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站

The Last Station,最后车站(港),为爱起程(台),生命终点,红尘极路

主演:詹姆斯·麦卡沃伊,海伦·米伦,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安-玛莉·杜芙,保罗·吉亚玛提,凯瑞·康顿,帕特里克·肯尼迪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德国,俄罗斯语言:英语年份:2010

《最后一站》剧照

最后一站 剧照 NO.1最后一站 剧照 NO.2最后一站 剧照 NO.3最后一站 剧照 NO.4最后一站 剧照 NO.5最后一站 剧照 NO.6最后一站 剧照 NO.13最后一站 剧照 NO.14最后一站 剧照 NO.15最后一站 剧照 NO.16最后一站 剧照 NO.17最后一站 剧照 NO.18最后一站 剧照 NO.19最后一站 剧照 NO.20

《最后一站》剧情介绍

最后一站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年轻的瓦伦汀(詹姆斯·麦卡沃伊 James McAvoy 饰)应聘成为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克里斯托弗·普卢默 Christopher Plummer 饰)的秘书和助手,目睹了晚年文豪和他妻子索菲娅(海伦·米伦 Helen Mirren 饰)之间爱恨交织的深刻情感。托尔斯泰不满索菲娅奢侈的生活习惯,索菲娅则看不惯托尔斯泰和“激进派”弟子弗拉基米尔·切科夫(保罗·吉亚玛提 Paul Giamatti 饰)的合作,围绕着托尔斯泰,两度力量始终较劲,瓦伦汀也被牵扯进去,分别为索菲娅和切科夫写日记,记录托翁晚年生活,同时也和托翁崇拜者玛莎(凯瑞·康顿 Kerry Condon 饰)产生了感情。疲惫的托尔斯泰终于选择离家出走,弥留在最后的车站,而索菲娅和切科夫的斗争直到最后一刻都未止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夺娶RipinTime午夜姐妹住在你的灵魂里回到三国黑血助浴陌路之恋魔法师第四季粉红三角架欲望手机:天使诱惑非常保镖钢琴之森第二季万圣节恐怖宿舍孤独的美食家第五季无敌英雄沉静的美国人约纳坦圣母在上OVA3:凉风飒飒魁拔Ⅲ战神崛起狄仁杰之幽冥道人间恐怖不法之徒约翰尼·布莱克第七只眼之食狱血湖古畑任三郎公平的杀人者猫眼神探之红莲你好,之华擒爱记讨债人

《最后一站》长篇影评

 1 ) 以全人类的名义反人类

当一个人被推崇为一个圣人的时候,也就是他活得最没有人样的时候。

晚年的托尔斯泰,就像晚年的毛泽东一样,已经不再属于他自己了,而是被弟子们推向了“全人类”:他的作品,他的思想,他的理念,他的版权,都是属于全人类的!

当那群弟子把他这个大活人变成一种“主义”的时候,同时也把“理想”膨胀成了野心,把“自由”扭曲成了教条,把"爱"蜕变成了占有和利用。

渐渐的, 那个曾经给妻子写情诗的男人开始嫌弃她只会打扰自己的工作,只会阻止他把自家的财富拱手让出,只会妨碍他成为那个伟大的,崇高的,无私的,无欲的,为了全人类的福祉而弃小家保大家的圣人。

他的妻子苏菲亚则落得一身的恶名,“自私、贪婪、狭隘、刻薄...”,因为请求老公留财产给自家子孙,因为在人前耍drama queen的臭脾气,因为憎恨那些萦绕在丈夫身边给他灌圣人迷魂汤的家伙。

直到弥留之际,这个干枯羸弱的老人才发现自己其实无力撑起圣人的盔甲。

他最后的留恋,不是什么伟大的全人类的事业,只是那个陪伴自己走过48年光阴的,唠叨的,任性的,不识大体的老女人。

而此时,他的女儿和弟子却竭力阻止苏菲亚来探望垂死的丈夫,因为他们希望他“简朴而高尚地死去",就像一个真正的革命领袖。

历史已经证明,人类有种奇妙的本领,能够打着“为了全人类”的旗帜,去做彻底反人性的事情。

电影最后,面对这杆“全人类”的大旗时,革命青年瓦伦丁愤然说道:“我没有见过全人类,只有不完美的男人和女人!

”是的,我们都没有见过全人类,只是太经常看到全人类的不完美。

 2 ) 大师属于家庭抑或是公众——《最后一站》

一直以来,关于托尔斯泰最后离家出走死于一个荒僻车站的结局,很多人归罪于他的妻子索菲亚(比托翁小12岁、和托翁一起生活了48年、为他生了13个孩子,其中5个夭折,曾把3000页字迹难辨的《战争与和平》手稿整洁地抄写了7遍的伯爵夫人)。

说她贪婪短视,给大师拖了后腿。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托尔斯泰是属于全人类的,他不只是索菲亚的丈夫,他还是那些追随者前进的方向和榜样,是当时整个俄国的灵魂铸造师。

