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简单的故事拍那么装逼干什么,这电影真是看哪哪装逼,而且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都能拍到让人看的云里雾里真心不容易。
导演基本上没什么想法,我看他是想拍一部情色片,但是审核又没办法通过,于是想着法的往这方向靠,最后就弄得不伦不类,最滑稽的还属结尾,到最后钱还是充公了,这电影本身就不咋地,再加上审查制度上的各种造孽,最后就成了这么个烂尾的东西。
炎热的夏日到影院观看《热带往事》,得庆幸影院里的冷气开得够足,否则电影里那股燥热、炙烤、粘稠、聒噪的南方夏日的压抑氛围,可能会让观众也不禁焦躁起来。
《热带往事》海报1997年南方夏日这样一个夜晚,年轻的空调维修工王学明(彭于晏 饰)开着一辆破旧的车准备赴约,一头挣断绳子跑出的牛挡住车的去路。
王学明只能拐道,点火抽烟的瞬间分神,车辆发出巨响,王学明的鼻梁骨被撞出了血,他撞到人了,并且逃逸。
电影采取倒叙手法,观众已事先知道王学明被关在监狱,但无从知晓,人是不是他撞死的?
逃逸的他是如何入狱的?
王学明(彭于晏 饰)车祸之后,惶惶不可终日的王学明犹如某一具行尸走肉,他的灵魂似乎从身体里被抽出,他寡言、走神、失眠。
彭于晏特意为角色减重32斤,形销骨立、拉碴的胡须、偶尔无神的双眼,让王学明有一种濒临崩溃的脆弱感。
但在底层社会摸爬滚打的他,又是警觉的,发现危险来临时他竖起敏感的神经,散发出狠戾而危险的气质。
疲惫的豹子仍然是一只豹子。
彭于晏为角色减重王学明是难以名状的人物,他脆弱与危险并存,时而狠戾又时而温柔。
唯一可以笃定的是,他是孤独的。
电影里除了偶尔出现的女友外,观众无从得知他的社会关系,大多数时候,他形单影只,在有着不断滴水声的肮脏混乱的出租房里,挨过一个又一个孤独且煎熬的时刻。
车祸成了王学明的梦魇,这是他仍保善良的症候,他区别于电影里的冷酷杀手。
王学明多次回忆起撞人时的场景,每一次撞人的回忆各不相同,就像一个做错事的人,无数次在后悔中想象着去改变错误。
王学明的记忆也是电影的叙事结构。
它不是线性叙事,而是多时空叙事。
正叙、倒叙,各种手法看似随意又有序地穿插,甫以如梦如幻、湿热不安的视听语言。
这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台风到来前那个迟滞的午后,昏昏欲睡,亟需一场大雨带来片刻的清醒与清凉。
惊恐中的王学明《热带往事》是带有一定观影门槛的电影。
对于非文艺片爱好者的观众来说,慢节奏的前半程是不小的挑战。
虽然电影充分发挥了“电影是做梦的艺术”的魅力,但南方燥热难安的梦境,的确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沉浸其中。
也许是好奇,也许是怜悯,也许是被她犹存的风韵所吸引,王学明慢慢靠近他撞死的人的遗孀梁妈(张艾嘉 饰)。
有人说张艾嘉是中国版“伊莎贝拉·于佩尔”,这真是恰如其分。
这样的年纪仍然优雅、漂亮、温柔的女演员很多,但张艾嘉是鲜有的能够在大银幕上流露出一种坦荡的女性性吸引力的。
不要误会,这不是以男性凝视的眼光看待女演员,而是想说明张艾嘉构成对“少女感”的一种挑战——年纪与性感并非负相关关系。
梁妈(张艾嘉 饰)所以《山河故人》里,似乎也只有她能够与董子健演情欲戏。
在《热带往事》里,观众同样隐隐期待着她能够与王学明发生一点什么,因为所有的氛围都到位了。
玲珑的身体曲线,垂下的肩带,脸上渗透的汗水,伤心的过往与不为人知的孤独;这时突然闯进一个精壮的男性,瘦削掩盖不了他五官的帅气,并且他们莫名的投缘。
发生点什么是水到渠成,不发生点什么也仍然暧昧不明。
两人的关系微微暧昧什么也没有发生。
反而是在敞开心扉后,王学明向梁妈坦言:是我撞死你的老公。
让王学明始料未及的是,梁妈说她老公不是死于车祸,而是有人朝他身上开了两枪。
冷酷杀手登场,章宇饰演的瞎子登场,《热带往事》进入了另外的叙事节奏,犹如从王家卫的片场进入某一部黑色电影的片场,视听语言保持着连贯性,观感上并没有很刺眼的断裂感。
电影后半部分传递给观众的紧张感——相信我,也许并不逊色于我们在电影里看一部恐怖电影。
