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一部电影往往是因为某一个片段让人产生情感投射,进而有了共鸣。
不留痕迹是一部没有太多情感笔画的影片,但父与女之间的情感令人动容,告诉孩子丛林生活的技巧、给孩子多盖一棉毯、耐心地教孩子骑单车、因为自己受伤让孩子担心而感到抱歉、离别时决绝又不舍的眼神......对父女间互动的每一次刻画都细腻且克制,也让父女俩最后分开的结局变得合乎情理。
患有PTSD的父亲生养了一个坚韧独立的女儿,今后即便没有父亲的照应,我们依旧有理由相信女孩会坚强地挺过去,而决然走进深林的父亲,像是一个遗世独立的英雄,有着一往无前的勇气,两个人的表演都好棒。
影片让我想起书籍(瓦尔登湖),人大多是群居动物,但“离群所居“是否就意味着他“身心不健全“?
人们试图用一系列心理测试题,以此来判定男主是否“正常“,以及找出他“问题所在“。
人类设一些法律法规来约束你(住在公共公园是犯法的),也用婚姻制度来约束人类的“本我“ ,让人类维持“秩序社会“.但这一定都是对的吗?
我以为,人只要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选择何种方式生存,都是可以的。
父亲和女儿,想要的生活方式不同,那么彼此尊重,彼此“分离“,未尝不好。
人,终是“独立而存在“.
这是一部非常丰富的影片。
其内容除了边缘人群的生活状态,战争后创伤老兵重新融入社会问题和子女教育问题等,这个影片还做了一个很好的思想实验,那就是,在当今社会,在完全不合群的状态下,你能逃多远。
影片的主人公可能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一个因创伤后遗症而从心理和生理上都无法融入社会的老兵。
与很多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不同,远离人群,逃避社会是他主动的也是唯一的选择。
并且由于他当兵时的训练,他有着强大的野外生存技巧,使得这个选择成为可能。
若只是他一人在林间生存倒也没什么。
可他还还是个单亲爸爸。
在创伤后遗症把他逼上绝境的同时他还必须承担照顾女儿的责任,这无异于雪上加霜。
然而神奇的是,他做到了。
女儿健康快乐的在丛林间长大,出落得好似大自然的精灵。
然而,社会工作者们带着猎犬找到了他们的藏身处,用铲车摧毁他们的小家园,逼迫他们重新回归社会开始合群的生活。
社会工作者们心地善良地为他们找到了免费的住处,为父亲找到了一份暂时在林场的工作并为女儿安排入学。
女儿对这一切感到新奇并很快的融入社群生活。
可父亲却在被迫合群的过程中重新唤起创伤,日日受着煎熬。
虽然他尝试着为了女儿的幸福而坚持,最后还是因为无法与内心的恐惧抗衡,带着女儿再次开始逃离人群的征程。
你说他不爱他的女儿么?
他比谁都爱。
在艰难的丛林环境除了要自己生存还要照顾一个孩子是非常困难的,但他咬着牙做到了。
除此之外他还教女儿读书写字,甚至让她在知识上比在学校正常上学的孩子还要优秀(也侧面说明了父亲从前必定也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优秀人才)。
在女儿抱怨被雨水泡的双脚冰凉时他捧起女儿的双脚放在自己的肚皮上暖热。
毫无疑问在遇到生死考验时他可以毫不犹豫的牺牲自己去救女儿。
然而可惜的是不管一起经历了多少生死攸关的时刻,人群的温暖却像涓涓细流一样冲开了父女间坚实的纽带。
蜂群是一个很好的隐喻。
女儿感受到了蜂群的温暖。
当她骄傲的给父亲看的,父亲表情复杂。
他又何尝不知合群的好处,而他别无选择。
在无法忍受的心理疾病和照顾女儿的责任之间,他只能选择放弃责任。
回归开头的话题。
在完全脱离社会的情况下,你能逃多远?
