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保瑞的不怀好意彰显无疑。
整整一个小时的侵略与发泄。
刺目的白炽灯光,巨大的垃圾场,听不懂的外邦言语,杀手,仇恨,暴力,血腥,一切都是视觉强奸。
以为是卧底与反卧底的套路,结果完全出乎意料。
线索十分明确,纯粹警察与杀手的对峙。
一切正常,包括警察之父的身份颠覆以及由此带来的辩证性的自我了结。
故事太过纯粹,乃至从逃亡开始,一场残忍的脉脉温情来得如此缓慢而突然。
这温情就是我心里长久以来的一个梦。
车窗外漂亮的枝丫在冬阳前不停不停地擦身而过。
沉默地离开,走远,好像总有希望,总有栖身之所在前方。
加油站的长管子,女人柔软的微笑与孕妇装,简单的餐饭,空旷的芦苇荡,仿佛这就是生活。
而这就是生活,因为早已厌倦分清生活与幻相。
谁又在宿命前大惊失色,谁又痛不欲生,谁在挣扎,谁在低头,谁刺痛了谁,谁又重新燃起希望,而谁终于安心地将双眼瞌上。
剧中每个人物都是苦逼,卑微的活着,窝囊的死去。
他们就像抗日战争结束后,还生活在沦陷区的百姓一样,在国民党的黑色统治下,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
陈冠希的老婆我一直以为她是个疯子,但最后大义凌然的牺牲自己,并说出这么文艺的话,让我觉得她不是疯,只是行为艺术者。
警察的角色完全是受了宇智波佐助的启发,无论是背负亲人的罪恶,还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查克拉报仇而去异乡打黑拳。
最后剧中主要人物相继都死去,新生命开始,不禁让我想起了轮回,就像春夏秋冬又一春里那样,一个结束不过是有一个开始,婴孩长大后又成为一个孤儿杀手,是不是每一个杀手都有这么纠结蛋疼的出身。
《狗咬狗》:希望其实是彻底的绝望 (文:火神纪)市场和电影永远都会形成一种反差。
尤其是这种类型的电影,我曾经对朋友说过,喜欢这部电影,其实只是因为这部电影符合我个人的口味。
把这部电影当成是一部个人的Cult其实一点也不为过。
当然,我们没有理由去强迫别人也跟着我们一起喜欢。
所以,这篇文章里的所有观点只限于个人口味和个人审美,不求任何苟同。
不管怎么说,港片类型电影总是让我惊喜的。
尤其是这种探索之作。
带着前所未有的鲜甜的血腥味彻底地冲激着我对香港类型片已经疲惫的嗅觉。
似乎已经很久没有现在的这种感觉,很多年前的《八仙饭店》和《爆裂刑警》里那种沉寂已经的记忆开始逐渐被唤醒。
近年的香港电影除了一些故作深沉的警匪片、越来越没劲道的动作片和已经让我们开始审美疲劳的Kuso片之外似乎已经没有其它了。
这部电影从它的海报在网上开始流传的时候已经颇让我期待了。
坛子里的朋友说,这是一部生猛的电影。
全新造型登场的陈冠希和李灿森足以让我眼前一亮。
海报上大字写着:生命以另一生命作为代价,才可以生存下去。
其实这一句可以作为各个领域里的王道寓言的,只是我们没有办法接受那种过于真实的事实。
优胜劣汰,弱肉强食。
似乎是生存不二的法则。
不管在原始时代里面为了口食,或者是现代社会工作领域里的激烈竞争。
其实都是一样,只是表现上的不同罢了。
这是自从原始社会留传下来的那种暴虐的基因。
我们没办法改变。
只是到了现代社会只能转嫁到工作的各个领域里去了,毕竟很多时候我们已经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样仅仅为生存而担忧了。
从以前的为了生存到现在衍生到工作领域的竞争,其实这么多年过去了,作为人类的我们一点也没有改变。
只是我们似乎开始用一种欲盖弥彰的所谓文明来掩盖起这一切。
而当那种杀戮被如此真实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拒绝。
这部电影票房的惨败,在这一点上来说几乎是毫无疑问的。
欲盖弥彰加半点虚幻的对自我美好的祈盼,然后抵制真实。
Cut。
杀无赦。
虐杀。
暴力总是王道。
毕竟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的同样都有那种原始杀戮时代时留下来的基因。
所以过于平淡的生活让我们开始渴望一种视觉上的鲜血淋漓。
这也许就是这种电影最大的市场。
生于安逸,死于寂寥。
如果说Cult电影是个人的膜拜形式的狂热,那么,Cut类型电影之所以能在Cult里占有长盛不衰的比例是因为Cut不仅仅是个人膜拜,更多的是我们潜在的暴力因子。
最原始的那种对于血腥和杀戮的渴望。
说回这部电影。
剧情以一个杀手的谋杀事件开始,以警察和杀手同归于尽结束。
