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算是囧瑟夫的代表作了,全片几乎就看他一人出彩了。
有趣而刺激的自行车题材作品,富有视觉冲击力,尤其对于像我这种偶尔飙飙车的骑车一族来说,很能揪心。
故事一般,角色多脸谱化,主要还是表现美帝的个人英雄主义,在本作中,就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骑士精神。
至于影片黑我天朝的桥段,就不置评说了,因为实在根本不算什么。
《致命急件 Premium Rush》也算是期待已久的电影,最早偶然看到这部电影的预告片,就被吸引了,后来网上看到了下载果断先睹为快。
打小喜欢骑行,爱上相关的电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电影故事很简单,纽约送快递的飞车党囧瑟夫同学为了华裔女孩送一件致命的快递。
快递是一张华裔女孩的女儿通往自由民主美利坚的船票,而坏警察想截下船票,囧瑟夫最后使命必达,联邦快递。。。
片中大量惊险刺激的飚车、出现了死飞、小轮车、山地车、公路车各种车型各种俊男靓女。
作为商业片有爆点有亮点。
但是,我更关心的是——骑车。
最早骑车是很小的时候的那种三个轮子的小车,跟其他小孩一起飚车,那时候的事情记得不多,但是我的那个小车我印象很深,有时候会在后边绑着个木头盒子,里边装上不知什么,用象棋钉上四个轮子,骑着满院子跑。
这车比我骑的那个好,还有车铃后来正经学骑车是妈妈二六的紫色的自行车,肯定是小学三年级之前的事情。
先学滑行,一只脚踩着脚蹬子,另只脚蹬地跟滑板一样。
记得小时候家门口是个两三米宽的胡同,小时候就在胡同里学,每天推这个车子滑过来滑过去,有时候掌握不好平衡,就骑到墙边了又停不下来,就蹭着墙停下来弄得胳膊上滑了好多口子。
后来学会了,但是车子太高,根本坐不到车座上,就只能站在脚蹬上。
爸爸的车子是28的永久,带横梁。
只能掏着骑(一只腿从横梁下边踩到脚蹬上),但是也骑的不亦乐乎,依旧是跟着孩子们飚车,在屯子里乱跑。
四年级的时候为了更好的读书环境我转学了,学校在爸爸教书的屯子离家较远。
家里从旧货市场买来一辆8成新的飞鸽20的自行车,燕把、蓝色,很好看也很好骑,跟我的个子正合适。
那时是我最开心的一段时光,每天早上爸爸骑车28的永久在前边,我骑着我的小车在后边跟着。
每天要从一大片农场横穿而过,路上基本上没有人,我就沿着爸爸的车辙悠哉悠哉的骑。
途中还会经过一段无人的高高的道口。
每次我都很期待火车的到来。
那时的火车还是蒸汽车,一路吐着白烟轰轰隆隆的驶过,五六十节的货箱像一道移动的长城,很是壮观。
晚上放学回家的路上我们骑得飞快,空饭盒在爸爸的车筐里叮叮当当的乱响,配合着爸爸链盒和车链的摩擦声,简直是动人的交响。
可能就是那时,骑车给我带来的速度和刺激,美妙和愉悦,让我沉迷于简单的蹬踏中了。
可惜5年级时搬家到市里,同样是为了我的学习,我转学到市里。
家里离学校很近,蓝色的小车也没地方放,自然卖掉了。
直到初中,因为路远又买了一辆二手的26的自行车,也是飞鸽的。
初中三年跟同学一起早出晚归,自行车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
补课的时候骑车在没人的街道上打闹,每天早上骑车到同学家楼下等他一起上学,放学也是一起走。
路上少不了的欢笑。
那时真美好。