年轻的导演温仕培的确有着压不住的才华,他将电影视听语言的魔力发挥到极致,凭着光影、声效的调度配合,让警察追逐杀手、杀手追逐王学明这两场戏,给观众带来出一种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极致惊悚。
子弹仿佛会打到我的神经上,以至于我一再捂住我的耳朵。
章宇在电影中客串瞎子豆瓣短评上有人写道:“上联:地球最后的夜晚,下联:南方车站的聚会,横批:热带往事。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概括,因为三部电影都是典型的风格化叙事,视听语言上的作者性要大于故事本身的叙事性。
而这三部电影,也都与戛纳有缘分,毕赣的入围一种关注,刁亦男入围主竞赛,温仕培入围特别展映。
让人惊喜的是,《热带往事》是温仕培的首部作品,他才30岁出头,未来大有可为。
这几部作者性尖锐且鲜明的电影,无一例外都因为文本的暧昧遭遇两极分化的评价。
在批评者看来,导演将绝大部分时间精力投注于视听语言的钻研,却忽略了故事本身,这让文本过于单薄孱弱。
这也是《热带往事》面临的最大争议:文本太单薄了。
电影的确在主题上没有太大的社会批判的野心。
就像电影英文名“Are you lonesome tonight”所寓指的,它更多只是想讲述庞大的都市里,漂泊的灵魂的孤独,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羁绊。
这个故事可以发生在南方的广州,可以发生在某个遥远的国家或地区;故事发生在1997年,也可以发生在2021年。
王学明因为半路上一头卧倒的牛人生改变,这种人生中的小意外每个人也可能会遇到。
电影虽然落在具体的时间语境里,但它讲述的是跨越时空的漂泊、孤独、羁绊和救赎。
当王学明出狱时,此前的颓唐邋遢一扫而空,白衣在身,又是清爽的少年模样。
就像一场燥热难安的梦境醒来,吹来一丝拂面的风,让人心旷神怡。
导演在这里跟观众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
但没关系,哪怕梁妈没有来接他,但王学明奔跑在阳光里,露出微笑。
发生点什么是水到渠成,如果没有的话,那份暧昧也值得珍藏。
——首发澎湃新闻·有戏——
1.男主灵魂抽离,明明一个市井小民的身份,硬是可以演出对模特女友熟视无睹、对肇事逃逸转头就忘,你以为他撞人了每天都诚惶诚恐,并没有,他非常巧合地偶遇了女主,又非常冷静地把她空调泄气然后递卡片去她家修空调、吃饭、约会、祭奠、散步、开车兜风…….并且做这一切都同时,他真的是面瘫,这让我想起吴签…..2.女主不得不说是全片唯一的亮点,我没看过新闻,但看得出导演想表达的是女主平时喜欢搞破鞋?
老公死了才每一个月就跟男主好上了。
并且表演极其隐患又暗含萌动,特别是街坊大妈来家里的时候,她完全不悲伤,并且谈话间不经意间的看一眼镜头的方向。
但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导演确实没讲清楚。
为什么老公死了自己一点也不伤心,为什么看上了男主,因为他帅还是因为他性格像流川枫?
为什么最后那五万块她上交了却没有再见男主一次?
3.街坊大妈,也是本片为数不多的,可信度极高的角色。
无他,中国的街坊大妈就这德行,浓妆艳抹的打着安慰人的旗号去寡妇家开趴体。
非常可信,就是讲话的背景台词有点不真实4.可有可无的警察。
王砚辉仍是一副痞性,老油条的样子。
但是片中从有人自首、到抓嫌疑人、到审问嫌疑人,没一点专业度,审人这么和蔼可亲你能审出个屁来!
抓人又抓得莫名其妙,人家犯了什么法你倒是说一下啊,搞得好像他才是主谋一样。
最后主角落网好像跟他也半毛钱关系没有。
人家撞人又没摄像头拍到、车子一洗衣服一换,明明就是完美犯罪了,最后抓到他是因为有人来抢五万?
问题是凶手被板砖拍死了,你咋知道五万的事情?
男主要是咬死一句不说呢?
5.智商不在线的凶手。
从全片他赶在巷子、公寓开枪杀人可以看出是个悍匪。
但是为什么一开始追凶的时候看到男主撞人之后又折返拿钥匙,自己不敢一枪毙了他?
明明周围连个人都没有,这么好的机会,杀了之后开车逃离现场,钱拿到了还多一辆车。
总比你后来杀的士司机、房东老太好得多吧?