于是中间的片段似乎不能给我们带来任何的遐思,一般都是追凶,百里追凶,从香港追到柬埔寨,末了来一场终极PK。
双双倒地身亡。
这样的桥段并不新鲜。
几乎是所有的警匪片惯用的故事。
只是最后的结局也许会让警察活着。
毕竟,好人要长命百岁似乎是我们总不能掩去的良知和祈盼。
电影总在教导我们:我们也得做好人。
于是这部电影成了传统的香港制造警匪片加一点日本的Cut,最终成了现在普遍争论的怪胎之作。
换汤不换药的老桥段翻新。
这部电影也算是出彩的了。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常常有一种很悲怆的感觉。
不管是对警员伟的那种无奈的责任,还是对杀手鹏的那种无奈的生存。
伟眼看着自己的父亲从英雄一下子堕落成毒贩却没办法大义灭亲,于是只好背负着父亲留给他的那些沉重的谎言;眼看着自己的所有伙伴一个个被鹏杀死却无能为力,于是只好背负着仇恨追踪至柬埔寨;眼看着仇人就在附近却所求无门,于是只好求助于当地的社团并沦为和鹏一样不知为何杀人而杀人的杀人工具。
伟在这部电影意味着的是责任,为人子女维护父亲的责任,为人朋友追凶报仇的责任。
而这样的责任为这个角色染上了一层沉重的无奈的悲凉。
而鹏。
其实一切很简单,只是为了生存。
自小无父无母,被当成狗一样收养,接受训练。
在他身上一切只是为了生存。
如果把对手打倒打死而能换来一顿饱饭,那么,没有什么不可以。
只有强者才能生存,于是,杀人只是生存的方法罢了。
在主人看来他不过只是一个编号罢了;对于自己来说,能够多活一天也就算幸福了。
生命以另一生命作为代价,才可以生存下去。
在他看来一切理所当然,如果别的生命个体的逝去可以换来自己的生存,那么也许很少有人会有放弃小我完成大我的宏愿。
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只是佛家诱人从善的美丽谎言罢了。
当我们活在现代的这种所谓文明的衣食无忧的生活里,这个人物的一切所作所为其实只会唤醒我们疲软的同情。
所以我看过的许多杀手电影,鹏是最无奈的那个杀手。
鹏在这部电影里意味着的是生存。
而当生存只能以这样的形式存在的时候,那是可耻的沉重。
所谓悲怆,就是一个无奈的警察遇上一个更无奈的杀手,而最后只能同归于尽地死去。
也许,在伟的生命里,在他虔诚地信仰着父亲是一个英雄的时代里是他最幸福的时光。
可是最后当他无奈地打碎了自己的信仰的时候;很无奈。
也许,在鹏的生命里,在他陪着一个陌路的女人一起不舍不弃逃命的时候是他最幸福的时光。
可是最后当他只能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死在自己面前的时候;很无奈。
也许,所谓的幸福只是想告诉我们,幸福的最后仅仅只能是无奈。
因为幸福总会永远地逝去,而幸福之后似乎就只有悲伤的沉重和无奈的祈盼了。
靠杀死别的生命体来换取仇人的所在;或者靠自己的劳力换取一顿晚餐。
从本质上说其实都一样无奈。
活着,生存。
为着自我的责任或者果腹。
暴力;厮杀;血腥;肮脏;低贱;冰冷的镜头色调让智障的少女看起来似乎纯洁而美好。
看到裴唯莹的模样时我很惊叹了一下。
打破了以往所有电影里的那些女主角带给我美好的遐思,这是一个智障的被单亲父亲强奸的女子,也一样在垃圾堆里长。
只会说一句话:我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妈妈死了,妈妈死了,爸不给我离开……这一切也许只是因为妈妈的逝去或者爸爸的兽欲。
这个角色把这部电影的悲怆色调推至一个高峰。
所有的人都悲哀而无奈地活着。
没有希望,不知道明天。
这个在垃圾堆里的智障女子身上脏兮兮的,可是看起来却很清纯,尤其是当她在垃圾堆里抱着收养的小狗满脸上灿烂的笑。
也许因为智障。
当智障反而被塑造成清纯的时候,这部电影似乎没有什么是真正洁净的了。
世界很肮脏。
人性很肮脏。
生存的欲望很肮脏。
你很肮脏。
我也很肮脏。
只是我们不能够承受这个现实罢了。
鹏和这个女子不舍不弃相依为命,也许只是因为在彼此悲怆的人生里突然遇到一个真正关心自己爱护自己的人,幸福只是一个虚妄的借口罢了。
我尤其喜欢这段两个人逃亡生活的描绘。
电影终于从那种阴暗的冷色调镜头摆脱出来,用一种温馨的暖色调镜头来描绘这一段。
印象最深刻的是奔跑的车和窗外鹅黄色的夕阳,一切很美。
也许是因为眼睛习惯了冷凉的镜头,这一段让我有一种很陌生的亲切。
当然,这只是郑保瑞给我们最虚妄的祈盼。
最终这一段温暖的镜头以及后面延续地用同一种淡黄色调的镜头将电影最终想表达出来的那种冰凉更加彻底地展现出来了。
