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此时

الجنّة الآن,天堂不远(台),立见天国,天堂此刻,Paradise Now

主演:卡伊斯·纳塞夫,阿里·苏莱曼,卢巴纳·阿兹巴尔,阿莫尔·何勒赫尔

类型:电影地区:巴勒斯坦被占领区,法国,德国,荷兰,以色列语言:阿拉伯语,英语年份:2005

《天堂此时》剧照

天堂此时 剧照 NO.1天堂此时 剧照 NO.2天堂此时 剧照 NO.3天堂此时 剧照 NO.4天堂此时 剧照 NO.5天堂此时 剧照 NO.6天堂此时 剧照 NO.13天堂此时 剧照 NO.14天堂此时 剧照 NO.15天堂此时 剧照 NO.16天堂此时 剧照 NO.17天堂此时 剧照 NO.18天堂此时 剧照 NO.19天堂此时 剧照 NO.20

《天堂此时》剧情介绍

天堂此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克汉雷(Ali Suliman 饰)和萨德(Kais Nashif 饰)是一对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这两个满腔热血的青年在特拉维夫某抵抗组织内接受了人肉炸弹的训练,而他们的父母亲人对这一切都无从得知。训练结束后,他们将在身上绑着隐蔽炸弹,穿越巴以边境去执行一项光荣且没有归途的任务…… 本片荣获2005年柏林国际电影节蓝天使奖、大赦国际电影奖,2005年欧洲电影奖最佳编剧奖,第63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2005年达拉斯电影评论家协会最佳外语片奖,2006电影预告片奖最佳外语剧情预告片,2006独立精神奖最佳外语片奖等。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泡王2五等分的新娘铁血将军天衣小裁缝A3!满开剧团春&夏站起来火车超极限低城激战运钞车风云高手千年情劫文德森·奴尼斯:唱诗讲道摩斯探长前传第一季交叉封锁线阿尔泽无意冒犯第三季空之境界未来福音童年相棒第8季开心超人之爆笑星星球羁绊者情为何物稻荷恋之歌少共国际师怎么就结婚了亨利之书金色海岸夺命五头鲨天佑吾王

《天堂此时》长篇影评

 1 ) 天堂有多大

天堂是个好地方,没见有人争抢去地狱的门票,问题是,谁够进天堂的资格?

如果各据一理,自己都认为我就该着占着天堂的一个门号,对方理当该往地狱里送,那即便拿了天堂的户籍住着也不会安生。

吵吵闹闹的天堂还是天堂吗?

如此多冤家对头分从不同路径全挤进天堂里来,试问:天堂到底有多大?

其实是问:迈进天堂到底有没有个标准和说法?

天堂是生者的念想,集善行,结善缘,尘世了断后上帝想必会给我等凡人安排一个座次的。

但谁也别想用消毒水洗我的脑,自杀炸弹的事情怎么着也觉得不该干!

 2 ) 在地狱梦见天堂——《Paradise Now》

我一直想知道Said那晚和紧紧贴在身上的炸弹一起躺在父亲的幕碑前的时候,他是不是看到了自己短暂的一生,或者只是满天的星星,或者是父亲的灵魂,或者是,永恒的天堂。

因为那之后的他,仿佛已经死去,当他麻木的坐上了那辆满是以色列士兵和平民的公交车,当特拉维夫高楼林立阳光沙滩的景象与巴勒斯坦难民营中的贫困嘈杂零乱拥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的时候,他小心翼翼的擦拭着和炸弹交接处身体的汗水,他温柔的吻了吻暗生情愫的女子,他从母亲的窗口逃开,他放弃了一切生的希望,只是不能再回去难民营,这个人间地狱里,他梦见了自己会身处天堂。

色调大部分时候偏黄,就像陈旧的电影,或者只是难民营的黄沙,但是线条是那么的清晰,就像那并不遥远的历史尘埃战争矛盾压抑在辛苦过活的现代人身上一样,讽刺着,无法避免的伤痛着。

Khaled和Said,让他们成为人肉炸弹的动力已经不全是宗教信仰,Khaled都在Suha的逼问下承认“我们在生活中已死,我们用死来逃避苦难”,这是怎么样的痛苦和绝望,是身在安宁之中的生命所永远无法体会的,电影的作用,就是让你感受你从来未曾经历的感受,经受未曾设想过的痛苦,思索单调生活中不曾意识过的问题。