其次你既然开头就没跟上男主的车,那你是怎么知道去拿东西的人他拿的就是五万呢?
是根据他开门的号码?
还是根据他 的包?
还有你到底是是在哪个地方蹲了多少天才等到男主的?
是怎么保证没有错过来取包的任何一个人的?
既然你都知道了包在那里,能不能大胆点,骗一下老太就说钥匙丢了,包放了十几天。
或者买根撬棍,知道在哪在撬哪,不知道在哪选个深夜一个个撬开。
总比你杀人越货好得多吧?
最后拿着手枪被一个电工空手拍死…..
还记得毕赣的《地球最后的夜晚》么?
还记得刁亦男的《南方车站的聚会》吗?
《热带往事》就好像这两个电影糅合在一起的怪异产物。
《热带往事》不是犯罪片,而是披着犯罪片外衣的反类型艺术片。
想玩“反类型”,对于经验不足的导演来说是非常冒险的,玩不好就成了毫无意义的装。
很可惜,《热带往事》里面没有惊喜。
既然打定主意“反类型”,那悬念、戏剧冲突、感官刺激什么的,就要能掐就掐了,因为这些东西不够艺术,不能满足导演的野心,所以就要在你刚看得起劲的时候掐断,比如彭于晏撞人之后掐戏,切到张艾嘉老年生活的平淡日常;彭于晏和歹徒扭打在一起就掐戏,切到老保安听章宇翻唱猫王的老歌《ARE YOU LONESOME TONIGHT》(选择这首歌也是为了反类型而为),导演想方设法不走“低端类型片”路线的雄心壮志,值得大家的勉励。
很多观众在某瓣上留言,对于张艾嘉和彭于晏没有发生感情戏感到错愕和失望。
影片用了一半的篇幅安排了两人的互动,但却对于剧情的推进毫无作用。
彭于晏接近张艾嘉是为了赎罪,那张艾嘉呢?
这么个奇怪的、“修空调的”人,在她老公被杀后接近她,如果她对其毫无兴趣,那又和他在一起干嘛呢?
好吧,就当这也是反类型的一部分吧!
如果两个人真搞在了一起,那不是太“低级趣味”、太“俗套”了!
不行不行,干脆拉倒吧!
所以彭于晏帮张艾嘉追凶,一方面是为了赎撞了她丈夫的罪,一方面是出于阶级感情,其他的什么歪心眼子都没有。
如果你因此差评,只能说明你欣赏水平太低!
还有很多观众留言,质疑彭于晏的演技,咱还真别错怪人家了,反类型片里怎么能突出演员的表演呢!
任何对于戏剧性的强调,都会让电影变得庸俗、变得类型化,而大大降低其艺术性,最好越“不演”越好,越“自然”越好,这是导演在做减法,和演员的关系并不大。
事实上,《热带往事》的剧情全靠类似希区柯克[惊魂记]的刮擦性音乐来推进。
其实这个音乐做的非常“类型片”化,与影片整体的“反类型”基调毫不搭界,既然反类型,那就要在紧张的时候放欢快的广场舞音乐,或者干脆去掉音乐,不让功能性的BGM降低了影片的艺术性。
本片还特别费眼睛,金黄色的滤镜、大红色的滤镜轮番使用,白天是“金色年华”,晚上是“致命诱惑”,让我感觉好像进了影楼。
反类型电影经常能给影坛带来惊喜,比如哈内克的《趣味游戏》,比如罗伯特奥特曼的《陆军野战医院》,或者昆汀塔伦蒂诺的《杀出个黎明》,甚至动画片《怪物史瑞克》,都是不走寻常路的经典示范。
《热带往事》乍看起来很美,但是金玉其外,空壳一个,除了磕磕巴巴地讲述了一个并不复杂的案件外,空无一物。
说到底,本质只是一部不成功的类型片而已。
我的确是不喜欢过于真实的电影。
原因很简单,真实本身极具荒谬感,而且是偏离逻辑的荒谬感。
这或许是因为旁观者和当事人的不同信息掌握和立场。
王学明接近梁太可以说是有动机无目的。
他要和自己撞死的人的家人产生联接,这是心理补偿因素作祟,但他要怎么补偿,要不要补偿都没有预设目的,就是走着看。
我去做了是对于自己内心产生愧疚的心理补偿,这种补偿在你去做的时候就已经完成。
至于结果,并不重要。
因为大多数时候我想要补偿已经足够抚平愧疚感,至于你是不是得到补偿了。
反正我已经做了。
他去大排档调查死者,去火车站取包,是在已经被梁太告知丈夫是死于枪杀之后。
其实不用管真实的致命伤究竟是什么,当出现了这不是你的事的可能性,大多数人会马上认可。
所以王学明之后的行为,就更难以用常理解释。
如果一定找个理由,我想就是保护欲的产生让他对自己存在有了更强烈的认同感。
他一下子从杀人犯,变成了能帮你找出真相的人。
这种认同感对一直处于社会底层的王学明来说,具有某种意义。
我一直在想他第一次去梁太家修空调,正遇上一大批邻居去安慰梁太。
