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女导演戴娃的这部作品或许可称作“原生态电影”,它的剧情单纯到就是巴察禄一家草原上的日常生活,高潮也就只是一次蒙古包的转场和小黄狗救小孩,相信这也是草原上的常态,于是也可以把它看作是部纪录片。
对于辽阔的大草原,把广角镜头放在那就足够展示美丽了,导演也就别无展示传统与现代冲突的欲求,结尾处也只让一辆选举宣传车开过,并且显得不管巴察禄一家啥事。
不经意间,导演已经留给人类学家一段无需搬演摆拍的民族志影像素材。
五颗星不仅给美丽的蒙古大草原,还要给在草原上生活的一家五口!
不矫揉造作,没有过多的语言,全片就是一首从草原流淌诗。
爸爸出门了,小不点的妹妹带着弟弟玩累了躺下就睡,妈妈挤牛奶、熏羊肉、缝衣服、做干酪,娜莎塔骑马去放牧,妈妈叮嘱她看着那座山头就不会迷路,可是为了寻找小狗找不到回家的路,下雨了,在一个老奶奶的蒙古包里听了一个迷人的故事……娜塔莎捡干牛粪那段太可爱了,她叉起牛粪往背上的篓子一扔,没扔准,掉在身后的地上,不理会,继续往前走,再叉,再扔,还是扔个空……她和妹妹一起躺在草地上看云,这个大象,那个长劲鹿,可是她们应该没有见过长劲鹿吧,所以她向妈妈告状,妹妹说谎说看到了长劲鹿,然后悄悄问妈妈妹妹是不是在乱说?
得到妈妈肯定的回答后开心的笑了,她也许以为妹妹的前世就是长劲鹿呢。
电影的最后,他们在转场的路上碰到一辆宣传选举的汽车,羊群像流水一般漫过来,汽车停下,爸爸过来赶走羊群让出路,汽车开走。
木轱辘车慢悠悠地向更远的草原走去。
外面的世界终究会影响到这里吧,娜塔莎马上要去上学了,爸爸跟妈妈说也许可以去城里找事做,妈妈说怎么能养活一家呢。
但是现在,他们在向更深的草原走去。
第一次看蒙古电影,平淡而悠闲的草原生活,很适合我现在的心情。
有了小孩之后,再看电影中的小孩,就会有格外亲切的感觉。
片中的三个小孩,由大至小,一个照顾一个,可爱极了。
真是幸福,独生子女再没机会享受到这样的兄弟姐妹之情了。
草原上的民族自然要不断地迁移啦,又到了一年迁徙的时候了,装好全部的家当,向新的地点出发!
雅虎的工作辞掉了,即将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挑战啦,这种感觉真好。
我原来以为每一项工作对于我来说好像大学的课程一样,过一段时间一定要结掉它,现在感觉并不是工作的问题,而是我自己就像游牧民族那样,必须不断地迁徙吧。
影片里的一家人,告别原来的居住地前有很庄重的祷告仪式,感谢草原收留了他们。
回想起来,也很感激雅虎中国这个环境呢,在这里结识了很多的良师益友,帮助我成长,给予我考验,和我一起携手度过难关。
收获真是一言难尽,日后细说吧。
好朋友给了我20几张他最近喜欢的碟片,我这样一张一张的看着,最后一张是《小黄狗的窝》。
观赏10几分钟后,我已经被震撼地五体投地,然后才想起朋友曾经给我大力推荐过该片,他说,该片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影片资料】《小黄狗的窝(The Cave of The Yellow Dog)》2005蒙古/德国蒙古女导演: 琵亚芭苏伦·戴娃(Byambasuren Davaa) 奖项:戛纳金棕榈狗狗奖最佳影片,德国慕尼黑国际影展观众票选最佳影片奖、纽约汉普敦国际影展金海星奖。
《小黄狗的窝》用一种及其平淡而又真实的视角,展示了蒙古大草原上牧民乌察禄一家的生活影片。
草原上不断有人搬到城里,遗弃了他们最忠实的伙伴--狗,而那些被遗弃的狗有些便与狼群混在一起,专门攻击羊群,但片中的狗是个例外,在乌察禄的小儿子面临危险时,它表现出色,最终赢得男主人的信任。
千万注意,不要以为该片是反映狗的片子,片中是有些狗的镜头,但大部分的时候象是一个记录片。
内容上很象央视十套里面栏目《讲述》,但经过导演戴娃的处理,不管你在看此片时周边环境如何嘈杂,不管你当时的心情如何,只要耐心看10几分钟,就会很快融入到电影剧情中。
镜头很干净,风景很优美,一个半小时缓慢地描写了蒙古一家人的普通生活场景:挤牛奶,小孩玩耍,放牧,去城里卖东西,剥羊皮,做衣服,孩子去城里读书回来,收起蒙古包搬家等等。
无论何时瞄一眼,都是一张草原风光明信片。
如此朴实,如此美丽,如此纯净,如此哲理,我找不到什么电影能与之媲美,硬要凑个数,我只能想到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
在观看电影的整个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朋友为什么说该片改变了他的世界观。
任何电影都会有铺陈的矛盾与主线,该片也不例外。
如此温情,如此俊美,但我能感知到观看过程中的心灵沉重,或者说是有淡淡的哀愁。
最初我给自己的解释是,可能是一种乡愁,可能是一种想逃避城市生活回归草原的心态,但,后来在最近热播的《神雕侠侣》中我找到了答案。
杨过想离开古墓去看外面的世界,而小龙女却只想着和过儿在古墓中终老。
改变我朋友的什么世界观?
