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间道风云》:脱胎换骨赋新篇 进电影院之前,料定思科西斯(Martin Scorsese)不会照搬港版的风格,但未曾想到的,是两个版本是如此的不同。
如果不是老早就放出改编的风声,人们很可能以为两个版本完全没联系。
可以这么说,除了人物设定能让看过港版的观众想起原版以外,电影的其他方面完全和港版是两码事。
港版《无间道》的故事固然有新意,但更让影片脱颖而出的,是由摄影、剪辑、音乐等技术层面和表演层面交织而成风格化的叙事方式。
那时一种和香港这个城市所特有的洗练、时尚而又迷离的气质。
正是这种气质,让本该雄浑激烈的类型片,带上了沉静优雅的文艺风格,不由令人眼前一亮。
先前我就担心老马该如何把握美版的风格,因为如果是想延续港版的风格,无论是美国佬那高头大马的胚子,还是老马本身的风格偏好,都不可能有很完满的结果。
再说了,如果连内容带风格照搬,又如何能体现老马之不同?
随便找个刚出道的导演好了。
老马既然出马,必然得找一个区别于港版风格,但又包容故事主线的样式才行。
具体说来,老马这次的策略,是“打回原形,易髓洗经”。
在经历了《飞行者》的奢华之后,老马返璞归真,拒绝任何视觉噱头。
无论是色调用光,还是调度剪辑,都刻意低调,低调到根本不引人注目的程度。
单单这一点,就摆脱了港版的第一大影响。
港版由摄影出身的刘伟强执掌,自然要秀一下自己的视觉风格。
老马却反其道而行之,在《无间道风云》里几乎感觉不到很有型活很酷的画面,也侦测不到明显的视觉风格。
港版中那种阴柔的、如行云流水般的文艺气息,在老马的版本里完全不见踪影。
美版里只有最平实的视角和记录方式,既不刻意夸张浓烈,也不有意营造淡雅。
看过港版的人,可能对“天台对决”一场印象深刻,多角度大全景,环绕运动镜头,配以周围建筑的玻璃幕墙,营造出一种非常不现实但又令人看着清爽的风格来。
这些在美版里是看不到的。
同样的这个“天台”场景,观众看到的只有最原始同时也是最真实的对决。
脱掉了风格化外衣之后,老马重点塑造的是人物形象。
相对于港版的写意,美版的人物描写可谓浓墨重彩。
而在此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老马将角色的华章留给了黑帮老大——由杰克尼科尔森(Jack Nicolson)扮演的弗兰克克斯特洛(Frank Costello),完全打破了港版中保持的“两主两辅”的局面,连本应当成为主角的一对卧底都沦为配角了。
如此一来,原本是港版精髓的一对卧底斗智斗力的乐章,在美版中被低调处理;而关于警察与黑帮的内部组织生活,以及各主脑人物的性格与心理,都被看似不经意、实则是非常精密地方式描绘着。
在不卖弄技巧的风格烘托下,仿佛是不知不觉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让观众觉得更加真实而亲切。
同时,这也能看出老马的狡猾之处,因为深厚的黑帮片功底,使得他在描述这些组织中的个体时,显得格外得心应手。
难道只有我这样的吴家死忠才会发现,华人黑帮的头儿克隆吴镇宇,骂人骂得特溜那警官同志简称FUCK警官,克隆专演警官二号的吴廷烨?虽然角色相同,FUCK警官比吴廷烨要幸运,最后一枪的戏份不错.
http://qfmeng.blog.com/10262.html/Tags: 2006, IMDB250, 奥斯卡, 影评0The Departed (2006)这是IMDB250里最后一部没有写过的电影。
IMDB250系列的250部电影终于让我看完、写完了。
本片是港版《无间道》的翻拍版本,所以剧情就不复述了。
整个故事情节与港版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区别,只有一些细节稍有变动。
比如好坏蛋的上司有两人、好坏蛋与坏警察爱上了同一个女人且发生了关系,以及故事结局的正义——坏警察最后送了命,等等。
看着这样一部没有惊喜的电影对我简直是一种煎熬,这也是我把本片放在最后来看的原因。
哎,本片翻拍得真彻底啊,一点点自己的东西都没有。
剧情是翻拍,电影的主题更是雷同,而且影片主题方面体现得比港版差很多。
港版强调的一种煎熬、一种痛苦,仿佛身在“无间地狱”中一般。
虽然本片表现的也是这个主题,可是欧美人根本体会不到佛教思想的“无间”的含义,了解的只是皮毛而已,使得本片很肤浅。
比如,坏警察在生活中,根本没有痛苦,他很享受这种生活;其次,好坏蛋也只是感受到一丝丝的痛苦,不过这与他自身的成长经历有关,看着他哭丧着的脸,仿佛全世界都欠他的。
类似的地方还有很多,不多说了。
本片的这种诠释,可以用一句成语来形容——照猫画虎。
总之,Martin Scorsese只是看到了故事的表面,他并没有深入精髓似地表现它。
真怀疑Martin Scorsese是如何凭借本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
电影拍摄方面也没有体现出Martin Scorsese的优点,缺点倒是有一个,即电影时间过长,有很多冗余的情节。
