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疯狂的石头》里面的黑皮,这里的板儿带,这个家伙。
我对他有点看好,一定能火了!
我这个人别的没有,眼力还是不错的,那年,是92年吧,皮埃罗还是愤青的时候我就看好他了,就火了吧,而已火的已经快不火了,呵呵!
依稀记得是2006年,无意间在电影频道看到了电视电影《上车,走吧》,也许是因为非常无聊,所以就看着这个怎么看也是个小制作且无大牌明星电影。
还记得是电影频道制作拍摄的,那应该是学校放假的时候在家无意看到,很受感染,‘人这辈子没有过不去的坎。
’大概的内容就是一个90年代末的一天,山东农村的刘承强(高虎)和高明(黄渤)俩人离开家乡,来到北京。
在建刚哥的帮助下,他们成了北三环路上302沿线“小公共”中的一员。
强子聪明、有上进心,负责开车;高明土气、拘谨,负责收票、报站。
初来乍到,他们常受同开一条线路的大英子与“大头”欺负;挣扎很久,在他人点拨下,他们开始用老家山东话报站拉客“上车,走吧”;这一轻松有趣的方式真地打开了局面,吸引了不少乘客;嫉恨的大英子和“大头”先是举报他们没有准运证私自营运,又将他们的车做了手脚,结果车毁人伤,恩恩怨怨最终两败俱伤,一方进了班房、一方没了生计。
影片的另一面展示了这两个人的感情生活。
高明一早结识了在朋友店里打工的四川妹“小辫子”(孙逸飞),他们的感情发展很快;后来“小辫子”不愿做既苦钱又少的服务员,去KTV做了小姐,傍上大款后两人分手。
而强子对常坐这辆小巴的一位漂亮都市白领丽娟(陈宁)产生好感,丽娟是一名给老总们教授英语的教师;丽娟最开始排斥这个打工仔,但强子的朴实善良慢慢拉近他们的距离;最终在强子明显表露出爱慕之意时,丽娟很现实地婉言拒绝了他。
高明受不了事业和感情的双重打击,回到老家娶妻生子;强子继续留在北京,不停地换着工作,寻找着未来;丽娟应聘到了一家大公司,她不再乘坐那部公共汽车,当然强子也不再做司机,他们的距离更加遥远。
影片的最后:强子到丽娟所在公司送饮用水,丽娟发现他下楼,追到窗口,看见强子站在建国门的人行天桥上,微笑着看着大街上川流不息的车辆以及当年他也开过的302路公共汽车……这时画面切回到影片开始时俩人离开家乡的场景,画外音说道: “1998年7月4日,我和高明离开了生长了20多年的家乡,这块再熟悉不过的土地。
我们是悄悄走的,没有告诉任何人。
直到今天,我还能想起当时那种抑制不住的兴奋。
” 当时看到这部影片的时候就觉得淡淡的伤感和对人生的无奈,两个山东出来的小伙子在北京开小巴闯荡的一段经历,中间有雄心壮志和壮志未酬的挫折,穿插着美好爱情和爱情带来的失意。
虽然技术上比不上那些正经的制作比较精良的电影,影片具有一种无可比拟的刻骨而悠远的意境,我记得里面那个北漂的弹着吉他的男人,在他坐在小四合院那个树下,喝着酒,唱着李宗盛的《和自己赛跑的人》时候,我心里的感动和悲凉。
北漂的文艺青年们的生活状态,一种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和现实的差距。
或许你看到淳朴的农村姑娘“小辫子”成为夜总会女郎的时候,会忍不住说桥段老套,但是我明白在2000年拍摄出来的电影,这种桥段可能还没流行,虽然到后来像类似王家卫的台词一样变的俗套,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它的真实,或许你不愿意接受,但生活就是可以逼迫人如此。
今年居然没想到无意见又在电影频道看了次这部电影,电影之后还有流金岁月的节目,十年之后的黄渤和高虎已经物是人非了,现在黄渤终于成名了,时尚的装扮中看不出他在电影中穿着白色汗衫,操着一口山东口音的叫喊声。
一个黄渤成名了,可还有许多黄渤没有成名,北漂的人总是艰辛的。
如果编剧马小东没有在四合院里与农民兄弟交流的体验的话,他怎么可能写出《上车,走吧》这样生动而精彩的剧本?
