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庞天德和高志航喜欢朱亚文,特别是红色年代剧里的朱亚文,所以一口气把《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远去的飞鹰》和《我的娜塔莎》刷完了。
三部剧中,《我们的法兰西岁月》完成度最高,剧情、演技、服化道都很精彩,而《我的娜塔莎》和《远去的飞鹰》虽然短板明显,但仍不失为一部好剧。
因为年代差不多,又同样是异国恋,很多人喜欢把高志航和庞天德对比着看,《我的娜塔莎》的弹幕里面,大家都说庞天德如果换成高志航的人设,不至于和娜塔莎苦恋一辈子。
但同样的,如果高志航能和庞天德一样痴情,也不会有葛莉儿后来的悲剧。
虽然同样是朱亚文扮演的,但庞和高在人物塑造上差别很大,庞是静水流深,高是绚烂烟花。
庞是多面的、复杂的,有少年意气的一面,有睿智儒雅的一面,有隐忍犹疑的一面,有深情执着的一面。
战斗时是坚定的布尔什维克式英雄和情人,骨子里却是无力反抗父权的少爷和孝子,强大又脆弱,勇敢又纤细,不管是爱情还是亲情,庞始终被动、后知后觉、处处妥协。
而高则简单、热烈而纯粹,他留学法国、穿军靴、喝红酒、开飞机,有着法兰西式的激情和浪漫,骨子里仍是来自东北农村的穷小子,穷过、苦过,无所畏惧、恃才傲物。
不管是娶妻还是离婚,把葛莉儿留在身边还是撇在乡下,在奉天还是去南京,高都是绝对的主导者和优势方。
因此,在面对封建大家长时,同样是孝顺中带着狡黠,但和高相比,庞在父母面前并不具备多少话语权,反叛也不够坚决。
与高的生米煮成熟饭完全不同,庞恪守婚前不圆房的孝道,要求娜塔莎学习如何讨好自己的父亲,花了20多年的时间让父亲接受和认可娜塔莎。
可能因为大家都同情葛莉儿和娜塔莎,高和庞被很多观众骂成是渣男,让我不得不为他们辩驳几句。
当今的网络环境下,渣男早已变成了一个梗,万事皆可成渣。
如果说高因为短时间内再婚被骂成渣男尚有说法,庞被打成渣男派可就太冤了。
评价一个影视形象不能脱离他身处的环境和时代,更不能大开上帝视角。
庞并没有娜塔莎那般勇敢和坚决,而是经历了从懵懂觉醒、闪躲逃避到热烈回应最后勇敢追求的一个漫长成长过程,他在感情中一路跌跌撞撞,中间隔着战争、种族、封建家长的反对、中苏关系破裂这几座大山。
而委屈求全的结果是终难两全,最后庞既没能尽到人子孝道,又辜负了爱人、苦了自己。
可庞身上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才是这个角色的最大魅力。
他是那么真实,他的隐忍和深情、挣扎和成长,软弱和执着,都让人动容。
全剧最喜欢的情节就是庞骑着自行车,娜塔莎坐在后座,他们终于排除了万难走在了一起,阳光洒在脸上,脸上洋溢着笑容,幸福触手可及却嘎然而止,火车站的离别之吻虐得人心肝疼。
和庞相比,高在爱情方面可以说是天然的老司机,他很清楚自己的性吸引力,也很受女人的欢迎。
但认真看过剧的人,真的会觉得高志航渣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来说说两部剧的定位吧。
《我的娜塔莎》这部剧的缺点和优点都很明显,看战争部分,这是一部漏洞百出、逻辑细节全是硬伤的抗日神剧。
但如果把战争当作背景,把它当成一部纯爱剧来看,这部剧拍得细腻缠绵,凄美动人。
而《远去的飞鹰》里面,爱情是背景,高志航的抱负才是主旋律。
很多人只看到高为了开飞机而舍弃了葛莉儿,却没有看到他几乎将自己的所有都舍弃了,亲情、爱情、友情、金钱和权力。
和许诤不一样,高成为飞行员不是为了“升官快发财快,娶了老婆还有姨太太”,也不仅仅是爱好和职业,而是实现“航空救国”的唯一途径。