比如电影开始后对坏老大的刻画,比如坏老大狂妄的举止。
还有好坏蛋与坏老大的对话、好坏蛋与两个上司的交谈,坏老大与女人的关系,以及两个上司之中那个满嘴脏话警察的飞扬跋扈行为,这些都是没有必要的。
最让我接受不了的是,有很多场景中都是几个人面对面的交谈,然后再配上硕大的面部特写,使得电影看起来特别枯燥。
相比较来说,还是97分钟的港版看着舒心。
港版用非常少的时间,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故事,而本片则是又臭又长,很难让人集中注意力看完本片。
电影的其他方面同样平庸。
Martin Scorsese拍摄的本片,并没有他本身风格化的东西,比如细腻的镜头、宏大的视角以及精致的剪辑等。
如果说本片是其他导演的,大概也有很多人相信。
在我心中,Martin Scorsese最风格化得电影应该是《愤怒的公年》、《好家伙》与《赌城风云》,这三部电影才能体现出Martin Scorsese的风格。
换一个角度来说,Martin Scorsese并不是什么天才,他不过是一个电影工匠,电影拍得多了,也就成为了所谓的“大师”。
所以,Martin Scorsese与其他天才导演相比较要平庸很多,他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也是应该的。
Martin Scorsese依靠本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恰好映衬了那句俗语“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谁让他是好莱坞劳模呢?
本片演员方面是唯一比港版优秀的。
Matt Damon演的坏蛋很流氓,一身痞子气,很符合角色设定。
没有想到Matt Damon也能演反角,看来他不仅能文能武,还会演戏。
Leonardo DiCaprio的表现就很模式化,与他在其他电影中的混账模样差不多,只是在本片里他更痛苦。
Leonardo DiCaprio一直往演技派发展,看来还需要继续努力。
其他配角都是老戏骨, Jack Nicholson、Martin Sheen、Mark Wahlberg、Alec Baldwin,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担任过主演的名角,他们也用自己的能力使得电影整体的表演异常好看,尤其是Jack Nicholson很出彩。
全片唯一的女主角Vera Farmiga很惊艳,她的电影我看过很多,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好莱坞女星。
Vera Farmiga不只相貌标致、身材匀称,而且戏路宽广,什么样的角色都能演,乖乖女、职业女性、妓女、特工,以及恐怖片里的被杀者,等等。
好莱坞像她这样什么都能演的女星,并不多见。
总结一下。
本片是一部照猫画虎的纯翻拍片,没有任何自己的内在,比港版强得只是演员们的表演。
不过演员们表现的突出,很大一部原因是因为演员自身的实力,与电影无关。
本片能在IMDB250排名如此之高,主要原因是本片剧情好看,欧美人看到如此曲折的情节,当然会被吸引。
次要原因是因为本片获得了奥斯卡奖,以及有众多好莱坞大牌。
论实力,它比港版差很多。
哎,只可惜了港版,看港版的欧美人太少,否则港版在IMDB250的评分早就超越本片了。
Vera FarmigaVera Farmiga序列:0693The Departed.2006.BluRay.720p.x264-WiKi2012-01-19
一开始我用尽全力不要带主观色彩去看这部影片,但结果我失败了。
美版完全复制港版的剧情,却又被一些人可笑的说根本不是无间道,不能比,真是可笑至极,翻拍,不应该算是一种致敬吗,可惜这部翻拍自香港的电影却在电影里把香港人刻意丑化,这个导演的恶心程度真是达到极致,最恶心的是奥斯卡。
我不得不又复制一些人的话,喜欢美版的就是水平低,我不喜欢那些完全不需要出现的fuck,只觉得美版完全跑偏无间道这个主题,满篇fuck很酷是吧,可惜在我看来只有粗俗。
桥段都没变,就是女人少了,浪漫气息少了,都是实打实的。
如果要比较中美电影的文化差异,无间道还真是个不错的例子。
看人家美国人是如何面对卧底这件事情的。
凡是卧底都会将慌乱写在脸上,绝对掩饰不了。
美国卧底忍受不了三年过了又三年,三年过了再三年,他们只是颇为急迫给李奥纳多一个新古惑仔的身份,且,为了让他迅速和女主人公搭上线,让他不断的接受尼克尔森“你到底是不是卧底”的心理折磨。
美国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极为有限的,很快,双方就都扛不住了。
该fuck的都fuck了,fuck了一整部片子,让人颇怀念《低俗小说》的年代。
只是,我真的以为马丁思科西斯会弄出些新桥段的。
我对这个挺失望的。
难道美国的卧底也喜欢上天台么?
或者,也喜欢一做卧底就马上看心理医生?
卧底的领导也必须从天台上掉下来么?
