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作业本上,写着“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咱们年少时,谁没有一颗奔向远方的心呢。
如今的孩子们,要现实很多,懂得一早,就老老实实考个编,安稳稳地在老家,三点一线,踏实一生。
千禧年初,那些年,应该是文化、环境,最开放的时候。
小城市,总是慢一步的变迁,难以挽留年轻人狂野的内心,和对广阔天地的向往。
可是人生不总有追求,也有生活。
我们总有一刻会疲乏,会受伤,会想起家乡,会想回到打小熟悉的地方。
回到被爱的每一天,这是一个思念的电影,导演的镜头,温柔又细腻。
15年的电影,作为一个格外喜欢电影的人,似乎也没有印象它上映过。
导演何平,唯一看过他的作品,是双旗镇刀客。
15年的时候,张译还不像现在这般出名。
女主王佳佳似乎也乏善可陈。
它还是一个文艺片。
总之,注定了这是一个不会太火热的电影。
这是一个冷门佳片。
在小桥流水的小城,过去与现在,光影交织。
男主与女主,相识在北京的合租房。
日常的交往,相似的职业,日久生情,难免会有一场你侬我侬的爱情。
张译的男主,他的表演风格,总会赋予一段稀松无常的表演一些调皮。
他不大适合深情,所以他只有演死男主,才能给这个电影以动情。
女主最终在男主去世之后,选择回到了小城家乡。
好多人,在外飘荡了一圈,又选择回到了家乡。
其实人吧,本不应该,以家乡为执念。
但我们农耕文明,就是过于恋旧、念情,割舍不了羁绊。
《火影》说,要想练就万花筒写轮眼,要先杀掉羁绊。
西方的海洋文明,每一个人出生的时候,他的方向,就是海的另一端。
异国他乡,稀松平常。
环境是陌生的,人也是陌生的,所以讲规矩重法治。
而我们的小城,安土重迁,一切都是熟悉的,建立在信任的人情关系上,与现代的模式格格不入。
在大城市待久了,可能真不习惯小城市。
我在县城的某个角落里看过一句话:大城市安不下肉体,小县城放不下灵魂。
经济不够发达,市场的多样性,自然不够丰富。
发达的标志,一定是多样性的足够丰富,让你有的选。
小城里,称得上好的职业,很少。
甚至你越优秀,越发现,无处安身,无用武之地。
生活的选择,就是如此,得与失,鱼与熊掌,辩证法永远都在。
或许我们练就了万花筒写轮眼,心头萦绕不去的还是曾经的羁绊。
女主最后回到了小城。
何必那么成功。
偶尔陪鬓发渐白的父亲,喝壶老酒,聊聊人生的感悟,才更是生活。
归根,工作、拼搏的目的,是为了生活。
所以,不想锦衣夜行的项羽,比刘邦更可爱。
画面实在美得窒息女主很干净电影很干净从头到尾没有想着去猜想后面的结局 电影也没有给我机会去猜想想着不要完我一直就这么看下去最后一次两个人去晨跑的时候我隐约感到姜和要出事情了下意识看了一下进度条电影快完了 我突然觉得很失落 结局姜和真的死了 女主的心啊 空了看到她一个人在熟悉的街道上 甩着袋子跳舞 我特别能感同身受却又没有勇气看电影从头到尾没有流泪看完半个小时之后发呆突然就跟朋友说的一样哭死了我很想念姜和像艾伶一样想念姜和最后 张译的演技自成一派 让人觉得舒服 就像以前在知乎上看到的说他演谁就是谁
想看这部影片,很重要的一个由头是源自许巍的《世外桃源》。
一直很喜欢这首歌,特别是开头一引用古琴曲《酒狂》的旋律,瞬间就可以把你代入到到古朴典雅的意境当中。