本片中的父亲为了逃离人群不得不像通缉犯一样东躲西藏,并且要忍受骨肉分离之苦。
大多数人可能没有这位父亲如此严重的问题以至于要完全脱离人群。
可我们或许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想法-真希望我可以逃避一段时间,躲到深山老林里去。
当我们生活不顺或者压力太大时,这样的念头或许能让我们得到暂时的解脱,因为"这是我想做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然而,本片用这样一个极端的例子告诉你,你做不到。
长期进化的人类社会已经像一张蛛网一样将你牢牢困住。
如果你试图逃离社会,人们会千方百计把你抓回来,因为你的异常心里而像审问罪犯一样审问你,逼你去教会(逼你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自以为"为你好"地为你提供社会人的"标配"(房子,工作,车子等)。
直到你像一只忙碌的工蜂一样重新开始为蜂巢的建设而努力,最终变得友善而合群。
"不去做"和"做不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绝望的男主还在为挣脱社群之网而努力,让普通观影者对创伤后遗症的老兵有共情可能不太可能。
但最起码当意识到我们的自由是有边界的时候,你是否还能再做一只快乐的工蜂呢?
* 父亲在有严重心理疾病的情况下,仍然给了女儿一个健康自立的灵魂;* 人有不融入社会独自生活的权利,公园工作人员也有清理居住者的责任;* 陌生人之间的善意和信任;* 对人最大的尊重,是尊重他/她的自由;* 海马和蜂巢暗喻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即使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仍然可以保持着情感和生活纽带。
Leave No Trace,一部美国的独立电影,中文译名《不留痕迹》,是Debra Granik 2018年的作品,获得2019年第34届独立精神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
影片讲述的是一对特殊的父女。
Will是一位患有PTSD的越战老兵,他带着13岁的女儿Tom在波特兰国家森林公园里隐蔽地生活了4年,没被人发现。
但一个跑步者有次看到了森林里的Tom,他报告森林管理部门,随之而来的警察将父女俩带走。
经过社会部门介入调查,发现Tom身体健康,识字能力超前于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同龄人,而且父女关系很亲密也很健康。
社会部门帮助父女俩找了一个僻静之处,允许两人继续共同生活,按社会化的方式生活。
Tom对新环境充满好奇,慢慢融入了社区,开始有了父亲之外的朋友;但Will无法适应这种“文明”生活,他急切地想回到森林。
虽然Tom对新生活有不舍但拗不过父亲,两人不辞而别,再次深入森林无人区。
Will在出去采购途中受伤昏迷不醒。
Tom立即找人求救,幸亏遇见两个开车的,帮着将Will带到文明区,在医生和社区的关心照顾下,Will腿伤渐渐恢复,但他又按耐不住内心对森林的渴望,同时内心希望Tom能跟他继续一起上路;而Tom深深爱上了这个社区的人和生活。
两人何去何从将面临抉择。
最后Tom没有跟随父亲深入森林,而是选择留在社区留在文明社会。
各走各路,尊重彼此,但这不代表选择不同道路的人会相忘于江湖,相反,他们会继续相濡以沫。
Tom会定期在那个大树上挂一袋口粮,补给在森林生活的人。
导演将所有焦点集中在个体意识的表达上,强调个体的“独立”、“自由”,和“尊重”意识。
坦白说,这样一个特别的故事被如此标签化处理未免可惜了。
电影回避了很多问题的描述,或者没有提供足够的细节。
一开头父女俩在森林里下棋、演练、种菜、生火做饭、看书阅读,这些细节寥寥几笔,没有深入和挖掘更多细节,不仅不足以让观众产生共情,更重要的是观众心中留下了一连串问好。
相比文明生活,Will作为一个PTSD患者是如何更享受野外生活呢?
或者说野外生活的自在是无法在文明社会获得的?
片子明明告诉了观众他呆在野外一样遭受PTSD的困扰啊。
况且在波特兰国家公园的这四年父女俩并没有远离文明社会,相反,他俩定期去医院去超市,可以随时在森林与文明社会间切换,那为何Will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厌恶文明社会,一分钟都不能多呆的厌恶?
父女俩朝夕相处十几年,Tom何以在短时间内对自己的生长环境产生如此大的转变?
很显然Debra Granik在《不留痕迹》中没有提供足够的生活细节,因为缺乏细节支撑,故事就会单薄,人物形象也会扁平。
缺乏细节的陈述,观众的代入感会有多深呢?