他把名字“高铭久”改成了“高志航”,远赴法兰西留学,他说“别人是在开飞机,而我和飞机是一体的”,对他来说,离开了飞机的自己对国家将一无是处。
在腿受伤被告知不能飞后,他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而不想在民族危亡之际成为等待被救的芸芸之众。
为了能再上天,他拒绝打麻药,选择打断已经愈合的断腿重新接受接骨手术。
他自恃甚高,目无长官,好几次抢了张学良风头,却愿意低声下气忍受羞辱,接受一份降军衔降军饷的工作,好几年和看不惯自己的长官苦苦周旋,因为只要有一丝“开飞机打鬼子”的希望,他也要牢牢抓住,哪怕承受来自四面八方的质疑和嘲讽。
这些嘲讽甚至来自他最亲近的人(母亲、妻子和好友),虽然并无恶意,却让高也忍不住一遍遍嘲弄自己,也曾怀疑“航空救国”不过是一个骗局和一句空话,却始终不肯放弃。
他不懂政治,更不屑与政客打成一片;他不怕死,只怕自己还没打鬼子就死在诡谲多变的政治风云中。
最后一次执行任务时,队友提醒他,上级想借日本人的手除掉他时,他只是笑笑,因为死在天上是他最好的归宿。
高说:飞机是我的命,葛莉儿也是我的命,跟葛莉儿相比,飞机算个屁。
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是真心的,愿意为了葛莉儿放弃开飞机是真心的,打鬼子时对着葛莉儿的照片喊“葛莉儿你在哪”的时候也是真心的。
只是他对葛莉儿的执念,终究大不过“航空救国”的信念。
我们看过太多“爱江山更爱美人”和“霸道总裁只爱我”的戏码,却无法理解舍弃儿女情长而选择救国的抗日英雄,这实在吊诡得很。
况且这部剧是根据真人事迹改编的,历史上的高志航没能以一己之力与整个国军“不得有外籍配偶”的禁令抗衡,更无法站在上帝视角上大开“江山美人都不负”的金手指,他只是诸多“舍小家为大家”的抗日英雄的一个典型,仅此而已。
很多人骂高“渣”,主要是因为他“抛弃”葛莉儿两个月之后就转身去追求女大学生。
真实的历史我们不得而知,从剧情中来看,虽是意料之外却也有迹可循(当然剧情在对这段感情的处理上显得很粗糙,这是剧情的锅)。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高邀请叶蓉然去家里做客前,他对叶并未展现出追求的意思,纯粹是一个男性在面对一个漂亮女性时不自觉的“撩”(这里可以参照高对待女记者的态度,三分撩三分暧昧三分享受被美女仰慕)。
真正想娶叶是在到家后,勤务兵告诉他女儿不见了,虽然后面发现是虚惊一场,却让高意识到,他的女儿需要一个妈妈,他好安心去打仗没有后顾之忧。
对待高的第二段恋情,除了高的母亲一开始为葛莉儿打抱不平外(后面也很快劝高尽快娶叶),其他人没有表示出丝毫的惊讶或不理解,因为剧中人是活在他们的世界,而不是带着21世纪的视角,在国民军官“娶了老婆还有姨太太”的大背景下,在高与葛莉儿已经没有再续前缘可能性的前提下(何况葛已经不知所踪),与其说是高快速移情别恋上了叶,不如说叶刚好适合当他孩子的妈妈:喜欢他的孩子(不排斥孩子叫她妈妈),知书达理,出身名门,长相和性格他都不讨厌。
就像许诤说的,高喜欢美女(但谁不喜欢呢)。
不管是从高的视角还是剧中其他人的视角来看,他负了葛莉儿是事实,但没有背叛葛莉儿也是事实(当然这是一个丈夫的基本职责,这里没有要赞扬或是开脱的意思,只是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如果没有那条军规,相信高还会撩其他女人,却保持对葛莉儿的忠贞,对高这种深情又风流的人设来说,这并不矛盾。
可以说,葛莉儿是时代的牺牲品,而高也同样是,只是作为一个流亡在异国他乡的白俄贵族后裔来说,特别是一个柔弱的女子来说,葛莉儿的遭遇更值得同情,但如果因此就指责高是渣男,未免有失公允。
