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2018)7.42018 / 英国 美国 / 剧情 爱情 历史 / 迈克·内威尔 / 莉莉·詹姆斯 米希尔·赫伊斯曼我觉得挺不错😉😉😉😉😉😉😉😉😉😉😉😉😉😉😉😉😉😉😉😉😉😉😉😉😉😉😉😉😉😉😉😉😉😉😉😉😉😉😉😉😉😉😉😉😉😉😉😉😉😉😉😉😉😉😉😉😉😉😉😉😉😉😉😉😉😉😉😉😉😉😉😉😉😉😉😉😉😉😉😉😉😉😉😉😉😉😉😉😉😉😉😉😉😉😉😉😉😉😉😉😉😉😉😉😉😉😉😉😉😉😉😉😉😉😉😉😉😉😉😉😉😉😉😉😉😉😉😉😉😉😉😉😉😉😉😉😉😉😉😉
告别了温暖的阳光,这几天迎来了绵绵春雨。
道路两边的桃花即使在雨中,依然开的很好,就这样突然间想到了3年前无意间发现的一部电影,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没错,吸引我的就是这个奇怪的名字,没看这部电影之前,隐约能猜到这部电影关于书,还有土豆的文艺片。
看完电影3年后的今天来写这部电影的好处就是,不会造成剧透,想聊聊关于电影剧情外的东西。
希望能引起你们的兴趣。
电影海报
主演:莉莉·詹姆斯/米希尔·赫伊斯曼/格伦·鲍威尔/马修·古迪/杰西卡·布朗·芬德利类型:剧情/爱情/历史语言:英语片长:124分钟电影里能看到来自唐顿庄园的老朋友,听到熟悉的英腔。
故事背景是二战结束后,战争曾给人们带来了无法磨灭的痛苦,毁灭了曾经幸福的家园,抢夺了人们手中的一切,就在这样一片被占领压迫的土地,书提供了一处避难所。
给大家带来了希望,根西岛人民成立了这个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故事也就这样开始了。
影片有着浓郁的英伦风格,独有的英式幽默,恰到好处的音乐,美丽的服饰,华丽的场景,自然风光,美食佳肴,为影片增添了不少色彩。
关于女性朱丽叶是一个事业有成的作家,厌倦了使用笔名“伊兹:,想以自己真正的名字出现在读者面前,在出版商的帮助下,泰晤士报同意了朱丽叶使用自己的名字刊登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朱丽叶写的第一本书是《安妮勃朗特的批评传记》。
大学时期学过一片文章《天妒英才》,讲的是勃朗特三姐妹的故事,勃朗特一家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唯一的儿子勃兰威尔身上,但是勃兰威尔因酗酒吸毒早逝,三姐妹却留下了闻名世界的文学作品。
勃朗特三姐妹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
安妮勃朗特威尔德菲尔庄园的房客我无法猜测那个时代女性的艰难,但是朱丽叶并没有被打败,书给了她安慰,激发了她的热情,她怀揣着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女性。
我依然还记得电影里的一个片段,昏暗的房间里,朱丽叶坐在桌前,弯曲着身体,眼睛快要碰到打字机上,许久才应过来已是黄昏,忘记了开灯,已然不知窗外是刮风下雨,是晴空万里,还是鹅毛飞雪。
只见屋内地上铺着满满的书稿,眼前只有笔下的故事。
关于阅读电影台词提到了很多耳熟能详的书名和作家,比如查尔斯兰姆 的《伊利亚随笔》,简奥斯汀的诺桑觉寺,叶芝等等。
查尔斯兰姆的《伊利亚随笔》简奥斯汀的《诺桑觉寺》叶芝我们不得不感慨,书本的力量。
来自书本的共鸣,让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紧密,彼此是依靠,彼此是慰藉。
安妮勃朗特是三姐妹中知名度最低的一位,但是朱丽叶却选择了安妮来完成自己第一本书,这是她在安妮的作品里获得了无比强大的共鸣。
影片中有一段关于朱丽叶点评 安妮作品的情节,激情澎湃,口若悬河,满怀力量,让人听了内心久久无法平静,俱乐部的成立是个偶然,但是成员们却一直坚持下来了,读书已经成为了一个习惯。
我们也不得不佩服文字的力量,来自文字的沟通,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厚,即使未曾谋面,于千里之外,我也要来寻你。
关于选择网上说,小孩子才选择,成年人两者都要。
但是鱼和熊掌,岂能兼得。
朱丽叶在面对选择的时候,我已经想不起来电影里是怎么塑造这些情节的,但是彼时的我,很清楚 朱丽叶的选择,她自己亦很清楚她的内心。
