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看这部电影的人都会问的吧:恶人是谁?
影片还没过半,我几乎就觉得,这个“恶人”所指的,可以是每一个人。
被害的佳乃在生命的最后几分钟里,用冷漠、怀疑、侮辱到威胁,一步步言语暴力的升级,最终硬生生将清水逼上绝路,在我看来,跟她自己将颈项伸进绳圈,两手一点点拉紧,自行了断是一回事。
首先将她带到荒野里的增尾其实只是一个加强版的佳乃,让她自己体会到弱势的感受而已。
每一个人都有软肋,因而软弱,只是各自段数不同。
小鱼可以通过对虾米的捕食来缓解来自大鱼的恐吓,虾米还有泥土垫背……这几乎是一个没有尽头的食物链。
对虾米来说,小鱼是恶人,对小鱼来说,大鱼是恶人,只是视角的不同罢了。
所以我觉得,《恶人》的价值观,其实是整体模糊,细节凌乱的一处弱点。
从所谓“世人”的视角来下达审判,恶人当然是清水。
但是从清水的角度,以及爱上清水的光代的角度呢?
清水无疑就成了这条食物链里的底层居民,弱者被逼无路,只有反咬一口,了断施害者带来的痛苦。
从清水的奶奶的视角看,抛弃清水的妈妈是恶人;从清水的妈妈看来,清水一见面的“敲诈”行为也让儿子成为“恶人”;从佳乃的爸爸看来,清水,增尾都是恶人;但可以说是“自掘坟墓”的佳乃,在世人,或者说世间通行的道德法律观看来,她无疑是受害者。
每一个视角的选择,可以大体反映这个导演想讲这个故事来表达什么,看完《恶人》之后,各种视角夹杂在一起,拼出重叠交织的光斑,有些眼花缭乱,不知所指。
但或许这反倒表达出一个观点:既然有这么多视角,又怎么会有统一的标准,判断人的善恶。
于是导演瞬间从捍卫者成了旁观者,从相信者变成了怀疑者。
恩,其实挺老土的(オイ!
)不过亮点也倒还不是没有。
如果内心没有什么仰仗倚靠的话,真的是极其危险。
这是我看完《恶人》之后,最深的感触。
曾经在某一个时期,一直思考着人类的生存状态,最后得出一个字:限。
也不是什么好原创的东西。
当初毛姆在《人性的枷锁》里也或暗或明点拨了几笔。
受这个思路的影响,再来看这一个个软弱的“恶人”,无不是囚徒困兽:一生被一条街束缚,一生被一片海堵住,一生被一个孩子拖住……一生莫名其妙地来,又没名堂地走,呆在一片熟悉到骨子里的荒原,渐渐失去了出口。
失去出口倒也并不可怕,怕的是不知来由,不明意义地被封住。
于是什么仰仗,什么倚靠,就是想为自己缴械弃甲找一个理由。
“我是因为寂寞,才想找个伴的”“我是因为有孙子,才撑到现在的”“我是因为老被妹妹笑,才想找个男人的”……这些理由琐碎归琐碎,在当事人看来却有极大的说服力。
学素描过后,渐渐明白,光要是没有影,就难以成立;而人,能确立一个“我”,太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外界:从镜子辨别相貌,从振鸣判别声音,从他人的评价里树立自己,从一个个琐碎的理由上建起名为“自己”的这座虚妄的堡垒。
因为事先被错误消息“剧透”了一下,所以《恶人》的结尾倒来得有些出乎意料,有一种凝聚温凉的美;至于是不是胜过《告白》,实在不好说,不过二者让我挺失望的一点就是情节线挺薄弱;不过妻夫木同学的演技让我刮目相看,深津的倒是一般,感染力没有隆子在《告白》和《维荣的妻子》里面的强(ms有点私心啊……喂==)看完结尾之后,突然觉得:人真是一个奇怪的容器,装了那么多情感,到头来还是会被情感吞没。
本文于2021年2月20日有改动,将原文中的穷逼一词替换为qb注意三处1.为什么不给爷爷请保姆2.为什么多次哭着找了妈妈3.最后的最后,婆婆为什么勃起了你们这些qb你男朋友就在面前,我TM撒跑尿就把你给迷住了尼玛你男朋友是白痴啊,想伤害就伤害哎你们这些qb吃了大蒜就上我的车,我开个窗户你还嫌冷本来想打一炮都没心情了,踹死你你们这些qb她有认识的人做律师就把你吓到了啊我们家开老字号了温泉旅馆的开三次房就是你们一个月的收入律师一大把,你让让她来吓唬我啊你们这些qb她要见你还要钱?