冯远征客串的片警进入四合院的时候我就在想,那些围坐在长发歌手周围的艺术青年之中也许就有编剧自己的影子。
《上车,走吧》的结尾的寓意很好:小明最终回到老家,小强选择继续留在北京打拼,并对未来满怀憧憬。
这是一个感人的小品,更是一个励志的寓言。
或许人生就是路过很多车站,很多的坎,但是希望我们可以一句轻松的上车,走吧。
跨过它。
现在是2011年,这篇影评是我在2009年时写的,今天当我再看到这部电影时,我脑海里记住的只有一句话..强子说的没错,每个人都是不相同的每一层的人....殊归即使同途也是貌合神离...我花了两年的时间浪费自己的一切...两年后我看自己依然是孜然一身,我的收割都给了别人,我把丰收的季节提前割舍了,青涩的种子被人嫌弃的丢在地里...我妈说人家每个人都是后悔,只有我,从来没说过后悔...我要后悔的是什么呢?逃离一个监牢,进入更大的一个风暴中,神马地方没有悔恨的人,既然如此何必在意?当我还坐在围城里时我说在逃出监牢时要历经大风,风雨摧残中振翅高飞才能偶见光芒,而真正的太阳,是需要飞上更高一层的云霄时才会看见的...围城迟早要出来的,大风大雨神马的谁也不能逃避,我羽翼尚未丰满,当初还偶有几片斑斓,如今在这风尘当中也是渐渐泯然...外面的西装脱掉之后,灵魂的确是会得到充分自由的成长,但催蚀也是必然的...倒在了某个黑洞里,掉进了某个蜘蛛网,能否逃脱也是种不死涅槃,生则盛,死则亡...风尘中荡漾,如此也算寻常...所有的一切的消沉,都是对灵魂的一次提醒,涅槃后会更强大,如果活不过来,死了也是刚好..有些鸟人,在这个世界永远不明白风尘洗礼和不停的斗争...博弈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但是因为明白看得到对手,那么即使孤舟浮沉也无畏无惧...精卫填海,夸父追日,胜负谁定?知者,不知者,皆谓其癫,然行者怎能忘了西游...
那一代人的情怀确实已经难以找得到了,过多几年再也没人能回忆的起来。
从农村到大城市去打工的经历对我一个90后来说确实没有很大的瓜葛,但偏偏有幸或者不幸被我赶上了,做为一个属于90初出生的人来说,严格上我们应该算作80后,我们的经历有太多的相通,当然也许只是我而已。
95以后的体会不到。
现在的00后年轻人已经21岁了,他们会觉得我们老土,回想起来就像我21岁的时候看80年的人一样。
我们不应该去责怪任何一个人,小辫子去夜总会上班了,她错了吗?
她只是想追求更好的生活而已,严格来说这只是无数种选择中的其中一种罢了,我相信她是爱过小明的,包括她坐上了大奔跟着大老板走的时候她依然是爱小明的,现实和不同的追求让他含着眼泪坐上了大奔走了。
小明最后回农村老家了,北京让他很迷茫,家里等着他的不一定是好,但是相对于强子留在北京来说却不一定是错的。
强子喜欢有才华有学历的丽娟,喜欢一个人没有错。
丽娟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女人,但是层次相差太远了,农村人在那个年代总是很卑微的。
想想那一年我们有多少人从农村奔向向往的大城市,又有多少人选择了回来,谁没有因为感情失声痛哭,只想大醉一场,我们和小明和强子相比只是没有碰到一个那么好的老板而已。
现在不一样了,农村人不自卑了城里人也没有那么多优越感了,社会越来越进步了,却再也回不去从前了。
大概是在一周前的某一天,我中午起了床,习惯性地打开电视,一阵换台,突然看到央六闪过一个熟悉的片段,定睛一看,是一部很久很久前看过的电影——《上车,走吧》。
我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大概还是在高中,当时觉得女主角非常具有成熟女性的魅力,很吸引人……于是,勾起当年情怀,恰好影片也刚刚开始,便慢慢品味起来,没想这一品味,竟有了更多感受。
电影的导演是第六代:管虎;主演是:高虎、黄渤、陈宁和孙逸飞……这些现在已经颇有名气的电视剧演员,在90年代末刚刚出道时还无人知晓,而当这些人先后成名后,就几乎都再没有再拍摄过电影,包括管虎。