温暖,是希望,也是最彻底的绝望。
当这一切只能无可奈何地画上一个句号的时候。
伟已经沦落成一个没有任何情感的仇恨之身;所以他可以在温暖的阳光下毫不犹豫地把刀横梗在女人的脖子上。
而鹏的杀戮似乎也找到了和伟一样悲悯的仇恨,于是两个男人站在对面,中间隔着一个死寂的女人,把刀刺进对方的身体,然后一起倒下。
而这时候温暖的阳光就在头上。
女子的自杀只是为了让自己心爱的男子可以不再为自己担忧地离开。
而男子的奔腾只是为了给自己心爱的女子报仇。
而这时候温暖的阳光就在头上。
心爱的女子已死。
鹏挣扎起来也许只是因为突然记得自己刚刚没有钱给女子做剖腹产手术。
于是爬过去,拿着一把尖刀,亲手剖开了自己心爱的女子的腹部取出了自己的孩子。
而这时候温暖的阳光就在头上。
死亡。
新生。
循环不息。
这是电影留给我们虚幻的希望。
可是我记得伟的生平:无父无母;被收养;靠打黑市拳赚钱为生;靠打死别人而赚取微薄的收入为生;我记得电影里传说中那个英国电视台拍的资料片,一个孩子表情麻木地打着另一个躺在地上的已经无法动弹的孩子;以及一大群孩子在垃圾堆里抢吃着那些被人们丢弃的也许已经不能称之为食物的食物;身上各各带着一个编号;从不把自己当人;杀人从来不知道为什么;吃一顿饱饭也许也是一种奢求;不知道是什么希望,什么是生活,什么是恐惧;生存,因为我可以拿走别人的生命…… 灿烂的阳光和新生的孩子爽朗的哭声;阳光沐浴着孩子。
这所谓的希望,在孩子的母亲以及父亲都死去了之后,我在想,所谓的希望是什么呢。
紧紧地握紧的拳头和头上温暖的阳光。
也许,只能停留在这个孩子还没开始懂事的时候。
当他长大一点,再长大一点,他会明白自己无父无母,他会明白自己只是和狗一样被收留的无父无母的孤儿。
我开始想象他的人生。
以及他父亲的人生。
死亡。
新生。
循环不息。
这是电影留给我们虚幻的希望。
所谓的希望,其实只是彻底的绝望。
这个孩子失去的双亲之后,只能像他的父亲那样子长大;或者死去,在他长大成人之。
所谓的美好,所谓的幸福,其实只是虚妄的。
所谓的希望,其实只是彻底的绝望。
死亡。
新生。
循环不息。
这样的循环不息其实是最大的绝望。
最底层的人们,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生存。
我突然想起了电影最后那一个段落镜头,伟和鹏,两个人的眼睛里已经翻白,没有任何表情。
那已经不再是人类的眼睛了,更接近于一种动物的凶残和麻木。
我想这就是电影最终想表达给我们的东西:生存。
而为了生存,我们似乎只能选择这样的一种无奈的方式。
电影的导演郑保瑞说过:狗满街都是,那种生命跟我们的生命一样,贱。
我不想说生命有多么高级。
最底层的,也有生存的权利。
而他们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生存。
说这段话的郑保瑞似乎在解释这部电影名字的渊源,在我看来,这更是这部电影最终表达出来的东西。
带着一种看似悲悯的手法来描绘这个孩子的降生,制造出一个看似是希望的假象,其实,一切只是郑保瑞最冷酷的绝望。
这部电影是我所见过的最冷酷的一部电影,至少在此之前我没有见过一个如此冷酷的结局。
连希望都是绝望的时候,彻底绝望似乎是注定的悲哀和无奈。
那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冷凉,从心底开始泛散,一直持续。
这部电影里前面所有的那些杀戮流血的镜头和这个结局比起来,其实已经不再那么血腥了。
2006-8-27;丙戌年闰七初四。
刊于《新快报》2006年9月5日A52版《非常道》栏目。
有删改。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狗咬狗》 ■片名:《Gau ngao gau》 ■导演:郑保瑞 ■主演:陈冠希/林雪/李灿森/裴唯莹 ■类型:动作/惊悚/犯罪 ■片长:109 分钟 ■地区:香港/日本 ■语言:粤语 ■发行:同道制作有限公司 ■首映:2006年8月17日/香港
没有所谓故事。
没有所谓香港。
没有所谓道德。
没有所谓应该。
Edison在画符的简陋语言里透露一点点希望。
吃垃圾长大的孩子,打黑拳求生的孩子,靠一把枪鲁莽挣钱的饿鬼,杀人之前之后独独不忘填肚饱。
非正常的单色黑的人生,所以他狠。
我想起有人说过,黑色里调进任何色彩,都会令新的黑色更耐看。
但Edison演的这个杀手,是几乎不掺色的黑。
生硬而生猛。
生来便依循本能,倒也干净。
相形之下,Sam是个扭曲的人。
先奉警察老爸为神明,最后眼看着偶像恶狠狠贩毒,虽能以一枪控诉,却仍要抱着父亲痛哭一场。
