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海通牒

Margin Call,孖展风云(港),黑心交易员的告白(台),利益风暴,利益召唤,追缴保证金

主演:凯文·史派西,保罗·贝坦尼,斯坦利·图齐,扎克瑞·昆图,黛米·摩尔,西蒙·贝克,杰瑞米·艾恩斯,佩恩·巴杰利,玛丽·麦克唐纳,阿西夫·曼德维,阿什利·威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商海通牒》剧照

商海通牒 剧照 NO.1商海通牒 剧照 NO.2商海通牒 剧照 NO.3商海通牒 剧照 NO.4商海通牒 剧照 NO.5商海通牒 剧照 NO.6商海通牒 剧照 NO.13商海通牒 剧照 NO.14商海通牒 剧照 NO.15商海通牒 剧照 NO.16商海通牒 剧照 NO.17商海通牒 剧照 NO.18商海通牒 剧照 NO.19商海通牒 剧照 NO.20

《商海通牒》剧情介绍

商海通牒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时,华尔街一家投资银行的分析师皮特·苏利文(扎克瑞·昆图 Zachary Quinto 饰)发现公司的财产评估有着巨大的漏洞,即将导致银行的破产。公司高层连夜开会希望挽救公司。富有经验的股票经纪人山姆·罗吉斯(凯文·史派西 Kevin Spacey 饰)、证券经纪人贾德·科恩(西蒙·贝克 Simon Baker 饰)、金融危机分析师萨拉·罗伯特森(黛米·摩尔 Demi Moore 饰)、老总约翰·图尔德(杰瑞米·艾恩斯 Jeremy Irons 饰)都来到了会议现场。会议决定,银行要以极低的价格抛售债权和股票。但此一举虽能使银行能得到暂时的安稳,但却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微光城市魔鬼有一个名字萌犬偷渡记九三年夏天最好的安排馨海蝶大门愤怒的葡萄狂野不羁十七后与青春化敌为友霸道少女团竞争者模范审判第二季一个小谎遗产侦探东游传猪猪侠之终极决战章西女王周四至周日你的谎言也动听猎凶风河谷单身剩蛋勿忘蛛全力兔子第二季黑白科林不是冤家不上床他其实没有那么爱你幸福家庭一根神棍我们那年

《商海通牒》长篇影评

 1 ) 云在流,狗已死

2008年金融海啸,美国著名的老牌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破产,消息一出,震惊世界。

因为商界一直有Too Big To Fall(太重要以至于不能倒下)的潜规则,所以当这个有着158年的超级投行的最终倒下,也说明了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之深。

国家不幸诗家幸,人们预计马上好莱坞就会投资拍摄相关影片。

影迷已经手拿爆米花等在电影院里,不成想等来却是老态龙钟刚刚出狱的哥顿·盖科(《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和头戴棒球帽永远在挑战山姆大叔的胖子迈克·摩尔(《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

两部影片,前者竟让资本大鳄有了亲情的概念,后者虽有出色的资料整理和剪辑观念,但是又失之艺术气息。

直到2011年圣丹斯电影节,狮门影业慧眼识珠,迅速拍下这部由名不见经传的导演初哥J·C·陈多尔、凯文·史派西、杰瑞米·艾恩斯、扎克·昆图等数名男星共同主演的影片的发行权。

美国以及全球的观众,才得以欣赏到好莱坞第一部能够如此清晰的解析金融危机起源的精彩独立制作影片。

影片讲述的正是2008年金融风暴之前的24小时内,一个老牌投资银行内发生的所有事情。

根据影片的阐述,投行在三年内经营了一款将不同信用评级整合在一起的抵押债券,在发行了大量该类债券后才最终清楚其风险性,但是为时已晚,由于杠杆效应,一旦出现下跌,公司需要赔付的价值甚至远远高于公司的总值。

而就在此时,“补仓”的抉择出现在了众人的面前。

投行老板图尔德描述此情此景为“音乐停了,风暴来了”。

影片完美的遵循了古典戏剧的三一定律,一天之内,一个故事、同一个场景,变化的只是人物的语言、状态和失焦的摩天大楼窗外景色。

影片的终极问题,也和经典戏剧一样——当面对矛盾时,人如何选择,或者,用另一句话来说,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对于影片中的人物来说,选择就是,卖掉不良资产,还是破产。

当交易部的头目山姆拒绝将不良资产转移给同行的时候,他认为:“我们正在把毫无价值的东西卖出给自己的交易伙伴,我们正在搞垮别人的事业,彻底的。

以后,没有人会买我们的东西。

”这是一个从事了34年金融工作的行家里手心中的职业操守,同时也是一个金融从业人员的“盗亦有道”,毕竟自己手下的股票经纪人们即将把手中大笔的不良债权和股票卖给自己建立起程度相当深的买家、交易员和客户。

如果成功,投行可能会幸免于难,但是金融业会受到巨大冲击,同时,自己也将从此上了同行的黑名单。

信奉曹操信条“宁肯我负天下人”的老板图尔德则认为,有必要“让公司走自己的路,哪怕让其他公司无路可走”。

别忘了这位精神领袖对于自己员工——金融从业人员的教诲是:“更快、更狡猾或者干脆作弊”。

也许正是这种认识,使得他轻而易举的选择了将债券和股票抛售的做法。

绝妙的是, 对于自己挑起的,即将到来的金融危机,图尔德认为:“1937年、1957年、1984年、1987年,1997年,2000年,都一样,周而复始,这种情况一直会发生,我们改变不了什么,我们只不过是控制不住自己罢了。

我们只不过是采取措施,做对了我们赚一笔,做错了横尸街头。

”图尔德对于金融危机的宿命式总结,精准的令人无可辩驳。

最后风险评估员彼得问山姆,转嫁掉不良资产是否正确时,山姆反问“对谁来说”,彼得回答“我不知道”,山姆则替人们回答:“我也不知道。

”事实也是这样,当一个组织或者团体的规模以及带来的影响过于强大的时候,个人的属性就被衰减的无比渺小。

在这种情况下,对错之间的界限就会开始模糊。

一个错误的决定,既来自一个集合,也来自一个个人。

不过,毕竟金融危机发源于这个万恶的投行,最终苦果却要世人均摊。

即便资产缩水,拥有高薪的金融从业者也一定比工鞋阶层好过,这估计也是纽约“占领华尔街”运动兴起的原因。

有趣的是,影片在拍摄的时候,“占领华尔街”运动并未开始。

不过《商海通牒》毫不遮掩的曝出了投行中各个级别的年薪数目,最初级的如彼得和赛斯,大约为25万美元,交易组头目威尔250万,大老板图尔德自然更是高的没边,9千万的分红和年薪,身价数十亿。

单凭这不平等到极点的工资条,就足以被工薪阶层棒杀。

但是,话说回来,那些聚集在华尔街,举牌抗议的示威者,又是否真的无辜到可以随便向华尔街大鳄们扔出石头?

一个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起源又是否只是投行的金融精英闯下的大祸?