刚刚丧偶的中年妇女,家里有一个年轻的男子。
但所有人都没对他的存在产生任何反应,而他也兀自搬梯子修空调,就像在这同一个屋子了有一个物理屏障,将他和所有人隔开一般。
所以我想这或许象征着他在这个社会根本不被看见。
影片另一个过于真实的地方就是留白太多。
钱哪来的,杀手哪来的,王学明和梁太关系究竟为何。
不知道,你可以随便想。
就像酒桌上听到朋友谈论的八卦,我有个邻居怎么怎么样。
你再细问他细节,他会说,这谁知道,但一定是……。
一定是什么,就留给你想了。
“当代导演不顾题材的需要,以为低调灯光本质上较“严肃”和“艺术性”。
他们拍出一些根本不必要如此黑暗的电影,在电视上用录像带或光盘的方式播放时,经常看起来暧昧难懂。
” ——《认识电影》看待这部书中的这句话,突然就想到了《热带往事》这部电影
《热带往事》是今天庆端午合生汇电影马拉松里我最喜欢的一部。。。
这是一部观念和思维都相当现代性的电影作品,这是一部导演处女作,却已经有了完整的视听美学和个人风格,且并不晦涩。。。
对于普通观众亲和力角度,在《暴雪将至》和《路边野餐》之间,故事没什么看不懂的,但电影创作元素的丰富性就不好说了,如果是专业电影从业者,可以从这部并不依赖大制作的电影中,看到各种主创的思考、探索与努力创新,可能对于观众,就是这个语焉不详的犯罪片吧,其实是蛮大的误会。。。
首先是暧昧,有叙事取舍的暧昧,视角的暧昧,人物关系的暧昧,内在表达得暧昧。。。
暧昧并不是不清楚,而是对不确定性的接受,对于观众,暧昧往往关乎于认知与感受力边界。。。
其次是不和谐,很多场戏都在营造丰富的不和谐的视听组合,建构氛围,营造情绪。。。
声音和音乐搭配得非常好,很多场戏,有特别明显致敬大师与经典作品的痕迹,无论是希区柯克、科波拉还是阿彼察邦,总之给了我很多联想,但我并不觉得做作和刻意,完全是作品本身给我的自由联想,这不正是欣赏电影的一部分吗。。。
还有关于创新,我看了前15分钟,就猜想这个导演不会满足传统的视听语言,估计会有所新探索——果不然,他通过章宇客串的盲人歌手视角,尝试用一种盲人心理蒙太奇手段来进行叙事,且进行视角的混合与错位,非常新颖,也很大胆,这是今天一口气看五部片最让我觉得有意思的几分钟。。。
我不知道这个导演来自哪里,但显然是有备而来,且野心宏大,因为至少从这个故事来看,《热带往事》完全不关心“中国”,也就是说这个故事是世界性的,片中所有的中国元素都不重要,导演的表达和观察是世界性的,并不本土化,可能也特意回避本土化、年代感。。。
这个特点到底会发展出什么,要看导演第二部才会有相对靠谱的答案吧。。。
总之,这是一部少有的思考成熟,且非常专业的电影制作团队的新锐作品,值得各种称赞。。。
连续电影马拉松看片就会有串台效应,王砚辉扮演的警察持枪狂奔抓嫌疑犯,没跑几步就呼哧带喘,我说,不对呀,你不是全程马拉松都拿下了,咋还跑两步这么累🤣🤣🤣刚才手欠,去看了一下豆瓣,各种不友好的评论实在无语,的确太多网友自己看不懂且无知,又高高在上的感觉,其实对于一些特别通俗的娱乐电影,当然观众可以自由踩踹,观众部分的意义就在于此。。。
但如果遇到不确定好不好,在自己感受和认知边界之外的作品欣赏时,我觉得还是可以先了解一下专业人士的观点,再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不然真的徒增噪音罢了。。。
感慨的是在首映上听到了导演对彭于晏的评价。
“他喜欢当演员,也愿意为之付出努力,他演得很好。
”其实观影的时候就能感觉到,这次的彭于晏跟我印象中的彭于晏是不一样的,暴瘦之后的他很难让人联想到之前在聚光灯下星光熠熠的样子,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修理工,有懦弱,有凶悍,有善良,有谨慎,也有一部分人性固有的贪婪。
特别是他抢了小孩子的烟,还欠欠地揍了人家两下,顺便抢走火的样子。
混不吝得很生动。
说回电影本身,虽然新锐导演,但不得不说宁浩选人的眼光真的非常毒辣,电影的运镜氛围我都非常喜欢,而且情节和人物也很经得起细品。
我说一个细节,电影开始的时候有一幕是张艾嘉扮演的那个角色老公死了,一堆街坊邻居围着她七嘴八舌地安慰。