所以当你看到Said照片上凝固的表情和汽车上空洞的眼神的时候,才会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你是宇宙中多么脆弱却又多么顽固的灵魂。

巴以冲突到现在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耶路撒冷,已经丧失了宗教的神圣意义,变成了战争分子和反抗组织的精神信仰所凝固成的怨念,真主安拉与上帝耶和华的距离,隔着的是人类永远无法放弃的自私暴虐仇恨和杀戮。

可笑的是,宗教的教义,总是让我们放弃这些恶,以便求得救赎,以便升入天堂。

熟知,每一刻的天堂,都被我们无情的摔碎。

《天堂此时》在2005年横扫各大奖项,电影讲述的是巴勒斯坦的人肉炸弹,导演却是一个荷兰籍的犹太人,他们都身陷在这场争斗的泥沼之中,疑问着战争中被杀死的生命、人肉炸弹下死去的平民,意义到底何在。

只是看过电影之后,我更加疑问了,他们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我们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忍耐与非暴力的反抗背后,难保换来的不是蔑视和更肆虐的侵犯。

如此就是现实,如此就是本性的话,我们真的配拥有伊甸园、乌托邦,我们真的配拥有天堂吗?

我们已经麻木,每天总有爆不完的炸弹,流不完的鲜血,停不了的冲突,和遮挡不住的政客们虚伪的说辞。

已经不再有人会意识到,电视里的一句播报,报纸里的一行字,网页里的一个链接,每个的背后,都有一条鲜血淋淋的生命,和你我一样曾经挣扎着想要活下去的生命,已经丧失了任何选择活下去的生命。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的只是明星炒作的八卦,泛滥的低俗色情,和各种变态话题的“社会新闻”。

我看到这样的现实时总会听见John Lennon唱着Image,每次有什么全球性的和平宣传活动,这是无法让人忘记的配乐,可是就是他,就是那样的他,就是那样的被射杀在纽约的街头。

我总是忘不了我永不曾经历过的这一幕,也许那一刻,天堂已经将我们永远的抛弃。

May God forgive us all.

 3 ) 天堂无路

三月一日晚上八点多,BBC新闻播报下端的红色字体“Breaking News”再度亮起。

这是我第二次在晚上看到这样的插播,上一次是在两个多月前铁蝴蝶贝布托遇刺,巴基斯坦人发出的悲竦哀嚎,碎裂了那个寒冬里干冷的夜晚。

所以,那个瞬间,直觉告诉我,悲剧再次上演。

中东。

加沙以北的拜特拉希亚。

那些被鲜血模糊的残躯凌乱的横在残垣之间,背景天空中黑色的硝烟浓密。

BBC新闻写实的风格让人窒息,那些迫近的特写,紧凑的跟拍,打出了一个个愤怒,疯狂,哀怜,无助的面孔。

上帝在制作悲剧的时候深谙暴力美学的原理,毫不避讳那些死亡和血泊。

六十八名巴勒斯坦人和两名犹太人在这次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报复性袭击中丧生,数字还在不断增加之中。

斯提克斯,黑色的冥河之畔,又一次的冤魂咆哮。

BBC的那个经常画着鲜艳口红的女黑人播报员严肃而克制的脸告诉我,虽然在同一片星球,接受同一个太阳的温暖,可那毕竟只是离我们很远的事情。

只是关于鲜血,关于生命,那片在《圣经》中被描述为“遗产与和平”的美丽土地,如今在半个世纪以来不停歇的战乱下破败得让人唏嘘感慨。

希伯来文书写的神圣历史未曾指引,上帝选民的复兴之路谁都不会料到会是如此血腥。

轰鸣嘶叫的坦克,铮亮的枪管,带血的眼泪,如此的惨绝人寰的梦境,先知们留在羊皮卷上的预兆,仿佛幽浮着却是魔鬼的回音。

我想起镜头里那些母亲和亲人们绝望的哀嚎,持枪的男人和蒙面的士兵激烈的呼喊,他们的表情如镜子一般映出了以色列人的脸——那些在超市和车站的自杀爆炸中死亡的亲人和家属,约旦河的两岸,和平的命运气若游丝,那一幕幕人间惨剧竟是如此的对称的悲伤,如此的相似的残忍。

