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落花

流水落花,Lost Love

主演:郑秀文,陆骏光,谈善言,黄梓乐,李昀蔚,吴祉嶠,赵啟岚,徐嘉谦,曾睿彤,刘朝健,黄梓轩,谷祖琳,黄慧君,梁雍婷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22

《流水落花》剧照

流水落花 剧照 NO.1流水落花 剧照 NO.2流水落花 剧照 NO.3流水落花 剧照 NO.4流水落花 剧照 NO.5流水落花 剧照 NO.6流水落花 剧照 NO.13流水落花 剧照 NO.14流水落花 剧照 NO.15流水落花 剧照 NO.16流水落花 剧照 NO.17流水落花 剧照 NO.18流水落花 剧照 NO.19流水落花 剧照 NO.20

《流水落花》剧情介绍

《流水落花》长篇影评

 1 ) 家庭题材总会触动心灵最柔软的部分

今晚有幸看了导演映后场。

其实之前本来没这个打算的,因为事先并没有看简介,对郑秀文也不是很了解。

但因为下午刚刚看完《不虚此行》,又碰巧看到一张票才20块钱,就成功触发了“来都来了”的想法。

总的来说非常惊喜,或者说很治愈更贴切。

影片整体风格十分平淡清新,色调大部分时间是偏冷色的,可以说有些“日式”。

寄养家庭的题材虽然很新颖,但可惜对我这个没有相关经历的小屁孩来说很难共鸣(感动但很难哭出来)但周围时不时传来的抽泣声还是成功证明了剧本的分量。

相比之下反而是略写的婚姻关系的部分比较抓我的眼球。

男主的“行为”看似突然,其实早已埋下伏笔。

最有趣的是,映后谈的时候一位观众问到了这段戏(这也是我当时的疑问),在导演回答完之后,一些比较年长的女性观众迫不及待地笑着说他还是年龄太小了,这些事情是会真正在婚姻里发生的。

那时候的气氛之融洽真的让我直观感受到这部电影的“观众缘”还是很成功的,这当然要归功于导演十分用心的社会(人性)观察以及郑秀文精湛的演技。

映后场的好处就是可以听导演讲一些幕后和八卦:比如海报上的片名是他女儿写的,并且小姑娘还参演了(大家可以猜猜是哪位);以及片尾的那条狗真是男主养的并且已经去世了等等。

气氛很好,有好多观众甚至是专程从香港跑来看的。

最后,影片还有两天就要正式上映了,祝票房大卖!

 2 ) 影评人舒琪评流水落花

舒琪《如果有电影》用了三期讲流水落花,评价很高。

【只要有電影】第216集(2023-08-03)我看了《流水落花》3次,不但耐看,而且感覺一次比一次好,是過去一年來所有新導演首作中成績最好的一部;但有點難以理解的,是一般輿論與網絡反應,對影片卻頗為冷待,態度相對其他幾部幾乎一面倒熱捧的作品,更顯得格外嚴苛。

影片在各方面的水準和高度都相當平均,也許是導演相對平(誠)實,描寫對象雖然都是中下層,但卻「野心」不大,更無意以什麼宏大或重要的社會議題為旨,不論主題、劇力、鋪陳抑或表演都靠大量細節及點滴積累而成,所以便被急於表態和泛評論的文字作者口洙筆伐了。

同樣被不公平對待的還有鄭秀文。

她在影片裡飾演的天美姨姨(這名字改得真好!

)雖然不是無懈可擊,但卻含蓄內蘊、層次分明,是她多年來刻意拋棄喜劇路線作多方面嘗試最圓滿的表現,堪稱修成正果,比去年任何一個資深抑或新進的女演員都強得太多了!

《流水落花》(中):細析劇本結構精密、言簡意赅、和細節與肌理之豐富【只要有電影】第217集(2023-10-03)有說賈勝颯、羅金翡編劇的《流水落花》劇本單薄,故事空洞,故作留白,其實交代不足,關鍵的細節不敢直寫。

都是一派胡言。

恰恰相反,劇本寫的十分細織,紋理清晰,前後呼應含蓄微妙,肌理和細節都十分豐富,很多地方只有三言兩語,要求的卻是觀眾的主動參與,(根據劇本提供的線索),以其想像力推敲简中因由,在新導演作品中,相當罕見、難得。

我會覺得它與《毒舌大狀》是去年香港電影中最出色的兩個劇本,雖然風格與路線迥異(《毒》片採取的是峰迥路轉、大起大合、以情節為主的寫法),但整體成績卻各擅勝場、不相伯仲。

《流水落花》(下)金獎完全忽視,惟導演能力與表現手法皆勝過去年年輕新導演说明《流水落花》(下):金馬獎完全忽視,惟導演能力與表現手法皆勝過去年年輕新導演【只要有電影】第218集(2023-13-03)《流水落花》在去年台灣金馬獎中連一項提名都沒有,是一次嚴重的被忽視個案。

