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情感,可以感受,却觉得话语能传达的只是冰山一角,不如文字力量来得清澈。
有些电影,会很喜欢,会觉得文字能承载的不过吉光片羽,不如影像力量来得真实。
比如《恋恋风尘》、《强尼凯克》……纵使把《恋恋风尘》看再多遍,我也写不出那份拨动人心弦的心灵共振,总觉得那段被吴念真批判太过平淡的初恋的处理于我却是不可言说的深刻,深刻到每次都会难以抑制的大哭不止。
在各个方面,《强尼凯克》自然是不及《恋恋风尘》,单说对情感细腻却不张扬的隐藏手法,黄熙离侯孝贤还有很长一段修行;只是,我能在《强尼凯克》中看到缓慢形成的大师雏形。
看完首映听到有人批评,像是除黄熙外的整个团队完成了整部电影的制作;那是否可以类比为,侯孝贤的电影也是除其之外的整个团队所完成的?
从主观上讲,我很享受影片所制造的氛围,那份像在讲什么却又没有讲什么的泛生活化处理,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捕捉,没有掺杂任何目的和企图,只是在向观众展示生活的原貌。
也就像影片开场地铁里圆滑过渡的长镜头,把三位主角来与去的对比关系一下子就衬托出来了。
对台湾新电影的致敬对《强尼凯克》怀有极大期待其实还是台北电影节四项大奖的缘故。
到影片开始,我才知道原来这是侯孝贤监制,其团队辅助完成的。
或多或少,《强尼凯克》里面都有些侯孝贤的影子,或者说,黄熙想要致敬的地方。
徐子淇一直接到陌生人打来寻找强尼的电话,《好男好女》中梁静也遇到过类似状况,接到陌生人的电话,也收到曾经的日记传真,她那么声嘶力竭的询问着电话那头阿威的情况,甚至把电话那头的人当成阿威,留给她的却只是一片空白。
但在《强尼凯克》中,电话所传递出来的主被动关系被倒置了,徐子淇虽仍作为被动一方却没有主动询问或寻求,从这个角度上讲,她就像是《好男好女》中电话那头的陌生人,被动却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在这段岌岌可危的感情关系中徐子淇也一直是相似的心理)。
但是,徐子淇又有着和梁静类似的矛盾,她看似独立(开旅馆)却十分依赖(男友),一直沉溺于过去(女儿),也在试图摆脱桎梏(分手),她在不停的人格转换中感到厌倦,她渴求一个稳定的状态,所以她选择不解释和离开(逃避)。
徐子淇和张以风在隧道开车(酷似逃亡)的片段,很容易想起《千禧曼波》开场:舒淇在天桥舞姿弄发的样子有多美,他们在隧道飞舞得就有多自由。
和《强尼凯克》一样,蔷薇最后也选择了离开,在冰天雪地的日本对着空旷的大街坚持傲然开放,从这点上看,不管是蔷薇还是徐子淇,她们对离开都保持着一种天真童化的态度,即将其视为解决对现实不满问题的积极方法。
蔷薇能在日本与陌生人对话;徐子淇(更甚)能对张以风倾吐真言、随后又任由他闯入自己的小天地都是不二铁证。
也正如《千禧曼波》中存在着难以言明的感情,徐子淇和张以风呈现给观众的始终都是一层模糊不清的暧昧关系,像是隔着一层纱纸,极具诱惑,却看不真切。
首场QA的时候有人提到《一一》,当时不甚理解,回家看完之后才有所顿悟。
说到底,《一一》是专属于杨德昌的台北故事,有杨德昌作者标签一样独有的客观残冷,有那份生长于此却又恨不得撕碎它的分裂情感:他对台北又爱又恨,便让所有人在这里相遇或重逢,编织情感聊想未来,却又在默默地扑灭正在燃烧的火花。
可能是女性导演天然的温柔所致,《强尼凯克》传达出更轻的触觉,像蜻蜓点水,点到即止,不做过多的拘泥,更多则留给观众遐想。
如今回想起来,影片确实一直带有黄熙过于主观性的个人情感,在钢筋混泥堆砌而成的冰凉都市,这似乎有种略显格格不入的温馨。
黄熙的台北群像侯孝贤说:黄熙是继杨德昌后最会拍台北的导演。
便利店外徐子淇和张以风的对话据说是妙手偶得,那也的确是演技与情感的爆发,只是让我挂念的却是那段与“距离感”有关的说辞。