那些个挣扎,说是说人性使然,其实只是世界压砸下来的黑暗。
这两人的仇,是用命堆出来的。
我自然不会相信Sam大难不死之后抛弃一切前往柬埔寨,甘愿重蹈仇人的覆辙,黑拳打得毫无道德可言……这一切只因为他想当个好警察。
我不信这些。
与黑暗相和谐的颜色,是一切颜色。
巨大的黑会像一种强悍的污染、爆裂的熔岩,总之,所经之处皆是黑暗,可见一切的妥协,一切之臣服。
在此,仁义道德三纲五常时尚现代全都臣服于丢命的险。
暴力不可取,只因为在它面前,生命像废纸。
拍恐怖片的人都喜欢红色和黑色。
红是血,黑是鬼。
但垃圾场那堆砌一切的诡异苍白,如今带上了铁锈色,连同这一组好心好意的警察、连同这个无心无意的杀手,都活像闷在老旧枪膛里的哑弹。
发出咆哮的只有这两人。
在我们的城市里,爆发是难的,是要学的,是要克服种种障碍去获得的。
忍耐却是天经地义,如披麻带孝一样背负仪仗化的道貌岸然。
城市是中庸的。
如同法律。
其实从结局去看,暴力和忍耐是一样的,都不会引向幸福。
但是从没有关于幸福的法律。
可见我们的游戏是多么缘木求鱼。
我似乎从没有看过这样纯粹又这样绝望的华语电影。
如此非现实,又干净利落、一针见血。
那垃圾场受父亲虐待的少女是一种企图,但沦为了符号。
创作者多么希望她的出现能辉映Edison这个恶魔内心里的从良。
但在我看来,那似乎是生命中注定要出现的噩运。
若是杀手能从一而终,不受良心的蛊惑,他的结局自然不至于此。
但幸福太迷人,那个人简单的笑容,简单的出现,就扼杀了你我坚定的生猛。
很多幸福,都要有这样的代价。
在这场故意筛除其他现实因素的故事里,这三人都隐隐指望有人能将自己带出黑暗。
不仅是Edison需要一个简单的家,少女需要有人将她带走,连Sam也需要,在Edison在摧残他的生活之后,也点燃了他所有的暴戾潜能,给他理由,给他对手,给他可以杀的机会。
那是报仇,报仇索命并不是伸张正义。
有时候我们抵达不了幸福,才会孤注一掷地投奔黑暗。
这是一盏永远有效的天平。
结局的You’re my sunshine,我是不喜欢的。
我懂。
但我不喜欢。
相比之下,那些男人赤裸着、流血着的时候放大的狗喘的音效更单纯一些。
和谐一些。
放大了人心里兽性的那部分声音。
如此简洁有效的表达,才搭调。
在所看过的为数不多也不少的陈冠希电影作品中,除了那部个人发挥空间与电影影响力呈极端反比的《暗夜骑士》之外,陈君都让我觉得,至少,他是一个真正的演员。
看完了《狗咬狗》,我的判断可以变成,他是一个好演员!
全剧除了几声可以等同于“狗叫”的鸟语发声外,饰演柬埔寨人的陈冠希几乎没有任何台词,却偏偏更凸显出他在眼神、神态、肢体等方面的表现力。
与他相较之下,素以性格演员著称的李灿森却在片中有种非常使劲却又未使在点上的观感,客观上他的角色亦被赋予了几乎毫不逊色于陈冠希的性格背景与发挥空间,理论上甚至存在他以其更夺目光芒而掩盖后者的不小可能性,毕竟片名中《狗咬狗》并未说明谁是主语谁是宾语。
全片演罢,比剧中角色下场更悲惨的是,李灿森并未摆脱配角演员的宿命,最好的写照就是那最后一幕“玉石俱焚独遗珠”的这场戏。
作为警察,暂且可归为灰方(故事本身就不是黑白分明的警匪片)的李灿森死得简直就是一典型的恶人反角毙命模式。
陈冠希也由此毫无争议地成为了观者各种情感的投注点。
而这一切,并不单单是由剧情所决定的。
如果要论述一位演员的演技,就如同要论述一个人的人品,这都是需要有参照物的,因为许多人都不相信存在绝对的善恶、绝对的优劣。
其实对于陈冠希,有一个参照物比李灿森更为适合,他就是谢霆锋。
相同的年龄,相仿的背景,相仿的经历(此处摒弃由YZ门所衍生的微妙话题),甚至可以说陈冠希在从影之初是步着谢霆锋的后尘(or足迹?
)一路走来(特警新人类1、2即是明证)。
到得2004年,两人第一次合力主演的《新扎师兄》让两人的表演功力立见高下。
不知究竟是他的表演限制了他的角色多元化,还是他的单一化角色束缚了他的表演。
谢霆锋在多部电影中总是不变的愤世嫉俗、不变的苦大仇深,愈加沧桑不羁的造型并未给他的表演添色多少,反而增强了用力过度的印象。
相较之下,谢霆锋还是更应追逐他最初的音乐梦想,当然,音乐梦想是无法给孩子(们)他爸带来足够的奶粉钱的。
所谓的表演功力,应该是由天赋与专业精神与经验三者浑然融合而成。
在经验层面,陈谢二人应该相差无几,甚至,从绝对数量上谢兄应更占上风。
至于专业精神,我也不觉得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兴趣爱好广泛且有自主商业经营的冠希能有多少时间放在琢磨演戏这件事儿上。
那么,如此看来似乎只能归结为天赋了?
