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村教育和支教,我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
我的母亲曾是一名山村教师,在近二十年的岁月里,她辗转于交通不便的村庄里,从有五六十个孩子学校到后来只有三四个孩子的学校,见证了山村学校的落寞。
其实对于更好教育资源的追求,不仅仅在大城市才有,农村同样存在。
小村庄里的父母想把孩子送去大村庄,大村庄里的父母想把孩子送去县城,而县城的父母想把孩子送去省城。
老师们也希望去资源相对较好的大学校,小村庄条件艰苦,基本上是留不住老师的。
像我母亲这样自愿往深山里跑的公办教师属于极少数。
我上中学时,母亲所在的那个山村不通汽车,爬山路进村要三个多小时。
村长带着孩子们在村口迎接母亲时,指着远处的山头豪迈地和母亲说:史老师,你放心,用不了两年,我们的路就修好了。
直到四年后,村里不再有学龄期儿童,母亲离开那个村庄时,山路还没有修好。
母亲后来去的那个小山村,路是通的,勉强有三轮车可以进村儿,但出行依旧不方便。
留在村儿里的多是老人和小孩。
食用水要步行半个小时进山打泉水,母亲每次都背个大水桶,中途休息好几次,才能带回来小半缸水。
学校教室屋顶漏雨,经常是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
学校
随母亲步行四小时,进村时拍的照片
这是母亲背水回来的身影,她说路太远,不让我跟着去,我坐在院子里看着远处她瘦小的身影在山路间起起落落,偷偷抹了半天眼泪。
母亲在这个山村里待了六年,送走了村里最后一个小学生,学校也随之撤掉了。
后来母亲去的那个学校也是一个复试班教学的地方,母亲在那里一直到退休,学校最终难逃教学资源整合的命运。
山里的条件确实艰苦,吃穿住行更是不方便,母亲在农村当了一辈子山村教师,她没有阿浪那样美好的理想,教师对她来说就是一份职业,把孩子们教育好,教授孩子们知识,是她的义务也是她的责任,我从来不认为母亲作为一名教师有多么伟大,甚至在我年幼时是怨恨她作为母亲的失职。
但是,我尊敬她,也佩服她。
我自己也是师范院校毕业,也曾去山区支教,教育孩子是一件费心费力的事情,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爱心。
然而生活远比理想更复杂,不是说你有一颗赤诚之心就万事大吉的。
除了诗和远方,我们还要面对的是生活的压力,物质和精神的协调。
我曾经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无私的教师,然而现实确是,熊孩子们每天都把我气个半死,每天要和几个调皮捣蛋的小男孩斗智斗勇,也是心力交瘁。
学校食堂的饭菜永远都是老三样,宿舍冬天暖气极差,半夜都要冻醒,村里的小卖部买不到我想吃的零食,每天上完课就不知道干什么的夜晚更加难熬。
支教生活一点儿也没有想象中的美好, 面对着光秃秃的大山,我不禁有些恍惚,如果真的这样过一辈子,生活会不会太无趣?
熊孩子们的课间操时间
熊孩子们送给我的雪人 后来,我没有从事教师行业,支教时带过的孩子们成了我唯一的一届学生。
短暂的支教生活,让我更加体会到母亲的不容易,她的环境比我支教的地方还要艰苦的多,可是她却坚持了一辈子。
教师是一个伟大的职业,山村教师更加值得我们敬佩。
尽管时间短暂,我并没有教给孩子们很多知识,但是孩子们却惦记我很多,在我走后的第二天,孩子们不知从哪里借了电话打给我,诉说没来得及的当面告别,我在电话这头很没形象的哭了。
七年的时间过去了,我可能连名字都叫不全了,依然有几个孩子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联系我,仅仅为了说一声,老师,我想你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年少时我过分苛求,孩子们不可能都完全按照我的意愿成长,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孩子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段过程缓慢,我们需要耐心等待。
我把《阿浪的远方》推荐给我的同学看,她问我是不是类似于《死亡诗社》?
我想了想,一点儿也不像,《阿浪的远方》就像是中国老师的成长史,我们怎样协调教育和教学?
