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陈凯歌这个小短篇,当他精心烹调《无极》这道大菜的时候是有点刻意高调过了火侯,这道小菜类似游戏之作,放下架子来拍倒是做到了简单清爽游刃有余,虽然凭此翻不前案,但作为第五代大师的功底还是可见一斑。
能拍出《黄土地》、《霸王别姬》的导演,总希望他能安静的再拍出一些可看的片子来。
剧中一疯子带着搬家公司去百花深处胡同,声称要搬家,搬家公司到了才发现这已经变成待建的荒地,唯独一棵大槐树还标识着当年的百花深处胡同。
搬家公司一行人才发现所谓冯先生是个疯子,但为了拿钱,他们装模作样的搬鱼缸、花瓶,反而为疯子对故居四合院真挚的感情所打动。
故事说白了没什么意思,导演的功底在镜头的表现力上,那个突然缓缓落地的青花瓷,从疯子的幻想中突然化为现实画面,让观众跟他一同体验了心碎的瞬间;最后那个从泥土中挖出的铜玲铛,叮叮当当叮叮当当让所有人顺着疯子快乐的目光看见了槐树下的四合院,水墨风格的电脑特技把这些北京人心中的四合院记忆化为完美的影像,周围是千篇一律的冷冰冰的高楼大厦,然后是破败的拆迁荒地,那一树浅绿下的红墙青瓦像极了荒芜中仅存一点美好,那一刻,观众同搬家公司一行人一同恍惚在美好的百花深处,此刻,他们才发现自己也是那么的怀念失去的家园,原来人人都有这么一个失去故园的伤口。
平日里,正常的人们也会不经意见怀念自己的老家,会想念那个四合院、那棵槐树、那个摆着小摊的巷子口……但是这种感伤总会让位于现代化过程的理性目标,现代化是一个进步的神话,以摧毁过去创造现在而且永远有一个更美好的目标,于是人们认为故园的失去毕竟是值得或者是不可避免的。
陈凯歌用了一个疯子为主角,他没有理性的约束,因而感情无比真挚强烈,可以嘲笑他甚至欺骗他,但是一不留神,心中隐藏的那个关于故园伤口,竟被他撕开,流出浓浓的怀念和伤感。
伊始的谜面:“那就像是群山,穿越几百年,将起伏不定,就像水中的波纹。
”本片名为《水的故事》,因为水始终出现在男主角一生中的所有重要场合。
一开始,来自印度的男主角偷渡进入意大利。
在队伍前行的途中,他因为口渴离开了同伴。
(途中遇到一位在树下吹琴的老人,“布鲁,这是我的名字。
你认识我吗?
”男主角没理睬,默默地走开了。
这点很重要,稍后再说。
)来到河边喝水的时候听见了女主角因为摩托车失灵愤怒的怨骂声,借着修车的机会认识了女主角。
这是两人的相遇。
之后女主角将男主角带进了自己的酒吧。
这里给了一个女孩怀有敌意的眼神的特写镜头,女孩与女主角是母女关系(稍后证明)。
男女主角因为语言不通而沟通不畅,女主角露出很失落的眼神。
突然她想到了什么,拉走了男主角。
此时画面又落在酒吧的一副画上,是一个牛仔打扮的男人横卧在花丛中。
这一点证明女主角之前的生活中是有这个男人的。
女主角带着男主角干什么去了呢?
洗澡。
哗哗的水流象征着男女主角感情的升华,镜头停留在男主角的下半身也有着强烈的性暗示。
借着画面一切,男主角和挺着大肚子的女主角在一片悠扬的管弦乐中翩翩起舞。
一曲舞毕,男主角又牵着女主角坐下聆听印度婚礼上的传统奏乐。
男主陶醉在其中,回头给了爱人一个快乐的眼神;女主角则并不那么开心,回了一个很诡异很勉强的笑容。
突然,坐在女主角身后的女孩像是发现了什么,低头向下看;女主角也渐渐意识到了,呼叫坐在前排的男主角:她的羊水破了。
这是影片第三次出现了水。
这一次,男主角要当父亲了。
一个正在虔诚地念经的小男孩出现在镜头里。
另一旁是他作为印度教信徒的父亲在虔诚地拜着梵天。
突然这种宁静被一阵尖锐刺耳的汽车鸣笛打断,女孩匆忙地为车加油。
加油时,她顺便借着后视镜,摆弄着自己脸部的装饰:耳钉、鼻环和唇环,还有choker和一头的脏辫(这里总结下说女孩和女主角是母女关系的原因。
首先是女孩第一次见到男主角时露出的怀有敌意的眼神。
这是一种对于长期只有两个人互相依赖生活的稳定关系被第三者介入的不安感,因此排除姐妹关系。
其次,女孩参与了这个家庭每一个重要的场合。
最后,按照男主角儿子现在的年龄来算,女孩当年不过十四五岁,使用童工是犯法的,故排除雇佣关系。
只可能是母女关系)曾经单纯甜美的女孩不见了。
酒吧内的母亲正在为客人倒啤酒,镜头特写客人握住了女主角的手,和女主角对此习以为常冷漠麻木的表情。
啤酒说明男女主角的婚姻出现了危机,也就是常说的“七年之痒”。
不过还是能有事情使女主角兴奋起来的:家里添了一部新车。
欢快的印度乐曲响起,却戛然而止:车落水了。
第五次出现水,代表男主角财富的损失。
再加上前面妻子的出轨与不忠,男主角仿佛又回到了多年前偷渡来此一无所有的状态。
突然,男主角发现汽车落水的地方正是当年他来到这里喝水并且邂逅了女主角的地方(导演的安排就是这么巧妙)。
在妻子不解的眼神中,他顺着印象中的路,再一次找到了当年在树下吹琴的老人。
老人淡淡地说,“我就知道你回来。
人生路漫漫,终有不如意的时候。
”男主角猛然醒悟,跪倒在老人膝前,久久不曾起身。
老人轻抚他的头,此时镜头又给了牛清澈的眼睛一个特写(第一次两人相遇,男主角不屑一顾地离开时,也出现了牛的眼睛)。
最后,镜头在一条驶向远方的列车上结束。
全剧终。
纵观全片,第一个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人生如水,起伏不定,喜悲无常。
第二个层面是导演贝托鲁奇刻意突出的东西方文化的对比,并且表明了他站在东方文化的立场,反对西方文化的浮躁。
比如在那场中西合璧的婚礼上,就着管弦乐跳着交际舞时,女主角是兴奋的、释放自我的;到了传统的印度婚礼上,她则陷入了沉默。
一方面也许是她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上一场婚礼的场景,另一方面更多地则是女主角却是对东方婚礼文化没有兴趣。
在例如导演对于儿子和继女形象的刻画。
儿子受传统的父亲的影响,年纪小小已经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了;另一阵营是追求个性的特立独行的朋克继女和在大庭广众之下公然调情还对此习以为常的母亲。
还有一处有趣的细节,酒吧的门帘拉下时,一扇上是一幅大象的图画,另一扇是一幅文艺复兴时期题材的油画。
然而本片最深层次的主题是宗教。
照应谜面,只有皈依宗教才可以实现永恒,无论是精神上的生命永恒,还是佛教所宣扬的有轮回的物质上的生命。
释加牟尼在一颗菩提树下实现了超我的追求,因此本片还可以有另一种解释,既老人是男人本身,在回忆自己一生的过程中,化出了分身以辅助自我的升华。
这是十分钟年华老去(Ten minutes older)的大提琴篇(the cello)里的第二部短片,导演是迈克菲吉斯(Mike Figgis) Figgis是谁?
