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西部片、赏金猎人片、家庭温情片。
讲述一对兄弟杀手,受指派在西部追杀逃犯,却与逃犯生死与共,最终返向去诛杀boss的故事。
片名有点意思,姓以姐妹为名,不知道是不是为了揶揄司机兄弟,噢,是司机姐妹。
永远在互相捉弄、揶揄的同伴,但因为是兄弟,血浓于水,互相亏欠,所以无法分开。
再亲密的伴侣,也必须分出主次,不管是兄弟、还是夫妻、还是父子,只要是不同的个体,就有冲突,就有斗争。
《希斯特斯兄弟》是法国导演雅克·欧迪亚执导的一部西部片,捧走了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导演银狮。
粗犷豪放的西部风光,惊心动魄的追杀故事,柔情似水的情感脉络,非常出色的一部,强烈推荐。
西部片是我很喜欢的一种类型片,我一直觉得最美国味的电影非西部片莫属。
西部片在美国商业类型片中的位置和武侠片在香港类型片中的位置差不多。
唯一的区别是香港导演在武侠片上的造诣无人能望其项背,西部片则不同,很多外籍导演都能拍出非常出色的西部片。
意大利导演赛尔乔·莱昂内披萨味的大镖客系列。
日本导演三池崇史关东煮味的《寿喜烧西部片》。
荷兰导演马丁·寇霍文郁金香味的《悍女》。
我都觉得算得上西部片的佳作,这可能就是理论上的文化差异。
一名中国人无论如何也无法象一名德州牛仔一样理解一部西部片;反之牛仔看武侠片可能也是看个热闹。
《希斯特斯兄弟》根据帕特里克·的维特2011年的同名小说改编,19世纪50年代的西部淘金大潮背景下。
赏金杀手希斯特斯兄弟(Sisters Brothers,电影的另一个译名《姐妹兄弟》我觉得更好玩。
)伊莱和查理奉命追杀一个叫沃姆的人。
希斯特斯兄弟的同伙侦察员莫里斯,一路尾随着沃姆,向希斯特斯兄弟报告沃姆的行踪。
沃姆是一名身无分文的穷光蛋,但是据说他怀揣淘金的秘术,所以引来了黑白两道江湖各路人马的一路追杀。
莫里斯在跟踪的过程中,发现了沃姆的另一个秘密,沃姆想用淘金获得的财富,打造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国。
朝夕相处之后,莫里斯渐渐被沃姆崇高的理想所打动,在希斯特斯兄弟即将飞马杀到的危急关头,莫里斯释放了被自己擒获的沃姆,与其一起踏上了逃亡之路。
这又是一部不太正经的西部片,不是贬义词,是反传统非典型的意思。
这几年看过比较出色的西部片,基本都属于这个范畴。
即使不仔细思考,一眼也能看出和当年约翰·维恩,伊斯特伍德,约翰·福特时代的西部片不一样,往往是西部风光的外表之下,有着其他的精神内核。
不知道这是不是这种类型片的又一次变革。
去年另一部非常出色的《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就充满了魔幻色彩。
而《悍女》骨子里说的是女权的觉醒与抗争。
至于《赴汤蹈火》则是当今美国社会老派白人,经济,社会,文化地位江河日下的写照。
如果说这些不是西部片,有些说不去,如果说是西部片,这些属实和从前的不太一样。
而这种新的变化,无疑赋予了西部片新的活力。
武侠片恰恰相反每隔几年就从新改编一回金庸和古龙,连故事都懒得换,只能是一版不如一版越来越差。
《希斯特斯兄弟》这部是蛮荒到文明过度的时代缩影,当牛仔的理想和归宿不再是纵马狂奔勇闯天涯的壮志,而变成了平安回家的小家子气,这已经彻底颠覆了原有西部片的价值观。
这部的人物设定非常巧妙,外表最强悍的肯定是弟弟查理,他是杀手二人组的领头人。
其次是哥哥伊莱,他是杀手二人组的跟随者。