对此,导演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片中有一个场景,评估员塞斯问长官威尔,这次的危机会给平常人带来的影响,威尔这样反击塞斯的内疚:“这些普通人,他们想要的生活就是香车豪宅,但是他们根本负担不起。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这么重要,我们是他们豪华生活的根本原因。

我们用手指在他们天平的一端压了一下,我们抽走手指,那时候才是真正的公平社会,但是他们马上就会不干。

他们想要我们给的东西,但是又喜欢假装不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

他们装伪君子比我强多了,去他们的吧。

”当听到来自不同阵容的致命攻击时,不知占领华尔街的将领们,会作何感想。

向来热衷于超前消费观念的美国人民,在使用信用卡预支舒适生活,利用金融衍生品大赚金钱的时候,是否也曾在心中暗暗担心过这样的一天?

影片的结尾,投行成功将大部分债券和股票分摊给了更多的同行,一场危机已经在所难免。

山姆来到前妻家的草坪,为自己死去的老狗挖一份坑穴,面对早已形同陌路的前妻,和因为肝部肿瘤而辞世的宠物,山姆擦干眼泪,奋力铲向地面。

直到画面消失字幕升起,铁锹与地面的撞击声依然冲击着观众的神经,令人怀疑,死去的究竟是老狗,还是其他的什么?

豆瓣某个好友让我写一3000字影评,且嘱咐一定要装逼。

我牟足了劲,发现自己还是不能领会很装逼的感觉,对不起了。

 2 ) 年满18岁的,都应该看看这片!

《商海通牒》。

9分。

J·C·尚多尔编剧、导演,凯文·史派西、保罗·贝坦尼、斯坦尼·图齐、扎克瑞·昆图、黛米·摩尔、杰瑞米·艾恩斯主演作品。

J·C·尚多尔的处女作,云集这么多大牌,可见故事的扎实,也可见导演的号召力。

这是一部堪称伟大的作品,故事发生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夜,遗憾我修的并非金融,片中部分专业知识(如掉期交易)看不懂,但在今天来看,每一个18岁以上的成年人都应该看看这片,或许多少能有一些启发,毕竟如今是金融社会。

每一只在华尔街煽动翅膀的蝴蝶,都可能导致几天内或者一个月内的你失业破产。

一个精算师在前辈留下的数据模型中发现了公司的财务漏洞,如果继续运作下去,公司几天内就可能破产。

公司高管连夜开会研究方案,很显然,有人主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第二天抛售资产包,而有人宁愿公司破产也不愿断送自己的职业生涯毁掉一生呵护的羽毛。

故事发生在几乎同一场景同一时间,不同的是,不同角色的对话,有的是同级,有的是上下级。

每一位都奉献了恰到好处的台词和绝佳的表演。

建议二刷,三刷,直至你财务安全且自由。

 3 ) 我们真的不能做的更好了么?

片子结尾有个观点说,这样的经济危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爆发一次,总是要牺牲掉一些人,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已经做到最好。

(我很想说,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进化到社会主义制度有木有!

)可是真的像片子最后的每个人说的那样:我没有选择么?

有的。

但面临选择,牺牲自己还是牺牲别人(和你无关的人),有钱被骂还是没钱被赞,自己沉底儿,还是大家一起沉,有几个人能轻易的决定?

真正的选择不是选 + + 还是 - -,而是 + - 还是 - + 。

好吧,其实我最想说的是,MBA没白念,这个片子我竟然看的很明白还有就是,为什么海报上把唯一的女性和一个男人放在了一格?

 4 ) 剧本就是硬道理——小成本独立电影《利益风暴》漫谈

这部2011年的佳作,入围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剧本提名,斩获了数个导演处女作大奖,该片为导演J.C.尚多尔的长片处女作。

下图左起第一位就是导演J.C.Chandor。

他的特点为一贯的自编自导,就像创作型歌手一样,在作品上挥洒自如。

先看看参与这部电影的演职人员,让我们深吸一口气,开启人脸识别系统,从左往右看:<图片2>斯坦利·图齐 饰演 风险评估部门主管。

相信大家对他《时尚女魔头》和《变形金刚4》的角色都很熟悉,个人特色明显(光头抢镜)。

在电影开篇就用内敛的演技,演绎了一名为公司工作了19年的部门主管,突然被血洗裁员的冷漠待遇,给观众极强的代入感,从便此目不转睛。

扎克瑞·昆图 饰演 资深风险评估员《英雄》系列之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影片开头字幕中的Before the Door Pictures 公司制作,其实是他的公司,他也是该片的制片人之一。

他在片中塑造的资深风险评估员,面对部门老板突然被裁员,以及后续一系列重大变故,给了我们一个生动的小职员视角。

他无意中发现公司重大资产评估漏洞,是片中少数用脑子思考跟说话的人。

凯文·史派西 饰演 老牌投资银行经理人近年来随着《纸牌屋》系列名利双收,演技派不用多说。

他在片中饰演一个内心充满悲伤,却又皆是自食其果的沉痛人物。

杰瑞米·艾恩斯 饰演 公司幕后大股东一出场就带着老狐狸的气质,演绎一个可以将十恶不赦的商业骗局,演说的感人至深的资本大亨。

黛米·摩尔 饰演 公司的首席风险评估主管这个因早期《人鬼情未了》进入大家视野的女演员,在影片中饰演的角色,在斗争中全力挣扎,却终难摆脱替罪羔羊的结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西蒙·贝克 饰演公司董事总经理之前因《超感侦探》备受关注,而在这饰演一位43岁就上位高层的金融界“杀手”。

佩恩·拜德格雷 饰演 初级风险评估员《绯闻女孩》让他被大家熟知,在片中饰演一个极为写实的办公室新人,围观公司裁员,面对老板被辞,最关心的是自己有没有事,下班跟同事混酒,最喜欢讨论老板们的年薪的小人物。

保罗·贝坦尼 饰演 交易部门主管。

十年老员工跟老板走的最近,消息精通的办公室人精。

以上演员阵容,加上精简的对白,又极富戏剧性的剧情发展,将西方爆发大范围金融危机的前夜,一家老牌投资银行公司的内部变故,演绎的让人拍案叫绝。

看点一:单一场景叙事近80%的场景都是在办公大楼内拍摄的,但并不令人觉得枯燥。

全片紧张的气氛不从依托配乐,纯靠演员演绎。

看点二:剧情紧凑导火线:从公司19年的资深风险评估部门经理突然被裁员,揭开经济危机爆发前夕的华尔街大裁员的序幕。

主线剧情:从一早的裁员开始,24小时内的故事发展急剧张力。

从公司底层小职员,到公司高层,再到董事总经理,最后深夜乘直升机赶来的大老板,一个一个重量力级人物的接踵而来,面对棘手问题,展示了人类如何用最聪明的智慧,坚持了最低的道德底线。