如果没有代入感,一切就如同未经体验的东西,未经体验的东西,其实我们是不明其真相的。
关于生活的观念,关于对自己或他人的认知,是行动带来的。
先有行动,才有答案,才有理由。
导演对很多问题看似“中性”的处理,其实是一种虚伪,一种留于表面的懒惰,其本质还是一种好莱坞商业片的格式化思维,并有向观众灌输意识的嫌疑。
对比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或者《无人知晓》,是枝裕和不想借影片批判或苛责任何人,而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和耐心在细节描述上,用一种真正冷静疏离的语言把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脉脉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传递出去。
通过这些中性的细节描述,观众可以毫不费力地获得代入感并对人物和生活产生共情,从而形成自己的判断。
如果没有生活细节的客观化存在,影片必定留于表面。
《不留痕迹》是根据小说My Abandonment改变的,而这部小说的灵感来源于一则真实的社会新闻。
差不多就是Will与Tom的情况,当地警察找到两人的时候,女儿央求让她跟父亲待在一起,而社会部门的各种检查核实也确认父女关系很好也很正常。
父女俩的真情实感让警察很感动也印象深刻,虽然社会调查部门介入后,属于警察的工作已经结束,但他们一直跟踪事件的解决进展,帮助父女俩落实住处,也尽力保护父女隐私,但最终父女还是悄悄离开,据说是因为当时太多媒体跟踪,甚至还有直升机一直在他们新住处盘旋,一方面打扰了他们的新生活,另一方面父亲不希望女儿暴露在公众视野中,所以选择消失。
这个真实故事的很多细节其实比电影《不留痕迹》更打动人心,如果让是枝裕和负责搬上大荧幕,又会怎样呢?!
《不留痕迹》整部电影的基调是满眼的绿色。
自由和尊重是什么颜色呢?
对生命来说,绿色最恰当了吧!
再看2010年黛布拉•格兰尼克导演的《冬天的骨头》,影片基调是灰色、棕色的大地色,结合凛冽的空气不仅透露出Ree一家正在遭遇的境况,更突显了才17岁的Ree在困难面前的铁骨铮铮。
在第26届圣丹斯国际电影节一亮相,获得评审团大奖;在第83届奥斯卡上获得最佳改编剧本奖。
两部片子,导演都聚焦社会底层,关注社会的边缘人,而且似乎偏好讲述父女关系。
好奇,Debra Granik的下一部电影会是什么颜色,她对电影的把握上是否会摆脱美式的说教套路,真正深入生活,打动观众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
今天亚马逊上买的原作《My Abandonment》到了,还是忍不住想写一下我做的阅读理解(观后感。
太喜欢这个故事了,平平的讲完整个故事出来之后心里满满的,想了很多,关于怎么去定义”好的生活“,关于怎么去定义”对的事“,关于怎么去定义”有意义“。
故事里安排的每一场戏都值得回味,很久没有看完电影有这种感觉了,更多时候都是在看剧情是不是有故事性。
“好的生活”好像什么时候开始默认了「更多钱」、「更高的生活品质」、「更多的资源」就意味着好的生活,但看到他们的野生又基本的生活,衣食住行都没有好的保障,会因为环境,天气,受到伤害受到威胁,也并非就是不好。
养小蘑菇,看书和大自然做朋友,养蜜蜂,反正都有时间,没有人在背后追,慢慢都会好起来,伤口都会愈合。
如果真的没有好起来的话,也不算个大事,没有痕迹地走过这一生,多数时候也是自然规律。
同时,看到这种「恶劣」的野外环境也总是可以征服的,我才想起来人类毕竟也是动物啊,也是有适应性的。
并不是更好的生活之下才能更有安全感,安全感还是人和自身、和周围之间的关系。
受伤和与世隔绝很危险,但是也不意味着就过不去了,蜜蜂也没什么好怕的,狗也没什么好怕的,人到底还是皮很厚。
“正确的事”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大概就是「合群」,影片里出现的一些人就像生活中会出现的一些人一样,在输出「正确」,试图干预你去和人相处、工作、使用电话,接受分离。
所以但最后结局很温柔地没有用这个标准来设定爸爸的人生。
PTSD错了吗?
对错那么重要吗?