关于电影中的友情,爱情,我想留给大家自己去体会。
很多人会把这部电影定义成文艺片,但是这部电影不至于此。
最后,这部电影可以在爱奇艺直接观看,找个好时间,可以是午后傍晚,也可以是晴日雨夜,感受这两个小时的电影带给你的无限惊喜。
- End -
影视大荐碟|编辑部|普兰特
首先是这么雅俗一体的片名引起了注意,然后是被这海报的妹纸深深吸引住了。
很不错的电影,有着我热爱的几个因素:50年代的英伦范,美丽的根西岛风景,热烈的读书会,以及德军占领区下的悲欢。
一明一暗的双位女主大概就是志玲姐姐说的爱和勇气的表现吧[奸笑]但真正吸引到我的反是那几个读书会成员,平常的就是些平凡人,背着各自的痛苦和坚持,平淡的活着,然后因为这虚构出来的读书会而真正爱上了读书会,那几幕热烈的讨论,抑扬顿挫的朗读,真让人心生向往。
P.S.话说最初是被这女主海报吸引了,但全片下来,反倒是觉得这妹纸真不适合这角色,海报上这种古典美的气质镜头下荡然无存,且代表的爱情观忍不住想吐槽,这算是为了灵魂伴侣抛弃了钻石王老五的未婚夫吧,问题是就几次没深度的通信,两次气氛下的对视就能认定?
还是说只是残缺的人生为另一份相似的缺憾所吸引?
亦或者养猪男主真的是好帅啊[奸笑]
#写在前言#出差回来的路上看完了这部电影,这个名字就很奇怪,略微拗口。
根西岛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是什么一个故事,最开始吸引我的是这个名字。
此电影是根据小说原著改编的,安妮.拜罗斯整理了其姨妈玛丽.安.谢弗的手稿,这篇小说才能在2008年得以问世。
时隔十年之后将原著搬上大银幕,没有看过原著,所以这篇影评也是电影看完的感想。
看完电影就想去看原著的冲动,说明电影也是成功了,如果你看完此篇评论,想去看电影,那么说明我的影评也成功了。
猫猫猫小姐 2019.2.07 #战胜并没有结束# 在英吉利海峡靠近法国海岸线边缘有一座名叫根西岛的屿岛,这个岛在1941-1945被德国人占领。
被德国人占领的几年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然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岛上却有一个读书俱乐部,它有着奇怪的名字—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成员有Elizabeth,Dawsey , Amlia , Eben , Isola 。
故事从二战刚结束的1946年叙述起,都市女作家Juliet爱上世外桃源农夫-Dawsey的故事。
导演明线给观众呈现的是美好的爱情故事,有情人终成眷属;暗线却是想给观众传达战争的残酷,以及战争后的人们怎么走出战争带给他们创伤温暖治愈的故事。
1941的根西岛,俱乐部的成员,因为误了禁肖令的他们被德国军官逮住,灵机一动的Elizabeth说,他们是为了读书,他们聚在一起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会的名字正是—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至于为什么会有土豆皮馅饼,这个还是等大家自己看电影去了解吧,就不剧透了。
战争的残酷,不是没有吃的,也不是没有穿的,而是内心的孤寂与恐惧,只有Elizabeth意识到大家的真正的需求,组织大家聚在一起,彼此建立联系,互相取暖,这才是那晚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成立的意义,并非为了单纯的吃烤猪。
导演就用了几处战争的场面就恰当的展现了战争给人们了带来了什么,战争表面上结束了,但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却依旧在继续,心灵上的创伤何时才能修复,谁也不会知道。
这个也是为什么俱乐部成员Amelia反对Juliet把他们的故事写在泰晤士报,常人是以登上泰晤士报为荣的。
Amelia为何拒绝?
Kit又为什么叫男主爸爸?
这其中又有怎么样的故事呢?
为何这个读书会的创始人Elizabeth会不在岛上?
她去了哪里?
她和男主又是怎么的关系?
为何大家都不提她的事情?
被德国占领的这几年中,岛上的人都经历了些什么?
又到底发生力了什么?