至于陈冠希是否是在凭借其个人魅力完成他的那些毫不拙劣的演出以及这种模式是否能够获得成为一个好演员的评定资格,这些问题本身就不具有意义,就像争论篮球场和足球场上那些天才球员是否是利用其过人的天赋去完成一名球员的工作。
若说陈冠希只是个性格演员,在电影中都是本色演出,那么留意一下他的诸多角色,其实面目不一,各具形态。
且看《狗咬狗》那个在非人环境中成长的角色设置,尤其是开场时其在饭馆里目不识丁又恶狗扑食的场景,让人无法想象一个自小锦衣玉食的贵公子若无先天的禀赋或是后天的勤勉,可以毫无缘由地出演地如此到位。
如果有留心他在YZ门事件之前的采访视频,可以说他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ABC、海归“富二代”,说话含糊不清,举止吊儿郎当,眼神游移不定。
整一个人绝难与电影中的那些角色联系起来。
如果说,陈冠希最本色也是最具有天赋性的角色演出,那当之无愧的还是他的那部受关注程度最高、搜索点击量最大、影响力最强的YZ门系列视频。
“生命以另一个生命作为代价才可以生存下去”——《狗咬狗》因为这句话,所以电影的色彩灰得很凝重。
人物在昏沉的暗光或者逼仄的空间里游走。
很多特写,很多,多得让人有些窒息,仿佛会患上幽闭恐惧症。
剧情出乎意料地直接、凌厉,血腥味儿的暴力镜头从头到尾。
从头到尾我都皱着眉。
倒不是因为香港的电影终于开始了暴力史,也并非那些快狠准的镜头有多么具有强迫力。
我不耐的,或者说使我抑郁的,是故事的本身。
是导演想要通过一小时四十八分钟的胶片所传达的讯息。
是我这个不成文的文章之上的这句引语。
我痛恨这种解剖人性,试图揭露人生真相的作品。
把我们的希冀撕裂了,扯碎了,然后不动声色地扔在你面前,如同一堆破败的絮。
是的,我痛恨,但我依然仿佛热爱受虐一般地渴望看下去。
我看到了什么?
我想是痛苦。
山石一样多的痛苦垒在故事的背后,是巨大的无规则的阴影。
这样的阴影,进而投射到每一个角色的眼睛里,无论生者,亦或死者。
痛苦来自于生命的最初,来自于人生的颠沛流离,展转反复,来自于信与背叛,来自于亲与生疏,来自于人心间的无法靠近,来自于体味那些关于爱你的人与你爱的人的死亡。
痛苦使得我们愈发地伤,于是无法思考,无法平静,当连声音也发泄不了内心的愤懑,我们只有歇斯底里,疯癫痴狂,因此而选择了最原始的,抛弃掉社会、道德、人性的一切一切的束缚。
就象那些目光如恶狗,为了本能的生存欲望自小便肉搏不止的黑市拳手一般,终于完成悲剧的最后一章: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狗咬狗,人杀人,生命在欲望的支使下愈发低廉,人性在痛苦的背后愈发可悲。
我们看着电影里人物们在自己的和对方的痛苦里挣扎彷徨,厌恶之余,是否感到自己的痛苦,又何尝不可能在某一日膨胀延伸至这般,直到我们也变为狗,然后激烈地活着?
也许也许杀手的走投无路人为狗,警察的悲恨交织亦变狗,人性光辉的一面在严峻的社会环境之下楚楚可怜,岌岌可危,脆弱得不堪一击,于是一个又一个,生命们相继而去,一个又一个。
即使代表温情和良善的唯一一个女性主演的出现,似乎象征着影片黑色掩盖下的一缕微光,即使导演选择了在影片结尾,略带煽情地点缀了一笔新生儿的降生,由此点明生生不息的主旨,我们依旧不能以为电影还是温情脉脉了起来。
因为我们知道,那个婴孩也许就是另一只黑市里的狗。
痛苦不会停止,只要人生继续。
人性不会光明,只要生活继续。
而导演和演员们呢?
长相俊俏的EDISON许是为了转型,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是一副脏兮兮、凶巴巴的尊容,剃了眉毛,肤色也贴近泥土色,吃着破瓷片里掉了地的稀饭,牺牲不是不大。
搞怪的璨森永远处于摄象机的上位,总是失真的凶狠表情之下掩藏着一颗心痛无助的心灵。
凌乱的头发和戏剧性的山羊胡,虽然是他一贯的外型路线,却因为之后的大转折而显出阴郁与悲怆的气质。
还有一班骨灰级御用配角警察叔叔,总是处于二线或三线的世界。
新人女演员因为剧情需要扮痴呆和被强暴,加上导演郑丹瑞本人的经历,让人很难不联想到其实这是一群处于自身发展阵痛阶段的人们在以自己的痛苦去演绎更为惨烈的痛苦故事。
或许只有将自己的痛苦体味了之后,才能更好地揣摩他人的艰辛。
而这部在我看来讲述痛苦的电影除了在视觉上给予了我些许折磨,于内心深处总残留不适一二。
所以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是为此文。
跟旺角黑夜相同的是,它的主体故事也是发生在一天一夜.跟杀破狼相同的是,它里边的警察一样有着难以界定的罪恶元素.跟三岔口一样,警与匪在集市里有一场较量戏,虽情节安排迥异.跟暗花一样,通片下来几乎没看清过人脸,黑暗与粗砺,昏黄与血红构成视觉。
其实,它和上面几个电影,很不同。
更残忍,更简单,更粗暴,更血腥,也更人性。
关于人员:编剧司徒锦源,杜琪峰的御用编剧,《暗花》、《杀破狼》均出自其笔下。
导演郑保瑞,香港新生力量的导演代表之一,过往影片风格以恐怖暴力见长。
主演之一李灿森,有评论说其在片中表现内空,似乎在《香港制造》里已用尽其逼人灵气。
我却以为尚可,他的暴戾始终带有一股市井之气,是阴仄潮湿的。
主演之一陈冠希,从《青年干探》开始我就已讶异于他身上所酝酿的能量和悲剧的色彩,即使在《无间道》和《江湖》后依然不被人所提及,然而在这个电影里终于重拳出击,不用力,然而自始至终让你沉浸于角色的凶狠戾气,以及无法抉择的悲剧命运里。
冷静沉着的表演,充满张力和内敛之气。
主演之一裴唯莹,年仅18,在剧里扮演被父亲强奸,略带弱智的垃圾山少女,仅仅是几个迟缓不协调的手脚动作,时时绽放的笑容,时而天真,时而幸福,时而希望,及至到最后母性的坚忍,是影片一大亮点。
略微像日本电影里常出现的少女,恩,很日本。
关于电影:当我跟别人叙述时,开头总是很难表达:“来自柬埔寨的杀手,在茶餐厅伏击目标时,先叫了一桌吃的,风卷残云后动手,并在临走时从被害妇女的丈夫手里抓过一把虾饺而去。
”是不是会觉得很搞笑?