最后妹子有了自己的成长,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爸爸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两个人都哭了。
或许会再重逢,或许就在这里结束,郑重其事的告别,心碎又动人,很美。
也是这两种不同的选择,结尾还是给另外一种人生的可能性留出了空间——我们也可以「不正确」。
很疗愈。
我喜欢这个电影在「正确」之间没有立场,没有硬要给他们一个「好」的结局。
最后在回味里这种温柔的力量爆发了,很感动很震撼——不一定要「正确」,不一定要「快乐」,不一定要「有意义」。
有的话很好,没有的话也不是就无路可走。
电影好多细节,好多场景一幕幕慢慢地记录下来,想起了是枝裕和的笔触。
也很喜欢中文译名,我觉得很好地解释了两层意思,leave no trace和live in the forest。
最后记一句喜欢的台词:学校的意义不仅仅在培养智力上,还包括教会你怎样和人们交流和相处。
顺手拍了配乐单
观看此片让我想起最近别人转发的一个视频:【【ny】如今,连流浪都要小心翼翼!
-哔哩哔哩】 https://b23.tv/hELomMN ,主题和这个电影的一部分主题很像。
即使是说流浪如果在行为中暴露出来,也会受到制裁被送回正轨,比如那个视频下面的评论:“ 四川一绝壁山洞现神秘人员生活痕迹,警方介入调查 男子在林芝5A景区隐居6年被劝回家,避世又开荒【男子在林芝5A景区自给自足隐居6年,于近期被发现并劝返回家】男子在西藏大峡谷隐居六年,警方将其劝返回家过年 ”电影中的父亲和tom即是这么做的。
在讨论他们的远离世俗之前,我们该聊聊促成他们逃离的动因。
父亲在经历战争后患有PTSD,对螺旋桨的声音感到敏感,他无法重新到社会,甚至做心理学量表时都因问题内容而感到难受。
而战争并非是一场意外和天灾,有人为的因素促使他。
是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扩展的本性导致的,它是生产关系的产儿。
所以父亲的逃亡与其说是恐惧社会,比如说是恐惧社会对人的摧残毁灭(他自己就已经遭到摧残且伤口无法愈合),恐惧它吐露出的恶臭胆汁。
并不是所有人都被它所溅到,但是被溅射到的人必定永远无法忘记这刺痛,这种刺痛使他们对一切都感到彷徨和无法适应。
片中父亲和其他退伍老兵正是遭到了摧残,选择远离一切。
当然,电影本身并没有深刻挖掘父亲在战争中使他精神崩溃的事情,在这方面经典的越战电影们已经说了很多。
导演只是把它作为一个符号呈现。
所以我不认为“战争创伤”是导演的一个讨论话题,它只是父亲被“社会”摧残的体现。
使他离群的动因还能换成别的,这一模糊化处理使得观众可以将自己的社会经验带入到其中。
在这点上我认为肯·洛奇的《家庭生活》讲得最好。
在那部电影中,女主角作为一个青年无法接受流水线剥夺人意志的生活,选择过嬉皮士的生活,父母对她批评责骂,种种压力使她患上了抑郁症,到了精神病院后医生也只是想着把她“修好”送回社会的生产线上。
那部电影的主旨是,无论是家庭、精神病院,都是有意无意地维护着生产关系,限制试图逃离它的人,如果有人在这当中崩溃被击毁了,精神病院也只想着把他修好,让他听命服从,送回生产线。
说回本片,社会也派出人力来清理这些“不合群”的人,将退伍老兵的临时住宿推导,将父女两送走让他们回到“正常生活”。
这又让我想起了最近别人转发的一个视频:“如今,连流浪都要小心翼翼!