我们怎样处理教学大纲和教育方式?
我们怎样面对自己的理想和孩子们的未来?
我敬佩所有的阿浪们,愿你们怀揣着诗和远方,实现自己的理想,也带给孩子们美好的未来。
毕竟,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也希望,未来我能够重回教师行业。
如果说前两天看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告诉我生活是用来相处的,那么今天的阿浪的远方告诉了我和而不同的意义。
至于成熟怎么被定义,老师怎么才算是合格,往往给出的标准答案是为了世界更好的运转,可是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当一个天生多愁善感的人坚信成熟的标志是宠辱不惊是心如止水,当一个天生感性眼角不争气的你误以为流泪是不成熟的象征,她就会变成小花,拒绝做自己。
当你表现的都不是发自内心你将变得空洞,此时你就算得到所谓的承认所谓的成功,又有什么意思呢,东拼西凑的性格又怎么能有灵魂呢。
我不是再说要惯着自己性格的一切,更不是在自己与外界有矛盾时不做出任何改变,而是在与万物相处的达到一个平衡点。
而今天悟到的就是与万物相处不是事事做妥协,不是强行要求自己融入各种圈子,这绝不是和平相处,而是逐渐卖掉自己的“格格不入”变得圆滑无比,是,我承认,这样也许会让你变的刀枪不入在不同的环境都能显得游刃有余,也许再也没人能伤害到你。
就像你在豆瓣里摸爬滚打多年,看的电影越来越多,最终却变的却不敢为自己喜欢的电影打高分,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让一些人觉的这是自己的思想跟上先进潮流的表现,爱人所爱,恨人所恨,至于自己,早已变的东拼西凑,面目全非,这已经不是爹妈都认不出的问题了,这是自己都不认识自己的问题了。
who are you?
诗歌贯穿影片的始终。
阿浪教大家读诗,而在他沮丧的时候,二球用激昂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鼓励他,小花在诗中解开了心结,阿浪与孩子们在暴雨中对诗《赤壁怀古》心怀希望,虽然故事略显俗套,情节上的铺陈也颇为牵强,但影片表达了诗歌对人们的改变。
正所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诗歌从遥远的千年穿越而来,与我们无助的灵魂发生碰撞,将冰冷的生命温暖,将孤独的心灵点亮。
电影《阿浪的远方》让我想起经典法国音乐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同样都是一位老师用自己的热情和执着感染着学生,并与学生一同经历成长的故事。
两部电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却也有不同,《阿浪的远方》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太多的商业化元素,整体基调活泼轻快,略带一点诙谐幽默,呈现出一种清新温暖,恬淡舒适的日系风格。
影片拍摄地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影片中每一个镜头的取景都真实地展现出村庄里的原生态美丽景致。
除此之外,参演电影的演员除了男主角李阿浪,其余的都是当地的素人演员,虽然他们完全没有表演基础,但最终在荧幕上的表现都着实令人惊叹,甚至是年纪尚小的小演员都同样有着出色的表现。
这是一个关于“执念”的故事,主角李阿浪是一位对诗词抱有强烈执念的青年教师,他从城市的学校里辞职远赴二郎村支教,从一开始自己的教学理念得到村长以及村民们的大力支持到反对,再到“扫地王诗社”成立后却历经波折,但幸运的是,最终他带领着十六名学生一起实现了自我成长,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李阿浪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他不完美,就像是一个生活在你我身边的普通青年。
在旁人看来他有些痴傻,他对于诗词的情怀是执拗甚至有些不可理喻的,但他的快乐也是简单纯粹的。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简单纯粹才使得无法与现实对抗,他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把所有的课程都改为诗词课,完全忽略了学生们要考试、升学的现实,在这样的状况之下,李阿浪的的执念与学生王小花的执念产生了碰撞。
女学生王小花是村长的孙女,从小喜欢唱歌,却因为小时候独自外出唱山歌,父母着急寻找不幸跌落悬崖,从此在小花的心里埋下了很深的愧疚。
