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试试不看豆瓣来看这部剧,除了感情戏部分大家都会觉得这是部好看的电视剧,很有教育意义,起码我是一边看一边查百度,大部分都符合史实,对于那些看剧只盯着缺点不看优点的人说的话大家就当没看到吧。
毕竟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这里的人物才是他们的偶像,他们才不会关心服化道啥的。
有些剧可以当作娱乐来看,有些剧咱们要抱着敬畏心来看,那是历史,那是伟人,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我们。
电视剧描写的是从新中国成立前期及新中国成立至70年代的外交进程。
主要讲诉毛泽东、周恩来、陈毅及外交部的贡献,尤其是最近中美关系恶化,冲突不断,我们的外交部天团发言人们唇枪舌战应对各路“牛鬼蛇神”,更是引发了我对外交的极大兴趣。
其中新中国成立前期,中国外事人员奇缺,后来想了个办法让我们现役部队中的将军们担任,选择了形象较好的。
既然带兵打仗没问题,那么外交事宜也一定能够应付,从学习礼仪、言语、政治等开始。
新中国成立时外交公报的发布领导人们焦急等待世界各国的回复。
苏联老大哥第一个承认我们,接着法兰西作为第一个欧洲国家与我们建交,陆续很多国家与我们建交,如何派任领馆人员,与当地维护好关系十分重要。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一边倒政策,倒向社会主义国家;日内瓦国际会议上,杜勒斯的叫嚣,周总理有理有据沉着应对;周总理针对印度支那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万隆会议的求同存异方针(此时美国并未承认新中国,蒋介石准备反攻大陆,在租借印度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上✈️放置炸弹💣,飞机坠落,全体外交人员丧生。
周总理因为临时先去的缅甸躲过了灾难),会议开完时,当地华人想要见总理,也是冒险下车迎见。
英国皇家海军紫石英号擅入中国长江,我们果断炮击;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出兵抗美援朝最终取得胜利✌;钱学森回国,两弹一星的研发,苏联撤走专家和援助,孤立无援的感觉让毛主席老人家也失落惆怅……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流亡至中国住了几年,周总理高规格接待;中国派专家至非洲援助修建坦赞铁路,争取了非洲国家的支持,并且在大会上要求继续议题,让中国得以及时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基辛格绕道巴基斯坦秘密㊙️访华(至今天基辛格对中美外交仍有一定影响),乒乓外交,田中角荣访华……我是外行看热闹,弱国无外交,外交好似另外一个无声无硝烟的战场,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要在世界纸巾屹立既要有能力也要有实力和智力!
看了好几遍,剧情条理清晰,不拖泥带水,很正能量,体现了那个时期的外交人在国家利益面前牺牲个人利益的伟大情怀,他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来维护国家的利益,飞机坠毁那一段和周总理那一段很感人,抗美援朝那些画面很生动,很能带动我的情绪,应该算是我看的类似题材的剧中最好的一部了,但就是感情线稍微有点多了
有备无患比有患无备好。
备而不用比用而无备好。
万事都要提前准备。
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我们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周总理访问非洲,结交了很多非洲国家朋友,帮助坦桑尼亚,赞比亚修建铁流,打破西方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封锁。
为后来恢复联合国席位做出巨大贡献。
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1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乒乓外交,小球连大球。
基辛格秘密访华,害怕被苏联知道阻拦,所以通过先到巴基斯坦伊斯兰堡,我们的巴铁兄弟,再悄悄秘密到中国。
矛盾主要还是台湾问题,越南问题,联合国代表团问题。
基辛格他们担心房间有窃听设备,暗示了之后的水门事件。
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游记,发现中国。
尼克松和基辛格将秘密访华称为波罗行动。