晦涩难言的童年让张以风相信,两个人距离太近会没有结果,所以他总是合理就好不做强求;徐子淇说她和女儿之间相隔两地没有共同话题(类比在男朋友身上同样成立),这巧妙地否定了“近距离”言论,只是两人醉酒上身并未过多忸怩。
其实电影此前一直都没有明显提出有关“距离感”的问题,甚至试图定格在几个固定场景以此窥见广阔天地,而具体的呈现只是在这段你来我往的互相倾诉中以语言的方式有一定传递(徐子淇与男友也关于过有“距离感”的争论)。
电影所尝试做的,其一便是通过既定媒介阐释“空间性”,把概念细小化本土化之后再尝试进行输出;其二则是试图将缩小的空间结构放大成群体或城市,以此引发出隐藏在荧幕之后的矛盾。
如果说电影始终以“取材自生活”的视角警醒着观众“下一个或许就是你”,那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言语往往就能窥探出一个导演能力(对生活的捕捉和诠释)和野心(将其影像化处理)是否匹配,从这点来看,黄熙是合格的。
紧接着后面的奔跑戏取代最初约定的性爱戏,其实让柯宇纶十分不爽,但从成片来看这样更能反映出都市男男女女的感情现状。
《麻将》(《麻将》中柯宇纶的角色也遭遇过汽车抛锚)里面的一句“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放在《强尼凯克》中也无疑是精准的。
以往的生活经验塑造出当下的个人价值,两人在此方面相差甚远,但他们又相同的迷茫着:一直到最后徐子淇对女儿还是最初的态度,他们都不清楚内心所想,所以只求保持现状,握紧手上最安全的筹码。
黄远的角色在影片中着墨最少,却最让我放不下。
看似平静的生活下隐藏了母子二人都不愿提及的死亡,所以他总是精准的要求自己。
满墙的便利贴纸记录着他的流水生活,他像是突然病倒了一样,用剪刀剪下报纸上的文章,录下自己结结巴巴的朗读,但是他又是那么热忱的想要了解世界;他养过鸟,知道“飞鸟相对自己永远是静止的”,所以他喜欢伪装成过去的样子,在野外随风狂躁,随雨飘摇,喜欢在事故现场的水坑一圈一圈的骑着单车,像是被自己制造的旋涡困住却不想挣脱。
他告诉母亲,“哥哥不在了,可是那条路还在啊”,然后自己躲在房间里哭。
他知道这个城市在解体,只是靠着自己的力量努力做到不让都市重塑的速度超过情感崩溃的步伐。
于我而言,今年《强尼凯克》的出现正如去年的《八月》,如果说《八月》是对时代、对记忆的一次印刻和重塑,那《强尼凯克》或许是对现在或不远未来的一次预演,二刷之后不断感受到每个肢体动作都在朝着那个方向拼命的张狂呼号。
生活是黑洞,拼命地吸收着每个人的爱与秘密,和那些藏匿不住欲言又止的谎言和借口,然后反过来又组建起生活的基本,形成波澜不惊的汹涌暗流,滋润出更多的爱和秘密,形成一个巨大的三维循环,包裹着每个都市人。
《强尼凯克》的思维方式和呈现手法,便是对此循环的美化展示。
正如电影所述,鹦鹉飞走了,强尼出走了,每个人都似乎在这个城市经历着或大或小或庞大或琐碎的事变,每个人也都在生活,在挣扎,在抵抗,他们想要世界做出一点改变。
可是也正如结尾,汽车还是会抛锚,鹦鹉还是没回家,强尼仍在失踪,生活也只会以最古老的样貌和步调缓慢行走,没有余地。
下面摘录了部分采访内容,都是我本人比较感兴趣或是疑惑的地方。
(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为了阅读方便有必要删改)1.《强尼凯克》片名解读《强尼凯克》的项目阶段其实是用英文名字开始的,就是“missing Johnny”的部分,但是后来跟其他人交涉的时候会觉得需要一个中文片名,然后把Johnny这边拿过来用,就先放了强尼……其实整个故事是娓娓道来的,很日常琐碎的,没有什么特别需要交代的东西或者是很浓厚的点,所以后来我们就随机想了一个,因为和那只鹦鹉也有关嘛,就叫《强尼凯克》。
初剪完之后他们又要再做一次片名的时候,丢了非常多片名出来,会出现一些具象的东西,像《那条路》《城里城外》,可是怎么听就是不对,我们发现一具象之后就不对了,就放不到一块了,所以最后毅然决然决定了《强尼凯克》。