就是这么听起来好笑的情节里,你看下来却是毛发悚然,并且对他充满悲悯的情感。
这就是这部影片的能量所在,一个不带枪的杀手,在众人眼前杀人,在警察面前杀了人质,在警察面前杀了警察,一个夜晚,整组的警察都死了,除了李灿森.有多夸张?
放心,电影会让你觉得,这一点都不夸张。
一个末路狂逃的杀手,和一个弱智少女,在语言都不能交流的情况下,一夜之间,成为彼此生命里最重要的人,会不会有点牵强?
放心,它就是那么顺理成章,并且会感动到你。
在这样一部暴力电影里,着墨还无须太多,就几个细节,足够。
关于暴力:残忍的手法似乎是顺延的,《杀破狼》里吴京在球场杀人的那种狠辣得以重现,将刀缓缓从侧面刺入喉管,甚至在垃圾场的一场戏,警察开车而来,竟连掏枪的机会都不曾有,就被活活从车里拽出来一顿暴打到昏迷,而陈冠希扮演的杀手,就连对自己都狠得令人咋舌,为了从警车里逃生,硬是折断一根大拇指将手从手铐里挣出;为了救下被当做人质的少女,硬拼着挨了一枪将碾盘砸在持枪警察身上;为了获得一艘出逃的小船,干脆就把船上的人都杀了。
这个电影的狠是真实和血淋淋的,而不是夸张的动作和大堆的血浆搅和的。
难怪在评级时直接因太过暴力被评成III级。
对于警察的另一面的刻画似乎也是编剧的偏好,已不仅仅是《杀破狼》里的以暴制暴,在这里升级了,到最后,失去理智的警察孤注一掷的把受伤的少女挟持在手上,来逼杀手现身。
到最后,所有的人都失去了理智。
关于黑暗:黑暗不是暴力,他是比暴力更残忍,更精神层面,更绝望更没有出路。
而失去了父亲,失去了所有队友的李灿森一定要是复仇的。
要不然他就失去了活下去的意义。
这也是我觉得电影最终提升一小步的地方。
在陈冠希杀了所有人后带少女逃离,这里原本也可以当做一个结尾了。
可是它没有。
回到柬埔寨后的陈冠希成了通缉犯,被组织所抛弃。
他带着少女开始了一段公路逃亡之旅。
昏黄的色彩,如同美国60年代的公路片,几个片段后,他们终于在一个小村庄落脚。
失去一切的李灿森追到柬埔寨,为了复仇,他完成了这个片子里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他从警察变为贼,他为了找到编号***的陈冠希,在脖子上被纹下一个有着相同性质的编号,在这个组织里打黑市拳。
女孩怀孕了,宫外孕,需要钱。
于是二人无可避免的相遇了。
最后一场厮杀,依然只有生死,没有美学。
最后他们都死了。
那个孩子被剖腹取出,啼哭声里,电影ending。
我又想到《香港制造》,最后李灿森死时那个电话,我曾经认为最后的关怀是陈果的一个败笔,让电影在90分钟的抗争后竟然回归主流怀抱。
那么到了现在,我反而平静许多,因为到这里,我也实在想不出还该有怎样的结局。
郑保瑞曾说,他还设想过另外一个结局,在剖腹的过程中,陈冠希支持不住而倒下。
李灿森接替他完成了新生的这一过程。
然而他觉得这样的结局太过戏剧性,有做作之嫌。
所以放弃了。
所以眼下的这个结局,已经是能想到的最恰当的了。
不然还能怎样呢?!