实际上,在这之前我对他也没有多少印象,最后我查阅了一下这位大师的主要作品: Love Live Long (2008) "Canterbury's Law" (1 episode, 2008)- Pilot (2008) TV episode Co/Ma (2004) "The Sopranos" (1 episode, 2004)- Cold Cuts (2004) TV episode "The Blues" (1 episode, 2003)- Red, White and Blues (2003) TV episode Cold Creek Manor (2003)... aka Maison au fond de la baie, La (Canada: French title) Ten Minutes Older: The Cello (2002) (segment "About Time 2")... aka Ten Minutes Older: The Cello (Germany) The Battle of Orgreave (2001) Hotel (2001) Timecode (2000) Miss Julie (1999) The Loss of Sexual Innocence (1999) One Night Stand (1997) Flamenco Women (1997) Leaving Las Vegas (1995)... aka Leaving Las Vegas (France) The Browning Version (1994) Mr. Jones (1993) Liebestraum (1991) Women & Men 2: In Love There Are No Rules (1991) (TV)... aka The Art of Seduction (UK: DVD box title)... aka Women & Men 2 Internal Affairs (1990) Stormy Monday (1988) The House (1984) (TV)可能比较的熟悉的就只有那部Nicolas Cage的Leaving Las vegas,其他的作品基本上是没怎么听说过的。
这部影片用的是非常独特的四格画面,也就是整个画面被均分为四格,每一格用不同的视觉,顺着同一时间,讲述着同一个故事。
我须得承认在看第一次这个短片的时候,我并没有怎么理解导演的意思,甚至连他最基本的,试图通过很直观展现的东西也没能弄明白。
开始,我还以为,我必须要看四次这部短片,每次看一格,可是当我第二次看这部短片的时候,我发现我多多少少明白了一些。
影片开始便是滴滴答答的时钟声,左上角的画面里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左下角的画面里一个电脑屏幕上慢慢地出现一些文字,A staircase. She stopped. She turned toward me. She was wearing a long dress. She lifed it. Her legs were like child's. So long you could......;右下角的画面里开始出现一个女人穿着高跟鞋在楼道里奔跑,发出很刺耳的声响。
接着一连串的故事就开始了,彼此独立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以为这是一个中年男人在回忆,他的童年也就是那个叫做马克的小男孩,小男孩哭了,是因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争带来的伤害,但是最终他会挺过来。
那个在楼道中奔跑的女人,是他一直深爱着的人,他还深深地记得和她第一次遇见的时候,A staircase. She stopped. She turned toward me. She was wearing a long dress. She lifed it. Her legs were like child's. So long you could......电视机画面中的两个老人,他的父亲和母亲,以及他们在终老之时的对话,这个中年男人很早就离开了家,但心里却一直惦念着这两位老人和那栋房子。
最后,时钟声再次响起,四个画面定格在了四张面孔上,父亲,母亲,中年男人,以及那位他深爱的女子。
电影《十分钟年华老去》的大提琴篇,使我最为震动的不是一个人几十年生活的剪辑、不是一个老人对于逝去的青春的扼腕叹息、不是一个温柔的妻子用匕首对丈夫的刺伤、不是火车上的一次倾心讨论的结束,甚至也不是谋杀、死亡和战争,而是一场亲情的时空错位。
在电影《沉溺于星》这一章里,宇航员塞西尔永远离别了他年少的儿子马丁进行时空旅行,到达八十年后的2146年。
这是一个机器人精致到了真假难辨、人们外出从不步行的时代。
塞西尔没有听从同伴的劝告而找到了儿子的住处。
他迈进门去,走上楼梯,看到他八十年后的儿子——一个白发苍苍、满脸皱纹、虚弱地依靠沙发来支撑身体和头颅、寿命将尽的年逾古稀的老人。
马丁也看到了他——一个风华正茂的中年人。
马丁一眼就认出了这是他心心念念牵系一生的父亲。
他没有力气移动,但是脸上流露出悲喜交加的表情,他的眼眶红了,对塞西尔说:“你怎么来了?
我等了你好久!
”八十年,这是怎样的漫长岁月,可以承载多少思念多少痛苦!
塞西尔弯下腰,呜咽地问:“能原谅我吗?
”穿越时间后相聚的父子拥抱在一起。
短暂几分钟的相聚后,塞西尔最终无法面对异时空的世界选择离去。
他离开的时候惊醒了沉睡中的马丁,马丁连忙唤他:“爸爸!
”然后说:“我爱你!
”那一瞬间,我甚至有种时间停止的错觉,我以为马丁可以留住他的父亲。
塞西尔转过身来,对马丁说:“我也爱你,马丁!