但是俱乐部并没有因为Elizabeth的离开而中断,读书会依旧在继续,在那个空间里,仿佛存在魔法,大家都忘记战争带来的伤痛,失去土地,失去亲人,忘却自己,沉浸在书中,沉浸在文学里,让心灵得到一次短暂的疗伤与抚慰。
#一直找寻的自己#怎么说呢,一个小说家爱上了一个农民的罗曼蒂克的故事。
这样门不当户不对的故事,只有发生在特定的坏境才会显得真实与恰当,让人觉得就女主就该抛弃多金又帅气的未婚夫与农夫男主在一起。
为什么女主会喜欢男主?
女主的父母在她年幼时因为战争去世了,战争给她带来的伤痛一直还在,她的不安一直都在。
而这一切她的出版商兼朋友Sidney一直都是知道的。
电影中不止一次出现女主父亲的那个水晶球,那个水晶球代表父亲,是女主活下去的希望与支柱。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女主有钱却一直住在出租的公寓里和可以爱上男主Dawsey了。
男主和他一样经历过战争,他们看似常人的状态下实在已经千疮百孔。
浪漫的氛围下,实则却是很压抑的,女主一直活的很压抑,想去寻找自己。
对于女主来来说,外在物质的东西并不重要,她不喜欢用真名去写作,不喜欢参加公开活动,她一直在找寻真正自己想要的一切,另一半也好,居住地也一样,她一直在找寻着。
直到收到男主的来信,电影的配乐也发生了变化,由嘈杂转换成安静的音乐。
电影用了非常强烈的对比来呈现这一切,和未婚夫Mark在一起,每次约会女主都是穿着华丽的衣服,妆容精致配上经典的大红唇,但女主却无所适从,连双手都不自;大大的砖石戒指,为何她不去戴?
答案显而易见,人永远欺骗不了自己的内心。
在根西岛上的女主衣着素雅,和男主在海边赤脚走路,抱起猪圈里的小猪,灿烂的笑容,唇色变成淡淡的小清新,和Kit快乐的奔跑着,彼时的女主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好像终于自由自在的呼吸一样。
或许女主都不知道,其实第一次收到男主来信时,她就喜欢上他了。
那种心灵相惜的感觉很多人都是后知后觉,所以知道他们周五有读书会时,才会奋不顾身的要去根西岛。
后面去了就一直找借口不回。
一边是繁华的伦敦生活,有着门当户对的订婚对象,另外一边是在有点脱离现实的梦幻天堂里的农夫,何去何从?
而我们的女主在根西岛找到了自己,明白自己是属于那里。
喜欢最后女主写给俱乐部人的一句话,不知不觉中我觉得多年来我一直在找寻熟悉的老面孔,你们会觉得,在我们遇到某人之前我们已经属于他们了么?
而这就是我对于家人的理解。
#遇到你之前我不知道自己是谁#女主卖掉的《兰姆伊利亚随笔集》辗转到了男主手上,就这样两人通起信来,那种情愫有点像《查令十字街84号》,虽然没有见面但却仿佛已经认识很久。
在没有遇到女主之前,男主可以说一直是Elizabeth的守护者,之前作为一名农夫养猪过着平淡的生活,德国人侵占了根西岛,只能种土豆。
是Elizabeth让大家走到了一起,成立了根西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每周五大家都会聚在一起读书。
男主之前可以说是喜欢Elizabeth的,但是到底有没有上升到爱的程度呢?
这一点我是有点怀疑的,如果是爱,我想男主会向Elizabeth表白的,在她没有认识德国军官之前。
因为真爱总给人勇敢不是么?