在接下来第二天的24小时中,导演只用了二十分钟对电影进行了收尾。

因为接下来的发展人尽皆知,2008年美国经济崩溃,全球陷入金融危机。

看点三:各色人物典型,以及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

1 老员工的兢兢业业影片中的19年老员工,精明能干,预先反思并预测了公司资产漏洞,却提前被办公室政治干掉。

片中关于他以前曾是建筑师,修建大桥的数据统计桥段,精彩至极,以小见大的展示了人类的智慧可以造福一方。

而人类用同样的智慧从事金融工作,间接导致了金融危机,让多少人的幸福生活又毁于一旦。

可惜他讲这些都在对牛弹琴,还不及公司老油条混的如鱼得水。

最后,老混混用自己的经验总结了真理:人们有时就是愿意假装不在意这些,自以为是,觉得绕远路回家更好,经济发展停滞或者倒退也无所谓,反正大家都这样。

所以公司离了谁都转,大可不必这么劳累自己,你也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重要。

很直白,很客观。

2 公司老油条公司里总有一个人,知道老板的动向,消息灵通,有能力躲过一切斗争,靠着“聪明”混得游刃有余,被老板视为宠儿。

片中刻画了这位公司中层,跟底层员工炫耀自己年薪250万美元,以及如何一年内花掉的酒醉生活状态。

而他的真实在于,他不会把自己在做的事情美化甚至假装正义,他知道自己的行业,也深知人们的贪婪,他只是稍加利用而已。

片中唾弃全民的贪欲桥段,堪称精彩,人们在谩骂华尔街金融骗局的同时,是否反思自己正是这种经济形势的需求者。

每个人都被欲望驱使,宁愿背负着巨额贷款,也要买豪宅,开香车的信贷奴隶。

3 年轻人的魄力年轻人永远都是敢于直面问题的角色,资深风险评估员秉着对前老板的尊敬,完成了这份遗留的分析。

也是在后续汇报中,可以不加任何修饰的说出公司资产一文不值的现实的人。

单纯的天赋决定了他的单纯立场。

(PS:这位前“火箭专家”角色,学历背景惊人,片中大段金融数学理论旁白,真不是一遍可以听懂的。

)4 普通员工的心声与天才同事成为强烈的对比,他最关心的是,全世界的人都挣多少钱,对自己一年25万的收入小有满足感,但对每个老板,甚至脱衣舞女郎的薪水都倍感兴趣。

平日里下班跟老板混酒吧,结果得知未来铁定会失业后悲伤不已,估计贷款也没少背,典型的公司小职员心理,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5 经理人的苦水片中的老牌证券经理人,一直为自己的已患重病的狗伤感,最后一次鼓动公司人员倾销不良资产时,他一直紧握着小指戒指,片尾暗表他早已离婚多年,唯一陪伴他的狗病死后他悲伤至极,最后道德的沦丧,也只能自食苦果,影片在他为掩埋忠狗而挖坑的铁铲声下落幕。

6 大佬们的内心世界这位大佬丝毫不做作,上来就调侃自己可不是靠聪明才智获得今日成就的。

他的眼神里透露着天真执着的眼神,嚷着我就是不要亏钱的耍赖王!

他所秉承的:更聪明,更快反应,或者干脆作弊的三大信条。

高度概括了资本巨头的上升手段。

他有信心与任何人谈判,无论是消除个人的道德底线,还是找人做替罪羔羊,用的唯一手段就是钱,足够多的钱,而且每次都见效,无一例外。

就这样他还可以自行安慰的将自己归为经济发展史的一环,悠闲的享受自己的午餐,展现了商业食物链顶端的巨头作风。

7 办公室通病领导生活能力退化:深夜开会必须还得叫回公司一名职员负责打印,好像这辈子自己从不曾打印过一样,明明都是从销售做起的。

<图片p_35>老板一个比一个不懂业务:销售经理根本听不懂风险评估员的分析,可以想象平时都是怎么信心满满的将金融产品卖给客户的。

而终于简化听懂了之后,叫来总经理,自己照猫画虎的磕磕巴巴解释完数据后,让老板直接看表就明白了,结果老板问看哪个表,又真实又可爱。

看来做技术的都是苦命,销售耍嘴的总是上位。

8 一说到工作内容,先说办事流程:总有些人,你跟他要东西,他总跟你说得一步一步来,现在给不了你。

一段时间过后,给出一个大家都知道的结论。

真是用生命在演绎自己的弱智,精彩死了。

9 屎盆子往谁身上扣:决定一定是大家一起做的,黑锅一定是一个人来背。

谁翻脸快谁就赢,之后面对曾经警告过自己的同事,回想起来,自己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了钱和权利而已。

<图片p_38>最后所有人都在这场闹剧后,不得不深深低下了头。

反思自己今日的结果,是源于当初的贪婪,而未来的一步,是否依然受欲望的驱使,不断深陷,是否真的别无选择。

PS: 电影《利益风暴》英文名字是《Margin Call》,经过高人提示,是金融术语,追加保证金的意思。

感谢网友:zk230~2015年 多伦多 小玄儿记------------------------------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5 ) 《商海通牒》——一场关于真实的拷问

第一次看这片是我师傅推荐的,记得一次事件后,师傅告诉我,领导永远是对的,并推荐我看看这部电影。

看完后感概良深,不啻于上了一堂深刻的职场课。

先看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

28岁的工科高材生彼特毕业后没有去做对口的火箭研发工作,而是到了这家华尔街金融机构,原因是薪水实在比较诱人。

工作了两年半,收入应该在30万美元到50万美元之间。

对数字敏感,工作能力比较强,有自己的个性和坚持。

当他的领导被裁掉时,敏感时期大家都是打个招呼后就躲开,彼特却单独冲上去想说点什么。

他想说什么呢?

想表达对艾瑞克的尊敬,想对昔日的领导表达感谢,这个领导也是工程师出身,比他更讲原则。

小伙对数字敏感,对新事物好奇,搁一般人身上,领导离职了,给了个工作上的U盘,可能放一放也就算了。

他却连夜破解了领导没有破解完成的课题,发现公司即将陷入巨大的灾难。

这时候,他打了两个电话,第一个打给昔日的领导,发现电话关机。

第二个打给同事塞斯,让同事把新领导带到办公室。

为什么第二个电话不是直接打给新领导威尔?

不熟?

没电话?

要知道,这事如果不扯上塞斯,直接告诉新领导,可是一个单独立功的机会。

看完全剧后我觉得他这时候是没有多想的,唯一想的就是用最短的时间告知新领导。

而平时他大概也发现塞斯挺会来事,和领导混得挺熟(从后面塞斯一口就能说出领导的收入就能看出来),这时候让塞斯联系领导是最有效的方法。

实诚人啊。

By the way, 留意到他下班后听的那首歌没?

特意查了一下,挺好听的,歌名是wolf.歌词分享一下:Mama there's wolves in the houseMama they won't let me outMama they're mating at nightMama they won't make niceThey're pacing and glowing brightTheir faces all snowy and whiteBury their paws in the stoneMake for my heart as their homeThey tumble and fightAnd they're beautifulOn the hilltops at nightThey are beautifulBlazing with lightIs the whitest and the tallest and the biggest oneShe's muscled and fineWhen she runsThey're tearing up holes in the houseThey're tearing their claws in the groundThey're staring with blood in their mouthsMama they won't let me outThey tumble and fightAnd they're beautifulOn the hilltops at nightThey are beautifulBlazing with lightIs the whitest and the tallest and the biggest oneAll muscled and fineWhen she runsMama there's wolves in the houseMama I tried to put them outAnd mama I know you're too wiseTo wait till those wolves make nice首句就是妈妈家里进狼了,吓人吧?