原以为马丁对弄出各色各样的暴力手段是很在行的,怎么也要有点新花样,结果,就是没有。
其实,马丁准备接这个戏的时候,他就已经低人一头了,投资公司大概最喜欢无间道卧底来卧底去的花样,可是,无间道若是翻拍,除了这个卧底来卧底去的花样,还真的没有别的可以发挥了。
即,马丁除了给它打上马丁的符号,也没别的可做。
港版无间道还有浪漫气息,遗忘的时光,是谁在敲打我窗,无间道还能翻出一个前传、一个终极无间,整个能带出港版教父来。
这个是香港电影最大特色嘛。
掏出双枪,有鸽子飞过,一人枪战群雄。。。
这个向来不是美国人的强项。
那么,除了卧底来卧底去,美版无间道发挥了什么呢?
就只有马丁对自己当年辉煌的怀念了。
就是尼克尔森的老戏骨演法,若重复下去,也会让人看腻,更不要说这俩大块头中年小生,他们最大的问题是压抑不起来。
而如果压抑不起来的话,费尽心机的去做卧底,是为的什么呢?
我们看卧底,是要看你们压抑啊大哥。
无间道是个典型的东方故事,它有着中国人特有的矫情,十年卧底,再卧下去就变尖沙咀老大,每天和同伙一起去非法暴力,心都在滴血。。。
这是多么江湖的一种手法啊!
这个故事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用这种矫情的手段去冲击观众脆弱的心灵,所以必须有遗忘的时光,不煽,不足以集中火力攻陷观众。
机关算尽,是中国人特有的本事。
达到目的,有的时候反而是小事。
我们向来是注重过程不注重结果的民族,你看《色戒》不也是么?
王佳芝机关算尽,连身体都出卖了,就是为了弄情报,可事实上,整部片子都是为了给人看她如何爱上易先生,其实细一琢磨,整部片子,她一点情报都没弄来。
最能立点功的就是暗杀易先生,结果她还把大伙都给出卖了。
导演不是让我们看她的立场,她的结果,而是要看她没立场,看她六神无主的惨样。
当然,电影都是这么干的,这么干才好看。
但是美国电影很少这么矫情,因为美国人矫情不起来,如果一个领先地球那么多年的资本主义大帝国还需出卖灵魂和心灵去做费尽心机的事,那就有点不太真实了。
正如中国人如果拍一个《穿prada的女魔头》也一定会显得特别牵强一样。
美国人比较擅长的是接受一个巨困难无比的任务,再用各种先进武器和你从来没见过的高级装备干掉敌人,然后再酷酷的吹吹枪口。
如果美国人也玩无间道的话,就是把浪漫给活生生的当成甘蔗干嚼了,然后吐出来。
然后,我们吃那个吐出来的。
可是,竟然得一个奥斯卡。
那它为啥得奥斯卡呢?
可能,一为马丁的面子,二,的确是美国人没看过中国的无间道吧。
这个桥段挺新鲜。
这说明中国电影离走向世界还远呢。
好吧,我其实还是挺喜欢美版的,虽然我看港版的也看得挺熟的了,但是我还是踏踏实实的做了俩钟头,来看马丁的作品。
我觉得美国人做事很敬业。
把该改成美国腔调的都改了:警察说fuck比黑帮说的还多,两个中年小生搞女人都比较快,跨过无数次的办公室交谈,直接上床,或者直接同居等等等等。
虽然换汤不换药,但是,你不是也喜欢吃肯德基的中国食品么?
美国人估计也是,吃那么难吃的咕咾肉也挺开心的。
希望有更多的人把美国电影给翻成中国版的。
五年前,还有人讨论说内地拍不了偶像言情电视剧,拍不出那感觉来,可现如今,香港台湾人也都跑内地来拍偶像言情剧了。
只要作品不脱离社会环境,你估摸着中国发展成啥样子了,就照一个相似国情的外国片子,随便翻去。
好故事遍地都是。
为啥不干呢?
宁浩都干成了。
还好我以前就不是港版的fans。
港版在我看来毛病太多:画面太摆,表演太板着,主要是说刘德华哦,最不能忍受的,是情节太无法理解了:最后那段,梁朝伟发现刘德华是奸细,就慌忙离开了,以至刘德华也明白自己暴露了,就赶紧把他的档案销毁了,这下好,没人能证明梁是警察了?!?
我一直不明白,梁为什么不能不动声色,等刘高高兴兴给他恢复了身份,介绍给全体同事后,再清清楚楚地跟大家说:各位,这个人就是黑帮的卧底!
我有证据!?
忍个5分钟而已嘛~~编剧应该没这么笨吧?
除非除非……梁朝伟想手刃刘德华给黄sir报仇?
这个理由怎么也牵强了点吧。
美版在这个问题上没想到更无厘头:马特代蒙高高兴兴删掉了迪卡普里奥的身份档案,全然忘记了这是毫无意义的,因为美版不像港版,只有黄sir一人知情,美版派迪卡普里奥去卧底的是两个人,还有一个马克沃伯格好好地活着呢,正在外面遛跶呢,你自己删了有屁用啊???