那些圣城顶上透蓝的天空,此时没有天堂。

想起还是在大学时看过的那部极具争议的《天堂此时》。

片中讲述了一对从小一起长大的巴勒斯坦人克汉雷和萨德在无奈中迈出的人弹之路,在以色列导演的镜头里,充满了民族间的谅解和人性。

其间他们在仇恨与良知里反思,挣扎,然而无论他们做出怎样的选择,无论他们放弃不放弃他们的使命,却都是无法结束那片土地延续的仇恨与血泪。

上帝无暇顾及这片他曾经宠幸过的土地,天堂之下,生灵涂炭,黑色的悲剧气氛仍在不断弥漫。

以平民的细微视角展现宏观的历史背景,这向来是电影用来描述大时代或者大灾难一种艺术手段。

可这样的叙事线索在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两边看来都是很难接受的。

以色列人觉得影片美化了自杀袭击者,而巴勒斯坦人觉得片中几乎没有描写到以色列人对他们的压迫和侵略。

一部本意是呼唤和平的影片,却因为民族尊严和国家意识的对立而受到夹击,最终落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不能不说也是另一个悲剧。

中东,自古以来都不是平静的地方。

让拉宾倒下的枪声还在回荡,阿拉法特尸骨未寒,亚辛的遗像依然被扎着深绿色头巾的哈马斯民众热烈亲吻。

领袖们进入历史,带着未尝的理想和遗憾。

那片土地自古以来都不是某一个人可以征服的,伯利恒,加沙,耶路撒冷那些历史上隽金的城市,如同在层层腐尸中生出的玫瑰,你仍然可以闻到岁月沉淀下的暗暗幽香。

埃及人,大卫王,十字军,那些历史上著名的战役总会成就一些帝王的功勋,可是那尸骸遍野,万骨枯竭的场面不会轻易的烟消云散,热血渗透了他们脚下的每一片土地,带着死者的诅咒与狰狞,传说当年六个天使一度曾在哭墙上彻夜哭泣,眼泪渗入哭墙,从此墙壁千年屹立。

当代世界最著名的犹太诗人耶胡达·阿米亥的诗歌中常常描写到了这片美丽的土地在战争阴霾下的巨大压抑,其中有一句这样写道: 夜幕降临像军号的声音/把我们笼罩/它嘴唇翕动/仿佛祈祷者/面对着某个上帝/嘤嘤哭泣诗人的感性,让他的句子带着一丝被神抛弃的无奈与凄凉。

那里的人民,更是因为一代代的沉浸在那种恐怖的氛围里,而对死去的和平鸽默哀失语。

我想起我们学院里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留学生,他们一起学习,上课,讨论。

仿佛离开那片土地,大卫王的后代和巴勒斯坦人可以在任何屋檐下同生共存,而不是冤冤相报。

只是上主耶和华,真主安拉,还有无数被这片土地的子民自古以来虔诚供奉的神祗们,你们是否听到了你子民的哭泣,只要你们睁开眼,便能看到你们曾无数次展现神迹的土地,“橄榄枝早已滑落”,现今正遭受怎样沉重苦难的折磨。

只是电视上那些充满了憎恶和疯狂的眼睛告诉我,在看不到黎明的黑暗里,此时的中东,天堂无路。

http://vincentzhangyue.blogbus.com/logs/16368567.html

 4 ) 没有那么好

巴以冲突作为热点问题吸引着全球的关注,大道理谁都会讲,谁都明白,但是不是这么简单就可以解决的,也不是外人可以介入的,还是需要两国人民的努力。

影片偏记录,偏说教,剧情不吸引人,不太符合普通观众的心理(除非是电影专业人士和对巴以政治形势十分关心的人),我更希望看到自杀性人体炸弹整个发生过程的原始状态的纪录,更期待那种真实的震撼力,很可惜在本片中只有原因没有结果,非常失望。

电影获得好评离不开题材的热门和人文情怀,但我觉得影片本身并没有那么出色,对于两位主人公的“人性”着墨过多,现实世界的原型是否如此我不知道,感觉上他们应该不会想那么多才对,而且两人后边的造型明显回归演员自我,影响了说服力。

 5 ) paradise now, paradise when?