”又转过身去,离开。
身后的马丁流着泪,嘴唇轻微颤抖。
看到这一幕时,我的心中涌起不可遏止的哀恸,也忍不住流下泪来。
离开后的塞西尔为了逃避已面目全非的世界,沉溺到星际旅行中去,他将年少时的马丁的照片搁置在一个小星球上,也许他想使心中曾经存在过的那段亲情超越时空、留驻永恒吧。
我不知道如果是我面对了一段时空错位的亲情和一个异时空的世界,我是否有勇气留下,维系那段亲情。
毕竟我没有亲身经历过,我也不敢保证。
“物是人非事事休”尚且“未语泪先流”,更何况“物”非“人”也非了呢?
但我真的希望我能,至少我不打算给我的亲人留下失落和痛苦。
原来,生命只是一瞬间……十分钟年华老去,就如电影里诠释的一样,短暂,凄凉。
十分钟年华老去,是啊,只需要十分钟,漫长的十分钟,短暂的十分钟……在我生命里的这个“十分钟”,深深的感动了我。
一切都是那么慵懒,午后果园里的老人躺在树下,昏昏欲睡,丰收的颜色映入我的眼帘,他的回忆里是有些泛黄但精致的黑白片断,那年轻的面孔,英俊的脸庞,充满希望的眼神,美好的初恋……一幕幕浮现在老人的记忆里,而现在,老人是那么安祥的回忆着过去,有生命的日子其实就是一种欣赏,当我们老去的时候,对人生的酸甜苦辣平静的回望时,也会觉得幸福,老年就像秋天的红苹果,在树枝上绽放最后的精彩,生命也是一样,也将带着精彩结束。
十分钟,足以让我们细细的去品味人生。
“TEN MINUTES IS A JUST SHORT WHILE”,这一瞬间应该是美好的,你可以用它回顾亲情 友情 爱情,越来越多的泛黄记忆的影像里,一幕幕浮现……“OUR LIFE IS NOT A GREAT DEAL LONGER”,是啊,十分钟,我们的生命并不漫长,生命,就是在苹果树下的回忆,树上掉落的果子预示时间的流逝,我觉得,慢慢老去只是我们的躯体,我们应该还是那么充满激情,我们的精神是永远年轻的,我们经历的那么多事情,也是无法抹去的,记忆是永恒的,每一个生命的瞬间,都应该是美好的。
一种平淡的快乐弥漫着,短短10分钟讲述了老人一生时光中过去的故事,水静静的流淌,我们只是历史中的一瞬间,我们看沧海桑田,看年华老去,我们有一种关于回忆的情绪,缅怀着这流逝的美好时光。
应该说,只要上了一定的年龄看,一定会想到自己,这个关于一生流逝的故事,我们跟着镜头目睹了岁月在主人公脸上留下的印痕,但是,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老人对自然和美丽生命的爱,但我们要知道,昔日的孩子也会变成明天的老人,看到这个人生的必由之路,让我有种 “逝者如斯“的感觉,只是我们现在还年轻,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去,我们拥有的只剩下不再清晰的相片,只剩下回忆,那些人,那些事,而我也会和片子中的人一样,慢慢老去……时间,似乎是生命的永恒主题,黑白和彩色的胶片里包含了对生命意义的阐述,我们无法改变时间的长度,只有在有限的生命里边,做有意义的事,做不后悔的事,让我们在老去的时候不会有遗憾,我觉得,人的一生就像影片中的主人公一样,从充满激情希望的孩子变成安静平淡的老人,我们在纷繁的世界里慢慢老去,然后,静静回想着拥有过的和逐渐失去的人与事,因为我们曾经牢记的一切,在某一天将模糊不清…… 一切在静默的黑夜里都会逝去,但是只有音乐在我们最后一次的呼吸里存在,音乐,渲染了剧情,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影片采用了英国戴留斯的《春的回忆》,一个生命一生的故事,不需要语言,只要有音乐伴随,带着感伤和无奈,从年轻到年老,在时间长河的记忆里,或许组接在一起也真的只有十分钟。
当影片结尾那一张张逐渐老去的面容伴随着越来越强的提琴声,我深深的被震撼了,一个个跳跃的音符深深的敲击着我的心灵,它让我看到了那年轻英俊的面孔慢慢慢慢变成了一张布满皱纹 眼神迷茫的脸,是啊,生命真的就这么短暂,就这么一下,我们的年华就已经老去。
现在想想我,时间一天一天流过,而我却没有察觉,一天还觉得没什么事干,觉得无聊,回首这并不长的20几年,似乎也是那么飞过,似乎也是那么一瞬间,就消失了,就再也回不去了,我不能再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了,因为生命是那么短暂,像烟花一样稍纵即逝,我要在这短暂的生命里绽放光彩,也许在我年老的时候,会拥有最美好的回忆。
《十分钟,年华老去》里陈述到: Time is a river The irresistible flow of all created things. One thing no sooner comes into view Than it is hurried past and another takes its place Only to be swept away in turn. 十五位世界杰出导演分别用十分钟的时间陈述了时间的概念。
十五个十分钟的故事。
十五个有关于人生,梦想,性爱,旅途·····不同空间角度构成的独立个体。
2004年10月,当我用两个午夜的时间观赏完大师们构造的时光堡垒,我的过去与现在也开始交替,为了去成为未来的铺垫。
大脑运转的速度要跟上大师们的抽象表现手法显然有些疲惫,长时间的注视使眼角渐渐渗出了泪水,我分明感觉到了时光从发梢穿梭过的呼吸声,层层叠叠,捕捉不住。
时间。
印象深刻的是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的《水的故事》。
印度陌生男子与风流的意大利酒吧女老板一次邂逅,萌生了爱的种子。
他们语言不通,仅靠笑与眼神交流。
若干年后,印度男子回到迷途的原地,在圣贤人前匍匐,终于明白人生的真谛。
从影片的开始,一系列的细节纷纷围绕着“水”:牛眼中软弱却具有预见性的泪水,让男人和女人产生性爱的浴水,女人怀孕时流出的羊水,男人回家后载着意大利女人和儿女外出,最后车开进了河水里。
当然还有男人匍匐圣人面前顿悟的泪水·····最后镜头还是对焦到了牛的眼睛,粘着眼屎的牛眼圆瞪着,眼泪缓慢地滑落。
一切似乎又回到了起点,一切皆是一场轮回。
其余的法国,匈牙利等导演显然也是玩抽象,超现实主义冥想电影的个中高手。
摇晃的黑镜头,琐碎的台词,短暂的十分钟几乎是一晃而过,尚有几部电影的涵义未能完全理解。
只感觉眼前晃动的是对穿插在时间长河中现实强烈的碰撞和批判。
用短暂的一瞬去诠释漫长的岁月过程,我们只能将情感停放在以点为单位的格式中,完全平静地接受以时间为主旨的图解。
尽管我不能对某些导演的作品作出共鸣,事实上我甚至不能对他们进行完全的认识。
但是最使心灵感受洗涤的是每部电影衔接处的音乐和影像··· 浑厚的大提琴与性感的小号声,流动的水的涟漪,导演们黑底白字各具风格的签名,还有参透命数的平淡,无形的光阴终于以黑胶带的形式记录了下来。
时间的存在可以重叠,可以有昨天的现在,明天的现在,他和她的某些动作与感应在同样时间点的雷同,可以追溯到历史到今天的延续,可以荒诞到几十年后以停格的壮态面对子嗣。
让我们安静地思考一下,时间.....究竟是什么?