最最起碼,是影片的(原創)劇本和女主角獎,都遠勝獲獎的《百日青春》和《燈火闡珊》的張艾嘉(簡直難堪死了)。

賈勝枫的導演能力和手法有很多新導演所沒有或 handicapped 的優點,包括選角準確(所有大小角色沒有一人是失手的,尤其是用了陸驗光演鄭秀文的丈夫,其平實和相對上陌生的外型,大大地幫了鄭秀文洗盡鉛華的演出一把)、調較小演員幼細入微、對日常光線變化的敏感(場景變化不多, visuals 上卻不覺單調)、和對複雜場面(如親子運動會一場)駕駁有度等。

很多人很輕易(懶惰?

)地便把他標籃為日系風格、有是枝裕和 feel ,又質疑他有高人(如張叔平)出手相助,其實都有點無聊..

 3 ) 无题:补标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是李煜的词。

我记得它是因为之前看圆桌派时香港作家马家辉谈到他的父亲很喜欢一家夜总会叫“天上人间”。

这部影片在某种程度上也有春去也的悠悠感伤。

天美姨姨因为要换工作,没有收入所以打算开始当寄宿家庭(homestay)收钱帮忙照顾小孩。

一个个小孩来了又走,像流入水中落花一般,在天美姨姨这里收获了春天一般的温暖。

为第一个小孩森仔出气,带他吃冰棍,最后却因为森仔患有精神病母亲的追来不得不转移另一家寄宿家庭。

第二个小孩菁菁是离异家庭,爸爸妈妈都不要她,跟着婆婆生活。

婆婆住院,无人照顾来到天美家。

第三个小孩小花是兔唇小孩,受其他小孩的排挤而不自信,在天美姨姨和彬叔叔一起参与的亲子接力活动中重新抬起头面迎生活。

第三个是阿明,一个懂事得让人心疼的小孩:正遇上彬叔叔(何彬、陆骏光饰)出轨被天美姨姨抓包,两人吵架的时期。

在两人吵架中才知道两人不生小孩的原因是他们曾经3岁的儿子滔仔心脏突发去世,不愿再看见自己的小孩死去所以选择不生小孩。

第四、五个是一对姐弟因父亲入狱来到天美何彬家里。

李家希(姐姐)冒充家长请假,大雨困在山里出来只能等着天美何彬找来。

后面这一家四口出去野营,在星光照耀下天美何彬对滔仔的去世和何彬的出轨释怀。

最后一个小孩是个南亚仔仲恒,说“天美姨,我可不可以明年满18岁之后还和你们一起住啊?

”“我想回家有热汤喝、热饭吃”,就这么一段对话可以看出来天美何彬的好、看出来寄宿小孩的伤。

最后结尾天美也心脏突发去世,镜头里以前小孩一个个倒序从门后出来走秀,镜头扫过每一个小孩的脸就是过往天美的每一节人生。

天美去世后,何彬也养了一条狗,像曾经领养小花失败后他提议的那样。

我觉得导演做的特别好的事有2个。

1)出现的场景不算多,集中在家里的客厅阳台和家外的桥和小卖部(天美一直煮菊花茶供给小卖部老板)。

景的有效重复让整个影片看起来很踏实。

间插一些变化(森仔-学校,菁菁-医院,小花-学校,阿明-医院,李家希李家朗-山和草地),这些变化是段与段间不同的,但相同的大部分还是在家里、在桥上、在小卖部门口。

2)静景的情感倾注。

小田埂旁边的小溪沟流水哗哗,透过仰拍的嫩嫩青青的树枝叶子定下徐缓温暖的叙事基调。

有效点题。

ps:近2年上映的香港电影《流水落花》《灯火阑珊》《沦落人》,这些电影在命名时就已经蕴藏了后半句。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种题借用古诗词,来唤醒民族的文化记忆,来暗示整部影片的感情基调。

 4 ) 春去也,天上人间夏正好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金像奖那一夜,有关郑秀文的段落,全都恰如其分地动人。

这种全方位、深层次的动人很讲火候,早一步,少一分,都熬不出那晚最为顺应民心的情感冲击。

举个例子,双提名的上一届,要是因为《圣荷西谋杀案》获得肯定,那只会空余补奖的乏味,毕竟电影本身的水准,远远未能企及她的表演。

同一届的《花椒之味》分量是足够的,而且见证了郑秀文转至无华阶段的实力,但尔冬升直播获奖名单的简陋,予以不了跳脱颁奖礼甚至香港电影应有的排面。

排面的重要性不在排面,而在那束打给出头之人与出头之日的光。

尤其是,二十二年,十次提名,同届三提或双提零中,当各式话题捆绑得太久,坊间连带着演员本身,都只会条件反射地浮现陪跑画面。

《花椒之味》郑秀文从演唱会上唱《输得漂亮》自嘲与和解,到在大大小小的场合反复用「平常心」招架,她自己也坦言,习惯之后,输赢都不会有大喜大悲,但又觉得这个内心想法有点「奇异」。