周末去影院看了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天堂此时》,以色列导演从巴勒斯坦人弹的视角,探讨战争带来的痛苦。

说实话,并没有比我想象的更震撼。

但这也许,才是生活的真相。

用极端的方式去换取自由,或者平淡无奇地活在当下,其实也是天涯和咫尺的辩证而已。

两个生活在约旦河西岸贫民窟的年轻人。

一个是通敌者的后代,从来没有过尊严,内向而不苟言笑;一个父亲被以色列人砍断腿,对占领者深恶痛绝。

一个想洗刷与生俱来的耻辱,一个想荣耀平凡庸碌的人生。

一个在行动开始的时候犹疑不定,一个为如是的死亡义无反顾。

如果故事就是这样在最后的爆炸中结束,那么这充其量就是一部模拟的纪录片。

戏剧总要有戏剧性的元素,以色列人的作品总要有一个独特的立场。

高潮来自于二人绑好炸弹越过边界以后,却因突如其来的军车干扰,而走散了。

行动不得不被临时取消。

人物的内心挣扎在二人互相找寻的过程中一点点展开。

突然来临的死亡也许并不可怕,你还没来得及想,就已经是天堂。

可是如果给你机会在那一刻之前去思考,那么这一切,又值不值得呢?

天堂,是否有天堂。

永远相信安拉。

在主人公看来,这是不容置疑的信仰。

这也是他们自己深信不疑,为了圣战而献身的动机。

只不过在最后的24小时里,信仰,似乎动摇了。

于是,有了出人意料的结局。

Said 和Khaled,画面上,他们是两个和Jack和Ennis一样英俊的男人,他们也曾在故乡山丘的墓地旁喝酒聊天,乘兴起舞。

他们也有对爱情的渴望和对亲情的眷恋。

是什么,让他们选择了用这样的方式进入天堂?

正如前面所说,我认为这其中“信仰”并不是最根本的力量。

很多人认为信仰不容置疑不可挑战,是因为他们从来都不去质疑和挑战而已。

这就好比爱情,我从不问自己为何爱你,所以我才爱的疯狂。

Said和Khaled是不怕死的人,但是当他们第一次从死亡线上回来的时候,他们不得不去面对死亡的意义。

当他们发现烈士的录影带和通敌者的录影带在商店里是同样价钱,当他们在以色列看到一样手无寸铁的妇女和儿童……因为生活在贫民窟,所以一生只被允许跨过约旦河一次;因为背负了父亲的耻辱和冤屈,所以生命永远没有尊严;因为终日生活在炮火和动乱中,所以年轻的旅程还未开始就已经看到终点;因为一无所有,所以终日面对着废墟,炮火和坟场;因为心灵孤独,所以没有能力去笑,也没有能力去爱。

Said说,没有尊严的人生没有意义。

Khaled问,他死后家人是否能得到好的照顾,他的形象是否可以在故土变得无尚光荣?

我以为,这才是他们真正的动机。

政治,宗教,地域,文化,信仰——超越一切之后,是人性中最美好最美好的本能——对自我的肯定和对自由的追求。

讽刺的是,这样美好的动机,却能够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和肮脏的利益冲突一起,夹杂在血迹斑驳的历史教科书里,沉默,死亡,腐烂,被扭曲。

如果我们不能走近,它们将永远是一个望不穿的道德黑洞。

而谁曾想,那黑色深处埋葬的,却是有着同你我一样的,不能被误解的,无比珍贵的,光明。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天堂。

可有些人的生活却是地狱。

每一个人都终其一生去找寻光明。

可是那路途竟然这样崎岖。

天堂此时。

我相信。

天堂何时?

我怀疑。

 6 ) 题材的胜利

本来对这片子很期待的,它在Oscar最佳外语片上应该是挺有竞争力。

不过外界说是太激烈不一定入Oscar眼,美国人的眼光我一直怀疑的。

它还是2005年柏林电影节的欧洲蓝天使奖,这个奖项经常给人惊喜。

加上本来这次电影周有考虑过放一个新片,想着这片应该挺适合,字幕也刚出来,片子长度适合,题材敏感也引人关注,于是先行看下。

看完发觉它真是题材电影投奔柏林的典型,换话说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都比较一般.....与其说是《天堂此时》艺术上的成就不如说是选材上面的成就来得更大些。