2.演员的选择柯宇纶:宇纶的部分,其实在写张以风的时候,就有在考虑。
因为有时写剧本,我会先投射一些现有的演员,这样我比较好操作。
我当初的投射其实就是宇纶,因为在那个年龄层的中生代的台湾男演员里面,真的就是宇纶最合适。
他这个角色生活感很重,他要演一个装璜的工头,等于工班的一个领导这样子,然后我看了几个人之后,我就觉得,他演技是有的,生活感也有,他让你觉得就是身旁的人,你也不能说他不帅,他帅起来挺帅,但他一进去到一个角色里面,就会变成很用功的演员。
所以剧本最开始也是给到了他,让他去消化,也没有什么很特别的地方,整个合作下来也蛮有感的。
瑞玛席丹:其实找到她是个意外,因为当初找徐子淇这个角色的女演员也是挺困难的,她算是三个主演里面最后敲定的人选。
因为徐子淇很大一个特性是她很毛躁,她必须要有一股生命力,因为她就是20岁到30岁,她还年轻,她还可以一直去闯,一直去撞,她撞跌倒了又爬起来,就是生命力很强韧的女孩子。
可是台湾的很多女演员都比较甜美白皙,那个韧性或那个倔强可能有,可是一直少了一个很强力的信仰,或者一种动感的东西。
然后我就跟朋友在网络上随便乱看,就看到她,发现她好像主持过节目,十几岁开始做过一些平面,还拍过一些MV,然后就决定找她来聊聊。
当时我给她看了徐子淇的人物特写,她看完说,导演这里面只有两个东西,我不太认同。
第一个,徐子淇身上有很多刺青,但她不能再刺,她身上自己有自己的痕迹,我说好。
另外一个,她的宗教信仰跟我们设定的不太一样,我们设定徐子淇是一个藏传佛教,结果她说她是基督徒,我说没关系,这不打紧,你有信仰比没信仰好。
然后我们也算一拍即合,三个主演几乎见过一两次面就定了。
当然,在决定瑞玛部分,大家是会有一些讨论的,因为她等于是一个素人,然后要去撑起一个女主角,其实是蛮吃力的,但我们还是决定用她。
黄远:我那时候刚碰到他的时候,我觉得他的投入感很强,他很选角色,所以他看了这个本子之后,然后回去想了一下,他就跟他们经纪公司说这个OK,他喜欢。
然后我们再继续聊,因为他们三个人那个时候我们是分三个本子,就我们不是一个单本给三个主演,他们个人有个人的部分,所以他们看不到别人的故事,不知道别人在干嘛,所以他可以很专注投入在里面。
我那时候看黄远是我们在聊天的时候,他有一个很奇怪的能量,他是一个非常非常沉稳的年轻人,他当年才24岁,然后他可能跟你讲话也不看你,他就看着你那杯茶,就回答你一些问题。
我就觉得挺好的。
到开拍前一个礼拜我知道他有一个撞墙期,他一直在抓,然后到一两个礼拜之后,他整个就找到了。
那个本子上的台词,他有时候很喜欢改,或者是喜欢跟你讨论,就是非常有想法的一个年轻人。
他(李立)是亚斯伯格症,俗称自闭症,自闭儿的症状会比较不同,他们像是一个综合症候群,而且它的功能性也会不一样,有些功能非常低的他会连自己穿衣服都没办法,但那时候我们并不是想要去探讨那个病,只是说这个病的症状会和很多都市人的现状很像。
所以我们跟黄远聊的时候我们就选了一些,比如说,他对时间非常执着,他妈妈会控管他。
也跟他聊过,他之前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现象,像他之前坐捷运去上学,他有时候坐着坐着就不想上了,他就一直坐,他也不管其他事,就飘掉。
因为他以前上学的时候也是一个有很多自己想法的年轻人,所以我们当时就设定他对时间比较执着。
然后他喜欢搭乘一些公众的交通工具,比如捷运啦公车啦。
他在搭乘捷运的时候就是他比较思念他哥哥的时候,然后到他阅读障碍,他一定会有阅读障碍,所以他会读报,玩录音笔,因为他读他很无聊嘛,所以他可能就会把它录下来然后回放来听。
3.距离感我从戏里面来谈这个距离。
这场戏我们拍了两次,你们看到这是第二次在超商前面,第一次我们拍是在徐子淇家的天台外,那天柯宇纶不太满意自己的表现,所以跟我上诉说可不可以重拍?
