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年轻的时候追过的那部动画剧集《茶啊二中》。
它的存在大概是动画版的《十八岁的天空》或《最好的我们》,但又很不一样,因为青春偶像剧多数还是在展现俊男美女或学霸学神。
而关于普通人的青春,我的记忆里封存着的,是《茶啊二中》。
《茶啊二中》大致设定在东北的一所普通中学的普通班级里,这里的孩子和老师们完全生动,生动到近乎现实主义地复刻着大江南北所有中学里的喜怒哀乐,追跑打闹。
这是一所没有绝对主角的学校,大家的日常就是上课下课,但就是这份真实里,涌现出无数可乐又感动的小故事,像你我身上发生过的一样。
电影版的出现更是令我神经一动:啊,我们这些普通人的事儿,也有机会上大银幕么?
电影开始显示的时间是2005年,一下子我就明白了,没错,主创们的初心仍在,他们要描绘的,还是那份不被辜负的青春。
故事的主要idea是老师学生互换灵魂,这个“招儿”虽然不新鲜,但《茶啊二中》为这个老梗注入了血肉丰满的灵魂。
这部电影最底层最坚实的价值观,是“没有任何人应该在教育过程里被抛弃”。
电影紧紧围绕这一点展开,所有的笑料都夸张但不低俗,所有的泪点都基于共鸣而绝不廉价。
首先,男学生和女老师互换身体这一点,在其他剧集电影里,可能会被处理得腥膻色,至少也可能会开一些不雅玩笑。
但《茶啊二中》里,双方对身体的不适应,是男生不适应穿高跟鞋,女老师没意识到青春期男生很在意自己的头发。
其实这样的点,是之前很多影视作品没有想到的,高跟鞋和发型这两件事的背后,对应的是老师维护职业形象上的努力和学生开始有自尊意识的建构。
这才是师生矛盾的核心所在。
紧接着,故事围绕这个核心症结进行展开。
男生在女老师身体里时,“她”穿运动服和球鞋,把头发扎起来,和女生打成一片,简直成了“女学生”;女老师在男生的身体里时,“他”看不惯男寝的脏乱,极富荣誉感,努力维护班级纪律……他俩看似“不对付”,其实都在为成为更好的人而努力,只是那时他们未必清楚,他们努力的目标,将在故事的最后,融汇到一起去……这里我想宕开一笔,谈谈为什么这部电影又好笑又好哭。
我看到有些评论说,茶啊二中是以长春某高中为原型,但片中的方言,其实是大连话。
我想说,具体在哪儿不重要,整个片子浓浓的东北氛围就自带笑点。
班上无论男生女生,讲话都自带梗,成绩好的学生也不怕在生活上出丑露怯,成绩一般的学生也在努力展现自己的正义勇敢一面。
他们就是具体的你我,让我想起我在东北读书的时光。
片子里的女老师石妙娜,在我的生活中没有非常对应的原型,却会让我想到在沈阳读书时遇到的那位教高数的女老师。
她几乎是苦口婆心地对着我们一屋子文科生,非常费劲地在教我们几乎学不会的高数。
这是基础学科,所有新生必须要上,但其实大家可以彼此糊弄完成。
可她真的是想尽办法,甚至在课堂上给我们写诗,让我们来更能有所吸收地完成学习。
她不曾把工作当作一种任务,而是把教育当成一份事业。
其实电影里的石老师也是如此,她要上的那堂公开课,从结果导向来说,完全可以把孩子们当工具,用什么学生都一样,只要让自己获奖就行。
可她偏不,她拥有的学生,不是“最好”的,但她清楚,这是她的“孩子”。
她就是要让学生从她这里,获得最诚实的人生。
这也是为什么最后一场重头戏我在微笑中哭到崩溃的原因,石老师和这班学生是如此默契如此暖心,大家从公开课的形式到内容,都无比诚挚真实。
站在讲台上的,是真正用心对学生的老师,台下,是心悦诚服尊重教学的学生。
而黑板上,全新的课程内容,也向所有观看者表明:教育的第一步是育人,公开课不是表演课,该是怎样的教学进度,就应该是怎样的。
所以在这部电影里,我真的是看见了完全的爱和善意。