一次在网上想找一下相关MV视频,好好听一听。
偶然发现一个3分钟左右的视频,内容就取自这部电影,伴奏刚好用的就是《世外桃源》。
视频里画面的意境与歌曲旋律真是相得益彰。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许巍为这部电影量身定做的。
凑巧的是,其中还有两个我特别喜欢的演员:张译和王志文。
所以就凭这两点,这部电影,也是要认真看一看。
不过看完后,印象深刻的倒不是文艺浪漫又伤悲的剧情,而是取景地——都江堰。
看着他们走在古老的青石街道上,背靠远处山峦上若隐若现的宝塔,以及绵柔幽长的河道,处处充满着祥和安定的古城气息。
很喜欢走在这种幽深古朴的千年古城的感觉。
就像歌名一样,世外桃源。
能够使人远离都市喧嚣,空气中弥漫着潮湿温润的味道,置身其中,恍若仙境。
不过让人可惜的是,曲子竟然只当作片尾曲过过耳,给我感觉是,故事悲情过后,那古城的意境早就烟消云散了。
如果中间插上那么两三小段,电影的票房估计还能上个一两百万吧。
将来要是有机会,必定要去上一回都江堰,亲自感受漫步在护城河的墙边上,伴随着碧绿幽深的河水,远眺锁江塔的感觉。
然后,缓缓地听着耳机里放的《世外桃源》,一步一步像远处走去。
十一月的第一天,阴冷潮湿,深蓝色的雨天。
就像电影里的气候,也是差不多的温度。
但是不下雨,也没有烈日,缓慢平和,冷静得一塌糊涂。
我是不看科幻、3D、大片的那一类人,我是少数人,我不喜欢大多数,也不喜欢人云亦云,被人高谈阔论的电影并不能够吸引我买电影票去看。
越到后来就越是喜欢场次又少,看得人也不多的小电影。
非常庆幸的是,在这个满银幕都是科幻特技和明星效应的电影时代,还是有人愿意认认真真讲一个故事的。
——艾伶与姜和。
从小城市到大城市飘荡的两个人,在对方身上找到了归属感,在深冷的天气里还可以摸到他手心里的温度。
平静的相识,平淡的相爱。
爱情最动人的地方就是朴素却真切温暖地陪伴着彼此。
两个人一起坐公交车回到艾伶家乡,下车以后她和姜和一一讲述街边那些小店还有她小时候的事。
那一段让我看了很窝心。
就像天很冷的时候,若是有人相伴,在路边吃一碗面条也是无比温暖的。
张译的角色和《山河故人》里的张晋生比起来,的确限制太多,也因此在这部当中他的演技没有很好地发挥,比较压抑也比较中庸。
但也是因为这种可收可放才能够成就不同电影所应该诠释的不同的色彩和温度。
——父亲与女儿。
片中最触动我的地方在于王志文饰演的父亲与女儿艾伶之间的父女情,隐忍而尴尬的,是区别于母亲对子女所表现出来的感情状态。
王志文黝黑的皮肤,有些凹陷的眼窝,轻轻咳嗽的声音,糙糙的手指点燃香烟的样子,都与我的父亲十分相似。
父女间的某种尴尬,也与我和我父亲之间曾经发生过的场景有过重合。
父亲站在灶台边等一壶水烧开;父亲给女儿打电话却又害怕打扰她;父亲关切女儿但只得到简短冷淡的回答,他欲言又止但却发自内心地笑着;灶上还在烧着一壶水,蒸汽在阴冷的空气中升腾,父女俩气氛尴尬地坐着;父亲把银行卡交给艾伶后就起身走开了……艾伶带姜和去见她的父亲,三个人有些拘谨地坐着,围着一张小桌,几个菜。
父亲看看女儿又看看姜和,其实无论姜和是什么样的,只要女儿喜欢的都是好的,父母都会接受的。
他们话都不多,气氛也并不热络,但这样的一幕总是温情得叫人难忘的。