再其次是莫里斯,他是杀手组织的外围成员。
最弱小的是被追杀的对象沃姆。
而到了蛮荒到文明过度的进程中,几个人的属性则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反转。
沃姆已经上升到哲学思考的层面,可以被看做精神领袖。
莫里斯是一位有写日记习惯的文艺青年,作为追随者可以视作开国元勋。
伊莱是怀有慈悲之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的懵懂之人,被思想启蒙之后可以视为盲从者,而查理是守旧势力的代表,只是一名被逼无奈的转型者。
最终的结局,也非常符合社会大变革的真实情况。
精神领袖和开国元勋出身未捷身先死是大概率事件,每一次巨大的社会变革总要有人付出巨大的牺牲。
而最终享受胜利果实的人,可能自始至终都不能理解这次变革的初衷是什么。
想起了赛尔乔·莱昂内的另一部经典西部片。
电影中最出彩的不是杰昆·菲尼克斯,也不是杰克·吉伦哈尔,而是体魄象熊二一样健硕,内心却无比柔软的哥哥伊莱(约翰·C·赖利)。
这个角色的牙刷梗,抽水马桶梗,生吞蜘蛛梗,情景再现梗包揽了全片最有趣的桥段。
结尾的镜头最终定格在伊莱躺在自己小时候的木床上,安然入睡的温馨画面,粗狂豪放之下的柔情似水最能打动人心。
非常出色强烈推荐给大家。
小编微信公众号:鲤鱼电影手册 lydysc2017 等你来!
《希斯特斯兄弟》。
7分。
雅克·欧迪亚编剧、导演,约翰·C·赖利、华金·菲尼克斯、杰克·吉伦哈尔、里兹·阿迈德主演作品。
我个人的观影喜好,逢西部片必看。
但没想到,这回来了个法国导演,做了一部看起来十分西部但内裹一个有趣故事的片子,如果它没有两小时时长,我真觉得这是部神片。
故事的起初,约翰·C·赖利和华金·菲尼克斯饰演的希斯特斯兄弟艾利和查理是一对有勇有谋枪法快准狠的杀手兄弟,奉司令的命令,去追杀各路犯事的大神,每每得手。
一日,奉令去西部追杀一名淘金者,淘金者的线索由杰克·吉伦哈尔饰演的莫里斯提供。
但万万没想到,莫里斯竟然被淘金者说服叛离组织,兄弟两一路历经坎坷和搞怪追到金沙河边,才发现里兹·阿迈德饰演的淘金者竟然是一名化学家。
兄弟俩一合计,四个男人决定一起淘金……这片子借着西部片的美丽外壳,不断游移在故事的边缘。
比如花大量桥段去拍艾利和查理兄弟俩的性格和偏好,前者恋母恋物,后者酗酒花天酒地;前者细致谨慎,后者胆大暴躁。
而两人决定从杀手组织辞职加入淘金团队后,淘金的桥段又变得十分搞笑而结局悲惨。
就像小说家写小说,虽然喜欢顾左右而言他,但那并不影响这部小说的耐读。
约翰·福特、约翰·韦恩、塞尔乔·莱奥内.....
他们定义了西部片,从人物到叙事,各种电影元素逐渐被染上了大漠之色,成为了西部片的灵魂。
但西部片式微多年,好莱坞最后的牛仔,伊斯特伍德步入高龄,早就用《不可饶恕》落幕了自己和西部片的时代。
观众已经很久没有看到有新意的西部片了。
那些老套的法则经不起时间的抛光和打磨,早已黯然失色,激不起观众的兴趣,勾不住影迷的注意力。
终于,一位法国人改变了现状,拍摄了一部让人眼前一亮的“西部片”。
《希斯特斯兄弟》(The Sisters Brothers)有着西部片该有的一切元素,
加州的荒漠,牛仔的马靴、彪悍的野马,一言不合拔出的手枪,以及随时可能遭遇的暗算。
《希斯特斯兄弟》把西部片该有的元素一一添加入影片的影像元素中,然后再一一打碎,重组,让你看到西部的“另一面”。
该片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最终拿下银狮奖。
《希斯特斯兄弟》最大的特点,无疑就是反类型!
