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英国剧情片《麦克白》,根据莎士比亚同名戏剧改编,全球累计票房1632万美元,定级R,豆瓣评分7.3,时光网评分7.0,IMDb评分6.6。
我曾n看过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的电影《哈姆雷特》,几乎是将舞台剧照搬到电影版,实景版的舞台剧。
而且莎士比亚华丽的修辞和舞台化的剧情设计,并不适合注重故事性的电影表现形式。
本片同同样如此,《麦克白》原著的剧情其实很简单,改编成近两个小时的电影就显得不够复杂,缺乏转折,莎士比亚式的华丽修辞放在电影角色身上念出来显得很别扭。
《麦克白》的故事简单说是一个“心魔”的故事——战士被封领主后,受妻子教唆,弑君篡位,当上国王后继续将影响其王位安全的人赶尽杀绝,最终被先王王子所杀。
虽然本片低于预期,但有两个亮点值得一提:一是结尾高潮戏部分的红色调,风格化浓重,突显了王位争夺的血雨腥风。
二是结尾最后一幕,王子当上了国王,但画面却以寓言中的男孩收尾,意味着王位争夺的血雨腥风并未结束。
本片的战争戏和动作戏比重不大,多数采用慢镜头画风,有些像《斯巴达300勇士》。
过多的慢镜头,拖慢了影片的节奏,并且让我觉得是在给不复杂的剧情抻长到两个小时这一名著改编起码要具备的时长。
原著故事阐明了一个道理——最毒妇人心,男主如果不是受到女主的怂恿和教唆,不会心魔大发而弑君篡位,也就不会有后来一发不可收拾的恶性循环。
值得一提的是,女主的演员玛丽昂·歌迪亚像极了中国的梅婷。
《麦克白》书籍节奏很快,快到后来只用几句话佐证麦克白的暴政,甚至都没表大家发现原来麦克白是凶手时的场景,又潦草的交代了麦克白夫人的死因……所以,很多剧情要靠脑补,投入的感情要快速转换。
要配合观看舞台剧和电影,弥补了这种缺憾,感受才能更深刻。
推荐伦敦阿尔梅达剧院拍的戏剧,将书中未描写的情节连接清晰。
有些场景设置特别精妙了,只能有现代夸奖界最高标准词语“wo ca”来评价。
《麦克白》电影拍的太好看了。
让一副完美的骨架填上了血肉,看的即心痛又感动。
麦克白在杀掉老国王那一刻,他之前的英勇和好名声都被一笔抹掉,所有的亲朋好友都离他而去。
麦克白知道会是结果,但他被利欲和恐惧推着走,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
内心的野兽被唤醒的那一刻,你就不再是你自己了。
书里最后没有表班柯儿子当上皇帝的剧情,但根据书上这一句,-可是帮助他们杀人行凶的党羽,我们必须一一搜捕,处以极刑;我推测,这又是另一段忠良变残暴的故事。
电视剧也是按这个思路把这一段补上了。
因为历史在不断轮回嘛!-迟早总要死的总要有听到这个噩耗的一天我们所有的昨天,不过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
勇武、刚猛、冷酷、高傲……麦克白无疑是莎士比亚悲剧中最具男子气概的主人公,也是最为经典的悲剧英雄。
传统评论常将麦克白归作“性格悲剧”的典型,认为他的败亡源自鲁莽与权力欲(性欲)。
库泽尔的《麦克白》则另辟蹊径,借用独特的电影语言深入挖掘主人公的心理世界。
这也使全片的结构发生了些许变化,使麦克白之外的其他角色不免有些受限。