时间也许就是年华老去的消耗品。
而我们只是冰山一角,人生或彩色或黑白,也都是昨日里留下的因果,明天到来前预备的经过。
在《十分钟年华老去》里,我感到电影在定格流逝的忧伤,在时光的断层上,慢慢看年华老去。
It was as if the mountanins When seen through many millenniums Would rise and fall Like waves in water……
1.生命如水贝托鲁奇的命题,意识流的讲述方式,行云流水地刻画了一个人生命的种种片段,逃难异乡,宗教与语言差异,偶遇的爱情和性,结婚与生子,出轨与不忠,子女的成长,家庭资本的增长与消减,用窥视的镜头展现出来的仿佛就是人生,随机发生的一切,幸福,悲伤,疑惑,以及隐藏着可以被猜测到的许多情绪与情节。
”我知道你会回来的,人生路漫漫,终究会有些不如意。
“ 最终归去的男人,在听到老人布鲁(开篇即是脱世者)的这句话,跪倒在地,似乎人间走了一遭,领悟了生命。
无论生命发生了任何事,都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啊。
Bernardo Bertolucci 《Histoire d'eaux》(意大利) Mike Figgis 《About Time 2》(美国)Jirí Menzel 《One Moment》(捷克)István Szabó 《Ten Minutes After》(匈牙利)Claire Denis 《Vers Nancy》(法国)Volker Schlondorff 《The Enlightenment》(德国)Michael Radford 《Addicted to the Stars》(英国)Jean-Luc Godard 《Dans le Noir du Temps》(法国)1. Histoire d'eaux 水的故事东方与西方,完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不同的肤色和语言。
他离开吹笛的老人,遇见她。
相识相爱,结婚生子。
从最初的一杯清水,到婚宴上的酒,到妻子产前破了的羊水,到最后男人回到老人面前跪地掩面而流下的泪水。
不是很喜欢这个短片。
除了片末老人悠扬的笛声。
生活充满起落和际遇,不同地域不同言语的人们相遇并且共同生活。
平淡平凡,看透风景,细水长流。
也许这便是这一段十分钟所代表的含义。
2. About Time 2 关于时间2说实话,不甚喜欢。
或者说,对于Mike Figgis的四格漫画式影片,看起来觉得眼花和头晕。
我不知道目光究竟应该集中在那里,也不知道如何将目光分别扩散到屏幕的四个方向去捕捉和看清楚究竟每一格里面究竟在放什么。
结果就是,我的眼睛集中在四格中央的黑点上,然后每一格都没有看完看清。
依稀记得的是一些片段。
走廊与楼梯里高跟鞋清脆的奔跑声,老人们呼唤孩子名字的殷切,孩子们年少的局促,女人欢笑的红唇与指尖流淌出的清脆钢琴旋律,情欲的亲吻和缠绵……可是,我实在不知道他想要表达什么。
多么惭愧。
笑。
3. One Moment 瞬间这部短片的色彩有着清新淡然的田园风格。
Menzel运用了捷克演员Rudolf Hrusinsky一生中拍摄的诸多影片的剪辑拼接成了这一段十分钟。
他在院子的苹果树下小憩,朦胧中见到自己。
年少时候的身影缓缓走来。
黑白、泛黄再到彩色的一个个片段;英俊年轻、瘦长挺拔,成熟坚毅、魁梧强壮,再到松弛苍老却平静的同一张脸。
一生里他饰演了那么多不同的角色,有过那么多的辉煌与荣耀。
他隔着铁丝网看见两个女孩。
年轻写在脸上,肆意欢笑,短裙在风中飘扬,光滑纤长的腿在阳光里显得白皙而性感。
他看她们骑车而过,逐渐消失。
一个熟透的红苹果掉落在他的头上。
十分钟。
往昔的成就与今昔的垂暮。
不可挽回的老去与对年轻风华的眷恋。
一切在苹果掉落的瞬间,嘎然而止。
4. Ten Minutes After 十分钟后电视里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英语教学的节目。
女人正在为结婚纪念日准备着丰富的晚餐。
精美餐具,烛台佳肴,香槟蛋糕,还有摄像机。
一切准备就绪,她等待着丈夫的归来以及两人甜蜜幸福的庆祝。
门铃响了,女人殷切地跑去开门,却看见醉酒后神志不清的丈夫。
进屋后他不停地找酒,跌跌撞撞并且粗暴地吼叫和推搡。
她没有生气,只是劝着他并且替他脱鞋宽衣希望他可以睡去。
但男人是愤怒的。
片中没有交代男人酒醉与暴躁的理由。
只是她无法安抚并且使他平静下来,反而愈发地令他狂躁,渐渐丧失了最后的理智。
他卡住了她的脖子,她在挣扎与慌乱中,用刀刺向了自己的丈夫。
十分钟。
结婚纪念的精心准备一片狼藉,甜蜜温馨被扭打和流血所取代。
丈夫被送去医院,警察在现场要求做笔录。
电视里英语教学节目依然在继续,柜子上一张张印证着曾经共同欢乐时光的照片,寂静无声。