约翰·福特以及约翰·韦恩的西部片,大漠孤烟,苍凉中透出野性和不屈,英雄横枪立马,扭转时局。
到了莱奥内,英雄会被戏弄,会遭受更大的危机,但其内心的正义感会闪闪发光,无论如何都会接受人民的欢呼,披上神的外衣。
即使到了伊斯特伍德,英雄被拉下神坛,苍老无力,虚弱颓废,但路见不平,大义凛然的一面仍旧主导全片,他们会被时代抛弃,会被人民遗忘,但却刻进了观众的记忆之上。
这一次,法国导演雅克·欧迪亚,玩儿的更绝,他的西部英雄是两位落魄的杀手,没有人等着他们营救,也没有城市等着他们守卫,更没有什么理想和价值需要去坚守,他们只对自己和兄弟负责,对欲望和金钱伸手,杀戮轻而易举,灭口必须为之。
不光英雄有了恶魔的样子,连故事也变得“轻如鸿毛”,不过是去追杀一个逃走的科学家,不过是为了那一点赏金。
反英雄的主角,反类型的故事,却在法国人雅克·欧迪亚的重组和填补后,变得柔肠动人。
暴力无疑是西部片最重要的主题元素,雅克·欧迪亚能将暴力拍出复杂的层次和不同的质感,且善于刻画边缘底人物在困境中的挣扎,
同时他的影片,拥有很多作者电影没有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利用高度风格化的手法,拍摄出兼具现实感与类型特色的故事,且风格愈来愈强,呈现出高度浓缩的写实感和寓言感。
《希斯特斯兄弟》开篇凸显了反类型的决心。
作为西部片最为重要的暴力元素,影片中没有飞溅的鲜血,没有遍布的弹痕,空旷的荒野,漆黑的夜,枪火把天照的通红,枪声划过天际,双方火并,可你并没有完全看清人的方位。
希斯特斯兄弟迅速的出击,果断的包抄,剑出就要见血,两人收拾了残局,没有流露出一点怜悯。
直到哥哥Eli让弟弟Charlie注意安全时,血腥的夜才流露出半点温情。
第一幕极为精彩,简单却直接,Eli是团队的大脑,弟弟Charlie贪婪且莽撞,这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我们的主角不是传统的落魄牛仔,而是赏金猎人,兄弟杀手。
他们在“将军”的派遣下,去追杀一个科学家Morris,他有让黄金在河底露出真容的药水。
Hermann半路跟踪Morris,不断留下信息,让一路追来的希斯特斯能够知道准确的方向。
眼看Morris凶多吉少,已成瓮中之鳖,可命运突然反转。
Hermann中途倒戈Morris,两人决心联手成立公司,利用Morris的方法开采黄金致富,利用“第一桶金”达成自己的梦想。
希斯特斯兄弟不能违背将军的旨意,一路狂追,中途状况不断。
这时,《希斯特斯兄弟》的主题开始丰富起来,反类型的元素不断加深。
我们看到了杀手的另一面,首先是他们各自内心的冲突。
哥哥Eli希望早日摆脱亡命天涯的杀手生涯,弟弟Charlie除了杀人,对其他一窍不通。
加上两人原生家庭的悲剧,让Eli对弟弟一直抱有愧疚之情。
Eli想逃离,可始终不得方法。
然后是外部压力的不断增强。
将军的命令不可违背,终其一生,他们都是将军的棋子,有半点差池,希斯特斯兄弟就会成为被追杀的对象。
他们唯一的方法,就是一个一个杀回去,直到用枪顶住将军的头。
从内到外的压力,让希斯特斯兄弟备受煎熬,仿佛他们的命运只有一条道路,杀人,或者被杀。
在宿命的残酷前,影片还呈现杀手脆弱的一面,也是西部世界真实的一面。
比如,风餐露宿中,杀手会一只蜘蛛折磨,差点丧命;
比如,喝醉酒之时,也会握不住枪,成为别人的刀下肉;
两兄弟之间的亲情和矛盾,是故事最有力的叙事冲突,两人的性格也完全不一样,Eli老练,对待情感真诚,就连妓女都被他的温柔所打动;而Charlie莽撞,对待一切都散漫,受死亡力的驱动,崇尚及时行乐,他们会因为意见不一大打出手,可在对方遭受危险时,又会毫不犹豫的挺身而出。