痴情如庞天德,骄傲如高志航,他们都不完美,虽不是渣男,甚至比同时代大多数男人都忠诚,他们的性格中却都打着时代的钢印。
高可以见一个撩一个,和女记者整晚跳舞,却不允许葛莉儿穿高跟鞋;庞很少正面反抗父母,却要求娜塔莎学习《女儿经》,做一个合格的儿媳妇。
这些都是他们身处男权世界的「理所当然」和「无可奈何」。
而作为女性角色,不管是强如苏联战士的娜塔莎,还是纤细的异国难民葛莉儿,她们都注定需要「理解」和「接受」,随时准备「成就对方」和「自我牺牲」,最后成为英雄浪漫史上的一抹桃色谈资。
好在当今的女性已经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大可不必纠结于他渣不渣,不管是爱和被爱,还是独自美丽,选择权都在自己手中。
最后想夸一夸这两部剧中的朱亚文,穿军装帅到炸裂,念情书苏到极致,拍吻戏好看到想恋爱,希望他能多接正剧少拍偶像剧。
其实还是挺喜欢这个剧的,主要是朱亚文在里面太有型了,国军的飞行员美式制服配着墨镜什么的太萌了。
其他打酱油的飞行员一个个也不错。
只是充满着东北粗口和一些重口味的笑话,不禁感慨这样能上天朝的黄金档咩?
总的来说此剧前半部是儿女情更长,后半部是英勇杀敌洒热血,只是缠绵有余,豪气不足,留给高志航真正跟日本人较量的只有最后几集了,邬君梅的宋美龄算是此剧中亮点,她现在拿捏起这个当时的第一夫人已经游刃有余了,刘劲版的少帅怎么看都像是周总理。。
汗。。。
罗晋没什么戏份,基本上都是人肉布景,当然机位镜头扫到了晋少时我等还是非常激动的。
再说说女主,叶小姐基本上没有演技可言,所以她和高志航基本上没有火花,观众也反感高志航迅速的移情别恋对这位叶小姐也是极为排斥。
高志航和葛莉儿在一起时激情四射,动不动的K和拥抱,到了叶小姐这里老高也开始甲醇,表示理解无能,一个革命女青年整天啥事也不干,只知道给一个已婚男人带孩子,编剧是咋想的??
喜欢葛莉儿,那个慢条斯理说着中文的异国女子,脱下高跟鞋穿着棉夹袄在东北乡下照顾着孩子的异国女子,在葛莉儿对比下,叶小姐似乎没有什么存在感。
空战什么的,让我有种在看《珍珠港》的感觉,特别是最后一集。
喜欢高志航母亲对当局对政府对蒋某人的吐槽,小勤务兵时不时的帮衬,很是和谐,即使出现了1936年就有了新四军的BUG,也能原谅。
只是,此剧没有过多的描写兄弟情,让高志航一直看上去像是孤胆英雄,可能是之前花了太多篇幅去阐述爱情,兄弟情就忽略了。
半夜一点多,按着遥控器换台时,看到一眼那又高傲又帅气的高志航,这演员谁啊,这么帅还了得,我完全是抱着看偶像剧的心态去搜索这个片子的,一看便是十几集停不了手。
喜欢那纯正的东北腔,让我对东北那疙瘩异常向往,不知是否是原声的。
但演技上,不得不说朱亚文塑造的高志航,说话时总是摇着头摆着身体耍酷,要么用手捂着脸装痛苦,剩下的就是军人天生的正气,换别人演也都有,到完了可没有一种高志航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感觉。
不像看完亮剑,李幼斌塑造的李云龙实在难以被取代,李云龙活了,但高志航还是比较模糊的。
究其原因,我想是我先入为主的当偶像爱情故事的看了上半部,夹杂着民族英雄气节的升华,的确非常带劲,被这个汉子的豪气和对待葛莉儿的柔情深深吸引,相信更多的女性观众都大爱高和葛莉儿的爱情故事,高的浪漫深情用在葛莉儿身上怎么都不过分,也让他这个空中英雄更负侠骨柔情。
历史上确实他们被无情的拆散了,高也再婚了,但是他和叶的感情并不好,这才是符合事实和观众心情的,而剧中高在和葛莉儿分开三个月就另有新欢,还没他活不下去了。
即便他妈也觉得过分,何况是因前半部而喜欢看这部剧的观众呢?