父母生前一直期望小花能够走出村庄考进北京大学,对于小花来说她的执念是完成父母的遗愿,只有这样才能弥补内心的愧疚。
正是因为这样的遭遇,使得她看起来有一种超越同龄人的成熟,但是在这些自我塑造的保护壳之下,她也只是一个十四岁叛逆纯真的女孩。
王小花的成熟叛逆遇上李阿浪的简单执着,实际上是现实与理想主义的碰撞,于是形成了全片最大的一个戏剧冲突。
小花认为升学考试才是最重要的,她想要考进县城里的好学校,而李阿浪却偏执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于是王小花的反抗就像是一个导火索一般,通过她的村长爷爷和乡民家长们的参与,李阿浪逐渐从受到大家认可和支持的状态下转变成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而另外一名学生刘二球是少数支持李阿浪的学生,他淳朴懂事,在木讷的外表下实际上也有着自己的执念,他的执念相比李阿浪和王小花而言并不强烈。
刘二球在受到诗词的熏陶以后破天荒地尝试着自己创作了一首诗,一时间令大家刮目相看。
“扫地王诗社”成立之后,在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无动于衷的时候他第一个举手加入,他在李阿浪失意地坐在河边发呆的时候给予安慰,刘二球的支持就像是当理想主义险些倾覆之时依稀摇曳的希望火种,他的执念亦是他性情中的善良和质朴。
因为刘二球的支持,“扫地王诗社”很快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就连王小花也主动表示想要参加诗社里的郊游活动。
在郊游结束返程的途中突降大雨,十六名孩子和李阿浪被困在雨里,却依旧相互鼓舞大声唱着改编成曲的《赤壁怀古》,也正是因为这场大雨,王小花和李阿浪终究是解开了彼此之间的心结。
在电影的结尾,剧情伴随孩子们在全市中小学歌咏比赛上合唱的《声律启蒙》达到高潮,清脆悦耳的歌声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
演唱结束之后王小花轻轻后仰身子,冲着后台的李阿浪送上一个俏皮可爱的微笑,这是整部片子中我最喜欢的一个画面。
因为在影片前期的王小花几乎是没有笑容的,她沉默、生气、忧伤、不屑,负面情绪贯穿始终,然而故事却是定格在她的笑容上,这样的设定是十分动人的,与其说是李阿浪影响了她,不如说是诗词的魅力改变了她。
无论是李阿浪、王小花还是刘二球,他们都曾经在自己的执念中迷途,而后又在执念中碰撞出成长的催化剂。
其实至始至终她们的执念都不曾消失,只是他们在有所经历有所成长之后都领悟到,执念并非是一意孤行的自私和执迷不悟的偏执,而是从执念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成为更加温暖成熟的人。
纵观整部影片,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始风光和人文精神是本片的一大看点,另外,农村教育和支教也成了影片上映之后的一大关注点,并且引起了《美丽中国》等栏目对此现状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激起了广大观众和网友对于诗词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热潮。
在如今这样一个以情感、古装、玄幻为主流的电影市场中,《阿浪的远方》可谓是清新脱俗,用最质朴天然的情感和美好和谐的镜头来呈现最为现实和必要关注的现状。
然而在这些“世俗的现实主义”背后,影片所表达的“理想主义的浪漫情怀”正是故事更为深层次的内核,这样的对立,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王小花和李阿浪就是两个立场的不同持有者。
无论是故事本身还是在故事以外,都同时存在着这样的对立面,着实颇具意味。
李阿浪这样一个浪漫的理想主义者,就是时下流行的“诗和远方”本体,他的执拗和锲而不舍,表达得十分简单直接,他让我看到一个质朴、天真、纯粹的追梦赤子初心不改的模样。
李阿浪是幸运的,能够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他也是勇敢的,活得自由而肆意。
影片通过刻画出这样一个鲜活的 “痴傻憨人”,从而酝酿出一个简单又复杂的道理,极不切实际的理想即便是没有实际权力作为后盾,但一样可以让人产生最大无畏的胆气,毕竟怀有大希望者的力量可以有最荒谬的来源:一个口号,一句话或是一枚徽章。
文/李子衿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可是诗和远方在哪里?
