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去看了电影。
本来是看差评好评都说能沉浸式做驴才去看的,结果看下来也不是特别沉浸。
主要我一开始以为会大部分是驴视角,但还是拍得比较像第三视角的“一头普通驴的一生”。
不算好看,也不算难看。
6分左右吧。
感想如下:1.拍得像教观众如何解读镜头隐喻的示范片。
导演有种怕观众没看懂上个镜头,所以手把手教、在后面镜头特别明显地给提示的感觉(“看好了!
之前那个镜头是这个意思!
/注意!
这里是个呼应,你们猜对了吗?
”)。
挺适合电影新手学习解读电影的,能获得一些这方面的成就感。
但如果看过一些电影,或许会觉得有点无聊和肤浅。
2.接上条结尾,“有点无聊、高潮很少、拍得有点浅、隐喻太容易懂、平淡”都是中肯的批评。
不过,如果真的简单把驴代换成人解读,普通人的一生也就是这么“有点无聊、高潮很少、有点浅、没太多深刻隐喻、平淡”。
有一个永远怀念却回不去的不知道是否被记忆美化的过去和理想,不知道接下来会被命运带去哪里,不知道这个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不知道此刻的好事会不会紧接着乐极生悲,能讲出来博大家一笑的事情也就那么两三件而已,面对恐怖只能做最简单的反抗谁也救不了能自己跑掉就很不错。
从这个角度看又挺真实,挺切合主题。
3.克制评判导演拍某一片段是讽刺还是颂扬的下意识。
这是最近读书和看电影特别深刻的感受。
人很容易在自己get到某段隐喻的兴奋时刻同时就做出导演是在讽刺该现象的判断,但或许这种最容易做出的价值判断可以稍稍延后。
比如开头动物保护人士反对动物表演,将驴子从马戏团解放,但实际上驴子一直都在怀念马戏团时的主人和那段时光。
在动物保护人士出现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去想“啊,是讽刺”,或者更进一步,“是讽刺打着自由解放旗号的政治运动”然而这样想是否反而是这一呈现变得扁平了呢?
动物保护人士所说的话语、理念真的十恶不赦、完全错误吗?
说不定正是反过来,这些词汇都是好词汇,这些举动也都秉持善意,那么为什么细化到每一个动物身上的时候,似乎没有词汇那么正确、那么好呢?
如果我们用讽刺一笔带过,那么是否这种呈现本身的复杂性、多面性会遭到削弱,变成二极管中的一极呢?
这并非说做这样的价值判断不好或是不应该,而是也许我们可以把这种判断稍稍延后,首先去看呈现的事实本身。
这样也许能看到更多东西。
4.一些印象深刻的镜头:(1)树林有一段是全红色滤镜的俯拍,林间湍急的河流在滤镜下特别像生肉,溅起的浪花就是白色脂肪,纹路非常类似。
(2)有一段驴子站在大坝前,然后转俯拍大坝水的镜头。
因为坝和水底是黑色,水是白色过渡到灰色,俯拍看坝和水流非常像驴子的毛。
就像是用手捋过驴子背上的毛的过程。
(3)有一段驴子被暴揍的剧情,实际上不可能真的揍驴子,所以被揍后的一段是用小机器人表现的(是四条腿特别像驴腿,又细又长的笨笨式小机器人),颤颤巍巍,跌倒爬起,看着镜面似的湿掉的地面里的自己,这个办法还挺聪明的。
5.最好的部分:配乐。
配乐实在太令人惊艳了。
小驴的命也是命,Lv lives matter.为了防止以后忘掉这个片子……做个记录,eo属于马戏团,有一个美丽的女主人,但禁止动物表演后,小驴被某机构收走,在那里继续做驴打工。
小驴负责搬运马匹要吃的草料,但小驴并不太想干活,可见即使是驴,也是不想工作的。
小驴闯祸后被送到了农场,美丽的女主人最后来看了它一次。
当夜小驴出逃,穿过偷猎的树林,有蝙蝠的隧道,到了一座还没苏醒的城镇,紧接着被消防队带走。