此版最大的改动是加入了麦克白的子嗣。
开场即是麦克白女儿的葬礼,夫妇俩悲痛万分。
第一幕为全片定下了灰暗阴郁的基调,此后无论是城堡盛宴还是继位大典都笼罩在一片昏黄之中。
原著中只提到麦克白夫人barren,并没有出现麦克白的子女。
本片加入了麦克白幼子战死沙场的情节。
这不仅铺垫了麦克白之后对班科父子的嫉妒,更增添了麦克白弑君的理由。
当麦克白摇摆不定时,他死去的幼子出现在他眼前,递给他匕首,仿佛催促父亲为自己复仇。
另一方面,丧子的悲痛也挫伤了英雄紧绷的神经,似乎为之后的癫狂行径埋下伏笔。
这一设置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在于麦克白夫人对此无动于衷,仿佛这儿子并不存在,若仔细推敲,这还是有些疑问的。
影片大量运用闪回切镜表现麦克白的内心世界,辅以漫天大雾,着重渲染了麦克白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法斯宾德的表演非常精彩,眼角一滴泪水简直神来之笔。
麦克白夫人的表现中规中矩。
第一段独白是全剧里最能体现麦克白夫人果敢坚强的段落,也应当是全片的小高潮。
之前观看1979版时,我对朱迪丹奇的"hold, hold"印象尤为深刻。
歌迪亚似乎缺少那种狂放的爆发力。
原文中前半部分麦克白夫人比麦克白更为果敢冷酷。
两人角色在弑君后逐渐反转。
歌迪亚之后的部分虽然表现较好,前半段却似乎没有那么强势。
麦克白夫人的戏份也有删减。
梦游的段落被删,无法呼应"macbeth shall sleep no more"。
这也降低了麦克白夫人的角色厚度,使她沦为男主人公的附庸。
班科、麦克达夫、马科姆与邓肯国王的台词遭到大幅删减,几乎沦为龙套。
邓肯国王的"righteous"毫无体现,马科姆被麦克白轻易吓跑,麦克达夫沦为一介斗士。
本来十分期待的"birnam wood come to Dunsinane"大场面被一团火焰替代。
最终决战时,麦克达夫几乎落败,仅靠预言牵制了麦克白的注意力。
麦克达夫妻子同儿子的对话更是删的一句不剩。
配角们的形象略显干瘪,成为了主人公的陪衬。
本片的台词几乎全部采用莎翁原著,服饰装束极为考究,音响配乐大气磅礴,苏格兰高地风光更是美不胜收。
相比莎翁原著,编剧加入了很多独特的诠释。
例如全片结尾,班科的小儿子、未来国王fleance取走了麦克白的宝剑,是否略微暗示fleance继承了些许麦克白的勇武?麦克达夫与全军在结尾欢呼"hail to the king of Scotland",是否也是对前国王麦克白英勇战死致敬?
莎士比亚受时代思想局限,在剧本最后对马尔科姆的正统身份大加褒扬,同时强调了麦克白的“traitor,tyranny”身份。
可本片显然将麦克白当作第一主角。
观众大多时候跟随着主人公的视角体验整个故事,还时常有幸瞥见主人公纷繁复杂的心象。
这也使观众视角更为贴近主人公。
通过编剧的设置,观众也可以做另一重解读:麦克白为国王忠心死战,甚至牺牲了唯一的儿子,国王却将王位传给了才干威望不如麦克白的马尔科姆。
遭受双重打击的麦克白这才在妻子的挑唆下走上疯狂之路,深陷罪与罚的折磨。
若从这个角度观影,那麦克白弑君也许不全是野心的驱使,也是巨大悲痛与嫉妒影响下的激情犯罪。
这无疑是相当大胆的解读。
莎翁若是在世,不知会如何品评呢?