而这样一个灵魂铸造师身边,却有一个喋喋不休,汲汲于利的妻。

她做不到托尔斯泰那么伟大的博爱,站不到那样令人仰止的高度,但是她爱着他的夫,并为之付出辛劳。

托尔斯泰只有一个,于是两种力量的博弈般的拉扯下,他出逃了。

《最后一站》有给托翁的妻子翻案的倾向,因此有人说这不过是戏说和美化。

托翁与其妻子长达半个世纪的爱恨情仇又岂是短短的最后岁月能够表现出来的。

不管是否戏说美化,这样一部戏还是让我们对于大师,或者名人的苦闷与不如意多一层体味,对于爱情,又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考。

片子选取托翁最后的岁月进行演绎,借由他晚年的秘书,也是托老的崇拜者和追随者瓦伦丁的视角,切入到这个传奇家庭的内部。

瓦伦丁被迫尴尬的观看托翁老两口打架,斗嘴,摔盘子。

为了对切尔特科夫(俄国贵族,托尔斯泰追随者中特别狂热分子,立志帮助托尔斯泰实现托尔斯泰主义)的承诺,记录托翁妻子的每一句话。

而后,因为同情托翁妻子的遭遇,也同样答应了对于日常发生的事儿做忠实记录。

这就是后来瓦伦丁那本对于托尔斯泰晚年纪录的书稿来源。

这大概也成为后来托尔斯泰妻子终于得到了托尔斯泰版权的重要参考。

片子中,对于托翁这个家庭的与众不同,有着这样的描写:即便是家庭内部谈话也都有人去记录,虽然这记录各怀目的。

其中有一幕伯爵夫人实在无法容忍这种记录,无时无刻不在的记录,在酒席上发飙。

可以想象,每一句话都被记录的压抑和愤怒。

母女各有各的理想,于是彼此对峙到犹如敌人。

女儿在父亲弥留之际竟拒绝母亲的探望,同时不惜向希望自己爱人来看自己的父亲说谎。

母亲心痛难当,当着媒体的面说出:为什么我那些夭折的儿女中,你不是其中一个。

亲情冷漠至此,让人唏嘘。

无论何时,门口总是聚满了媒体,甚至当托尔斯泰离家出走之后,托翁和他的夫人都是通过当地报纸来知晓彼此的讯息。

当托翁病重的时候,大批媒体守候在小屋子周围,想最先获知托尔斯泰身体的最新状况,甚至可以不怀好意的说,他们就是在等托尔斯泰离世的消息,这才是一条大新闻。

丈夫弥留,做妻子的索菲亚竟不能见上最后一面,平静下来,却是源于切尔特科夫利用媒体宣传效果的威胁。

媒体的存在似乎已经成为大师生活的一部分,反观如今的明星又何尝不是。

就比如霆锋一家,从小就罩着星环长大,讨厌媒体和作秀,因此开始叛逆的青春,一直到如今的成长,可以微笑着接受这种随时被关注的现状。

同样的,临终时,与家人相见还要得到其他不相关人员的同意,其可能性也不是随意编造的。

季羡林重病之时,他儿子与北大之间恩恩怨怨的其中之一就是不能探望病重的父亲。

当托尔斯泰成为托尔斯泰的时候,就意味着索菲亚不得不与他的追逐者,与公众,与社会去争夺他的丈夫。

也许我们可以说托翁夫人不够高格,但是没有托翁夫人,也未必就有《战争与和平》,未必有托尔斯泰安稳的写作环境。

同样是付出,难道我们希望托翁夫人像鲁迅原配一样默默支撑在背后,默默地隐忍,就因为丈夫的名声远不是自己能够企及的,就要放下自己的观点,哪怕家务事被外人插手也一声不吭么?很难说清,家庭,或者公众,大师属于谁,谁又应该妥协。

这大概就是大师的困境,所以他只能出走,哪怕一个人孤零零的在一个孤寂的小站上离开。

 3 ) 被撕扯的晚年

记得看文章提过,巴金最后的日子因病非常痛苦,内心里希望以安乐死了却一生,然后,他自己也明白,他已经不是为自己而活,多少人就盼着看一个中国文坛老人活到一百岁,于是他撑到这一天,然后在第二年死去。

与巴金相比,享有世界性盛名的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恐怕心情更加复杂,他同样仿佛已经不是为自己而活,病痛与心痛交织,人生被几股力量撕扯,而这些力量不是来自于敌人,却是自己在乎之人,他的妻子,他的女儿,他的同道中人。

《最后一站》不能算是一部列夫•托尔斯泰的传记片,倒是更像以他作为一个切入点,来表现一个伟人高尚如神般圣洁,又平凡如人般无奈的矛盾,围绕着他身边人的百态倒是展示了一个充满戏剧冲突而又耐人寻味的老人挽歌。

影片以一个有志青年瓦伦汀•布尔加科夫的视角切入了托翁人生的最后旅程,在托尔斯泰的挚友弗拉基米尔•恰尔科夫的举荐下,他成为了托尔斯泰的秘书。

影片的开局富于文艺气息,但是很干脆的就把背景交代出来,开场就是一段关于“托尔斯泰主义”的对话,说明了托翁所处的思想阶段和背景,同时,恰尔科夫对托尔斯泰夫人索菲亚不敬的提及和请布尔加科夫留心汇报其动向的叮嘱,又将他和索菲亚的对立关系交代出来,达到了引人入胜的开场效果。

布尔加科夫很快来到一个乌托邦般的“托尔斯泰主义”世界,和任何乌托邦世界的展现一样,初入其中总是显得生机勃勃,一片脱离世俗的美好景象,而他也同时看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爱意渐深。

然而,很快,影片以一种浪漫的角度让托尔斯泰晚年精神寄托世界的脆弱性先表现了出来,在这个主张禁欲的地方,布尔加科夫耐不住心上人挑逗,很快献出处子身,而开始矜持的他,倒是有了第一次后就迫不及待的想要继续,也验证了开场托尔斯泰挚友的话,“你才二十三岁,禁欲对这个年龄来说并不容易,不是么?