不过港版的优点也是明显的:流畅,气氛营造出色。
节奏很好,真的很好。
温情也有,黄sir和梁朝伟之间。
选了一首好歌,给电子管hi-fi做了个好广告……我知道马丁斯科赛思肯定会拿出一个完全不同的无间道。
据说他只看了剧本,拍摄前故意不去看港版的原片。
同样的故事,他会怎么拍,这个我信奉多年的大师会怎么指导他的摄影机?
我兴趣高涨着呢。
结果这真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无间道》。
一头一尾,最能说明问题。
开始时,杰克尼克森的剪影和背景里处于他统治下的城市,形成了典型马丁式的社会寓言。
将近结尾黑交易枪战那一段,剪辑让我惊异,几乎把每个镜头的开头部分都舍弃了,兔起鹘落,瞬间结束,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尸横遍野了,有很别致又很新鲜的感受,在刘伟强的电影里你是看不到这些的。
就像我第一次看《出租车司机》,罗伯特德尼罗一路打进妓院,在楼梯转弯处揪着一个皮条客,导演忽然变速,只见颀长的枪管里枪火乍现,那“轰”的一声至今还回荡在耳边。
好导演,必须要在电影语言上时刻具备带领我们观众前进的能力。
至于坊间评议,多是抱怨不如港版的。
尤其是反感杰克尼克森飙演技,我正相反,看得好过瘾啊,这个令人佩服的老王八蛋,戏份那么大,从头到尾就没见过他用重样的表情!!!
演戏的神啊这是~~马丁毫无疑问已调转了焦点,一切围绕杰克尼克森展开。
不过那两个小的不太盯劲儿,这可能也是无奈之选。
波士顿不是香港,警察和匪徒的文化也不一样,港版的fans要扪心自问,马丁真拍得和港版很象你们会喜欢吗?
不会!
那时候你们又会哀叹一代大师何必跟在小孩子后面照猫画虎。
马丁这次的成功倒很意外,IMDB的8.5高分,而且昂首挺进了史上最强片的第68名,美国观众的趣味,果然还是美国人自己更了解。
我也投马丁一票。
我本来就不是港版的fans。
承认我是先看港版再看这个,所以会先入为主觉得真心不堪入目化身咆哮帝。
1.实在是黑帮片看得多,有名点儿的黑帮电视剧也都看了,但是当看这个的时候被这台词惊呆了。
这台词弱智到让我手贱的忍不住去搜编剧是谁。
没想到发现这货(William Monahan)最早的作品是05年(这片子06年)!
这是第二部电影作品!
第一部也就一个7分的电影!
这是走后台潜规则谁家亲戚吧?
在imdb上没看生平,google也没看出是谁家亲戚,知道的麻烦告知。
这货平常不看黑帮片吗?
谁来举个例子例子看看哪部有这么多F?
没有那一分钟是没有出现过一个fuck的。
整个片子里无数弱智台词让人吐槽无力,任何一个智商足够的成年人都不会这样对白吧?
还黑帮?
那得是多么娘炮啊?
比如这句well, im the guy that tell you there are guys you can hit and there is some guy you cant. Now, that's not quite a guy you cant hit but it is almost a guy you cant hit.So Im gonna make a fucking ruling on this right now:you dont fucking hit him, understand?只想我我靠!
打架的时候说这个?
还这么长一段由一个一点气场都没有的小混混而不是BOSS说出来?
就算不是黑帮片任何一个正常的男人在打架的时候听到这样的对白对方说一半就一拳头上去了吧?
居然那个that还读出来了!!!!!!
这是黑帮吗?
百老汇都不是这么唱的好伐!
这编剧对黑帮的理解是每句话带个fuck就算混了黑帮了吗?
这把整个美国黑帮的水准都拉到底了吧!
这样一个现成的好剧本,把故事修正修正改到美国换个名字都搞不定!
港版两个编剧大神都来帮忙了都没能救的起!
别说没有港版的韵味,正常一点的美国电影美剧都对白都不是这样的吧?
谁能举个例子哪部跟黑帮挂钩的片子台词比这个差的?
2。
让人期望大导致失望大的是这一票演员没看过小李子的那个纽约黑帮,但是这个.....处于转型期的作品真心不算成功,明显的不如同时期的飞行家和血钻。
还没从看脸到看演技,感觉还是太嫩,总像个装B的小屁孩,总想着向大人表现什么得个掌声,导致明显的用力过猛,配上那傻到爆的台词,比舞台剧还要夸张绝对笑场。
和梁朝伟的对比就显得更渣了,尤其经不起对比。
几个段落一对比差距就出来了。
比如第一次行动失败之后汇报警方内部有内鬼那段,那大吼的表情真是.......虽然是马达粉。
但是.....马达真的hold不住的这样需要演技有点深度较为丰满的人物。
刚毕业的菜鸟和城府深的卧底之间有啥不同,那青春洋溢压都压不住。
唯一一次成功还是因为他家小本在。
即使是之后的几个片子马达都没能撑得起主角,只能演bone那种面瘫装酷看脸的角色。
比如今年的烛台背后又显得渣了,当年瑞普利的那神来之笔再也没能出现过了。
不过比陈冠希那段还是好点咯.......豆瓣不能贴图实在是太痛苦了,马达有的表情真心.....不是一般人能做出来了.....马克沃尔伯格到哪里都是坨屎绝对拉低影片水平。
不管他出现在哪部电影里,即使是自己当主角(不知道哪个金主抽风让他当主角),都是整部电影里表现最差的哪一个。
总觉得新人去他的电影里最好了,怎么演都有个垫底的。
这货从决战猩球到头天换日到这个倒TED到破碎之城,彻底把我惊呆了,越演越差!
