啬 5星送上
如果我是Tommy,我相信我会无比羡慕并热爱我自己。
因为一旦缺少半点信心,我都不会敢于开始,更别说坚持下去了。
这是一部好莱坞背景的白日梦想家,除了过程曲折,其实开头和结果都是一致的。
似乎没天赋和没技巧是大部分人的底色,但事实证明,能成功完成兑现自己的稀烂想法的,也仍然是极少数人。
如果能有梦,何不去追呢?
非常喜欢 估计是我看过的最独特的人物传记片了整个的观影体验十分流畅(归功于成熟老练的场面调度和恰到好处的视听语言),选角和演技都很灵魂,笑点也处理的特别到位,千万不要喝着水看(懂一点电影制作皮毛的影迷可能会笑的更大声doge)。
抛开那些喜闻乐见的名梗,我个人其实通过这部电影感受到了一个怀揣着电影梦的人在真正尝试敲开所谓“好莱坞”体系的大门时四处碰壁、误打误撞当中的情感跌宕,以及在米国成熟的制片流下,新兴个体的naive与迷茫。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中提到了一个看似常规的制片理念:先写好剧本,再把剧本交与感兴趣的演员一同研讨以进一步丰富角色。
这个小流程看起来实在合乎逻辑,可遗憾的是,在目前大陆的制片“流水线”上,这个过程往往被歪曲颠倒甚至忽略。
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能真正重视起剧本与演员间碰撞所能产生的巨大化学反应,让我们的电影在艺术性,故事性等方面能够攀上更高的台阶。
btw:一定要看彩蛋,真的笑不活了
冥场面
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恐惧:迫切地想达成某个梦想,终于下定了决心,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努力,最后却事与愿违。
在这个时刻,除了遗憾自己的努力和热情全都打了水漂,更可怕的顿悟是,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已达到极限,距离梦想却还很遥远。
总能看到其他人顺顺当当地取得成功,可对自己来说,这只是一个这辈子都难以企及的海市蜃楼。
最简单的做法当然是不要去努力,或者干脆不要去梦想。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得到的结果都在意料之中,只是偶尔想起没有实现的初心,感到些许惆怅而已。
或者,因不甘沉寂而放手一搏,就不得不面对最后惨遭失败的可能。
因为生活从来都不像一场电影,没有工整的结构和模式化的人物,更没什么只要努力又善良就必然可以皆大欢喜的定律。
这就是詹姆斯·弗兰科(付兰兰)执导的电影《灾难艺术家》最引起我共鸣的地方。
这部电影还没公映就噱头十足,据说拍出了奥斯卡奖的水平,讲的是美国著名大烂片《房间》(The Room)幕后的拍摄故事。
付兰兰亲自饰演的汤米·韦索是个古怪而神秘的演员,苍白的皮肤和油腻的长发活像个吸血鬼,不肯透露自己的年龄和家乡,操着一口奇特的欧洲口音,有着不知从哪里来的用不完的钱。
在好莱坞屡屡碰壁后,他和好友格雷格一起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叫《房间》的电影,投入了600万美元,却因剧本幼稚、逻辑混乱、场景怪异、演技糟糕成为世界最烂电影之一。
不过,它的荒谬可笑倒是吸引观众前来猎奇,最后竟变成邪典(cult)名作,至今还拥有大批粉丝。
《灾难艺术家》改编自格雷格的同名回忆录,基本遵照了事实,也获得了现实中韦索本人的认可。
付兰兰携剧组(包括让自己的弟弟饰演了男二格雷格)高度还原《房间》场景及幕后故事,付兰兰本人更是把韦索这个没有真实身份和成长背景的“疯狂艺术家”演得以假乱真,成了颁奖季热门的“影帝”人选。
付兰兰自称此片是拍给失败者的《爱乐之城》。
同样是想在洛杉矶实现艺术梦,《爱乐之城》的男女主角在分分合合后梦想成真,一个当了影星,一个开了爵士酒吧。
《灾难艺术家》结尾的男主角却拍出了烂到极致的电影,没有得到业界和观众的认可(因烂而出名那是另一回事),男主本人依然是个没有过去也没有多少社交关系的独行幽灵。
这完全站在了传统美国梦的对立面。
这本可以拍成一部毒舌的喜剧,嘲笑一个怪人如何因不自量力而沦为笑柄,但付兰兰塑造的韦索身上却带有一种奇特的励志感,可爱甚至可敬。
他那单纯的梦想仿佛自带主角光环:早年从事其他工作,后来遭遇车祸差点送命,才终于意识到要为自己的梦想而活。
他初识格雷格时就提醒他,要成为最好的演员,并且永不放弃。
他们去探访崇拜的演员遇车祸去世的地方,像小学生一样拉钩约定,互相信任、监督,向怀疑过他们的人证明实力。
撇开水平的拙劣,韦索对事业其实非常执著。
他第一次引起格雷格的注意,就是在表演课上近乎疯魔的表演:自告奋勇走上舞台即兴演出,一遍遍嘶吼《欲望号街车》里人物的名字,上蹿下跳最后倒在地上,毫不在意观众会不会以为他有神经病。
而在格雷格向他讨教经验时,他直接拿起剧本,在餐馆里大声演了起来。
去了洛杉矶,他不甘心扮演三流电影的反派,积极参加各种试镜。
听说格雷格找到了经纪人,他也会思路灵活地拜托格雷格帮他引荐。
外出吃饭碰到知名制作人时,他更是主动上前毛遂自荐,直接开始背诵莎士比亚的“生存还是死亡”。