还有一次是跟爸爸妈妈一起骑车去海边,那是夏天,到海边有接近30公里。
记得我们天不亮就出发了,一人一台自行车。
天刚刚放亮的时候,骑在静静的公路上,路边的住户的屋顶飘出炊烟,呼吸着混有烟味和牛圈气味的空气,偶尔会遇到早早出门的行人,他们好奇的看着我们三个呼哧呼哧的骑车,不知道是不是觉得好笑。
虽然家里离海边不远,但是那是我第二次看到大海,还是骑车去的,很骄傲的感觉。
站在岸边就觉得世界都被征服一样,小小的内心跟大海一样澎湃着热血。
但是,回来就没那么容易了,记得路上饿的不行,甚至揪了片树叶吃了。。。
那次真的很饿,以至于现在也有些饿了。。。
高中的时候课业很繁重,虽然换了辆全新的自行车(第一次拥有新车),但是再没有小时侯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了。
总觉得心里有重重的石头压着。
每天9点半放学,自己骑车回家。
会越骑越快,孤独的听着车带跟地面摩擦的刷刷声,耳边是呜呜的风声。
速度感带来的是一种获得释放的感觉,心中燃起了激情让双腿更充满力量。
大学虽然喜欢骑车,但是没有额外的钱买好车,学校丢车的事情在中国的大学也稀松平常,没法去买好车。
买了辆二手车,但是我经常骑车去环海,绕着海岸线每次三小时,基本上都是下午,落日的余晖洒在海面上,吹着海风,在没人的公路狂飙。
现在想想那时的海和山还会映在脑海里。
唯一一次远行是跟同学骑车去成山头,来回应该是120公里,早上5点出发,晚上8点回来。
一路上都是沿着海岸公路,高大的风车,湛蓝的海水,起伏的公路,绿树红花。
那次是一生值得记忆的旅行,虽然回来晒伤了,但是很值得,虽然车子不好,但是看到路上骑行的人依旧会竖起拇指大胜问好。
年少轻狂也就是如此吧。
现在呢,买了量好车,但是却没有了时间。
骑行、跑步、登山、羽毛球、看电影,周末的时间是极其宝贵的。
而工作的劳累也逐步侵蚀着自己对兴趣爱好的精力。
但是,我不会忘记买车的初衷。
因为我喜欢骑行,我爱这项运动。
总有一天,我也会去《转山》,我也要写我的《单车环岛日记》,我也会站长《北方的空地》上,我也会做一名骑行侠,走青藏、川藏、去新疆、去锡林郭勒去在中国的版图上画圈,去环游世界。
谁知道呢,反正,《不去会死!
》《车轮不息》吧。
朋友推荐才看的,以鉴是否真实。
这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情节牵强。
但是此片元素基本真实(此类职业,实拍街景,那具有深远意义的送货地址,传说中的蛇头,抹黑手段,以及爱管闲事的老美) 1. 关于bicycle messengers。
为啥会存在。
因为大都市交通都全球化地堵。。。
尤其是市中心之类的地方停车很不方便。
自行车就不一样了,没有停车限制,找根电线杆绑上那么粗的铁链就算搞定了。
在大街上也没有开车那么多的限制(单行道啦,红绿灯啦) 所以他们速度快,很有优势,尤其是那种几小时之内要从华尔街送到中城的快递。
关于那条锁链,是真的!!!!!!!
置身曼哈顿你更有机会看到的是‘中餐外卖’快递员,他们不一定戴头盔,但绝对肩上斜背着一条那么粗那么粗的锁链。
话说回来曼哈顿发达的地铁系统其实已经很便利,所以此类快递公司还有专门坐地铁送的。
又安全,又快,保证2小时内送达。
而且有‘每分钟’的GPS快件跟踪系统,比起一天更新一次的FEDEX,UPS那是牛逼了去了。
像影片中那段路,上西区到中国城,两小时的时限。
基本上做橙线就能到达了,费什么劲儿要找骑车的?