当然一直也没哪一部好过,TED演那种弱智男真觉得是本色出演。
可悲我是倒着看的居然这货所有的片子都看过了!
这算自虐吗?
所以看过破碎之城之后这个只能算恶心还不算想吐。
尤其是在如此不靠谱的编剧下,配上欠打的台词,和那渣到底的发型,真心还是觉得他面瘫好了。
唯一表现正常的是 杰克·尼科尔森了。
作为个影帝级演员是全剧唯一的亮点了,不过对他来说也就是正常表现了。
这算是美版里唯一个比港版出彩的人物了,曾志伟虽然很牛但是和这样的级别比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
3一个引进的成功本子,一票打牌的演员能拍成这样,真心怀疑这是那个拍了禁闭岛和大西洋帝国的导演吗?
于是我又只能去吐槽这编剧了。
为什么庄文强,麦兆辉明明参与了编剧还能让这货把剧情折腾成这样?
难以理解,吐槽都吐不动了......港版几个高潮给糟蹋得不成样子了。
比如港版的黄sir挂了是中间部分的高潮。
港版通过前面一系列铺垫塑造了这个人物然后把他虐死了通过配乐慢镜头还蛮感人。
到了美版这就成了掉在主角面前就给了不到5秒钟镜头让小李子一脸兔子似得说了两遍fuck......比如天台决斗。
在美版变成了一边很没营养的无目的的推来推去边说 im sergeant in the Massachusetts state police. who the fuck are you? 真是无力了......最后在电梯里小李子挂了这样的高潮就给了三秒镜头!
在另个黑人挂了的时候马达都是一脸刚被破处的小受像!
烛台背后怎么没搞个这表情啊!
那场景真是娘爆了......最后一句okay就把马达给挂了.....好吧,也算不错终于不会有第二部了....整个片子摄影,场景,配乐.....都已经烂到可以无视存在的地步了4会让人吐槽最重要的是这个居然还得了那么多奖!
居然imdb还有8.5!
让人不禁怀疑自己的审美水平是多么的不和国际接轨........美国人是有多么难以理解港版的故事啊,改成这样还能叫好......更无语的豆瓣还这么多人说这是风格不同的问题....这明显是质量不同的问题好吧?
这差距比国产套牌奶和海外奶差距还大好吧
拥有Leonardo DiCaprio 、 Matt Damon 、Jack Nicholson 、 Mark Wahlberg外加“Mr President”的Martin Sheen这样的阵容,号称美版无间道的The Departed,仍不失为一部闷片。
不必说娘娘腔兼(在好莱坞电影中)说中文一如既往怪里怪气的“中方”黑帮交易分子,更不必说以F开头的四字母英语单词的进行时态满天飞舞,和无厘头的喷血镜头(虽然以上二者是对这部电影的最深刻印象),单单警匪双方整天非常亢奋,随时动手互k的模样就令人刮目相看,虽然有时不知道他们为何如此亢奋的原因。
Jack Nicholson当然无庸置疑的出色演出,不过角色设置得稍微变态了些;Matt Damon不过不失,Leonardo DiCaprio有点失望,虽然留起了胡子以显沧桑,不过时时刻刻紧皱的眉头让人感到有必要整天苦瓜脸吗,表演似乎稍嫌用力过度和生硬。
对比一下港版粱朝伟,似仍有差距,单拿那段长官堕楼情节对比一下,粱看到眼前的长官尸体,呼吸变化,眉头一抖,眼神流转……影帝就是影帝啊;反观里奥拿多兄,面对血溅当场的局面,憋了半天,最后只能又是很憋屈的来了一句f**k了事。
时长约两个钟,感觉情节还是不够紧凑,显得冗长了点,且没有港版那种斗智斗力的精致和带来的紧张感,感觉剧情就是一个互相内讧和经常互称要和对方的娘亲发生某些关系的警察组织居然成功的消灭了另一个爱讲f**king的奇怪黑社会性质组织。
对于港版一些情节模仿生硬(摔石膏、如何辨别警察的段落);联系方式居然都是用手机短信,很明显的没有技术含量;扮演美版黄sir 的Martin Sheen在地铁车厢内就随随便便说着卧底Belly(Leonardo DiCaprio饰演)的名字,又还大声的说出了会面地址,完全不专业,无怪会被扔下来;里奥拿多的角色让人疑惑警司的选人标准,就这种心理素质不够过关,才蹲了一年(对比:三年,又三年……)就神经兮兮整天喊快抓人快抓人的主儿,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可以担当卧底重任的人;美版“傻强”在剧中看不出和Belly有啥交情,居然在中枪后对Belly的身份疑问一直隐而不发,直到弥留之际还是找上了Belly(却不找别人)来娓娓道出,而后合理的含恨而终;最后Mark Wahlberg又忽然跑出来伸张正义,突兀的令人傻眼。
总之,电影让人觉得这只是一件将港版的若干要素抽离出来,七拼八凑,再加点美国地方口味的拼凑品。
除了让美国观众从中窥得一些原作碎片过过瘾外,对于华人观众而言,似乎并无需要再企图去发现这件原产香港,美国加工的二次产品有何新亮点
