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把这部电影归为爱情片我认为是青春片更恰当不管是鲇美、飒香还是未咲、裕里、乙坂都充满了满满的青春感讲述的故事也都是在高中时期发生的高中是情窦初开的年纪暗恋 守护在繁忙的学业中微微闪烁着裕里喜欢乙坂 因此偷偷藏着乙坂写给姐姐未咲的情书但是裕里在最后鼓足了勇气向乙坂表露了自己的感情青春由冲动填满哪怕知道结果会是什么乙坂成为一名小说家其实也受到了未咲和裕里的影响吧他想记录他会记录甚至在写完书篇的第一时间会再写内容一样的一封信寄给未咲希望她能做第一个读者尽管他不知道她能不能收到以及会不会打开看是多爱一个人才会把这个人的名字作为一本书名能提前阅读未出版的书籍这份爱悄然无声却又明目张胆裕里、鲇美、飒香用未咲的名义给乙坂写信除了对未咲的怀念更是想了解未咲以前的生活裕里对乙坂坦白真相时她说:或许只要有人不断想着某个人,就算过世也能存在这世上吧他们一直都想着未咲当鲇美拿出装满信的小盒子时乙坂满是感动我最喜欢的片段是在见过乙坂之后夏日的夜里飒香告诉鲇美自己暗恋着同桌预感暑假回去看到他 脸一定会很红鲇美大声的笑了出来这是鲇美第一次笑得如此灿烂不拘束两姐妹欢笑打闹让这个夜晚也变得又活力了起来最后一封信是乙坂帮鲇美改过的毕业演讲稿这段话写给乙坂和鲇美也写给即将高中毕业的你们更是写给怀念高中时期的我们
昨天让女朋友陪着我二刷了这部剧。
我们在看完之后闲聊剧情的时候,女朋友始终无法理解为什么明明相爱的两个人后来要分开,腼腆清纯的未咲为什么要选择看起来社会气十足的痞子阿藤,毕竟他们俩根本就不是同路人。
我对她说,这部剧其实是有中国版和日本版之别的,这个问题在中国版中有相对来说更加明确的说明,但话虽如此我心里清楚这应该是岩井俊二留给观众独立思考的留白(亦或是日本人特有的暧昧性格),不然为何在先行的中国版《你好,之华》之中已然借由胡歌扮演的张超之口说出来了,却在后上映的《最后一封信》中刻意缄默。
我在给她说明的时候,其实也是我自己捋顺思路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之中我惊讶地发现,这个故事的内核其实就是《大话西游》的精神延续。
且听我一一道来。
少年时期的乙坂喜欢上了未咲,但是两个人受到喜欢乙坂的妹妹,裕里的阻碍始终保持着暧昧的关系直到后来他们在毕业之后的大学期间才正式相恋。
翻译成《大话西游》就是,还是一个山贼的至尊宝喜欢紫霞仙子,但是喜欢至尊宝的人却是白晶晶。
至尊宝毕竟只是一个山贼没有办法得到紫霞仙子的青睐。
可是两个性格温吞吞的人在一起相处时间久了之后难免会感到生活过于平淡,在社会人阿藤的猛烈追求下不谙世事的未咲抵抗不了这种强烈的追求而抛弃了乙坂,自知理亏的未咲虽然离开了乙坂但却毕竟还是难以彻底割舍掉这份感情,留下了乙坂写来的信件作为留念(后来竟意外地成为了对抗阿藤家暴的精神寄托)。
翻译成《大话西游》就是,紫霞仙子给至尊宝的脚上留下了三颗痣,象征着紫霞仙子与至尊宝结下了无法抹除的因缘。
只不过性别对调了,留下三颗痣(信)的人成了作为男性的至尊宝而已。
等到时过境迁之后身心俱疲的未咲才幡然醒悟,此生的真爱只有乙坂。
但物是人非,尽管乙坂的心中总是忘不掉未咲,但是已经嫁做人妇结婚生子的未咲是一个特别重视面子(从鮎美对乙坂在未咲的灵位前说的话里能感受到 )的人,实在是没有脸面也没有勇气、没有办法再回头去找乙坂重修旧好摆脱无赖阿藤,只能自吞苦果默默忍受这一切直到精神崩溃一了百了。
翻译成《大话西游》就是那句经典中的经典:“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可是我没有珍惜,直到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
如果上天能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 如果要在这三个字上加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
”人生充满了遗憾,但是也充满了机遇。
从裕里在老先生家里的时候与乙坂的对话中可以推测出来,裕里因为喜欢了喜欢姐姐的乙坂而和姐姐不睦,在姐姐和乙坂正式交往的大学时期甚至都不和姐姐来往了。