这部并未被多少人注意的电影,当年还获得了2001年中国电视电影金鸡奖。
梗概:90年代末的一天,山东农村的刘承强(高虎)和高明(黄渤)俩人离开家乡,来到北京。
在建刚哥的帮助下,他们成了北三环路上302沿线“小公共”中的一员。
强子聪明、有上进心,负责开车;高明土气、拘谨,负责收票、报站。
初来乍到,他们常受同开一条线路的大英子与“大头”欺负;挣扎很久,在他人点拨下,他们开始用老家山东话报站拉客“上车,走吧”;这一轻松有趣的方式真地打开了局面,吸引了不少乘客;嫉恨的大英子和“大头”先是举报他们没有准运证私自营运,又将他们的车做了手脚,结果车毁人伤,恩恩怨怨最终两败俱伤,一方进了班房、一方没了生计。
影片的另一面展示了这两个人的感情生活。
高明一早结识了在朋友店里打工的四川妹“小辫子”(孙逸飞),他们的感情发展很快;后来“小辫子”不愿做既苦钱又少的服务员,去KTV做了小姐,傍上大款后两人分手。
而强子对常坐这辆小巴的一位漂亮都市白领丽娟(陈宁)产生好感,丽娟是一名给老总们教授英语的教师;丽娟最开始排斥这个打工仔,但强子的朴实善良慢慢拉近他们的距离;最终在强子明显表露出爱慕之意时,丽娟很现实地婉言拒绝了他。
高明受不了事业和感情的双重打击,回到老家娶妻生子;强子继续留在北京,不停地换着工作,寻找着未来;丽娟应聘到了一家大公司,她不再乘坐那部公共汽车,当然强子也不再做司机,他们的距离更加遥远。
影片的最后:强子到丽娟所在公司送饮用水,丽娟发现他下楼,追到窗口,看见强子站在建国门的人行天桥上,微笑着看着大街上川流不息的车辆以及当年他也开过的302路公共汽车……这时画面切回到影片开始时俩人离开家乡的场景,画外音说道:“1998年7月4日,我和高明离开了生长了20多年的家乡,这块再熟悉不过的土地。
我们是悄悄走的,没有告诉任何人。
直到今天,我还能想起当时那种抑制不住的兴奋。
”记忆:强子载着丽娟出去玩,丽娟的生命中第一次出现了这样一个善良质朴有趣而又有点腼腆的男人……晚上,他们开着车行驶在北京的夜色中,凉爽的风从窗户吹进来非常宜人,强子对身旁的丽娟说:“我特别喜欢晚上一个人开着车在北京繁华的马路上兜风,那种感觉如同我是这个城市的主人”……而这种话也同时出现在高明口中,他说他小时候奶奶问他长大后想干什么?
他说可以赚着一把钱去大城市到处逛……结果变成了售票员。
当在车上强子与丽娟含蓄表白的时候,丽娟沉默了,强子马上说:“我知道自己是从哪儿来的,我没必要异想天开”……丽娟用“我一直拿你当我的弟弟”来化解尴尬……其实每天跟交通局长那些城府之流接触的丽娟对他也非常有好感,因为她说过:“你跟其我认识的其他男孩不一样”,强子有着已经被社会污化了的大部分人所没有的善良和质朴,但为何他们不能走到一起?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个穷打工的,他跟她是两个世界的人。
当涂抹着浓妆成为坐台小姐的小辫子将站在夜总等待她、为她送饼干的高明报以冷待后,朴实的高明痛苦地借酒消愁;终于,车毁人伤后小辫子向他提出了分手……她遮住了高明的眼睛轻轻吻了他一下,含着眼泪说:“对不起,我们是两个世界的人”,然后回到轿车中与她傍的大款再接吻……之后,高明选择离开这个让他悲伤的城市,回到农村娶妻生子,过跟他父辈一样的日子……他的一切梦想,一切尝试与努力,都被这个处处碰壁,处处让他绝望与寒冷的城市,残酷地打碎了。
在高明走前的那一夜,强子跟高明被北京当地的城里人带去了酒吧,北京哥们在酒吧弹起了吉他,唱起了那首:“和自己赛跑的人”……他们喝了很多酒,车没了,他们步行在北京的大街上,无助异常……他们互相逗着对方,“北京是你的,不是我的”,“不不,北京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他们学说着北京话,取笑着广告牌上代表着城里人的美女,然后又用家乡话说出了那句:“上车,走喽!
上车,走吧!