听到最后才发现,原来狼不在别处,就在人心里,逃不掉,杀不死,只能改造。

这个小伙心地善良,误入江湖中,发现周围都是刀光剑影,都是人精,他不适应,不舒服。

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在丛林中生存下去,另一方面,担心自己慢慢会变成狼,所以对那些坚持初心不改的人特别尊重,一个是他的前领导艾瑞克,一个是大领导Sam然而人和人的天赋不一样,性格不一样,命运也不一样。

彼特是靠智商生存的那批人,他发现了自己的这个特点,还在考虑要不要靠情商吃饭,因为靠情商吃饭也确实不太容易。

这小伙有点个性,跟领导跟得不紧,不易控制,有真才实学,工作态度良好。

似乎每个公司都有这样的人,老实人。

一旦公司发生变故,这类人往往不是第一批出局的。

第一批出局的是什么人?

反对者。

艾瑞克一年前就向上级领导提出公司现有业务有风险,一年后风险越积越重,终于事发。

按理说,事实证明了他是对的,最应该留下来的应该是他才对。

为什么第一刀就砍在他身上呢?

在我看来有三方面的原因:1、他是部门领导,工作了19年,收入高,外企与国企这时候的区别就体现出来了。

2、他是个反对者,公司大举开展次级贷款衍生品买卖业务并产生了较好的利润时,他提出了不同意见,让上级领导不爽。

可惜啊,后知后觉,一年之后被开掉才反应过来。

4、虽然拿着高收入,但他不喜欢他现在的工作,一直心存怀疑。

工作19年了,靠收入在富人区买了豪宅,然而,当领导过来找他回公司时,他居然还心心念念想着他二十多年前修了一座桥。

他算出来修这座桥总共为附近的居民节省了1531年。

换句话说,他认为当工程师是有意义的,对社会是有贡献的,而搞金融简直就是蛀虫,什么价值都不产生还倒过来把民众的钱骗到自己口袋里。

有句诗可以很贴切的形容他的心境:“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想当年我在生产现场工作时,看到辛勤劳作的工人,心底感觉很踏实,觉得这个社会就是这样一批人在撑着。

后来到了机关很不适应,天天编写各种小结报告,绞劲脑汁想着工作亮点,有阵子觉得毫无意义。

后来猛然醒悟,觉得如果不能改变心境就必须改变环境,赶紧想办法换了一个岗位才好了很多。

想一想,一个整天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的人,外在一定也会或多或少表露出来,这样的人,在企业大裁员浪潮中不被洗掉才怪。

不过话说回来,艾瑞克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心的人,当得知自己被裁掉后的第一句话,居然是担心自己做了一半的工作,希望公司能找人接手,以免对公司造成损失。

这个社会,应该把这样的人放在工程师的位置上,应该让工程师有体面的收入,不能让火箭专家、桥梁专家都跑到金融公司去混日子。

今年看到一个比较好的现象,以前很蹦跶的期货公司的一个群,悄悄把群名改成了“期现结合群”,意思是要与现货结合起来。

十九大之后,又改成了“现期结合”,说是要强调服务实体经济。

虽然只是形式上的取巧,但是见微知著,说明这个社会越来越重视实体经济了,特别是我们这个社会。

希望社会给实体经济更多生存空间吧。

第二批出局的人出场了,聪明人。

每个公司都有这样的人,他们很聪明,不用花很长时间就能从业务岗位升到管理岗位。

他们会看风向,会做自我保护,看起来做什么事情都有所本,都讲原则。

Sara就是一例。

一年前下属找到她告诉她公司的业务有风险,当时她成功的运用了自己的情商,她敏锐的感觉到这是一个谁都不喜欢听到的消息,这是一个棘手的球,一定要踢出去。

同时,以后有机会要把这个麻烦制造者踢出局。

她一定是绞劲脑汁后想出了很乖巧的办法,既将事实传递给了大BOSS,又没有引起他们的不快。

想起来只有一招“避重就轻”好用。

以后一旦出事了,就可以堂而皇之的说,我以前告诉过你们了。

结果呢?

耍小聪明的人会被更聪明的人玩死。

连反驳的机会都没给她就顺利的做了替罪羊。

归根到底,她一方面是本位主义者,凡是从自身利益考虑,另一方面又想讨好领导,让领导感觉自己和她是一伙的,世间哪得双全法啊?

领导能当到领导的位置,能是你这么容易就能利用的么。

事实上,领导心里一清二楚,需要丢卒保帅的时候,先丢掉的一定是那批耍小聪明的。

这批人貌似一直在领导身边晃,是领导的红人,其实心里只是想借借领导的势,和领导远远谈不上自己人。

片中真正和大BOSS称得上自己人的只有一个,贾德。

自己人和自己人还不一样,最近的自己人一定是同频共振性情相通臭味相投惺惺相惜的,这里的贾德深谙个中之道。

了解老板的个性,了解老板的过去,了解老板重视什么,了解老板的一切。

之所以这么了解,本质上还是因为他和老板是同一类人。

记得公司曾花大价钱请外面的咨询公司给我原来的公司做过一个调研,发现公司中层以上的领导性格类型高度趋同。

这并不是说所有的领导都容不得不同意见都任人唯亲,而是说在潜意识里,人们都会更相信与自己更相似的人。

这个贾德和大老板就是同一类人,在遇到同一事件时候的第一反应一摸一样。

得知公司手里的资产马上一文不值,马上反应出来要在一天时间内哪怕引爆市场也要把所有的次贷资产抛售完毕。

这类人靠判断来吃饭,在每个公司都有,他们在公司里往往是总经理或副总,一心一意的贯彻老总的意思,其实老总的意思也是他们的意思。

看到了吧,要在公司里混到最高层,只能跟紧一个人,而且不能装模做样的跟,得从心里跟。

这样的人还有一个。

Will

他也是靠情商吃饭的人,爬的比较快,对事情的预测很准确,进公司10年,已经是进公司19年的风控主管的领导了。

他的上升,靠的就是跟紧Sam.看看大领导找他谈话时透露出来关键时刻可能要把Sam踢出局让他上时他的反应。

看见没?

高官厚禄近在眼前的时候的第一反应不是毫无原则的应承下来,而是挺自己的领导,而且我相信,他在内心里也是这样想的。

在真诚面前,所有的小聪明都没有用。

带队伍就要带出这样的兵啊。

当年牛根生离开伊利时一无所有,上百名中层干部能抛家舍业离职跟他一起出来创业凭的什么,还不是凭的信任两个字。

影响力就是让人相信你的能力。

Sam就有这样的能力。

最后还有一个主要任务没有说到,Sam.他为公司工作了34年,劳苦功高,影响力大,他最大的能力就是鼓动员工工作的能力。

员工相信他,之所以相信他,是因为他说话算话,而且一直这样。

即使是公司面临崩溃的危险时,他仍然选择将真相告诉员工。

他的影响力甚至比上级领导的影响力都要大,可见影响力和官位并不完全一致。

按理说,他也是个反对者,关键时刻他也应该被踢出局。

他经常在会上直接和领导顶撞,经常直接反问领导“真的吗?