她酝酿了许久,最后面有难色的说了一句“我哭不出来。
”那一幕真的,好妙啊。
我不是一个特别专业的电影观众,但每次有好的作品出现的时候,都会由衷的感到高兴。
热带往事就是这样的作品,希望它能被更多的人看到。
电影放映了5分钟。
四个小姑娘,打着手机的闪光灯走进电影院磕磕碰碰的寻找自己的位置,然后其中一位又因为奶茶的问题进出了电影院两次。
他们在观影的过程中,不断地分享着着剧情的发展总是,总是需要其中一位女生的讲解才能够明白电影的内容。
她们会像上课接老师的话茬一样对着屏幕和前排发挥自己的接话能力。
她们看到广东队话还会兴奋地去模仿。
看到东北台词的搞笑笑得花枝乱颤。
她们乐于分享自己准备的饮料,一杯杯的打开易拉罐。
她们享受膨化食品的美味,嘎嘣脆响和咀嚼的声音透过她们的口腔和电影声音交相辉映。
在电影结束之后,她们愤怒地表示没有看懂,她们说彭于晏的演技不行,她们对于彭于晏没有卖肉愤愤不平说浪费了影票钱,她们说这个电影就对这个电影又臭又长,并决定,以后再也不看了。
她们同仇敌忾。
最后她们走出了电影院发起来AA收款。
热带往事 (2021)6.12021 / 中国大陆 / 剧情 悬疑 犯罪 / 温仕培 / 彭于晏 张艾嘉
我得说,她们确实影响了我的观影体验。
这部电影有相当多的无伴奏,只展示角色之间的剧情互动,主要体现在张艾嘉和彭于晏之间的对手戏上。
或许如果是一部比较吵闹的商业片,也可以让各种音效和紧凑节奏让我忽略她们。
糟糕的观影体验确实让我无法沉浸,她们就像是坐在我身后不学习捣乱的同学,不断的扰乱着课堂上的秩序,不断刷新自己的存在感。
_______分割线__________我在观影之前也看了一些豆瓣的评论,评论中不乏一些难以沉浸,觉得电影索然无味,吐槽导演炫技的声音。
这让我也是抱有一个踩坑的心理准备而步入影院。
如今我看完,我思考了一些这电影之外的事情——这些评论。
对这几个小姑娘而言,她们一定觉得自己时间被辜负了,浪费的时间看了这么一部糟糕的电影,还觉得自己的票不值,不值得花钱去看这么一部电影。
他们还会有可能会来到豆瓣写一下差评,但我觉得他们这种人是真的没有前进下去,或者说他们不属于这部电影。
很多人应该是冲著彭于晏而来。
一定程度上彭于晏代表了一种流量,但是这个电影不是一个流量的主导的电影。
可能彭于晏在转型,为他而来的观众没有做好观看一个慢节奏,拖沓电影,这方面的心理准备。
所以在短评的热评中,我看到了有人直接表示,想要看彭于晏和张艾嘉直接做爱的画面,对于剧情避而不谈。
这种电影是需要一定的的耐心去观看的我想到之前一段时间,大家有一些人连指环王都没有足够的耐心去看完,所以关于这一部节奏如此之慢的电影,有一些人没有耐心去,看完也就显得情理之中了。
如果说要给还没观影的人,一些建议的话,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一个带有一定门槛的电影,他是一部慢节奏需要沉下心静下心安静的去看了一部电影,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商业片,他的节奏背景音乐音效等等的都没有多么的出彩。
他能够做到的,就是在导演为你再讲一个故事。
而我作为观众安静的专心的去看完这个故事就好了,如果要是想要看大制作,想要感受震撼的效果,那我真的不推荐你来看这部电影也不推荐,你去看这部电影。
他不属于这类观众。
《热带往事》上映了,我有幸参加了首映观影并听导演讲述创作思路。
比起中文名字,电影的英语译名其实更为直接的表达了导演的创作意图——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这是一部叩问人心的电影,却有着微妙的治愈力量。
它令我感动,因为它呈现了生而为人的孤独和困局之中,奋力地疗愈和救赎。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受就像它的英语译名,是一句深夜里温柔而直接的关切。
每个人至少有一次,在深夜难眠的时候,渴望着某个人这么问我们:“你孤独吗?