先入为主的确是有碍于对本片的好感,总体感觉《无间道》是以故事为主,人的表演服务于电影,而《The Departed》则让人觉得突出的是演员的表演,而情节感弱化。
而单就表演,长相忠厚老实的Matt Damon表情过于呆滞,或者说是不够奸,而Leonardo DiCaprio则过于痛苦,天天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无论是在黑帮内部,还是在自己的警察上司面前,丝毫看不出有什么区别。
女主角不是很漂亮,在这么重量级的制作中原本应该找个更好些的。
看《Running Scared》时还觉得Vera Farmiga的身材不错,但本片始终的白领装束,遮住了她原本还不错的身材,所以Martin Scorsese挠了挠头,安排了一段不伦不类的床戏。
当时的Madolyn正和Colin热恋,而Billy只和她见过两、三次,还是以病人的身份。
这样就上床了,虽然这会使得后面Madolyn偷听CD显得更加顺理成章,但在丝毫没有感觉到两人彼此有如此好感的时候,看到这段情节,还是令人难以接受。
老美的犯罪片往往拍的不够精致,这的确与文化差异有关。
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众口难调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中国观众对这部上映于2006年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无间行者》一定怀有特殊的感情。
影片根据享有世界名誉的香港经典电影《无间道》三部曲改编。
在写这篇影评时,这已经是我第二次看这部电影了,结合反复拉片,并盘点了马丁斯科塞斯的生涯作品,得出了一个结论:《无间行者》是马丁斯科塞斯的集大成之作。
华纳发行了此片,在当年获得3亿全球票房,最终也获得了奥斯卡等美国主流奖项的认可。
当就能因此把这部电影简简单单归为成功的商业片吗?
当然不是。
纵观马丁斯科塞斯的所有作品,会发现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学生”。
马丁的所有影片能够为了剧情的发展.情绪的堆叠.人物的塑造而打破叙事的严谨性。
例如:《出租车司机》本来是围绕着崔维斯的视角进行封闭性叙事,但为了让皮条客斯波特和雏妓艾瑞斯的形象更饱满立体,斯科塞斯为他们增加一场两人在房间跳舞的戏,从而放弃了叙事的严谨。
《爱尔兰人》以坐在轮椅的弗兰克的独白开始,画面一转来到了老年时期的他与好友罗素分别带着各自妻子参加婚礼,当在路边停下时,两人看着对面的加油站。
画面再一转,又变成中年时期的他们第一次的相遇,此后为了解释人物前史,比如弗兰克年轻时当兵的经历,又会闪回。
电影便带有了生命力,不拘泥于时空,而任意跳跃。
多维度的情节发展已然提供给观众多角度的观察。
那么,马丁斯科塞斯电影的艺术成就之一就是叙事策略,而情节编排就得得益于剪辑。
在《无间行者》中你能看见画面与画面之间有时会出现跳接,情节与情节之间有时会被打乱顺序。
要从这个角度,读懂这部电影,得从维拉法梅加饰演的女心理医生玛德琳的那张童年照片说起。
这张照片出现两次,第一次出现是在玛德琳抱着堆满杂物的纸箱搬进了警察男友科林的家中,而科林的扮演者正是马特达蒙。
接着马特达蒙从箱子中拿出的女友的童年照,看了一眼,便放回去。
抱起整个箱子朝卧室走去,还一边说道:“你不能把相片挂在客厅墙上,因为有客人要来,应该把它挂在我们的卧室里。
”言外之意就是开玩笑地宣布玛德琳是这个家里的女主人了。
紧接着就是杰克尼克尔森饰演的黑帮老大卡斯特罗打电话给科林宣称“要抓住隐藏在自己手下的卧底。
”科林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手下的人填写好身份信息。
”于是便有了后来那张写着“citizen”的信封,信封里装着卡斯特罗所有手下的身份信息,当然其中也包括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所饰演的比利的,他便是潜伏在卡斯特罗身边的警方卧底。
在搬家戏之后,填写身份信息的的戏之前,还简短有力地交代了比利发现“卡斯特罗是FBI的卧底,长期与FBI有暗线交易”的过程。
而在搬家戏之前,由于长期卧底工作而精神面临崩溃的比利和心理医生玛德琳在咖啡馆约会,他让玛德琳谈论起她与男友的爱恋生活。
在填写身份信息的戏之后,画面来到了夜晚比利又冒雨来到玛德琳出租屋中,看见她正在搬家,把杂物当放进那个纸箱中,他又向墙上一瞥,此时玛德琳的童年照第二次出现。
随后两人在讨论搬家这件事中,开始亲热起来并发生了性关系。
此时观众可能会有多个疑问:玛德琳不是早就已经把所有东西都搬过去了吗?