我说那我们那个场景已经退了,没办法重拍。
但是他就很坚持,然后我就说那我想一下在哪里重拍——成本又不能太高,又不能太难看或者太不合理。
后来就在Seven11,超商前面,我们就讲说,那你什么时候讲话,吃完饭、饭也没吃好你们就去那边。
然后他们就聊,那天我们有在聊人跟人距离这件事情,因为在等他们打灯嘛。
然后就跟宇纶在聊,他感触特别多,因为可能接近拍摄后期,他状况越来越好,然后他就问我说人跟人之间距离的事情,我们其实也没特别聊什么,然后他就问我说,他就问那我等一下讲一句台词好不好?
他说是你之前说过,我说我不记得我说过。
他说你真的说过,我说随便,你觉得适合张以风你就讲,你不要太脱戏,或者太重。
因为宇纶也是一个表现方式很重的演员,这次也是一直拉他,就是让他再淡一点再淡一点。
所以这句话他们自己讲的,讲着讲着就讲到这句话,我倒没有刻意地去写这句话。
4.感情文本的时候,其实他们(徐子淇和张以风)应该是要有再暧昧一点的情感,可是因为我们在观察瑞玛跟宇纶两个人,觉得他们的化学作用很怪,跟《强尼》很像,好像有又好像没有,没有又好像有一点,然后我们本来文本上是床戏的,不是跑步的,但是怎么看,就是两个人都没有办法……然后我就想那去跑步吧,就是用跑步这场戏来取代性爱。
那宇纶就说那要怎么跑?
跑步很无聊。
我说不无聊,因为宇纶也不高兴,他说你把我的性爱戏删了,让我去跑步,我说那你就把这场当性爱戏演吧。
对,其实就是这个过程。
因为那个步道很长很长,他们要一直跑到墙壁,我就说那你就从前戏开始想,到高潮,然后到那边。
然后宇纶就开始比较兴奋一点了。
他比较愿意跑,不然他不太愿意跑的。
然后瑞玛也很愿意,她说太好了,我不用跟他躺在床上,我跑死我都愿意。
他们两个是很可爱的,因为他们两个年龄其实差了一段,瑞玛大概二十五六,宇纶已经快四十了,所以比较像兄妹,他们在片场也都开玩笑,就没有太浪漫的男女火花,所以那场出其意料地好,我也一直没喊停,他们跑上去之后,我说你们就喘嘛,然后一句话都不能说,就是这样。
其实他们跑得非常非常累,因为那个坡,你不要看那个没有什么,但那个好长,那边他们晚上跑,跑到宇纶后来真的跑不动了,瑞玛是体力很好啦。
输优秀的生活流电影(如《欢乐时光》/《一一》)很大一截,尤其老生常谈主题因台词表述而显山露水。
几位主演的表演、林强的音乐和对台北都市的环境捕捉很不错,但问题在于很多时刻影像陷入一种“文艺漫生活”倾向的调调里。
另外可惜的是片长稍短,中段投入后迅速结束了。
感觉没说完没说透,故弄玄虚,让人一头雾水。
距离我抵达桃园机场已经过去了一年之久,那时台北突然闯入了我的生活,为我展示了大中华区另一幅生活图景,几乎完全打破了我以往的思维方式,所以当时隔一年后再打开同样已下载一年之久《强尼凯克》时,文山区的街道、松山新店线的地下铁、信义区的立交桥再次真实的展现在我眼前时,所有关于台湾的人和物的记忆,一股脑儿的涌上了我心头。
从这个意义上讲,《强尼凯克》在景观的再现上,是真实的。
影片的开头,女主角接到了一通“寻找Johnny”的电话,这揭开了电影的序幕,也成了贯穿整部电影的一条线索,成为生活的细节而存在。
然而Johnny到底是谁?