《希斯特斯兄弟》用多个场景,细腻精准的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已经西部的世界的多面性。
第三幕是影片的点睛之笔,影片不断反类型,反高潮,杀手和被追杀者因为种种原因只能携手进退。
四人之间形成了奇妙的关系,弥补了自我内心的空缺,分清了友谊,看到了真情。
可那些出乎预料的反转,总是恰如其分的出现,让人震惊又感慨。
《希斯特斯兄弟》最有意思的地方,无疑还是导演雅克·欧迪亚式的写实感和寓言感。
整个故事放在了美国淘金热的时代大背景下,那是牛仔的黄金时代,却又是牛仔即将被淘汰的时代。
片中,我们从希斯特斯兄弟一路追杀的路途上,看到了美国西部大开发的一角。
借两兄弟的视角,我们看到了文明的迁徙,城市的发展。
“三个月前,这里荒无人烟,然后有了帐篷,又有了房子,现在女人都在谈论面粉的价格”。
希斯特斯兄弟一路西进,城市和文明因为淘金热而不断升级。
当两兄弟来到城市中时,看到人头攒动,他们感叹这里杀个人也许都没有人会注意他们。
特别是当他们入住豪华酒店,拉下抽水马桶的一刻,他们兴奋地像一个小孩。
那就是文明的魅力,即使冷血的杀手也会为之兴奋。
在一片文明之中,谁都会被悄然改变。
Eli拿起了牙刷,研究起了牙膏粉;
Charlie穿起了西装,安静的享受牛排和红酒;
Morris渴望建立一个共享的“伊甸园”,带有共产性质的全新家园;而Hermann得到了资本的召唤,他希望建立一个可以击败家族的寡头公司。
原本一场牛仔式的追杀,想不到被雅克·欧迪亚融入了如此丰富的主题内涵,这种以小见大的能力,这个刁钻的切割角度,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
最后的温情落脚,又让影片有了一些诗意。
梦想和远方,始终抵不过家的温暖,受伤的牛仔,一路追寻,一路寻找,可到头来发现,原来他们早就拥有想要的一切,
静静的洗一个热水澡,吃上一顿母亲做的可口饭菜,睡在有回忆,有温度的,家的床上,在一个阳光十足的下午,没有危险,没有任务,没有欲望,放下手中的枪,且听风吟,睡一个安稳的觉。
家,才是一生的终点。
2018年片子当中,看过的最好的两部(另一个是巴斯特歌谣)都是西部片,奇妙。
这片有原著小说,也奠定了西部片能升华一个档次的文学基础。
不论叫它反类型片还是类型片的创新,影片都是在从容的叙事中带给人一种以往所有西部片大结局一样的观感。
它同时呈现了以往西部片鲜少有的传统西部小镇叙事和西部大城市风貌,出现了繁华进步的旧金山图景,让观众获得的震撼程度不亚于角色所得。
全片讲述的就是西部由丛林法则统治下的蛮荒之域逐步向文明社会脱胎的发展历程,而两兄弟就是所有混迹于西部的谋生者的缩影。
一路追杀的过程既是空间的转移,也像是在穿梭西部开拓发展的整个历程。
看着人从野蛮世界走出来,被牙刷牙膏、抽水马桶和全新生活理念代表的现代文明一步步影响着、改变着,有种不容易描述出来的奇妙和感慨,是文明带给人的共鸣。
更难得这部由欧迪亚掌镜的影片不但摆脱了西部片很容易陷入的俗套与轻浮,又摆脱了不少法国片动不动就落入的那种叙事寡淡和轻视逻辑。
这不仅是一个有宏观格局的作品,还点缀着富有常人真实感的幽默和蛮荒环境中的命运无常。
每个角色的每一次转变都令人信服。
杰奎因菲尼克斯的表演也是很大的亮点,最后也是这个角色的转变力度最大,最深刻。
希斯特斯兄弟,看完了。
雅克欧迪亚为啥会拍这么个片?