给呗还哭着找妈妈我怎么就不用找呢,零花钱太多了,都不知道怎么花啊你们这些qb竟然打车去送花那些二逼知道什么呢?
哈哈哈,“什么样的人啊,竟然把人活活掐死”说这话的大叔昨晚刚拉着个小女生在我们家旅馆开房死相唔,日志的最后,在我的肆无忌惮的笑声中去工作吧,去苟延残喘吧刚把爹!!!
qb们!!!
有关亡命鸳鸯题材的电影有很多,这部《恶人》有人将其归于悬疑推理片,我个人看来,与其说是悬疑片,不如说是温情治愈片。
一部悬疑电影如何治愈?
影片以一个骇人的凶杀案开场,其后的叙述却像罗生门一样展开,所涉及的案件当事人的亲属友邻逐一登场,而影片关注的焦点在确定案件嫌疑人之后,逐渐从案件本身转移。
按理说,被害人家属对于犯罪嫌疑人恨不得食其肉,然而,本片相当篇幅给予了被害人之父对于非嫌犯的追踪。
这名富二代嫌犯在负载被害人的途中将其抛弃,具体说是一脚将她踹到车下,间接导致被害人与真正嫌犯相遇致前者死亡。
在深夜的高速公路上,怎么能一脚将女孩从车里踢下去?
带着这样的疑问,被害人之父出现在这名大学生面前。
然而这种秋菊式的讨说法对于大学生起不到任何作用,从头到尾他没有半点悔过的意思,抛弃的女孩只是他扔掉的一双旧鞋。
老父亲的那句话“你有什么此时此刻牵挂的人吗?
你只会抱着浮华虚荣、轻视别人度过一生”,空空飘荡,只是轻轻触碰了一下大学生身边的某个朋友。
至少,他们不是集体看客。
在嫌疑人的外婆眼里,孙儿根本不可能是个杀人犯。
他木讷老实,他照顾夫妇二老,经常要送外公去医院,他拿到的第一份工资给外婆买了丝巾。
可是,这只是单纯的生活印象,孙儿的内心世界她哪里知道,即使知道,又如何管得了。
她不相信孙儿杀人,或者她不愿去相信。
然而从不信到最后的知道、接受是外婆的一次成长,她从中获得了正视和胆量。
一个容易相信他人的人,即使被骗,她也会自动屏蔽,寻找借口。
她意识到被医生欺骗养老金,找上门去,任骗子任意推搡,死活抱着桌子腿,要求偿还被骗金额。
对于蜂拥而至的媒体从躲避不及到抬头走进他们之中,深鞠一躬。
嫌疑人的母亲,那个早年抛弃孩子的生母,一进门就叫嚷着没把孙子带好,甚至还说,见到我就是找我要钱,今天发生这种事也不奇怪。
而从后面情节可以得知,嫌疑人并非天性封闭自己,不过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可以倾诉的人。
当他和光代相遇之后,他向她倾诉,倾诉的过程中自然提到了这位母亲。
”她骗我不要回头看,然后他就走了,我也一直没回头,直到有人来把我抱走。
“这个将他丢下的景象在他往后的岁月中不断重现。
伤口已经无法愈合,却可以在倾诉当中获得疗愈。
她真的知道母亲对于孩子的意义吗,还是她已选择抹掉这个意义。
而另一条线,命案在身的嫌犯最后握住的暗夜之光,才是导演最想要传达的。
一个人在杀人之后突然变成了一个好人。
从品行上说,他几乎毫无缺陷,要不是之前来那么一下。
唉。
这是多好的恶恶相报的反面教材。
他感受到光代的真诚,他去向她道歉;两人感情再深一步,他选择向她坦白,他杀过人,再去自首;在警局门前,她大按车喇叭,他回到她身边。
刨去前情的案件,这都可以拍成一个亡命天涯的激情故事,联系《末路狂花》,原本也是防卫过当造成的杀人,却真正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但这真的不是一个“恶人”,想要他(和她)恶一点点都不行,他们的逃逸无非是延长被捕之前的时间。
无需车祸失忆绝症,这二人已然要把人都虐得七荤八素,导演也从这里大举煽情而不可收。
光代到便利店买东西被警察认出,从派出所偷跑出来,连滚带爬地回到他们藏身的灯塔;警察已将灯塔包围,恶人露出“真面目”,死死掐住光代的脖子,只能说在编导脑洞大开的地方出现黑洞,玩虐玩得好嗨,也破了功。
恶之后的善也未免太善了。
为了避免光代被怀疑,为了让光代尽快忘掉他,就掐住她的脖子,扮演一个专门挟持女性的凶手,好端端的现实剧露出一点言情片的影子。
我想他是狼狈地被抓住,出去抽根烟的功夫,别整这些戏剧的东西,套路了。
这部片子与其说讲罪恶,不如说讲宽恕。
首先是光代对于嫌犯的宽恕,尽管这其中有很大的感性因素;其次是被害人之父对于富二代和女儿的宽恕,富二代前面已经提过,对死后的女儿,他说,这不是你的错;再次是外界对于嫌犯的外婆,一个公车司机同样对她说,这不是你的错,要振作。
最大的宽恕来自作者,他给了这个杀人犯一个礼拜的假期,只是想告诉我们,那些看起来是“恶”的人,就是真的那么可恶吗?