从教师到学生,大家最终都深刻理解和喜爱着彼此。
无论成绩如何,这故事里的每个人都是被尊重,被爱的。
这才是上学的本义,所以理解了,为什么片名英文是“Oh my school”,这是我们普通人所能想到的,对青春赞美的,最高级。
没看过短片的可能会觉得还好,但看过4季短片会有些失望,虽然包袱和梗比较充分、也比较搞笑,但二中的壳包裹的却是好莱坞套路的核-莫名其妙的互换身体,二中动画原来主打的接地气基本没有了,一众配角特别是刘若琳几个女生均没什么戏,没看过短片的观众可能都分不出谁是谁、谁又是怎么回事。
体量太短,正片充其量不到80分钟,造成故事过于简单。
正片没有花絮好,花絮没有宣传片好,宣传片没有附属的短视频好。
如果有下一部,希望能回归短片的思路,认认真真写一个贴近生活的长剧本。
三年前,那个夏天闷热的夜晚,突然得知电影可以进入制作了。
走在南锣鼓巷的小胡同,所有人都有些恍惚,多年付出的努力终于有了回应。
夜月安静的有些沉寂,谁都不敢说话,生怕吵醒这梦境。
电影,是我做了太久太久的梦,终于有机会去触碰这个神圣的梦想了。
2016年 动漫展凝羽动画全员合影 (最右光头是我)刚开始工作时,动画行业还不太景气,市面上大多是FLASH动画,比如银行的操作动画、地铁里的安全演示动画。
那会没什么新鲜的好作品能让大家记住。
起初我一腔热血去做原动画师,是希望用画笔让角色动起来。
每天非常用心地画着二维动画,抠每个角色嘴型动画的细节,结果却被主管一顿批,说只要做张嘴闭嘴就可以,顶多区分一个大嘴大写O,小嘴小写o。
我看着那些赶工凑时长的分镜,觉得太过草率,决定重新从分镜开始学。
然后又发现做动画最大的难题好像也不在这,而是剧本,便又开始学习摸索编剧的工作。
后来便以编剧身份入职了凝羽动画,真正开始做我想做的动画了。
2017年带着第一版剧本大纲 前往彩条屋刚推进剧本那会,我们十多个人挤在一个屋子里,每天对着键盘一顿输出。
更多的时候,大家躺在沙发上,一言不发,一整天都没有太多满意的进展。
对于我来说,最痛苦的环节就是剧本了。
一上制作,每天都有推进,只要有人在,时间和工作完成度就成正比。
而剧本环节,可能几个月都没有能被采纳的思路;昨天想好的,今天一捋,就想完全推翻,我的头发也是在第一季开始弄剧本时掉光的。
这里是不是太流水账、想法是不是太低幼、我喜欢的其他人会不会不喜欢......每天每时每刻,我都不断地在自我否定。
老家方言最特色的部分就是平翘舌不分,加上我说话吐字不清,总担心自己讲不好故事。
同步开始的美术设计,二维画的王强我们就试了几十版。
想要设计出一个帅又不是那么帅,好看又不是那么好看的样子:他是最普通的主角,但要让大家记住。
其他角色可以有高矮胖瘦眼镜等配饰做特征,男主必须看起来最简单,却又最鲜明。
好不容易推进到模型制作,三维和二维还是很大区别,眼角开多高、嘴唇多长、瞳孔眼球的比例,不断的调整,毛发该多长,每一缕头发该什么造型,苦苦为难了我们一年半。
有时候我们开玩笑说,创作王强就像十月怀胎一样。
而后又是设计他的表演风格,怎么走路,怎么说话,他微笑起来什么样,愤怒时候又是怎样的表情,不断改进优化,王强才最后定了型。
直到想尽办法解决了剧本的问题,在进入故事版环节后,我才感受到自在,觉得没有什么可以再限制想象了。
那也是动画环节里,我最喜欢的地方。
每次画完故事版,叫一群人去看,他们笑了,还笑得很大声,我就实实在在地开心。
到了电影上,本以为我们只用把网剧的流程放大就能完成电影,后来才知道完全不是一回事。
电影的很多流程我们之前其实听都没听过,一些术语更是闻所未闻,不知道流程还是有软件支撑,不知道文件命名需要有多复杂和规范,不知道那么大的银幕需要什么级别的精度,不知道这样的构图到底是什么样的效果......我就像一个小学生,突然拿到了高考卷,数学题我只能看懂数字,却不知道如何解答。