其实很简单,就是选择简单的安定,还是选择去远方的流浪。
好朋友对人生有这样的感悟,人活着有三种境界,第一活着,第二经历,第三自由,朋友现在决定选择自由。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流淌着象蒙古人血液中的那种流浪基因,这种基因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大多数人的现实生活是平淡的,平淡的想不出今天和昨天有什么区别,或者今天和去年的今天有什么区别。
生活的本身也是简单的,在外部世界的一些诱惑出现后,我们的内心可能会失去一些平衡,于是有了《中国国家地理》卖地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国人选择要每年有那么几天融进大自然的怀抱。
我很喜欢电影里一组镜头,电影里不厌其烦的花了不少时间,详细刻画了一个蒙古包拆卸和装车的过程,只要愿意,5分钟的时间,一个蒙古家庭的所有家当都可以放在牛车上,然后再换一个地方。
如此简单,如此方便的迁徙,让我在思考,一个人需要怎样的流浪和漂泊的锤炼,才可以这么熟练的面对永远无法预知的前路,像我等已经习惯于安定,习惯于知道明天要发生什么的人们,相比起来,显得多么的渺小。
朋友的世界观改变,不仅是要多融入自然怀抱,他想走地更远。
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他们做了我们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于是他们引来我们钦佩的眼神,和日常生活的谈资。
还有一些人更是做了我们想都没想到的事情,他们则是在创造传奇。
我清楚的知道我朋友性格里的东西,而且也相信他这样想了,他就会去做。
祝福他!
本文最后想讲述片中两段非常经典的对白。
1、 你不能看见什么都要。
娜莎在帮母亲割奶酪时问母亲,“你们为什么不要它。
” “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咬不到。
”母亲让娜莎将手掌伸平用嘴巴咬掌心。
娜莎努力咬,“还是咬不到。
” “近在眼前的东西都会咬不到,你不能看见什么都要。
” 2、 要再转世为人就是这么难,所以人的生命才这么宝贵 老婆婆把娜莎带到米缸前一手拿针,一手抓起米往针尖上撒。
如是几遍,老婆婆将针递给娜莎,“有米粒站在针尖上就告诉我。
” 娜莎学着老婆婆的样子将米撒向针尖,几遍后笑着说,“那是不可能的啦。
” “要再转世为人就是这么难,所以人的生命才这么宝贵。
” 最近一直在寻找导演戴娃另一部比较出名的片子《骆驼骆驼不要哭》,想来这个草原长大,在德国受过专业教育的女导演不会让我失望。
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电影,当然,以中国现今的华丽大制作来说,这是一部低成本的电影。
情节不夸张不刺激,却透漏出一丝温馨,时不时带来一点会心的微笑。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间的一些蒙古牧民生活细节,也长了不少见识,增添了对大草原的一丝向往。
当然,也涉及到城市化,以及牧民生活变迁的主题。
中国,真正的帐篷式牧民应该更少了。
外蒙古面临同样的变化,虽然不是主题,也透漏出创作者的一丝担忧。
教育子女的方式令我感叹,那么人性化,甚至没有依据呵斥,一直是向朋友间的交谈,而且,把米针尖、啃手掌两个简单的通过故事说出朴素真理让人久久难忘。
这时看的第一部外蒙古的影片,亚洲电影风格的多元化对亚洲电影的整体促进非常有益。
希望蒙古电影一路走好。
导演拍纪录片出身,《哭泣的骆驼》风靡一时。
据我观察,可能启用的都是非职业演员,大量日常生活场景的展示,让俺们这些远离大草原的人明白了牧民生活的辛苦和幸福。