金像奖前,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继《钟无艳》后再次评她为最佳女主角,我对她的一句话印象很深,「其实来到今天,我都不谦虚了,我觉得这个奖已经不是一个鼓励,而是一个肯定。

」前哨战的「肯定」,也是她终于更敢对自己释放的一些肯定。

在这样一个情状下,我们需要看到,长跑选手这一路,技艺成熟了,心态平稳了,那道光予以她的意义,其实没有予以颓势中的金像奖与香港电影多。

新世纪以来,关于金像奖的「欠」,与郑秀文关系亲厚的伯乐杜琪峰早已放话,那固然是在打抱不平,不仅因为《孤男寡女》《瘦身男女》《钟无艳》《盲探》竟然未能在第一与第二篇章,让她适时获取其他突出女演员早已幸运获取的成就,而且因为品质上佳的《我左眼见到鬼》《龙凤斗》反被金像奖错看与轻视。

《龙凤斗》杜Sir这几句话流传甚广,而「流传」这一出圈动作,在把遗憾与怪责轻简化、娱乐化过后,又造就一种重复看戏的精神紧绷,直到金像奖,终于算是聪明地,给出了最合适的照拂,也给到了自己整晚最值得记住的美好。

有二封最佳原创电影歌曲的《我这样活了一天》,有银河映像班底台上台下的坐镇,有最佳拍档刘德华颁奖,有他那句「最后,郑秀文,我没什么要跟你说,想告诉你,我爱你」,有他的拥抱,有郑秀文自己,同一年收获最多奖项的前提,以及所谓「十全十美」的第十次提名。

最重要的是,《流水落花》值得。

《流水落花》能够用在《花椒之味》表演上的肯定,可以照搬,甚或升级,再拿来使用。

如果说杜琪峰在《高海拔之恋II》里,开始让郑秀文尝试从气场、气质上褪色,用个体清冷来扩散情感与人生的清绝,那么麦曦茵则让她进一步淡化,淡到置身花椒之味里,还能似辣非辣,似她非她。