”关于孤独,导演在放映后采访中给出的观点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生活中的偶然性,且往往是独自面对。
这非常接近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中所说的“存在孤独”。
我想就“孤独”结合电影,谈谈两个话题:电影中角色孤独感的类型和来源,以及人为什么孤独?
电影中角色怎么回应这些孤独,对孤独我们能做些什么?
孤独其实有三种类型人际孤独,俗称寂寞。
当我们身边没有人,或者心里没有可信任的人时,或者与人关系疏远时,我们会体验到这种孤独。
缺少朋友、缺少亲人、缺少恋人……都会很容易触发这种感受。
这在电影里体现非常明显:丈夫和儿子去世了的梁妈(张艾嘉),没有家人没有朋友的王学明(彭于晏),抱怨不知道王学明在想什么的学明女友(姜珮瑶)。
心理孤独,这个比较复杂。
它指的是一个人不了解自己、不理解自己、不相信自己、不接纳自己、无法自主,一个人压抑或完全无视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欲望或情感,一个人切断了与自己情感的连接。
在电影里王学明做出了一些他自己当时也不理解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做”的行为时,便是心理孤独的状态。
存在孤独,“个体和任何其他生命之间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鸿沟”“即便是和别人有着最圆满的沟通,或者有着最高程度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整合,这种孤独也不会消失”。
因为没有任何人可以替另外一个人去承担死亡和自由责任。
想想看——无论老师家人同学朋友怎么支持我们,高考我们还是要自己考,那份紧张焦虑无法被分走;无论我们多么想替我们爱的人受苦(甚至死),实际上我们无法免除别人身上的苦难和终有一天会到来的死亡;无论我们怎么要求别人帮我们拿主意,实际上连“你帮我拿主意吧”这个主意都是我们自己定,而后果也是我们自己承担(高考专业父母帮选的话,如果不满意,难受的还是我们自己)。
存在孤独是生命的背景,无论我们怎么回避和掩盖,它都存在。
生活中的偶然是必然总有一天会发生的,它必定会将我们带到存在孤独的眼前。
就像电影里王学明里电影里的那场意外车祸,以及随之而来的恐慌、后悔、罪疚感,他的女友没有在现场就注定了难以感同身受。
电影里的警察陈耳(王砚辉),独自面对同事被罪犯枪击致死的情境,他也要面对内心的罪疚感:“如果我当时没犹豫或者追得更快些,也许同事就能活下来。
”面对现实、面对他人、面对自己内心的强烈而复杂的情感(电影里主要是恐惧、罪疚、丧失感),是回应孤独的有效方式,尽管极其艰难。
王学明从打算自首,接近梁妈,坦诚罪疚,到最后面对罪犯;每一步都走在心理艰难的自我救赎和修复上。
人会恐惧即将到来的审判,恐惧监狱里的生活,恐惧不被原谅,恐惧看到自己造成的悲剧,恐惧自己即将面对的挑战。
但王学明没有回避,他带着恐惧,持续地走了下去。
王学明显然是一个从来都深陷人际孤独的人,电影中没有任何他的亲人朋友,只有一个女友而两者互相取暖却交流不深。
如此孤独的王学明,能够共情丧偶丧儿的梁妈,在陪伴梁妈,也给自己赎罪的路上,王学明又何尝不是再陪伴他自己呢?
梁妈成了王学明生命里有着深刻连接的人,而这其实是王学明克服了无数恐惧之后的选择。
王学明无法和女友谈心,这种人际孤独是常见的。
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我发现人们经常会有一系列的想法,阻碍着自己与他人的联系——不想给别人添麻烦;不想谈起自己也没想通的事情;不想触及自己痛苦的心情;认为说了也无济于事、得不到帮助;害怕自己不被理解;害怕自己被背叛。
这都是人际孤独中,人们常见的想法。
尤其是当我们有一个巨大的令我们恐惧、羞耻(或罪疚)的秘密时。
梁妈也有恐惧,她恐惧再次触及自己的丧子之痛(所以王学明看着家里的遗物时她制止了),她恐惧未来可能永远孤独(所以她想过投河自尽)。
在电影的最后,梁妈开始试着和新认识的人讲述自己的故事——她曾经的孤独,成了如今与人建立关系的桥梁。
如何面对孤独,尤其是存在孤独?