一个非常简单的小片子,一个简单的小故事,在极美的草原风物映衬下,显得非常动人。
在《小黄狗的窝》这部电影里,我发现了一个东西,那就是我的焦虑。
电影开始,娜莎的妈妈用干牛粪当燃料煮牛奶,我在想她那碰过干牛粪的手到底洗没洗就开始煮牛奶;娜莎不懂事的弟弟妹妹拿起陶瓷佛像把玩,我恨不得冲进去一把夺下,要是一不小心砸碎了应该会被妈妈骂吧;娜莎一个人去放牧,我根本顾不上看草原那辽阔壮观的美景,我提心吊胆害怕狼群跑来袭击她;娜莎迷路了被好心的老婆婆收留,我又在焦虑这为素未谋面的老婆婆到底安的什么心……总之,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一度姿势僵硬,十分焦虑。
好不容易电影结束,88分钟的电影却觉得史无前例地漫长,我就像终于完成了一项艰难的任务,如释重负,还好还好,我假想的什么意外都没发生。
按照习惯,看完电影要去刷影评,别人的评价是这样的:温情但不做作;质朴醇厚;哲理;流浪…….反观自己的观影体验真是大相径庭。
我尊重和我不同的人,也无惧成为不同别人的人。
可是在这差异里我警觉到今天的电影我只看到了自己的焦虑,被焦虑绑架的人是看不到美的。
回过头再来看电影,把多余的焦虑抛开,电影说简单也简单,讲的就是小女孩娜莎想要收养流浪狗被爸爸拒绝,十分不舍只好放弃。
好在最后机缘巧合,小狗救了娜莎的弟弟,爸爸同意留下小狗,大家开开心心踏上了转场的道路。
剧情平实却有深意,透过电影有人看到了游牧民族在天性和时代之间的选择或者娜莎母亲告诉她的“近在眼前的东西都会咬不到,你不能什么都要”我不能随意下定论只能说这是一种类似中国“舍得”的智慧吧,或者老婆婆说的“要再转世为人就是这么难,所以人的生命才这么宝贵”。
于我而言,这是一部温柔的电影,是一部五月的电影,是化解焦虑的电影。
小黄狗的窝主要讲述的是一个蒙古小女孩娜沙(大约10岁)和一只小花狗的故事。
娜沙在城里上学,暑假来临,她兴奋地回到草原的家中。
小花狗叫点点,主人搬进城里住洋房时把它遗弃了。
一天娜沙在捡干牛粪时发现了石洞中的点点,并把它带回家,却遭到爸爸的反对。
整个电影几乎没有什么剧情,镜头最多的是蒙古一家的生活场景,妈妈煮牛奶奶、做奶酪、熏肉、缝袍子,娜沙和弟弟妹妹玩耍的情景,还有爸爸妈妈对娜沙和她弟弟妹妹的亲吻,整部影片给人的感觉是纯洁、宁静、安详,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影片有几句经典的对话,虽然都是对小女孩讲的,却很富有哲理:1、人都会死,但生命会延续的;2、近在眼前的东西都会咬不到,你不能看见什么都要;3、要再转世为人就是这么难,所以生命才这么宝贵。
影片的演员出自同一个家庭,他们演绎的就是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日常生活,所以整部影片看起来就像纪录片,没有任何的做作,这是那些商业大片无法比拟的。
现在很多大片动则投资上亿,明星云集,场面洪大,却无非娇柔做作,难免炒作作秀之呕!
一部如此纯洁优美的作品,不是那些只会坦胸露乳,纸醉金迷,每天沉醉于桃色中的所谓专业演员所能表现出来的。
一部以地域风情为背景的作品,必须对当地的历史文化,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当地的宗教信仰有充分的认识和体会,编剧、导演和演员只有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在作品中注入真正的感情,才能成为一部真正的大作。
映射到规划行业亦是如此。
当下全国各地大力推行新农村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其中就不乏粗制滥造的商业片。
如何进行有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保护原始村落的文明不被城市快餐文化的吞噬?