我们就像一群纯“野生”的动画人,“野生”到就像楼顶上长的那些树木。
我们公司精心照顾的那些花草,因为多浇了一滴矿泉水就与世长辞,而那楼顶的树,甚至触碰不到土壤,也会自己从水泥石缝中汲取营养,一样活的很好。
我想我们也需要一直保持这样的饥饿感。
从基础开始,一点点学习,一点点摸索,加上兄弟公司前辈们陆续的指导,最后我们这群“差生”用了5年时间才交上这第一份电影的答卷。
又想起第一次路演,影院走廊里挤满了宣发的伙伴们。
看他们盯着银幕,盯着观众,为每一次喝彩开心。
回去的路上我们说,这么多人辛苦努力为了这一部电影,多希望它能成功。
那天豆瓣开分8.3,我看着那张图,半天没动弹。
群里、朋友圈倒是先炸了锅,所有参与的人都觉得那么自豪。
半天后,我才回过神,虽然我知道我们的第一部作品依然有很多不完美,但观众的包容却让我感受到:走了这么久的路,还是会有人能认可我们的啊。
又是一个后半夜,结束首映,我们又走在南锣鼓巷。
大家嘻嘻哈哈,不再沉默,偶尔仰天大喊,时不时放声唱歌。
五年的过往都随着汗水蒸发,留下满肚子快乐的脂肪。
五年前,大家什么都不敢说,生怕破坏了那梦境;而今,我们谈论月亮、谈论家乡的小院、谈论刚才的啤酒多么新鲜......我们专说那些与电影无关的鸡毛小事与天南海北,我们无话不谈。
因为我们知道,未来会充满希望的。
2023年首映后合影
超预期的好电影,让人不禁回忆起了初中时代,影片讲述了茶啊二中初三三班学生与老师从冲突到相互理解的故事,十分爆笑且感人,里面的很多经典情节没有上过中学的人是get不到的。
久违的大笑,作者自认以为笑点很高,可是这部电影真的是从头笑到尾,久违的快乐,轻松幽默又恰到好处,不会尴尬,真实中夹杂心酸。
“人在一起叫聚会,心在一起叫团队”任何团队的建设都离不开同心同德,共同奋斗努力。
这不禁让我回想起了青涩的学生时代,我并没有遇到那个让我爱上某个学科或者与我有过独特过往的老师,我的成绩总体来说是中间水平,班级里的小透明,甚至有点怪胎,偏内向孤僻,我曾有过“无硕师名人与游”的苦恼,也为教育资源的不平衡而自卑。
但是这部电影深深的触及到了我学生时代所缺乏的东西,一群无话不谈的朋友,一群活泼可爱的女孩,一个严苛负责的老师。
影片想表达的东西很简单,无非就是师生间的动人故事,往往是最简单最纯真的最动人。
学习成绩并非唯一定义学生的尺度,学校是一个小社会,我在里面深深的品尝到了社会上的功利味,我曾经得过奖被鲜花簇拥,也曾经倒数被老师放弃,我也被老师苦口婆心教导该如何努力,也曾求着老师们对我多加费心。
当学习成绩与老师绩效挂钩,教书育人变成军备竞赛,必然有“差生”要被放弃,傲慢的优等生,无助的后几名,说回电影,我从来不觉得后几名差,也不会以成绩取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宝藏,在进入社会主义之前,因材施教更加重要,我们应该照顾的是所有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个别尖子生的利益,每个学生都有受平等“教育”的权利,这也许是我反对“衡水教育”的原因吧。
慕名而去,本以为无障碍,结果发现《茶啊二中》属于“挑观众”的那一类作品,如果它“中二”式的笑点不能击中你,那么其中因灵魂互换引发的种种事端,就会变得无趣且尬,不幸的是,我没有被击中,唯一的获得感源自于经由动画回顾了一把自己的中学生活。