5. Vers Nancy 面对南希不得不佩服Claire Denis,居然可以请来Jean-Luc Nancy这个享有盛誉的哲学家,更令人佩服的是,他让这位著名哲学家用了整整十分钟时间坐在火车里,展开了一场一对一的问答讲座,关于“介入”的意识形态,关于进入一个陌生地域的“挣脱”,关于时间、地点与自身交错转换的哲学思考。
专业的学术性话语冗长晦涩。
女孩崇敬的眼神与身后黑人男子抽烟远眺的漫不经心形成鲜明的对比。
火车还有十分钟即将到站。
男人回到座位。
他不经意地说,你们谈得真是兴致盎然。
Nancy点头。
他答:“但是,时间结束一切”。
6. The Enlightenment 启迪旁白来自一只小小的苍蝇。
从它的口中缓缓地讲出Aurelius Augustinus这位基督神学大师对于时间的自问与论述。
镜头忽高忽低摇曳不定,这是苍蝇飞行的轨迹。
湖畔林间有一家人在野炊烧烤。
人们的轻松闲散与旁白的哲理内涵相去甚远。
一边讨论着过去、现在与将来,讨论着时间在点上的短暂与的永恒,而另一边则是嬉笑歌舞,尽情欢乐。
不同的肤色与不同的年纪,男女老幼,酒后小小的不和谐,平凡生活与真实家庭。
而当苍蝇飞近正在烤肉的父亲时,他本能地举起铁勺挥舞驱赶,却勾到了上方的电线。
瞬间,生命便消逝。
接下来的情形是可以想象的。
慌乱、哭泣、悲痛。
欢乐被这些字眼取代,家庭不再完整。
片子结束在苍蝇撞上灭蝇灯的一瞬。
旁白结束,蓝色的灯光变得模糊而斑斓,色彩融合在一起缓缓回归到黑暗。
十分钟,一切的欢笑与惬意,任何的哲理与自省,都只是瞬间的逝灭。
7. Addicted to the Stars 沉溺于星具有科幻的意味,从地球出发,穿越了时空,又来到80年后的地球。
此去经年,物是人非。
机器与真人无异,城市翻天覆地,没有人行走,修女抽烟亦不行善。
男人在夜里找到自己的家。
推开门去,终于见到自己的儿子。
眼前已是白发垂暮的老人,满脸皱纹,话语不清。
自己仍是出发时的模样,正当壮年。
父与子,相对无言感慨万千。
他出发前的照片还在,身着宇航服,牵着十来岁的儿子,脸上都是幸福的笑容。
他带给他外星球的石头,然后不得不离去。
走到门口的时候,老人缓缓地叫他爸爸。
他说,爸爸,我爱你。
他回过头来,百感交集。
他说,我也爱你。
话毕,他只身踏着清冷的街,于天色渐白的凌晨回到基地。
十分钟,时间给这对父子开了这样大的玩笑。
孩子从童颜等到鹤发,漫长的一生对于父亲而言不过是短暂的瞬间。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一生等待着的父爱与亲情,都因这一声苍老的“我爱你”,而显得格外悲怆与温馨,亦是感人至深。
8. Dans le Noir du Temps 在时间的黑暗中写到这最后一部短片,Jean-Luc Godard的十分钟。
涵盖了太多太多太多的东西,让一切的语言和文字都黯然失色,变得平乏和贫瘠。
拼贴、旁白、旧质的胶片、黑白与暗黄的色彩交错,开片的暗夜与剧终时的烛光,伴随着一部又一部名片佳作的片段。
青春、勇气、思想、记忆、长存、爱情、沉默、故事、恐惧、永恒。
最终回归到电影。
画面的交替更迭伴随着旁白柔缓的磁性声音,让人看到一些清晰而陈旧的记忆影像。
青春与幽怨,狂躁与沉静,政治与世界,战争与杀戮,善与恶,生与死。
人类生存中稍纵即逝的东西,在影片里面被一一呈现。
时间的长河里,一切只是沧海一粟。
可是分明在这短暂的十分钟的影像里,我们看见了Godard对于和平与人类文明发展的无声呐喊与呼唤。
--生命是一条河。
每一个瞬间都可以改变命运,每一个十分钟都在使年华老去。
弹指间刹那芳华。
一生那么长,又那么短。
人类究竟可以做些什么?
十五位导演各自有十分钟的答案。
而我们的答案,又在哪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里的画面色彩与音乐。
一部部短片间隔时候沉静的水流,导演各自运用的黑白或昏黄或明快的色彩,时而沧桑时而现代。
配合着小号的高亢明亮与大提琴的委婉低沉,宛见时间长河缓缓流逝。
不知此片是否有OST,如此看片之余若亦得原声来听,便真正完美了。
http://www.blogcn.com/User5/vivianisvivian/blog/3474895.html
作为2002年戛纳电影节开幕礼,英国“10分钟,年华老去”有限公司投资,邀请世界上15位著名导演根据自己对“10分钟,年华老去”这一命题的理解,各自拍摄10分钟电影短片。
《十分钟年华老去》这部新千年对电影历史本身的一个缩影回顾,带着对时间与历史这个永恒的沉重的命题,却做出了一份可以载入历史的答卷。
而对于十分钟这个时间概念,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论语》中的一句至理名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而对于人与时间的关系,这或许是最好的诠释了。
在《十分钟年华老去》的大提琴篇中,浑厚的大提琴音乐贯彻整个电影的始末。
音乐作为人类生活文化不可抹灭的必需品,是对流逝了再也无法回头的时间做出的记忆式的奠定。
似水年华,悄然老去,我们会以怎样的期待面对我们的明天呢?