郑秀文在这里所表现出来的质朴乃至疲惫、脆弱、忧愁,是终于袒露中年式的常人状态,以及作为演员的成熟阶段。

《流水落花》的天美姨姨是更大力度的顺水推舟,那是郑秀文记忆里的邻居,有所背负的瘦削女人,脸型凹陷,步伐也并不正。

《流水落花》在读剧本的时候,深受感动的她表示看不到自己的影子,但又觉得有把握,于是参演。

同样是跨越十数年的角色,对比那年,在上升期、蜕变期合作名导关锦鹏的《长恨歌》,演绎人生半截,如今则在人生已过半百的阶段,跟新人导演联手,有更多举手投足间的松弛。

前者是在表演,需要去在意,去经营,后者则是在生活,需要去体验,去细嗅,观众也会放松下来,从观赏,转变为陪同。

不是界定表演方式的好坏,毕竟不同电影需要不同演绎,而是讲一个演员的层次,早已进阶。

《长恨歌》她对这种角色自觉的把握,不自觉地有了蜕变的轻松,不再需要鼓足勇气,不再需要铆足劲给人一个交代,给自己一个突破了。

天美姨姨,是近年香港小人物图卷中的一个。

这位相当普通的中年女人,与丈夫彬叔叔一起,把形形色色的孩子接到家中照顾。

故事起于此,关乎陌生人之间,跨越金钱利害、人生背景与阅历认知种种障碍,靠近彼此又割舍彼此。

电影非常大胆地在段落间进行尖锐切割,天美姨姨的不同阶段,不管是关于自我的,还是关于孩子的,全都在情绪收放间利落分拨。

《流水落花》某种程度上,郑秀文作为衔接剧情与释放情绪的主体,一段段有限表演,需要更高效率与准度的诠释。

更重要的则是,当段落分切模拟人生分合,片段的展现和黑屏的介入,是导致观众不适的,但这有意为之的膈应,又对上了电影里分分合合造成的刺痛,以及不及反应的错愕。

而时间推移,则带出人生、际遇都如流水的无奈,人突然地老一岁,又老一岁,身边人就跟落花一样,漂走一朵又一朵。

框格的切分就给了观众,或者说天美姨姨生活的窥看者,极为有限的窗口,看得见冲突、骤变,也看得见趋势、结局,俭省了过程后,更有意味。

喜怒哀乐,大起大落,郑秀文匿在这些巨大符号后,拿捏出分寸来。

看不到她的影子,是她与天美姨姨生活太过不同,不过即便是颈纹,也在诉说。

与孩子的相处也是这样,未必要构建那吵闹的家庭,才可以自然地从眼神中泄出念想。

《流水落花》不同造就差距,但是又没有任何一个角色,能够彻底与演员分开。

比如丈夫的出轨,电影让她隔着玻璃,敲定自己透亮的现状。

如何应对,接纳,如何在情与理之间调和,《流水落花》那些撕心裂肺的内在纹路,起起伏伏地爬了出来,好像透过天美,能够更多地理解那年的决定。

情缘终归还是冷暖自知,而一旦公诸于世,好像没有什么能比镜头来得更有耐性,更有表达。

还是要在似是而非里,看人,看事,看这些年我们眼光与心态的流变。

《流水落花》从这样的基台,又回到两大领域的区别,当中又有一些互衬的况味。

三十岁不到,郑秀文在香港乐坛上,作为歌手该冲击的层面全都冲击到了,但电影领域则是完全不同的遭遇。

喜剧领域的神经质,是称得上拿手好戏的个人标签。

时尚、善感、自傲与自卑,迅速化作都市白领甚至香港女性的形容。

可以说,她和这些早起代表作,提前模拟了一种都市病,而那是具有辨识度的。

《孤男寡女》而作为喜剧,往往又有许多提炼自生活甚至当下的性元素,一夜情、同居一直到借精生子……性元素或性话题,还是在冲击彼时的话语环境,即香港曾经极其耀眼的时尚与前沿,掩藏了本质上十分东亚的保守传统。

当然,郑秀文自己也经常开开车,以更为随心所欲的诚恳,打开舞台上下的自我。

她的时尚感同样如此,这不只是说服饰打扮,还包括了比电影更先锋的音乐。

经典曲目自然要说爱情长跑,要说「爱你是我一生中的理想」,但从《十诫》《非男非女》《地下室》这些挑逗的、暧昧的作品里,早开出了延至《裸体早餐》《爱是…2.0》等曲目的锐利。

一方面,她自身的前卫,还有舞台王者的霸气、掌控力,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限制了她的表演路线,而另一方面,又因为胆敢冲在前头,包裹了挥洒自如的广度。

或者这么说,在特定的商业模式下,她得是容器一座,你得装得进导演与故事,装得进进自己恰如其分的表现,还要装得进具有弹性的可能,自己也未必看得清楚,甚至能够精准提炼的内容。

她还是要开弓,才能既做得了一击即中的箭,也做得了回头的那支。

所以后来的表演里,那些积累才是历史,是坐标,也是对比过后,蜕变过后的某种标识。

《我左眼见到鬼》的难得,在于安放得了彼时所有的毛躁,渡她到下一段,尽管那时候,港片没有了那片沃土。

《我左眼见到鬼》郑秀文与香港电影、香港精神,甚或就是香港,就具有黏连性。

香港在变,她在变,很多事情不再轻松,不再光鲜,但反而有更多的味道从意想不到的地方出来,那味道是对标际遇,对标不确定性的,更加成王败寇,也更加考验峰回路转。

千禧年前后有对都市喜剧的更多需索,而现今现实图景的凸显,催生出她更精悍、更奇特的也许。

及至此时此刻,凭这角色获奖,哪怕不用比对其他演员的表演,补偿的占比显然也少了许多,而那也是对港片当下与未来的投石问路。

如今还有多少中生代女演员可以被泰然自若地安放到本土味道浓郁的港片里呢?

鲍起静、惠英红、毛舜筠、杨千嬅?

其实不多了。

作为另一面的例子,像刘嘉玲、舒淇她们,早就彻底无法进入本土港片的语境和气韵了,那实在是非常可惜的事情,至少对港片迷而言。

郑秀文说,如果未来还有机会,还希望可以服务香港电影,服务香港新晋导演。

她也说,未必要选有挑战或突破的剧本,反而觉得内心深处有无能力去做这个角色,未必要做一些事情,要有很大反差才叫有很特别的演出。

反正也不再那么需要冲击奖项了,那么内心澄明的最佳状态,或许还可以再换来几部好戏。

 5 ) 流水落花,让这么多可爱的孩子来充实人生过程,既平凡又美好!

人到中年,自己问自己最好的就是:以后的时间里,我想要干什么?