《茶啊二中》抛开花花绿绿的形式和情节设置,其故事的内里是一颗端正的“中二”的心,有老师的坚守、有师生间理解的达成也有年少的不甘与热血,经由“占课”“逃课”“写检查”“查寝”等学生时代共通的记忆,共同将观众拽回到校园时光,课桌、黑板、书本、宿舍...记忆鲜活了起来。
动画中“差班、差生”与“少年的热血”是一组做的蛮好的对比,石老师所带的三班是全校公认的差班,而王强又是差班中的差生,虽然贪玩、虽然调皮,但少年心中有着一团火,在与石老师互换灵魂之后,他与老师共同抵达了和解的彼岸,“上课挺累”“听课也挺累”就是互相理解的语言表达,但这还不够,必须要有一次足够燃的行动,才能让热血彻底沸腾,那场教学竞赛就成了全片的燃点,坏学生愿意为了老师拼一次,老师愿意为了学生放弃比赛,少年的热血和老师的坚守互相辉映,会让我们记起某次考试、某场歌咏比赛、某个全班一起努力的午后。
不甘是少年永恒的热血,校园是我们回不去的少年。
大家好,我是《茶啊二中》的导演夏铭泽。
上一次写这样的文字还是七八年前上学那会儿,觉得自己总是不太擅长做文字表达,但又发自内心地感谢大家能来看《茶啊二中》。
一开始的《茶啊二中》仅仅是一部网络动画短剧集,讲述了8090这代人青春的东北校园喜剧故事。
而我也是2014年9月在网上无意间刷到了第一季第一集后,便成为了这个IP的忠实粉丝。
回想起来,如果那天我没有偶然间看到《茶啊二中》,作为一名师范大学毕业、有教师资格证的学生,或许我现在会在某所学校里教美术吧。
正是因为遇见了《茶啊二中》,让我也成为了系里有史以来第一个硕士毕业,却没去当老师的人。
2015年7月,我和凝羽动画成功奔现,到现在已经是第八个年头了。
从相识到相互陪伴成长,从粉丝到主创,从91秒到91分钟,可以说《茶啊二中》不仅是我工作的全部,它更像是和我朝夕相处真实存在的伙伴一样,也成为了我生活里的全部。
来凝羽第七天,参加公司组织看的电影《大圣归来》 这是我们所有人第一次的电影之路。
我记得刚开始时,大家几宿没睡的兴奋和真正上手后的磕磕绊绊;也记得过程中一次次不满足的挑战和深夜不放弃的死磕;记得五年里每一位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中途离开的同事,也记得因为相信、热爱慢慢加入的越来越多的新面孔;记得每一位业内前辈面对面给予的意见和鼓励,也记得最后一次在棚里审完最终成片时,害怕被同事们发现的,偷偷抹泪的自己。
那一刻,我好像看的不仅是我们做的《茶啊二中》这一部电影,更是一部所有参与这电影的每个人五年里经历的漫长回放:这里有每个人的激动、探索、迷茫、等待、焦虑、欢笑……是啊,几年前我们只能幻想的电影梦,到今天竟然真的完成了。
《茶啊二中》在上映前一个月就开始了路演放映,听同事说,这种安排好像并不多见。
因为我们不是大IP,也不是知名导演,所以担心大家看不到我们,需要提前宣传。
我本就是一个怯场,不善言辞的人,也不确定大家会不会喜欢《茶啊二中》,所以心里就更忐忑了。
每次提前到影城,我们几个人其实是没办法去休息室坐着的,会直接悄悄进到影厅,靠在过道一角,听听观众们观影的真实反应。
当听到观众们真心的笑声、甚至是自发的掌声时,悬着的心才能稍微放下一些些。
《茶啊二中》电影首映礼后合影 这段时间经常被问到《茶啊二中》想给观众传递什么主题,我想可以是青春、是陪伴、是和解,是永不言弃,或者仅仅是一次追忆...不想特意去框定它,观众们自然会有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而我们最想传递的只有一个,它是一种能量,那就是快乐!
是快乐的力量!
希望这种快乐能通过我们的电影传递给更多人,让每一位观众都能从中找到曾经那个率性天真,不怂不惧的自己,和那段最中二热血的青春!