十分钟之后,看似只是漫长的生命中最短暂的瞬间,却也可以改变许多让人难以想象的东西。
十分钟的岁月又飞速般的消逝,一如朱自清的《匆匆》:“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十分钟年华老去》以光影与声乐作为时间最重要的元素,无可厚非地让人觉得这就是导演们对时间、对生命、对电影的尊重。
时间的思索是永无境止的路,生命是由无数个十分钟构成。
我们的生命不停止我们的人生便在过去和未来中徜徉。
大提琴篇中,八位导演拍出了八种不同的角度。
就让我们在前六位的短片中,先静静地思索人生。
第一部:《水的故事》 导演:(意大利)贝纳多·贝托鲁奇在黑白的画面中,一位偷渡来到意大利的印度人,由于一时的好奇心,看着同来的一个老者来到牛圈前,坐下休息吹笛。
帮老者打水时,听着笛声跟随着自己的心声走到湖水旁。
然后在这碰到了一个摩托车熄火的意大利女人。
他和姑娘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安定的幸福生活。
一天,他刚买的新车跌进了河里,所幸全家平安。
这时候,如当初听着笛声而去那样,听着笛声飘来,寻音而至。
在牛棚前的大树下遇到了老者。
似乎觉悟到了什么,他激动地跪下。
身边的景色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但镜头一转,附近偷渡来时的路已通了铁轨,火车隆隆地驶过。
在这个故事里,水,音乐,人,贯彻了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成为了这个故事最重要的元素。
.导演用暗喻的手法,以故事中各种各样的水:清澈的湖水,香甜的酒水,洗澡时的自来水,孕含新生的羊水,车跌进去的河水,暗喻了主人公人生的各个阶段。
而其中,还有两处性器官与水的暗示,而两次都以成长变化紧密相关。
一次在刚到意大利姑娘家的印度男子洗澡时沿着水搓澡的肥皂碰到了内裤,镜头一转,他和她喝着喜酒结婚了。
第二次在婚礼的喜庆中,新娘子羊水破了,镜头一转,他们的小孩长大了。
音乐,在影片中,参杂了大量的音乐来烘托故事的氛围。
老者的笛声,男子对女子求爱的歌声,结婚时欢快的舞曲,小孩唱的印度歌,男子驾车时的印度曲,最后又是老者的笛声。
在影片中,所有的音乐都是时间流逝的一种象征。
最后是人。
人作为消费时间的载体,这也是比不可少的。
印度男子,神秘老者,意大利姑娘,还有姑娘的妹妹和小孩,都是不同的社会与不同的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
而对于时间,对于历史,这是最直白也是最隐性的关系了。
虽然说这是一个“水的故事”,但我更觉得这就是一个“黄粱一梦”的翻版。
印度男子在最后一刻的大彻大悟隐含了东方独有的哲思,让人记忆犹新。
第二部:《关于时间2》 导演:(英国)迈克·菲吉斯这个片子的银幕分成平均分成了4块,同时间里演绎着四分钟的人生片段。
在四个块面中,一开始各自都没有联系。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物关系渐渐呈现。
也渐渐让人不禁赞叹导演拍摄手法的高超。
一个男人的一生是如何与其父母紧密相关联的。
但其中,两位来人的镜头让人不由的思索他们的一生就这样的结束了,有着怎样的含义在其中?
最后两位老人坦然的面对生命中的重大事件,脸上即使从容也是无奈。
第三部:《一瞬间》 导演:(捷克)伊利·曼佐“它印象般地传达了一种关于回忆的情绪,并缅怀了流逝的美好时光。
”(豆瓣影评)导演像是一位画家,生动地描绘出了捷克著名演员鲁道夫的一生。
有人评论,鲁道夫是幸运的。
他被缪斯女神眷顾着,能让他的一生通过他所扮演的角色长存在胶片和视野里。
我们可以跟随镜头目睹着岁月在鲁道夫脸上凿出的印痕。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鲁道夫在晚年时期仍对自然和美丽生命的钟爱让人不禁觉得,这也是时间给予他的一种伤痛,让人惋惜而无奈。
十分钟的回忆是美丽的,同时也是残酷的。
无奈与珍惜并存,至少,在此刻是让人留恋的。
最后的片段是这样的清新与美丽:“拿着球拍,蹬着单车的清纯女孩从果园外掠过,老人羡慕地注视着,惊鸿一瞥间,他被栏杆铁丝挂了一下,熟透地了的苹果从树上坠下,打到了他的头。
‘十分钟,我们的生命并不更为漫长......’”就如影片最后的字幕那样写道,“时间摧毁一切,回忆挽救一切。
”第四部:《十分钟后》 导演:(匈牙利)伊斯特凡·萨伯在这个影片中,很好的诠释了在十分钟里,一个家庭的破裂,一个瞬间是怎样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从故事一出场,乏味枯燥的英文教学节目就一直持续这发出令人心烦的单词声。
影片中的女主人一脸兴致勃勃地跟随着节目边念单词边布置与丈夫结婚周年的烛光晚餐。
其间,女主人曾换过节目,出现她与丈夫以前的烛光晚餐录像。
这不禁让人思索,丈夫与她的关系到底是怎样。
随着丈夫喝酒归来,这层关系就一目明了了,辛辛苦苦地布置的晚餐被丈夫很随意的破坏掉,看到这些反而大发脾气。
伴随着英文节目又开始持续念着枯燥的单词,丈夫吵闹,对妻子拳打脚踢,可妻子却一如既往地好脾气,努力地安抚喝醉酒还发酒疯的男人。
其实从影片中可以找到丈夫与妻子感情破裂很深的根源所在。
如果没有这个根源,就很难会有现在这种局面:妻子与丈夫结婚多年一直保持着重复的单调、枯燥的生活方式,或许从表面上看妻子是想要改变些什么——重新做蛋糕,学习当时最流行的英语。
可是,作为一位家庭主妇,所选择的生活方式若是单调,枯燥,令人乏味,那想必然的丈夫是绝对会远离她的。
并且,从影片中还可以看出,结婚多年,却膝下无子。
这是一个家庭破裂的必然因了。
所以,十分钟演绎的一个场景,其实也就是她一生的写照。
杯具也必然成为了悲剧——丈夫偶然被妻子不小心刺中去了医院,妻子被带到警局。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美国恐怖经典作品——《闪灵》,故事中的男主人因为女主人的生活逼压之下而发疯要砍死自己的妻儿。
一个好的家庭,一定要一个好的女主人来维持生活。
时间在生活当中,可以改变很多,也可以维持很多。
第五部:面对南希 导演:(法国)克莱尔·丹尼斯在这一段落的影片中,对于那些如果不是对哲学很感兴趣的观众来说,这是可以直接跳过去的一个段落。
这个段落描写的是相遇欧洲的哲学家,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政治哲学教授Jean-Luc Nancy,在一列告诉列车上和他的学生之间关于意识形态的话语。
同听这位教授讲课的还有一位站在车厢外,凝望着窗外风景的黑人。
在这里,并没有交代黑人与教授还有那位女学生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对于黑人而言,南希教授所传达的哲学思想是十分枯燥,乏味的,他的面部表情冷漠,毫不在乎教授的话,而对于具备了一定专业知识的女学生来说,南希哲学性的思考,可能会给她带来莫大的启发。
在火车上,看似很随意的谈话中,隐含了严肃深刻的哲学命题:在十分钟的时间里,南希教授作为唯一的哲学阐述者,他所面对的受众其实不仅仅只是女学生和黑人,还有影像机前的观众。
《面对南希》其实更进一步的层次来说就是——面对哲学,面对文化,或者面对历史。
每位观众面对南希的态度都是不一样的,而作为“同样的人,都在同一辆的列车上,寻找着自己的终点。
”列车作为时间,穿越了十分钟里能够穿越的空间,承载的看似时候生活中最普通的一件事,导演却十分用心地把它作为电影的题材严肃的表现出来,其实就是这一段落影片的精彩之处。
在列车最后的时间里,黑人进来了,说:“快到站了!