古人讲,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但人最容易跟自己纠结,这个放不下,那个不愿意,到最后总是被事情推着向前走,等到干不动的时候,回首前程,却发现没有一件是自己想干的。

能够在烦恼的生活中找到一件自己想干,甚至还有一点喜欢干的事情不容易,需要一点运气。

也需要自己能够坚持。

剧中郑秀文是因为失去了工作才去做了义工,帮政府照看那些因为某种原因而需要寄养的孩子。

老公最开头讲的那句话是这事情的真谛:你把它当成一份政府会发钱给你的工作就好了。

郑秀文也是这么做的。

从第一个孩子文森到她家里寄养,她两夫妻的紧张到中间她打心底里想领养一个女孩,到最后她跟一个大男孩讲,你老是住在我这里,芬姨就帮不到其他孩子了。

这些表达都是郑秀文做一份工作不断演进的心路历程。

从开头紧张政府的考察(因为有收入)到中间她想给一个女孩完整的家庭,到最后她跳出了自己个人欲望,而完全站在帮助别人、孩子的立场去想问题。

有的时候,人就缺少了一份坚持。

前几年大陆又拍过一部电影《守岛人》,两夫妻守了一个孤岛一辈子,一生只做一件事,既平凡但又伟大。

郑秀文扮演的芬姨也是这样。

从仅为谋生再到纯粹地为孩子们着想,平凡的人干出了不平凡的事情,回到日常生活中,那些事情依旧是平凡的。

既没有利,也没有权,最后还没有名,有的不过是一份普通人自己的感动。

这一生,无憾!

回到我最开始的话题,吃饱穿暖,生存已经是一件简单事了。

那这人,到底还要追求些什么?

这个问题,既是问我自己,同时也是问到所有能够看到这一篇影评的朋友!

 6 ) 矬子里拔出了个照葫芦画的瓢

照葫芦画瓢 形似神散无论是戛然而止的黑幕还是水渠的运用都不难看出导演想要模仿的风格,但是日本的家庭类型片绝不止是点到为止而已,尤其是是枝裕和,将每个角色的情感与人在特殊情况下的动机心态都表现的淋漓尽致,而本片用尽全力写天美一人都显得力不从心的零碎前1/3足够详尽,人物与金句水到渠成,特别是“货嚟噶?

人嚟噶!

”足够震感人心。

但是之后为了详略对比而省略了生活碎片,尤其是明仔之后一个孩子对应一个事件一个态度,仿佛天美因为之前的事逐渐麻木逐渐不上心,对待最听话的明仔用的却是最敷衍的态度。

有可能么?

或许有一些,但是结合对涛仔的思念以及最后的走马灯来看,绝非电影体现的一般。

同时,为了制造冲突体现人性安排的出轨情节虽在情理之中但人为意味太强,对涛仔的思念同样也缺少伏笔。

至于结尾完全体现了导演对于走向把握的失控,只能用一个看起来很文艺却俗不可耐的走马灯来为人物画上句号(甚至不如删掉走马灯只留彬和狗的背影)同时,在大致十余年的过程当中,看不到一丝香港环境的变化,无论是家居或是小卖部亦或是水渠。

在细微的生活中以小见大的表现香港的变化,这曾经是香港电影的拿手部分,这里也荡然无存41届香港金像奖,可以看到有模仿日本的,韩国的,甚至还有模仿从前的香港老片的,但是结果却都不尽如人意。

我觉得sammi的演技是大于这部电影的,希望她可以拿出更好的作品来冲击更高的奖项,而不是在41届香港金像奖中拿一个食之无味的水后,矬子里拔将军真的很令人惋惜

 7 ) 流水无情,落花有意

Sammi郑秀文凭借电影《流水落花》拿了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很多人说,她早该拿了。

当时我不以为意,直到看完这部电影。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失去孩子的两夫妻,为了补贴家用开始接受问题儿童的寄养,但最后郑秀文饰演的天美却从这一个个问题儿童身上,获得了自身的救赎。

问题儿童的故事其实很常见,出没于众多亲子类电影中。

作为一个普通寄养家庭,对小孩子的态度又善良得不像真的——可能我没太接触过香港家庭吧,反正内地是不可能这么温柔的,哪怕亲生的都做不到。

所以我想,真正打动观众的,是女主角天美从只为了钱,到付出爱,到救赎自己的过程。

郑秀文演技肯定是没话说的,她一直都很好。

但为什么直到现在才拿奖呢?

可能是因为这是跟她以前不一样的角色吧。

一个更内敛、更靠表情和动作诠释人物的角色。

金像奖评委会看到了她更大的突破。

非常好的电影,温柔、细腻,但不拖拉、不黏腻,比我近期看过那些很“爽”的港片要有意思多了。

非常推荐。

 8 ) 流水落花|郑秀文的花茶

郑秀文自从“情伤”之后,那个“大笑姑婆”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么多年,郑秀文大概是经历过太多的煎熬。

电影获奖了,这算是对郑秀文最大的肯定,是因为故事题材,还是因为郑秀文的经历,这个不得而知。

说起来,这应该不算是郑秀文最好的电影。

故事说起来,其实有点“乏味”。

郑秀文之所以做“寄养”,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经济”。

她有自己的心灵创伤需要修复,但经济上也需要“修复”,这自制的花茶,就这样随便摆在人小卖铺里头的卖,也不知道有没有经过“相关审查”,食品安全可是大问题。

郑秀文的心灵创伤,要开场后很久才会浮出水面。

在此之前,郑秀文已经“寄养”过一些小孩。

这些小孩,大都是有点“问题”的。

只是,这样的问题,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好多的电影里头,老师,总是充当着这个“反派”的角色,“有教无类”在学校、在老师眼里完全不存在,孩子的问题,永远都是家庭造成的。