电影中好多细节都让我觉得心疼,看似稀松平常在每个人的生活里都时有发生,但却是让我非常揪心。
父亲的爱总是这样疏于表达却又大气磅礴的,而他的爱意体现在每一次面对女儿时总是包容又温暖的笑着,想多说一些什么但又戛然而止。
好几次,我几乎要落泪。
因为王志文对片中父亲的刻画而想起自己的父亲,那个曾经也尴尬着不愿意和他说话的父亲,可是也太后知后觉了。
有那么一瞬间觉得放映厅的暖气像是关了,觉得很冷。
人总要失去一些什么,才会想到要用力抓住不可失去的。
姜和死后,艾伶挽着父亲的手沿着河缓慢地走,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唯独爱才能支撑住苦痛。
在这个故事里,痛苦和孤独也都是娓娓道来的一抹平静。
爱情平淡才能长久,父爱未必如山,兴许也会如河流般。
两个问题。
一,片头对“王庆”这个角色存在疑问,与之后的剧情关联性不大。
二,广场舞那段没有必要,并无意义。
也许这个故事并不能够让人印象深刻,它很小,所有的表达都很细微。
人物很小,感情很小,话语很小,情绪很小,说不定是会让很多看惯大片和紧凑剧情的人睡着的,但于我而言,就像是用针剂注入血管一般,直抵心脏;也像淋进心里的一滴雨水,湿漉漉的蔓延开来。
电影最大的亮点和共鸣点都在王志文身上。
四星电影,五星王志文。
影评《回到被爱的每一天》艾伶,会弹琴,会跳舞。
一个能感受指缝间流淌音乐的美好和体会不用语言也能表达内情感独特的女孩,这些感受也许就是 美好本身 赠送给那些愿意解读体会它的美好最无与伦比的礼物吧!
看完这部剧后仔细回味拼接,零散间仿佛又变得完整,一个人从一个外地人回到那个慢节奏,成长熟悉的地方,她说每个经历都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一个人洗脸,一个人跳舞,一个人生活,她经历了什么?
在梦想聚集地的北京,外地人本地人都在努力的生活,为了更好,白天光鲜亮丽的办公工作,晚上回来住在合租的日租房或者地下室独处,一个人孤独的吃着泡面,在孤独中与相似却又不一样的人相遇,相爱,直到相互依存,相依为命,一起畅想以后的生活,在大草原中与马儿自然做朋友,夏天有蓝天绿草,冬天有冰雪为伴,孩子呢,看他自己选择,选择在大都市拼搏就去,哪天累了烦了,给他一个能回归的地,挺好的!
很多选择,都是被选择的一部分。
艾伶爸爸选择老伴去世后再找,艾伶恨他,他自己觉得自己现世的爱人走了,前世的情人也不见了,现在的生活对于艾伶爸爸来说也未必幸福,艾伶不懂一个孤独的人在仅剩的时光独自变老死去是怎样的滋味,只是觉得他不爱妈妈了,这是背叛,但有些心底的爱无论怎样搁浅,在有心人姜和的发现调节下,都会让事情不一样吧,艾伶看到表面背后的父亲,对她的爱和对妈妈的思念!
艾伶选择姜和去世后回到家乡教人跳舞,也许舞蹈是她最大的安慰吧,一个人在街上,听到音乐不自觉的舞动,听到有人弹奏,举起颈间的爱人问他听到了吗?
她可以选择继续在北京的日租房中生活,做瑜伽老师,但是一座城再大,有些思念它可能也承载不住,回家,在一个还有生活下去的理由,一个爱自己的爸爸,和骨子里对一件事的热爱,继续生活。
我喜欢里面会弹琴会跳舞的文艺,清新,艾伶姜和又平淡又深切的爱情,喜欢他们石头剪子布决定谁背谁走,即使吵闹声换来邻居投诉,喜欢他们沿着铁轨,在城镇里的小地方手牵手散步,温馨自由!