美国演员西部片…这个希斯特斯是sisters啊,好奇怪的名字。
华金真帅啊…传统西部片基本都是漫漫黄沙,但他拍的西部有树林,有昆虫,带着潮湿。
父权创伤加反资本,知道为啥拍了。
文本上呈现对称关系,两边有不同的父权创伤,这成为他们的行为动机,两边也有不同的反资本,这他们行为的结果(吉伦哈尔选择背叛,两兄弟强杀梅菲斯特)。
这个片子像是把科恩兄弟那部短片集的点子与气质,拍成了长片,它是与传统西部片有很大区别的。
这个片子又挺昆汀的,弥漫的黑色幽默,类似姜戈的枪战,还有同样颜色的字幕,不过镜头调度是科恩的风格,和昆汀很不一样。
小情节满满,刷牙,狼蛛,狗熊,妓女与围巾,受伤的马…看到华金想留住黄金又去搬了一桶溶液时是非常痛心的。
绝对惊喜的作品,看前没抱什么希望的,结果这么棒,寓言性质与象征意味浓厚。
西部题材真是宝库,虽然西部片这个片种已经过时,但仍然有作者导演在其中创作,并有这样的好作品。
整部片子很温柔,所以它既没有昆汀那么酷,又没有科恩那么冷。
7分。
最后一个牛逼长镜头收尾,果然导演都爱长镜头。
这是一部非典型的美国西部片。
说它是“非典型”是相对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西部片大热时期的那些传统电影而言。
故事讲的是1850年的俄勒冈州。
希斯特斯兄弟杀手受雇去杀一个名为沃姆的化学家。
据说他偷了老板的东西。
一路艰辛的寻来,却发现事情并不是如雇主所说的那么回事。
真正的原因是这位化学家发现一种溶液,倒入水中便可以使金子立即显露,替代了以往淘金者们的低效率劳动。
为了获得这种溶液,许多人都在追杀这个化学家。
兄弟两人决定与沃姆联手赚钱。
不料却因为溶液使用不当,人死的死残的残。
绝望的他们最后回到了自己久别的家乡,只剩下满身的疲惫和空空的行囊。
西部片拍多了,自然也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
从约翰·韦恩的《关山飞渡》到亨利·方达的《西部往事》,无非是英勇的牛仔以及执法者除暴安良,身手了得,拔枪飞快,孤身奋战。
结果几乎总是群敌尽歼。
正义伸张。
刺激着观众的眼球,也激发着观众们的英雄情结。
当然看久了这种千篇一律的情节,总是会产生厌倦。
近年来,西部片的编导们也在思考着改变现状,寻求着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新模式。
如《被解救的姜戈》、《八恶人》等,虽然离不开打打杀杀的场面,却是力图接近现实生活本身,去挖掘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的多样性,展现他们作为“人”本身的一些特色,令人耳目一新。
这部《希斯特斯兄弟》也是这样的一种尝试。
依然是无尽的荒原,陡峭的山谷,大片的沙漠。
也离不开偏僻的小镇,简陋的木屋。
满是泥泞的街上晃荡着醉醺醺的妓女,瘦骨嶙峋的老马,四处寻衅的牛仔。
主角却不再是豪情万丈所向无敌的独行侠了。
编导刻意去描述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细节。
貌不惊人的颜值,肮脏的衬衫。
即便是武艺高强的杀手,喝了酒也会醉,被蝎子咬了也会生病。
当哥哥的艾利为了照顾弟弟查理,陪伴他四处漂泊。
一起杀人,一起拌嘴,一起翻山越岭,追寻朦胧虚幻的归宿。
在荒蛮的环境中,艾利仍旧心存对文明的向往,第一次买了牙刷牙粉之后,一手执牙刷,一手拿着说明书,笨拙的刷牙动作让人忍俊不止。
艾利保留着往日情人送给他的一幅红披肩,不时拿出来抚摸把玩。
甚至找来妓女,让她扮演自己的情人,重温往日赠送披肩时的画面。
此时的他,对情感的渴望远远高于性爱。
没有改变的是人们对于生命的漠视和金钱的追求。
当知道沃姆有那种神奇的溶液之后,负责盯梢的莫里斯放弃了职责,与沃姆一起携手挣钱。
还共同成立的公司设计了LOGO。
兄弟杀手知道沃姆的真实身份后,以前老板的谎言被揭穿,他们行动中仅存的正义性也消失了,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挣钱了。
四个人追逐金钱的目的不尽相同,沃姆是为了他心中的理想世界,其他三人是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管怎样,近期目标是一致的,于是一拍即合,一同粉碎了各路追杀,就有了月夜下的浪漫淘金。
而最后的失败,不在于他们的目标错位,而是他们的急功近利。
西部片中的牛仔们是一些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的人群。
如何看待这种飘忽不定的生活?