最后男主读了女主Juliet写的信,奋不顾身的去伦敦找女主,那样的勇气就是真爱。
在女主第一次参加读书会时,和大家一起讨论着简爱,我和你有一样的灵魂。
当时男主眼里都是星星,那种情感在不经意间自然流露出来,或许他自己都不知道吧。
能俘获女主的心当然不仅仅靠的帅气,而是两个惺惺相惜的心灵。
不太确定女主心意之前的隐忍,终于在最后的女主书信中得到了答案。
电影最后的画面非常唯美,女主从Elizabeth的别墅中走来,男主在给Kit读者莎士比亚的诗歌集。
人与人的链接,往往是很奇妙的,地球就像我注定要穿越的沙漠,去找寻那些熟悉的面孔,而我们的生活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当我们遇到真爱时。
#有关Elizabeth# 最后想谈一谈Elizabeth,这位女二,是串联整个故事的核心。
而饰演Elizabeth正是唐顿庄园的三小姐,在唐顿庄园里,三小姐就是一个先驱者,关心政治与女权运动,不为世俗追求真爱嫁个自家的司机。
除了三小姐外,女主和其他几位也是唐顿庄园的里人物,就不一一介绍了。
这里的Elizabeth也是差不多的建设,你可以说她太过于伟大,为了救奴隶丢下女儿和朋友亲人,我想她之所以这么做也是因为战争,而战争带他们的是我们常人不为所知,也无法理解的。
这让我想到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男主也是因为曾经参加过战争,表现各种不一样。
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创伤,并非一日就可以抚平,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就是大家心灵的避难所,治愈了每一个心灵。
最后附上Kit优美的诗歌结束此篇影评 When I was one , I had just begunWhen I was two , I was nearly newWhen I was three , I was hardly meWhen I was four , I was not much moreWhen I was five , I was just aliveBut now , I am six , I am as clever as cleverSo I think I ‘ll be six , till forever and everNow I am six ………………………………………. 而根西岛,简直就是一个世外桃源,附几张照片.....
最开始吸引我的是片名,很长很拗口但非常有趣可爱。
影片开头给我的感觉和查令十字街特别像,但看到后面就发现不是仅仅说书籍对人际联系作用的,背后还有更神秘深刻的故事被层层挖开。
主题虽然是老套的战争创伤恢复,但切入点比较独特,情感表现内敛,点到为止,那个完全侧面描写的伊丽莎白是黑暗战争中红玫瑰一般的存在,是善良与勇气的化身,是岛上人民恢复的良药,女主接替她给人们带来了抗争的精神,虽然我觉得影片表达得太含蓄了。
影片看似普通,细究下有很多值得深思的细节。
看的时候对片中的很多隐喻只是懵懵懂懂有个意识,听了广播节目的解读才觉得豁然领悟。
比如那个被女主摘下的戒指,根西岛曾经被占领过,战后人民的生活与心理都是贫穷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还没有结束,摘下戒指不仅仅是怕房东眼红财富,更多是想保护那里的人融入他们,不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来自另一个战争已结束的奢华无忧的世界,另外也是女主对自身隐隐约约的认识,女主潜意识中并不想过未婚夫那样的生活。
她的未婚夫给她的所有东西都是有束缚的,花束是捆绑的、飞机座位是安全带绑的,而在根西岛上花是路边摘的、沙滩是脱了鞋走的,最后女主竟还主动向男主求婚,表现出了对自身对自由更深的理解与追求。
还有最后的彩蛋,俱乐部成员每人读了书中几句话,其实是对他们未来生活的揭示。
很喜欢影片的色调,非常英式庄园,根西岛和女主很美。
种草读书俱乐部,与人进行灵魂层面的交流。
这不就是豆瓣人都爱的调调吗?
美如画的场景,温馨动人的故事,加上鲜活在线的演技,这部片子是实实在在的英伦片。
我很爱英伦片,那种似曾相识的色调,那种硬板板的性格里流淌着的人性,那种你会为之情不自禁同喜悲的剧情,而如果在剧情中再加入和书有关的元素,无疑在影片的深处种下了最画龙点睛的文艺风采。
英国人酷爱读书,至少从电影中我们能窥见一二。
比如前段时间看过的《书店》,再比如《成为简奥斯汀》,当你看到剧中角色小心翼翼地翻开一页页纸张或者认认真真抚去书封的灰尘时,你会觉得你找到了那股爱书的共鸣。
虽然本片主线是爱情故事,但一切也是因书结缘,而一切的一切也是最触人心扉的情节!
英国片是温暖的,看到最后你会感到真挚的快乐,它不会靠颜值或者干瘪的台词,它靠的是满腔的热爱和由冰冷到炽热的那种人情味迸发的过程。
画面很漂亮,英音好听。
马修怎么那么苍老了!
女主有点矫情,打扮精致到乡间好扎眼。
也没怎么和男主相处,怎么就能放弃伦敦生活和有钱的未婚夫嫁给这个人了?
这就是心灵感应的真爱?