nobody knows and nobody cares.纵使女主人公怎样想去向对话那头解释,纵使几次反复,也得不到任何反馈——寻找一个虚无缥缈的目标,抓住一个线索拼命追寻,困在怪圈里一无所获,沟通了无所获言语无所作为。
影片所期望展现的生活图景,在一开头就讲了大概,正如当下年轻人的生活。
一瞬间也是动的,只不过随着时间的缩短,动的幅度也变小而已。
脆弱且易碎。
在台北租房居住打点民宿的女主角过着看似平静的生活,与男友之间关系因为一点点摩擦被极具的放大、整个搅碎。
驾驶着老爷车的男工头行驶在景兴街上抛锚,仿佛一段记忆就此沉睡而怅然若失。
房东家的儿子按照母亲纸条的指示过着按部就班的平静生活,却因一直麻雀而唤醒了压抑的情感和记忆。
不定且无力。
当发生争吵,女主角和男友之间的对话熟练地在英语国语粤语之间来回切换着,无论是聊天还是吵架,他们到底属于谁?
他们的语言究竟是什么?
什么样的沟通才是有效的?
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答案。
当工头带女主角到家中做客,意外的惊喜让饭桌活络起来,然而酒后的对话又点燃了积压在心胸里的情感。
一如房东母子之间平静生活内情感的爆发。
但在爆发之后,又是新生,虽然这份新生可能是超脱也可能是原地打转。
房东母子重新接纳了过去的记忆,重新回到了原本的生活。
女主角割断了和过去的联系,在奔跑完之后开启了“新”的生活,当工头和她一起开车上到城市的立交桥上时,“老爷车”再次抛锚,又回到了起点,每人能从这种生活里逃离,所有新生都是周而复始。
再次审视,一种距离感驱动着故事发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变量。
最开始房东儿子对鹦鹉和女主人公产生兴致,也因此收到了房东的警告,让他和女主角保持距离。
而工头也许久未回家,反而是“北漂”和以前认识的老师相处甚欢,当做了第二家庭,而这个第二家庭里也充满着内部矛盾,而作为第三者的工头和家庭里的阿公更处的来。
女主角和男友之间似乎保持着一定的空间距离,但这种物理的距离最终转换成了心灵的距离,对距离感的不同体验一个是渴望自由一个是渴望占有,最终导致了两个人关系的分崩离析。
对于都市里的个体而言,和周围人到底要保持一种怎样的距离,一种怎样的联系?
甚至于最终和所有人都保持距离感,导致所有人都失去了联系?
我想,这里可以再去看一下本季的动画《皿三味さらざんまい》里关于欲望和联系的讨论,或许对当下的个体有更好的认识。
距离感太近会让人们不知道如何去爱,太远也一样这些人、物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元素,这些基本的元素组成了每一个事件,这些事件和它所引发的触动构成了我们生活中的记忆。
如今,这些不同层级的概念被摆在我们面前仿佛再现了我们生活的图景,在看完《无主之作》之后,我有了一点新的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并不是有目的的被创作出来的,它没什么(超越的内容)想要讲述的,它只是再现了某一时期的情感和生活场景,它是真实事物的再现,当你看到它感受到了深切的共鸣——一切真实的都是美好的
虫子爸无剧透影评之强尼凯克十分给8分推荐人群 非单身人士张楚曾经有首歌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看完强尼凯克,我想唱这首歌,不过歌词要改成不孤独的人才是真正可耻的,我不寻找,我不依靠,我就是非常的骄傲。
脑洞影评看完电影我恶意的想去寻找无限手套,响指一打,单身狗都好好的,不单身的灭掉一半,社会重组,留下的人才是可耻的。
为什么没有三颗半星的评价,我评的是三星半。
可贵的是作为处女很成熟,对表演的控制,美学的掌握,这部在加上詹京霖导演的《川流之岛》,实现了台湾作者电影的传承,意义重大。
非常值得观看。
小缺点是美学上和侯导的看起来太过相似,此处减掉一星半。
以后作品可以构建完善自己的电影美学。
FIRST没拿奖太可惜,不知道怎么评的奖,像是一帮糊涂蛋。
期待导演以后的作品!