”。

如果说,布尔加科夫的“违背信仰”是一种纯爱的浪漫,那么村中弥漫的阴谋和斗争气息就让这个乌托邦的世界显得不那么美好了。

作为“托尔斯泰主义”的传播和贯彻者,弗拉基米尔•恰尔科夫在片中被描绘成了一个城府很深,颇具阴谋家色彩的人物,他似乎一心就想着让托尔斯泰尽快确定遗嘱,死后将全部财产献给“托尔斯泰主义”事业,并且得到了托尔斯泰女儿的支持,当然也有很多同僚的帮助。

在这样的背景下,索菲亚的处境就带着些许无奈了,在我过去读过的关于托尔斯泰的生平中,将托尔斯泰晚年出走的原因相当程度归结于这个女人身上,仿佛是一个老人,受不了老婆没完没了的唠叨,宁肯离家出走一般。

从身后事来说,有大量信徒的“托尔斯泰主义”事业营造的故事显然比孤独的索菲亚的故事占领了更高的传播阵地,可以迅速的树立起托尔斯泰晚年愿意倾其财产于平民之中的“伟岸形象”,从而让“托尔斯泰主义”具备合法性和天然的托尔斯泰衣钵继承性。

相较之下,一个整天阻止如此“高尚事业”,为家族留住财产的老女人就不那么可爱了,她被渲染的更像一个自私的守财奴,是人类进步事业的绊脚石,这不对等的信息传播下,也让我们更难了解托尔斯泰晚年的人生。

在这部电影中,将索菲亚作了更立体的解读,可以说,她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主人公。

导演没有继续给她泼脏水,也没有矫枉过正的让她像个天使,于是,片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敏感的女人,却也是一个深深爱着丈夫的女人。

作为家族中的女主人,当丈夫实际上已经投身灵魂事业不管世俗事务时,她对维护家族利益有着天然的警惕性,在她眼中,有着太多窥探丈夫财产的小人,而恰尔科夫就是其中的代表。

她同时也是一个普通的女人,我们并不能因为一个女人是一个超凡的伟人的妻子,也要求她有忘我的境界,所以,她关心丈夫的身体,也期待丈夫的关注与温存,这是多么正常的心理,试问,一个妻子期待丈夫能爱自己多一点又有何不对?

冲突恰恰在于,恰尔科夫和他代表的“托尔斯泰主义”执行者们,不但要带走丈夫的钱财,更要带走丈夫的爱和注意力,而这恐怕是对索菲亚最大的伤害。

争风吃醋,常常争的就是注意力,就是这种情感的被关怀,而让人无奈的是,这却又是急切的争夺所无法夺来的。

本片展现的焦灼的矛盾也在这里,索菲亚希望托尔斯泰给自己的关注和爱更多,而这样的争取,却不断的把丈夫推离到自己身外,接着索菲亚又一哭二闹的以一个女人本能的歇斯底里想要挽回,却让丈夫在烦躁和困惑中离的更远。

当索菲亚哭喊着要丈夫爱她,关注家族利益时;当恰尔科夫以人类大义软胁迫般地要好友快快签下遗嘱时,受到最大伤害的恰恰是托尔斯泰本人。

他看似是这场争夺的中心人物,是大家奉承的对象,实际上却又是最无力的一员,他被同时以各自角度出发“关心”着他的人撕扯着,他几乎是在精神恍惚和筋疲力尽中签下了遗嘱,这对他更像个人的解脱而非对身后事的嘱托。

他的出走正渗透了内心的疲惫和无奈,在一个车站,他静静的在重病中消耗人生最后的能量,却期盼再见自己的妻子一面,而从影片我们看到,这最后的愿望都受到百般阻挠,此时的他已经成为一个等待被万民敬仰的符号,而非可以把握自己最后愿望的可怜的老头。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表现方式,它给出了一个通俗的剧情和阐释,却以文艺和深沉的形式去展现,达到了在充满现实和代入感的剧情中去体会其中意境的效果。

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和海伦•米伦,向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夫妇在人生最后阶段,交织着爱怨,却带着难以割舍的依赖的感情,无论是克里斯托弗•普卢默表现的无力,还是海伦•米伦表现的无助,都令人动容。

这部影片的结尾在我看来也耐人寻味,在托尔斯泰的人生之火熄灭时,布尔加科夫也选择了与恰尔科夫分道扬镳,你很难说恰尔科夫真的是个自私的人,或者说毫无他声称的事业那样高尚情操的人,但是布尔加科夫更愿意放弃这已经打上恰尔科夫烙印的,可能伤害其本性和爱情的信仰,于是,在托尔斯泰的最后一站,布尔加科夫与爱人重聚,紧紧相拥,他们的人生却刚刚开始新的旅程,迈开脚步,去探索,去爱。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00c79cca0598668bc8176852.html