当然要是这一点被强化的话,这电影也没啥好拍了。
影片中的化解理由是小Joseph那个角色值得那位亚裔女子信赖。
2. 纽约实景取景肯定是在纽约的,后期特技估计在洛杉矶做的吧。
最开始取件的地方135街是有个大学,貌似CUNY City College.一路开下来应该是沿着贯穿曼哈顿的Broadway,因为到了上西区丫就像Park Ave一样中间有绿色隔离带的。
110街是中央公园北面尽头,所以到了100多街绕进也是有道理的,那一块道路只允许跑步的以及骑自行车的,而且人很少,越往南越热闹,也渐渐开始有机动车道。
出公园就是Columbus Circle ,再往下是时代广场,再往下28街那个坏警察蹲点的地方是花卉区,很多花店驻扎。
所以的确就是有很多花花草草的~~ 28街到唐人街没啥特色,难怪淡化了。
那个NYPD仓库看着也像在西边50-60街之间,也有可能在Chelsea pier那边,俺吃不准。
至于内部是否如此,我是更不得而知了。
3. Doyers Street唐人街那条街是很有意义的,才一个街区长,却是最早唐人街的三条街之一。
中间个拐弯叫做 Bloody Angle。。。
听着名字就很霸气吧~~是以前黑。
帮。
火。
拼出名的。
唐人街以前真的有帮派的,而且真的像香港影片中那么血腥。。。
电影教父中提到中国人俄罗斯人抢生意是真的,纽约很早期有名的大流氓还有的犹太人,爱尔兰,各色后裔,人才辈出~~我以前不相信,后来有个同学告诉我这是真的,因为他叔父涉嫌谋杀数人,至今在监狱中,这辈子算是出不来了。
当然现如今是看不到这么血腥的东西了,这归功于第二代第三代唐人街移民已经美国化了,主动配合警察端掉黑帮的。
你依然可以去看这街,去老字号南华茶室坐坐以前大佬坐过的位子,呵呵。
4. 蛇头,蛇头好吧,他们真实存在。
朋友问我身边有这种渠道过来的人吗?
有,当然有!
还很多!!!!!
最早合法过来的都是台山劳工,后来的是资产阶级逃难的,都顶不了多少人数,没有我们以家为本勤劳节俭的FF移民们,你怎么能想象三条街的唐人街硬是扩展到了并吞‘小意大利’的地步?
你怎么能看到当年风靡全国,残酷打击国人‘美国梦’的《北京人在纽约》?
但是。。。
‘不给坐飞机的蛇头不是好蛇头’!!!!
此乃N个生活在纽约超过10年的FF移民告诉我的。
so,他们都是坐灰机来美帝滴。
十几年前哦!!!!
他们说这种蛇头基本上做一次生意以后就没的做了,声誉不好。
集装箱这种的更是过分,纯粹属于捞一票跑路,不!
专!
业!
可是还是有人前赴后继去交钱,因为价格低廉。
唉!
电影中这个普通话都说不利索的亚裔美眉拿了至少4、5万美金,这个价是很公道的,照理应该坐飞机。
也是我感觉不妥的地方。
但为啥片中还是坐轮船呢?
我猜测是算作两个人了(母亲+儿子)人均价格低廉?
或者藏在货轮中比藏在货机中更容易?
5. 丑化中国,这讨厌的命题关于为毛她儿子离不开中国。
个人认为这个理由很牵强。
‘枪打出头鸟’ 写这种话题的文章多了去了,我就不信俺们ZF吃饱了撑的连写一些文章的人都要严防死守。
此类话题要在国际上造势好歹得有人非正常死亡,或者逃到印度去才能给禁足吧。
编剧你TMD也太鄙视我们ZF了。
不过此类现象也属普遍,道听途说的人很多,道听途说的编剧也很多。
即便编剧知道,人家也要照顾观众群体的政治取向以获得更多票房利润。
Joseph在另一影片Looper中也有这样的毁中国形象的场景: 未来世界是以人民币为主要流通货币的。。。
真心高级黑啊!!!!!
6.爱管闲事儿+自以为是的老美自己人写自己人还是入木三分的。
偶感觉三个快递员的性格都挺符合这两个特点的。
Joseph一开始也不过是为了工作,爱管闲事是发生在他知道实情之后的。
但是他骑车木有刹车绝对是太过于疯狂了。
美女快递也是因为内疚才参与到抢信件的活动当中的。
至于那个肌肉男,那是标准的自以为是典型。
但人家被NYPD削了之后,还不是爱管闲事儿的赶到唐人街去削那个脑残警察咩?