现在的学校,究竟是怎么了,是个教书育人的地方,还是只是个缴费收钱的地方。

这样的环境,让“问题孩子”更加的问题,没问题的孩子更加的“唯唯诺诺”,郑秀文恨其不争,但终究是无可奈何。

因为,即便是她,当反问“寄养是讲分数的吗”时,也没人给她答案。

在故事开始,感觉陆骏光还是个很靠谱的男人,很多时候,郑秀文在家里是个白脸,陆骏光很善解人意的当红脸。

只是,后来的剧情发展下去,慢慢滑了边。

让人很难不想起现实中的郑秀文。

可是,在这个问题上,郑秀文的处理方式是不是有点问题呢,还是很值得商榷的。

丧子之痛,这绝对是个打击。

郑秀文一直走不出来,这也不是问题,但老公选择走出来,想要继续生活也没什么错。

可是,郑秀文困在原地了。

这不是谁的错,只是,生活就是这样,遇上了,那就是“命”。

这些,都不是陆骏光出轨的理由,郑秀文是可以堂堂正正的质问,然而,这一切于事无补。

两个人都觉得无奈,两个人都觉得委屈。

不同的是,一个人愿意改变,而另一个一成不变。

故事里头的郑秀文,还是选择了“原谅”。

只是,大概这种“原谅”,不是陆骏光想要的,也不是郑秀文想给的。

经历过了,落花流水春去也,那都不是事儿。

故事很“平常”,只是在讲一个小品。

“寄养”这个话题,大概只是个引子,以往的港片里头,大概率会“主题突出”一下,这部里头也没有。

郑秀文对寄养的孩子,寄托了太多的感情,有一部分是感情的投射,但她也学会了放手,那些孩子,是她生命中的过客,但也是她念念不忘的花茶,回想起,总会有一丝余味。

 9 )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023/9/15一次包场观影的体验。

先说结论:《流水落花》是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是枝裕和。

在我这儿它并不比《怪物》差。

低饱和度低对比度低亮度的画面发灰,一开始甚至让我以为影院的荧幕出了什么问题……如果是在手机上看的话我绝对会把亮度拉到最大。

大概是某种胶片的风格,总觉得在醒图上见到过类似的滤镜。

这部电影没什么后劲,淡淡地萦绕在心头,估计很快就要消散了;我决心在它消散前写点什么。

并没有力气写一篇主旨清晰扣题的文章,就分点写一些fragmented的感受吧。

我努力把这些点用一个reasonable且串联的逻辑连接起来。

Bgm:小情歌,富士山下,好久不见,未开始已经结束(电影散场骑车回学校听的歌,大概很能延续看完电影的感受)文森的故事是一切的开端,也第一次让观众知道了天美是个什么样的人。

她是拿钱办事的人吗?

会随自己的心意勉强、为难孩子吗?

(文森拿钱的时候天美表现得是很没有耐心的)但我最终知道了她是一个很仗义、直来直去、关心孩子的人。

有时候她会有点强硬,但归根结底是因为她把文森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疼。

这和陪孩子玩、惯着孩子的何彬不同。

何彬作为寄养家庭更像是在循规蹈矩地做生意,但天美“入戏”了。

过生日的情节很感人,文森敞开了心扉,三个人的关系也日益紧密,可惜亲生母亲找上门来,一切骤然而粗暴地结束了。

菁菁的故事很短。

她的出现很突然——我还未能从文森的离去中抽离出来,我想天美也是如此。

但天美适应了关系的变化,和菁菁相处得很好。

还专门学习了姥姥的包饺子方法。

作为寄养家庭,注定是要面对许多过客般的孩子的。

一次次的离别会消磨她作为母亲角色的爱心吗?

她会渐渐地变得麻木、程式化吗?

她会被磨砺成一个“后妈”一样的角色吗?