”感觉:重赏这部电影,真的让我震撼,而在欣赏这部电影的时候,时刻感到的是一种共鸣,一种只有在陌生城市漂泊的外地人才能体会的共鸣。
“我特别喜欢晚上一个人开着车在北京繁华的马路上兜风,那种感觉如同我是这个城市的主人”……我也经常会出现这种短暂的自豪感,虽然长夜过后迎来的依旧是残酷的现实。
这部电影的导演也许是想拍一部励志的电影,因为最后刘承强留下来了。
但看着他站在天桥上望着下面的小巴,我分明看到了一种无奈……两个世界的人?
小辫子其实与高明并不是两个世界的人,她只不过是个有钱人养着的坐台小姐,但她需要的物质生活,高明没法给。
电影中充斥着流氓,从踢门查暂住证的公安到地头蛇使坏的地痞,一个个欺软怕硬,以貌取人的生物链流氓,这确实不是他们生活的世界。
今天还看了一篇愤文《愤青狗眼看上海》的文章,虽然作者愤世嫉俗,但还是毫无掩饰地展示了社会的黑暗面……这篇文章让我明白自己是什么阶层的人,如同那部电影,虽然电影中是两个来自农村的打工仔,但我感觉,在大城市中,我跟那些每天送水、快递、跑业务的外地兄弟没有任何不同……我们同样挣扎在一座不属于自己的城市金字塔的最底层……陌生的城市永远让你有一种无家可归的失落,种种的愤怒与迷惘,种种的苦楚与伤感,看着街上匆忙的人流,好象都和自己无关,是一种很难说出的、无法被城市接纳的感受。
我也总结出来一些道理:我没有必要再去打肿脸充胖子。
如同文中言“青春不是赌注,辛苦赚的钱也不是用来做毫无意义事情,还在漂泊的我没有资本去挥霍金钱与青春。
”我甚至一度想过:“我必须离开上海,离开这座充满浮躁、物欲与不现实,并一次次让我崩溃的城市……我想去心中的文化圣地……北京。
”,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我解脱。
但,那只是我理想主义的妄幻,可这种失落真的并不是百分百由哪个城市造成的……我去北京,但那只是从“海漂”变成了“北漂”,除了精神层面“文化环境、语言环境以及历史传统”的归属感外(当然,我很在意这些),面对着现实中的柴米油盐这些生存的问题,我的陌生感又能少多少呢?
……我想,只有当一叶孤舟停止漂泊的那刻,才是成为主人的时候。
PS:我又想到了一部老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没有金钱、没有地位、外来者……这些元素都可以导致一种结果:连条当地的狗都看不起你。
王启明刚到美国,眼高手低,找不到工作,看到加油站是一个北京人,便去求助询问他要不要打工者,但却是被一顿胖揍,那个北京人说:“你们在国内当惯了爷爷,当惯了艺术家,到了这里不拉小提琴改刷碗不习惯吧,我在这儿也是天天当孙子,但白人不敢揍,黑人打不过,今天就拿你出气,我现在就能在你面前当爷爷。
”而后来,如同王启明说的“我早就把我那点自尊和面子跟着飞机一起运回北京了”,现实将他所有的理想一点点撕去,他眼中只有金钱,以及对这座城市的仇恨……“如果你爱他,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当王最终成功的时候,他把当年看不起他、并夺他妻子的DAVID搞的身败名裂……所以,孤芳自赏要不得,必须夹着尾巴做人,你的上面永远可能都是你鄙视的人,但你必须装孙子,你只有哪一天自己站到了比他们高的位置,你便可以享受那种鄙视别人的快感。
当然,还是那句老话:无论到了何时,这座城市依旧很陌生……
人总要生活 这部影片给我很大的感触 有些人活着 为了活着放弃了理想 有些人活得潦草 却尚有些苦涩的趣味 有些人更好地活着 放弃了尊严 却不知道还会不会哭笑这些肤浅的表情 不知道是社会残酷 还是人残酷 总之这个世界给了我们太多艰难的抉择 像里面陆老板说的 没有过不去的坎 总归会适应的 或许没有对错 出卖尊严只不过是想活的有尊严 萎靡龟缩也只是对现实愤恨的低吼 他们都是这个社会食物链的最底层 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力 在当权显贵眼中他们的命运是可以随意摆弄的 这只是一部电影 我们都知道 当今中国这种现象有过之 农民不可笑 经常使坏的大头等人不可恨 风尘女子也不可耻 他们都是为了生活 怪只怪他们永远不会存在于中国金字塔的上层 不管那些CCAV什么的什么文艺什么的怎么溜须拍马歌功颂德 总之生活的艰难是不能摸擦的 人民的痛苦在与日俱增 生活 要么忍 要么残忍
人生很多时候都要面临选择。
机遇BUS来到你身边,上还是不上;前方没有终点,路边风景俨然,下还是不下?