ps:本片似乎将三名女巫化为四人,同时删除了hecate,也许其中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也请了解的朋友赐教。
麦克白的悲剧终归在于无法抵御住自己内心的欲望。
“不要贪”真不是没有道理的,即便麦克白夫人在原著中作为一个不断怂恿他的野心的角色,可始终是麦克白的【能动性】太低了,他无法抵御内心的诱惑和贪欲,在他第一次手上沾了一次血以后,往后也只能走上一条不归路,而结果便是最终必然在不断自我折磨中孤独地走向涅灭。
「Fair is foul, and foul is fair. Hover through the fog and filthy air.」片头的战争是寂静中乍现的吵嚷,是无声的杀戮与罪孽中断断续续的爆发。
阴沉的天下是疲惫的人们,脸上涂着蓝色的图腾,身着破破烂烂的不能称为盔甲的东西,挥舞着锈浊的沾满了血迹的利刃。
麦克白就在其中,彼时,他是无所畏惧的忠善的将军。
浓雾中女巫的身影渐渐显现,她们留下短暂的却充斥着魅惑力量的预言,她们对麦克白的指令充耳不闻,只是再次消失于浓雾中。
将军的野心从此种下,他不顾朋友的睿智意见,对王冠的渴望冉冉升起。
他那美丽的爱人,湛蓝的双眼和苍白的皮肤掩盖不住她血淋淋的乌黑的心。
女人对权力的渴望让她宁愿冷酷席卷全身,她的怂恿无疑成为点燃麦克白欲望之火的最后火苗。
从此,幻想与恐惧占据了麦克白。
他似乎什么都不怕,似乎什么都能做,又似乎疑神疑鬼,对那几个赋予他“未来国王”的女巫深深迷信。
他的仁爱与正直无影无踪,他早已忘记最初杀戮的目的。
他曾是平息反叛的忠国之臣,却已然变成令人畏惧厌恶的无情暴君。
他曾经爱得愿为之放弃仅存道德的妻子,去世之后也只换来他的「她终会死去」。
他不是不再爱她,而是利欲的熏臭、权力的罪恶、良心的质疑、狂妄的自大蒙蔽了一切。
敌军将临之时,麦克白坐在偌大王宫中央的王座上,四周空无一人。
这似乎也暗喻了他的处境,被名不副实的权力包裹,却渐渐孑然一身。
这不仅仅是一种孤独,更是无人与之为伍的印证,他已经失败了,他失去了曾拥有的敬仰、忠善、友谊、爱情和本性。
片尾的战争是麦克白一人的抵抗,他在命运来临时不愿相信,却最终在将杀死眼前之人时失去了全部信念。
到了最后,他也忘了他在坚持什么。
甚至说,他想过吗?
他真的想要做国王吗?
还是仅仅的对权力的野心呢?
他以垂头跪地的姿势死去,最后换来的只有战士们对他曾有的伟大的一句哀念。
然后他以那样屈辱的样子,永恒地跪在那么多人前。
他视为草芥的战士,甚至没有一个回头看一眼他的,这终究是一个悲剧。
那曾经令他兴奋的女巫们,再次无所表示的离去了,她们像是恶魔般短暂地带来令人沉沦的欲,却终将收回陷入囹圄之人的生命。
一片血红,他的短暂的国王,也是这样混沌与血腥。
而最后的孩子,手持长剑,向着更加纯红的望不见前路的远方奔去,他如预言般登上王位,但等待他的,也是又一片暴虐的血与火罢了。
本片从头到尾没有一点晴光,永恒地笼罩在阴沉的氛围中的,是一句句诗歌一样的话语,这是一个史诗,是从开始就注定悲哀的浪漫的史诗。
-2024 03 02观看
——分析电影《麦克白》与《蜘蛛巢城》同讲述的莎翁悲剧或许很多人看到这新版《麦克白》想到的通常都是“老故事,还想玩出什么新花样?