”“你真的明白后果的严重性吗”,这样的人还能一直在一个公司的高管位置上待34年,简直是个奇迹。

一定有其原因。

因为真实。

他是一个真实的人,为了一条狗,每天能花一千美元维持了狗命,狗死之后,半夜里去老家刨坑埋狗,泪流满面。

既是为狗而哭,又是为自己而哭,自己苦心经营几十年的生意泡汤了,把生意伙伴都坑了。

坚持了一辈子的原则最后也没有坚持下去,心里的那根线崩掉了。

看到这里,得出了一个结论。

聪明也好,愚笨也罢,如果没有靠情商吃饭的本钱,干脆就真实一点吧,职场如丛林,职场如战场,相信彼特能走好他的人生路,也相信每一个真诚的人在职场上都有一个还不错的立足之地。

 6 ) 金钱有毒,无声噬人

《利益风暴》是去年年底上映的一部美国片,以及美国次贷危机为故事背景,内容则主要在影射轰然倒地的美国前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

尽管演出阵容强大,但这其实只是一部小成本、小制作的商业电影。

《利益风暴》的英文片名是《Margin Call》,这是金融期货方面的术语,在进行金融衍生产品的买卖时,投资人通常不需要支付交易产品的全款,例如投资人可以用五元买一个二十元的金融商品,这是一种放大倍数的杠杆操作。

此时如果商品价格上涨到22元,投资人便能赚取高达40%(2元/5元)的收益率,但亏损的风险同样极高。

为了确保交易商的权益,他们会对这种杠杆投资设定保证金下线,当亏损达到这个下线,投资人就必须追缴保证金,否则投资就会被平仓。

例如,当金融商品价格跌到十八元,投资人原本五元的投资额就剩下三元,此时交易商就会对投资人发出“margin call”,要投资人将保证金补到五元。

如果投资人无法及时补齐,则剩下的三元可能就会被强制平仓,因而血本无归。

《利益风暴》讲述一家投资银行的某个小职员突然测算出来,公司因为投资金额超出预估,一旦市场快速下跌将面临倒闭的风险。

在通知了相关领导后,公司不得不在隔天到来之前,制定出应对的办法,决定是否将手上的投资产品在隔天上午便全数抛出。

公司此刻面对的困境是,如果不马上抛售,则风声必然会传出去,届时公司的股价和那些投资产品将变得一文不值,公司只能被迫接受倒闭的命运。

然而,一旦大量抛售那些投资产品,虽然公司得以从倒闭风险中脱困,但将使整个市场陷入崩盘的危险,而那些在不知情状况下买下这些投资产品的人,将会承受巨大的亏损,公司的信誉也会付之一炬。

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各个层级的人物基于各自的立场和考虑,都被迫选择面对的方式,在良心和前途之间做决定。

影片内容与“margin call”这个金融操作其实并没有直接相关,英文片名取的是术语背后的引申意义,也就是影片中的公司和每个相关人物都置身在极大的风险中,已然遭受极大的损失,面对这样的情况,当事人必须选择追加投入、放手一搏,还是就此认赔出场。

从编剧和影片风格来说,《利益风暴》是很典型的美国商业片,一切都短平快,人物和对白都很表面与直接,议题和事况都被简化和浓缩,影片中所呈现的状况完全符合、甚至可说是过度符合,现下人们对华尔街的理解和印象:贪婪、自私和无耻。

平心而论,这部影片的艺术水平并不高,但里头指出的人性特征与冲突景况,却极为有趣和值得思考和分析。

■在提到美国次债风暴时,大部分人都会联想到“华尔街的贪婪”这几个字,认为是华尔街那些无耻的金融人员们,先是为了赚钱,故意用各种复杂的衍生工具将金融产品包装得让人无法理解,然后是在明知道手上的产品其实是一堆垃圾,却故意蒙骗无知的投资者,让他们掏钱上当。

最后就是所有金融机构和金融人员共同联手,将赚的钱放进自己口袋,将巨额亏损扔给国家和所有老百姓去承担。

这样的理解不能说完全错误,但也不完全正确,就以影片所影射的雷曼兄弟来说,这家拥有一百五十八年历史,在电灯发明前便成立的投资银行,2007年被《财富》杂志评为“最被羡慕的公司”第一名,最终之所以会在2008年9月15日走向破产的命运,主要原因在于借太多钱来投资(杠杆比率过高)以及手上拿了太多的次级债券与次级贷款。

而这公司之所以会大胆地借这么多钱、拿这么多次级债券与次级贷款,背后的理由是,他们相信这是“好东西”,风险小且赚钱多,而非一堆垃圾。

次级债券是以次级贷款为抵押品所做出来的金融产品,而所谓的次级贷款,指的是针对那些收入较低、信用较差者所提供的购房贷款,这些比较贫困的人群,在一般银行申请不到贷款,而美国政府又希望能帮助这些穷人购房,于是扶持一些具有国营色彩的机构来做这项业务,并透过“将贷款打包作为抵押品,以此发行债券卖给投资人,来募集必要的放贷资金”。

因此从本意和设计上来说,次级贷款和次级债券都不是垃圾。

一般的投资人之所以愿意购买次级债券和次级贷款,是因为它们虽然风险比较高,但也相应地提供比较高的收益率。

此外,具有国营色彩的机构以及相应的金融保险公司和评级公司的参与,也为这些金融产品提供很好的安全性保障。

次级债券和次级贷款后来之所以会出事,一个原因在于规模过度扩张,一个原因在于风险在层层分散的过程中被每个环节都忽视,但作为总体却急速累积。

由于商业银行将次级贷款转手卖给投资银行做成次级债券,在这过程中不实际持有贷款或债券,赚取的是中间的利润差,也因此申请贷款的人数越多,发放的贷款金额越大,商业银行的利润就越多。

于是他们越来越放松对贷款人资格的审查,还主动提出各种优惠措施,吸引各式各样的人来申请贷款。

投资银行拿到次级贷款后,打包成次级债券,转手卖给对冲基金等投资人,因此他们的风险也不大。

这些次级债券因为背后有相应的担保机制,因此从评级机构那里获得非常高的评级,于是对冲基金在拿到次级债券后,便可以拿去向银行抵押借钱,借来的钱又可以再买次级债券,然后再抵押…...结果杠杆一层一层放大,原本只是不错的投资收益,瞬间就变成“巨额”的投资收益。

与此同时,整个次级债券市场就像气球一样被吹得很大很大。

在看到对冲基金等投资者从次级债券上头赚到大笔收益,原本只是中介机构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也忍不住,开始下海参与投资,而且为了规避相应的资本充足金限制,许多金融机构将次债投资做成表外业务。