两个年轻人洗脚进城去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一人留下了,一人选择回家;许多人走进了两个年轻人的生活,又离开了,一如302BUS。
生活需要勇气,上车,走吧!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而不是酒肉朋友和远房亲戚。
(一)很难得的一次小众电影,在CCTV放的电视电影,口碑还是不错的,关键的感觉是贴近生活,关注小人物的电影愈发消逝之际,这个很贴地气的电影,为很大的一个群体留下了珍贵朴实的纪念。
从这两个人的一路经历,看到太多我们自己的影子。
我看到人是如何自己去经历一些超乎意愿的事,如何去看到一个美好的象征物(通常是爱情)而在心灰之际有所鼓励,如何辛苦的满足一个欲望之后很自然的又滋生下一个欲望。。。。
还有介于主角外来者的身份,作为漂流者进入一个新都市时所面临的问题:寻求身份、寻群认同、寻求融入感,这之中感受的曲折,轻松时觉得人人平等,受挫时哀叹人生而存在阶层。
觉得这个片子很妙的一个地方在于主人公是一对同患难的兄弟,讲述两个人之间,要比讲述一个人的故事有一些更多的独特之处。
例如两个人状态的对比,当一个人失意时另一个人正在得意;两个人发展方向的对比,当两个起点相同来源相同的人经过一番折腾,都根据自己的自由选择向不同的方向时,尤其可以看到每个人的不同之处,每个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与每个人各有不同人生的价值意义。
看影片幕后的采访讲解的时候说到过里面的主角高虎和黄渤,当时出演这片子的时候,还在没红之前,对于片子里面的人物,是特别有共同感的。
管虎在找演员时候,要找的就是长的不华丽的,贴近片中人物的,无疑他这一次找的很适合。
黄渤也是因着这部片子,把他从真实生活里的转折点拉回来,现实里的他,还是坚持留在北京,坚持下去,30岁考了北京电影学院,接着被宁浩选中。
或者不论做了什么选择,片子里刘承强的一句都是很有升华意义的:没有什么不公平的,上天给了每个人机会,重要的是自己要开心。
(二)上面一部分,都是能看到的,能看到的东西,在电影里,在生活里,能被演绎,能被展示的,都是我们熟悉的,是我们经验的。
但生活里不仅有能看到的,不仅需要能看到的,更需要看不到的,就是那盼望,就是 一切经历之外的意义价值,那是指引我们生活下去的东西。
如果说我们的人生就像是这电影里的上车下车,那么那在开车在带领我们前路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在看这个电影之外,需要深一层思考追寻的。
我们不仅仅是毫无方向毫无目的的每日匆匆行路,我们有那保守我们的力量,有那为我们带路的看不见的手。
为着能看见的生活里的起起伏伏,一座座的翻过欲望的山,一段段遇见的心动甚至到感情。
我们不仅是被动的经历生活,更要明白这经历的意义,为着的,是什么呢,要走的道路,是什么呢。
第一次是高中时看的,电影频道又多次重放;于是《上车走吧》也就成了自己心中一部经典电影,第一次看《疯狂的石头》,我就喊出来,这不是那个中巴卖票的嘛!
但现在看黄渤已经没有当时的羞涩,但相比我却更喜欢之前的他。
斗转星移,自己也随着成为了一名北漂;同样,当时来北京的目的同那哥俩一样,大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匆匆的人流、琳琅满目的商品、丰富的娱乐生活...乱花渐欲迷人眼。
但几年生活洗尽铅华,繁华的城市中又有多少属于自己?
每次透过橱窗欣赏展示的商品,忽而觉得自己像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女孩。
每次走在街上,听着周围操着各色口音的过客,有的早已饱经风霜,有的人神色间充满倔强,有的话语间仍天真无邪...我想:长时间呆在伟大的首都,它能够轻易的将你的情绪和性格玩弄於掌间。
从少年不识愁滋味到除却巫山不是云,其中苦涩和辛酸又有几人能知,至少皇城根下的那些八旗遗少们是不知道的。
重新领略影片,片中曾经陌生的画面却实实在在地出现在我生活的地方。
亮马桥的车站,自己也无数次的在那里等公交;隔着天桥,远处就是富丽堂皇的长城饭店。
幻化成梦境,自己这边就是老百姓的简约生活,远处的长城饭店就是北京奢华生活的剪影,但横跨的天桥早已不见踪影。
片中的歌曲一直激励着我,《和自己赛跑的人》,一首不算热门的歌曲;K歌时,与一位即将远赴欧罗巴的朋友同点此首,别人不解,我俩相视一笑,滋味不言而喻。
“前方没有终点,我们永不停息...”