女房东妆容和行为举止诡异,还以为她有什么惊天大秘密要揭发,事实也跟预想的差不多,没什么好故弄玄虚的。
杂货铺小男孩和爷爷,老太太都是很精彩的配角,整个影片人物很有特点,故事就稍微有点瑕疵。
优美的风景美好的故事,像英伦下午茶适合慢慢品。
确实差点被名字导致我错失一部好电影了,幸好因为对Goode的热爱以及lily James魅力的好奇,还是打开了看且完全没快进地看完了。
不敢说什么影评,只能是阐述下自己看完电影的感受,因为好久没有什么电影让我看完有冲动想要把感受记录下来了,也可能只是自己懒而已。
但这电影能让我把懒都放弃掉的,证明我真的有好多感受想写下来。
好喜欢这种电影的风格,慢慢的从每个人的嘴里回忆着那个热情、开朗、机智、勇敢、正义的伊丽莎白,我相信一定有这样的人,正因为她是这样的人,所以才回爱上那个德国士兵,也因此会留住他们俩的孩子,且在遇到有困难的人或事的时候,再次“见义勇为”地为他人付出,哪怕可能永远都见不到自己唯一的女儿。
这可能就是大爱吧。
也可能因为在那个年代,战火纷飞,连自身安全以及生活保障都没有的年代吧。
我很喜欢伊丽莎白,尽管现在来看,我们处在和平年代来看,觉得难以理解她的行为,但其实也很好理解,她不畏强权,打抱不平。
有这样的朋友其实很幸福。
电影里的另一个女性角色艾米莉亚,我也很喜欢她,她很真实,尽管一开始觉得她似乎对于女主的不礼貌,或者说带着警惕的态度,也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女主写他们的故事的人,可却在最后女主要离开根西岛的时候哭得伤心的人。
她经历的丈夫因战争离世,她女儿她外孙都因战争离开她,那一段镜头她看着自己女儿死在自己面前的时候,那种欲哭无泪,整个人灵魂都没了的表现,特别打动人,看那一段的时候我哭了好久,可能因为我也是个妈妈,我也有个女儿,我无法想象如果我是她的话,我还能坚强的活下来。
所以她对于德国纳粹不是一般的恨,我真的很明白。
因为她的家因为德国纳粹什么都没了,唯一的伊丽莎白还爱上了德国士兵,她接受不了。
但到了伊丽莎白被抓了,且遣送走了,她内心又承受着巨大的愧疚悲痛,她认为自己害了伊丽莎白以及她女儿,因为她的不理解不帮助导致这个结果的发生。
女主的到来似乎为了弥补伊丽莎白的位置吧。
看到中间的时候其实心里一直不希望女主爱上男主,且希望结局还是留点遗憾吧,女主回去跟她男朋友一起,别就这样为了男女主就在一起吧,感觉有点落入俗套。
可慢慢看下去,又改变自己想法了,人生不就是这样落入俗套吗,自己希望选择一个生活无忧的人结婚生子,哪怕没这么爱的,因为感情都是可以培养。
可其实最终选择还是那个跟自己有共同话题的,共同奋斗目标的,哪怕他可能现在并没有这么富有,但只要在一起,就相信总有富有的那一天,或者只要在一起,生活艰苦点都快乐。
而且电影里的他们其实算不上特别艰苦,生活的那个地方还挺世外桃源的。
男主的善良可能激发了女主自身对生活态度的向往,还是说渴望呢,至少她终于知道原来想要的是什么了。
(当然我个人觉得男女主都好看的,所以才能一见钟情吧,哈哈)还想写点什么,关于kit的,关于另一个女性角色的,关于那个邮局的爷爷的....但觉得有些东西真的得自己看了电影才能有感受,自己表述得不够好,可能理解得也不够恰当。
但我很喜欢这个电影,让我哭了好几遍。
我看了一部叫做The Guernsey Literary and Potato Peel Society的电影。
看到IMBD上有6.9的评分,我觉得这大概是一部还能用来消磨时间的电影吧。
而且确实英国女作家的故事和Lily James在我心中还是有吸引力的。
看完之后,我想我只能给这部电影打三颗星星, 一星给Gurney的英伦乡村风情,一星给女主角的戏服,还有一星给可爱的Mattew Goode。
故事讲得是一个英国女作家Juliet为了寻找灵感、治愈二战时期失去双亲的创伤以及逃脱下很美满的现实生活,机缘巧合下跟Dawsey成为了笔友,知道了这个在二战时为占领区的居民提供疗愈的读书俱乐部(是的,就是标题那个长名字),并独自来到这个刚恢复重建的小岛上发生的故事。