影片中没有给出答案,而是让观众去选择。
查理无比热爱杀手的生活,从来没有想到放弃。
艾利则厌倦了这种生活,幻想着开个小店聊度余生。
而莫里斯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得坦白,我人生中最开心的时刻,便是在西部的荒野中,在干松木篝火堆旁度过的时光。
我会盘腿坐在空地上,享受着和煦的暖风,看着青色的烟雾盘旋着飘向天空,即便文明世界有再多的奢侈和乐趣,我也不愿交换这样的自由。
”实际上,并不在于那些篝火、烟雾、暖风和天空,人们真正所向往的是自由。
在当今的水泥丛林中,那些来往的车辆,拥挤的人群,喧嚣的声响,诡异的灯光,为物质引来的争斗,为金钱惹出的麻烦,无不是束缚人们的绳索,在剥夺着你残存的自由。
由此想到,人们在得到现代化的便捷的同时,所失去的是不是更多呢?
影片结尾向观众展现了另一种场景。
兄弟二人告别了江湖,策马回到家乡,年迈的母亲迎接了他们。
在母亲温情的目光注视下,坐在斑驳的木桌旁,喝着滚烫的咖啡,躺在粗糙温暖的床上,享受着亲情。
还是那句话:你到底要什么?
这部影片根据加拿大作家帕特里克·德维特同名小说改编,法国雅克·欧迪亚导演,由约翰·赖利,杰昆·菲尼克斯主演,在西班牙、罗马尼亚拍摄,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几乎走过了地球半个村。
约翰·赖利以前曾看过他的许多影片,多是饰演配角。
这次扮演哥哥艾利,集野性和温情于一身,举手抬足都很到位,展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人物。
本人评分:7.5。
Like the name, the Sisters Brothers. There is contradictory in it.印象最深的一段情节是,Charlie的手臂才被切掉,追杀他们的人立刻赶到,Eli孤身一人拿着两把枪出去应对。
Eli杀掉三个前来追杀他们的人的最后一个之后,转身回到屋里,那个几秒钟的背影镜头让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以一对三的Eli理应是身手矫捷、健壮敏锐,但是那个背影却是耷拉着肩膀,略弯的腰背,光着双脚,走路甚至有些胖子的摇晃,显得疲惫而臃肿。
像极了朱自清写的那个爬上站台的父亲的背影。
化学家的技术使表面和平得以可能,但让人和人真正走一起的是友好的心。
牙刷牙粉至少是肯定了技术发展的便利,但重要的还是让人内心的渴望“好”被唤醒,通过这些小物件引导人往一个比较“精致”的生活上来,但关键还是牵引原始的心使其渴望好的那一面被诱导出来。
另一方面,通过几个人物心境的改变确实起到了:在普遍化中仍然因特殊的存在,使同元素的人不能被纳入同一个普遍化之中。
公社是特殊们找到了自己发言的场地,只有有了这个场地他们才算真的在发声,而不是在之前的“公司”范围内作为一个不被听的人说话。
法国导演雅克·欧迪亚2018年作品,刚刚看完,挺有意思,略说几句。
1.英文片名The Sisters Brothers,意思是姐妹兄弟,国产片显然是音译,为什么不用意译?
大概怕有人误解,以为是娘炮兄弟俩,实际上,这是西部片,两兄弟一脸大胡子,一点也不娘。
2.“The Sisters Brothers”,是兄弟俩在江湖上的名号,为啥起个如此娘炮的名号?