这才是一个规划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在村镇规划中,很多城村镇会提出建设民俗文化村,民俗文化镇,体现当地独有的民俗风 情文化概念。
但在规划过程中,规划师只会运用一些所谓的符号、元素来表现民俗特色,形式上也是无非雕塑、广场、建筑色彩、马头墙,甚至放入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中国元素,不管是否符合当地的文化特色。
要做好一个村镇规划,规划师必须深入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还有的权威制度,比如:族长制、长者权威制、宗房制等。
在规划布局中,应考虑当地的集中力量是什么,比如:江西的宗祠、福建的妈祖庙或者大户人家的家祠。
只有充分尊重当地文化内涵,才能做出真正特色村镇,不打破原始规律,不打破自然法则。
每个规划师都是无形的侩子手。。。。
草原人总是对生命充满敬畏,对自然对上天充满感恩。
爸爸出门时妈妈洒牛奶祝福,老奶奶边唱赞歌边洒水祭天,妈妈教弟弟唱歌,“我们爱你,大地之母呀!
唯有你能永恒不朽!
”转场时父亲俯下身喃喃道,“美丽的杭盖大草原,感谢你的收留。
”无比虔诚。
总让人想起《狼图腾》中的毕利格老人,对腾格里那种无比的崇敬。
草原人是懂得感恩的,他们感谢上天赐予草场,赐予牛羊。
尊重生命,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
影片开头有一段没有图像,只听见人漆黑中吆喝赶狼。
草原人是恨狼的,因为狼会偷吃家畜,咬死畜生,但是他们又对狼充满感激。
狼是草原生物链中的最高等级,它们维持着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
父亲把被狼咬死的羊剥皮后仍到水塘边任由秃鹫撕吞,转场时留下一些动物骨头残肉给秃鹫野狼为食。
游牧的挽歌影片中爸爸几次和妈妈说起谁谁谁家搬到镇上去住了,这也许是他们最后一次转场了,他们也计划着卖掉牛羊,离开草原,到镇上找工作。
也许他们是最后一代游牧者了,几千年传统的游牧民族结束了马背生涯,几千年坐骑马被爸爸那辆红色摩托车代替,将来会是四个轮子的汽车。
牧民被迫离开自己深爱的大草原,结束自由的游牧生活,放弃油毡帐篷,住进钢筋混凝土浇筑和砖砌的冰冷的楼房。
自从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越来越重视生产效率,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思想上,一再打破常规,打破传统。
但是,有些传统是不该被打破的,至少不能被新兴事物淹没,我们应当尊重传统,延续传统,在不破坏传统的前提下进行创新。
在2000年时,中国拥有360万个自然村,但到了2010年,这一数字变成了270万。
也就是说,10年间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比较妥当的说法是每一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
中国古村落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遗产,其价值不比长城低,它们经过了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沉淀,经历了无数场战争的洗礼,见证了多少个朝代的兴衰,却逃不过21世纪推土机的魔爪。
每部带有民族特色的电影都有一位智者或长者,这部电影也一样,娜沙迷路遇到好心的老婆婆,老婆婆告诉她转世为人就像米粒穿针一样来之不易。
每个民族总会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和对生命的感悟,它们就这样以口授寓言的方式被代代相传。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就被深深地迷住了 ,有句话说“有没有一种美,让你想流泪?
”我想说,这就是一部美得让我想要流泪的电影。
影片中,娜沙和妹妹的对话,娜沙和妈妈的对话,爸爸妈妈的对话,娜沙对弟弟的照顾,童年的记忆一次次的被唤醒,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
写于2012年11月15日
一部不可多得的不可再得的原生态电影。
名字有点怪,影片中的狗也不是黄色的,倒是有一个关于小黄狗的传说。
故事很简单,说的是一个游牧民家庭中一个小女孩检到一个小狗,父亲反对收养,女孩偷偷溜下了小狗,最后父亲被狗儿感动的故事。
看这部电影主要不是看故事,而是看蒙古草原景色,体味游牧民的生活状态,听蒙古歌谣,神游唐朝做与中原土地大一统的梦--五星级推荐。
www.xmhongsu.com
与其说这是一部讲狗的故事片,不如说是讲述蒙古家庭的记录片,本来以为一讲到蒙古,就会想到草原,一提到羊群,就会想到狼群,但是,这部片中,几乎没有讲到狼群,原本想象中的这条狗,会是很英雄的概念,但是体现出来的却是很简单的一次把秃鹰赶走而已。
简简单单,平平淡淡,根本谈不上英雄,也根本没有那么伟大的事迹。
整部片,就是娜纱回到草原开始,以搬家为结束。
其实,牧民也向往城市的生活,但是严酷的现实让他们只能继续在草原上奔波,因为“在百货大楼工作的工资还不能养活全家”。
这部片获得了去年的“2005年金棕榈狗狗奖最佳影片”,蒙古草原的风景和近乎平淡的生活,应该给获奖加了不少分,平淡并不代表无奇,这部片比起昨晚半夜看的《梦想照进现实》相比,都是很少的人物角色,但是在细节的拿捏上,德国导演显然要比老徐到位得多了,《梦》几乎是在耍嘴皮子,而这部片话很少,但是人物刻画得很真。
你能咬到掌心吗?