能走到今天,真的要感谢很多人,这些感谢可能我们这帮人都没办法当面说出口。
感谢每一位参与或者帮助过电影制作的伙伴!
也感谢每一位粉丝和观众的陪伴、鼓励和包容!
希望《茶啊二中》可以成为一本厚厚的影集,在大家累或难过的时候,它就在手边、随时翻开,便能穿越回那段最美好单纯的校园时光,便能多一些微笑和温暖。
凝羽动画的伙伴们一起看《茶啊二中》
《茶啊二中》这个IP是2014年开始上线的一套动画短片,校园搞笑,长春的动画公司制作,背景是以东北师大附中为原型的一所虚构中学,“茶啊二中”的名字是来自于据说是长春古称的古肃慎语“茶啊冲”。
14年可能因为本地推送,在网上看过当时还是动画小短剧的这个ip,今年竟然出电影了,昨天跟观影团点映看到,电影里面仍有挺多长春元素,南湖公园,文化广场,54路有轨电车,看剧情介绍还略好奇怎么把番剧的现实题材接入到电影奇幻的点,原来是放到了本来就有都市传说的伪满建筑地下防空洞的场景,遇到神奇钟表发生换身,挺有意思(学校原形师大附中是原来的伪满农业部)。
现场交流有达人提问是不是这里有美化中学校园和师生关系的成分(对应唯成绩论、对“差生”态度、小镇做题家、bullying等现象),个人体感中国/东北工业省会城市2005年代的中学校园主氛围差不多就是电车上那段同学们一起努力帮助老师也是帮助自己“这不燃吗?
”所代表的某种内核——每个人心里总体还是想往好了去的,无论学生还是老师,何况这还是断层省top1的附中,那时刚进入21世纪的国人们也开朗积极地相信着未来会好。
当然,跟这些“工业城市优秀中学”的学生比,前年底的《雄狮少年》有涉及过另一个环境下的“少年故事”,也是差不多同年代(2005左右)“区域村落中的留守少年”。
这部作品在南方沿海/广东的市场经济语境下,吸收了经典时期港片中“废柴成长”的故事逻辑,小人物也可以有大作为。
这种“草根成长”的市井港片,最繁盛的时期也是在香港经济上行发展、大众情绪也是拼搏赚钱的年代,不管不顾勇往直前的“少年叙事”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而如今经济环境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完全复兴曾经的少年叙事可能会比较难,前几天和业内老师交流到,现在对于成长型/养成型的主角,若没有大IP自带数据的加持,实操上很难做起来,观众会期待出场满格上来就很成熟不犯傻的主角,具有生活经验的成年人主角、中年人视角的作品就多了起来。
我也发现,对比二十年前的剧集多样性,当时不仅有《少年包青天》《少年英雄方世玉》《少年王卫斯理》这样年轻主角的悬疑、冒险,甚至还有《九岁县太爷》《忠勇小状元》这样以小孩主角“少年视角”来着整顿官场职场的古装传奇。
而当前优秀影视作品里,想一想近来的国产高分,虽然仍是有悬疑和冒险佳作,主角却基本都换成了经历过社会毒打的中年人。
以往的“少年叙事”也被中年人更关注的“中年危机”叙事尤其是“中年男性危机”叙事所代替。
在这样焦虑、失意还有世俗困顿的中年危机视角下,未来有许多可能的少年形象多是危险的“坏小孩”、是有威胁的“潜在新上位者”,过往“少年叙事”中被积极展现的“少年意气”到“中年危机”这里变成了不被肯定的、负面的、有待教育和规训的、工具化的存在。
但我仍觉得“少年叙事”还是很有空间也是隽永能打动人心的,“少年心”是一种各年龄段共通的怀念情结,就像那句话说的:“有些人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死了,往后的余生只不过是他的影子,在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往日的生活,等到七老八十才被埋葬。
”近十年来,相较一些过会被制作出来的“青春/校园”的产品,类似《茶啊二中》这种朴素的、纯粹的日常流真青春的真诚创作,不花哨不矫情、不抓马不强行燃或虐,不为了揭露而揭露,就有可能重新瞥见“少年情怀”的味道并赋予它进一步的力量。