赌徒警察太假,太牵强。
一会儿被人家削,转身就一削俩,早干什么去了?
开着警车满大街的追一骑车的,就不知道调动警力吗?
反正也不是第一回滥用私权了!
知道这钱是母亲为儿子准备的还一点不在乎,有点太过分了,因为通常傻逼和冷血没啥关系啊!!!
倒是那个自行车警察是个比较诙谐的插曲。
总而言之算是比较快餐的娱乐片:速度激情+母子情深+黑帮暗斗+偷渡移民+纽约实拍+俊男靓女++++三俗编剧只是走出了电影院,还是别尝试没有刹车的单车了。
动作上非常惊艳,毕竟是2011年拍的电影,甚至是现在看来都不过时的效果。
但是歧视贬低中国人太明显了,甚至不加掩盖:1.那是2010年,中国福建省的通关口岸没那么落后,影片中拍的和清朝一样。
2.地头蛇、地下钱庄、偷渡客都是中国人,合理吗?
但是又很反逻辑,他们歧视中国人还和中国人做朋友,并且帮助中国人,说他歧视貌似又不合理……emmm。。。。
还有这个结局,太突然了吧?。。。。
致命急件 Premium Rush (2012)导演: 大卫·凯普编剧: 约翰·坎普斯 / 大卫·凯普主演: 约瑟夫·高登-莱维特 / 迈克尔·珊农 / 杰米·钟 / 丹妮亚·拉米雷兹 / 阿西夫·曼德维类型: 动作 / 惊悚官方网站: www.premiumrush.com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语言: 英语 / 汉语普通话上映日期: 2012-08-24(美国)片长: 91分钟又名: 超急快递(台)IMDb链接: tt1547234这个片子2013年就看了,前几天逛迪卡侬的时候突然对自行车起了兴趣,所以又重看了一遍。
本片既有很强的可看性,又有很高的专业度,值得推荐。
可看性体现在速度感上,具体体现在故事进展的速度感和画面的速度感。
本片的故事其实不复杂,但是编剧将多条线索进行巧妙的穿插,每当追逐戏告一段落的时候,就为我们抖开一个包袱,这种匠心独具的编排让影片的节奏非常明快,观众看的时候也始终保持盎然的兴致。
画面的速度感,显然就是摄影和剪辑的功劳了。
作为城市自行车题材的片子,高速摄影是不可避免的,本片在这方面做的很棒,在不同的运动状态,采用了不同的拍摄技巧,比如囧瑟夫逃脱纽约骑警追踪的时候采用跟拍,而无人追踪的时候,则用俯拍来展现他潇洒的骑姿,顺便让纽约街景为画面增添色彩;平行拍摄,在迈克珊农开着马自达追囧瑟夫的时候用的比较多,这样能增强两者你追我赶的紧张感。
另外,囧瑟夫急刹漂移的时候则采用了静止镜头,让死飞滑向镜头或者从镜头前滑向镜头深处,无形中拉开一条优美的流线,凸现死飞这项运动的魅力。
本片的专业度体现在不同自行车的不同骑法上。
片中一共出现了两大类自行车,分别是囧瑟夫和他女朋友骑的死飞,以及曼尼(那个借着醋劲撒欢狂奔的黑人兄弟)和骑警骑的城市自行车,其中囧瑟夫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死飞,钢结构车身,没有刹车,精简到了极致,他女朋友安装了一个前刹,正是这点不同代表了他们对骑车理念的不同,从而产生感情上的裂痕。
曼尼的车和骑警的车也不尽相同,曼尼的是价值4万多人民币的PARLEE手动定制版,骑警的则是比较一般的城市自行车。
囧瑟夫在本片展现了他精湛的死飞技术,如高速骑行过程中,两个膝盖和胳膊尽量朝里拐这个细节,就是为了尽量减少风阻。
另外,快速变道和漂移的动作也非常地道,最专业的则是他在警局的车库里骑着山地自行车跳过汽车车顶和房屋横梁,从警察眼皮底下逃走,不过几个难度最大的动作采用了全景,有可能不是囧瑟夫完成的,但即便这样,他也已经很厉害了,而且还很敬业,拍摄过程他的右臂摔破,缝了30多针,令人赞叹。