 4 ) 帕斯捷爾納克見證了托爾斯泰夫人當時的痛楚

記得影片結局托爾斯泰夫人索菲亞未在最後一刻被獲准進入托翁的房間,在那里目睹他的去世,隨後靈柩被抬出,走向聚集在小站的悲痛的人群。

這當然是電影導演的手法,故事集中在與托翁關係密切又互相衝突的人物之中。

其實,俄羅斯大文豪帕斯捷爾納克也見證了最後的時刻。

帕斯捷爾納克在自傳體隨筆《人與事》中,回憶他父親帶著他去為逝去的托翁畫像。

文中描寫了索菲亞痛苦的傾訴,表達了自己對托爾斯泰主義的評價及對索菲亞的同情。

“我們進去的時候,房內已空了。

滿面淚痕的索菲亞安德列耶夫娜從遠遠的房角落里迅速朝父親走過來,抓住他的雙手,噙著淚抽抽噎噎地說:‘哎,列昂尼德奧西波維奇,我太苦了!

您是瞭解的,我多麼愛他!

’接著便說起她在托爾斯泰出走以後,如何想自殺,往池塘里跳了水以後,又如何被人救起,只剩最後一口氣。

房間里臥著一座像厄爾布魯士一樣的大山,她便是它的一個大峭壁。

房間里有醞釀雷雨的佈滿半邊天的烏雲,她便是它的一道閃電。

她不知道她具有峭壁和閃電的權利,可以保持緘默,用難以猜測的行為壓倒眾人,不參加同世界上最不是托爾斯泰的東西托爾斯泰主義者爭論,不去迎接這一方挑起的小小的戰鬥。

而她證明自己是對的,她把父親請去作為見證,證明她在忠誠和思想的理解上超過對手,她會比他們更好地保護死者。

我想,天哪,可以把一個人,何況還是托爾斯泰的夫人,弄到什麽地步啊。

”後來在眾多針對索菲亞逼迫托爾斯泰出走的責難中,高爾基為她說過公允的話。

事實證明,帕斯捷爾納克也是。

 5 ) 反重力

老年的列夫托尔斯泰什么也不缺乏,从财富名誉到地位,他都有。

这种状态最难对付。

所以他有了更为哲学的追求——我以为这才是人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时刻。

托尔斯泰纯粹是不断挑战自己的那种人,因此弄了个托尔斯泰主义,但是连他自己也不信。

但是这个托尔斯泰主义却高蹈起来了,成为一些尚处于暗夜的小民的遥望的点点星火。

我对这个复杂的背景着迷不已。

在一段关系中,哪些是真实的自己的感受,哪些又被机械化地制作为一个产品——很个人化的感觉被标签化了。

哦,原来是这样;事情是本质这样,是的,这些判断完全遮盖了本来纤细和独特的心理悸动。

作为老愤青,托尔斯泰不满意自己的生活;他不是一个宁静的人,所以不断地反思和批判自己。

托尔斯泰的这一点,是他的伟大之处,不断修正和获得——而像他这样的作家,到了晚年,完全可以随波逐流,可见托尔斯泰是作家中的作家。

他不是因为投机而写作,而是为了使自己平静。

人在江湖混到了一定的地位,就成了道具,开会的时候你的前面放着名牌,于是你被名牌绑架了。

托尔斯泰表面上是被索菲亚控制,实际是被他获取的名声覆盖。

他不想享受这个虚伪的但是对自己有利的形势——他不能无视并且默认。

托尔斯泰虽然年老,但是在这一点上表现出强劲的洞察力和无与伦比的真诚。

罕见的真诚!

82岁的托尔斯泰决定离家出走,捍卫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不想做一个万众景仰的大师,只愿逃离。

他不是乐意做一个上帝么?

他慈祥地抚摩着孩子们的头,送给他们礼物,而上帝怎么可能是一位圣诞老人的角色呢。

他必须牺牲。

托尔斯泰版权的归属问题,实际是他渴望牺牲的证据——他必须丢掉其他人不能丢掉的东西。

但是,托尔斯泰遇到了问题,正如他的每句话都会被记录下来,他的行动也被放大和美化。

寻求安静和孤独的托尔斯泰不得不面对亚斯塔波沃车站外成群结队的记者和粉丝,他的逃避被解释为圣举,无疑这是一个尖锐的讽刺。

我们都相信这个光环,也忙于制造,却忘记了发光的人。

托翁的最后一站——他用尽力气纵身一跃,却不料腾空而起。

 6 ) 爱情又一次赢得了胜利

这是我扫一美电影时看到的。

虽然这部一美并不是主角,只是一部比较重要的配角。

一美饰演的瓦伦丁是托尔斯泰主义的脑残粉,有幸成为他偶像的秘书,但当他兴高采烈地走入他心目中的天神的生活之后,发现托翁本人和他想象中相去甚远,他不像托尔斯泰主义中宣扬的那样无欲无求,他也只是一个有喜有乐、有悲有欢的人而已。