小花的出现第一次让我有了“这个故事结束在这里也很好”的感觉。

我想,孩子们像过客一样经过她的家,她何尝不是像过客一样经过许多孩子,那么,也许是时候落到一个最终的归途去了。

叫她妈妈的小花会是一个很好的option。

因为小花,她戒掉了烟,和丈夫起了争执,我想她体内母性的部分逐渐战胜了作为一个打工人的心态。

家庭运动会的情节让我看到她对小花的支持和爱,也消弭了天美和何彬之间的隔阂,何彬大概是同意领养小花的。

如果故事这么走下去,应该是一个母慈子孝的大团圆结局。

但是莫社工的话点醒了她,或许并非点醒,好歹转变了她的思维方式:在孩子们找到一个永远的依靠之前能照顾他们,是寄养家庭的作用,亦是发挥寄养家庭最大作用的方法。

大概是从这里开始天美决心好好照顾每一个孩子,把相遇当成一种缘分,珍惜相处的时光,而非结果导向地追求一个完美的结局。

小明是一个情商很高的孩子。

我觉得他应当是真心喜欢天美和何彬的,不然不会在二人吵架时在房间里哭(当然也有可能是对自身处境的危机感)。

他会说谎维护天美,永远笑着,不给二人添麻烦。

也是在小明期间,天美和何彬之间隐藏许久的矛盾爆发了。

家希和家朗则完全是另一个极端,他们完全是野性的、未被驯化的,住进这个家里时,也不像其他几个尚且年幼的孩子那样,存着讨好主人的心思。

与他们相处,除了要像家长一般关心他们以外,更要像朋友一样尊重他们——其实在这一点上何彬恐怕“做得更好”,何彬是很会和孩子玩耍的(不给孩子压力,不对孩子负责,有空了高兴了陪着玩玩,但抚养孩子归根到底并非自己的“责任”——听着有些耳熟),被家希家朗封为最喜欢的大人。

天美在这一点上倒显得有些落伍守旧了。

但孩子们对她也是非常依赖的,露营的时候四个人仿佛真的一家四口在相处,就像之前每一个美好的瞬间一样,我很乐意时光就在此定格;美好的火花乍现,也意味着这一段缘分也很快要走到尽头。

最后一个外国孩子的戏份很少;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倒是墙上的一个个相框,天美在用自己的方式保存与珍藏与孩子们的记忆。

当注定无法主动挽留一个人,挽留一段时光的时候,将其封存、镌刻,传递给观众一种艺术层面上的超然之美。

走马灯的情节倒是意料之中,并无什么新奇之处。

郑秀文绝对deserve金像影后!

她把一个中年失子、失业的妇女的挣扎表现得很惆怅,却又静水流深。

天美入了妈妈的戏,而她入了天美的戏。

她就是一个无力的,却又独立的,行走在新界村道的小路上,有些蹒跚的中年女人。

带着菁菁走进疗养院急切的那几步,我已经把自己代入她了。

岁月的流逝在她的身上留下了温柔的却抹不去的痕迹。

至于天美和何彬的关系,我要将其定义为非常具有“east-Asian character”。

人到中年,两个人已经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了;放在“正常”家庭里,可能会由孩子维系着家庭的存在,夫妻之间闲话几句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的事情;但在天美和何彬的家里,孩子这一传统意义上东亚家庭的维系纽带已经不存在了。

天美又失业了,解决方法是做寄养家庭。

用天美的话说,就是一份工作,做得不好,还能把孩子还给“他们”。

二人之前还会在深夜一起抽烟聊天,宛然一对老夫老妻的样子,但孩子的到来也让二人的心境和立场发生了巨大变化。

何彬的意见是养条狗,毕竟“狗不比人差多少”,只能说这很符合一个对家庭没有多少责任心的东亚男人的刻板印象。

天美作为付出更多心力的一方则更站在孩子一边,以至于“我不会和你离婚,因为我想继续照顾小朋友们”。

这大概标志着夫妻感情的断绝。

我是不太相信天美会心软的。

值得庆幸的是两人并未抛下家庭的责任,能够相敬如宾到老到死有,在现代社会已经是一件很体面也很幸运的事了。

现代社会的一大特点是人们不再对他人抱有太多期待,就算是传统社会可能视为天经地义的期待,即便是对于最亲的家人也如此。

天美去世后,何彬终于养到了他想养的狗——只能说这很符合一个对家庭没有多少责任心的东亚男人的刻板印象。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10 ) 献给好人们和好孩子们的水彩画

真正开始关注郑秀文,其实是去年看了「瘦身男女」之后,跟「盲探」里的略微傻白甜不同,「瘦身男女」里尽管也是傻白甜的搞笑开始,却又在最终刻画了一个有着细腻情感表达的郑秀文,欲言又止的姿态最为动人而本片中的郑秀文则一直是隐忍的、安静的、忧郁的,有时候也是愤怒的,始终走不出儿子年幼因病过世的阴霾,情感表达全都在表情和身姿中为了让这个家更像个家,去申请做临时寄养家庭,帮忙照看了很多小孩,花开花落,流水不停,而郑秀文饰演的天美姨还有她的老公彬叔叔,则一直是河上的那座桥临时照看的孩子们,年纪各异,排行起来,就像是滔仔从三岁长大到了十八岁与「窄路微尘」的风格有点像,有点灰蒙蒙,但又有点阳光,和明仔一起抬头看烟花的场景(也就是本片其中一个封面),又像极了「小偷家族」我喜欢片中的莫姑娘、天美姨、彬叔叔以及每一个孩子,惟愿好人一生平安,落花已逝,春未远走,流水无言却有情看到最后,我这样想道,一个好母亲可能是这样的一个人:有点驼背、走路有点外八字、喜欢自己煮菊花茶还有自己做雪条、会帮你出气、会在暴雨天去山上找到你带你回家

《流水落花》短评

无论片子如何,郑秀文值得!!!!

