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蒙古人
Gitarrmongot,The Guitar Mongoloid
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
主演:Mikael Allu,Bjarne Gunnarsson,Erik Gustafsson,P.A. Emanuelsson
类型:电影地区:瑞典语言:瑞典语年份:2004
简介:一群把腳踏車掛上路燈的狂野少年,一位有強迫症的女人,三個拿著真槍真彈、在週末夜玩俄羅斯輪盤的酒友,加上總是在街角鬼吼高唱的唐氏症少年,組成了這部奇異而帶點哀傷的佳作。導演一鳴驚人的首部長片,精準而幾近「偽紀錄片」式的場面調度,透露了創作者對電影媒體比說故事更有野心的企圖:讓電影成為社會的實驗室。详细 >
★★★☆
被没收的吉他、被偷了挂在路灯上的自行车、无法停止旋转的轿车、荒谬的黑气球讨论。一些尝试,有些零碎。
若没有友邻@blood orange独家翻译的字幕,我根本不会有机会看到如此充满乐趣的电影作品,感谢至极。
鲁本奥斯特伦德的早期实验影像,大家显然都是对结尾的气球产生深刻印象。这种东西还是得看jamesbenning,但是我觉得没必要。可以去看罗伊安德森学习一下。瑞典语mongo是唐氏综合征的俚语。所以是《弹吉他的唐氏人》,不是吉他蒙古人。
大平光的运用范例
與開場瑞典電視節目歡愉景觀成強烈對比的Korine式社會觀察,放入類似Roy Andersson(幾乎)一景一鏡、固定鏡頭並遊走紀錄/劇情界線的敘事策略,企圖不差,執行也算到位,只是瑣碎到近乎沒有情節,角色缺乏吸引力且面貌模糊,最終恐怕無法挑戰觀眾的價值觀,僅存的效果只是無聊…
论各种难以解释的人类行为…鲁本奥斯特伦德在他的长片处女作中聚焦放大了人们很少暴露,但又普遍存在的“古怪”举止及其中的破坏倾向。坦诚质疑大多数人对于“正常”的定义,而对表现对象保持善意的幽默感,与片头飘扬的瑞典国旗相比,结尾的黑色气球恰似我们不愿承认的人性真相。
不知所云
#桃花岛观影团#最后随风飘逝的气球很加分。谁要是把我的自行车串上路灯我也会抓狂,还好我没有自行车。人的无聊和寻乐往往能做出许多不可思议的举动。路人送的弦拨、用马克笔画下的背部纹身、感冒了也要接吻、每次解决麻烦都要默念“这是最后一次”……身为人和人的可爱由此展现。
简直无聊至极…根本无剧可透就别标剧情片了,也就只能当实验电影看…确认奥斯特伦德受罗伊安德森影响很大。北欧惯出来的反社会/非理性/无聊的人们,哥德堡。全靠结尾那个气球提气。
问题不在于趣味的高低,电影里呈现出的是生活的常态啊。“垃圾袋”们一直都在,但是我们好像瞎了,盲的只能看见精致、阳光,拒绝一切黑暗、腐朽、恶臭。我喜欢这部电影,是它有告诉我平常那些主流没有告诉我的,即主流之外。不全是“我”的问题,我也并不孤单。
好无聊,黑色垃圾袋气球结尾不错
完全跟唐氏综合征没关系,连隐喻都算不上
結尾垃圾袋黑色氣球,越過上空,把自己的以為為其註解。沒有觀點下,就情節串連有些乏味,但人的冷漠因而體現而出。失控的車子,乞討彈琴的孩子,偷竊單車的青年,偽紀錄固定長鏡頭,反社會的觀察,金髮男孩,瑞典人代表。三男子的信任遊戲,馬賽克模糊人臉。
很有意思
这样的开山作确实可以称得上喜剧了。有很多很有意思的点,诸如打马赛克的男人,漂浮的黑色气球…总体上是很松散呀,但不断进步^^
Ruben 这部有点儿融合了哈内克冰川三部曲时期的情绪温度与罗伊安德森的人物素材画像。固定镜头观察视角,展示几组非正常哥德堡人,剪辑点设计有时候通过大远景,自然的闪电或是超过 3/4 画面占比的阴云来调剂,形成松弛感。最让我疑心的两组人物即唐氏吉他少年与强迫症独居妇女的相遇,且前后呼应了小混混们弄自行车的桥段,导演伸手干预的烙印太明显。结尾的黑气球讽刺一下显得无力软弱,前面的种种冲突和问题又把“记录”姿态抬高轻浮。
没找到字幕,瞎看了
勉强两星。罗伊安德森大弟子奥斯特伦德,同样是作为北欧人的冷幽默,一镜一场冷眼旁观,但包袱抖的就太枯燥了,几场戏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无厘头式的逗乐,配上纪录片般的马赛克和消音,只能算小年轻玩个形式罢了。
病态社会别有用心的静观。高歌,疯闹,丧笑,一度重回《笑笑小电影》,但炸裂开的多是些冷漠与麻痹的情状。男人与小男孩互动的那段天真,大概是少有的温度。通篇看下来,特别特别心疼自行车。然后是路灯。(#桃花岛观影团#,夸不到字幕君,夸下校对@blood oran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