在托翁晚年的时候,他的激进派弟子切科夫支持他将所有著作的版权交给俄罗斯的人民,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他的妻子索菲娅则认为这些财富应该留给家人,两人争执不断,而同时托翁也不满妻子奢侈的生活态度,矛盾重重。

历史上对于索菲娅此人颇有争议,因为从后来许多的报道和文献资料中似乎都将这位大文豪的夫人记载成一个自私自利刻薄寡义的女人。

但是高尔基却曾经为索菲娅正名,他没有把托翁放到人民文学家的神坛上,也没有把索菲娅放到人民文学家的妻子这个身份上,而是单纯地将两人当做普通的夫妻来看待,多情又暴躁的托翁一生只有索菲娅一个妻子,他们在一起生活了五十多年,全家人的生活都依靠索菲娅的打理。

他们夫妻两个脾气都算不得好,却也摇摇晃晃牵绊着一起走向人生的终点了。

我们在电影中可以看到托翁和索菲娅琐碎而温馨的日常:他们会一起吃饭,听着戏曲,互相打趣,托翁对着索菲娅学鸡叫逗她笑那段实在是暖心。

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无数的争吵,索菲娅和托翁的争吵,索菲娅和切科夫等人的争吵,索菲娅厌恶那些人明目张胆地观赏他们的私生活,居心叵测地记录他们的一言一行,她数次追问着托翁:你不爱我了吗?

你怎么能这么对待我?

后来托翁留书出走,身体状况越发糟糕,在最后一个火车站停留之时已近弥留。

索菲娅得到消息之后立刻赶来,却被女儿和切科夫等人拦在门外以免她破坏“圣洁的死亡”,但最后他们在听到托翁含糊的呓语和瓦伦丁的劝说之后,终于让索菲娅见到了她的列夫。

瓦伦丁将这一切的故事写成了他的日记,他也终于摈弃了本来极端的托尔斯泰主义思想,并且收获了属于他的爱情。

很多人熟知海伦•米勒高傲端庄的女王,在这里她真是演活了这么一个刻薄剽悍的老太太。

索菲娅这个角色从后代的角度来看绝对算不上讨人喜欢,可是恰恰如此才是凡人之间的爱情不是么?

在她的眼里托尔斯泰不是托尔斯泰,而是她的列夫,她不要那么多人整天围着她的丈夫和家人打转,她也不要她的丈夫将一切的财富交给人民,她不停地争吵,像个泼妇;她不停地被嫌弃,但依然争吵。

但那又怎么样呢,她就是个小女人,她就是爱她的列夫和她的家人。

结尾处,切科夫等人为了那崇高的、圣洁的死亡而阻止两人相见,她坐在外面的火车里看着门里昏黄的灯光状若痴傻,他回光返照一般含含糊糊地说:“你们告诉索菲娅了吗?

她什么时候来见我?

”这时候的他们就像是两个孤立无援的老孩子,不谈理想了,也不谈主义了,不想被注视了,只想互相拥抱着这一生拉扯不断的那个人。

此时的切科夫和女儿显得尤为面目可憎。

虽然崇尚托尔斯泰主义不是错误的,但是这一次导演似乎仍然是站在了感性派的一方,毕竟爱情才是最迷人的、亘古不变的东西。

最后说一下这部电影还是存在缺点的,首先是它的节奏感实在是太糟糕了,挺简单一个故事却用了挺复杂的表现手法: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表现历史上的大人物,用得好就像一美的《末代独裁》一样让人身临其境,但用得不好就会显得旁观者这个角色很鸡肋。

所以这估计也是唯一一部我嫌一美戏份太多的电影,感情戏更是非常非常一言难尽……最后的最后,安姐演的托翁的女儿,这个角色真的也……也太不讨喜了吧,切科夫追求理想对索菲娅出言不逊也就罢了,这可是亲闺女啊对母亲那么说话真的好吗?

导演是抽了什么风非要这样安排角色啊……

 7 ) 你是我愛的人,我能怪你什麼呢

直到電影的最後我才明白到底要講的是什麼索菲亞在托爾斯泰彌留的時候只是拉著他的手,告訴他: 雖然我是一個自私的女人,但是我對你的愛是真的索菲亞是一個優雅的伯爵夫人她顯然很愛這個頭銜也愛他丈夫的財富和才華他們為了遺產的事情爭吵為了財產而鬧脾氣索菲亞為此做了許多不優雅的事情可是她仍然為了他生了13個小孩為了他打理家事為了他妥協為了他跳進池塘為了他在兩個人老邁的時候仍然依偎在的懷中托爾斯泰也懂得索菲亞的愛對年輕的記者閒聊時仍然會提起當年他們墜入愛河的場景並言語中帶著尊敬他說他們當時彼此都清楚的看到,對方就是自己要愛一輩子的人他懂得自己的妻子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和他不同這個女人不懂得階級不懂得農民甚至只是把他的作品看作賺錢的工具嚴重影響了他的工作可是他還是選擇了她在彼此爭吵之後,還是選擇相愛,仍然牽著彼此的手走到了最後而托爾斯泰也並非是一個完美的男人他也曾經反复背叛過索菲亞他甚至在最後選擇了離家出走可是到最後才發現原來不僅僅是她不能沒有他大文豪的他,其實也離不開這個自私的女人當他動也不能動意識已經不再清醒反复念叨的,只是一句索菲亞愛的人不完美,可是是愛的人,又怎麼會去責怪愛是理解,愛是包容,愛是不計較,不是嗎我愛你絕不是因為你的美麗我愛你絕不是因為你的才華只是因為你是你哪怕你曾經傷害我生不如死哪怕你是一個平凡到卑微的小人物哪怕你從來不屬於我一個人怎樣都好走到最後一站了,我最牽掛的,都只是你