囧瑟夫女朋友则认为为了送个快递没必要把命丢掉,所以给前轮安装了一个刹车,但这个刹车差点害死她,因为她对刹车形成了信赖,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第一反映不是倒骑脚踏而是握刹车,所以车子前翻,人也摔得不轻,好在没有受伤。
摔一下也好,摔回了她对男友的认同感。
曼尼的的PARLEE手动定制版是本片最贵的一辆车,碳纤维车身,五道变速钢圈,车子的重量降到了极致,而变速功能让他得以在各种路况应对自如,尤其在中央公园上坡那里表现优秀。
曼尼这个演员也是专业运动员出身,从他紧致的肌肉和骑行时候的姿势可以看出。
事实上本片最后骑到华人街帮助囧瑟夫的都是专业的自行车骑手,他们有些在现实生活中也跟本片的角色们一样,做快递的工作。
死飞一开始是快递员的专用车,因为骑起来难度大、安全系数低而且车子本身不值钱,所以他们将车停靠在路旁的时候从来不上锁,交了快递就走,快捷方便。
随着运动理念的丰富化,死飞如今已经演变成一种有很高地位的自行车运动,拥有优秀的死飞技术的骑手,能得到很多人的无言尊重,他们有业余爱好者,也有一心一意从事自行车修理、销售业务的,行业不一样,但对这项运动的专注和虔诚是一样的。
对普通人来说,最好不要将死飞当做日常的交通工具,因为很容易出事故,像片中的囧瑟夫,就算他能确保自己安全,也严重影响了纽约的交通安全,让开车人胆战心惊,这总归是不好的。
PS.有着浓烈的爱国情怀,认为我国是银河系最好的国家的同学不要观看本片。
——————欢迎关注V信订阅号『野评人』
我昨晚看完的《转山》刚刚看完的《致命急件》,看到影评里有人说这片是最好看的关于自行车的电影比《转山》什么的好看的多,动作场面这个电影确实很好,但是看完这个电影深刻的觉得这个电影透露出的价值观很有问题《致命急件》,对于骑着不带闸的车在闹市区里横冲直撞致自己和行人生命于不顾还美其名曰“闸在人亡”不知会不会有跟风玩死飞不装闸被撞死的,《转山》中虽然主人公是一个没怎么骑过自行车的人去骑滇藏线这样无异于找死但是,剧情中的主任公确实为此付出了代价几度徘徊于生死的边缘,而《致命急件》中主任公为了帮中国人偷渡到美国看起来很合理但是实在是让我看着很不舒服,这种片子都能拿7分实在是很想知道这些分是不是都打在里动作场面上。
YSS RECOMMEND中国人在美国,不是开餐馆,就是搞黑社会;不是在日夜造人,就是在非法移民…… 大家都是同样做着美国梦跑到这片大陆,怎么高加索人就混到了华尔街和帝国大厦,华人就躲在了烟雾缭绕不见天日的地下赌场?
对此本片做出了简单的解答:你看白种人为了自己热爱的事物有多么拼命,踩着没车闸的两个轮子满纽约跑;你看他们为了自己所认同的价值观可以拿命来捍卫,面对黑道白道的围追堵截,小囧在所不辞;接下来再看中国人如何形成鲜明对比,一天打三分工的年轻妈妈为了生存生计移民大计做着根本不喜欢也不在乎的工作;再看剑拔弩张出了事情的时候,中国邻居一个个缩头缩脑关门闭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躲都来不及还管你这闲事儿?
最后,解救中国同胞于危难之中的,是为了信念拔刀相助的一群高加索人。
不少国人义愤填膺,高喊反种族歧视口号,抵制这种污蔑华人的故事情节和意识形态。
只是这世界上,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一个华人被其他种族看不起不是什么问题,大部分华人遭人耻笑就是真正的症结了。
美国人自己都承认了他们当中也充满了像那位既赌博又敲诈的流氓警察一样的人渣,为什么我们不能承认我们身上的劣根性?