当人际孤独被驱散的时候,存在孤独也就变得相对可以接受了。
偶然性让人孤独(梁妈亲人的意外去世,王学明的意外车祸),但也给了人联系起来的机会,这需要一种非同一般的勇敢。
在电影里,梁妈和王学明都有这种勇敢。
“我并不害怕,那群星间的虚无没有人居住的星际。
它就在我心里,恐吓我的, 是我自身的荒原。
”——罗伯特·弗罗斯特这两句诗很美丽的描述了存在孤独,也暗指了回应的方式。
存在孤独,是宇宙空间里的黑暗背景、虚无空间,是绝对的主导。
亿万颗太阳,也无法照亮整个宇宙,夜里总是黑暗居多。
人际关系,人和人之间的故事,就是那些星光,即便它无法照亮夜空的全部黑暗。
但只要我们愿意鼓起勇气和力气抬头,星光很美,黑暗依旧,星光很美。
在此谢谢导演,给我们每个人的存在孤独宇宙里,多添了一颗星星。
最后我想稍微补充两点,关于罪疚感和创伤后应激反应。
王学明在车祸之后的情绪状态以及在监狱中的连续噩梦,都是一种创伤后的应激反应——目睹了死亡的人往往会这些反应。
在心理咨询领域内,有一个观点:很多人犯罪犯错,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有罪疚感,他们渴望被惩罚。
这点在电影里有明显的表现,王学明曾经在街头上参与一场本来与自己无关的斗殴。
因为只有接受了惩罚、完成了弥补,人才会真的原谅自己并且释然。
在电影最后,王学明离开监狱后,我们才第一次看到他轻松的表情,因为他知道无论从法律或道德情感上,他都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责任。
只要他还在监狱里一天,他就不会真的原谅自己。
出狱代表着,他完成了法律意义上的赎罪。
可是如果我们仔细思考,王学明的罪疚感不一定是合乎逻辑的(虽然合乎人之常情),因为车祸完全是一场意外,换做其他人在那条路上、那个时间开车,极有可能同样也会有车祸。
王学明本身也是意外的受害者,他受到了极大的惊吓。
但情感(在这里特指罪疚感)的妙处就在于——即便它们不合乎逻辑,依旧可以存在。
这种把本不存在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的情感,是罪疚感的来源,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深刻联系的强大力量。
如果不是有那么强的罪疚感,王学明是没有动机去接近梁妈的,他也就无法将从自己的人际孤独中救赎出来。
从这个角度上看,哪怕是痛苦的情感,也是宝贵的。
毕竟,没有情感(对自己或对别人)才是最寂寞的。
确实十分热带,看着都热。广州浮光掠影,电风扇和窗扇,一张一张憔悴迷离的脸。主题模糊,前半程主打伦理成分,其实这样走下去就挺好,后半程却主打犯罪惊悚,实在是有些浪费大好题材。镜头和音效过于模板化,能看出导演处处用心良苦,但是不够灵活,略刻意生硬。补几个个人认为不错的镜头:警察局里她咽下杯子里的水,像咽下了许多话;磨脚的凉鞋,随意而又充满性暗示的手指;面包车帽沿下吞云吐雾,眼神逐渐失焦。忧郁的热带。
被低估了。章宇唱的英文歌与听众群体略不搭。
短评里“半成品”的概括精准。
我可能这辈子都不喜欢上宁浩的“坏猴子”计划了。剧本孱弱到一句话就可以说完,结构剪辑的也非常老套,在风格和打光上和“最后的夜晚”至少差了十万个“南方车站”,彭于晏就算瘦成约翰尼德普和中年版吴彦祖也没办法掩饰他不会演戏的事实。如果瞎子和影子杀手要是都是章宇演的话,或者维修工和未亡人还能有更进一步的故事,可能我还可以再给一星。哦对了,声音很棒,配乐也还很不错,lonesome tonight完全没有发挥意义。不过应该庆幸,半老徐娘(褒义)的张艾嘉延续了当年山河故人的风韵犹存,中年女演员的戏路,因她而美丽。最讨厌这种徒有其表的形式主义,叠印一次还可以,连续叠,再加上太刻意的蒙太奇,看的我真的是emmmm…
电影院看这种视听语言讲究电影非常舒适,可以看出青涩,但温导有前途。
影片的中英文片名都暗示“窒息的暖昧”,可惜并没有呈现。张艾嘉和彭于晏就……很客气的感觉。要想用镜头营造出气氛,对色彩构图配乐等等的美学要求太高了。剧本也不行,台词毫无趣味,后半程干脆弃疗了就生推。天赋不足的导演,不要乱搞时间线,你没这个操控观众情绪的能力,想多了。先把故事讲顺把人物塑造好把文句理通顺,然后在伦理情感和犯罪悬疑里挑一个作为主线,贪多嚼不烂;最后用尽全部气力搞个名场面。