我当时没听出母亲究竟想说什么,而在让小孩试了几次之后,说了一句挺有道理的话“近在眼前的东西你都不能得到,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那么如意的”,而在那老奶奶跟娜纱讲故事的时候,也有一个看似很平淡但是很有深意的故事,米粒能站在针尖上吗?
娜纱试了几次然后说“这不可能”,老奶奶笑了:“下辈子做人的机会,跟米粒站在针尖上的概率差不多,太难了,所以人的生命才会那么宝贵。
”似乎我对蒙古题材、草原题材、西藏题材的作品特别感兴趣,《狼图腾》、《藏獒》等都看的很入迷,这部片也不例外,IMDB的评分7.7分也基本能够反映我的评分了。
有生硬之处(特别金句OP&三男子选举围谈)。剪切偏套路drama。优点难掩:难得蒙古日常生活纪录片风格的自然捕捉(特别三小孩) 山洞老妪豁牙笑转世为人难。花十几分钟拆除蒙古包:游牧民族进城前,人畜无害的最后一点心防。女导演琵亚芭苏伦·戴娃值得关注。
孩子们很可爱
拆蒙古包第一次見....那是相當撩人
狗入狼群,不要选举。消灭电子狗,统一草原。
蒙古草原的電影猶如伊朗的兒童電影,總能以自特色去吸引觀眾,但就內容而言卻甚了了,人類生活在科技的推動下一日千里,雖然在大自然的懷包下是恁地吸引人,卻是輕舟已過萬重山,莊子也推許遠古無為的生活,但都只能歌頌而無助於人類之反回自然。片尾這家人在轉場時感謝那片草原所行的儀式很令人動容,配以蒼涼的歌聲猶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此為工商社會所極度欠缺的感恩情懷,這樣的吟咏略如南管所發出之旋律,令人聞之而久久難忘。片中那位老婆婆實在是和譪可親的長者。
單純的動物本來就是一廂情願。
草原游牧生活是怎么样的呢?看大朵大朵的云进行想象力比赛,一天过去了。骑着马去放羊,躺在草原睡觉,一天又过去了。然后出现了一只狗,你摸它就往你怀里钻,白白的软软的,像天上的云,还会帮你赶走秃鹫,你会舍得扔下它吗?不会的。生命像米粒沾在针尖上那么难得,多宝贵啊。这个故事多简单啊,可是也只有在草原生活的人才拍的出来吧。
辽阔的草原,最让人伤感
展现蒙古草原的原始与纯真,辽阔草原上的流浪牧民所带来的原始野性与天真儿童的纯洁童真呈现鲜明的对比,风格明显但平稳流深,话说这不是小黄狗明明是小白(黑白)狗嘛
牧羊人的哲理
很简单的故事,有一些雕琢的痕迹,但因为发生在草原上,便也觉得挺好看。
导师Catherine推荐
作为中国人对于蒙古草原的生活方式绝对不会陌生,包括歌声的空灵与传说的特色。原生态的拍摄方式让极致的质朴充满了厚重的美丽和感染力。这是一首挽歌,不动声色地蔑视着塑料勺和可笑的布偶小狗。现代社会的宣传车开过,留不下丝毫痕迹。这远古生活像浓得化不开的墨色,浸透到内心深处四下蔓延。
黄面细致 人物的刻画都很成功 特别是孩子和动物的关系 这两者都很难进行过多的场面调度 可见导演团队的功力还是很深的 很有耐心 拍到了能够表达情绪和推进剧情的画面 据说是用一种纪录片的方式去拍摄 我想这种方式才能真正去观察现代游牧民族的真实生活吧 绝对是一部能够唤起观众喜爱大自然和动物的片子
一点都不像是演的……这才是演技……
看着是纪录片,这个有人记录总是好的,但是比较无聊
一个温暖的人,做了一个温暖的陈述~
明明是一只小白狗!
万物皆有灵
虽说是剧情片,但几乎有点接近纪录片了,剧情本身没啥特色,非常简单,唯一的特色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是生动地展现了原生态的现代蒙古游牧家庭的生活,非常棒,虽然仅给了四星,但非常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