只能说要么我对政治题材实在是心存排斥或者漠不关心,要么是缺乏所谓正义感;或者说我这样的人根本不需要有什么立场,那影片和我显然没任何关系。

片子倒是干净,富有中东特色,也不拖泥带水(必然的,一个半小时不到还拖个鬼)。

故事直奔人体炸弹主题,只是早早猜到了两个主角必然会完成性格转移...在出发时候两人表现反差太强烈了,而导演肯定不敢玩火去拿血肉横飞的东西来当卖点。

在这种情况下彼此完成互相转移的几率实在太大:一个从犹豫转为坚定,一个从视死如归转为反思质疑,看到小伙在讲述父亲事情时已经产生了观看的疲惫感觉,而这正是影片最重要的主线。

看完后发现果然。

加上题材问题,确实没有太多惊喜。

还是2003年黎巴嫩那部《风筝》来得更符合我的品好,差不多的背景,铁丝网,戒严……。

与《天堂此时》里的人体炸弹相比,当然要来得缓和些,也有浪漫的色调。

一个很土的比喻,我在那里能看到“人”字,《天堂此时》更适合给以色列人或者有立场的人....2006.03.13

 7 ) 小人物的哀歌

打五星不是因为我支持恐怖袭击,而是因为这部电影让我理解了,一部分人做这种事情的原因。

虽然,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电影,但是形式的表现手法也用得很好。

从修理厂突然沸腾的水壶,对应接下来的砸车;到布置任务时深入狭窄的走道,最后定格在一个拥挤的角落;在男主对任务抱有犹豫时,他背后苍白的断壁残垣;还有亲吻时不均衡的画面,右边一大块空白暗示男主的离开;直到最后,镜头推移到男主眼睛的大特写,声音被默默掐掉,无声的白光象征着死亡。

看电影之前,我对恐怖袭击者是存在偏见的,认为他们愚蠢又暴力。

但是我看到了他们在工作,他们与家人相处,我发现他们和我们并没有什么差别;看到了他们穿上在西方社会代表文明的西装,又高又瘦又年轻,对他们被恐怖组织洗脑产生了惋惜之情;阴差阳错任务受阻,跟着他们跑了一天,获得了多看多想一点点的时间。

原本相信天堂和公平的朋友被挽救了下来,对世界失望的男主牵连一批无辜的人走上了绝路。

悲剧可以为人们无法宣泄的情感找到一个出口。

我相信这部电影的制作目的,是为了给那些在暴力侵害中受伤的人,一个缓和伤口的可能。

而不要任伤口恶化,走到无法挽回的境地。

 8 ) 角度

新闻天天报道恐怖分子的恶行,这部片子就站在“恐怖分子”的角度去看战争。

如果这些恐怖分子是我们生活中的朋友和亲人,结果发现他们都是人而已。

男主是个普通的汽车维修工,家人关系和睦,刚刚遇到喜欢的姑娘,正是要开始生活的年纪。

这是最打动人的地方,原来他们也是有血有肉,被生活困扰的普普通通的人。

男主某天晚上接到消息后就要慷慨赴死,导演把临行前最后一餐以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布局,所以在后来朋友退缩的时候毫不奇怪。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的爱和抗议。

电影处处提到真主,宗教的信仰充满了这些青年的生活,他们以真主的名义用偏激的方式追求自由和平等。

男主和朋友希望自己死后可以回归真主的怀抱,男主家的门上都是伊斯兰教的标志,这样虔诚的信徒最后决定伤害自己伤害别人。

看似处处都是宗教,导演却清楚的告诉我们没有天堂。

片子从开始不到二十分钟男主就带上炸弹,一直到电影结束也没有预期的爆炸和一片血肉模糊,含蓄压抑,却有着比爆炸真实来临更强烈的震撼效果,片尾男主坐上公交车后坚定又绝望的眼神,只能扎根在你我心里。

女主给男主和他朋友都讲过她对战争和自由的看法,明明一开始特别坚定的朋友最后改变了主意,而男主却没有。

其实从一开始录像机下宣誓的时,朋友讲了妈妈,有个牌子的滤水器更便宜...的时候就能看出来,朋友是冲动但又深爱着家人的,他在最后改变了主意却一心想男主也能改变主意。

但男主给他们恐怖组织的头讲述他身世的时候可以知道从他10岁父亲被当作通敌分子被杀了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思考,思考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活着。

在逃跑的途中他也动摇过,在厕所里拍打自己的脸,告诉自己是被真主选中的人。

电影讲了巴以关系,以色列导演以巴勒斯坦的角度看待问题。

和平究竟是什么,信仰纠结是什么?