这部剧没有太多波荡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很戏剧化的冲突点,没有太多不能自已的音乐,可就觉得它真,普通的人,普通的事,人都在经历中成长起来,面对很多自己不能改变的事,好或者不好,都要去承担,然后继续活着,爱还在,生活还在!
故事从城市里的合租开始,慢慢的延伸,有了交集,有了心动,也有了对她的惴惴不安。
我们曾经无数次设想过,如果回到家乡,回到承载着无数欢乐的大地。
家乡历来是安静的,是熟悉和陌生的结合体。
整个电影都以鲜明的对比来彰显这里与故乡的不同。
在小城市,整个色调都是淡蓝色的基调,我可以在大街上肆无忌惮的骑车,没有地铁,没有高楼,更没有车水马龙到处急切的人流。
小城市里更加关注自己,可能也更现实。
在老家的街道上,你的一支舞蹈会引来众人的围观“干嘛呢?
”,在大城市大家没空关心你的一举一动,也见多了各式的人,各式的生活。
我想把我的家乡介绍给你,这应该是恋爱的人对很自豪的一件事。
你看,我的过往,我的曾经,我踩过的没一寸土地,都与你分享,也沾染了你的气息。
我将你介绍给这座城,也赋予你窥看我的过往的权利。
好像只有在这个小镇,只有在远离喧嚣的小屋,才有交流的欲望,才能将我们的关系跟整个家庭联系在一起。
留恋这座城,更期望有美好的前程,所以我们不得不拼了命的,好像一定能成功似的,努力在大城市打拼。
或许当一切看淡,一切都没那么重要,才能毫无压力的随性而走。
还是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别辜负了今天,也别辜负那些年的坚持。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从都江堰景区门口离堆公园出发,唯一的线索是水闸门牌上的“走马河西路中段”,地图上直接导航过去,尽管一路有很多古建筑,但还是幸运地在路中途发现了老艾玲老家的拍摄地。
借另一位访问拍摄地朋友的图
(借图)
这个城市新兴在蓬勃的现代化建设,但又总留出一些草地,不知道是没有规划完成还是有意为之
内江分走马河和江安河桥面向的就是艾玲老家
(借图)
现状
房子已经不在了,背后一小平房和鱼塘,从地面坡度来看是这里没错,只好捡一小块砖聊以慰藉。
水闸很有年代感
乱入的大叔
水闸可以上楼
干净
片子轻轻地静静地,跟女主一样文艺地讲故事,不对,确切地说是讲人生,感情:亲情,友情,爱情。
朋友,有时间聚聚,聊聊,保持联系,回忆过去,谈谈心。
爱情,从刚认识时候的尴尬,熟悉,热恋时的甜蜜,突然地有一个人离开了,猝不及防但悲痛却会细水长流。
亲情,妈妈走了,爸爸不到半年就自顾自地再婚了,(其实没懂爸爸跟男主解释他再婚的原因,既然还爱,为什么这么快又再婚,说是不愿意接受想着爱人没走不愿意醒来,那为什么对再婚的妻子那么冷漠,其实挺替他再婚妻子不值,虽然也就是为了过日子的没什么文化和思想的妇人,但她好歹陪伴着你啊。
)看到一个身心满是沧桑的父亲用抱歉而小心翼翼甚至有点讨好的姿态去对待自己的女儿,任谁看了都会心酸,可这又能说是谁的错呢?