也叫破冰之旅。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1971年10月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开幕,1971年11月15日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但当时美国还是反对的,尼克松认为要在他访华后的一届联合国大会才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算是他送给中国的大礼。
可是谁也没算准,中国在26届恢复席位,并且尼克松因为水门事件下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外交无小事,事事连中央。
蒋介石还是很有民族意识的,起码他坚持一个中国。
老蒋在抗日战争中也做出了很大贡献。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没能成功建交。
随后1972中日建交。
美国阳奉阴违,两面派的嘴脸,只看利益。
1972年水门(窃听)事件,1974年8月尼克松辞职下台。
福特上位。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屁股决定脑袋,什么职位决定了你的做事立场和态度。
尼克松是右派,我们倾向于和右派商量事情哈哈哈。
尼克松很有远见,中国人民为其长城扫雪,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有组织纪律的民族。
统一台湾,解放台湾,而不是收复台湾。
白居易和苏东坡曾到杭州任职,白堤和苏堤。
1974年邓小平率代表团出使纽约。
1975年蒋介石牺牲。
中国邀请尼克松1976年访华,以朋友的身份。
1975年12月福特抢先访华。
老布什此时任美国驻北京使者,爱胡同爱骑单车,后任美国总统。
毛主席大气幽默,周总理严谨尽职。
1976年1月周恩来去世。
1976年7月朱德去世。
随后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去世。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
毛主席也特别爱读书,说中了书毒哈哈哈。
吾辈当自强。
又看了一遍,感觉侯祥玲饰演的黄镇演得真好。
黄镇这一生,既有为国担当,又有儿女情长,既能横刀立马,又能舌战群儒,还能吟诗作画,儒雅中不失英武,豪气中不失细腻。
文武双全,内外兼修,真是英雄!
陈元帅也演得好,陈帅一生,坦荡磊落,大气磅礴,居功至伟而谦虚低调。
主席突然决定参加陈帅的追悼会,这一幕让人落泪。
英雄就是英雄!
必须满分!
看得我热血沸腾!
先说几个相比较下来的缺点。
一个是,节奏有点点慢,这是和历史书纪录片对比的慢,和其他电视剧比不慢。
二是,演历史人物,有的长相会有点点出戏,但演技都很到位!
接着说优点。
1几乎囊括了48~7080年代的外交大事,对那段历史有一定知识积累的,看了能补全很多。
比如历史书上几笔划过的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背后是举国上下多少中华儿女奋斗牺牲换来的。
2有很多外交工作人员,龚澎等等,都有很多故事,拥有了名字。
3(个人见解)世界各国的人民,是友好的,不友好的是某些利益集团。
感受:我为我是中国人而骄傲自豪。
回头看看,感觉中国能走到这一步真的是奇迹,那个时代的人真的是,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需要击退侵略者的时候,战士就走向前;需要为新中国争取国际权益的时候,外交官们冲上前,赴万隆会议的克什米尔公主号被炸等等。
联系到这次疫情,医护和街道村委走上前。
我们的今天,是几代无数人,上至主席总理,下至工人农民小战士普通人,用我们的血肉组成一道道长城,换来的。
“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利人者公,公则为真。
利己者私,私则为假”“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仰永存”
既然剧名叫《外交风云》,为什么还要加入这么多狗血剧情,加也就加了,倒是说清楚了啊,当初何子枫为什么和凌玥分开,说的不明不白然后就和另一个人结婚了???
我看完这些的反应是姐姐跟丈夫幸福生活,而何子枫跟妹妹发展,结果后面姐夫牺牲在朝鲜,姐姐自己也领了盒饭,还是有点出乎我意料。。。
前边挺狗血,估计导演有点玩过了,姐姐失事之后何子枫跟妹妹的事还是可以的,偶尔交代一下也说得清楚,还不抢故事主线风头;现在一直追更新,还是挺关心何子枫跟凌雁发展的😂下面说说正题吧,最前面答主说的服装问题我不做评论,毕竟外交人员,代表国家形象,还是跟现在咱们这些人看的,光鲜点也无可厚非;演员演技,我也不想多说什么,他们的状态也就表明这部剧的制作水平,本就是个赶工期的东西,为了国庆献礼随便糊弄糊弄无所谓,剧组赚了钱,完成了献礼任务,各方面都有个交代我觉得就可以了;不过最让我无语的是遍地穿帮,如果说前边十几集还比较“收敛”的话,那后边真是一次又一次刷新我认知。。。
前边答主说的地球仪,面包车,我还真没仔细看,到后边印尼总统府门前的豪华suv,包括北京城的高大豪华住宅楼,我想想无所谓了,都不算明显,可我昨天刚追的更新,这年检标志算什么,蓝光放屏幕中间生怕观众看不见???