 8 ) 男人和女人的战争

The Last station讲的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最后的日子。

故事从一个无限崇拜托尔斯泰的青年,作为他的新任秘书来到他的家中开始,到托尔斯泰在小站的站长室去世为止。

围绕着托尔斯泰的著作权,托尔斯泰的妻子,女儿,朋友,医生(崇拜者之一),还有记者们,演尽世间百态。

而青年就是一切的观察者。

托尔斯泰和青年说,他在各种不同宗教里发现了共通的终极真理(the truth)就是爱(love)。

此等陈述只能出自这样一位伟大的天才,换作任何一个凡夫俗子就极容易被会被鄙视为轻浮或者狗血。

而青年(和周围的一众粉丝们)正在试图身体力行“托尔斯泰主义”。

他行为端方,衣着朴素而整洁,勤奋禁欲,为了修养一个完美的灵魂而不懈努力。

但是托尔斯泰却向他回忆自己年轻放浪时代经历过的一个姑娘,她的身体,气味,做爱的姿态。

用托尔斯泰自己多次说过的话就是:我自己其实并不是一个好的托尔斯泰主义者。

看到这里,不免让我感叹,对啊,这就应该是我心里那个写出《复活》的人的样子。

故事里人们被分开2个阵营:以弗拉基米尔·恰尔科夫为首的一派,自诩高尚,极力的怂恿托尔斯泰修改遗嘱,放弃所有的著作权。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甚至不择手段,合伙欺骗一个妇道人家。

他们崇拜托尔斯泰,号称最理解和支持他的思想,道貌岸然,把握着道德的制高点。

而站在他们对立面的,托尔斯泰的妻子索菲亚孤身奋战。

这个女人精明强干品位不凡,要把著作权作为财富留给家族和自己的孩子们。

她最了解托尔斯泰,又倾心于优雅的世俗生活,一旦被触怒,就变成河东狮的典范。

青年原本应当义不容辞的属于第一阵容。

但是在和索菲亚的接触中,他又无法控制的被索菲亚那种女性的率直感性所打动,因而在2个阵营间摇摆不定。

偏偏这时候他爱上了一个“索菲亚”式的姑娘玛莎。

内心在完美道德和顺服欲望之间挣扎。

最终,还是选择了“爱”,而倒向索菲亚一边。

在我看来,虽然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比之青年,要博大完整的多,但是他的痛苦和青年却是一样的。

一边是自己的理想(一个男人精神世界里的伟大成就),和理想的忠实支持者们。

不过我看着这些自诩的粉丝们,就不禁想起来蓝染大神说的:崇拜是距离理解最遥远的感情(好吧,在谈论托尔斯泰的时候想起动画片,是有点分裂)。

另一边,是自己爱的女人,她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喜好,品位,心思,给予自己的生活最大的支持,但是她偏偏又是自己理论的最大反对者。

他的人生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阴谋,无论站在哪一边,都会背弃自己的原则。

这个伟人,树立起博爱的大旗,却发现无法自己实践出这条道路,最终只能从生活里出逃。

离开了爱人为他安排的安稳舒适的家,他也不再神采奕奕,反而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索菲亚是个可爱的女人。

电影开始的第一幕,清晨,她跑进托尔斯泰的房间,挤在他的床边,拉着他的手环住自己的肩。

索菲亚用女人的直觉思考,顺从自己的感情,肆意而为,就能把第一阵营的人搞的焦头烂额。

她爱托尔斯泰,嫉妒他对其他人的感情,她也爱钱和地位带来的舒适生活,做最直接而实际的决定。

她用的都是女人的小花招小手段,体贴也好撒娇也好,或者一哭二闹三上吊,就把思想的巨人搞的束手无策,对着妻子咆哮:I have never stopped loving you,but God knows you don't make it easy。

而索菲亚回答的极好:Why should it be easy? I am the work of your life, you are the work of mine. That's what love is! 这种属于女性的智慧,让伟人哑口无言。

索菲亚无需长篇累牍,她的宣言就是女性世界的真理。

玛莎就好象青年版的索菲亚。

年轻的姑娘独立而勇敢,真正的实践着托尔斯泰说的自由与爱。

她嘲笑男人们假正经的姿态。

她爱上了青年秘书,就主动投怀送抱。

当青年为了她不顾古板的眼光,公开示爱的之后,玛莎赞美她的爱人:You are pure, You are what I came here to find。

和索菲亚一样,她看不起那些高洁的理论,那些自以为是的伪君子。

她让自己的身体和直觉做判断。

在她们的人生里,没有高尚的思想,却有金子一样的真诚。

可以看出来,导演是偷偷站在索菲亚一边的。

但是最后,我们凄凉的看到索菲亚在她的战斗里,使自己的爱人一点点远离,最终失去了他。

这个时候,我也会在心里问,为什么她就不能“深明大义”,就象托尔斯泰的女儿那样。

但是我又怀疑,如果她真的是那个样子,是否还能赢得托尔斯泰作为一个男人的眷恋与爱情。

看到结尾,突然想,这也许就是上帝为什么要为亚当造一个夏娃。

“已行的事,后必再行”。

电影讲的原来不是一个伟人的人生,而是每一对普通couple的故事,是一个男人和他的女人之间的战争,爱与自由的挣扎。

最后一定要说一句的,是Christopher Plummer和Helen Mirren这2位老戏骨,真是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不管是否喜欢导演讲的故事,2位主演的表演,已经值够4颗星。