结果在次级债券规模急速膨胀的时候,真实的规模被隐藏起来,而且次级债券的收益率不但没有随着风险的累积上升,反倒是因为需求的增加而下降。

乍看之下,这完全是华尔街金融机构自己在玩的游戏,但事实上,这是一场全民的盛宴,甚至可说的是全世界的盛宴。

在经历亚洲金融风暴、高科技泡沫、以及911事件后,美国联储局为市场打入大量的流动性,而为了振兴经济,更是鼓励老百姓购房。

结果吹出一个庞大的房地产泡沫,房价不断飙涨,有钱没钱的老百姓都投入房地产投资。

正是低利率的大环境,以及地产强劲的需求和房价疯狂的飙升,助成了次债的加速成长,而次债的加速成长,又回过头来刺激房地产市场的增长,结果从买房子的老百姓、到买次债的国内外投资者,每一个环节的人和企业都赚了大钱,而一个小气球也被吹成一间房子那么大。

只是,不管用多好的橡皮做成的气球,也禁不起这么没命地吹。

■《利益风暴》里头对于次债问题的起源,没有过度苛责里头所影射的雷曼兄弟的管理层,影片没有表示公司是在明知道投资产品有巨大风险的情况下,还故意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投资,而是认为问题最初产生的原因在于:(1)次债本身的风险很难准确衡量,尤其是在层层分散的过程中不免被低估;(2)投资银行因为业务过于庞杂、相应的会计处理过于繁复,因此难以及时掌控公司整体的投资和风险状况。

也因此,影片将焦点更多聚集在公司发现问题后的处理方式和态度:公司股东明知道市场就要暴跌,还提供高额奖金鼓励员工将投资产品甩卖给还不知情的投资者;员工为了高额奖金、为了红利和退休金、为了不让公司破产倒闭,纷纷巧言欺骗投资者买下这些就要一文不值的投资产品。

在整个讨论和决定的过程中,也有公司高管表示不同意这种损人利已的处理方式,认为这样做,不仅将严重打击公司未来在市场中的信誉,还会牵连所有公司的员工,害他们在市场里无法立足。

在此之间,值得争议的是,公司在面临倒闭破产的困境时,是否还应该以信誉为重?

员工的身家财产都绑在公司上头,在面临失业和一无所有的困境时,是否还应该以对顾客的职业道德为重?

如果以是非对错的观点来看,显然答案都该是“对”,但如果以人性、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角度来看,那答案毋庸置疑的该是“错”。

也因此,对这部电影的观感很容易形成两极化的局面,一般的人都认为公司和员工们的做法非常卑鄙无耻,然而作为金融人员,则比较容易认同当中的处置方式,毕竟他们的顾客,那些决定从他们手上购买产品的投资者,也不是基于道义,而是认为投资有利可图,想在甩卖中捡便宜。

除了这两个充满矛盾的人性与道德议题外,影片还提出另外一个议题,那就是华尔街金融人员坐领高薪是否合理?

与此相对应的是,影片提出金融人员所处的就业环境:当公司的利润下滑、市场转坏时,残酷且不留情面的裁员随时会落在这些人身上,毫不顾及这些人从前为公司赚进多少钱、立下多少功劳。

目前,美国百姓对华尔街最大的意见,多少也是在于他们领取了高额薪水与奖金,觉得他们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而且认为这种高额的收入正是驱使这些人大胆冒进、出卖道德的动力。

其实,所谓的“合理的收入”本来就没有一个客观绝对的衡量标准,就资本主义社会来说,最简单和客观的衡量方式,就是一个员工为公司带来多少盈利。

试想,如果你身为一个昂工,一年为公司赚进1千万元的利润,但公司只付给你10万块的年薪,你能接受吗?

你会留在这家公司吗?

没有相映衬的薪金水平,在市场好的时候,自然是留不住人才。

而高额的奖金确实是会鼓励员工冒进,但低额的奖金又何尝不会鼓励员工偷懒?

除此之外,很多人斥责华尔街人穿戴名牌、住五星级酒店、坐商务舱飞机,却很少想到,如果他们穿着破烂、出入寒酸,又有多少投资人会相信他们是投资方面的专家,能放心地把钱交给他们?

犹记得,在次债风暴发生之时,所有人都惶惶不可终日,害怕企业发生大面积倒闭,纷纷指望着美国政府拿出解决方案,还责怪美国政府出手太慢、太轻。

如今时过境迁,便又纷纷掉过头来,指责问题全部是华尔街富人造成的,而美国政府又被华尔街富人把持,用老百姓的钱去救助他们。

凡此种种,都是人们在愤怒的激情下,比较不容易客观持平的事例,而《利益风暴》则试图以较为含蓄的方式来表达出这种矛盾。

 7 ) Be first, be smarter, or cheat.

名不见经传的J.C. Chandor自编自导处女作。

据说他在构思一年半之后,仅花4天时间就写完剧本,又用了17天时间就全部拍完,小成本获得高评价,效率之高令人称奇。

从金融巨头内部员工的视角来展现2008年金融风暴来临前的那个长夜。

高度集中的时空布局,众多人物的大段谈话,都让人想到当年惊世骇俗的《12怒汉》。

在这样的片子里,对白的水准和演员的发挥决定了影片的档次。

本片中,Will在开车时关于“虚伪普通人”的演讲、Sam激励员工做最后一搏的说辞、老板Tuld在开会时充满自嘲的应对以及最后饭桌上“就那么回事”的辩白,都堪称经典。

不难发现,Sam、Sarah、Eric等人原本都是充满人情味甚至责任感的,但在金钱面前,最终都纷纷折腰;导演还刻意提到了各级人物的工资和花销,好好讽刺了一把这些华尔街才子。

但贪婪是人性的弱点,每个人都一样。

就想象一下,如果你是那个被鼓动要昧着良心卖MBS的操作员,一边是得罪客户遭人唾骂,一边是一次性140万美元的奖金,你会怎么选?

舞台剧般的场景要求,使得导演能够用有限的预算请到一批实力派演员。

Kevin Spacey这种戏精就不说了,我发现英国演员Paul Bettany也很有戏啊。

跟Jennifer Connelly真是登对。

 8 ) 地狱,或是,天堂

当风暴来临时,我们是自保,还是保别人?

Sam Rogers为我们做出了选择,我们甚至没有立场来责备他,换成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这样选择,正如当Peter Sullivan问他这样做对吗,他反问的那样,对谁而言?

风暴将至,谁都纠结,可是Sam作为首要执行者,他比任何人所承受的压力都更加无形更加巨大,谁都知道要怎么做和该怎么做,人说一念地狱一念天堂,可是对于Sam来说,摆在眼前的只有地狱,区别只在于是自己跳下去还是被别人推下去,将一生的信誉付之东流,对有些人来说并不比死更让人好过。

Sam大概是到了最后一刻才下定了决心,要带领一群相信你的人走上一条不归路,那种绝望感真是窒息得让人透不气来,那就意味着,每一个清晨,当你打开电视,看到有人因为破产而跳楼,你清楚地知道,你就是那个推他下去的凶手。

最可怕的不是无从选择,而是我们清楚地知道,其实我们还可以选择,但那选择却并不能改变最终的命运。

我们身边的人,认识的,或不认识的,可能平日里我们也并不怎么喜欢他们,但凭心而论,我们并不真的想看到谁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更不要提那些我们还爱着的亲人朋友,当你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跳进自己设好的陷阱里尸骨无存时,还有什么能够救赎我们的灵魂?