长什么样呢?
阿浪从小酷爱诗词,他带着诗,来到二郎山,找到了他的远方……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有如画的风景和淳朴的心灵。
在这所只有16个学生1个校长的二郎山小学里, 阿浪开始实施他的“诗学栽培”计划。
刚开始,当村民知道阿浪只教诗词时,对他满是不满。
即使在这交通不发达,学校都即将被兼并的大山里,人们依然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每个人都怀着望子成龙的心理,他们当然无法理解阿浪对诗词的热爱,以及想要将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传扬下去的想法。
王小花是一个有个性有想法的学生,她开始带头对抗阿浪的教学方式,家长校长无法让阿浪做出改变,但一个学生的对抗让阿浪开始按照课表上课了。
如果故事只是这样,就不是阿浪的远方了。
他很快想到新的办法,他在课后补办了“扫地王诗社”,与这些真正热爱诗词的学生谈论诗词,刚开始参加的人寥寥无几,但很快,大家听到二蛋创作的诗词时,他们的诗社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参加。
阿浪带着大家在山顶赋诗,这对热爱诗词的人来说,无疑是最兴奋的事情了。
所有的故事中间,总是会有一些曲折,正他们兴致当头时,发现要下雨了,天也黑了,要下山已经来不及,而这里恰好是解开小花心结之处……
在他们安全到家之后,原以为家长校长会因此如何待他时,镜头转向了县里要把这所学校合并,让学生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
他们为此编排了一曲“天籁之音”!
这算是一部比较小清新的电影,其故事情况比较简单,在大雨后与到学校的过渡故事情节上似乎不太连贯,“二蛋”改名“二球”这里似乎也很生硬。
包括男主的演技,在与小花和家长对立时,这个高潮部分演的也很是平淡。
即使有这些小小的不足,但依然希望这类的电影多一些。
电影的主题远方,是阿浪的远方,也是我们多少人梦中的远方啊。
在达到远方的过程中,总有一个契机会让我们改变,那是让我们变得更好的面对远方。
最后结尾的歌曲觉得有点出乎意料的好,堪称天籁之音。
一个有情怀的人,他(她)所追逐的可能不是梦想,而仅仅是远方,是一个有诗的远方。
抛弃影片所隐含的对当代教育多方面的折射和批评不谈,仅从个人情怀与梦想来看,该影片所要表达的是个人的内心向往与情怀所碰撞出来的附带诗的远方。
阿浪热衷于古代诗篇,他开始的想法仅仅是把热爱找到一个实体来寄托,这种想法放到当代教育模式下是“自私”的,是与老师(至少在大学以下的教学中)这个职业格格不入的。
当他来到偏远的地区支教的时候,自认为热爱有了寄托,然而这种想法对于任何一个成年人来看是极其幼稚的,是不可理喻的。
阿浪这个角色塑造在前期来看,是现实社会中不可能存在的,至少对于当今的社会人来讲,这种想法极其可笑。
当阿浪步入到那个山区以后,我把自己置身于那个情景想象了一下。
转念一想,也只有那种没有任何杂念的“傻子”才会把那个地方当作施展热爱的远方。
随着晓芳的多般阻挠,阿浪妥协了自己初期的想法,开始了全方位的教学模式。
和孩子们一起的经历,特别是晓芳和二球的感情触发,让阿浪对自己的角色有了更深的认识。
但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特别是一个古板的文艺青年而言,他不会也不可能放弃自己的初心与向往。
这种固执的人必会具备人性最关键的品质————善良。
一句“老子不干了”不过是这种品性的人愤怒所爆发的怨言,他的情怀要求他需要做点什么来改变现状。
于是,照应整个剧情的线索,阿浪用所谓的“古——诗词”来完美的结束了这场远方之旅。
也许不是,也应该不是,因为不会就这样结束的,这种人会固执地把远方进行到底,甚至是耗其一生。
就个人而言,影片所表达的主旋律还在于阿浪、远方,还有一个明显却又不易于发现的主题————诗。
阿浪是个有情怀与情趣的人,远方是一个清幽的地方或者是内心的小世界,而诗则是所追求的目标(这个目标不是多么远大的抱负,而是隐藏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清幽世界)。
所以看似为阿浪的远方,实为阿浪的诗在远方。
1,阿浪作为饱读唐诗宋词的固执高校毕业生,给二蛋改名字改成二球,是有意表现他其实是水平不高吗?