尽管曾经如此强烈地喜欢过乙坂但她后来还是从这段感情里走了出来和漫画家组建了家庭开始了新的人生。
与被动消极的姐姐相比,从小就知道自己主动争取机会(主动接触乙坂、藏匿乙坂的信件)并对缄默姐姐的死因感到不满的妹妹性格上就相对刚强得多,这种积极进取的态度才会让她有了与姐姐截然不同的人生吧。
最后的一封信并不是遗书,因为有些人从未真正离去,这是一份很珍贵的礼物。
看完《情书》再来看这部电影,才会发现,岩井俊二实际上在陪着观众一起,变得更成熟。
少年时看到对雪山的呼喊,中年时看到信的陪伴,这些情节历历在目,最终化为观众面对生活时的力量。
很巧,在两天前刚刚读完了东野圭吾的《信》。
虽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故事,但它们都昭示着在过去曾经有一个时代,距离很远,车马很慢;在那个时代的人们通过写信的方式,在字里行间传递自己的情感。
平淡叙事、娓娓道来,这是日式电影很重要的特征。
这种拍摄手法注定会营造出暧昧的氛围,而岩井俊二的爱情片把这种氛围烘托到了极致。
《最后一封信》没有波澜壮阔的叙事,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它只负责讲述,看似淡淡的感情却刻骨铭心。
每个人都是温柔而平凡的,他们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小说家会继续让逝去之人活在作品里,女儿会努力成长,妹妹会保留最美好的回忆而活在当下。
从怀念开始,从怀念结束,各自回归各自的生活,各自安好。
这部电影同样的剧本有一个中国版叫《你好,之华》,有兴趣可以找来对照看一下,但观感是不如日版的。
只能说两国文化终究有着差异,想要讲好故事,还得靠我们自己。
昨天看了一部日片,《最后一封信》。
因为开始的絮絮叨叨,夏蝉乱叫,使我分两次才得以看完。
片子虽是看完了,有种感觉不可名状,今早偶然间看到一段话正合了本片:电影有两种,一种时刻提醒你这是电影;另一种淡淡告诉你 这是生活。
女儿问我片子里讲的什么?
还在剧中的我随口说:“失败者联盟”。
后来想了想还真是这样,剧中人物的各种感情纠杂,几无好事。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九八,可与人言者并无二三”,这是本片最好的诠释,这人生的常态被夏日里的信纸引诱了出来。
片子以葬礼开头,以离开为止,这起止间沁满了二十五年的不如意。
让我感觉好像是在看一段林阴下的溪流,被冲刷的仅剩下叶脉嵌在水底,时常落下的叶子不断在水面浮沉,却不肯离开。
溪水依然清澈,好像洗干净的只是它本身,只有偶尔散落的阳光才能让这无人在意的露出短暂的色彩。
生活随着时间不停的流淌,我们沉浸其中,那镶嵌在回忆里的美好就好像片中的火花,在干净的镜头里幻灭。
那最后一封信没有我们,又只有我们。
关于导演岩井俊二记忆,最早是冬日里的《情书》,本片是在夏日,那是否有春秋二季呢。
羞涩的少年,晦涩的中年,成了很多日片的基色了。
看了本片,我翻出了曾在16年记下的一段话,是岩井俊二在一访谈里说过的“对于我们 现在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一味的回忆过去是不会有新的开始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当你有想要结束的想法的时候那也就完了… …坚持到生命的终点 人生才没有遗憾所以也想请大家努力保持“青春永不完结”这种想法”是不是在那个时候剧本就已经存在了,之后在18年先是拍了中国版的《你好,之华》练手(剧情完全一样),再在20年拍了本片《最后一封信》呢
如果說「情書」是青春的唯美,似雪後的純淨,那這部片便是真正將現實中「可能」的唯美刻劃的淋漓盡致 - 深層的悲傷也許會將人擊倒,但更多的只是留下歲月蹉跎後或瞭然,或癲狂,但總會在嘴角邊掛上無奈的微笑 - 也許這便是「可能」。
導演除了在畫面的唯美著濃墨外,其他更多鏡頭僅點到即止,你可以說是對「情書」的致敬,因為中山美惠和豐川悅司的出演,但這又何嘗不是將二人置於直面慘淡人生的殘忍境地下,對「情書」另一個鏡面的詮釋呢?