在那个灯塔上,他蒙住光代的眼睛,牵她上去,迎向光,再把手松开,这个结尾刚刚好。
只有光不吝啬,面向所有人,只要你向着它。
好莱坞,总有某些地区电影抱团放话要挑战他,比如宝莱坞,比如90年代的香港,比如00年代的韩国,还有张国师陈国师等等。
好像从未听说日本电影人喊出挑战好莱坞的口号,一直就那么悄悄咪咪自说自话的拍电影,但细数起来,国际级大师出得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多。
光一个黑泽明,足以羞死那些挑战者的先人。
恶人,是个标标准准的经典手法拍摄的电影,所谓经典手法,就是安安静静直直白白的讲一个故事,娓娓道来,不耍花头,花很长时间慢慢铺垫,把你带入情节,看完它,然后被他打动。
好莱坞这套耍得最好的,是伊斯特伍德。
恶人节奏很慢,但不是故意装怪的那种慢,无数个毫无必要的长镜头空镜头之类的;更不是故意炫技的跳跃啊倒叙啊花样耍焦内容空洞,他就不温不火的讲故事,似乎显得故事很平淡,也确实,虽然是杀人,但你会觉得,里面人物个个都不算变态,都是我们周围的平常人,甚至都没有一个坏人,人人都有缺点,我们哪个没得缺点喃?
都还不是好罪大恶极的缺点,碰到一起,结果死一个抓一个,其他和这件事有关系的每个人,生活都被改变。
好像现实生活也差不多,天天那么多杀人与被杀,又有几个是变态杀手干的?
失去亲人的人,又有几个可以真正擦干眼泪继续向前?
讲这样的故事,对演员的演技要求是非常高的,不温不火的度最难把握,表面木讷迟钝,心里翻江倒海,还要让观众看不出来又体会得到。
这片不论主角配角,基本都可以满分,没瑕疵,尤其出彩的是3个女角还有那个大叔。
演死者据说是去年日本的最佳新人,演的真好,势利、算计、蛮横、无情等等,完全就是你身边那些讨人嫌,但是,那些小女生的小心眼和小调皮,你会觉得她真的罪不至死。
女主角是著名的演技派,确实抗得起,她做的事,细想起来不可理喻,她演出来却是那么自然,毫无痕迹,令人信服。
“我以为从此可以幸福了。
”这是她一句台词,好绝望的一句话。
奶奶是这3个女角中最出彩的一个,她的木讷和不知所措简直光芒四射,看完之后,印象最深的就是她的几个特写镜头。
还有她那句“我那么努力才活到这么大年纪。
”简简单单一句话,说完了生活的艰难。
大叔认尸前后那一段表演,非常完美。
你能感觉他完全被打垮了,然后尽全力维持不失态,表面上就是平平常常的举动,但他就是演得不平常。
一个好故事,一个好的讲故事的方法,一群好演员,基本上,一部好电影就只需要这些。
恶人做到了。
请允许我引用江国香织对于本片的评价来做标题。
她是这样说的:“不幸な場面よりも幸福な場面の方が悲しく、そのことがこわかったです。
淋しいから寄り添う、ということがすでに、のがれようもなく悲しいわけで、この映画のなかの人々は、誰もがその悲しみを、全身で受けとめながら生きています。
”看完这部片子,不知道该怎么来评价它。
最后部分的震撼之余,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一种平淡。
影片舒缓的叙事把本来就已经不那么富有故事性的故事拉得很长,加之本来以为会是一个像《嫌疑人x》东野圭吾风格的片子,所以有一种不得要领的失望感。
江国香织的话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另外的一扇理解故事的大门。
故事中每个人为难的处境、他们在这样环境下所做的抉择、他们的改变与收获,是那样的让人感到悲哀。
影片名为《恶人》。
第一反应是,这肯定说的是妻夫木聪扮演的清水这个杀人凶手。
他杀了人,全社会都在通缉他,法律惩罚他。
而除了凶手,影片中还有那个骗子医生和丢弃被害者的大学生增尾也算是‘恶人’。
因为他们做都欺骗、欺负了别人。
尽管他们在社会中有种种的庇护,没有受到惩罚。
而凶手不得不离开他所爱的人,付出代价。
是的,他杀了一个人,但是站在他的角度上来想,帮助自己喜欢的女生,反倒会被诽谤,那是什么样的心情。
而这种代价不仅仅是坐牢这么简单、自己人生全部被毁不说、还毁掉了那个和自己深爱的女人(女主角)的生活、毁掉了从小把自己养大的奶奶的生活、就连远房姐姐也因此受到牵连而叫苦连天。
其实很多细节可以告诉我们,杀人凶手心是善良的,(从交代凶手从小被父母抛弃有奶奶抚养长大中可以看出导演对于凶手的人性关怀)。
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骗子医生和大学生增尾。
他们是医术高超的医生和长相俊俏的大学生。
医生深受患者欢迎,尽管他卖假药,敲诈患者;大学生是自己社交圈子的中心,深受女生喜欢,尽管他实际上是一个玩弄别人感情,玩完就丢的花花公子。
特别是那个大学生,其实案件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因他而起,但他还是接受调查之后迅速恢复自由。
与凶手相比,他们两个其实更应该被叫做"恶人”。
不是吗。
谁才是真正的恶人?