我认为如果起一个更雅一点的名字,可以体现饱读诗书后的水平沉淀。
2,青山诗社,其实蛮清新的名字,改成用斗牛-扫地王的名字来命名之后,虽然很接地气,总觉得有点恶趣味的意思在里面,是为了吸引村里的同学们来加入诗社才这样的吗?
3,片中角色口音有点丰富,小女孩小花和外公的口音不一样,作为一起生活的爷孙,好像稍微有点怪怪的。
4,影片很清新,但是感觉主题单薄了点,支教固执的要教诗词,和之前的学校还有山村的学校都有冲突,最后两全其美的通过课外兴趣方式获得不错的成果。
如果胆子大点,抓住现在目前社会上老师上课不讲重点,让学生花钱补课赚外快的话题来做一点影射,可能更能激起共鸣。
片尾的歌曲很好听,歌曲内容也好,是原创歌曲吗?
之前从来没听过,镜头感也很好,重复的山村镜头,给人很强的故事性的感觉。
期待你的下一部作品,加油!
不知道是不是我看类似的国产片(支教啊志愿者啊大学生村官啊)看得太多,已经对这种模式的东东没了新鲜感,而事实上也没有能给人眼前一亮的国产片出现。
现在已经拍到欧美国际友人都来支教了,未来将会是非洲友人,外星人…… 故事毫无新意可言,人物亦然,男主等人的演技也是尴尬,完全靠小孩子在煽情(坦白讲类似片多是以这一招在卖惨博取同情关注)。
其实这个片子的水准跟其他支教片并无多少差异,原谅我说话这么直。
比较反感后面伪造是真人真事的花絮。
《阿浪的远方》一部关于支教老师的故事。
从我看到孩子们出现的时候,心中,眼中便已有一种泪意。
之前我也看过关于支教教师的电影,关于某些部分确实有些大同小异。
但是我确实从这个故事里看到了作为一名老师的理想和追求。
也看到了孩子们与老师之间的慢慢生出的那种感情与爱护。
我觉得有生之年,我们应该努力去追随自己喜欢的事情,浑身洋溢出来的热情和笑容是真的很美好。
追逐梦想的脚步和模样自始至终都散发着一股浓浓的魅力。
我想也许我一直就是被这种魅力所征服和吸引,希望自己在追求中变得更美好,希望自己在苍白的人生里演绎自己卑微的岁月,而并非是我有多大的理想。
印象深刻的是那个叫王小花的女孩,她有些固执的脸和有主见的个性,还有最后才听到的她的歌声。
最令我着迷的是她在上台表演前后所表现出来的镇定,和悠扬的歌声。
最重要的是,阿浪这位年轻的老师,他身上没有名与利,也没有物质的晕染,他具有的朴实的气质,以及心中真诚的只想要教诗词的信念,都似不食人间烟火的存在。
虽然过程曲折,但好在最终他也找到了寄托自己希望和理想的方式,教学与理想同在,我想这便是教师最好的样子了。
而这也是我向往的样子。
《阿浪的远方》简介《阿浪的远方》讲述的是一个酷爱诗词的青年教师,告别城市的喧嚣,追求自己诗词的梦想来到了贫困山区任教,在一所只有16个学生一个老校长之间发生的温暖而又励志的故事。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阿浪酷爱诗词,为了追求他的诗和远方,来到了二郎山小学,开始了他的诗词栽培计划。
刚开始,当村民知道阿浪只叫诗词对他强烈的不满,人们渴望孩子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但是阿浪的教学理念与这里的家长还有孩子相违背,无法理解阿浪对诗词的热爱还有想要发扬中国诗词的理想。
剧中王小花是一个个性非常鲜明的孩子,她带头反抗阿浪的教学方式。
在老校长和阿浪争吵的一段,也是我在剧中最喜欢的一段,阿浪与校长相辩论,阿浪阐述自己只想教诗,老校长为学生的学业成绩与阿浪争辩,说过一句:“一个老师最大的梦想,就是成就学生的梦想。
”
阿浪在做思想斗争之后,很快他改变教育方式,认真按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
这就能阻挡他追求远方么?