而在听到制作人泼冷水说他“一百万年都不会成功”时,他还抱有一丝希望,问“那一百万年后呢”。
最后,受格雷格启发,他决心自己拍电影,废寝忘食写出剧本,砸钱买设备、找摄影棚、建剧组,期冀自己创造成功的机会。
故事朝“天助自助者”的方向发展着,他对这部名叫《房间》的电影,就像任何一个初出茅庐的创作者一样,雄心勃勃又惶恐万分。
开机第一天拍摄第一个场景时,看到剧中两名配角激烈的对峙场面,他和格雷格露出了那种第一次看到作品在自己手中逐渐成型、鲜活起来的兴奋笑容。
在《房间》的故事里,他很有可能写下了自己最刻骨铭心的经历,引发剧组的同事们私下猜测,片中悲惨的三角恋是不是由他的真实经历改编。
他也尝试挖掘作品背后更深的含义,提醒演员们不要就事论事,而是要看到剧情中关于背叛、关于爱情的本质、关于人和人之间互相控制等等这些更抽象的元素。
他还不忘向自己最爱的演员致敬,片中著名台词“你把我搞得四分五裂啦”完全模仿了他的偶像詹姆斯·迪恩电影中的桥段。
就算是他在工作中那些不讨喜的表现,也可以被解读为试图模仿好莱坞大片时沾染上的业界恶习。
比如他一掷千金,买下本用来出租的摄像机、包下巨型广告牌做宣传、高调庆祝电影首映,是因为他觉得成功的电影就该这么做。
他坚持要演激情戏,毫不避讳暴露隐私部位,是因为他认为“卖肉”可以增加电影看点。
他对手下态度恶劣,出言侮辱女演员,在酷暑下不给演员水喝,是因为他听说希区柯克也曾虐待演员,最后激发出他们的潜能,拍出杰作。
甚至是他和格雷格友谊的波折,也符合想象中“黄金搭档”从知己到决裂再到和好的套路。
他对好莱坞显然存在许多误解,可这也证实了他的单纯。
“这不只是一部电影,而是我的人生”,他这样说道,把这部“处女作”当成了自己过往人生经历和好莱坞梦的一个总结。
然而,这样一部用心拍出的电影却成了一场灾难。
观众看得困惑而恶心,最后直接把悲剧当成了搞笑片,笑声一直传到了放映厅外。
他为电影花了600万美元,第一个周末票房却仅为1800美元。
这不只是白花了心血和金钱,而是作品中想展现的他的人生和思想被观众践踏在了脚下。
后来《房间》因“太烂”成为邪典,使韦索一举成名,可这并不是他的初衷。
这正是讲述《房间》幕后秘辛的《灾难艺术家》残酷的地方,它告诉我们,一个怀揣梦想并孤注一掷、努力地全身心投入、同时难免会存在一些缺陷的人,并不是理所当然要成功的。
相反,失败才是更常见的结局。
在片中,这样认真的失败者不止韦索一个。
韦索的好友格雷格同样在不懈追求,从刚出场时主动向韦索讨教经验、不顾母亲劝阻去洛杉矶闯荡,到后来积极寻找从电视剧到话剧的其他演出机会。
主演《房间》的女演员靠一句“我真的很想演电影”打动了主创,不惧韦索的言语侮辱,也无需旁人劝慰,冷静地完成了最难熬的激情戏拍摄。
一名龙套演员并没有多少戏份,可会在开拍前不断独自操练台词和动作,拍摄一开始就进入角色,情感爆发差点失控。
一名老太太演员更是每天清早5点起床,开车来片场,中暑晕倒醒来后,还兴致勃勃地与其他演员们谈天,说“我们是演员,在片场度过的最糟糕的一天,也好过在其他地方最好的一天”。
这是一组可敬的追梦者群像,可最后他们也没能靠近梦想半分,在《房间》里的表演被人嘲笑,除了这部烂片外就默默无闻。
他们只是洛杉矶这座梦想之城的一个缩影。
韦索和格雷格为《房间》组织试镜时外面排起了长队,这分明只是不知名的业余导演拍的小电影,却有那么多心怀明星梦的男男女女从报纸上找到征集广告,念念有词地认真准备。
餐厅里偶遇的制作人告诉韦索,在好莱坞激烈的竞争下,即使一个演员有马龙·白兰度的才华,成功概率都是微乎其微。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身为演员和导演的付兰兰被韦索的故事触动。
2013年,他读了原著后在Vice发表文章说,许多其他艺术家都和韦索一样,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找到志趣相投的受众,借此获得爱和理解。
《房间》这场有点荒唐的尝试,实际上成为了那些渴望在艰难的环境下有所创造的人们的典范。
“在许多方面,汤米(·韦索)就是我,”付兰兰当时写道。
尽管付兰兰已比韦索成功太多,但想必他经历过和韦索类似的追寻和挫败,也在身边看到过无数例子。
而这正是《灾难艺术家》这部电影的由来。
而在演艺圈之外,无论是文学、音乐、艺术,还是其他什么形式,只要尝试着表达出自己的某种思想或感情,大凡也会遭遇不被理解、不被欣赏的挫折吧。
不管投入多少心血,在能力有限、机遇难寻的情况下,谁都有可能被埋没,也有可能成为“灾难艺术家”。
而背负着这样的恐惧感继续努力,却仍然是人们渴望讲述、渴望共鸣的本性,正如韦索无论花多少钱、多少精力都一定要拍出那个关于他人生的故事一样。
其实看《灾难艺术家》的时候我一直有点害怕,多年后《富春山居图》、《逐梦演艺圈》之类的烂片也会被重述为励志的“追梦”故事。
作为普通观众,我还是认为“导演很努力”不应该成为认可烂片的理由(《房间》的拙劣是一目了然的,不会被《灾难艺术家》“洗白”)。
可也许《灾难艺术家》的结论并不是“失败的人也很努力”,而是“努力的人也很有可能失败”,两者有交集,但并不完全重合。
《灾难艺术家》拍出了这个看上去好像令人沮丧的现实,但在现实之下,又何尝没有暗藏着无数认真的普通人遥远但依然坚定的希望呢?