后面虽然他为国捐躯,多次大放光彩,看着总觉得别扭。
说到底是个薄情寡义的,只是在和叶躺在一起时,对着葛莉儿说了句对不起,在击落敌机时说这是送个葛莉儿的,这算什么呢?
所以,到半道偶像剧观众不乐意了,为什么不是叶蓉然主动追求的高,然后高迫于另一种压力,才和叶结婚的,他的心一直就只有葛莉儿。
剧中似乎想表达高是因为孩子小需要叶的照顾,可是剧中也没把这条线拍好,就叶那小姐模样,根本还不如高的勤务兵会照顾孩子呢。
就买了几个玩具,小孩子就叫妈了?实在是很扯淡,太不注意清洁的逻辑性和生活性了,这些小地方的失误,让主人公的形象大打折扣。
像在高和葛莉儿回老家跪求父母同意婚事,拜堂那一段,就拍得比较真实感人,到后面好像换了个导演似的,全都转到抗日打仗特技表演上了,人物刻画好单薄。
因此也就升华不到预期的高度。
另一个让人觉得不舒服的地方时他对待许争的薄情,事实如何不去追究了,但是他撵他回去就是把许争送上鬼门关,他应该知道的,可是依旧不依不饶的心里只有他的国家大义,全然不顾兄弟情义,他可以不听许争的,坚持己见的买回正确的飞机就行了嘛,干嘛要让许争回去送死呢。
也是个傻帽。
反倒把许争刻画的很高大,他对高是真心的好,只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但还没想过害他或见死不救。
高太自以为是了。
既然是个英雄的故事,为何不再丰满完美一点呢?
这里面很精彩的是语言,各种方言都有,日文法文英文都是原声,和金陵十三钗中的南京话感觉一样,特真实自然。
尤其是宋美玲转述蒋介石的一句“娘希屁”,经典。
葛莉儿演的太好了,让人爱不释手,她头带着披肩回到老家时哭泣的样子,太让人心疼了,她选择独自离开,忍痛舍下两个孩子,可见她有多么爱高志航。
而叶容然就太假了,一开始是爱国女学生,后来就成了千金大小姐,转变也太大了,而且完全看不到两种气质在一个人身上的联系。
她对高的钦慕也不够明显,甚至不如那个记者。
演的不温不火,让人生厌,最后高牺牲了,对她一点悲悯都没有。
蒋夫人,吴海文这两个觉得都挺出彩的,邬君梅的演技果然到位,演起第一夫人是游刃有余。
吴海文虽然戏份不多,却让人印象很深,有演出那种骨气,会在最后宁死不当俘虏。
还有高志航的娘,让人喜欢的东北大婶,淳朴的东北农民,说出的话却句句在理,也难怪她会对高志航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这么深远,其实这点片中可以点一点的,高志航难道生来就是这么坚定的爱国志士?