但小驴比较幸运,路过的醉鬼把它解救出来,小驴继续奔跑,搅乱了一场球赛,被当做了吉祥物也被当做了报复对象,小驴挨了一顿闷棍后被送去动物医院治疗,治好了却也难逃打工命。
这次的工作是驮着被电击安乐死的小动物们,小驴不想打工,踢了工人(不知道踢死没有),最后被当做食用肉卖给了火腿厂。
路上小驴搭载的车的司机因骚扰女孩,被报复,一刀下去一击毙命,警察来了,小驴又自由了。
小驴被一个看起来流浪了很久的人带走,这人和他的继母有一腿,一些小妈文学,小驴再一次看到了半开的门。
小驴没怎么犹豫,再次出逃。
最后,小驴在一处肮脏的围栏里,等待它的是熟悉的电击声。
最后的最后,为勇敢小驴提一杯。
2022年的戛纳金棕榈提名电影,曾经多次在b站刷到,但却一直未曾打开观看,今日先浅看了2分钟后就补完了全篇。
首先电影主角并不是人,而是一只驴EO,电影通过一只驴的视角经历了一段公路电影式的探索,最终走向落幕的故事。
电影结尾随着EO走入牛群,伴随着一声“嘶”的电击声,电影戛然而止。
电影主角是动物,自然跑不掉的是动物保护话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只会喊口号的动物保护组织,嘴上口口说些保护动物的话,倒也没有起到保护动物的作用,再者还是反映了当下社会中动物所经历的虐待和屠杀。
电影以驴的视角见证着人类社会中的种种场景,以一个独特的角度切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再者导演为了让观众能够沉浸其中,故意才总了大量驴的主观视角,同时通过大量的驴的主观想象式的画面让观众更能够将自己带入到“驴”这个身份之中。
导演也使用了大量的红光和蓝光以映衬幻想和现实,同时大量意识流式的画面也使得EO似乎具备了爱,具备了气愤,具备了悲伤。
电影中EO有过两次呐喊,一次是在咖啡厅前,一次是在花园中央,但不论EO的叫声如何撕心裂肺,似乎电影中的人(以及观众)都无法获得它的想法,也无法与之沟通。
而伴随着EO所展现出来的人性,不由的让我反思人是否有些时候也像EO和这些牛一样,随着指挥的大流而行,直到那一串电流通过身体,再去后悔也再也来不及了。
导演对于EO状态的把握也十分惊艳。
通过对EO的眼镜的特写,将EO的心境通过这扇窗户透露出来,扣人心弦。
除此以外导演在构图和画面的构建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大量的镜头下环境中人类和驴的表现形成了对比,同时还能保持着画面简练的构图,确实极具功力。
个人评分:8.23分,新颖又动人,以驴喻人,十分推荐。
又是一部为视听疯狂鼓掌的片子!
电影的故事情节就是EO历险记:这只叫EO的驴被动物保护协会从马戏团解救出来之后,服务马场,服务人类,丛林历险,进入城市被消防员逮住,卷入足球纷争被打,被救起来又为了保护其他动物惹祸,当肉卖掉又意外逃出,被土豪捡回家又因思念马戏团的主人再次逃跑,最后意外顶替了一头小牛被咔嚓了…
我觉得特别精彩的是它的逃跑和惹祸:故意搞翻马场的柜子,踹了杀害小动物的人,影响进球还被打了,到处乱跑自己勇闯天涯…看到这些都觉得万物有灵,导演想展示的他的思考都藏在行为里。
没什么台词,人物也都是配角,观众就跟着驴的脚步走,借着驴的眼睛看和观察。
导演没有给出任何态度和冲突,但这些“冷眼观察”也展示出了大量的人性:EO被爱过,作为伙伴他有名字有尊严,这也是他坚持要找到主人的原因;但这一路上看到了杀戮,疯狂,冲突,伦理等等人与人和人与动物间的矛盾,这些也正是我们应该看到和思考的现实。
精彩的不是故事,而是如何摒弃语言,用视听展示一些动物的视角去描述人的生活和社会观察。
电影一直以来是融合的创作,文字视觉听觉配合去讲述和传达。
这部电影显然是更加侧重去使用视觉和听觉进行传达的!