对我来说,《致命急件》所表现的是两种文化的价值冲突:西方人做一件事情因为他相信那是正确的或者正义的,华人做一件事情因为他确定那是利己的。
并不是说西方人比东方人高尚或无私多少,他们只是生长在这样一个文化环境里,所以特别难以接受和理解华人的所作所为。
基本上,这就是一个美国国际主义屌丝大度英勇帮助中国不同政见屌丝顺利实现偷渡的自行车运动,顺便收拾非裔无脑肌肉男,抱回非裔大胸身材女的故事。
自行车是唯一亮点。
不过导演热捧死飞的意图太暧昧。
好比如今国内标榜文艺者热捧莫言肯定是不行的,而必须是小众非主流如 敏感词、敏感词 等,如果还是地下生存状态就更好啦。
当然死飞在美国文艺圈是火过的,可惜在祖国是不可能再现,似乎大家都在急切地忘记二轮国家的历史。
另外提醒广大自行车爱好者,刹车还是必须的。
好在本片并非老美主流意识形态片,甚至对道路安全这种千年话题也不屑一顾。
P.S.倒叙插叙手法太小儿科,倒不如去除。
P.P.S.顶一下片中手机。
影片的第一印象是,居然带有政治立场,还黑我大中国。
不谈政治的话,看完的第一感觉是爽,自行车版速度与激情,虽然在速度和敌人手段方面都和跑车版不是一个档次,却也在分分秒秒,车来车往中爽了一把。
而威利的职业素养也让人对快递这个行业,尤其是自行车速递员肃然起敬。
最想谈的是囧瑟夫作为一个名牌大学法律系毕业生,却选择了自行车速递员这样一个工作。
影片的一开始,囧瑟夫便自己道明了原因,居然可以骑车赚钱,这么好的事情怎么可以不干。
囧瑟夫把骑车视为自己的生命,没有速度,活着便没有了意义,他的人生如同他骑着的死飞,停不下来,也不想停下来,至于危险,他则是宿命论者,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羡慕这样死飞快递员的人生观,目标明确,享受飞速冲往目标的速度与激情,而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害怕却不担忧,只管勇往直前到达梦想的彼岸。
回顾自己的人生,漫无目的又好似闲庭信步,不是泰然而是茫然。
希望能找到自己所爱,纵然前路是独木薄冰,也必将无畏前行。
今天被这部电影恶心到,跑过来豆瓣一看——7分?!
给这玩意儿打7分也未免太膈应人,首先剧情就极为平常。
因为是自行车也绝不可能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大场面,也没有所谓主题升华文艺范儿,也没有特别有创意的点。
那么看啥呢?
囧瑟夫呗。
行了行了了不起的自行车运动爱好者们,我看见你们了,在自行车运动方面超过XXX电影和XXX电影?
大概吧。
不知道自行车运动的人是不会理解这部电影的乐趣的?
大概吧。
拜托,这是部电影,不是自行车运动宣传片!
而且我实在没看出来这部电影里有什么挥洒热血挥洒青春的桥段了,不就是几个箭头弯弯曲曲了一下然后囧瑟夫踩踩自行车吗……我不懂自行车运动,真的,但我觉得哪怕是校运会看起来也比这个惊心动魄点……然后,这部电影的主线是帮藏独份子偷渡啊……我说你们就不能有点骨气哪怕抱怨一下“唔这让我觉得有点不太爽”……吗!?
剧情苍白无力,音乐倒是当然挺好听的但是早就听过无数次了又不是电影原创,没有高潮没有激情没有文艺没有创意没有没有没有没有……!
除了美国式的政治正确以外毛线都没有!
——所以除了囧瑟夫还有啥可看的!
导演为了让这个无聊又苍白的故事看起来不那么傻逼,特意用了多线叙事,而他用的方式充满了“你看,爷跳到前面了,爷跳到后面了,爷又跳到前面了,爷屌吧!