这标志真现代,60年后穿越过去的对了,还有之前剧中引用万隆会议的老视频,居然连画面右上角的水印都不处理一下,醉了。。。
这水印的清晰度跟优酷不相上下这就是这部剧的制作水平,宣传的挺热闹,不嫌丢人么?
咱们可以看个热闹,让其他国家看到了算什么?
丢的不也是国家的脸吗。。。
对于前边答主说的各种张冠李戴的事,我认为虽然很多人不懂也不会去深究,但这是原则性问题,这个头一旦开了,以后随便改编还有什么真实性可言,你把张的帽子送给李戴,没问问张答不答应?
如此蔑视史实,不说别的,对的起这部剧的名字吗?
导演想告诉我们的道理太真实了,就是为了国庆献礼赶出来的这么一部让人哭笑不得的剧;可拍出来真正到底是为了什么,不还是为了让大家都能了解历史,激发大家的民族自豪感吗?
不喜欢这些的,你用狗血剧情吸引他们没什么用,他们最后记住的也只能是狗血剧情,什么激发民族自豪感那也是空谈;我们这些爱好者看了,其中的一些陌生的人名事件根本轻易查不到,不是从事相关研究的,接触不到相关资料,看的一头雾水,从头到尾都是流水账,走马观花,看完什么也了解不了;之前我看到有人说虚构的人和事都有原型,未公开的资料,乖乖,现在水军洗地都洗到正剧上面来了?
未公开还能拍成电视剧给大家看?
说这话的人脑子怕不是被门挤了。。。
说这些也是恨铁不成钢啊,虽然我现在每天都追更新,但还是想吐槽几句,有关部门真要醒醒了,拍点精品出来,别总是拿这些糊弄自欺欺人,我们看了不要紧,让外人看了真是要笑死🙃
《外交风云》这部电视剧运用丰富的视角、感人的情节和生动的史实全方位展现了新中国自1949至1976年的外交史,运用细腻的笔触勾勒了为新中国奋斗终身的一代伟人们。
这部作品是我在考研期间10月份开始看的唯一一部影视作品,不过由于考试复习的紧张在考研结束前,3个月的时间只看了大概15集左右,后面的33集在考研结束后的寒假于2021年2月9日看完。
这部作品总体描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方面经历的几乎所有事情,包括抗美援朝战争、日内瓦国际会议、万隆会议、中苏关系的演化、尼克松访华、田中角荣访华等等一系列的时间,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将新中国和平、独立、自主的外交理念展现给新时代的观众。
整体在人物刻画上达到了主旋律电视剧的一个巅峰,毛主席的运筹帷幄、周总理的鞠躬尽瘁、陈老总的乐观大度、黄镇的从容不迫......都为我们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为祖国日夜操劳、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为之动容。
最感动的当然是周总理在外交和国事的操劳,本部作品在时间线上大致与《海棠依旧》一致,在2020年初我看完《海棠依旧》最后三集总理在确诊尿毒症后依然坚持为国事操劳,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现在又看了一遍总理为国操劳的全过程,心中不由得又酸楚了一把,真的很感恩老一辈的革命家为国家和中华民族奉献了终身的经历和热血,没有他们我们中国真的不会有今天的繁荣富强,真心感谢。
愿这盛世,如您们所愿。
很欣赏毛主席说的那句“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大概人生当中有太多的遗憾和不美好,不同的人对于人生中的困境会有不同的反应和看法:悲观的人会认为所谓人生即追求享乐即可,没有适当的人生追求,日子每天也是过得浑浑噩噩;而诸如毛主席、周总理类的伟人,在面对人生的困境时,往往把它们当作一种考验、一种成功路上的垫脚石,人生风风雨雨,而总有那么一些人不惧风险,向着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努力,为了自己的国家更加美丽繁荣而奉献终身。
我们也应该追随伟人的脚步,在面对人生的风雨时,无愧于天地,因为自己确实已经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自己没有愧疚,如果这时候还不尽如人意,我们就需要再反思自己的方法和努力的方向,总之,一定要保持一颗乐观、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
首先是角色有点太过于脸谱化,特别是出场少的角色觉得就是在念台词,袁仲贤和英国将领谈判那里就感觉是为了强硬而很用力的说话,演员的动作也很僵硬。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赫鲁晓夫。
完全就是把赫鲁晓夫演绎成了一个喜怒无常的傻子。
还有很多场景的震撼完全是配乐衬托起来的,不是因为剧情的演绎。
我真的不能理解为什么要给演员贴双眼皮贴,特别是领导人的饰演者,一看特别明显。
第三就是服化道,特别是几个虚构角色明显地和那个时候的国情不符合,某些场景也很现代化。
还有演员的妆容特别是女演员我感觉除了邓颖超的演员都特别精致,化妆我能理解,但没必要如此精致吧。
还有凌玥在西柏坡的时候还穿着棉服,入个京就变成花裙子高跟鞋了?