《利益风暴》通篇都充满一种大厦将倾的压迫感, 那里面没有拯救世界的英雄,也没有冷酷无情的恶魔,就连John Tuld我相信他也不是无情,他的无动于衷只是因为经历了太多这样的风暴而懂得如何在狂风暴雨中自保,如此而已。

他们是一群普通人——普通的精英,他们不刻意高尚,但也不刻意卑鄙,在面对将如海啸般呼啸而来的金融风暴时,他们都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他们都知道将要面对怎样艰难的人生,他们都清楚,此一夜后他们将夜夜不得安眠,他们没想过刻意害人——尽管他们这样做了,可是当面对是你跳楼还是我跳楼这样一个绝对性的问题时,我们谁又能伪装得了高尚?

我甚至不觉得Tuld无耻,就像Will Emerson说的那样“人们都想要豪宅名车,但他们却负担不起,这时候他们就需要你了,他们能享受国王一般的生活完全是因为我们在财富的天平上往他们那边压了压,一旦我松手,这世界马上就变得公平了,但没人想这样,他们嘴上说想公平,其实心里根本不想,他们期望我们用尽方法生财,但他们却在那儿装无辜,假装不知道钱是怎么来的,这种虚伪真让我恶心……可笑的是,如果明天公司垮了,他们就会指责我们玩忽职守,但如果我们的推测是错的,一切又重回正轨,同一群人又会来嘲笑我们,当我们是史上最大的孬种”,当然,Will这样说无非就是想消除内心里压迫着他的罪恶感,可是他说了大实话,在这场金融风暴里谁都不用装无辜,是我们的贪婪才让一切变得不可收拾。

可是对于人性的贪婪我并不过分责怪,贪婪就像这世上任何一样东西,是一把双刃剑,有好有坏,正是因为有这样那样的贪婪和惰性才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高级越来越神奇,那么当它由于我们过度的索取而报复性地天翻地覆时,我们除了承受似乎也别无选择,毕竟谁都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Sam为自己的心做了最后的挣扎,当他得知自己不会被裁掉时他觉得自己简直成了叛徒,他找到Tuld要求辞职,可最后他还是接受了事实,毕竟现实就那样血淋淋地摆在眼前,即使你不这样做,迟早也会有人这样做,谁都阻止不了。

他说他并不是为Tuld那通长篇大论所动,他说他留下只是因为他还需要钱,其实他很清楚,Tuld的话尽管冷酷无情甚至鲜廉寡耻,可是那些都是实话,实话都具备打动人心的力量,而他也是用相同的实话才打动了那些相信他的人。

Sam教会我一件事,作为领导者,你只需要让你的下属相信你,并在灾难来临之前想好对策——你可以纠结,但不能不去想对策,那么你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正义感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当值钱的,如果Tuld笃定Sam会听从自己,那么Sam大概也很难拿到那笔高额的“良心费”。

Eric教会我一件事,就算你的能力不及,可是多做一些事仍然可能在不经意间帮你找到谈判的资本。

Will教会我一件事,在诱惑之前,忠诚比任何东西都更可贵,哪怕是对那些想利诱你的人而言也如此。

Cohen教会我一件事,有时候无耻也行。

Sarah教会我一件事,放手不是放过别人而是放过自己。

Tuld说,在这一行谋生有三种方法,行动快,够聪明,或者会骗人。

我想,其实这句话适用于任何一种职场,或是人生。

这里面没有坏人,只有普通人,我甚至相信他们都是好人,裁员时Sam用自己的狗就要死了来解释自己的默默落泪,可是他用“不经历黑暗哪来的黎明”来安慰自己,就连Will那样貌似漫不经心的人都在四处找戒烟糖,不然就要杀人了,他们都有良心,如果只是单纯的生死选择,我相信不管是Sam还是Peter,甚至Will或者Seth,他们都会挺身而出,很多人都有勇气舍生取义,可是少有人能不见利忘义。

作为有良心的普通人,Eric Dale最具代表性,他是这一切的发现者也是承受者,在Will找到他时他毫不犹豫地就回绝掉了诱惑——当然也有赌气的成分,可是最后他还是回到了公司,坐在会客厅里为自己的沉默买单,“他们说如果我不回来,在未来的两年里他们会处处为难我,我的员工股权,我的医疗保险,但如果我回来,我只要静静地坐在这个房间里,每小时就能赚十七万六千四百七十一美元”,如果你说他做错了,那么请你告诉我,你会怎么做?

Seth Bregman应该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年纪轻轻吊儿郎当却可以跻身这样的跨国公司本身就说明问题,可是他和Peter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毫无疑问也和他玩世不恭的工作态度有关,可是的可是,他才23岁,人生随时可以重新开始,他的痛哭多半是缘于真的有些心疼这份可以让他一年轻松赚上25万美元的体面工作,和Eric的绝望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Peter让我懂得了四件事:对帮助过你成长的人要说声谢谢,尤其当他身处困境时;不要太介意做些额外的工作,特别是在你年轻时;存些储蓄少些贷款,别把身家性命都换成股票;当风暴来临时平静地接受强过痛哭流涕,哪怕你只是装出来的镇定。

Peter无疑是这场风暴中最大的赢家,他不仅保住了工作还获得了提升,当然这些都是他应得的,对于工作来说他是完美的潜力股,可是无可避免的,他也一样会为自己的沉默付出代价,他的迷茫和疑问,时间终将会带给他答案。

我觉得谁都应该看看《利益风暴》, 那里面有我们自己的影子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抉择,我们不是那样的精英,但那些精英也不过就是浓缩的我和你。

在大厦将倾之际,年轻人不怕,他们负担小,损失轻,承受力好,有大把时间可以翻身;老年人也不怕,他们大多完成了财富积累,没有贷款,孩子大了,也有一定的储蓄,最起码暂时还可以安心度日;最要命的是中年人,人生过了一大半,十几二十年苦心经营的事业转眼就成了泡影,可是上有老下有小,孩子要上学,房子要还贷,四十几岁的人了,当精力体力都在走下坡路可是身上的负担却最沉重时,不是简单一句大不了从头再来就真的能重新来过。

金钱,我向来认为它有着仅次于神的力量,神是虚无的,可是金钱却是实实在在的,不管我们多么清高,只要我们活着谁都逃脱不掉要与它相依为命,就像Sam说的“我还是需要钱”,所以他留了下来,影片的最后Sam在前妻的院子里埋掉了他的狗,他很清楚同时埋掉的还有自己的良心道德以及职业操守。

当人生面临选择,你会走向何方?