再来看看死者,她不“爱”自己的父亲(与她父亲对她的爱和珍惜形成强烈的反差),她很势力,一心讨好连自己是谁都不记得了的大学生却对真心喜欢自己的穷孩子(杀人凶手)态度恶劣;就算被大学生丢在荒山野岭也不对前来帮助自己的穷人孩子抱有丝毫谢意,反而扬言要诽谤他让他名誉扫地。
从这个角度来想,难道她就不是“恶人”?
可以说,她害死了自己,然后又毁掉了凶手的一生,伤害了凶手的亲爱的人,让自己的家庭崩溃。
——虽然这些都不是她所能预料到的。
凶手、死者、骗子医生、抛弃死者的大学生。
他们有理由被称作恶人。
他们都是恶人。
这也是影片想要表达的——恶人不仅仅是凶手一个。
只不过最后接受社会道德审判的只有他一个。
医生和大学生是这场游戏中的强者,而死者的死博得同情,可以掩盖她的“恶”。
而凶手杀了人,而凶手本是游戏中的弱者。
凶手被带上“恶人”的标签。
命运使然。
除了女主角、凶手、被害者、大学生4人的主线。
影片对于其他小人物的处理可谓精彩。
只是简单的带过,没有过于详细的叙述,却把一个个人物塑造的丰满而传神。
用我们的话来讲,叫做生动形象、有血有肉。
受害者父亲和凶手奶奶出彩得快要盖过主角风头了。
受害者父亲在最后那段关于”对于一个人而言重要的人“的那段话让人印象深刻。
也是理解影片的一个重要的线索。
这个社会上有太多缺少重要的人的人了。
而对那些拥有重要的人而言,那些重要的人让自己变得强大。
对于女主角而言,凶手是她最重要的人,她不顾被误当做同犯的危险去向凶手通风报信;对于凶手而言,女主角是他最重要的人,为了让她不被当做同犯,他得差不多杀了她的去掐她的脖子;对于凶手奶奶而言,爷爷是她最重要的人,爷爷让她坚强有勇气去骗子那儿讨回公道;对于被害者父亲而言,女儿是他最重要的人,他为了为女儿报仇,他敢去教训身体和势力均比他强壮多了的大学生。
他们最后都变得强大。
而骗子、大学生他们不懂得去珍惜,没有那个“最重要的人”,尽管他们并不寂寞孤单,但他们对于社会而言,是废人。
谁是恶人。
谁不是恶人。
谁是废人。
谁不是废人。
这部电影里,不管是谁,都生活在一种悲哀之中。
影片很简单,就像开头所讲的那样,如果单纯从故事层面来讲,它简单得让人失望。
导演没有像今年同样大热的《告白》那样玩摄影,玩独特的叙事手法。
就老老实实的把要讲的在荧幕上铺展开来,让观众去思考,去挖掘,去理解。
你会发现影片就像没有经过修饰一样,干干净净。
就连里面杀人凶手的村落,家里面的内景都做得陈旧而真实,不干净也不杂乱,让你觉得好像真的有人家住在里面。
这值不值得我们的电影人去反思?