https://b23.tv/hELomMN ”,说的是流浪如果在行为中暴露出来,也会受到制裁被送回“正轨”比如那个视频评论区的一些链接:“男子在林芝5A景区自给自足隐居6年,于近期被发现并劝返回家...男子在西藏大峡谷隐居六年,警方将其劝返回家过年 ”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片中的“回到社会”显得太有“良心”了,政府给父女俩心理治疗,给房子给工作还有免费教学。
这甚至是令人羡慕的。
我不清楚美国的情况,至少在这片大地上,编剧的这个设计使得电影的主题略微限制于“人际关系”上。
父女俩在社区生活时有一句台词,虽然他们吃喝住都是靠别人,已经和一切脱不开关系了,“但我们仍然能有自己的想法”。
实际上“自己的想法”也在被侵蚀,电影中有官方的教会组织进行宣传上帝造物。
说了这么多,我们可以回到电影大部分时间都在展示的“逃离”,不留痕迹地逃离强制的社会规则。
随着情节的发展,父亲和Tom有了不同的想法。
父亲依然无法适应一切,不断地逃离。
而Tom却在社区和那个房车营地中渐渐找到了归属感。
在电影的最后两人分道扬镳。
导演和编剧并没有在二者中战队,而是中立性地呈现一切。
使得父女俩的离别成为无可挽回的悲剧,令人动容。
但这也表明了导演和编剧没有对问题给出答案,他们只是发问,而没有回答。
Tom留在的房车营地显得有些乌托邦,现实不是那样的,或者是并不一直是那样。
他们只要进行着生产消费(养蜜蜂),就不可避免地受到生产关系的影响。
比如农产品物价、农业危机、机械化生产等等……如果社会真的管不到他们了,那么营地里那些善良的人,同样也会被当作“离群”的人被送回“正常社会”。
很喜欢片尾的设计,Tom效仿营地中的妇女,在森林中定期留下物资,给在森林独自生活的人,她的父亲也属于其中之一。
因而这个物资资助,更像是对所有离群之人的微弱帮助。
另外提一嘴, 托马辛·麦肯齐 在片中的形象非常棒。
她展现出了从小脱离社会抚养的人的独特性,片中两场微弱的哭戏使人动容。
她很有气质,但不知道为何她演的其他电影中造型师都磨灭掉了这股气质,搞成了特别俗毫无个性的形象,本片和Jojo rabbit算是例外。
热爱大自然没错,喜欢住在森林里也没错不喜欢现代社会快节奏人与人复杂的关系也没错但尼玛能不能有点骨气不去超市买东西?
不用现代化的打火石?
你有本事真的和女儿一起过与世隔绝丛林野人生活啊,那也算是本事!
又没这个本事,其实说白了还是过的现代人生活,用的现代化设备(除了不看电视互联网手机以外),衣食住行书棋全部是与现代化接轨。。。。
说白了就是不喜欢工作,不喜欢与人接触,不喜欢被管着,喜欢自己的桃花源!
OK,有这梦想没问题,那你能不能为了梦想,自己努力打工赚点钱在树林里买个属于自己产权的小木屋呢?
(非常偏远的小木屋是很便宜的)你连这一点勇气和努力都不去做?
只想用些树叶简单围起来风餐露宿就行了,这不是爱大自然,这是懒!
懒惰!
你想接近大自然生活,但又懒得打猎采果子,也懒得自己种菜,养鸡。。。。
根本毫无任何野外生存能力。
好吧,你非要去超市购物才能生存??
那你的钱呢??
一方面想脱离社会亲近自然,但又不努力去学会自然生存的能力真的脱离出去。。。
希望两头都占便宜。
既亲近大自然,又不想费力的生存,只想每天下下棋,看看书,睡睡觉,和女儿玩玩,逛逛森林?
哪有这么好的事??
所以,女儿最后也受不了了???
这样得过且过混日子逃避现实而又毫无本事懦弱懒惰的人,谁会跟你混呢。。。
你就不能下决心努力静下心来好好打一年工,赚点钱买个自己的山中小屋,过你和女儿的森林二人世界吗?
即使不太喜欢房子,非要在外面住,喜欢那种调调,你在自己森林小屋附近找个地方这样做一个野外树叶棚子也好啊,至少没人赶你走!