你也可以說是「你好之華」的同劇本翻拍,但這只應屬於日本社會語境的事,在另一國的語境下就顯得唐突,刻意。
或者乾脆就說是情書,一個四個主角之間錯綜愛慕後的結局篇,但至情和現實的矛盾下,曾經滄海難為水之後,至情依然,比如松隆子的一些小動作的演繹,誇張詼諧的舉止不但不顯得唐突,反而是好像故意營造的「不和諧」,只會豐富人物和讓她的角色變得更可愛;再或福山雅治手滑過芥川龍之介,但最終還是落在夏目漱石上一樣,又或用rollei 35i拍出似舊日在今日的重現一般,二位女孩還是在談論著「令人心跳」的初戀,也許如當初一樣⋯⋯影片整體舒服,幽默,又唯美自然,隱藏在畫布下的故事啊,青年要多像一些仙台的自然吧,少像些庵野秀明的單眼的少女畫作罷!
p.s. 庵野大爺,您太脫戲了(喜感般脫戲),是不是漫畫稿費不夠了?
“无论多久都还会铭记高中懵懂回忆”,岩井俊二时隔二十多年还在拍一样的东西,真是戏里戏外都在践行。
一厢情愿地留在原地,用空镜、钢琴曲、信件书籍拼凑起得青涩治愈幻境。
只是没了筱田升的摄影变成了典型的日式清新青春片风格。
在缅怀“车、马、邮件都慢”的电影里面,信件、情书里尽是日常寒暄,少有动人的话语。
回想起自己,在已经有了QQ空间的年代,还在不怎么精心的纸上写潦草的话语,尽是从乱七八糟的网上、畅销书伤感“文艺”拾来,一通悠长悸动年少时光的倾泻,通篇言之无物的情感碎片。
可是当初读到回信里“我准备了一个小盒子,专门用来存放你写的这些书信……”这样的句子时,当然会认为那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话语。
如今QQ空间都已近落幕,微博抖音b站…将无从安放的稚拙时光占得更满。
对逝去的缅怀自身也在逝去。
岩井剩下的,只有对美的哀悼。
《最后的情书》也叫最后一封信。
当看完前面15分钟,我有一种剧情在哪里看过的感觉。
然后突然想到《你好,之华》原来就是翻拍的这部。
但很神奇的是两部都是岩井拍的,那算是他重复的第二次拍摄,肯定这个故事对他来说有很有意义吧。
虽然我很喜欢你好之华里面的周迅和子枫,但是日影对初恋的刻画在我心中已经是非常经典的了。
舒缓的钢琴曲和清新干净的生活街道才是这类片子的主旋律。
看最后的情书,开头广濑玲的画面不论是头发还是衣着,和在海街日记里面完全一模一样。
让我非常喜欢。
大女主也是我最爱的松隆子出演。
里面的色调还是讲述的方式,感觉都有电影《情书》的影子。
喜欢情书的人,绝对会爱上的。
里面有最后妈妈留给女儿的一封人生的信念,是非常感动的。
除夕那天傍晚,在平安神宫打卡了[刺客聂隐娘]取景地泰平阁,然后徒步一路向西,拜访了传说中仍在生产伪电气白兰的夷川发电所。
从汇入鸭川处沿河南下,对岸可以眺望到二代目归来时住过的酒店。
在河滨步道的尽头上桥,经过市役所大楼,拐入灯火熙攘的锦市场,京都倏忽间就从狸猫和天狗的世界,还回到贪婪愚蠢的人类手中。
吃完号称怀石料理级的荞麦面作年夜饭,微醺中在四下都望不到尽头的锦市场里乱转,一抬头正好来到一家松竹旗下的影院门口,想着既然已经在东京光顾了东宝的主场,那在京都自然也要照顾一下松竹的本地生意才算公平。
海报栏里热映的有桥本环奈的左右互搏,还有是枝裕和与两大法国影后合作的新片,不过考虑到自己既听不懂法语又看不懂字幕,为了防止酒后再次在异国他乡的影厅里酣睡,冥冥之中,还是选了几天来一直下意识回避的,岩井俊二的[最后的信],因为是和一年前看过的[你好,之华]讲的是一模一样的故事,至少不需要空耳揣测剧情。