现在我们应该庆幸导演和编剧(小说作者)没有完全的把故事集中在’讲故事‘上面了。
这是一种可贵。
可以说,这也应该是此片能够成为一时轰动的话题、赢得这么多影评人垂青的原因所在。
说一些题外话,这个片子中就可以看出,日本女人的地位之低。
女主角、死者、死者的妈妈、凶手奶奶。。。
你可以从她们身上清楚地看到日本的男女不平等。
电影源于生活,生活中接触到的也是如此。
日本女人对自己的丈夫永远都是像对皇帝一样的乖乖的小声说话,家务都是女的来做,女的有委屈都是憋在心里,几乎没有感和男朋友和丈夫吵架的;男的可以对女的称“老子”说”お前”(日语你的最不尊敬的一个类型),而女的永远都只能用尊敬型的“您”和自谦型的“我”。
我不是女权主义者。
但是这样真的觉得很变态。
还有就是,那几场床戏,女主角的表演真是精湛。
国际电影节影后实至名归。
^^ps:推荐去看看官网,http://www.akunin.jp/里面有人物关系图和影片地图。
便于理解故事。
有一个附下崽的评论被豆娘删了。
所以不付下崽了。。。。。。。。。。
近年最佳作之一。
气氛渲染到位,音乐、摄影最高,灯光、服装、场景我都想夸。
许久不愿拿书的我都被惹得读了原著。
嗯。
你们以为我要开始比较了吗?
不针对本作,我想说所有的“原著党”都是垃圾。
你们喜欢原著,请抱着你们的原著,滚。
不要飞来飞去污染环境,你们当自己蟑螂吗?
电影和文字怎么比,你们傻的吗?
电影《恶人》——我的真诚 《恶人》导演: 李相日编剧: 吉田修一 / 李相日主演: 妻夫木聪 / 深津绘里 / 满岛光 / 冈田将生 / 柄本明 / 树木希林 / 盐见三省 / 池内万作 / 光石研 / 余贵美子 / 井川比佐志 / 松尾铃木 / 宫崎美子 / 永山绚斗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语言: 日语上映日期: 2010-09-11(日本)片长: 139分钟从不同的角度,抽丝剥茧一个干了恶行的“恶人”,最后,我们却发现他不能不说是个好人——只是干了律法难容的恶行。
这样的悲剧并不新鲜了,无论银幕内外。
只是,本片独到地剥离了一切哗众取宠的悬疑、反转等手段,小小的延宕却是着重刻画了那一群没干恶行的“好人”,最后,让我们不由发自内心地发现,他们才是真正的恶人——只是没干律法难容的恶行。
你是否也是个非常认真,真诚的人?
就像片中的“恶人”一样……直到有一天,当你离开了家乡,与外面的世界不期而遇的时候,你发现自己的真诚再也行不通了……那好,那好!
也许你也会把自己的头发染成和他们一样的金黄色;也许你也会用自己辛苦攒下的积蓄买上一辆你本不需要的拉风跑车;也许你也会和在网络上认识了才见过一面的女孩子去旅馆开房……可是在骨子里,你还是那个坐在家乡的海边石滩上,望着那座老灯塔,等着妈妈的孩子。
只不过,有些人刻意把那些忘记了;有些人还是忘不了,放不下——他们就是“恶人”。
为什么一个最真诚的人会做出这样的恶行?
或者,也许不该这么问。
因为往往正是最真诚的人才会成为最“恶”的“恶人”,对别人,对自己……因为他们总被伤得最深。
我不想再去批判“外面的世界”了。
哪怕片中的“恶人”是村里的孩子,“好人”都是外面世界的人。
约翰沁孤在《骑马下海的人》里已经说过,即使万劫不复,孩子们也总要出去的。
也许我们没有选择,最多,只能选择是否遗忘或坚持,选择成为“好人”或“恶人”,或者选择一生不停地于两者之间游离,漂泊吧。
所以该片塑造得最好的人物,我认为恰恰是那个受害者,那个出生在乡下,却极端向往外面的世界的女孩。
她夹在“好人”与“恶人”之间;她可恶,也可怜;她玩弄“恶人”,也被“好人”玩弄;她爱慕虚荣,也向往爱情;她伤害别人;也被别人伤害——致死。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更像这个女孩子,既无法成为“好人”也做不了“恶人”,却无一例外地成了受害者。
——这是导演只用蛛丝马迹的细节与对照,却勾勒出的最让我心醉与心痛的地方。
那么,我们真的那么无能为力吗?
以下,是导演借受害者的父亲之口,对片中的“好人”,也是对我们说的话。
“你有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人吗?
——仅仅想着那个人幸福的样子,自己也变得高兴起来的人。
现在这世上,没有这一存在的人太多了。
自己认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失去,然后,觉得这样就可以变强。
所以,就认为自己很看得开,把失去东西的人,渴望拥有的人当做傻瓜……不是这样的啊,这样的话,人类就完蛋了。
”可惜,在片中他几乎是对牛弹琴,那对我们呢?