而且遇上恶劣天气也有个退路可以回小木屋。
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哎,遇到这样一个眼高手低的父亲,还好女儿醒悟得早,看穿你了,否则小女孩一辈子被你的懒惰和逃避害死了。。。。
人生短短数十载,选择怎样过一辈子的人都有。
电影《叶落无痕》中的一对父女,隐居在森林之中,他们选择过简单的日子。
电影《叶落无痕》剧照这里的森林倒不至于是荒山野岭,而是比邻城市的森林公园。
电影中的父亲威尔选择这样的城中树林,是为了正在成长的女儿汤姆。
电影《叶落无痕》剧照森林公园里面能采集到的食物填不饱汤姆的肚子时,威尔就带着她去城市里吃顿饱饭,顺便买些补给。
威尔总有办法弄到钱,因为流浪者的世界已经自成一套生态系统。
威尔和汤姆离开森林前往城市的时候,他们就像潜行在林中的动物,掩藏好自己的巢穴,拂去留下的足迹。
像电影的另一个片名《不留痕迹》所描述的那样。
电影《叶落无痕》剧照但是我更喜欢《叶落无痕》这个名字。
威尔竭尽所能地离群索居,只有汤姆和他相依为命。
威尔越来越依赖独居生活。
但是,随着身体的成长,汤姆愈发向往安定的生活,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
电影《叶落无痕》剧照在森林公园中居住是不合法的。
父女二人遭到护林员逮捕,正是因为汤姆对定居的渴望。
汤姆被长跑者意外发现,却抱着侥幸心理没有告诉威尔,因为她喜欢现在的巢穴,不希望离开。
整部影片除了抓捕那一段,没有激烈的对抗,这是一部如山林般深沉的电影。
深沉却没有沦为乏味。
电影开始的一顿烤蘑菇、一条海马项坠,预告了一场不可调和的冲突。
观众一开始就可以察觉到冲突的气息。
在随后的每一个看似琐碎的日常事件中,观众都能感受到逐步升级的张力。
这些事件像一条条枕木,将父女二人相依为命的生活轨道铺向无可避免的分叉口。
电影《叶落无痕》剧照维尔和汤姆的分离无法避免。
威尔自始至终追寻着自己的信念,汤姆则是从父亲的信念中萌生出新的愿望。
汤姆从最初追寻父亲的脚步,到寻找两个人之间的折中点。
最终她停止跟随父亲,如同大部分经典女性电影,走上寻求自身完满的旅途。
电影《叶落无痕》剧照- The End -如果你喜欢逐年追影的文章或许会喜欢逐年追影的微信公众号随时欢迎你来看看搜索微信公众号:逐年追影或者搜索微信公众号ID:dianyingnian 你的关注和分享是对逐年追影最大的支持请不要忘记留下宝贵的评论!
更多逐渐追影的豆瓣影评▼2019《小丑》现象级热度成因解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042059/《自卫的艺术》9张漫画风格长图速览⬇️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613429/
看完电影有各种不相关的想法冒出:甲——人是从群居动物演化来的,但是人类现在到底是在被社会保护还是被奴役,很难轻易给出答案。
不过即便如此,尊重彼此的选择是唯一能得到公认的事。
这也是为什么最后父女二人分道扬镳了。
乙——也许有人会批评这个父亲太自私,逼迫孩子做她不一定喜欢的事,难道城里的父母逼孩子上辅导班、去教堂或寺庙、入党、结婚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吗?
丙——看过一篇文章说婚姻的历史非常短暂(相比人类的历史),而且婚姻正在走向消亡,这是我坚信的,因为它违背人性。
人类怎样才能更自由地选择离群索居或与所谓现代文明脱钩的生活呢?
丁——《人类简史》一书会给我们很多启示,千万不要以为今天的一切都是必然的。
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不是制造工具而是编造故事。
戊——故事中有个悖论:如果爸爸真的喜欢远离人类社会,那他应该一个人生活啊,跟女儿在一起,虽然人数稍等,但本质上不还是一种社会生活吗?
己——社会为什么要强迫孩子上学呢?
表面上是为了提供技能、稳定社会,其实是为了给统治阶级制造需要奴役的对象吧?
如果孩子不愿意去,父母完全可以自己教育,无论古今中外不都有许多先例吗?
而且孩子不愿意学习不也是为人的基本权利,教育的法律法规难道没违背宪法的基本精神吗?