她搬家的时候,已经把照片拿到男友科林的家中了吗?
为什么照片会在出租屋再内出现一次?
为什么已经有男友的玛德琳会和比利做爱?
其实马丁斯科塞斯早已把几场戏的顺序打乱了,并且重新排列组合了。
而不断给那张照片的特写就是联系这几场戏的逻辑的一个提示。
而符合逻辑的排列是:咖啡馆约会→夜晚冒雨来到玛德琳家中→搬家(科林给卡斯特罗出主意抓卧底)→发现卡斯特罗是FBI的线人→填写信息。
那么斯科塞斯为什么要打破线性叙事呢?
比利与玛德琳做爱之后,下一个场景是科林与上司一边打高尔夫球,一边谈起“婚姻与性”的话题。
似乎导演给出了这样编排的合理答案。
比利与玛德琳之间的性关系,科林与玛德琳之间的情侣关系,性更是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玛德琳剥香蕉和色情影院的符号,结合科林的天主教背景(斯科塞斯从小受天主教的影响,认为性是耻辱的,所以造成了长期的性压抑,当本片谈到“性”时,科林的经历也许就是斯科塞斯的经历),都指向科林也许是个性无能。
两人的性格也是有迥然差异的,当上司威胁比利随时可以将他的档案删除,沦为真正的混混时,比利敢于对权力进行反抗;而当卡斯特罗威胁科林“要找人强奸你女友”时,科林选择了隐忍。
玛德琳成为三角关系的纽带,同时也被夹在两个男性角色之间,于是生活中充斥着谎言与无常,这是本片的主题。
而电影结尾比利与科林的恩怨更像是雄性与雄性的争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斗争。
斯科塞斯冒险尝试打破严谨线性叙事从而主动引领观众去思考,这样的做法让整部电影具有实验性。
分析着两个人物的形象,就能发现这不仅是简简单单的个体争斗。
比利,他的父母离了婚,父亲在机场当搬运工,因为没钱交保护费而被卡斯特罗打死。
而叔叔是罪犯。
他的母亲住在舅舅家里,舅舅是中产阶级,对他的妹妹极其虚伪。
因为两极的压力,让他在母亲去世时,与舅舅断绝关系,又成为警察,为父亲报仇。
因为周末和父亲一起待在混乱的南波士顿,所以他带有街头混混的气质。
科林,没有父母,和奶奶一起住。
同时,他还拥有天主教背景。
卡斯特罗认识他的父亲,并让科林来汽车修理厂打工,给他外快,教他人生哲理。
长大后,他成了一名警察,并在暗中成为卡斯特罗的助手。
导演在电影一开头并没有直接叙事,而是放了一段纪录片的片段,交代了南波士顿地区的治安情况复杂,其中汇聚了意大利后裔,爱尔兰后裔,黑人,种族之间矛盾不断。
其次导演不断地给马特达蒙的主观视角,去看一座远处的金顶建筑,当他去看房子的时候,推销员还说:“住在这里,你就像中产阶级一样了。
”这说明暗中帮助卡斯特罗也许只是为了还人情,他本人是有想通过当警察来实现阶级跃升的,比利亦是。
倘若两人没有底层的出生背景,那么他们应该能成为优秀的警探。
但正因为有这样的背景,让他们的抉择既是被迫的,又是必然的,这就像救赎一样。
《无间行者》的剧本作为一个改编的剧本,那也是一流的。
除了原版中将郑秀文和陈慧琳饰演的两个女性角色合二为一;把背景本土化;将余文乐所饰演的陈永仁的黑帮家族的出生背景改为底层罪犯家族之外。
还增改了两个角色。
增加了马克沃尔伯格饰演的狄格曼警长一角,他说话满嘴脏字,痞里痞气。
自以为掌握一切,最终却被上司踢出局。
他最终只有靠报私仇来解决问题,人物靠完成这个动作来否定整个司法体制的漏洞。
把原版的韩堔增加了“FBI线人”的人设,变成了现在的卡斯特罗。
因为增加了这层人设也为最后比利杀了他铺垫了更好的动机(卡斯特罗随时都可以把手下出卖给FBI)。
也而卡斯特罗因为自己的FBI的线人而继续非法乱纪,也批判了FBI与黑帮联手维护治安的做法。
原版至始至终都是两个权力集团的矛盾,而经过改写,变成了个体与权力的矛盾,最终演变成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冲突。
《无间道》的第一部中出现的“玻璃美学”让电影偏向形式主义,而每个人物的死亡都要用黑白闪回烘托抒情,全片都带有一种暧昧性的话。
那么《无间行者》就让原版故事直白现实化,落地化,从底层街头出发,延续了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中的社会讨论。