岩井导演在大陆过气很久了,也许是从筱田升去世之后画风不再“物哀”,也许是因[花与爱丽丝]之后就再也没出过爆款,也许是从郭敬明的荐辞居然上了《燕尾蝶》或是《莉莉周》原著小说的腰封,总之现在的影评提起岩井俊二那些“日式小清新”曾经的开山经典时,字缝中总是隐隐含了些轻谑之意。
后浪们对上代人的青春没兴趣,前浪们步入焦虑不堪的中年后,回想起曾经的感同身受,也难免觉得幼稚和矫情,甚至羞于承认曾为其热泪盈眶,我自己也是。
好在前几年大陆电影市场畸形火爆,园子温这样黄暴无忌三观尽毁的变态都能拿到片约,擅长消费情怀的中国片商们,自然更不会放过这位昔日“青春残酷物语”的所谓代言人。
于是就有了那部说不出哪里不好,但就是觉得水土不服的[你好,之华],虽然也是水准之上,但可能导演自己并不满意,居然回日本又原样重拍了一遍,故事地点由大连变成导演的老家仙台,时代背景的许多牵强之处都成了顺理成章的存在。
钢琴声响起,同样格式的片名和空镜俯拍一起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我突然明白,这个叫做[Last Letter]的故事,和那部[Love Letter]之间,原来有太多之前看中文版时未能察觉的呼应之处,比如都是以一场葬礼开篇,都是以收到“已死之人”的回信引出悬念,都是成年与少年双线平行的叙事结构,而同样作为“已死之人”的远野未咲和藤井树,少年之后的人生经历,也都只是在其他角色的口述和回忆中出现,再没有一帧画面给他们成年后的相貌,就连葬礼上的遗像,用的也都是少年时代的照片。
又比如松隆子饰演的的远野裕里,虽然已是两个孩子的妈,但像刚从[四月物语]中走出来的那份少女感仍然拿捏的恰到好处,而她的的职业,也依然是图书管理员,只是图书馆里被借走的隐喻人物未来命运的小说,从敏感温柔的普鲁斯特变成了据说是家暴狂的夏目漱石,而当海报上刻意隐藏的中山美穗和丰川悦司的角色,以气质颜值双双崩坏的形象毫无征兆的出场时,这种恶趣味竟有了多年损友久别重逢时玩笑开过火的感觉。
所以这部电影与[情书]最工整对仗的译名其实就应该是[遗书],而这也是原著中最后一章的题目。
甚至和[情书]里只是在借书卡背面画了一幅肖像,并没有真的写过情书一样,远野未咲也并没有给女儿鲇美写下真正的“遗书”,留下的只是她在少年时与人合写的一份毕业演讲稿: “我们曾拥有无限梦想和可能,或梦想成真,或抱憾终生,每当痛苦绝望时,定会再次回忆起此时此地。
” 两部电影也都安排了成年后的主人公回中学故地重游和拍照留念的情节,只不过二三十岁回去时,图书馆和老师仍在,青春仍在,未来的无限可能仍在,回忆的人也只是感染了一场终会康复的肺炎。
而四十岁后再回去时,校园已经废弃,被回忆的人已经因抑郁症而自杀,人生再也来不及重来。
十几岁的远野鲇美不能理解,为什么大人们都要隐瞒母亲死于自杀的真相,而只说是染重病去世的原因,不过她还有整个一生去自己寻找答案。
而年近半百的乙坂镜史郎,到故事的最终也不能理解,自己少年时修改的演讲稿,为什么会成为另一个人留在世上的的最后的信。
也许经历充满遗憾又不能重来的半生之后,就再也不敢认真追问,死后是否真有天国或来世?