女儿心里也是关心爸爸的,时常去爸爸家门口晃荡,会给爸爸买自行车,最后女主也原谅了爸爸,这个结果男主功不可没。
女主戴着装了男主骨灰的项链,几次看到跟
艾中华是男主,姜和只能算第二男主,故事讲的是女儿和父亲和解的故事,最终女儿回到了“家”。
姜和一直知道会比艾伶先走。
他试图解决父女二人之间的矛盾,背着艾伶去找艾中华了解事情的由来。
不去拍婚纱照,怕艾伶会更加伤心。
艾伶一直在被所有人爱着,被妈妈爱着,被男友爱着,被父亲爱着,过程中逐渐了解到其他人的心。
故事和北漂没关系,换别的城市也一样,那是外面。
从家走到外面,再从外面回到了“家”。
内地这几年关于写爱最好的故事19年的更新,几年以前我看部电影,我对艾伶失去姜和的感觉感触并不深,很多事情只有经历过才能知道,现在明白了,失去之后的你的活着才是生活对你的挑战。
如衣衫褴褛行走于曝日之下。
北漂的小城青年艾玲觉得在城市生活压力太大了,转而回到老家,想要过上轻松、悠闲的生活,这原是我以为的故事发展脉象。
怀着八卦的心态打听了初恋现在怎样,得知他已结婚,现在和老婆在老街卖猪肉。
戴着墨镜偷偷去肉铺瞄了瞄初恋,和老朋友开玩笑说初恋他怎么变得又矮又胖,自己当初是怎么看上他的。
回忆和现实交错,剪不断,理还乱,就像刷牙时会恍惚见看到男朋友姜和在背后注视她一样。
姜和搬进出租屋的那天,艾玲对他的第一印象是他的东西真多。
早上沿着废弃的轨道跑步上,也会相遇,只不过两个是朝着相反的方向。
第一次有往来,确实有点尴尬,姜和上厕所却没带卫生纸,只能求救,恰巧当时只有艾玲在家,给他救了急。
第一次自我介绍,也确实有点尴尬,艾玲在阳台晾衣服,姜和鼓起了勇气去找话说,很磕磕绊绊的一句 “洗衣服呢,海魂衫,我也有一件,我叫姜和“然后笨拙地献上自己晾衣架。
对一个人有点喜欢,这种感觉是藏不住的。
想要去看看他工作的地方,就像女生逛商场会主动去男生教冰球的地方,只为了简单的一句打招呼。
想要多窥听下对方的动静,就像男生拆掉奖杯,把它当做听音筒想要听下隔壁女生在听什么音乐。
想要离对方更近些,就像男生把床推动了推到另一面墙,墙的另一面是女生的床。
好在这份喜欢是场双向的奔赴。
男生敲打墙面的声响,女生也半是羞涩半是大方的回应了。
就这样顺气自然地,两个人在一起了,晨跑的方向也变成一致了。
女孩带男孩回了老家,祭拜了母亲,见了父亲。
爱上一个人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想要彼此一起白头偕老,对未来的规划里会有彼此。
一想到余生有对方,就对余生充满了期待。
畅想着退休之后的生活、好奇着未来的孩子会在哪里出生、唠叨着孩子以后的教育问题,就这么平淡、安稳的过一辈子。
哪怕另一个人先走了,想要留下一些可以寄托的东西,像是父亲的那盆洋牡丹,像是艾玲的那条项链。
过去的甜蜜深入骨髓,是忘不掉的。
出租屋里的快乐时光,女生弹琴,男生披着被子乱舞,不小心打翻了床头的花瓶,女生大声惊叫,男生小心翼翼地扶起花瓶。
两个人玩起剪刀石头布,输了的那个人做饭,女孩输了,男孩问晚上吃啥呀,女生说方便面大餐。
回家时,两个人猜丁壳,男生总是输,背了女生20多分钟,好不容易赢了一回,女生耍赖,男生吓她,吵闹声惊扰了邻居,引来了派出所的警察。
成长了又有哪些迹象呢?