他浪漫是因为留法,但他的根基思想来自爹娘。
前半部拖沓,后半部太赶,这是总体观感,对后半部的不足有点遗憾,这是部很好的片子,很好的故事题材,应该可以拍得更好,让更多人喜欢的。
冲着朱亚文和其他空军战士帅气的国军将士扮相,还有美丽的葛莉儿,可爱的高大娘,以及出于对这段历史的尊重,该片还是值得推荐的!
看了片花,空战场面拍的还不错,内容就太假了,真实反映高志航的经历就很好了,干嘛要编故事呢?
中国空军以弱胜强已经很了不起了,何必要编造战绩来个脸上贴金呢?
第一次看飞鹰,完全被男主形象和荤段子迷惑,还没来得细品故事,常常觉得男主帅炸天,但性格缺陷,狂妄高傲,大猪蹄情商低,对老婆朋友薄情寡义。
第二遍看对男主行为有点明白了,男主的一切行为表现理解几点背景就通了。
一是能力太顶尖。
百年前的第一代空军留学成绩优异回国任教,远非现在海归或空军可比,那是凤毛鳞角的希缺高科技人才,所以恃才,傲物。
他会讨好人,但不对所有人。
二是开飞机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事。
受伤开不了自杀,后面到处追寻开飞机的机会,哪怕忍辱受气,最后拼出性命让飞机起飞,展现得很充分。
这点女主是最了解的,所以即使是心肝灵都付予了男主都果断放手。
实在太伟大了。
三是爱国。
按现在说许峥是一个识实务精明的人,照他的追求还很成功,但他的成功是建立在国难上的,他甚至曾感谢日本的侵略战争,当然他对男主还是很够,因为他放心高,但男主与他的价值观完全背道而驰,够他们只是表面的朋友而不是兄弟。
最后他的结局被很多人说是男主间接造成,男主对朋友忘恩负义,其实不然,随着剧情发展男主选择的民族大义,是嫉恶如仇,他们之间也越走越远(话说回来正直的英雄不一定适合当朋友)。
许峥在当时就是发国难财的投机分子的代表,最终只会消亡。
也是第二次才发现这部剧里对所人物的塑造都挺成功,其他的主角,次主角都不说了,只要是有名字的角色都各俱特色,很能代表当时环境下的各类人。
老刘,女记者,沈以琴他哥甚至他口中的爹,"九一八"晚上那旅长,等等。
因为篇幅不长,所以情节紧凑,台词简练,本剧台词很经典,展现人物性格的同时,灰谐,感人。
剧中通过这些角色把当时上中下各阶层人士对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看法表达了出来。
还有一个高丽良读书的情节,让人很恐慌,一家人聊天时她告诉家人在"满州国”学习了什么。
这种文化占领让我想起看到一个日本人说过:如果日本胜利了,东条英机就会是中国历史上的成吉思汗,努尔哈赤。
说实在的,我其实不怎么看军旅题材的电视剧,但是我家那位是太喜欢了,一部电视剧能给你看个五七八遍的,恨不得台词都被他背下来了,我也是服气!
在我老公的带动下,我看了这部由朱亚文领先主演的《远去的飞鹰》,哇塞,别说,还真的好看。
剧情也是感人!
从那以后我就认识了一个叫朱亚文的男演员,后来也陆续看了很多他主演的电视剧,非常优秀!
1.撞击加贺号航母?
意淫有意思吗?
2.日本空军?
日本没有独立的空军军种3.藤野说只有日本神风特工队敢于自我牺牲。。。
神风特工队1944年才成立,怎么1937年人们就知道了?
4.高志航受伤迫降在新四军防区,然后37年9月去了庐山修养。
然而37年10月新四军才成立。
只是最后两集,就有如此多错误,好意思说这是好片子?