”南希与女学生的谈话也就结束。
“时间结束了一切。
”第六部:启迪 导演:(德国)沃尔克·施隆多夫“时间是什么?
”电影一开始,就将德国古代基督教神学大师奥利利乌斯关于时间的询问搬到屏幕上,以苍蝇的视角来展开对时间的理解:“过去和未来根本不存在,如果有一个时间,就只有现在的时间,分为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和未来的现在。
”与此同时,镜头也巧妙地符合着画外音,让观众能感受到哲人观念里这种时间的确切存在。
作为一位观众,随着音乐的深入,漫长的镜头里出现着如印象派画家笔下的斑斓的湖泊景象,随后就是一家人来湖边野营时发生的一些事儿了。
在这样如画的镜头中,旁白的内容逐渐深入主题:“过去的现在就是回忆,现在的现在就是沉思,未来的现在就是展望。
”苍蝇就像是一位哲学家,关注着这一家人,也影响着这一家人。
在最后,因一位年迈的老者触电而死结束了故事,同样触电死去的还有这只苍蝇。
时间的戛然而止,让人思索着最后的旁白:“这一切发生在一天里,却像在我们一生的事情一样。
向上帝坦白,我还不知道时间为何物,渴求上帝给我指引,给我启迪。
”
喜欢看集锦片,就像吃一桌宴席,每道菜尝一口,好吃就多嚼一嚼,不好吃也没关系,接下来还有很多。
《十分钟年华老去》是一桌满汉全席,全球15位顶级导演,每人10分钟,主题是:时间。
自然每个大师都力图把自己的主题表现得深刻,所以在看的时候要准备好脑力,不停思考。
看片的历史不算太长,对15位大师的了解都不深刻,就片论片,别的就不赘述了。
大提琴篇1、《水的故事》 贝纳多·贝托鲁奇(意大利) 将一个男人的后半生的几个重要片断缩影在十分钟里面,水是线索:湖水、酒水、羊水、泪水……这些都是记录生命的标记。
当他经历过一切以后,又回到了来时候的树下,吹笛老人和骆驼依然在,老人早就知道他会回来,而骆驼的眼中流出了泪水。
感悟:人生起起落落,最后总是要回到原点,惟有恒河之水永远流淌,我们,是过客。
2、《关于时间2》 迈克·菲吉斯(美国)关于从孩子到老人的一些片断,很碎,画面是用四格漫画的形式表现的,也很碎,看得眼睛很累。
第三个格里的孩子,就是第一个格里的垂死老人,第四个格里还鲜活的生命,在第二个格里只能静静看着自己老去,对周围的一切无可奈何……感悟:最后,我们也将会像那两个老人一样,除了看着,毫无办法,曾经刻骨铭心大喜大悲的事也就那么回事儿了。
3、《瞬间》 伊利·曼佐(捷克)影片是用老演员鲁道夫从青年到老年各个时期在银幕上留下的影像剪辑成的一个关于一生的故事,鲁道夫就是《好兵帅克》的主演,可惜我们只熟悉他的这一部片子,否则看起来会更有感触地。
10分钟,镜头就在一个人的脸上雕琢出了沟壑。
感悟:我们都以为自己很年轻永远也不会老不会死是吗?
这10分钟就会让我们感到恐惧。
鲁道夫何其幸运,留在了那么多的电影胶片里,我们呢?
留下什么呢?
4、《十分钟后》 伊斯特凡·萨伯(匈牙利)10分钟前,妻子兴高采烈地筹备结婚纪念日的晚宴;10分钟后,她失手刺伤了酒醉归来的丈夫。
故事很平淡。
感悟:你现在的人生八成是因为某一个瞬间才变成这样的,将来也会是。
10分钟,足以改变一切。
5、《面对南希》 克莱尔·丹尼斯(法国)恐怕这是最枯燥的一节了。
在列车上,老教授对年轻的学生喋喋不休地说了十分钟话,内容小到如何学习,大到移民问题、独立性、存在性……好像要把一辈子的话在这十分钟说完。
可是这样又如何呢?
列车依然飞驰,大家依旧都是过客。
感悟:俺要是懂法语就好了。
6、《启迪》 沃尔克·施隆多夫(德国)最美丽、最独特的一节。
故事是对古代基督教神学大师奥里利乌斯关于时间的一段询问的诠释。
一家人野炊,10分钟的尘世欢乐被一起意外触电事故终止。
比故事表现的哲理更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绚丽的色彩和独特的表现方式,镜头是随着一只苍蝇的视角推进的,最后苍蝇撞上了捕蝇灯,影片也戛然而止。
睡莲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的景象,很有印象派的感觉。
感悟:就在我们所在的这一刻尽情欢乐吧,明天永远未知。
7、《沉溺于星》 迈克尔·雷德福(英国)记录的是一次10分钟的太空旅行,让主人公来到了80年后,这个题材太老掉牙了,可是当依然是老样子的主人公在80年后和已经成了垂暮老人的儿子相拥时,还是流泪了。
感悟:从小就常思考“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现在已经没啥特别的感觉了。
8、《在时间的黑暗中》 让-吕克·戈达尔(法国)青春的、勇气的、思想的、记忆的、长存的、爱情的、沉默的、故事的、恐惧的、永恒的、电影的,记录了11个生命的告别方式。
感悟:你我最后的瞬间会是什么样的呢?