所以这不是一场救赎。
作为杀手的陈冠希和作为警察的李餐森,他们都已经没有办法活下去了,而代表新生的,只能是那个尚在母腹的婴儿,这是一个很绝望,但是没有办法的希望。
在另一个暴力电影《稻草狗》里,导演引用了一句老子的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同样适用于本片。
关于爱情:结尾的时候想起了you are my sunshine。
现下我亦在反复听Marvis的you are my sunshine.这个爱情真的只要几个细节便足够:-他帮他砍倒施暴的父亲,他给她穿上裤子时,她看着他,痴痴地笑了-他问她码头在哪,语言又不通,便画了个轮船给她,她拿到后那么兴奋,拿笔涂抹许久,他拿过来一看,却不是什么码头,而是船的上面有两个小小的人手拉着手-他带她至码头,她已经陷入昏迷,他这才发现她在逃走中脚底被铁钉钉入,他拔起,足足5公分长,而她竟然一声未吭,只是看着他,那么恬静的微笑着-在柬埔寨的一路逃亡里,那个汽油站,她跛着脚走到他身边,轻轻擦拭他手臂上的伤口,而他抱着她,那一刻,这个沉默的杀手终于找到他其实一直都在渴望的,生命中不能失去的真情。
-最后那一场戏,她又被李灿森抓住做为人质,当他为他第一次扔掉了武器,束手就擒时,她扭头撞向架在她脖子上的刀,她说:妈妈死了爸不让我走爸不让我走你来,带我走走不了了……我死了你就自由了you are my sunshine my only sunshineyou make me happy when skies are grayyou'll never know dear how much i love youplease don't take my sunshine awayyou are my sunshine my only sunshineyou make me happy when skies are grayyou'll never know dear how much i love youplease don't take my sunshine awayplease don't take my sunshine away......
当看到智障女为陈冠希清洗伤口时,居然鼻头酸涩,不知不觉就掉泪了,唉,最近哭点实在太低了。
YZM前,不过认为陈冠希就一面目俊俏,格外具备风流资本,服装总是很潮,笑起来很坏的富家子弟而已,不曾听过他的歌,也很少看他的电影。
恰恰是在他沦为千夫所指的所谓道德败坏之人后,却开始关注起他的演艺成绩来,唉,我的切入点也堪称不同寻常了。
一袭西装,表情严肃,标准的英文,世人面前为自己犯下的荒唐事道歉,看着视频的我瞬间沦为花痴,只觉他帅到不行。
其实他又何须向世人道歉?
无论多么荒唐,大抵还算私人行为啊,这个国家就是这么奇怪,奶粉有毒城管暴政人祸不断,不见有多么真心的道歉,而一个演员的私生活放荡,所能衍生出来的罪恶却被无限度夸张。
卫道士的力量也未免太过强大,可惜火力集中,却描错方向。
好吧,我很不专心,总是瞎扯半天方才引入正题。
不过想想,做一个凡事一本正经,不得半点偏差的人,也甚是无趣。
这是一部颇好看的港片。
性格暴戾的警察,沉默阴郁的杀手,面目清秀的的智障女,冷酷的杀戮,司空常见的警匪勾结,父子情深而不得不反目,警察们间的兄弟情谊,杀手的真情闪烁,这么些常见因素杂糅,不免使电影某些情节因为过于熟悉而看起来显得颇矫情,但不妨碍我的喜欢。
也可能是因为陈冠希吧,嘿嘿。
在柬埔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长大,从来不知情为何物,对于食物有无休止的渴望,餐厅中的他,阴郁沉默,言语不通,一言不发点了许多东西,看着这样的他,居然有点难过。
我一直神经兮兮地觉得这个角色的内心兴许最接近他本人呢,总是要的太多,总是不快乐,太想填报自己的欲望,结果得不偿失。
这样的杀手,让人怎么恨他?
至少,我做不到。
他打翻了那个色欲滔天的父亲,用戴着手铐的手帮智障女穿上裤子,阴郁的脸掠过少见的柔和,影片的基调开始变了,一向杀人不眨眼的他,却因为时常有孩子般笑容的智障女而内心温柔充盈,这,可以看成爱情的开始吧?
果然在彼此最尴尬最不利最无奈的情态下,男男女女更加容易相爱。
而且,是真的相爱。
他拿出地图,让她指路,她却傻傻地画上牵手的两个小人,笑得一脸天真。
他很无语,却无可奈何。
他和李灿森搏斗,处于劣势之际,她勇敢地救他,手法之生猛,让人感动。
他的脸上,有错愕。
我多么喜欢那样的表情。
她的脚被钉子扎破,流了许多血,她很虚弱。
他去翻垃圾桶,他喂她喝水,他抱着她凶巴巴地闯进医院,他凶狠地让医生救她。
语言不通根本不是障碍呢,他的心思,大家都明白。
因为喜欢他吧,居然正邪不分,我多么讨厌差点不顾智障女生死的警察呢,尽管他已经杀死了那么多警察。
情感天平华丽丽倾斜,当看到李灿森及另位警察为了引出她而如此粗暴地对待她时,已经内心愤恨。
待看到他终于击败警察,背起她离开时,多么希望电影就此结束,看上去,多么美好。
从此杀手有了温暖的家呢,他兴许可以洗手不干呢,而后他和她的孩子不复有如此阴暗的童年呢。
唉,生活总是败给想象,电影走向势必让脑残如我的人失望。
他带着她逃回柬埔寨,日子艰辛而温馨,他和她的孩子渐渐长大;李灿森不屈不挠追到,且沦为黑拳选手,一直期待着报仇雪恨。
为了赚钱为妻子做剖腹手术,他不得不复出,于是,和李灿森注定的相遇。
而同归于尽似乎也是命定的归宿。
最后的最后,他和他都死了,而他和她的孩子,清晰的啼哭,那就是希望吧?