光线的运用堪称一绝,大量的红色和蓝色,配合蹦迪似的魔幻音乐,4:3画幅下的大场面和驴的眼部脸部特写,实验性艺术性拉满!
作为电影来说,故事性确实弱了一些;但从艺术观影的角度确实是审美上的享受。
EO,一头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的工具驴。
开头迷幻灯光,搞得的好像人兽X情节,然后就是一个精神不太正常,至少看上去是自己养活不了自己的姑娘,用一块胡萝卜杯子蛋糕,骗了一头驴的感情。
驴本来挺好的,从马戏团解放到一个小农场,马戏团里它瘦骨嶙峋,农场看起来规模也不大但是至少没虐待它,但是,一头驴决定不了一部电影的走向,它被导演安排去追一个人类,在一个月黑风高,路上出现了被水冲走的癞蛤蟆,死掉的狼?
活的乌鸦,人看起来会很怕,但是驴怕不怕另说的一段路,总之,导演觉得驴也是会怕这些的。
人类的世界怎么会有一头驴的思想空间呢,驴果不其然的被牵扯进人类的纠纷,被打进了动物医院QAQ ,好不容易休养过来,导演加了两个回溯镜头,驴又必须为了那个姑娘的胡萝卜杯子蛋糕上路了。
二次被人类一厢情愿的拐跑。
最后被一群牛羊挤着混进了一个农场。
可怜的驴,导演还是继续拍<<与安娜的四个夜晚>>这种纯人类的电影吧,别来霍霍动物了。
这是一次独特的旅程,跨过不同的种族,体验悲欢离合。
在电影《驴叫》中,导演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以一头驴的视角出发,带领我们见证了它那充满奇趣的一生,以及它所经历的各种喜怒哀乐。
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驴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生命、情感与命运的影片。
《驴叫》采用了非线性叙事方式,将驴子的生命历程切割成多个片段,每个片段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种非线性叙事使得电影更具有跳跃感和深度,让观众在短暂的时间内体验到驴子生命的丰富与多彩。
虽然电影的主角是一头驴,但它所经历的各种情感与命运却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再仅仅是一个动物,而是成为了一个承载着人类情感和命运的象征。
驴子在电影中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自身的荒唐与丑陋。
当驴子在颠沛流离期间遇到不同态度的人时,我们仿佛看到了自己在面对困境时的种种反应。
这种角色的塑造使得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驴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情感与命运的影片。
电影通过驴子的视角出发,展现了一个充满爱与痛苦、快乐与悲伤的世界。
驴子在电影中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自身的喜怒哀乐。
同时,电影也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与珍视,让我们意识到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善待和尊重。
这种主题的探讨使得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性的影片,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
电影中的镜头语言也极具特色。
导演大量使用了红色滤镜等镜头语言,使得电影画面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将驴子的情感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特写镜头让我们能够深入到驴子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它的恐惧、快乐和疑惑。