故事从Juliet的视角展开, 她通过读书俱乐部不同的成员不断深入了解读书俱乐部的故事以及被德军抓走的Elizabeth下落,另一边她也在寻找自我救赎。
虽然题材老套,但胜在有人物和时代背景,如果好好编排,还是可以成为一部好片的。
不过显然影片没有满足我的期待。
读书俱乐部的故事不够引人入胜,层层铺垫下确实一个毫无悬念一点也不惊艳的结尾。
如果想用一个人故事去追寻另一个故事,那么两个故事都应该是精彩的,可惜在影片中并没有表现出来。
人物塑造十分单薄无力,读书会的灵魂人物,也是推动故事发展的Elizabeth(唐顿庄园三小姐饰演)是一个只会一头热、分不清重点也没有头绪的人,在占领区跟德军中的nice guy谈恋爱结果害死了对方;为了救从集中营逃出来的战俘,她丢下了女儿,带了战俘逃跑,结果战俘被射杀,她被抓走;在集中营内,她为了救被鞭打的女孩强出头,结果自己被射杀,女孩继续被打死;而所有周围的人因为她伤透了心。
再说女主角Juliet,延续了小清新电影有个不懂自己的高帅富男友的路子,最后找到了真我毅然抛下一切跟Dawsey在一起了。
虽然我没明白他们的共鸣他们的爱情从何而来,但至少电影是这么交代的。
唯二让人欣喜的角色就是Mattew Goode出演的毒蛇gay蜜经纪人,和在Juliet返还大钻戒时对她斥之以白眼的高富帅男友了。
总而言之,这就是一部乏味又老旧的剧情片,我跟老爷爷老奶奶们一起耐烦地坐了两个小时,并且准确地笑在个每个地方,想着Lily James还是无法摆脱唐顿里天真的小白兔,以及三小姐一如既往愤世嫉俗有勇无谋爱上对立阶级,以及Mattew Goode好可爱,结束了这场观影。
lzj力荐的电影。
拖到了现在才看。
我,malloy,虽然不是什么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但我好歹是讲诚信的malloy,说了今晚上会看,就一定会看。
唔,说真的,我从未看过原著,也从未被剧透过。
但我看到茱丽叶上岛后摘了订婚戒指,我的直觉就告诉我,马克要完。
果不其然,道西上位了。
emmm我这该死的直觉。
有时候这种直觉也很烦。
还记得多年前,大概十四五岁,我看了一部拍的奇奇怪怪的名为《咱们结婚吧》的电影,其中一女主因一次法国之行,爱上了导游李想。
女主回去后就与相恋七年、即将结婚的男友分手,转头去找李想。
两人相遇,这对cp就happy ending了。
有了那部电影的前车之鉴,看到《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时,我就本能的感觉茱丽叶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看到结尾,哦豁。
但我并不觉得开心,反而觉得操蛋。
洞悉套路,也不是啥好事儿。
看这种电影时就完全没什么惊喜了。
全程我没有看哭。
虽然我也被这个俱乐部打动了,也心疼伊丽莎白与克里斯蒂安…心疼战争带来的痛苦…但是,我get不到哭的点在哪儿。
最让我悲伤的几个场景是,1.阿米莉亚哽咽着说,我活了这么久,可是我明白什么呢, nothing…nothing 她无法接受伊丽莎白与德国士兵相爱,伊丽莎白无法接受与克里斯蒂安分离,谁也不让步,伊丽莎白夺门而出。
两人的内心都是矛盾而痛苦的。
但爱,发生了就是发生了,世间哪得双全法?
2.茱丽叶离开前一个晚上,本来故作坚强笑着整理行李箱,但一听到伊索拉的哭腔,就绷不住了,两人抱着哭成一团。
还有上飞机前的告别,隐忍的难过与不舍,很动人。
茱丽叶问道西,我们还会保持的通信的对吗?
她害怕与道西断掉联系。
比起男女主的感情线,我觉得友情线更加动人。
我脑回路大概不太一样,看不出来感情线中一些特别动人的伏笔。
或许是小说原著被拍成电影,故事讲述过程中无可避免的损耗导致的。
或许看看原著,能更理解一些?