片中未交待,也许,导演是为了搞笑,国内如果译成兄弟霸王花,也许可以有,哈哈。
3.本片应该属于西部片里的温情片,两个兄弟一台戏。
4.本剧的故事线真不少,兄弟线,母子线,朋友线,男女线,还有创业线,主要是化学家本想带着几个人,在美国西部开拓创建一个崭新的和谐社会,可惜,壮志未酬,对了,还有一条是淘金者的发财线,以上,是五条明线。
5.司令给兄弟俩下达的追杀令,酗酒父亲是兄弟俩永远的痛,这是两条暗线。
6.故事最后,兄弟俩回归家园,回到母亲身边,精神获得救赎,全剧终。
未来的可能,母子过起田园生活了吧?
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也许是这样,反正半路上反杀了镇长抢了笔钱,还有很多淘来的金子,他们不差钱。
7.这个结局,很不西部!
《碧血金沙》式的西部淘金故事,前半段傳統西部片的追殺令戲碼到後半段變得反類型,惜結尾落在“家庭”上力量弱了一些。
西部荒野,淘金浪潮,小镇枪决,命运之夜,前后两次睡前哭泣的对比让人看得百感交集,阳光透过窗户洒下时的平躺,也是这个粗粝世界的难得温柔。
3.5
也没什么大意思
【765】今年的西部片都习惯于“玩”电影么?比巴斯特看得轻松一些
我鄙视法国导演。
最后的长镜头很有创意
不是我的菜..
抱歉,没看懂
喜欢这个摄影,情节的走向不断带来意外也还行,但对我来说总体有点过暖了。
剧情不连贯,像是喝醉了走两步断片一步,又像是照着书在读,读了两页突然撕了一页继续读。
中规中矩,3.5
别让法国人侮辱西部了好吗,自以为是的优雅跟淘金时代根本不搭
尝试看了很多遍,最后都以睡着告终,这片不适合我
令人震惊的琐碎和无聊。有一些对西部片的嘲弄,如Sisters这个名字,如Warm的巴基斯坦裔选角。但并未对西部片的空间和行为逻辑提出挑战。反而因为没有类型的负罪感而显得轻飘飘。
约翰·C·赖利有点大器晚成。本片里他和杰昆的兄弟杀手档相当出彩。影片虽然是西部片的外衣,但也饱含着公路片的元素。看似一对浪迹天涯的冷血杀手,但他们却一直向往着舒适而稳定的生活。尤其是哥哥,他尝试牙刷,他羡慕豪华酒店,他甚至幻想风尘女子是自己的爱人。而这些往往暗示他们可能命不长久……
辗转于18世纪西部世界里的《希斯特斯兄弟》明显是在隐喻活在后现代社会里每一个无家可归的人。兄弟二人伴着理智与情感、残酷与柔情、理想和幻灭整整穿越了一部人类现代文明史,结果横在他们面前的“未来”却是历史的死寂。这个荒诞、讽刺和失望的结局最终让属于“人”的那些冒险彻底失去了意义,所以这场漫长旅行的终点只能是起点。在牧歌式的结尾,我们听到的不是《巴斯特的歌谣》而是随风浮动的乡愁。在《流浪的迪潘》疲惫之时,欧迪亚的长镜头再次将他们拉进了酣梦。
欧迪亚的这部片子可以给《南方车站的聚会》《爆裂无声》之类中国片子上一课,它好在哪?好在会写人,中国编导很容易把剧本写成“一个要完成一件事的代表”,写的不像人不消说了,有时连代表的是谁也没搞清楚。于是我们能看到被原生家庭拖累的希斯特斯兄弟、被自由诱惑而走向背叛的希斯特斯兄弟、伤痕累累返回家乡的希斯特斯兄弟,西部的背景都不重要,即便你是个在北上深打工的异乡客也能对人物感同身受。更何况,它还有缓慢展开的巨大的时代画卷做背景,看似平静但起伏不断的节奏把控,以及约翰·C·赖利的牙刷这样的充沛细节
第三幕反高潮的部分比较泄劲,印象里Audiard挺会营造紧张的,现在这么处理有些不咸不淡。比较好奇原著是怎么收尾的,这个时间点跟西部时代完结差了有50年吧。
这是一部偏文艺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