这部电影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精湛的表演,成功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为观众带来了一次深刻的观影体验。
它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出色的视听语言展现了驴子的生命历程和情感世界。
同时,电影也通过角色的塑造和主题的探讨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价值观。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性的影片,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
它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尊重每一个生命。
EO先在一个马戏团固定与一个女孩搭档演出。
每次女孩喊EO的名字,EO都非常享受被女孩抚摸、搂在怀里许久许久。
由于法规,女孩和EO被拆散,双双泪下。
被集中、转手、运输,无论落在哪个新环境,EO只要想起女孩就会逃离。
漫无目的流浪遭遇不同人类的友善、伤害、收留和虐待,无论环境优劣都会因为想念女孩而毅然继续流浪。
流浪虽自由,但比起与女孩相处的又显得孤冷失落和茫然。
遇到一大群牛让EO禁不住走入,驱赶的农民清楚知道EO不是牛,但依然无视地把欲将闪躲的EO赶回。
随着牛群拥挤着往前, 影片在摄影上频繁采取近距微距、低机位和中心清晰四周叠晕的镜头效果来体现EO视角;而当影片需要向观众传递什么时,又采取符合人类视觉习惯的标准焦距和广角来,无形中搭起了感同身受的桥。
整部影片的电影音乐尤其让人印象深刻,不同类型和合适的位置,使原有已极美的视觉呈现更富有感染力。
看到结尾,感觉像被一只手狠狠插入胸口捏住心脏一般的痛。
眼神忧郁、生性社恐的驴界梁朝伟EO原本是在波兰马戏团过着幸福快乐生活的一头普通驴,后因新出台的动物保护法被迫在混乱又邪恶的人类世界里连环肇事逃逸,最终突然又自然地命丧意大利屠宰场。
EO在自己驴生的平凡之路体验快乐与痛苦,遭遇好人和坏人,不断肇事,一直逃逸:在前主人面临“我和驴打滚你吃谁”两难抉择时被残忍抛弃;被村口梅西队邀请参加庆功派对喝啤酒;被对手巷尾C罗队拖到小树林暴打;被路过的波士顿机械狗拯救;一脚踹翻电击小动物贩卖皮毛的邪恶人类......电影《驴叫(EO)》是一部以驴为主角的公路电影,关注长期受苦的动物,质疑功能失调却仍不知疲倦地重复野蛮行径的人类社会。
一路上,EO经历喜怒哀乐,感受并忍受命运之轮碾碎自己的纯真。
这部片拿到了今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评审团奖,遗憾的是,因为戛纳电影节不供应胡萝北,主角EO并未出席。
波兰导演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Jerzy Skolimowski)历时2年辗转波兰和意大利拍摄本片,在片尾,导演特地强调,本片中没有动物受伤,甚至在接受采访时还强调,“电影拍摄期间,一些剧组成员暂停吃肉”。
该片可以说是法国导演罗伯特·布列松 (Robert Bresson)于1966上映的《驴子巴特萨 Au hasard Balthazar》的当代欧洲版,通过驴在不同主人手中被虐待、贩卖及屠宰的经历,以冷峻驴眼审视荒诞人类世界的善与恶。
据不可靠消息来源,片中多次出现的绯红色是波兰国旗颜色之一。
相传在被瓜分前的波兰,绯红色因价格昂贵,是贵族特享颜色,并被看做是贵族的象征。
而在片中,绯红色代表血腥,也可能是EO的自我觉醒。
就在你沉浸到片中对自然和动物的颂歌氛围时,法国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Isabelle Huppert)开始出场摔盘子。
这个出场就像这一句在本评论中的存在一样 —— 突兀又不得不突出强调一下。
对不起,我和导演一样,都想蹭一下于佩尔的流量。
查拉图斯特拉宣布上帝已死后,人们以驴为神,国王、教皇、魔法师等等“高等人”跪地膜拜驴,称颂驴“你只是一味走自己的路,而不管人类的是非曲直。
你的天地是在善恶之外。
你的天真就是你根本不知何谓天真。
”我是个怪圈,子非驴焉知驴之乐,当EO被屠宰时,突然熄灭的那道独一无二的内心之光是什么?