答案是否定的,他课后创办了扫地王诗社,吸引了孩子参加,这应该是阿浪最开心的事了。
故事总会遇到曲折,当所有人正开心的时候,他们出游作诗却突然下暴雨,阿浪保护了孩子,有心结的小花由于妈妈也是下雨找她,走了,她一直都有心结,在此时阿浪也在这里解开了小花的心结。
安全到家后,县里要求合并学校,阿浪力争留下学校,带领孩子编排了天籁之音。
最后引起关注,留下了这所学校。
观后感昨夜熬夜看完了《阿浪的远方》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内容引起极度舒适,也推荐反复观看。
是的,在当今社会,阿浪的远方以乡村教师的题材,没有华丽的特效,没有夸张的剧情。
山川之美,人文情怀之美,简简单单的叙述,却是一个极其有意义的人生。
作为刚刚参加工作的我,在面临家长的质疑的时候,还有面对苦口婆心教授却不听的学生的时候,在被别人嫌弃,你一个男孩子跑去教书?
每当这个时候都想放弃,不知道自己的选择到底正不正确,但当我看完这部电影,可以说心灵得到了净化,当老师不就是要像阿浪这样,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孩子么?
所以,如果是同行,我强烈推荐这部电影,你会得到很多的共鸣,不是同行也可以看看,毕竟这么好的电影,很难遇到。
《阿浪的远方》近几年看过的最好看的电影,没有之一欢迎大家关注微信工——众——号:剧透360 回复电影名直接观看:https://pan.baidu.com/s/1IWfrOc5YdYZ7B5vt1-othQ
跟现实妥协,可以理解。歌好听。
剧情尬
真实一星,一星鼓励,建议导演多看几部电影才来拍电影。色调调不准,台词太尴尬,人设太弱智。最不能忍的是还他妈穿帮,录音挑杆强行抢戏。你实在不行你模仿个《放牛班的春天》都好啊,拍的什么玩意。
有多处明显剪切有问题,故事讲得不够自然。但可以给三星鼓励
诗与远方
故事还是很单薄,更像一部微电影,唯一记住的是片尾曲。
很粗糙的片子,但是题材视角都很想给五星。
侗歌版的声律启蒙是什么神仙音乐
一星给小演员,一星给大贵州,不是看到贵州,我真的不会坚持看完的
故事比较朴素,单纯的热爱诗词的老师去追寻梦想,拍得太过理想化,很多地方脱离现实让人直犯尴尬,刻意的煽情,结局也很有中国特色。这取景地应该是某个旅游景区吧,拍得跟旅游宣传片一样干净。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就如汪國真所寫的“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有一点意思
或许涉及到了偏远山区的教育现状问题 但是并没有给一个哪怕只是想法的解决办法 诗歌带给孩子们的是什么呢 没有提现 大雨里唱诗 强行煽情 片尾曲非常不错+一星
最后的歌曲真的很感人…
远方有诗还有山歌
一首歌救了整部电影 其实对于电影好坏的标准真的很迷 好的我去搜完整版《声律启蒙》
最后的颂诗加了一颗星
整部剧被赵照的歌挽救了 各种尴尬剧情设置 就像没有打磨好的舞台剧 风景真的不错 演员真的很淳朴 编剧真的太烂 两星给风景和片尾曲
没有撑起来的一个题材,想法是好的,演员人设是对的,只是编剧和导演火候还不够
理想主义的偏执如果过了头,总会有点假、有点尬、有点浮夸。就电影语言而论,这部片子即便有亮点,但是仍然是不合格的,太多刻意的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