 9 ) 《最后一站》:一段爱恨交织的临终挽歌

(芷宁写于2010年6月13日)上世纪90年代初在阅读托尔斯泰长女的回忆录时,除了对其中托翁的理想追求感慨外,还对其中因财产继承问题而常对托翁吼叫的其妻索菲娅印象深刻。

又在很多对托翁做研究的文章中发现,几乎清一色地将托翁之妻表述得自私而虚荣,仿佛她是托翁实现人生理想的绊脚石,也是最终导致82岁的托翁倒毙于无名小站的罪魁祸首……看后总感觉这种一边倒的解读过于偏颇,纵然托翁对社会模式的自我构想是美好,但是不能不说他的很多设想趋于理想化,不能得以实现是由诸多现实因素造成的,完全不是某个人就能阻挠的。

所幸在由迈克尔·霍夫曼执导,改编自著名传记小说作家、诗人杰伊·帕里尼同名小说的影片《最后一站(The Last Station)》中,演技派海伦·米伦诠释的索菲娅性格丰富,情绪饱满,情感激荡,层次分明,将这位比托翁小12岁、和托翁一起生活了48年、为他生了13个孩子(其中5个夭折)、曾把3000页字迹难辨的《战争与和平》手稿整洁地抄写了7遍的伯爵夫人跃然眼前。

而索菲娅反对丈夫将财产与平民分享的原因之一,也是处于一个母亲为子女的利益考虑。

影片再现了托翁生命的最后片段,以参与其中的旁人眼光,即托翁秘书瓦伦汀(詹姆斯·麦卡沃伊饰演)的视角来看待文学巨匠的最后时光,叙事中虚实结合的做法,似乎意在表述爱的正负作用,实的部分是托翁和妻子的爱恨纠葛,他们爱得很深,又恨得投入,不能分开又无法相处的婚恋生活耗尽了他们的人生。

一如某评论所言,“生命中如果拥有爱,那么爱中的人则要承受痛苦;如果没有爱,那么不爱之人将要经受生命的枯寂和矛盾,所以这个真实的故事显得复杂、矛盾和有趣,并且导演赋予了它真实的情感。

”虚的部分则是瓦伦汀和托翁信徒玛莎之间的爱,体现了托翁对年轻人的影响。

可以说,索尼娅是托尔斯泰的生活伴侣,但不是他的精神伴侣,虽然她懂得丈夫的著作,但她不能认同其中关于分配制度改革的做法,晚年托翁生活俭朴,吃住如同农夫,而索尼娅依旧是贵族做派,饮食精致,衣饰华美。

个人猜想,最初托氏夫妇之间的关系应该像《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和妻子,托尔斯泰笔下的列文是个自传性质很强的人物,是一个想要在自己的土地上重建农业体制的贵族形象,而列文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和打击后,最终还是选择成为一个值得依靠的丈夫和父亲。

这显然是曾经托翁的缩影,晚年的托翁想彻底摆脱家庭的束缚,于是他离家出走了……致力于将托尔斯泰主义付诸实践的弗拉基米尔·切科夫似乎是托翁的精神伙伴,于是,“激进派”切科夫和“保守派”索尼娅之间存在着旗帜鲜明的对立和斗争,切科夫想要把托翁塑造成神一样的存在,想让他成为宣传所需的楷模,于是他致力于让托翁另立遗嘱,并达成托翁将其著作权交给民众的签字,他还着力于让阻挠此事、情绪易激动的索尼娅在托翁和媒体面前颜面尽失……这次保罗·吉亚玛提演绎了一个不怎么讨巧的角色,特别是最后,即便撒谎也要隔离索菲娅,不让她见弥留中的托翁的做法。

影片为再现托翁晚年时这两股强势又恼人力量之间的争斗,设置了墙上相框的戏份,第一次,索尼娅取下了丈夫书桌前墙壁上切科夫的相框,换上了自己和丈夫的合照,第二次,愤怒于丈夫瞒着自己签署了版权协议的索尼娅对着始作俑者、墙上的平面切科夫猛开枪,将两人之间的火药味彻底升级。

同时,为了表现这两股力量的角力,片中出现了一个有趣情节,切科夫和索尼娅分别送给新来的托翁秘书瓦伦汀一个日记本,切科夫让他记录托翁宅邸发生的一切,并及时汇报,即把监督任务交给了瓦伦汀,索尼娅则只让瓦伦汀客观记录下所看到的事,于是片中出现了瓦伦汀忙于在两本日记本上记事的镜头。