贾樟柯说,“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李安说,“只可惜每次都来不及好好道别”,王家卫说,“人生如棋,落子无悔,那是赌气的话,人生真能无悔,那该多无趣啊”。
导演是岩井俊二。
会让人想到《情书》,人物的错位,书信的连接,爱而不得的怅然。
《情书》中,淡淡的情愫,似有若无,很唯美。
而《最后一封信》的故事情节相对复杂,其中的矛盾冲突,更让人心有不忍。
未咲与乙坂彼此相爱,却嫁给了酗酒家暴的阿腾,最终在抑郁消沉中自杀。
为什么要选择阿腾呢,是冲动,是误会?
影片没有交代。
乙坂一直对未咲没有忘怀,他应该是可以拯救未咲的人,但在未咲需要他的时候,乙坂却没有出现。
可惜,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如果。
收藏在心理的点滴美好,就是对抗残酷现实的镇痛剂吧。
导演拍出了美好的情愫,但也就是真实的人生,很残忍。
有情人会因隔阂不能终成眷属,一次错误的选择可能误了终身,不经意的举动或许会造成永远的伤害。
在感情的拉锯战中,没有人能给出正确答案。
我们不了解对方,也不了解自己。
在猜忌、误解、伤害中撕扯,遗憾成为永恒的主题。
先讲了死去女主美好的回忆,后面模糊的带过了遇到渣男的残酷人生经历,让人不禁唏嘘。
两个小女孩的加入增加了美好与希望。
有点受不了男主和伤害女主的渣男喝酒时听到那些变态的阐述,居然没有动手打人,难道作家就儒雅得连为所爱之人保留尊严的勇气都没了吗?
后面再看看国产版本咋样为什么一定要1040字啊。。。。。。。。。。
刚刚在料理人看完森七菜又在这里遇见,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和每一个人到中年一样,岩井导演也会开始时不时地回忆起自己那尚有无限可能的年轻时代啊。高中时的我们的生命,就像是一颗大树的树干,每个人都看似在完全一致的轨迹上,但是一旦毕业之后,就像大树的枝叶一般,开杈分离,再也不一样了。而那些开出去的树杈,也就成了一个不断打消可能性的过程。有人或许还能不断地看向过去而寻取安慰,但是其他人呢?莫不是匆匆的头也不回的向前向上,就像树杈越来越远离枝干,再也不记得从前。
【X】于我而言,岩井俊二大概是最无聊的作者之一,配乐的品味也差。
6分,风景如画,剧情一般,岩井俊二的很多慢镜都挺没必要的,没有美感也没有情感
看不下去了,森七菜真可爱,但是写信这剧情看的我一阵恶心
提笔写信,问候三两句。岩井俊二26年后的第二封情书,把松隆子拍的这么美尚且归功于姐姐高雅迷人,但把丝丝神木甚至森七菜都拍得熠熠生辉的就真感叹岩井俊二的翻覆之手了。谦卑内敛的裕里,清澈宁静,内心多年的悸动化作最后礼貌性的双手紧握,真不值得一个温暖的拥抱吗?仙台乡间轻盈透明的小姐妹,像长着翅膀的一对天使,是我见过的最漫画感真人。福山雅治永远似太阳神般光耀靓眼,在同时期的帅叔里是岁月停留最久的那一个。“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生。” 浪里淘沙浏览了一年的日影新片,又能重回记忆中平成年代独有的温情感怀,内心只想说——感谢优秀艺术的创作者。
都没看过情书,这已经哭废眼鼻喉了。
这才是岩井俊二啊!少年时的爱恋多么浪漫、多么遗憾,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等我们成年之后,如何回首看它、怀念它……
叙事非常混乱 被…那么大还念念不忘初恋的大叔大妈们尴尬到…喜欢就趁现在 磨磨叽叽 扭扭捏捏算什么
岩井俊二寄往过去的《最后一封信》是一篇索然无味缅怀学生时代的祭文。他把三两句话就能了结的事拖拖拉拉写成了一部伤感气息浓郁的青春大部头。从未走出校园的他大概觉得如果没有一个隆重的告别仪式,短暂的校园生活似乎永远不会结束,而一些没头没尾的故事更可能会困扰那些有故事的同学一辈子。倘若是《花与爱丽丝》也就罢了,两个中年男女还在对各自的初恋念念不忘只能说明他们当下的不幸。事实上,二人也确实正在面临各自的中年危机。然而危机是怎样解除的最终我们也不知道,大概就是影片到了结尾必须要说一句努力和再见。用岩井自己的话说,除了令人悲伤以外,不好再说什么。
非常的客观,但也产生了一种无力感和距离感,似乎在面对过去,能做的也只有怀念和回想,如果能主观一点,参与到角色的情感中,或许观众可以更能感受到角色当时的心境.