强烈推荐!
我记得那些夜晚,玻璃杯里冰块被黑牌的温度包裹,发出清脆的破裂声与微醺的酒香,这些陪伴多年的记忆在潜意识里作祟,以至一直误以为电影的名字是“约翰走路”。
误打误撞的小情绪有趣,一次又一次手机铃音响起,若是配上王菲的《打错了》,会不会让空气里凝结的气氛不那么尴尬?
侯孝贤监制里看不到《最好的时光》的影子,反倒是那略显造作的空镜、高架桥下玩着积水的少年、黄韵玲呆坐在角落里的等待,让人不止一次想起蔡明亮。
用零散的剧情、缺失的人物过往、压抑隐忍的慢节奏让情绪慢慢涌现,道出城市里的孤独与疏离感,一不小心就会因为掌控的失衡让人觉得造作,《强尼凯克》看似是日常生活的对话,却没有发现自己其实是在云中漫步,很难从人物的对话与情绪里感受到生活真实的点滴,柯宇纶在7-11门口满是文艺腔的回忆、那句“人靠太近了反而不懂去爱”彻底破坏了之前摄影与剪接营造的氛围,这更像是名牌团队精心搭建的摄影棚里,交给对摄影一窍不通的初哥去拍一辑商业大片,天分与触觉可以弥补技术上的缺陷,但无法挽救生活经历带来的沉淀,黄熙提现出台湾这几年文艺片越来越流行的矫揉造作,堆砌得再美好绚丽,内里空洞,缺乏真诚的影片,总也难触动人心,所以你无法找到《爱情万岁》里在公园长凳痛哭的撕裂感。
记错约翰走路也没什么不好,反正强尼到最后也没有出现,电影内外,都是缺失的两小时。
正巧在开幕式那天看到这部影片。
剧组也来到现场,可惜剧组的分享是在影前而不是影后。
很难得。
因为作为一位新晋导演,可以用这样的手法和题材去做一部电影。
这是不容易的。
因为大部分讲“一个故事”的电影,很多连故事都讲不好。
但是这部电影看起来不是讲一个故事,却是在以一种高级的方式在讲台北巷子里的普通人。
普通人的生活细节,普通人在生活日常中的压抑和爆发。
它或许是说,对于很多的平常百姓而言,他们的故事也那么好看到以全篇累牍的方式去讲述,但是他们的存在方式却依然有着耐人寻味之处。
这便是生活中的小故事,小苗头。
你能从那一瞥中领略背后的悲欢离合。
所以电影里的人物,谁都没有以撕心裂肺的形式出现,那些撕心裂肺的人也都以活着的人的回忆的方式存在。
这份隐忍背后,有很大的想像空间。
而这正是电影的成功之处。
我很高兴在这部电影里,明确地感知到侯孝贤先生的监制的作用。
我相信他和年轻导演的讨论绝不在少数。
这里面有很高级的手法。
除了有几个演员戏份多多少少有些演员的痕迹外,其他人的演出都像纪录片式地展开,是另一种惊艳。
很期待这位导演接下来的作品。
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这部我一直认为是烂片的电影却时不时浮现在眼前,没有故事,没有高潮,开始和结束都是在车子坏了,不断的有人打电话过来寻找一个叫强尼的人,没有人知道他是谁,老头和家里的关系处不好,天天吵架,只能和隔壁的老头混在一起,女孩的鹦鹉丢了,所有人停下来帮她找,她的前夫却很讨厌她养这些东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太近了,不知不觉中所有人都在给对方压力,没有人关心你为何来,未来想去何方。
有这个想法,是因为父子冲突那场戏戏里,豪豪怼他爸说“你每天跟角叔腻在一起恶不恶心”刚才还在帮他的妈妈马上大声喝止了他。
如果角叔只是父亲的老朋友,儿子应该不会用“恶心”这样的字眼。
只是一句争吵话可能有过度解读的嫌疑。
记得还有一个镜头是角叔和爸爸一起岁月静好地把药装到小盒子里,暖黄色的灯光打在两人脸上,张国柱线条僵硬的老脸终于松弛下来,那种默契和舒适的气氛从来没在家庭戏中出现过。