就算有美化/升华的部分,也不过是像石老师在公开课上把unit 9换成unit 10,举重若轻的一念牵动的是一个实际上有很多影响的大决定。
成年人/中年人即便重解青春的时候也是克制的,可在某一瞬间发现“青春”所赋予我们的少年心气在以后的人生中仍然存在、仍然影响着我们趋利避害思虑之后的本心选择,这种感动是深层次的,也是我认为“青春”题材、中式校园创作主题可以进一步探索发力的方向之一,毕竟每个人都是少年过来的。
这部动画电影有做到这点,在尚未成型的国产青春校园电影叙事中其实难得。
一个男学生,有一个女老师,男学生很调皮,学习差,混子,还有一个一起玩的小团伙,是老大,逃课上网,不读书,女老师很头疼,两人追逐中意外换了身体,女老师有一个公开课要上,可以评优秀教师,本来应该让自己的三班上,可以成绩不好,校长大家都让他带成绩好的一班去上,互换身体后两人互相理解,在三班全体同学的努力下,老师带三班上了公开课
电影《茶啊二中》通过妙趣横生的情节,带我们回到了那个充满热情和挑战的青春时代。
讲述了班主任石妙娜和学生王强意外互换身体,共同体验对方生活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理解了对方的处境,还找回了青春的热情。
本文通过深入解析电影情节和主题,向我们展示了青春的美好,告诫我们无论身处何处,青春永不凋零。
让我们记住,那份热情,那份期待,永远属于我们。
在生活的河流中,总有一段波澜起伏的青春岁月,那是我们最珍贵的回忆。
近期上映的电影《茶啊二中》就以其妙趣横生的故事线,紧紧抓住了我们的心,引导我们一同回顾那个充满激情和希望的时代。
电影讲述了初三三班中最顽皮的“学渣”王强(邢原源配音)和他的“暴躁班主任”石妙娜(王博文配音)意外互换身体的故事。
一向被压迫的王强有了尝试当班主任的机会,而一直对学生们严格要求的石妙娜也有了体验学渣生活的机会。
他们的世界瞬间颠倒,生活充满了未知和挑战。
而在此过程中,他们逐渐理解了对方的处境,成长了许多。
一部描绘了青春的喜剧,用最轻松诙谐的方式带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耳熟能详的校园生活,而电影中的每一个桥段,每一句台词,都让我们仿佛能闻到那个年代的独特气息,能听到教室的欢笑声,体育场的喊号声,还有图书馆的寂静氛围。
曾经,我们曾经是那样热爱生活,无论是考试成绩好,还是失败沮丧,我们都对未来充满期待。
我们翘课去网吧玩游戏,我们挤在烧烤摊边分享彼此的梦想,我们在走廊里讨论着最新的音乐,我们在操场上竞争,也在教室里互相支持。
这一切都在电影中得到了细腻的再现。
更让我深刻的情节,是电影通过石妙娜和王强的身体交换,让我们深入到了校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看到了教师的责任和学生的压力,看到了他们彼此之间的误解和理解,看到了他们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看到了他们的冲突和和解。
这就是青春,既有困惑和挣扎,也有欢笑和成长。
电影中的每一刻,都让我们想起了我们自己的那一段青春,那是我们最真实,最自由,最勇敢的时代。
我们曾经无所畏惧,我们曾经热血沸腾,我们曾经梦想照进现实。
电影《茶啊二中》就像一件闪闪发光的校服,将我们的记忆照亮,让我们重新找回了那份青春的热情。
当我们在生活的洪流中迷失方向时,当我们在压力的山岭下喘不过气来时,当我们在失望的阴霾中看不见前方时,让我们回头看看,看看我们曾经的青春,看看我们曾经的自己。
青春的我们,充满了力量和希望,充满了勇气和激情。
让我们再次穿上那件校服,让我们再次感受那份热情,让我们继续前行。
《茶啊二中》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部寓言。
它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他的故事,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青春。