” 确实,莎翁的《麦克白》在电影和戏剧舞台上都已经上演过不知多少次,这部最新的《麦克白》没有将情节和语言大过变动,没有穿许多戏剧版本中的苏格兰裙,没有像黑泽明那样把莎剧拍出异域风情……如果要说它的进步,便一定是在摄影上了( •̀∀•́ )镜头运用的大气十足,真正的将幕帘布前的莎剧搬到了大银幕跟前,废话不说,上图一睹<图片1><图片2>开头的战争场面影调阴沉,暗淡,雪峰高原之上更添几分雄壮的历史史诗感,添加婴孩葬礼的部分更渲染麦克白的内心压抑,为之后他对班柯父子的嫉妒作了铺垫。
女巫直接混在了杂乱的士兵中,显得突兀而有了不真实的虚幻感。
麦克白的悲剧有其复杂性,可分为荣耀,逆转,孤立,血腥的麦克白几个层次部分。
莎剧中通过着重表现麦克白的内心冲突去着力揭示人物灵魂中的善与恶。
而促成麦克白变化的一个重要人物便是麦克白夫人——一个莎剧中经典的蛇蝎野心女形象。
<图片4>当电影中展现麦克白夫人“激励”他丈夫篡权时,镜头前景为麦克白夫妇大面积为阴影的脸,后景则为燃烧的熊熊烛焰🔥,仿佛预示着两人心中如火般的野心和急火攻心的私欲。
杀邓肯的片段中,麦克白身后有许多摇曳着的蜡烛,不知为何让我不由想到了《英雄》里无名与秦王之间的一排排蜡烛,蜡焰如心,心不静,烛焰则摇曳不定,此时的麦克白内心也一定是心念杂乱的。
在麦克白夫人的独白中进行了简单的声画对位,他按照她说的做了……过程中仍闪回出现许多心理蒙太奇:战争镜头的回忆(高低速摄影的剪辑,黑暗的转场,马蹬前蹄的暗喻……)最后的一战色彩瑰丽而凝重<图片5>
仍是一波一波的逆光剪影(美美哒👍)看到用浓雾来渲染气氛的不觉就想到《蜘蛛巢城》
当年的画质虽然很渣,但是营造出雾的感觉来又增添了些东方氤氲美,体现迷幻,不祥。
同样在麦克白夫妇二人共谋野心时,《蜘蛛巢城》里是这样的
三船的表演一直具有能面“平太面”的威严感而山田五十铃则显得更淡定而端庄,更符合淡定心机婊的特点😌。
而我自己感觉《蜘蛛巢城》在戏剧性处理上更有料一点,比如班柯鬼魂出现在宴会上的片段,新版《麦克白》表现得并不是太另观众惊讶(难道是暗色影调的原因让我一开始并没发现班柯的鬼魂跑到了麦克白的位子上,反而经常因为画面太暗而从我的平板屏幕上看到我自己的脸╭(°A°`)╮还是几个配角演员长得比较像——这仅仅是我自己想法,表介意😁)下面看一下《蜘蛛巢城》里这个画面就能知道有多……吓人
三木(班柯)鬼魂是随着拉镜头突然出现在观众眼里的,之前从三船的表演中便能发现那种一触即发的恐惧感。
如同看恐怖片先从被害者眼神里发现异样然后镜头一拉……女孩子们可以闭上眼睛了😜连麦克白夫人最后的发疯,《蜘蛛巢城》中都表现得极其传神,不是空洞的念独白,而是麦克白夫人像中了魔怔一样不停地洗手,山田脸上也出现了日本能面“曲见面”的脸谱,显得外表狰狞内心坠落而扭曲
最后麦克白的死,黑泽先生也设计得别具一格,找来有名的神箭手进行真射,演员真实表演被群箭射击的场面(为了电影拼命啊),麦克白最后的挣扎和绝望感更是让人深感无力回天。
最后再说回来《麦克白》是莎剧中悲剧环境最为阴沉的一部,莎翁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想象,创造并描绘了女巫,鬼魂,幻想,梦游等超现实形象,来突出紧张阴暗的气氛,反应人物心理真实。
如同女巫所说的名言“美即丑恶丑即美”,既写出了一个美丑颠倒的时代,又写出了美向丑转化的悲剧性,这也是一个历史的悲剧之歌。
尽鬼诏之言,极蛊征之悲!