这片里干坏事的都是东北口音,操。
焦黄的色调、刻意的浅景深、总是下着雨的潮闷天气、夜间晃动的身影……都在向观众强调,这是一部文艺气质十足的影片。然而在强烈风格性的视听语言之下,却是文本层面的刻意和单薄。以黑色电影式的犯罪故事为基础,用文艺片的手法来讲故事,已经成了华语电影的一种风潮。说好听点,叫模糊类型片与文艺片的界限,寻找多样性表达;不好听的就是两边都想占着,却未必两边讨好。导演有意打破线性叙事,把情节打散重组,但故事的底子太单薄,难以撑起对人性正邪的拷问,以及救赎的主题。特别是彭于晏和张艾嘉两个角色。感觉像在两个层面表演,互相之间的关系显得含糊莫名。《热带往事》有着一个极具野心的片名,充满强烈的形式感和各种可供解读的意向,遗憾的是,文本和角色关系的孱弱却让影片厚实不起来,难于回味。
7/10。南方的暴雨和潮湿的丛林,在一股饱和色调、浅焦画面的特意烘托下,将具有地域色彩的热感缭绕于银幕之中。但地域氛围无法转换到人物内心的‘‘燥热’’,观众看到行车途中挡道的牛又被牵着走过凶案现场,后目睹了王学明参与街头斗殴、警察与罪犯巷弄枪战等奇观,却感受不到一丝景观承载的社会内涵。对个体作案动机和探究社会原因,都需要很高的艺术深度,前半段王学明和梁妈近乎母子的暧昧关系,基于大量日常的细节铺垫(进屋修空调的王学明需要蹭一下鞋子,梁妈拿出冻肉敷一敷王学明被催债人打伤的地方,王学明陪梁妈选墓地或吃饭时梁妈夹来的红烧肉),但负罪与救赎的个体议题快速消散,后半段的追凶由非线性的人物心理活动推动,却找不到一个足够涵盖所有元素的主题,去连接碎片化的故事,影片无力探究深层的犯罪问题,但必须给一个结案的成果。
空调开得很大,旁边的大妈瘫在电影院的座椅上,大屏幕上的光影不断变换闪烁……脏泳池、人形模特、一头牛,看着彭于晏的帅脸,我感觉做了一场梦——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新晋导演处女作通病:画虎不成反类犬,想法太多执行力太弱,讲好一个故事的基本功都不具备。视听>故事,技巧>感情,形式>主题。只见躁动热带气息,往事却含糊不清。许多配角仿佛只是来匆匆走个过场,功能属性太明显(对说的就是章宇)。一手好牌打成《风平浪静2.0》,文艺犯罪片一旦剧作层面不过关基本整个废了。
丑化东北人
有点懵…有的片(比如鸟唱)完全想象不出他是怎样的拍摄思路但是看完就是觉得特别好,有的片,好像完全能get到思路大部分片段也约莫是做到位了但是看完就是毫无感触😅…要是不在一个频道也算了,但这片的那些招数根本就是我的范围内啊…略受打击,值得反省…哦不对,这应该就是我抗拒的那种“没有把人物和表演放在第一位”的作者电影吧
個人覺得比南方車站好的點在於沒有南方那種刻意的獵奇感,整個作品不諂媚,故事存在合理性。缺點在於劇本較弱,懸疑色彩其實不算很濃厚,倒是張艾嘉和彭于晏兩個角色的人性倫理部分更值得去寫。很喜歡影子殺手那一段,鑰匙的聲音營造了極佳的恐怖感,令人不寒而慄。演員方面張姐最佳無疑,嫵媚多姿、風韻猶存。
最早版本的海报很喜欢,摄影和构图很美,这些一星。悬疑犯罪反面教材。
精彩啊。。只是相信张艾嘉的选本眼光而已,没想到得到这么大一个惊喜。
一场车祸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男女主人公其实都是寂寞的,主题曲Are you lonesome tonight不断重复的出现,也是他们内心的真实写照。电影的色调偏阴暗,也能感受到南方潮湿带来的不舒适感,莫名的让人焦躁起来。故事是关于回忆和救赎的,回顾男主角如何进入监狱的全过程,试着捕捉过去的回忆,零零碎碎的,亦真亦假的模糊记忆,其实每个人以会从主观出发,片面的去看待问题。此片采用了倒叙和插叙的交叉方式来营造悬疑的氛围,非常成功。几位主演的演技非常棒,彭于晏颠覆式的表演,一改过去耍酷耍帅的形象。张艾嘉的气质非常迷人,她一出场就能感受那种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之后那种内心的孤独感也都很好的演绎出来。还有宁浩作为此片的监制,片子的质量非常稳了。
花腔。
这拍得是什么玩意儿?烂过狗屎
几个段落非常惊艳,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