无论我们在哪里,无论我们变成什么样,青春永不凋零。
让我们记住,我们都曾经是那个身穿校服,满心期待,热血沸腾的少年,那个少年,那份青春,永远属于我们。
尾声电影《茶啊二中》向我们展示了青春的无尽可能性,让我们明白,不论身处何地,经历何事,青春的精神永不凋零。
青春是一段独特的旅程,充满了探索和挑战,也充满了欢笑和泪水。
但无论怎样,我们都要珍视那份属于我们的青春热情,勇敢地追求我们的梦想,坚定地信仰我们的理念,无悔地活出我们的自我。
因为青春就是我们的热血,我们的激情,我们的力量,永远属于我们,永远照亮我们的路。
………………………………………………………………………………………………………………………………………………………………………………………………………………………………………………………………………………………………………………………………………………………………………………………………………………………………………………因为关注的博主大连老湿王博文是这部电影石妙娜的配音而关注到了这部电影。
本来很期待中秋、国庆档的电影,没想到看了一圈儿没有一部感兴趣的,所以在平台翻到这部看。
还行吧,交换身体再换位思考的故事情节,挺常见的,故事也是上学时期经常会经历的。
这样的老师其实挺负责任的。
有笑点有泪点,可以看一下,三星多四星减。
还是比较低幼的主题,加上刻意但并不让作为吉林人的俺感觉舒服的东北腔,让推荐朋友一起来看的俺略尴尬。好的是还原世纪初的长春(感觉街上的招牌,海报都是),各种80后能理解的怀旧元素,以及诸多笑料还是蛮搞笑的。故事虽然没啥惊喜,但讲的还是流畅无阻的。
陪孩子看的,意外的很好看
当大部分东北方言并不觉得好笑的时候,就只剩老套的互换身体桥段了,设定随意,差班几天内扭转生硬。不多的亮点是网游跟凯尔特人kg海报,我们这代人的记忆要开始出现在电影里了。#橙天嘉禾luone
虽然确实已经造不出什么新梗来了,但就这身体互换和公开课两个老梗玩得竟然让我感觉有那么一丝丝感动。我一向不喜欢这个系列低俗且低幼的笑点,但偶尔能出现的感动点倒很适用于我,毕竟以校园生活实录为底色的衍生故事实在是很能让人共情。那么这一次,我就勉强给个三星好了。
运镜节奏都还是有点不成熟,但是故事讲得还算富有童趣。整体可看,尤其是带娃情况下。
故事是俗套的,但无负担笑点密集,我这场观众几乎从头笑到尾,看完特别解压。
看的时候一直以为主创们是一群八零后,真的是透着中年人对曾经初中的记忆和想象,没想到是九零后。那我不太懂这些陈旧而老气横秋的情节也好内核也罢从哪里来的了。
全靠王博文加分 王心凌也意外加分
简单且纯粹,很多校园中的梗瞬间能触发学生时代的点滴回忆,没有过度煽情也没过火的瞎闹,用交换身体这个老套的设定轻松的讲述了一个只属于校园的可爱故事,真的挺好的。
创意可以 逻辑不足到结尾都没讲魔法时钟为什么会互换灵魂 互换灵魂的条件是什么?结尾怎么成功换回来的?就这老师还不放弃真是...苦了自己(没被感动到)
没有看过前几作,但是丝毫不会影响观影体验!一部以东北为背景的动画喜剧,互换灵魂的情节看似俗套,但是夸张的呈现形式,密集的笑点桥段,能让几乎所有人找到自己学生时代的共鸣,回忆起校园生活的嬉笑怒骂。有泪有笑还能治愈人心,准备二刷!
莫干山团建熬夜看的,烂片。
转场稍显不自然,怎么就从无厘头搞笑一下子过渡到煽情的桥段了呢。而且还不少“借鉴”其他作品,抛开无厘头,又有多少是自己的原创创意?原声带不错的。
就适合未成年观看感觉并不太适合做成电影
2023年了居然还是这种内容,老派俗套至极!
不规避形式主义就是最大的好
比较传统的一种动画吧
这什么狗屎
原型是我的初中🥲熟悉的校服街景和口音,在家乡影院和同场的中学生们一起嘎嘎乐,现在国内拍得这么清新又诚挚的动画(and电影)不多见了…
老套的男女互换放到老师和学生身上竟然还蛮有趣的,全片最喜欢的梗是:地铁就不燃嘛? 最大泪点毫无疑问是:Unit 10了。整体来说,是大人会喜欢,周围的小孩子其实看不太懂的动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