5分钟前
  • ┢落┦
  • 还行

有种煲了锅汤忘记放盐的感觉

8分钟前
  • 油炸绿番茄
  • 还行

非常是枝裕和 但模仿得极其生硬 尤其转场

12分钟前
  • uuw712
  • 较差

这一批“现实主义”香港新导演似乎有种共性:对现实题材的切口敏锐调研扎实表达克制(这部颇有种是枝裕和感),但戏剧化和影像化的功夫就差了点意思;结尾舞台剧似的全员返场实在有些蹩脚。

14分钟前
  • sdebut
  • 还行

流水的孩子像块宝,枕边的老公是根草。

16分钟前
  • 硬搞
  • 较差

流水的细路仔,铁打的爸妈。跟正义回廊差不多的是,通过树立某种模范好人的形象,来对香港寄养家庭制度进行全景展现。但故事的核心冲突则是个人情感无法与冰冷制度相契合,但叙述质感更像流水账,出轨和死亡的插入,也更使这份原本富有使命感的色彩变得廉价。郑秀文的表现实在是不够好,个人感觉甚至配不上一个影后提名。

19分钟前
  • 王兆屯坂本龙一
  • 很差

流水潺潺,落花有情。以治愈他人的方式治愈自己。中段渐渐露出两人家庭内部的问题,在平缓的生活里,一切伤痕都被抚平。

22分钟前
  • Kiyoko
  • 推荐

努力追寻的淡然与平和,略显失真的流水与落花。郑秀文这么努力怎么样也会很好,但这不会是最好的她。@资料馆

23分钟前
  • 良夜不能留
  • 较差

在此片中,香港失去往日喧嚣,变得安静;不像以往急三火四,节奏也慢下来。有些日本片的感觉。不过,香港的市井味仍在,只不过是在村屋里。临时代养家庭是个新鲜题材,影片演绎得很好。无人抚养的孩子在夫妻俩这里兜兜转转,刚刚熟悉又离去,如同流水落花。不过,双方相处时也有了感情,那种爱是双方都需要的。

26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推荐

流水的孩子,不变的母爱。很动人的题材,但导演叙事水平堪忧,一件事没讲完就着急切另一个场景,几乎全靠郑秀文的演技撑着。

28分钟前
  • Fairy
  • 还行

sammi的表演值得金像影后

33分钟前
  • imfinethankryu
  • 推荐

40分钟

38分钟前
  • 好影
  • 较差

直接一个五星。一开始看就觉得挺有意思,不过特别担心变成某类大片拍不了小片拍不好的小片,一边看一边就放心了。这种故事容易俗,容易煽情,但这个片的编剧导演的水准和品味都很好,避免了很俗套,又有了很丰富的细节。台词也是非常有精准,一两句话能透露出来人物的各种过去。郑秀文年龄不小,但状态很好啊!表演非常好!男主也挺好!!

42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力荐

思索良久还是没办法夸。曾经的演员郑秀文是无可替代的,她的表演方式和自身魅力成就了她。如今她蜕变成这样的好演员却又如此平凡。恭喜影后郑秀文,虽然这不是你最好的角色但是你值得。

47分钟前
  • 装老阿姨的少年
  • 较差

不太好看,帶著密密麻麻小刺的溫和生活故事不好講。與其說把寄養作為主題,根本就是把一切都作為工具而草草了事。

50分钟前
  • oolretaw
  • 还行

举重若轻挺好,叙事方法恰好是《我爱你》的反面,是韩延学不来的高级感。

53分钟前
  • 江浙沪唯一土狗
  • 推荐

比起其它讲述社会流离失所人群的护工等类型片,真得是几乎没有任何波澜的平静,就是那种日本乡间画风的平静,剧情上也几乎难以看出有明显的感情冲突,当然明显雕琢的对白和镜头语言还是很明显的。女主角的发型和样子真得是变得很奇怪,除了最后很难看出时间变化啊。金像奖女主角嘛,也就过得去吧,有点太明显啊。

55分钟前
  • p122416
  • 较差

sammi 很好

56分钟前
  • 咕咕鸡
  • 推荐

非常工整。落花流水,润物无声。就是有些老派了,转场的黑屏与收声太过生硬。“音乐是情感的延续”,画面和声音也不必太切割。

58分钟前
  • La~jum~bo
  • 推荐

也算桃李芬芳满天下

59分钟前
  • 彩戏师wala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