最后就是非常之硬凹的何子枫及凌家姐妹的支线,实在是,我甚至觉得我宁愿多看一点那位特派员。
以上是缺点。
这部剧的优点其实也很明显,就是几位重要领导人演绎得非常好,我觉得可以说是高度还原。
对于很多历史事件的描述我也觉得是详略得当。
对于一些可以一笔带过的事情基本用旁白。
在真实历史人物的选角上无论是形或者神是比较贴近的。
还有就是对于蒋的刻画,我看到了一种很公正的评价。
他虽然一直想着要重返大陆,明里暗里给我党使绊子,但他始终没有想着要分裂这个国家,在大是大非面前还是非常拎得清。
有一些小细节做得很好,比如主席基本是穿布鞋,领导们戒不掉的烟,陈元帅的墨镜。
总而言之就是一部优点缺点都很明显的电视剧。
补剧评。
这是一部有智慧、有细节、充满博弈的剧,不论是人物事件本身,还是创作拍摄过程。
先讲好,它是献礼剧,不是纪录片,对呈现历史较为苛求的人并非目标观众。
这部剧大致是以毛、周为核心人物,以中苏关系、中美关系为主线,全景框架式展现了新中国成立至1976年的外交历程,包含毛主席访苏、抗美援朝、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周总理访非、援建坦赞铁路、中法建交、恢复联大席位、尼克松访华等主要事件,立体丰富地展现了陈毅、黄镇、龚澎、乔冠华、姬鹏飞等外交官员的外交工作状态,相对客观地展示了斯大林、赫鲁晓夫、戴高乐、尼克松、蒋介石的性格特征和对中政治思路,也虚构了几个年轻人以从不同的视角体会以上重要人物的外交风貌和人格温度。
推荐理由主要有三点:一是在课本提到的重要事件前后补充展示了情势判断过程、决策思考角度、多方的态度和博弈,让人更能了解「何时-何地-何人-何策-何辞」 的智慧和气魄,彰显新中国外交的风骨。
二是它是取舍有度,它的主线是新中国外交,主角是外交相关人员,主基调是献礼,主方式是搭框架抓重点事件,不是领导人传记,不是事件纪录片,不必要硬碰敏感政治问题,作为对审剧国情有基本了解、对相关历史有基本知识储备、对电视剧呈现的手法有基本判断的观众,应该很容易理解到它着墨和留白的意图,既会对相关事件人物有探究欲而补充很多知识,又会相信其中很多大场面和小细节以获得感动。
三是它用了表演创作+穿插纪录片(含旁白)的方式,一方面充分利用了现有的影像资料,增加真实感,省去了在相应外景上拍摄的耗费(如抗美援朝打仗片段),可谓一笔带过,回味很足,另一方面给了很多观众以情感释放的出口,比如临近结尾时的对周总理的缅怀影像,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画面,应该是无人能不默哀敬畏吧。
问题也不少,但瑕不掩瑜:它总有需要避讳的人物和表达,有传播的政治任务,只能呈现历史的少数视角;为了引起年轻观众的共鸣加入了虚构的4个年轻人,虽然有服务主线的作用,但不免在4人感情戏上耗费了篇章;剪辑是不连贯不周全的,但硬伤不太大,因为导演为了保险,很多镜头都拍了不同站位的备用镜头,以应对审查,它也确实经历了三番五次的审查和讨论,诞生过程历经了很多忐忑和妥协。
总之,精彩的是历史形成的过程,有空间的是评判历史的眼光和理解相关作品的方式。
新中国第一批外交大使是从将军中选拔的,对战略战术的运用在战场和外交中一脉相承,开疆拓土的故事总是令人振奋,这段历史延续至今,建交国家完成了从0到10到180的成绩,外交官数量实现了从0到∞的飞跃。