我看得出来茱丽叶答应马克求婚后,惊喜之余的一丝犹豫与不安,看得出茱丽叶与道西在房间独处时的一些火花。
茱丽叶进入道西的房间,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床上,光线很美。
她翻看道西桌上查尔斯·兰姆的《伊利亚散文集》,看到了里面的信件,手指覆在上面时,脚步声响起,道西回来了。
两人距离很近,道西拿掉她头发上的花。
茱丽叶意识到自己的心动,几乎是落荒而逃。
但我不太明白茱丽叶为什么会这么快就答应相恋才六个月的男友的求婚。
不明白女主为什么后来一见到道西就直接问他,愿不愿意娶她。
我还是我,丁克的我,不婚的我,酷酷的我,脑回路不太一样的我。
emmm我想的是,战争真的太残酷了,为什么要有这么糟糕的战争。
可是如果没有战争,那么这电影这就没法拍了厚。
小岛的景色很好看,全员演技在线,镜头语言很不错。
小萝莉很可爱。
男女主的颜值都还行。
我没有入戏特别深,看完以后,不会沉浸在悲伤之中走不出来,这就很nice2019年末重温五部暮光,重温一部分步步惊心电视剧和整部小说。
看了一部分锦衣之下电视剧,和整部小说。
日肝夜肝浑身上下长满了肝,一边肝一边被虐,一个人边看边流泪。
有些地方看得我泪如泉涌痛哭流涕,纸巾消耗量异常可观。
暮光本来是特别甜的电影,可是在肝完之后,我硬生生的陷入了悲伤,很长很长时间走不出来。
之后再一个个掉坑,爬也爬不起来的深坑。
这导致了我ptsd,对各种电影电视小说都不敢再碰。
唔…就连那么清新可爱的小谢尔顿,在第三季也插入了一些虐的成分呢。
所以我才会拖这么久还没看这部电影。
唔,睡觉了晚安
冲名字看的。
还不知道心上人死了没有,男主就着急的和女主擦出火花了?我尼玛,这不就是个渣男吗。没这段爱情戏的话单纯从二战的角度看这片子还可以,这段爱情戏真的恶心。
想起了布鲁克林 闷骚的臭婊子.
Delightful! Would be the top ranking movie I watch this year. 一年过半,整个世界风卷云涌,看看平凡人的战时故事还是挺有启发的。生活还要继续。
迈克·内威尔的功力摆在那儿,但整部片拍得太过温吞,就像这几年既没完全糊掉也没大红大紫的本片女主角莉莉·詹姆斯一样。
应该看原著更动人,不过还是比较喜欢的。另外也踩中了二战左右背景的英国电影的特点:时代风景和服装,开始提防后敞开心扉的老太太,讽刺美国人,同性暧昧。
结尾有点搓,原著男女主“兜兜转转冰释前嫌”这个感觉没拍出来。伊丽莎白那一段又太点到为止缺了点。anyway,看到被拍出来还是开心的。Lily James的衣服都太美了吧!
挺好看的一部电影,即使是丑陋的战争,也用温情而美好的方式展现了出来
古迪锅锅的角色果然是个gay!有他这样的gay蜜,人生无欲无求了
去根西岛的时候应该带上我的机械键盘,住在阁楼房间里的时候敲一敲,假装打字机。
是因为奇怪的片名观看了影片。但是生硬刻意的情节太不适合我。更何况莉莉柯林斯那张苦大仇深的脸,太让人难受了。
不是黑英国,岛子上虽然都有了book club,但我觉得为牛接生才是最有英伦/根西范儿(Guernsey cattle嘛.....)
(4.0)不适合拍成电影。
writer Stacy dumped officer Betabux to be with farmer Chad.
飞机上看的,除了爱情线有点狗血之外都很喜欢,触了几次泪点,与世隔绝的英国荒原景象好美
女作家最后嫁给农夫的情节完全可以删掉,太突兀了。
看来导演和他片中的女主角一样,想被人认真看待。但是电影借着一个很深刻很有人文关怀的主题,讲了一个匆匆忙忙的俗套爱情故事
最好不过男gay蜜?就很莫名其妙的移情别恋,一句见面之前就仿佛相爱那你谈什么未婚夫,又一个傻白甜千金与农村莽夫相爱的狗血故事,不过这位养猪的确实忧郁得很性感就是了。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起个复杂名字,加上狗血剧情,代表英伦当代艺术趣味?
看着钻石戒指反射的炫光却满心思念着猪圈王子的真爱故事。作家确实更适合住在小岛呼吸自由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