不要觉得生命委实难以承受,我们不都是可爱的背负着重担的毛驴吗?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Eo 作为故事主角的Eo是一头天选之驴,它有自己的名字,它虽在马戏团身不由己,但有位会祝它“心想事成”的好友Kasandra;它的驴生经历丰富,在马戏团、养马场、驴棚、养貂场和牛牧场都有着工作经历;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它总能解锁生命新篇章,并且顺利通关。
最重要的是,它总是知道何时该出逃,仿佛,按人类的话说,它能一直跟随自己心底的声音。
影片利用场景色彩来暗喻主角处境的处理方式是很讨巧的,充满着白色光影镜头象征着Eo的自由意志,而每当画面变成腥红色,就意味着Eo接下来又要落入人类手中了,这也在提醒着观众,角色此刻终究是“被人类选择”的存在。
红色的画面,如一开始Eo的马戏团表演;在养马场奔跑的骏马;出逃的Eo被抓捕队带走;还有机械狗找到被打晕的Eo的场景。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安排机械狗的用意,虽然它救了Eo,但它是人造的动物,是冰冷的探测器,终究也归于人类控制。
而不单单是Eo,影片中的人类也无一不被人所制衡,尤其Kasandra,片头马戏团中她也陷在红色之中;随后她不得不与Eo诀别时,导演巧妙地让她被摩托车尾灯的红光包裹着;而在Eo到了意大利小哥家,得以在花园里悠闲地散步时,它脑海中却闪过旧友Kasandra的呼唤,这个单人镜头也是猩红色的。
Kasandra和Eo,是同命之人,却不是同道中人。
自然光下的画面看起来就舒适多了。
就像Eo在被旧友舍弃之后,撞开栏杆朝着月光跑去的画面;还有它随意大利小哥回家的远景;再如Eo牧牛时温和的日光与配乐。
特别是在Eo第二次出逃(从意大利小哥家)的时候,大门自动打开,它便毫不迟疑地踱步出去,逃离了只有人类的庄园。
这里和随后牧牛场景的衔接处并没有红色画面出现,我的理解是Eo从安逸中逃走完全是它自己的选择,或许是觉得孤独,或许是更加向往动物的世界,而它是如何得到牧牛这份工作的,我们便无从得知了。
Eo的独自冒险,让我联想到了黑塞的主人公之一,悉达多。
黑塞笔下的主角们,尤以悉达多、哈勒尔、辛克莱为代表,他们的人生旅程总是以探索“我”为主线,一直孤独,也一直奔波不停,从未在某一种生活模式中停留,度过下半辈子。
Eo也是如此,它的两次出逃与《悉达多》中主人公神奇地相似。
第一次,悉达多从红尘中逃离,他身上的铜臭让他厌恶,他反思着、呕吐着,随后轻吟着心中的“唵”,他晕倒在了树林里。
而Eo的第一次出逃,在险些被射杀之后,它看着郊狼奄奄一息的可怜模样,仿佛自己也喘不过气了,转头向着日出跑去。
而日出,变成了旋转扭曲的猩红色山景,中间矗立着人类建设的风力发电机。
第二次,悉达多经历了与妻儿的团圆和与孩子的矛盾,从亲情的课业中醒悟,离开码头,坚定地走向林中,融入统一。
Eo的第二次出逃也更加光明和潇洒,它的脖子上自此没再出现人类套上的缰绳,它也可以自发地走出那扇铁门。
在走进影院之前,我未曾预料到,我会从这头少言寡语的驴身上获得此般的勉励。
除去某些共鸣之外,它有着我向往却不具备的一种灵气和勇气。
它作为人类绝对权力下的“牲口”,它是活着的。
或许它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它一次次主动逃出困境,向着未知走去。
Eo比我勇敢太多,它如同那一群不甘在人类社会化当中溺死的修道者,他们注定是孤独的,是“异类”。
可我们在有限的记忆中只活一次,何不将它付诸于发现自己内心的声音?
哪怕面对的未来仍是命运的巨轮,哪怕我们穷尽一生也未必能做到,但我们会像走出庄园的Eo一样,面对敞开的大门,步履坚定。
附上黑塞借悉达多之口所言:“一个探求之人,往往只关注探求的事物。
他一无所获,一无所纳。
探求意味着拥有目标。
而发现则意味着自由、敞开、全无目的。
”
用驴子,加上公路电影,来看人情世故,见证生命的历程,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趣的生命体验不用太多语言,矛盾冲突更多的放置在人之间的情感冲突,让一个看似动物电影,却多了更多的人味儿,红色的低调,让生命更加张扬,把故事和电影语言结合,我想做的恰到好处。
电影是有语言的,除了故事好看,更多的是你可以在每一幅画面里呼吸到不一样的电影空气。
动物权益保护主题电影。一只驴的奇异旅程、驴眼中的世界以及既温暖友爱又奇怪愚蠢的人类。结尾走向屠宰场,有点伤心。
它只是一头普通的驴,没人会像马一样给它洗澡,它的同类们安于现状,在农场里吃着胡萝卜,它更像是堂吉诃德的坐骑,充满着和他一样的自由精神。
6.5/10。我对动物拟人化的电影实在无感,抛开子非鱼的讨论,《驴叫》像一篇当代的伊索寓言。观众随着驴的POV视角窥探社会的一角,政治、运动、动乱、阶层、情感等等等等,人何尝不是一种牲畜?马的旋转奔跑致敬了电影的诞生。摄影是不如《贡达》的,也不如《奶牛》自然,但本片有一股老年人的可爱劲。最不喜欢的一点是用美好女孩当成驴的精神寄托,于佩尔客串只起到了给电影增加“星光”的作用,弊大于利。(以前一直觉得驴蠢,现在仔细看发现好可爱,甚至产生了想养一只的冲动)
驴:在干嘛?