7.18三浦春马去世,今天这个片子的资源出了,第四次听到这段毕业发言,希望天上的马儿能听到。我们可能实现梦想也可能不,但是都会想起这个地方。
和🐰这学期看的最后一部电影,竟然有庵野秀明
这本子值得拍两遍吗。。。
【8.5】岩井俊二就是我的精神布洛芬。《你好,之华》中水土不服问题在回归到日本环境中变得无比贴切和舒服,整个故事即使是第二遍看也是会再次感受到那种错过的遗憾与迟来的歉疚。岩井俊二作品中的爱情只是表象,更多的是命运对于人们的玩弄与时过境迁后的追忆,深刻且细腻,温暖但悲凉。我真的会一直一直爱着这个导演
最后一部电影大概就是长这样的叭! 给个面子。庵野痞子风评再次被害,所谓的大师门再次占着茅坑不拉屎甚至拉完屎又回去占着茅坑,拉出来的屎里更滋润了一批又一批的电影寄生虫,i了i了。
岩井俊二最好永远都要拍写情书。整个故事充满错过的不甘与无法圆满的遗憾,但还有点向上的希望。视听语言做了好几个经典泪点,电影的厉害之处就在这里啊。神木和丝丝的旁白很棒,一直觉得丝丝声音好听,丝丝演技可以。当然神木更是出神入化,完全演活一个遇到初恋的转校生,他的声音是瑰宝。少年时代和女儿选择同样的演员,就好绝。要放弃过去,要和自己和解。很喜欢福山叔的哭戏。多少年过去,从情书开始,我还是吃岩井俊二这一套。
除去少量情节改动,基本沿用了原故事线,连分镜都高度重合,但还是满溢不同于《你好,之华》的味道。如果后者是在借追念过往,给寒冬萧索晦暗的场景增加一抹亮色,打磨生活毛边,日版则是夏天行将结束轻声的叹息,时序置换带来情绪氛围的深化,虽有些滥用的日式意象组织,却也便于让观者代入。头尾的瀑布和几次航拍是妙笔,与前作相比更添了亡人游离的视角。岩井俊二对这个脚本的执念,并不在于依从常规叙事逻辑,而是恋旧情结释放和撬动都市人心底的暗板,就这点来说,不论中版还是这部都做到了,且有它们各自发挥突出的地方。
看完这版很难不发现你好之华少年组选角的好,邓恩熙就是一个活脱脱的亭亭玉立的中学女神脸,张子枫也好适合平凡可爱的妹妹角色
难道不应该是一个齐心协力把家暴男抓起来的故事吗
是《你好,之华》的日本版,演员阵容同样非常强大,基本都是岩井俊二的御用演员。但是两个小时,越看越无聊。演员的强大盖不住剧情的不清不楚。可能还是有人喜欢岩式的风格,平淡而浪漫而哀伤。但相比之下,是枝裕和的影片更能打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