选取的黑帮题材,宗教元素;对于性,救赎,社会议题的探讨;延续马丁斯科塞斯作品中剪辑的跳跃性;像《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一样,在忽明忽暗的空间中释放烟雾的导演手法在本片中也有出现,以此来营造一种炼狱感等等这些都证明了《无间行者》是斯科塞斯的集大成之作。
因为这部电影在重大精彩情节点上对原版有所保留,而没有原创力,中国观众对这部电影大多都抱有批评,但我热爱这部电影,让我热泪盈眶的是我看到了两个底层处境的年轻人不惜一切代价,哪怕失去性命,像疯狗一样拼命逃脱出命运的爪牙,但最后又被社会所吞噬,永远也只是窗台上的一只老鼠,对华丽的金顶望尘莫及。
可能因为先看了香港的无间道,觉得此片特没劲
不过,总觉得深想以后会有不合理的地方,FBI是傻子么?老大自己安插的卧底,还杀了警察,老大还打算将来自己把卧底们供给FBI当污点证人?而且最后为什么比利那么不冷静的在警察已经来了以后还非要劫持苏利文下楼去?不过假如不止一个卧底,那他迟早是个死,反正入这行的没好下场,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乃无间道也
当年我对刘德华的演技嗤之以鼻,觉得他在梁朝伟面前不值一提,但看了美版之后我觉得欠刘德华一个赞,马丁+小李+呆萌,看着非常豪华又非常合适的主角阵容,配角阵容也不弱,一眼过去多让人期待,可却是一部平庸的作品,即使抛去珠玉在前的港版,美版也难算优秀,这不是什么文化差异先入为主,就是电影压根没拍好,可能我以前都太高估小李和呆萌的演技了,这次两位的表现都完全在我预期之下,纵观整部戏唯一演技在线的只有杰克尼克尔森,女心理医生同时和两个男主发生感情这种剧情真是醉了,她的存在只是为了最后马克沃尔伯格可以一枪爆了呆萌的头?要不然搞三角恋是干嘛用的?最后连死几个人感觉只是强行高潮,这都能拿奥斯卡最佳影片,不是补偿就是公关吧
一样的故事 所讲的思想却不同 不同于港版的精华“我想做个好人” 美版想讲的是每个人被注定的命运 整个电影比港版长了近一个小时 虽然把故事讲得十分清晰利落 却缺少了原版那种细腻和内涵 本人更倾心与港版。。
The Hong Kong version is much better.
这可能是分数最低的奥斯卡最佳影片了。不是怪它的质量如何,老马丁的实力在那呢,主要还是先入为主,港版无间道太震撼的缘故。
我佩服马导能把那么多好的题材好的情节,拍得那么拖沓,无聊,已经不是一次了,完全被他折服了,求你不要再浪费好演员了,别人演戏不容易。看完这个才发现港版其实多么的好看
其实无间道只是个片名,什么港版、美版,是截然不同的电影,互相无法取代
实在是很难抛开原作去客观评价这部片的质量,但两片的质感是截然不同的,老马将电影拍的非常美国化,把港版的人情味儿完全舍弃变成了一部冰冷理智的剧情片。偏偏被舍弃掉的,便是无间道最让我喜欢的部分
After watch this one I finally know how good the HongKong version is.
和港版完全两个味道,若说港版是个优雅的绅士,那么美版则是一个冲动的猛男,精致对比粗犷,文艺对比真实,相比之下更喜欢港版的细腻,不习惯美版的大大咧咧。
看完港版时,说实话我并不如朋友和舆论界那么的激动,觉得好但不至于推崇;看完美版,很为导演和偶像激动,最欣赏导演的利落干脆,电梯里一枪毙命,镜头毫不留恋的移走(港版绝对是时间与空间都定格在一个镜头,再配上抒情乐),干脆才震撼才黑帮才让人绝望!
个人 意见,和无间道相比还是有不同之处的,但是导演的有些表达方式,本人就不能领会了
差远了。比无间道差远了,比梁朝伟差远了。
虽然 又是马丁西科赛斯和莱奥纳多的老少配 但完全么有抓住无间道的精髓.......连‘对不起 我是警察’ 这种经典台词都给舍弃了...老马丁的败笔...翻拍果然没有原创来的给力...
就应该写出这样的剧本,卖美国佬便宜了。
8.5 还没看过港版,很喜欢老马丁的这个翻拍,将警匪斗争的方方面面展现的淋漓尽致,平行剪辑的使用突出了双主角镜像生活中的挣扎,一众配角的发挥同样出彩。最后三十分钟处理的出乎预料,表达着逃不开的宿命。
珠玉在前,小李也救不了。最可恨的是为了圆场面把内鬼崩了,Hollywood code吗?
MattDamon 纠结谎话王,Leonardo 分裂痛苦哥
不同于港版的华丽与阴柔,斯科塞斯选择将真实的暴烈之美进行到底,细节处的刻画颇显功力;无奈港版已太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