倘若说环游了整个欧洲的这只小驴真的代表了某种团结欧洲的精神的话,那欧洲的精神真算得上是海德格尔式“烦”的化身,忙忙碌碌地要和如此多的琐碎的、庸俗的人事打交道。人世间的叙事已经如此俗套大拼盘了,驴眼里的2001式大地漫游就更显得无厘头。它的起飞和这个世界的现实问题毫无关联,正如它背后的导演视角直接擦过人类飞向苍穹,根本不会对此在有任何Nachsicht 还是Rücksicht。所谓伟大的自由是一场逃避的盛宴。
小驴子有什么坏心眼呢
5/10 Donkey simulator.
#25th siff 确实看不懂,大概驴不是马,是个底层的符号。过渡的大自然空镜头和于少女绝美。
有点失望 不想多说
本来期望看到的是先锋影像,结果影像风格杂乱也没什么创新,故事语焉不详莫名其妙,情感也因此显得矫揉造作,只有配乐过于抢戏?#SIFF2023
3.5。神圣而天真的动物、愚蠢而自私的人类。
我的感觉是一个 i 人沉浮在世界里被牵着走,见证了一些荒诞和无语,但自己毫无办法,再加上大环境不好连生存都成问题。是的,它在一开始被裁员了,然后辗转于投简历和掉坑之间,偶尔回忆过往但往事如烟,一直在追寻也一直在覆水难收,祝它好运吧。有些画面绝美,4k 高清很赞。
这部电影非常非常可怕 我就想起来我看见套圈游戏中的大鹅,大鹅知道被套上就要走了,就要死了,大鹅躲着每一个圈,每一天都是生死循环。
去年戛纳评委会大奖、进入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波兰影片,这位84岁的老导演竟然还参与过波兰斯基和瓦伊达早期电影的编剧和演员,资历够老!这么大年纪还痴心戮力地做着电影视听语言的独特表现,拍一个驴子的视角的“公路片”,可谓艺术之心不老。只是情节过淡,处处猜谜难懂,无法让人共鸣。
一头驴的奇幻漂流,很多地方没搞懂,涉及哲学政治和地缘文化的问题,不是很喜欢,但是观感很特别
勇敢驴驴 不怕困难
在夹缝里拼命寻找他原先的纯粹
真正的在把驴当成角色在拍,有很多驴的主观,也用了很多独特的镜头去拍驴,让观众更容易就和这头动物产生共情,被困在车里望向草地上奔跑的马时的羞愧、处在欢呼人群之中的不知所措等;甚至还拍了驴的意识,困境时会对女主人产生回忆、思念。于佩尔段落,其实和被杀的司机、群殴的球迷等等段落一样,不过都是借一路颠沛流离的驴之眼,来看这世界上荒谬的人类。只是电影在驴的行动线上做了大量的省略,稍不留神就很容易搞蒙,驴怎么一会儿在这一会儿在那。第一场戏的视听很棒,更棒的是驴逃走至森林一段,影像观感极佳氛围营造到位,不觉间已与驴的恐惧与迷茫感同身受。当动物与人产生情感后,动物协会再以保护的名义把动物带走,是真的在为动物考虑还是是一种缺乏人道关怀的形式主义?是为了剪彩时一乐?正如片中不断出现的红色一样,痛苦且残酷。
驴之公路片
这头驴真可爱。人间真操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