不能再说了,社会禁不起追问,我也得在社会讨食,不想被追赶。
很无聊,爸爸要归隐山林,也请给小孩选择的权利。人是群居动物,是不是也是社会的惯性输入,让我们一定要在一起,而不能一个人或一小波人在与世隔绝的地方。
边缘题材,难有共情。不过发现最近看了好几部Thomasin McKenzie这个新西兰女孩的作品,未来可期。
“论如何给社恐一个解决方案。” 小女孩演得也太好了,分别时那场戏我哭得稀里哗啦。俄勒冈真美啊。
观影引起强烈的不适感。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这部电影绝对是无聊透顶,纯粹的浪费时间,一些无病呻吟的评论更是如此。看电影还想从中学到什么,领悟什么,探究背后是什么,纯粹脑子有病。这些虚构文学,虚构艺术,的高大上,深刻内涵全都是一些人强自赋予上的。
蹩脚or理解不了
我就想一个人待着
独居与融入社会 ,在社会中独居蛮好,在封闭环境中独居真的有点难啊
小身材大作为,于无声处直击灵魂!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没有花哨的鸡汤,没有炫技的台词。退役军人父女远离尘嚣,选择一种自我孤立、自我边缘、自我放逐的简约生活,如此坚定,义无反顾。对于父亲的过往,以及心态,没有闪回,无从知晓,但恰恰这种提纯的手法,让影片更耐人寻味,仿佛一面谁都不忍心泛起涟漪的静水。更重要的是,每个节点都是反套路,一直到结局都如此让人唏嘘但合情合理——简约却不简单,年度佳作。
光靠搞气氛是做不出好电影的,为小女孩的演技加一颗星。#被浪费了的夜晚
D+/ 低配版Old Joy既视感?要是在人物情感的蓄积流动上可以更具体纯粹就好了,现在一边社会素描一边拉锯父女关系还是有点混乱且拧巴。当然差距最大的还是镜头感,一种谜之机械的精致影像,观众和自然的距离似乎反而被摄影机隔开了?
城市隐者离群索居,过着与世无争的半原始生活,如果不是带着个孩子的话,谁又能剥夺他人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自以为是的施救真得很蠢很不人性化,只知强硬的施与,也要考虑人家是否真的能够接受,方可称为仁慈。何况这位老爸毕竟尽己所能给了女儿能给的一切,让人已经不忍心评判其对错
这个故事有一万种变俗套的方式,但是都没有,结尾很心碎动人但同时也留下了力量。小女孩很灵,但父亲的角色更值得回味,让我想起瓦尔达的《天涯沦落女》。一个人的放逐或许根本不需要去寻找任何答案。看完Old Joy再看这部,对俄勒冈州的森林非常向往。
野食小哥+小森林。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
片子太棒了,无话可说。要吐槽的是,中文片名的翻译,此Leave非彼Leave啊,这意思是“别暴露”(信息量很大的!军人、野战、丛林生存、PTSD......),不是“叶子没有痕迹”……呃……
如果是这样的世界多好啊!... ^ w ^
题材和立意都让人想起《杰克与露丝的情歌》,但本片拍得更像公路片一些。遭遇创伤的离群索居者,只想住在远离人烟的森林里。却被视若“异形”一般,为现代社会的文明所不容。男人在没有终点的流浪中放逐自己,女儿在房车营地的生活中找到归宿。再相濡以沫的父女,也终将分道扬镳。悲伤像德州巴黎一样无法痊愈,然而女孩已经一夜长大。
3.5。同样是蜜蜂,在罗尔瓦赫尔的《奇迹》里是小女孩性启蒙萌动的炫耀,一窥女孩调皮、自由;在格兰尼克手上或许也有相似的意味,也许融合了些自然主义,但感受到更多的还是一种拥有宠物式的占有欲。电影中的这两个人物,哪怕演技出色,哪怕随着写实的自然景观、季节气候的更迭,哪怕复刻野外生存技能,但(文本上)还是太假了,像是只会存在于书中的人硬搬至这个影像之中(片尾字幕卡表明有原著基底)。画框外的内容和音效(直升机声等等)以及,电影的政治议题、包括PTSD都被一种十分柔软的方式处理。整体下来没有特别打动我,有些煽情、浪漫,情绪轻轻地被感受着却不求深究。美国式公路片独立电影,太文艺,走进长途卡车群和深林中展示被主流文化忽视的群体。可能唯一打动我的是随着影片进行到最后的Tom的成长感(人物弧线),小女孩演的确实好。
概念很好,影视化令人失望,故事不够充分,对人物的琢磨也浮于表面。父女之间的交流默契、心灵默契来自原故事本身,理解起来很容易,但也没有通过影视化提升多高的价值。在指导女主角表演方面很有一套。最后的一场戏,以及给隐居者留食物这个“扣”解决得很不错。声音设计低调富有魅力。
一路上的好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