然后下一场马上接的戏是徐小姐跟她男友的冲突,吸尘器发出巨大的让人极度烦躁的噪音,用“无法听到对方在说什么”表现有裂痕的恋人之间沟通的不能。
两场戏声音之间的对比似乎也是在暗示角叔和爸爸的恋人关系。
再对照前边豪豪跟柯宇纶的窗边聊天,说妈妈常会因为很小的事情跟他爸大吵特吵,吵完他爸就去角叔家住几天…于是这样解释就很通顺了:知道自己丈夫是同志的母亲只能把几十年来心中无法言说的巨大怨念拆解为无数个小矛盾,发泄在日常鸡毛蒜皮的事情上;深柜的父亲长久以来在家庭责任和自己的同性爱人之间反复挣扎,知道儿子知道了自己性取向后,产生父权坍塌的无力感(生日这天故意让豪豪收碗就是这种无力感的挣扎;规定自己的书房孙子翔翔不能进去,可能就是因为儿子小时候曾经进去过,发现了父亲是基佬的秘密);作为儿子的豪豪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内心非常清楚所有的原因,所以才会非常心疼母亲憎恶父亲,即使离婚也没搬走选择留在家里照顾母亲。
导演的这种刻意留白,对主人公前史只言片语带过,在表意和理解上大大拓宽了影像文本的丰富性,也为像我这样的“过度解读”留了很大脑补的空间。
比如柯宇纶跟豪豪一家的关系、徐小姐女儿是跟生的、呆萌的失忆症少年他哥哥发生了什么……慢慢回味的话都能在有限的文本中延伸出很丰富的细节,非常有意思。
在First看的第一部长片,侯孝贤监制。
我不是因为侯孝贤的名字走进电影院(个人更喜欢李安和杨德昌),而是因为被影片简介所吸引。
故事围饶都市里三个年轻人展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寄托,在偌大的城市里游走,失落,再次前行。
有的人批评故事太散,但我觉得导演其实侧重想讲的是人,人的处境,人和人之间的距离。
而它好就好在并没有刻意地去强调里面的人物有多苦,多不容易,而是举重若轻、娓娓道来。
尤其是柯宇纶饰演的张以风这个人物,一个只能在车里刷牙洗脸的年轻人,背后有着悲苦的故事,但却善良而乐观,从小父母离婚,将中学的历史老师视作家人,常常给他们搬回一个新马桶什么的;下雨天,怕屋顶漏雨,一个人爬上房顶修补;这些很小的细节使人物立刻鲜活了起来,柯宇纶也演得非常好,他的好体现在不用力,和影片的风格一致,很淡然,很润物细无声,但你会在某个瞬间被他打动。
我其实很希望导演能在他这一条线上有多一点发展,但导演很克制,点到即止。
当然,瑞玛席丹的表演也不错,在两文三语中随意切换都没有什么突兀感,是未来很值得期待的一个演员。
也喜欢影片中关于“鸟在那一瞬间是动还是不动”的思考,我们到底是动还是不动的呢?
很有余味。讲亲密关系的羁绊,讲时间在自然里的流逝。灵动的开头,三人像洄游中的鱼,距离时远时近。单车划过水洼的轨迹,昏黄甬道里沉默的飞驰,狭窄步道里的奔跑——鸟在飞行中的“动与不动”。有爆发,但不如想象中那样畅快,最后还是停在路上,抛锚,塞车,争吵,始终只有鸟叫得自在。漫不经心的反叛之后,谁也不知道逃离应该如何开始。喜欢了。(音乐是林强诶,半天也没找到原声带,气)
疏远
1、人与鸟、城市与牢笼形成镜像关系,人与人之间距离越近越疏离,直指当代人际关系;2、生活流的叙事,呈现“此刻”的人物状态,而将过往的秘密仅露出边角留白,这点有些刻意化了;3、结尾车在高速上抛锚,故事戛然而止,镜头上移是整个台北的车水马龙,个体命运淹没在了时代洪流中。
黄熙用无法言说的孤独,忧伤和隐秘,包裹了三个主线人物的过去,只露出零星半点。她轻轻掠过这座河边的城市,像鸟儿落在了小庙的檐头,由着浮草在水面漂泊流落。它并不以晦暗麻木来填充电影,却大有“人生如寄,多忧何为”的感叹。晴雨相间,昼夜晨暮,日复一日,生活一直在这里,它仍然有无限之美。