像是与自己和解,小时候心气高,一心想飞向大城市。
兜兜转转一圈才体会倦鸟归林,老家安稳自在也挺好。
只是经历了一场场得与失、成与败、快乐与痛苦,心境早已不一样。
像是与父亲和解,以往对父亲有埋怨,认为他在母亲死后不到半年就再婚过于凉薄,根本不爱母亲。
经历了一场感情后,才体会到父亲的那句“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真的怀念会刻在骨子里、细节里,就像父亲一直精心呵护一盆洋牡丹,因为那是母亲最喜欢的花。
像是与死亡和解,体会到了河流不止,生命不息。
即便那个人不见了,突然的消失了你对未来的蓝图里,你还是要咬着牙活下去。
那份哀痛和寂寥只能隐藏在回忆里,埋藏在心里,如鲠在喉,说不出,道不来。
还挺好看,心情会平静下来,平淡的幸福
述
最后回到家乡小城市,感觉到平淡中的情感,才是归宿。是她在外面这些辛苦的经历在感情上面辛苦的经历才变成最后这种回归平静,感受幸福的感觉。喜欢这种平淡含蓄的表达。
跟姜和谈恋爱肯定很好玩
镜头语言还可以,氛围啊,滤镜啊,还有一些场景也选的不错,剧本是个大问题,父女的大和解主题,感觉跑题了,我还以为是女主厌倦大城市返璞归真了,谁知道是男友死了,这个转折安排,剧本太差了,台词更雷人,星球旅行,爱的星球,呕。。。。
沙发上那场戏值四颗星
有那么一个愿意跟你一起前进的人,已经是平凡岁月里的莫大恩赐了
情节平淡但感人,文艺不狗血,触及观众内心,长镜头的运用也很合理。表演也很好,张译演绎得真实自然。
老家那么好!
7。后续无力。虽然理解这样的安排不是普通韩剧式悲剧,而是与人物命运的一种对照,但是多少消去一些前半部的真实感。
导演何平,曾拍过《双旗镇刀客》《天地英雄》,都是非常好的国产片。这部是个文艺片,太文艺的片子就是闷,你看不懂他要讲啥,时间线打乱了,一会这一会那,确实乱。男主莫名其妙的死了,北漂的爱情破灭,回归小城市平静的生活。张译真爱演这种北漂男啊。导演的摄影美术好,镜头都很美。
虽然导演很努力想再现时代,但仍然乏善可陈——这部电影并不文艺,只是小清新,并未触及任何冲突和矛盾,最后却聊起了命运。可是命运这么大的话题,真是难为了。还有,选一堆东北演员演四川人……这是怎么选的?
平淡到有点无聊,剧情也有点矫情,概括起来就是结尾许巍那句“你是我生命中世外桃源”。
谁能想到何平导演在快60岁的时候竟然拍出一部这样的北漂爱情片。影片最好的是镜头和摄影,故事一般般,美术我是真的不喜欢。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不高级,没有加滤镜,过于生活化,随便截出几秒给别人看,大部分人肯定以为这是电视剧。这就使得电影美感降低一大块。电影是视听的艺术,视觉方面非常重要。吴天明导演的《百鸟朝凤》也有这个问题。这其实是一些老导演们的通病,年纪大了就不愿意学习新鲜技术,还用二三十年前的方法拍电影,最后被市场淘汰。去看看常青树导演最近的作品,最知名的例子就是东木老爷子,虽然一辈子风格不变,但与时俱进做的非常好。6分。
还不错,就是设定与学生腔.....
北京合租房敲墙互动,最佳王佳佳挺好的演员
感觉一般,刚开始节奏比较慢,差点看睡着,后面穿插他们的回忆的时候,就能看见去了,感觉很多地方都和我们很相似…可能恋爱里的人都是类似的…
剧尾,女儿一把抢过父亲刚点燃的烟,扔到了屏幕外,素质感人。
可以和霍建起的那部《1980年代的爱情》并成为老直男伪文艺死个人的地方风光片
"我们一直在一起呢,"有些话说出口,就是一辈子,说好了永远,就是永远。只要还在彼此心里,死亡也不会分离。生活是在苦中作乐中死里逃生,爱情可能是放灵魂一条生路的咒语,爱情只有离合,却无生死,会有那么一种人,把爱当成信仰的天堑,固执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