小号篇:1、《狗没有地狱》 阿基·郭利斯马基(芬兰)故事很简单,一个囚徒出狱后带着女友登上去莫斯科的列车。
据说这是一个政治意象,“狗没有地狱”这个词也是一个和政治有关的隐语。
而我能体会到的只是里面已经成为影片一部分的音乐很好听。
感悟:不懂不懂,不可救药。
2、《生命线》 维多·艾里斯(西班牙)最诗意的一节,可以用来回味。
一个宁静的小村庄的10分钟,下午,新生的孩子肚脐出血,而外面的世界依然宁静,钟在摆动,水滴在溅落,一个孩子在手腕上画表打发时间,有人在缝纫,有人在睡觉……终于孩子的母亲发现孩子出事,打破了世界的安宁。
最后是孩子甜美的笑容和母亲婉转的歌声,动荡的世界还是充满希望的啊。
感悟:我们所在的世界,要是真的像那个小村庄一样充满爱,即使动荡又有什么所谓呢?
单纯起来吧,抛弃所有的仇恨和怨气吧!
3、《几千年前》 沃纳·赫尔措格(德国)像纪录片,白人探险队在亚马逊河流域发现了一个原住民部落,于是给他们带去“文明”,但同时带去的是困惑,那个部落的后代开始渴望融入现代社会……这一切等于这个部落从此消失了。
人类征服自然的宏愿让我们的地球不堪重负,河流的萎缩,土地的沙化等等都是我们人类的节奏,自然的规则被无情践踏,种群的繁衍没有了生存的准则。
感悟:人们就不要自作聪明了吧!
我们幼稚的“文明”离看透自然的奥秘还远着呢,要对自然心存敬畏,停止入侵。
4、《国际组织·拖车·夜晚》 吉姆·贾木许(美国)车祸让一个女演员在救援车上滞留了10分钟,这是一个国际救援组织,10分钟里闪过了不同的肤色,并且他们夸张地展示了自己的文明。
总的来说挺无趣的,但亲切的是在里面出现了一盘中国快餐。
感悟:地球是个村落,ok?
5、《距离托那12英里》 维姆·温德斯(德国)最抓人的一节。
除了得益于情节,更是因为摄影的精致,音乐的搭配。
一个自驾车穿越荒野的人半路心脏病发,在10分钟里开着车寻求援助,最后一刻终于遇到了一个天使一般的女孩。
风景如同其他公路电影一样美,配乐用的是Eels的歌,post grunge风格,嗷嗷好。
感悟:奇迹终有一天会发生。
永远魔幻的蓝天,永远驱散那黑暗,嘿嘿。
6、《我们将被掠夺》 斯帕克·李(美国)用很多个访谈串起来的,是关于美国总统选举,实在没兴趣,于是……于是俺就跳过去了。
7、《百花深处》 陈凯歌(中国)我最喜欢的一节。
老北京腔调,老北京身段的冯先生把搬家公司的人带到“百花深处”胡同让他们给自己搬家,而曾经的“百花深处”除了写着“拆”字的残垣断壁,已经一无所有,原来冯先生是个疯子……据说在电影节展播的时候这一节评价最低,当然,那些老外无论如何也不会懂得我们中国人失去文明的这种辛酸的,在他们的眼里这部片子不过就是一群神经病搬家罢了。
冯先生的记忆是那样的刻骨铭心,自己家里每一件家具的位置,一个铃铛,家门口的坑……除了苍凉还是苍凉。
感悟:不是冯先生疯了,是整个世界疯了。
我们毁了自己的城市,毁了自己的文明,只剩下高架桥,高速路,和恶俗的歌声。
拥抱那一刻答应我,在我离去后好好生活这幸福的每一秒钟多残忍,短暂的十分钟存放一生拥抱那一刻微笑吧,我会珍藏着温暖笑容这幸福的每一秒钟匆匆流走,短暂的十分钟存放一生
看了半天没看懂。恩。其实就没想看。。。一边杀人一边看电影。现在的习惯。就是挑战电影对我的吸引力
一位非文艺青年看过。非常喜欢中、后部分的几个短片,光影、色彩、叙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Q2NDg3MDQ=.html
好吧,我承认我看不懂,但确实没有什么看完的欲望
时间:唯一我们无法改变的。。。人生中太多的拐点。。
Ten Minutes Older是部生硬难懂的艺术品. 直到伊斯达芬•沙波的"十分钟后"时才渐渐进入了情绪和状态,在悲剧的高潮转折以及人物的悲欢离合里,在这充斥着情感的生活。让-吕克•戈达尔的"在时间的黑暗之中"算是作了极佳的结尾,片段式的记录只如水中波澜,窥探了些所谓的人生。还需重温 No.600 M
贝托鲁奇的Histoire D'eaux。
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都是大师的,都是出色的!
十分钟年华老去 短片 导演×8
唯有的两颗星给贝托鲁奇,让我忆起阿普三部曲,有大树,有雨,水,小孩,母亲,牛。。。新现实主义在印度,意大利导演拍印度特色影片~
补签。消化大提琴篇所需的脑力可能是小号篇的两到三倍。最喜欢施隆多夫苍蝇视点的漂浮摄影,以及戈达尔在破坏的同时重构了影像的逻辑关系还有文本的逻辑关系。萨博完全隐遁于冲突的长镜头、迈克·菲吉斯的四个分屏叙事实验性有余而叙事的完成度不足。
一般般,三星只为Daniel Craig那个短篇!
嗯,有文化的隔阂,所以只有看凯歌的片子震撼力才最大。
。。。。。变化。。
最后一个我吓到了
一半弃,这个主题真是太小资了,不适合我
妈的艺术。
我承认自己期望太高了,可以不这么沉闷吗困死了。
3.5⭐️应该称之为“哲学篇”,第一个贝托鲁奇竟然拍了南柯一梦,还有直接哲学对话,每个导演都是哲学家。
很喜欢戈达尔的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