形式来自侯孝贤,内核来自杨德昌,有点台湾新浪潮回魂的意思。片名取得巧妙,以鸟喻人。用长镜头捕捉人与物的自然反应(特别喜欢鹦鹉袭击,生动)、一些空镜头尤其是结尾,镜语明显借鉴侯孝贤,不过没那么极致,与剧本作了平衡(相遇和细节设置)。人独处时孤独,相处则逐渐疏离,美好的相遇终于也被困在当下。近年来看过的台湾电影中最喜欢的一部。
“人跟人之间的距离太近了,才会变成这样……透不过气。”总会分神记不住东西的李立永远记得哥哥在过的那条路,像粒尘埃飘啊飘的张以风每天都在重复抛锚,徐子淇和有时会想念的女儿通话最后一个问题才是你还好吗,张致豪偷偷牢骚却偏偏要在他老子生日那天发飙。这是每个人循环往复又逃不脱的生活,琐碎,平淡,麻木,但又充满人情味……鸟飞了,抛锚了,结尾鼻酸了,有种莫名的同感。喜欢的片段:两个人不说话车子飞奔在隧道里、被夹在来回往返捷运轨道下的李立、海报那段、关于动和不动的讨论。ps,黄远真的和8年前爆炸里没变化耶!最后一幕真好看~(台北)
我有点理解导演想要表达现代都市里人们那种孤独与疏离,每个人都有100种不快乐的理由,不过目前他的才华和能力还无法匹配得上这份矫情。
这种电影太考验人的耐性了 不适合我
我想看这部电影 2018-06-09 我太喜欢这种电影了。可以当作bgm、可以背诵的电影。
7.3那些琐碎的生活镜头更像杨德昌,三线交加编制成台北群像。情绪是内里暗流涌动,表面波澜不惊直到最后一戏道破,这种编排不稀奇,只是可惜最后火候不够強煽去凑。就如男孩在郊外雨中骑车后回房对饰物落泪。不过其对于人物状态的呈现还是挺有想法,结尾高速抛锚的设计很好寓言式的道出人各有态的母题
所以摄影好、表演佳、剧本不错……到底有什么用?还不是照样空洞。
「距离近了,就不知道怎么去爱。距离远了,会忘记怎么去爱。」徐子淇和张以风坐在便利店门口喝啤酒,互相交换身世。徐子淇说她有一个七岁的女儿在香港念小学,她们偶尔通电话彼此寒暄般的问候。之后某天徐子淇在捷运站遇见母女一起买车票,她突然想打电话给女儿告诉她「我爱你」,却只能简单机械寒暄。
喜歡黃熙在交通工具運作上的調度,結尾的車流,在一個看似「卡死」的僵局下,竟然在鏡頭移開之後又開始緩緩前行。以都會細節比喻生活狀態,能見到內化大師心法的新導演筆觸。有點可惜的是,還是有些小片段不太好看,好像要撐起一百分鍾的時間感尚嫌不足,但我會很期待黃熙繼續拍第二部長片。
会心
藏和显的比例略感失调,群像建立模糊,而剧作上又缺乏贯连整体的表达核心,只得依赖台词点题串接,以致于散文化的叙事虽有其形,内里却显得匮乏。隧道和天桥等几场变奏的戏不错,却强烈感到侯孝贤的影子,但整体来讲,从形式到主题倒更让我感到像近几年的“丧主题”日影多点。车距太近会堵,人近反疏。
505
题材本身难度很大,完成度非常可观。生活流飘来荡去,但可贵的是导演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形散神没散。女主角十分自然。
空洞平庸,藏着掖着的水面下的冰山我明白,但还是很没劲,而且很松散。可取之处是对传统家庭的状态刻画得还挺真实的,并且塑造了一个城市空间。
我爱林强;观感不错,在生活中提炼出近乎符号式的美感,中间有段设计女主和情人吵完架后跑到邻居男人临街停考的车里,然后紧接着就是饭局上的吵架,女主以为这就能逃避困境了,没想到只是进入了另外一个困局,我想这段设计比它任何台词都有力,最后高架上推车,不能说完美但有点阿巴斯的味道。
看着他们过着都不太如意,才能感觉电影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