我们看到,结局的时候,高虎饰演的男主角在一栋办公楼里被陈宁饰演的女主角遇到。
那个时候两个人的身份已经有了变化。
陈宁终于得到自己想要的工作,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工作,也不知道什么头衔。
对她个人而言肯定是进步了。
反观高虎的角色。
从小巴司机变成送水工难道不是一种退步?
因为在电影开头,那个送水的一直找大头问有没有工作,这个时候已经暗喻送水的没开车挣的好。
后面还高虎还飙出一段鸡汤,不过是自欺欺人罢。
导演真狠。
上上周看的这部剧,无意中发现的,看完之后心情沉重了很久,很触动人心。
剧情就不介绍了,看过的都懂,说说这部电影背后反映的北漂的故事吧。
强子和高明从山东农村同来北京,他们的工作是开小巴车,最后高明离开了北京,强子继续留在北京奋斗。
他们堪称第一代北漂人,但是20多年过去了北漂的现状几乎没有改变,每年都有无数人奔向北京,也有无数人离开北京。
掐指一算我来北京也有6年了,很惭愧还没在这座城市生根,但是也很幸运不用被迫离开这座城市。
我待过的城市不多,但是非常喜欢北京,这确实是一个能够实现梦想的城市,但也是一座很残酷的城市,弱者无法生存,必须要坚强,聪明,踏实的人才能留下来。
希望20年前的强子最后留在了北京,也希望现在的自己能够留下来,努力,奋斗!
这片摄影师是哪位?全程就会一招:右斜拍摄,你是睡觉落枕了吧
年轻人的生活,总是动荡而曲折,甚至心酸、饱含泪水。。。
摄影大哥对45°的执着简直快让我吐了……
不知道黄渤在站台看见舒淇的广告牌,说“大妹,漂亮啊”的时候是否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也可以和她一起出现在银幕上,光芒万丈
现在看起来管虎拍的太嫩了点
像极了小学生作业。
看了三十来分钟,本为看黄渤实在坚持不下来。配乐、演员表演轻重、情感的火候、事件的选择、节奏等等都存在问题。管虎是京人,重实事,不雕琢连西施眼里的锐意也没了。即便是电视电影也不应该这么糙的。
片子太老了,看了一个小时看不下去了,只有点情怀回忆而已
剧中的人都特别有人情味,尤其是那个拿包包的胡子大哥、教英语的美女乘客
3.5,那个时期的电影挺纯粹的,这么久再看像纪录片,加上了戏剧的情和仇。
黄渤还是那么显老啊 高虎就不一样了 现在看来还是那么年轻··可黄渤 咋看咋嫩
…
甭管现在多大腕,回望二十岁时候都tm是傻逼。
质朴。笑中带泪。高虎和黄渤在这时候就已经崭露了头角,演技全无斧凿痕,好过许多科班(刻板)生。粗糙的画面完全不影响观影感受,反而使人更加入戏。这是部结构简单的电影,但内容复杂,描绘了太多的典型。
“望族留原籍,家贫走他乡。”人物有点脸谱化。但是喊票都小小声的黄渤在小饭馆干架,去砸人玻璃,感受到了这个人物的矛盾和丰满。
小巴302,农展馆到巴沟村。途经团结湖朝阳公园。两个闯北京的外乡人。陆哥真是好人。长发歌手的歌好听。巴沟村都通地铁了前些年,巴沟又成了个高楼商品房林立之所,城乡结合部再次被驱逐。现在的北京,外乡的青年,落魄的艺术家,还能讨得到世界么?他们又被驱逐到哪里去了呢?
镜头一直歪无敌
中央六~简直就是一部很牛的宣传片:外地人,都给劳资听着~北京脏乱差,大家还互相挤兑,丫想在北京混,没这么容易,北京户口~哼哼~劝你们别都往北京拱喽~~
和那些俗套又无趣的都市剧有什么区别?
之前在电影频道看的时候只记住一句“上车,走吧!”英文老师气质太美了!!“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有的人在城市继续努力,有的人选择逃离城市,回到安稳的老家。打工人就是最美的!最后一组镜头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