注:转载需经作者本人同意。
一次优点和缺点同样显著的改编。
表现主义惊人的气氛渲染,突破性且构成呼应的心理外化处理,游离于马力克式及传统学院派语法之间并找到完美平衡的叙事,这些都让人震撼失语,无疑成为了莎翁古典戏剧影像化改编的全新思路。
重要的是,导演将自己对原著主旨的理解也带入了电影,麦克白的英雄形象在最后一场戏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本作也因为圄于原作戏剧式的古英语,未能将一些戏剧张力十足的桥段呈现出来,也破坏了观众的沉浸感。
总之,导演在本作表现出的创新勇气让人敬佩,而且也可以从中看出其对自我风格把握的逐渐成熟。
1. 讨论自由意志(freewill)和决定论(determinism & soft determinism): 女巫的预言是命运的昭示,尽管麦克白最初不想杀掉邓肯国王,但他的妻子还是在命运的怂恿之下不断放大了他内心疯狂的欲望,最终导致行为的发生。
妻子在教堂中的独白显示她已经成为了命运的傀儡和工具。
但是,麦克白的命运到底是注定的还是他自己的行为导致的(01:23:00 “没人能威胁我们为什么还要再去杀人?
这不正是走向了命运设下的陷阱?
”)电影开篇就是麦克白孩子的葬礼,这一段是原著当中没有的情节,展现了一开始麦克白夫妇的人性(humanize them),也和后面屠杀麦克德夫一家妻儿的场景做了对比。
麦克白从一开始害怕杀害了邓肯国王,到最后已经变得麻木疯癫,展现心态变化的同时也似乎意味着自由意志的丧失和宿命的降临。
麦克白相信宿命的论断,可以从他犹豫到果决甚至疯掉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在他对自己的生死不在乎,肆无忌惮地砍杀,因为他知道”no one born of a woman will be able to harm him”。
因此我们可以倒推回去,即麦克白已经完全相信宿命论,放弃了自己的自由意志,这体现在他断定自己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道德责任(moral responsibility)这一点,因为这一切都是命运的错,与他无关。
2. 反思: 预言是否都实现了?
通过叙事(女巫的预言和故事发展)以及场面调度(结尾两人执剑从反方向像夕阳跑去)来昭示电影结束之后的故事。
但是关于预言实现的部分,个人认为《麦克白的悲剧》表现得更胜一筹。
另外,电影中对于经典的“Tomorrow”这句台词没有过多地突出。
我们三人何时再见?
雷鸣之时,电闪之时,还是雨落之时。
骚乱结束之时,战争胜负分晓之时。
美即丑,丑即美。
悬空飞过雾与秽。
黑暗中的独白:坎布兰德王子,他必是我面前的一块阶石,要么将我绊倒,要么我越过他去,如果这事干完了,就算了结了,那就快点干吧,如果暗杀能够获取正果,又能消除其后果的话,如果这一击能够让事情在这里大功告成,并毕其功于一役,那么在这里,在这人世的涯岸与沙滩上,我们就顾不得来世了,但在这里,我们在此仍摆脱不了现世的裁判,我们立下了血的先例,教人杀人,必将祸及始作俑者,给别人下毒者,必将自饮毒液,这就是公平的正义,他在这里有着双重的正义,首先,我是他的亲戚和他的臣子,从哪方面说都不会干出这种事情,其次,作为主人我有责任把好门,防止谋杀发生,我自己又怎么会亲手持刀杀人呢?