其实人早在不经意间就已经为自己选择了方向,当每个人都站在迷茫的十字路口徘徊时,Peter选择了和沉稳睿智的Sam一起思索抉择的对错,而Seth则跟在油滑聪锐的Will身后讨论谁更无辜。

我们能做的,只是我们自己,我们成为不了别人,我们也只能和相近的人在一起才能找到生存的意义,没有对与错,只是因为,我们不尽相同,如此而已。

没有什么地狱或是天堂,我们眼前有的,只是我们将为自己所选择的路,在迈出第一步之前扪心自问,做出了选择就一路走下去,不必回头也不必生悔,只是,你要承受后果。

Kevin Spacey,Jeremy Irons,Zachary Quinto,Paul Bettany,Stanley Tucci,Simon Baker, Penn Badgley,Demi Moore,这大名鼎鼎的实力派超豪华阵容实在难得一见,却没有谁的光芒独照,个个出彩,Kevin Spacey和Jeremy Irons从来就没让我失望过,哪怕影片很普通故事很普通,可是他们俩的表演永远不会很普通,Paul Bettany和Simon Baker是正在崛起的一代,他们迟早会成为实力派演员里的中流砥柱,Zachary Quinto和Penn Badgley作为新生代演员前途不可限量,Stanley Tucci的沉稳让他的表演不会光芒四射但永远厚重可靠,唯可惜的是作为全篇中唯一一个戏份较多的女演员,Demi Moore却没有成为亮点,她的美貌曾惊艳得岁月妖娆,可是当韶华逝去光阴老矣,她似乎并没有更具实力的表演可以来征服我。

 9 ) 除钱之外无上帝

相当紧张压抑的一部片子。

24小时之内,从裁员开始,到发现狗屎,随之而来的是层层汇报、紧急磋商,再到甩狗屎,最后以sam埋狗结束。

一路压抑紧张,不容人喘息。

sam埋葬了自己唯一的情感寄托,也埋葬了做人的底线。

人在利益面前,犹如鬼使神差,道德死了,上帝也无可奈何。

灾难来临的时候,重要的不是自己能跑多快,重要的是一定要比别人跑得快。

宁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的话看来具有普世性。

自私的人性犹如滔滔洪水,有着毁灭一切的能量,包括作恶者自身。

何处是岸堤呢?sam的犹豫和内心挣扎提示人们,无论在何等的黑暗之中,总会或多或少有那么一星半点的道德之光闪现。

虽然这微茫的一点道德之光最终也熄灭了。

上帝从不最先出手。

当灾难来临,毁天灭地,狼藉一片的时候,上帝才会慢慢出手。

如果没有法律,世界将全面适用丛林法则。

如果没有上帝,世界将洪水滔天。

自私与贪婪会将所有的游戏参与者统统席卷而去。

有没有改好的希望呢?

有。

拍电影本身就是反思和反抗的表现形式。

但是剧中人说了,“成功者和失败者的比例永远不会变”。

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什么时候,在固定比例的人的眼里--除钱之外无上帝。

 10 ) 作为从业民工简单评论一下~

1、原版片名Margin Call我觉得起得很好2、MBS or CDO or whatever,这个市场没那么多流动性,因此一天清仓是不可能的3、总要有人背黑锅,与谁应负责无关。

女主管很悲催,刚胜利没到一天就也被大boss牺牲掉了。

片子对办公室政治描写得很到位4、trading desk应与risk隔离,这是bug5、永远不要迷信VaR,就算没有其他选择,也不要把阈值设的太低6、片中的那些trading hall真心的大,上百台的彭博机啊偶表示很羡慕7、这片日后应该会成为学金融的学生要看的片子之一8、说的不是lehman bro.。

可能说的是GS or BS。

9、本片无关道德。

每个角色都做了在所在的位置上恰当的决定。

大boss的一句话说得很准确:我们只是在此时此刻的公允价值下出售给那些愿意买的买家罢了。

世界上所有的正常交易的完成都依赖于买卖双方的估值不同。

只能说接盘的citi、ml的pricing能力不行,仅此而已。

Over

《商海通牒》短评

那些搞金融的人的脑子里都装了些啥呀?大起大落,还真不是一般人承受得住的

8分钟前
  • Sugarfree 🪁
  • 还行

两个高管和一个清洁女工站在电梯了那一段真是绝了,短短几十秒的镜头蕴含的东西超过整部电影剩余所有部分要说的一切。

9分钟前
  • 尖头叉子
  • 推荐

三星半。我可以說我就為了凱文叔來看的麼,金融方面我很苦手啊。話說sam一直堅持自己的職業道德、對公司的忠誠、與下屬的團結。最後還是在金錢面前低了頭。

12分钟前
  • 彼岸之葵
  • 还行

两星半

15分钟前
  • 还行

看不下去的片

18分钟前
  • 豆友2309576
  • 很差

1、一定是没进入过股市就不爱看的。2、我喜欢,如同喜欢《华尔街》3、超级豪华的阵容,一个比一个的出场有阵势。4、这不是真的战争,我们不是真的去伤害他们,很多人会破产,但那只是钱,虚构出来的东西。5、难以想象直接发行了DVD。6、还是回家多多陪陪父母,吃点好吃的,做做爱,运运动,远离股市。2020年重刷,为我以上的甜菊羞耻。亿万富翁为割韭菜内疚拍了两个小时,还他妈好,真能装,全世界每天都在干这种事

20分钟前
  • 陶子冬
  • 很差

以小博大,弧线漂亮。20121207看第二遍,有些美感上的细节经不起推敲

25分钟前
  • 三十
  • 还行

比华尔街更有真实感,更加明星荟萃,更加紧凑

28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民粹电影,主要讲了几件事:1、金融不创造价值,但是聪明人都去干金融了,他们收入高到不合理2、然而,高位上又都是坏蛋和傻瓜,进一步佐证了金融业的邪恶3、聪明人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可以一口气陈列很多数字,数字越多越聪明

32分钟前
  • 楚食胀
  • 较差

最后那里感觉SAM埋葬是他自己的“底线”

33分钟前
  • Morgan
  • 还行

好像有点后劲出来,但不确定是不是整片太过沉闷的缘故

34分钟前
  • 有猫
  • 较差

第1410-这个我竟然看过,名字都没印象了,能好到哪去

35分钟前
  • 黄岛
  • 较差

应该看第二遍再评价,不过没时间了

36分钟前
  • L.S.D™
  • 还行

看着看着就累了……

41分钟前
  • 河淼
  • 还行

突发事件引起的连锁反应,犹如中央集权下的暴风眼一样暗流狂涌,教科书级商战典范,利益冲突中的矛盾综合题材剧本,群戏实在太精彩了,一场演员本色发挥的盛宴,他们对每个场景调度都把握极准,互相飙戏看着太过瘾,如果能抛去亢杂繁琐的专用词条,直逼五星!

42分钟前
  • 白鲸
  • 推荐

这部片子最大的问题在于言之无物,专业术语太多,,没有讲清楚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与后果,就连对金融圈的讽刺都不痛不痒。话说,这年头的华尔街还有类似于史派西这种老板?和《窃听风云》里人性发现的秘密警察一样荒诞无稽。比起《大空头》来说就是坨屎,可惜了这么多牛逼演员的精彩包装。

43分钟前
  • 伪文人想摇滚
  • 较差

小题大作

46分钟前
  • sheepfield
  • 较差

oh shit...

48分钟前
  • 猫阿水
  • 推荐

⋯⋯不是学金融的看得太吃力了⋯⋯

50分钟前
  • 超大杯兔兔冰
  • 还行

本来就是冷酷和贪婪,非得树立出一点英雄主义!!

53分钟前
  • 鸡汁马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