影片画面颇有怀旧复古色彩,葱茏的原野,静谧的府邸,精致的餐桌,雅博的书房,彼时乡村贵族的生活气息流淌在光影间,而该片最值得观看的部分,在于演员的表演,有评论称——“在迈克尔·霍夫曼的指导下,整个影片呈现出了诗歌一般有韵律的节奏。

当然,两位大腕主演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和海伦·米伦的出色发挥也功不可没。

”其中,拥有白俄血统的海伦·米伦在片中的表演可谓酣畅淋漓,不论同老辈的普卢默、壮年的吉亚玛提,还是后生麦卡沃伊演对手戏,米伦都游刃有余,她以极富戏剧张力和感染力的表演拿捏出了索菲娅的痛苦和愤懑,塑造了一个极有个性和主见的托翁夫人,其中得知丈夫离家出走后她奔向池塘的一路悲恸、滚下渡口入水的身心疲惫,将一个女人的决绝心绪表露无疑,凭借在本片中的出色表现,米伦获得了罗马电影节的最佳女主角,再一次的实至名归。

http://nicolew.blog.hexun.com/51729514_d.html

 10 ) 只愿君心似我心

女人年纪再大,想要的只是爱人也爱她而已。

然而老头早已走到不一样的高度,以为天下人担忧为己任。

也许妻子都是对的,也许最了解老头的还是她。

这执着的革命,究竟是激情的正义感,或者是在生命尽头再孩子气地兴风作浪一回?

我从不相信有女人真正懂得革命,就如同从没有男人真正懂得女人一样。

《最后一站》短评

Gosh, I love a story about writers. Gosh, I love this one about Tolstoy. Mirren and Plummer are gems. And that scene where McAvoy sits with his ex Duff, it was transcendently heartbreaking. If you’ve ever had love, bury it with memory, not marriage.

6分钟前
  • 本初老儿
  • 推荐

Love and freedom, people always mix them up.

9分钟前
  • Nara
  • 力荐

看了N多天才看完……大文豪且有精神追求与现实冲突的矛盾折磨,吾等平常之人有点自我矛盾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人生嘛,总不会事事如意。

11分钟前
  • 欢喜。
  • 较差

確實是倆老戯骨更勝一籌。哪怕是歷史也會被彎曲。托翁的一世英名和晚年的離奇出走。雖然無政府無階級自由博愛是初衷和追求但更的多卻是有小人在推波助瀾利用托爾斯泰之名。穿越半世紀的愛情13個結晶。

15分钟前
  • vivien
  • 还行

拍得很英国。第四颗星,是给托尔斯泰的。他成全了很多人的梦想,到最后也没有破坏整个平衡。伯爵夫人,成了那个让人心疼的女子。

20分钟前
  • 某跳半夜不睡觉
  • 推荐

没研究,不知道史实到底如何。如果一个拥有伟大作品的伟大的人不得不承受如此伟大的生活,至死又奈何?

24分钟前
  • york
  • 还行

叁★半 "Everything I know... I know because I love..." 你是我爱的人 我能够怪你什么 不以与英雄同时代而为荣 只以能与爱人长相守而喜极 为爱痴狂 你是 我亦是 (P.S.HelenMirren的确演得淋漓尽致啊)

26分钟前
  • Kyrene
  • 推荐

不理解也不好看。

29分钟前
  • 赵启平(已结婚
  • 较差

也许是因为我不了解其背景吧,看完整部电影就觉得疯疯癫癫的有点烦……。两个人也放观念不一样,不过在一起渡过的岁月无论是苦是甜,我想也不是可以随便取替的

33分钟前
  • nikki
  • 还行

电影也是拍的乏善可陈很平淡

35分钟前
  • 南瑾
  • 很差

伟人那不可思议的人生。

40分钟前
  • 臭臭
  • 还行

我宁愿舍弃超人的智慧,放弃万人的敬仰只为求能够平凡而真实的爱。题材赞,故事过于戏剧化,作为一个传记题材的影片,导演的观点偏向没有问题,但是人物塑造(尤其是“反派”)颇让人失望。

42分钟前
  • 这个假了
  • 推荐

虽然拍的不是那么的传记 但是作为电影来说 很好啊!

44分钟前
  • 夏夕空_Sue
  • 力荐

Good script, great cast, but Helen Mirren totally blew me away as the firebrand, love, and often-times misunderstood Countess Tolstoya.

47分钟前
  • Kansai_SP
  • 推荐

爱奇艺只让我看到了一半

49分钟前
  • 半路
  • 较差

文学气息浓厚的片子。女王的气场着实强悍。看电影途中,从新闻里得知吴冠中昨晚在北京逝世,一瞬间脑子一片空白,心骤然痛了起来。

52分钟前
  • mixmilian
  • 还行

矛盾线是看明白了,不过没看明白导演想说啥。

57分钟前
  • 魚仙
  • 还行

伟大的人永远不可能只属于你,感觉是一部对托尔斯泰主义的反思。以及这女儿真的不是有点大病吗?

59分钟前
  • Shereally
  • 较差

「I'm your little bird, you know the sounds I make. → And that was some sort of love call, I suppose? → Brought you back to me.」

1小时前
  • Q·ian·Sivan
  • 推荐

这种浓浓的英伦风我实在是接受不了,看不下去

1小时前
  • 艾守银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