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电影全篇无音乐,却没有苦闷,有人觉得对白昂长,主次情节不突出,这种半现实主义的表达却是最贴合生活的。

都是为了活下去。

换个角度,世界原来还是讲得通,生活还是逼迫着你我喘不过气。

 9 ) 为了自由

斯皮尔伯格拍的《慕尼黑》,从以色列特工的视角展现以色列的暗杀行动,本片从一个巴勒斯坦青年的角度表现他们的生活与选择。

在两片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巨大的不对等:以特工有一个完整的团队,其中不乏各个专业的技术人才,瑞士银行的账户上有足够的现金,以色列强大的力量是他们的后盾,当行动有困难时,先进的军方力量随时可以帮助他们,还有舆论战对他们的有利形势。

而巴青年和他们的策划者组织者,躲在被炸成废墟的地下室里,出门时保持高度警惕,因为随时有可能会有来自以色列的子弹或导弹。

这些青年们所拥有的武器好像只是他们的身体,自杀式袭击是他们只能选择的方式。

而行动成功时,以特工的暗杀对象在不知不觉中消失,而巴方的每一次自杀式袭击在偏以的媒体上总被以恐怖主义的定义而攻击。

所以,他们面对的不仅是以方的军事打击,还有媒体引导下世界舆论的指责与不理解。

尽管巴以双方的行动者具有这么大的差距,但是导演都刻画了他们面对这种任务时的犹豫与思考。

萨义德十岁时父亲作为烈士去世,他朋友们的父辈也是如此,从小生活在难民营里的他们,生活没有给他们提供自己选择的权力,像他们一样自小深受不公平对待的每一个难民营孩子,长大后都是潜在的圣战者。

当然,他们也会对这种自杀式袭击有所怀疑,他们会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呢?

他的搭档正是在接受了来自更好环境的女孩劝说后,放弃了这次行动。

而萨义德在经过痛苦的思考后,仍然坚定的坐上了载着以大兵的公交车,影片最终他的眼神无比坚定 ,在越来越近的镜头逼视下,深不可测,就像他这次行动的效果一样,搭档问他:我们的这次行动会有什么作用呢?

其实,萨义德也是知道的,他们的这种行动效果很小,但是他只能做到这一步,“带着天堂的梦想死去,总比活在现实的地狱中要好”,也许,他最后坚定的选择完成任务,只是为了逃离这个他自小便生活于其中的不公平的充满屈辱的现实吧?

愿他进入来世的天堂,就像他父亲一样。

而以特工在经过痛苦思索后,选择了放弃。

当然这种结尾安排并不能掩饰如评者所说的、影片开头为这场暗杀行动设置的起因,即是巴方的挟持并杀害人质事件,而应该更早一些,那就是以色列的突然出现和大批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就像萨义德一样,在难民营长大。

另外,片中以特工最终的放弃,也有对家人的安全顾虑,他发现自己深陷一个复杂的网络中,自己既是猎人,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别人的猎物。

为了保护家人的安全,他选择了退出。

当然,以特工选择退出时,他可以回到娇妻爱子之中,过他的温馨生活,但萨义德呢?

“我再也不愿回到集中营中去”,这就是他的誓言,这种现实生活的巨大反差,也是他们在经过了苦苦思索后做出相反决定的重要原因。

两片都是优秀之作,与媒体中对袭击者的简单定义相比,他们都刻画了每一个袭击者的复杂内心,他们其实也和你我一样,都渴望一个安全的环境,都想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10 ) 天堂此时:天堂此时

很少有一部让我打满分的片子了。

这部片子真好,真好,看到20分钟便开始唏嘘不已。

这个故事讲的真好,之前说过Hitchcock那个说法,这个故事便是第一流的故事,两个准备去以色列当人肉炸弹的巴勒斯坦恐怖分子,从十多分钟就揭出了他们的身份,然而后面70分钟,虽然镜头较长,叙事平缓,但给人造成的紧迫感和压抑感却有增无减。