”的得了智障还卖弄感……给五星的是什么心态啦!
给我一个给它分的理由啊谢谢你们啦!
#14thBJIFF No.6 @英嘉 无数的跟踪镜头和广角镜头轻轻地推进和拉远,提醒观众这对无名而孤独的父女所居住的土地是多么广阔,但同时两人又不得不被对方所牵绊拘泥于窄小的车厢内部,这或许映照着某种政治现实。
2024BIFF,6分,下班赶过去,困兮兮的路上在出租车上睡觉。在那一块迷路了不知道怎么走,好在群友及时指导我,男朋友又因为poopoo迟到了。片子就是剪成一个三分钟视频就能大致看完那种,一种风格而已,俄罗斯式美感,宏大粗粝壮阔。回到家都累死了。女主角长得好像[怪奇物语]的小11。
视听语言很棒,但总觉得没能和故事形成特别有机的互动(虽然故事本来就比较弱)
北影节第三场,感觉这也是新冠期间的隔离电影,茨冈父女的移动半岛铁盒。【为了看这片儿放弃了《找乐》4K修复版,又不甘心,反手买了两张票让爸妈去资料馆看姥姥家的“大楼”(西养马营工人俱乐部,开场20分钟有1分钟镜头),回来跟我说,你小时候“认”的第一个字就是“工人”的“人”,那会儿老抱着你在大楼前面给你指,然后你就跟晚报上找出一堆“人”……】
北影节 保利天安门风光不算优美,女主不算惊艳,节奏不算紧张很舒缓的一部行走电影,表意引而不发,再拍出两个小时也很容易。
3.5
#10537 #14th BJIFF# 2023电影人双周入围。差点以为是索科洛夫弟子的作品(不仅地理上有重合,气质真有点像哎),一部当代俄罗斯的洛丽塔,对俄罗斯广袤大地和荒凉的后社会主义风景捕捉得十分到位(中间还经过高加索地区了,确实听到格鲁吉亚语),最后的白海风景也真的很壮阔。流动电影车和盗版DVD真的是最迷影的故事了……#年度佳作候选#
抱着镭射灯让整间车厢不那么空旷,打开投影机让整座小镇不那么单调。卡车司机游走在寂寞的公路和泄欲的黄碟里,后面骑摩托车追上来同样孤独的灵魂。我跟父亲同在车厢里却无话可说,父亲和我都发生艳遇却都不快乐。前面鱼疫绕路,我们像风车园里的扇片。把母亲的骨灰撒向大海,也把自己的寂寞留在北方。
文艺少女和她爹的流浪之旅俄罗斯滤镜八米,我已经开始看个老毛子就觉得帅了
#Cannes2023
荒芜之地上失去母亲的青春期少女 面对的困境与成长 全片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昏昏欲睡,场景萧瑟,和寒冷潮湿的、无处投放的情感。故事性实在是没有,运镜手法也有点复古,所以会有点晕,睡了半小时……
沿着老塔的脚步走来,往凯鲁亚克的方向走去。
胶片的质感太美了
终究我还是不适合看这种过于平缓意识流虽充斥氛围意境但故事性缺失的片子,虽然vanlife是我很感兴趣的题材,但毕竟看无依之地的时候我也睡着了!
最开始,父亲开车,女儿在后座吃泡泡糖,莫名有种《洛丽塔》的感觉hhhh
不懂评论说的什么“故事”“叙事”,好震惊,这种弥漫出荧幕的张力与情绪竟然无法被感知。无言的隐隐对抗的相互厌弃又牵挂的父女关系,女儿反复追问的未来,被甩在时间外的村子与放电影的游牧民族,揍人也被人揍的男人,那么想去的海边原来是为了撒下妈妈的骨灰,一夜的放纵与回归……草原上飙车带起沙尘的镜头太酷了,那瞬间觉得幸好我有来看
3.5+,俄罗斯大师片,痛苦与破败的想象。
3.5
BJIFF 女儿很美,对俄罗斯又多了点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