该片从导演到表演,将一切冲突包含在平静之中。
无需语言,只用日常的动作却能将人物的内心张力表达得淋漓尽致。
所谓悲伤到了极致是平静,愤怒到了极致是脆弱,受伤到了极致是伤人——这些都在这部电影里如暗流般涌动不息。
日本导演对源于生活细节的表现点常常观察得深入骨髓,深得让人发冷发痛的。
我们这些写戏做戏、塑造人物都惯性得想当然的家伙该好好学学了。
2011年3月30日
从2010年的《恶人》到2016年的《怒》,李相日的导演风格已基本成型:多线索叙事、声画对位的音画处理、现代个体生存境况的主题呈现……李相日是一个镜头感极好的导演,即便你无法融入到电影本身的叙事之中,也无可避免地会被某个镜头所打动。
这是其优点所在,但在叙事和节奏处理不好时,又容易成为其软肋,本片即是如此,多条线索尚未完全展开,便急不可耐地奔向高潮;这也导致了电影后半部分的情绪几乎处于失控之中。
电影和小说最大的不同在结尾,小说里,被捕的清水祐一承认,他利用了光代对他的感情,而在电影的最后,祐一掐住了光代的脖子,意在洗白光代共犯的身份,在被警察带走的时候,他奋力挣扎,只为再碰一碰光代的手。
《恶人》能获电影旬报十佳的第一位大概是因为它戳到了日本人的痛处了吧,镜头下那个冷色调的世界里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朋友之间,亲人之间,每个人都急匆匆的用冷漠武装内心企图做到刀枪不入。
在这样的情况下,网络,成为了现代人类的精神寄托和主要社交场所,因为在那里,在面具的庇护之下,人类终于可以暴露他们为所欲为的本性,而当这种不加遮掩的本性从网络延伸到现实中来时,便发生了电影里的悲剧。
绝大部分的人,都像电影里的佳乃那样,从事着一份收入普通的工作,结交一群关系普通的朋友为的不过是在下班后不用独自一人。
这些人,表面青春靓丽但内心里漏洞百出,也就特别容易迷失在物质和欲望的迷宫里。
佳乃一边做着嫁入豪门的白日梦一边在网络聊天室里寻找欲望的慰藉,最后却成了欲望的牺牲品。
佳乃是恶人吗?
她对父母冷漠,对朋友冷淡,做着网络援助交际。
她放下尊严向富二代乞求一份带有铜臭气味的爱情,在被拒绝后却对试图帮助他的祐一恶语相向,一个典型的利欲熏心的贱女,却依旧是凶残杀人犯手下的受害者。
那个一脚将佳乃踹下车的富二代,他是恶人吗?
他是个可怜人,一辈子也就在对他人的歧视和嘲讽这样的负面情感中度过。
光代,她是恶人吗?
她是个自私的人,明知道祐一是杀人凶手,却还是和他踏上了逃亡的路途,明知道不会有结果的恋情,却还是要用一个共犯的罪名去交换。
她是个孤独的人,在雨夜独自骑车回家,在妹妹和男友出门约会的时候默默的吃他们留下的一小块蛋糕。
她也是一个傻瓜,和爱人藏身在寒冷的灯塔中,迎着海风摇晃着身体对着绝美的朝霞流泪以为能够忘记世间哀愁。
祐一,他是恶人吗?
他从小被母亲抛弃,是奶奶一手把他拉扯大。
在结尾处的闪回里,祐一和光代两人,对着地平线处升起的朝霞微笑着流泪,一个对着天空流泪的男人,他是恶人吗?
他只是一个被现实激怒了的平凡沉默的人。
还有那些散落在影片各处的“恶人”们,对着老人大喊“你的孙子是杀人犯”的记者,胁迫老人买劣质保健产品的庸医,把儿子抛弃在海岸线的母亲,他们是恶人吗?
恶人到底该怎么定义又该承受怎样的惩罚?