生前彼此仇恨的两个人,就这样死在一起。
人生,多么像一出戏。
陈冠希温柔安慰智障女的一幕幕,格外温馨。
由此,我乐意相信那些甘愿受他摆布的女星们绝对不是有眼无珠之人。
只是彼时他太博爱,太好玩,无法给任何一个人真心。
呵呵,我就那么为他开脱呢。
至于李灿森的表演,因为走了号称好警察的父亲实则罪犯,儿子痛苦却不能言表,只好暴躁沉郁的路子,大抵落了俗套,总觉得他的表演过于用力,似乎可以收一点点,这样就会少掉许多表演的痕迹,看起来就要轻松许多吧?
好吧,我偏心,我固执地认为陈同学更加出彩。
诟病他除了把妹之外毫无所长的人,兴许都可以看看这部电影。
其实,他是一个好演员。
假若就此彻底告别人才日渐稀疏的香港娱乐圈,也算损失了,呵呵。
You are my sunshine作为片尾插曲,简直好听到爆,会让人想起那些两情相悦的甜蜜时光,纠结的却是不得不面对这么惨烈的结局。
智障女的确是他的阳光吧,在他不曾享受过关爱的日子里,她的爱,照亮了他一直阴郁的整个世界。
写了好多,多么符合我日渐显性的唧歪本性。
人老珠黄可怕,更可怕的则是人老话多。
让上帝原谅我吧,阿门。
《狗咬狗》。
7分。
郑保瑞导演,陈冠希、李灿森主演作品。
前几天看完《九龙城寨之围城》,突然想回看一下郑保瑞先生导演的作品,这真是个阴暗的创作者啊,大部分电影都非常黑暗,甚至引人不适。
“九龙城寨”如果不是因为余儿的小说打底打得好,也必定会无比黑暗。
当然近些年,香港导演纷纷进军内地市场,过于黑暗是过不了审的。
《狗咬狗》讲了一个极端的故事。
陈冠希饰演的杀手鹏来自柬埔寨,自小关在笼子里像训练狗一样杀人,把身体当成工具,冷血无情,杀人不眨眼。
恰好他遇上了李灿森饰演的重案组探员伟,这是个更加极端的警察,为了抓捕鹏,他几乎愿意牺牲一切。
鹏遇到了轻智障女子,互生情愫,鹏决定带这个姑娘回柬埔寨躲避。
为了抓捕鹏,伟在自己的同事死光后屈身笼寨继续追捕鹏。
看得非常不适,非常难受。
You're My Sunshine很是时候的出来了我一直希望MAVIS和LEE出点什么'瓜葛'这次终于能联系在一起LEE的这次表演没有在<香港制造>里面有灵性或许是老多没剧情的商业电影把他的菱角磨光了PS:肌肉很有型!
一灰到底,主线条被细枝末节冲的细碎。那些老戏骨们,戏份不多,但相对来讲比主角更令人深刻。一反常态,冠希哥在这里倒是很傻很天真,最后结局的无法自圆其说,只好放上一句四六不搭的话,实在煞风景。
除了暴力就是暴力没什么内容
草泥马的结尾 反复吐 烂泥扶不上墙
陈冠希演技确实不错,但这个剧情太狗血了
傻X片!袭警就是当场击毙,还演个屁,东拉西扯。没有一点逻辑性
造型可以,剧情一般
可惜了复仇者联盟没把这两男主请过去,第一次知道李灿森还是因为如龙
剧情太弱,各种铺垫都不够。手持摄影晃成了傻子。陈冠希演的中规中矩,并没有很出彩。像这种电影,讲好一个故事比晃动镜头的实验手法重要的多。
惨烈,野狗般的生活,循环的悲惨命运
陈冠希难得的好电影
为挑战道德观而用力过猛。导演以暗黑血腥破下限闻名于香港影坛,陈冠希的角色很有张力,但情节过于不科学,警察像傻逼一样端着枪不开非要走近前挨打,杀手被怎么打都打不死且枪法极准所向披靡咬死了所有警察。力捧的李灿森只会耍狠和惊呆,还不如陈老师面瘫有演技,果真看脸的世界。爱情戏太过唯美
除了开篇吃饭戏,对人物状态毫无把控,仅凭着一股狠劲往前冲,只此一点便可看出本片非银河作品。其后加入银河的郑保瑞突然掌握了机械性的运用,一家有魔力的制片公司。
都说悲剧更能打动人,看完这片子,发现自己还是喜欢happy ending的,如果影片能在两人夕阳流浪时结束,多好
这种电影应该让女人走开。这导演也太他妈奇葩了,割肚取孩,他怎么能想得出?
这样的香港电影误入歧途!!!
彻头彻尾的黑电影 没什么忠奸善恶 只有你死我活的搏命 电影是血腥的 我酷嗜这种真实 结尾处You are my sunshine伴随新生命啼哭时 我有点被感动 任何电影都喜欢李灿森多点 不过这部陈冠希也非常给力
很不错,暴力中透出的点点温情,才是动人~
剖腹产子 太扯皮了 | with Ran
比较狂野,两个主角的表演有点惊艳
好烂的片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