此外,这位邓肯天性仁厚,治国清明,他的美德将像天使嘹亮的号音那样,向世人明示我的弑君之罪,没有什么力量能刺激我去实施我的意图,只有膨胀的野心使我不顾一切,哪怕万劫不复。
近日新上映的《麦克白》,无论从演员、画面还是音效来说,都算得上是一部用心的佳作。
从演员来说,法斯宾德的演出无疑是具有巨大张力的。
他暴虐、强悍、却又脆弱,然而并不神经质。
不同于Joseph Millson的演绎,法斯宾德的麦克白看上去似乎充满了逻辑性,在刺杀邓肯的时候,甚至不忘捂住邓肯的嘴巴,不让邓肯叫出声来。
影片的色调华丽却阴郁,即使是在宫廷,画面也是由大量的冷色调构成,只有零星的几点烛光点亮期间。
这和最后战场使用的色调形成了鲜明对比:漫天盖地的橘红和橘黄,彰显着《麦克白》这部极尽黑暗血腥的戏剧中独特的暴力美学。
音乐同样可圈可点,大气磅礴,衬托出了古苏格兰战场的肃杀气氛。
电影的长度差不多是两个小时,有些著名场景被剪掉了,比如最著名的敲门人场景,又比如和麦克丢夫有关的、包含更多笑料的几场戏,似乎都为了电影的紧凑感和氛围感而牺牲掉了。
此外,自认对麦克白的英文文本还算熟悉,然而在下还是败给了几乎全程的苏格兰口音。
除了特别熟的几个场景和几段台词,其他的几乎全靠半蒙半猜了。
然而撇开法斯宾德充满张力的表演、瑰丽厚重的画面、大气磅礴的音乐和听不太懂的苏格兰口音,电影最大的问题并不是那些被剪掉的场景(对于删莎士比亚我向来没有任何意见,反正都太长),而是从来都难以处理的戏剧独白。
麦克白夫人的独白因为具有较高的仪式性,所以即使她背对着我们,也基本没有什么问题。
然而,麦克白的独白究竟应该怎么说,对谁说,看不看镜头,是由角色念出、还是配合画面进行旁白,都是问题。
比如最经典的“Tomorrow”,可以说,至今在电影荧幕上,我没有看到最符合我心目中的演绎。
无论是BBC的版本,还是Ian的版本,还是Patrick的现代版,都感觉缺了那么些什么,可能是因为没有观众的原因吧。
而在这个版本里,法斯宾德抱住已经死去的麦克白夫人,一边像操纵玩偶一样地将她从床上拖到了床下,一边说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算是对这段独白词较为契合的视觉化呈现。
又比如Is this a dagger which I see before me,采用了“旁白+独白”配合电影画面闪现的混合模式,然而依然无法完全消除演员在念独白时隐隐约约的无所适从。
我坐在漆黑的电影院里,感到和演员一样坐立难安。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为了表现《麦克白》是悲剧而把它拍成的悲剧”的不过不失的电影。
无论你是为了演员、为了导演、还是为了莎士比亚,它都还是有些你值得一看的东西。
然而与此同时,它又不会给你太多惊喜,似乎几年以后,你想起或者不经意提起它来,也仅仅只是“哦前几年那个改编的麦克白”这样罢了。
其实没有说的那么糟 非常有趣的是影片把瑞士和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反转 最后南斯拉夫一家进入欧盟边境 而瑞士有钱男不能非常有讽刺意味 looting/moral degeneration/xenophobia/PTSD的女警刻画的也非常仔细 在2020年是真实上演的事情
自然景色、交配、夜間計程車。瑞士。多線敘事。難民議題,集結且逐漸變大的暴風團。集體恐慌、仇外、狂歡。不太能當災難片看,可能更像是政治寓言。十個青年導演聯合工作完成的影片,有點難想像幕後的工作方法,但結果應該是失敗的,零散而無趣。
摇摆中立的瑞士也许的未来。
3.5,我比较认可本片制作团队采取集体意识的创作模式,形式上就有约10个导演和编剧
从精神层面的多向度分裂。几天之内从瑞士这个弹丸之地酝酿出的风暴实为内爆的前兆,是社会规模的,综合性的,断层的,于秩序性切割的崩坍。实际上,我们无法稳定真正的纷争,而是在不断延缓的其衰减的速度而已。为何能在虚构中隐藏着真实的写意性与隐喻性,值得深思。
欧洲/难民/“为什么南斯拉夫人能进去?”/饮弹自尽的女警
我印象最深刻的竟然是SCB Jungs
城市发展与现代文明的副作用与焦虑感在无形的笼罩之下终将以某种方式爆发……
瑞士家园
3.8收尾乏力,女警的片段非常扯淡,片子从一个小时以后有些失控,但整体来说,它描绘的是欧洲高度发达后必须面对的荒凉和无以为继。欧洲片虽然颓唐,这种描绘末世的死的沉默和混乱却很少有。开头风景、性爱戏、出租车对话的拼贴非常精彩,结尾的演讲与人们删除自己暴行的混剪,让人着实感觉心里荒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