这就是电影让人揪心的地方,无法判断所谓的善与恶,我们面对的更多的,是善和恶纠葛的灰色地带。
佳乃的父亲去佳乃的死亡地点祭拜,在雨中他看见了女儿的亡魂,此时我有些明白死亡的意义重大,当死亡带走了一切属于人间的肮脏气息,也许每个人都会拥有那一张被雨水洗刷的苍白素净的脸孔。
父亲只是平静的对佳乃说,他说:“不是你的错,你没有错。
”此时在悲哀中我能想到的唯一一个词,那就是救赎,真正的救赎只属于一个灵魂。
和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很相似,《恶人》以杀人事件为始而犯人早早浮出水面,真正推动剧情的,是被杀人事件牵扯其中的,犯人和受害者周边的人他们的心路历程,从而折射出了社会中的重重问题和矛盾。
感情是电影处理的最出彩的地方,无论是男女主角之间由寂寞生出的生死相随的爱情,还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无需说抱歉的无私亲情都值得观众为之掬一把眼泪。
祐一虽是天理难容的杀人犯,但是在光代心里,他就是那个她最最珍惜的人,是她宁愿放弃平静生活也要追随的未来;佳乃的生活作风虽有不堪,但她却仍然是父母心中温暖的火种。
其中日本影坛老将柄本明的演出最为感人,作为被害人的父亲,对于女儿如此“不光彩”的被杀害,他表现出了异常冷静和镇定,他找到之前羞辱过佳乃的富二代,但最后高高举起的扳手还是没有砸下,而正是这样的克制才避免了另一个悲剧的诞生以及恶的循环。
“你心中有疼爱的人吗?
那些只要你想到他们会幸福快乐,自己也会开心起来的人。
今时今日,太多人连一个自己疼爱的人也没有,还以为这样就万无一失,可以天不怕地不怕,然后就以为自己最重要、最高高在上。
看到别人疼惜身边人,失去挚爱时,就鄙视他们。
人不应该是这样的。
”这段话虽然说教,但却句句都说到了我们的痛处。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片压抑的氛围里,爆发属于两位老人们。
除了佳乃父亲的复仇外,祐一的奶奶被庸医敲诈,她带上了祐一送给她的围巾,只身一人前往诈骗窝点索要自己的钱财,虽然两种爆发最后都未果,但这样的一种正直和倔强在影片的氛围下是十分有震撼力的,让观众积压已久的情绪在此刻也终于能够找到出口。
影片的整体节奏较慢,真正的高\潮集中在后三十分钟集体爆发,配上久石让一直高质量的音乐,也算是给予了观众耐心一种奖赏。
单单看这后三十分钟,电影和它所受到的好评可谓是名副其实。
《恶人》是一个悲剧,但又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悲剧,因为人人心中,其实都藏着一个恶人。
祐一说有时候面对大海,会有一种走投无路的感觉。
我想这个恶人,大概也是在人性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会现身吧。
看完电影,我们每一个人,都该扪心自问,问问自己的心,喂,在藏着一个恶人的同时,是不是也有一个疼爱的人在那里?
今村昌平曾说过:“我关心的是,下半身和社会的低下阶层”——这一句的不讳直言,基本囊括了日本电影的一个走向,而我估计,这就好似一幢茫茫黑海中的灯塔,亦照亮了导演李相日那孤独彷徨的意识——不然,你很难解释,为什么《恶人》要用那么大段的篇幅来进行性爱的铺陈,以及乡下人贫困现状的描摹。
其实,大部分有现实意识的导演,最终也都会选择这条道路,只不过,此路走的好或者不好,大有差别。
比如同类犯案加社会批判的题材中,我认为内田吐梦的《饥饿海峡》就走到顶了,后人再难逾越。
而黑泽明、沟口健二、筱田正浩、今村昌平、新藤兼人、大岛渚等人,也亦有不少此中名片。
个人觉得,在日本,现实题材一般有两种标记,一种是粗暴和性,另一种则是逼仄的底层生活。
如果说,前者的支力点是男性对女性的明暴力,后者则是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暗暴力。
以《恶人》为例,明暴力在影片中随处可见。
比如大学生增尾因为饺子的蒜味而猛踹轻浮的女推销员下车;清水佑一受到恐吓之后,活活闷死前女友石桥加乃;痛失爱女的父亲对哭泣的母亲责骂和投掷物品;初识网友的小青年对半情不愿的女营业员实施性侵犯;更有甚者,伪装成医生的骗子可以毫无顾忌的对年老的婆婆进行拖拽殴打。
而生存掠夺和歧视的暗暴力,虽是隐藏在故事的背后,却更为沉重。
比如你无法理解,渔村渔户、土木工人、理发业者和骗子境遇,比之大城市里游手好闲的富二代,为何有着天壤之别?
乡下女孩进入城市,试图飞上枝头,却为何又会性情畸变,以致受到侮辱、命陨荒郊?
孝顺寡言的乡下工人,被剥夺的又仅仅是自尊、自爱和自信吗?
而贫穷且兢兢业业的女营业员,又为何会孤单苦闷到如此地步?