看似徐徐的讲述却是无比扣人心弦的效果。

一直预期一个血肉横飞的爆炸场面,而导演的处理却甚为出色,一直压着,压到最后一秒,然后一个闪白——影片在此结束,无声的片尾字幕,黑底白字——就这么简单,放弃了一切视听元素,造成的积累许久的感情终于瞬间宣泄——不由得被感动了。

写这种被深深触动的影片总会语无伦次,我大概是在那个叫萨义德的小伙子被告知明天要去当人肉炸弹的时候瞬间被秒的。

组织告诉他,明天你去。

他的眼里闪着亮光,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去见家人最后一面。

尽管这个时候,他的爱情才刚刚开始。

那是多么难过的一夜!

他看着丝毫不知的家人,看着依然忙碌的母亲和依然跟他斗嘴的弟弟,他的目光是那么饱含神情——当然我知道这是我想象的一种投射,我完全可以体会他的心情,于是我就能感觉到他的目光和他所凝视的家人那种复杂的感情,可是我确实愿意相信。

而在行动出了差错的时候,他的同伴退缩了,而他却一直向前——尽管他有机会放弃,有机会活下来,尽管那段刚刚开始的爱情在向他招手,可是他放弃了。

他踏上一辆满载着以色列士兵的公共汽车,然后是那道白光闪过——故事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天,他在向女友诉说他的身世,他必须做为一个殉道者来洗刷他在难民营的记忆和父亲作为叛徒的耻辱。

由此,影片的双线叙事结构彻底地变成了伪双线,导演将观众的认同强有力地导向了萨义德这个小伙,这个跟我们想象中拉登式的恐怖分子完全不同的、充满了人性和温情的恐怖分子。

他的行动出于他的信仰,但又不完全出自信仰,更多的是他自身的一种牺牲的愿望。

我看到他的眼神闪耀着光芒。

影片导演Hany Abu-Assad身为一个以色列人,却站在巴勒斯坦立场上拍摄了这么一部电影,这件事情便很奇怪。

导演的视角大致是站在苏哈的角度,说萨义德的生活像“一部日本先锋艺术电影”,而当这个外来者在反复地探讨之后,改写了卡勒德的人生观,并在某个层面上说服了萨义德。

这明确地传达了导演的立场,因为主张和平和人道主义的苏哈毕竟是亲以色列的,她说,被你们炸死的以色列人难道没有亲人朋友?

她说,为什么非要用暴力手段?

她说,我们可以谈谈——她反对的是巴勒斯坦极端民族主义。

但是导演却将观众的认同拼命地导向这两个恐怖分子,他试图传达的信息便很明确:希望巴以冲突两方都能看得进去,是的,我们都没错,错的是历史,我们置身于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被携裹着,无法不沿着那条路继续走下去……在反复的争论之中,对主题的开掘深度完全不亚于Ken Loach的金棕榈影片《风吹稻浪》。

看过不少以色列的短片,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个角度,猛然见发现CCTV所有的叙述在我心中崩塌,哦,听得太多了,多到让我忽略了另一面或许可能应该的真相。

影片花费了相当大的篇幅在谈到巴以关系,并且毫不客气地指出,以色列人同时在扮演着受害者和刽子手的角色,而另一方面,又借“英雄之女”苏哈之口在反思着巴勒斯坦的极端民族主义。

并且,用卡勒德的反复和软弱消解了所谓坚定的信念,用萨义德出于其他原因的义无反顾消解了这个行动的意义。

是的,除了给亲人朋友带来伤害,杀死几个以色列士兵并给以色列口实之外,还有什么用呢?

那么萨义德的行动便指向了更高层次的追求。

影片反复渲染的宗教情绪以及由此衍生的极端民族主义在告诉我说这些东西叫做信仰,可导演分明在片中告诉我们,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天堂。

影片细致地刻画着这两个天真纯朴的小伙子行动前的准备,他们理发、刮胡子、换衣服——所有阿拉伯人的表征都被去掉。

他们祈祷,颂经,录像——摄像机卡壳的真好啊,当所谓坚定的信仰和誓言在被重复两次之后便变得无比的可笑:举枪宣誓的时候,卡勒德忽然说,哦,妈妈您下次买另外一种滤纸,那个便宜——难怪,那份誓言本来就是写在纸上的一个外加的约束,而非出自内心。

正如片名和题目所言,天堂此时。

殊不知此刻和现世就是天堂,你们说的那些都是浮云,你们所谓的天堂,我真的去了,炸弹响起的那一刻没有天使和真主,什么都么有,你们说的全他妈是假的。

那一瞬间的白光——我不知不觉流泪了……

《天堂此时》短评

老娘暂停N次才看完了,把这么个好题材拍得这么无聊真服了导演了.