但,厘清局势、坚守原则是后来者的言语、当事人的行为,每一步都没有想象的那么言简意赅。
不必期待凭它通晓,可以试想彼时风貌。
血红的土地
这种片子要少看
无………
还原度很高,斯大林简直神似啊,原来老外也都有自己的 ‘唐国强’。 五星观望吧
还可以
看剧顺序是:恰同学少年——觉醒年代——我们的法兰西岁月——海棠依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2——外交风云,从海棠依旧开始,一个不如一个啊。都是唐国强孙维民主演,情节也基本上是建国后的历史。这剧最水。演技情节服化道都一言难尽。题目叫《外交风云》,外交部就周凌雁何子枫仨了,其他人都是流水。不管谁来都是凌雁做同传。外交工作这个正题表现得一塌糊涂。感情线让人想吐,我都是直接划过,有偶像剧的倾向。怀疑这剧是凌家后人投资的,或者是演员带资进组。但演员也没什么水花啊。这几部剧虽然也有很多虚构,有回避,但我原来对特殊年代的历史形成的印象都被推翻了。忽然明白,原来是zz斗争,而且是上层波及整个社会。周不得不努力做一个完人,太难了。
看到现在真的觉得新中国成立时期太不容易了,周和毛可以说是殚精竭虑,让人敬佩,同时他们的人格魅力非常的让人着迷,这是在明星身上永远也不可能得到的。不过我搞不懂为什么这么一个严肃的剧情,编剧非要穿插一个爱情的戏份,还是非常狗血的爱情戏份,生硬又拉低了立意。减一颗星
挺好的,但是感觉服化道太干净了,打光太明亮了,看上去像是21世纪的工艺。特别是切换纪录片镜头时,太出戏了。而且人物的台词说教性太强了,不够地道,激昂的BGM几乎没停过。____另外普通演员的演技真的太稚嫩了,“外国人”的态度总是一副跪舔,完全没突出建g初期西fangguojia全面封锁的情景,像样本戏,完全看不到“风云”。这个算是很好的主旋律作品,但不算很好的历史作品。有一点好的就是至少点出了“外交实质是国防”的主题。
还不错了。
我觉得我给三星已经很给面子了。尬说英语的各色老外,假模假样的道具,带滤镜的底色,让你爱不起来的种种配角……
真的很感动
虽然很多历史早就知道了,但整部剧拍得跌宕起伏、动人心魄,尤其是中国进入联合国那一段让人激动万分。
什么都想讲什么都想加,以小见大搞不了,宏大历史又没那么精致,每个拳头都锤在棉花上了
大国风范,振奋人心
题材挺好的。有些地方差强人意。但总体来说,还是很好看。我非常喜欢这种历史题材的剧。新中国成立不易,感恩,铭记。再次回顾这部剧,还是很好看,除了不喜欢凌家姐妹的戏。现在泪点好低,看着看着就总是忍不住热泪盈眶。周总理的演员说话一板一眼的,像在念台词,不像别人说话那么自然,听的人难受。难道周总理是这样说话的?我不信。
跟着母亲大人一起看的,历史正剧,从剧情到演员都还不错
感情是给满分的
感情线有点多余了,而且后面的事没有详讲,就像老师到期末赶进度一样
粗制滥造,跟那个热血军旗一样,好题材浪费了
那个年代的伙食那么好了吗?发型怎么都是一丝不苟?怎么到哪都能看到爱情故事,怎么总理的爱情日常不够说?说的是外交,麻烦台词好好写,用用脑子,年代不是很久远,资料都可以找到,不要为了献礼而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