可以肯定的是,《恶人》具有稍显庞大的野心,这让影片有较为丰厚的格局,也有敏锐的社会意识——它试图勾连出一幅城乡、贫富、善恶和情感交错的社会图谱,而最终,又驻留在导演个人的孤独和“恶人非恶”的悲情式灯塔上。
遗憾的是,影片没有像小说那样把握的住分寸和平衡,结构上难免四处散发,着力点不准,好比对着靶子一通乱射,靶心却总是失之交臂。
换句话说,无论是关键人物、核心戏份,都总是处在一种虚实掩映的游移和不给力之中——男女主角的情感欠缺合理性,不少段落又显得拖沓,以至于很多人认为父亲和婆婆才是全片最出彩的中流砥柱。
不同于60年代今氏《日本昆虫记》中的女主角顽强的意志力——爬行于人间的泥沼,死而不僵、永不言败。
《恶人》更像是失败者的集体挽歌,且片中每一个人均是暴力的施予和波及者。
被害者的父亲、杀人者的婆婆、被害女孩、杀人青年以及杀人青年的新情人,乃至于骗子、记者、警察——不管是麻木不仁的,心怀不轨、爱慕虚荣的,忙于生计、善良朴实的,无一例外都遭遇了环环相扣的互惩——有的自取恶果,有的作茧自缚,有的惶惶不可终日,而那些有心避世、却又穷途末路的,也只能对着遥远的灯塔和朝阳做最后的一瞥罢了。
不得不说的是,日本的主流文化心理近几年颓丧越显,全片以暴力为眼,冷漠为纲,经由被害者的父亲之口,说出了主题所在——“没有珍惜的人,这样是不行的。
现在的社会,这样的人太多了”——或多或少,也是对现代日本社会暴力症结的一个旁观式的批判。
完
這個吃人的世界啊,從來都不曾又寂寞又美好過。相愛能使我們得救嗎,你真的確定那個在人群中煢煢孑立的不是你自己嗎。
编剧知道自己有多厌女吗。。“他只不过是一个老实男人,被坏女人逼成这样的”只不过是想表达这样一个思想吧,什么人都能写书拍电影的世界真是可怕。。用了一整个影片去刻画杀人犯的形象想让所有人都同情现实中的男杀人犯吧,对满子的刻画是多么单薄,在你眼里满子只是一个自私拜金的女人,多么简单,而杀人犯却是一个单纯无私纯爱不懂人情世故的大男孩诶,多么复杂的人物刻画,连满子死了刻画的都是一个可怜爱女儿的老父亲的形象!而不是满子生前的经历是怎样让她变成这样的人的!导演和原著作家也不怕创作出这种东西被别人知道自己多爹味多爱男。
所以其实每个人从来都不是只为自己活着。
致敬柄本明、树木希林安德深津绘里,好吧勉强再带上小聪聪。此片胁役最高!
真实的恶人,是那个杀了人的人么.这片儿看着挺烦闷的,但是很现实.自卑,嘲笑,用拥有一切的心对别人珍惜的事物感到厌倦和不屑,的确可恶。
缺爱 无能 相比较男女主 冈田将生更有可看性 2个多小时 坑爹
電影旬報個毛。。。
没有敬畏的人才是恶人,清水佑一从前是这样的人,但是他学会了珍惜生命中重要的东西。那些侮辱一切,蔑视一切,以此彰显自己幼稚的伟大和洒脱的人,永远不会懂得生命的可贵和可爱。片子节奏过慢,亮点也不太多,给满岛光和深津绘里加半星。
吉田修一李相日,《怒》姐妹篇。相对男女主演和久石让的配乐,托住这片子的应该是摄影师笠松则通。从一则非常简单的杀人案入手,讲了案件双方家里老人的窘迫(中国保健品强买都流传到日本了),也讲了杀人犯有多悲苦和无意,但没明面讲导演对日本女性圣母样包容的吁求。其实一定小逼爱虚荣老逼会包容啦
型散神也散。想法很好,毫无节奏,脱离现实。
恶人只有三人,那死去的女人及她喜欢的男人,还有卖安利的那家伙。
在影院泪崩了。。。
看完久久回不了神。一直对日本演员的演技有偏见,这片的演员找的不错,导演用镜头的技巧锦上添花。片子很长,但细节动人。段落流畅,音乐也完全加上了分。
虽然染了金发开着车,但妻夫木聪忘了上上douban,看点狗血直播晒极品!那样,事不必至此。
这电影要用到这样的时长么.....
无聊,有些贱人真得防着点
男主角长得很像阿信
火车上睡着一次,到目的地接到看又睡着一次
太苦逼 还他妈这么长
不以恶小而为之。蝴蝶扇动翅膀的一瞬间,善恶的因已泛开涟漪,悲欢的果已破土发芽。生死不能定善恶,善恶其实都可以做,都可以做对。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