7分钟前
  • 大蚂蚁
  • 还行

课堂要求 感觉需要一点历史背景才能看明白 对那一段他们每个人都光膀子剃毛为伪装成犹太人(还是要靠弹幕解释…)背景传出prayer声音的scene印象很深 节奏慢 感觉很容易看着看着就走神了(可能是我的问题)平淡的感觉像伪纪录片

10分钟前
  • 安哥拉
  • 还行

人肉炸弹~

11分钟前
  • 逗闷子
  • 还行

从小就贫民窟,唯一出去是6岁做手术的那次,父亲在我10岁因叛国而被处死,一生都在被占领者以受害者的名义压迫,也被自己同民族的人挑刺说那直得不能再直的车挡板有点弯。我知道有个好女孩喜欢我,我也喜欢她,但我知道爱情改变不了任何。公交车上外邦的小生命让我按耐住‘拯救’自己民族的冲动。 我的兄弟认为还有其他方式解决问题,我只知道, 我能做的就是在他们的公交车上引爆自己。 当我上了天堂,阿拉向我展示那广阔的蓝色星球的某个角落,一个外邦孤儿小男孩,正皱下坚定的眉宇,下定决心,立志清除血洗我所在的民族中每一个人每一只牲畜。因为,他为人和善的父亲母亲,莫名死在了一场公交车爆炸的恐怖事件中...

13分钟前
  • 蝴想Funtasee
  • 推荐

淡然无味

14分钟前
  • 酒酿一夏
  • 还行

最后晚餐其实就是你吃着煎饼,我录下遗言,一片白色,悲悯荒唐。很复杂严峻的国度问题。

19分钟前
  • 重任在肩
  • 还行

20分钟前
  • Carl
  • 推荐

有些时候,重要的是你不去做。

22分钟前
  • 当时只道是寻常
  • 推荐

很沉闷,两男主有胡子和没胡子是两个人,永远没有公平,侵略者也是受害者,貌似有一部片子同样没有片尾曲 6.8

24分钟前
  • V
  • 还行

الجنة الآن

26分钟前
  • نجمة
  • 推荐

70/100,描绘的够细致,琐碎的事件反倒更具真实,光是视角的选取就能带来极大的冲击。在战争之殇的语境下,抛出了两个问题:个人能左右多少,又能解决多少。

31分钟前
  • 德卡的羊
  • 还行

乏善可陈

33分钟前
  • 大马哈鱼
  • 较差

的确是题材上的取胜。电影揭露了巴以冲突和人民之间的各种矛盾。虽然不太了解他们各种人的遭遇和他们的想法,但是从said这个角色中可以看出一点端倪。电影的节奏十分平稳,连高潮部分都可以波澜不惊。但是角色刻画相对不太完全。

35分钟前
  • Shin
  • 还行

因为与生俱来的仇恨,他必须去杀死那些素昧平生的人。他年轻而善良,但为了那些崇高的理由,他毅然走上杀手之路。

39分钟前
  • 木木月@blancos
  • 推荐

巴勒斯坦,这个名字就很有卖点了,何况片子不错

43分钟前
  • 莫里斯雷
  • 推荐

新年第一部,不錯3.5

46分钟前
  • 圓心
  • 还行

对中东问题不是很了解,看片对敌对的双方也就没有什么偏袒,更多是感叹信仰的力量,可以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那么义无反顾的走上献身之路。

47分钟前
  • qiaoqiaodou21
  • 还行

总比那个什么四狮子的好

4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一條不斷要證明政治正確的血脈;鐘錶店老闆出租或出售烈士錄像帶和「巴奸」錄像帶的一幕跟釣崎清隆的死亡之旅的其中一個章節不謀而合。

53分钟前
  • 熊仔俠
  • 还行

人肉炸弹成长史

56分钟前
  • 不如的我的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