这类型的剧好像很少在电视上看到了,这么老的剧虽然高志航的感情有点扯和拖拉,但是好看的地方是他的事业线,开飞机的戏份真的好看,还有后面吴海文的戏份可以说是锦上添花了,海文故事以那样的剧情开头有点不能接受,但是可以理解,而且是真人故事改编的,一个血气方刚还没有碰过女人的男孩,马上就要上战场而且可能为国捐躯,他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
海文骨子里是善良的,他对在河边遇到的那个女孩算是一见钟情了吧,黎波还是那种青涩的感觉,一个未经世事女孩子要的就是这样感觉,海文是越往后看越觉得他是个真正的男子汉,特别是最后被鬼子包围他看到同伴为了救他一接一个的牺牲,他义无反顾的说了一句,中国空军没有俘虏!
自杀了!
刚刚突然想到了远去的飞鹰,上网搜了搜才知道这是个真实的故事。
前几天被东宫的故事感动,久久无法释怀。
今天才发现这段才是让我窒息的。
因为它真真实实的发生过。
葛莉儿是个伟大的女人,她为了高志航的抱负放弃了婚姻,最终也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
她的长女曾说过,她的父亲母亲是很浪漫的人,她的父亲会故意飞到家的上空,她的母亲也会出来挥舞着要晾的衣服。
她还说,她的母亲会在听到停车声后放下一切然后在门口和她父亲拥吻。
我想,这一定是很幸福甜蜜的爱情。
只是后来,应政策要求,他们离婚了,高志航选择了飞机,他也曾试图保护好他们的爱情,但是失败了。
尽管后来高志航又飞速结婚,但我总觉得他并不爱叶蓉然,娶她,不过因为他爱极了他和葛莉儿的孩子,急于找个能照顾孩子的妻子。
高志航死于1937年,葛莉儿消失于1947年。
我无法想象那个年代对一个外籍女人的恶意,也不知道高志航是否是安顿好女儿后,毅然去寻找他在现实生活中怎么也找不到的葛莉儿了(虽然在飞机坠毁之前有一丝生机,但他放弃了)。
幸好,他们的长女依然怀念,以让我们得以窥探到那段历史长卷里的无奈与伟大的革命信仰与爱情。
什么英雄啊?
怎么能把自己的媳妇给丢弃了呢,你当时没办法,后来可以再补救吗?
什么说丢就丢了呀??多可怜啊,还和别的女人暗生情愫,算什么英雄啊?
还有啊就是爱国有很多路,不一定非要在南京开飞机,把老婆仍了,不知道这算不算英雄啊!
哎!
我觉得他这个人可能很自私。
不错
作为抗日剧,此剧不及格。作为历史剧,此剧可以得零分。不过高志航的战斗生涯也确实很短暂,更适合拍成电影而不是连续剧。
拍摄不错但是情节太意淫了。
出差通化看,其实整体节奏挺慢的,战争场面只有几集,但是告诉我爹我妈我要打回东北了真的头皮发麻心里一颤,无论在哪个年代,想做一个高志航这样的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般般,很一般。故事还不错。剧情太拖拉,感觉不是一个战争片,反而像爱情片,比抗日神剧强多了,但是相比亮剑之类的差远了,可以看看
我之所以评价低,因为不是我想骂人,最让我受不了的第一场空战的时候,太假了,哪有在精神高度紧长的时候说句:葛莉儿,这架飞机是送你的,太不真实了,这就是对我们民主英雄高志航将军的侮辱,这摆明了是要耍酷,而并非对历史负责。
抗日英雄永垂不朽!
朱亚文制服太可了!
最近在看,为葛莉儿心伤永远的飞鹰
海星
朱亚文太油腻
我觉得挺好的 身怀绝技的人应当为国家奉献一切
意难平。致敬英雄。感情戏有点拉垮。还有我喜欢高志航她妈妈,聒聒的,很好玩。
我妈说剧情还是蛮好的,就是一直到最后都没找到葛莉儿,她尤其不喜欢叶蓉然,从她出现就不喜欢。
主要是在看朱亚文耍帅谈恋爱 真的好帅
那时的空军实在是弱
我靠 朱亚文也太帅了吧 每一帧都想截图剧情虎头蛇尾
朱亚文真的很有军人气质,他演活了空军英雄高志航。
难得的正面描写
补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