(原发于公众号weimustudy)
#金马54#本片导演自导自演汤米自导自演的《房间》,现场观众又与戏中观众掌声同样热烈,仿佛电影里外就此相通,艺术也与真实人生交互。由此片认识了一个活在自己星球的汤米,「好莱坞不要我们,我们就拍自己的电影」,他的片场引人发笑,他的首映礼又令人感动。看完觉得,爱电影这件事真是太好了。
就主角的形象还算邪典……
好看吗,前面在干什么?这也是电影吗?我很佩服两个主演演技,但是这就行了?
The real disaster artist. 致敬伟大的三藩市传奇导演。腐兰兰浑然神似Tommy Wiseau,Zac Efron演Chris-R则没半点像,Josh Hutcherson好不可爱。经典而发自肺腑的真挚台词,Tommy另类又生硬的演技和怪异的口音,在银幕下竟有反作用的喜剧效果。人一定要对自己的风格和梦想坚持不懈,拍电影一定要有钱?
叙事节奏不太紧凑
get不到邪典,也get不到James Franco的演技。
到头来还是为托米·韦素洗白……什么时候国内也出个毕志飞拍圈圈圈的电影,把励志和情怀往上一扑,靠着钱财和关系的智障也就能洗白了?
2.5。所有辨识度都是依托《房间》及连带事件本身而来,除了保本满足主创自己和观众对题材的猎奇心外啥也没干。如果说托米罗素是个有心有志的外星人兼放在地球语境就是蠢出物极必反境界的大傻逼,那拍出这片的人是占尽所需软硬资源却最没野心还相当无能的地球庸人。在我这,后者才真正无趣到令人发指。
混不吝的美国小嘎子们~当年怎么不喊我一起去折腾🐷
比期待的差一点 我可能过了做梦的年纪
有钱果然可以任性,但是也怪可悲的,和看新喜剧之王一样,我总是忍不住感到很尴尬
8.9/10 忘詞了, 臺詞是? 我也忘了要評啥了....
真是个可悲、可笑、可憎的大白痴!不过最后,还真挺可爱的…你可别说,James Franco演得还真挺像,尤其是那两声“哈哈 哈哈”……哈哈~哈哈~~~
&#34;I did not hit her! It is not true! It is bullshit! I did not hit her! I DID NOT! Hi, Mark!&#34; &#34;You are tearing me apart!&#34; 光是想起腐兰兰这两句台词我晚上睡觉时都能笑醒.....
可怕
依然觉得james franco拍的无厘头电影挺烦的
兰兰还是挺好笑的
两只弗兰科的颜值显然比不上原版啊,但是风格还原得太神了,特别是汤米,虽然有些地方有点过火。两人的友情挺感人。这一版的意义在于及时记录和还原,要说透视cult片《房间》的社会意义,10来年的时间还嫌太早。
非房间粉会笑疯,房间粉会哭泣。猥琐叔,You are tearing me apart!!一旦接受代兰兰的设定有点想不起原作里mark的长相了是怎么回事…
戏中戏。《灾难艺术家》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记录了汤米·威索的经典邪典电影《房间》的制作过程,这部电影被广泛认为是“烂片中的《公民凯恩》”。《房间》最初于2003年上映,由于其善意的渴望和威索神秘的个性,这部电影超越了它本身的可怕之处,一跃成为“太糟糕以至于好”的电影。从那以后的几年里,它获得了广泛的狂热追随者,现在成为午夜场的主要节目,为各地的影迷提供娱乐。任何见过这个房间的人都能告诉你这是一次经历,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它背后的故事。灾难艺术家是一个可爱的故事,关于友谊和追逐你的梦想,有着令人惊讶的辛酸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