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摘录自wiki(慢更)Vita的前女友Violet TrefusisWhen Violet was 14, she confessed her love to Vita and gave her a ring. (这个剧情好熟悉,Anne Lister和Tib在寄宿制学校时也干过)In 1910, after the death of Edward VII, Mrs Keppel made her family observe a "discretion" leave of about two years before re-establishing themselves in British society. When they returned to London, the Keppels moved to a house in Grosvenor Street. At that time, Violet learned that Vita was soon to be engaged to Harold Nicolson and was involved in an affair with Rosamund Grosvenor. Violet made it clear that she still loved Vita, but became engaged to make Vita jealous. This did not stop Vita from marrying Harold (in October 1913), nor did he curtail his own homosexual adventures after marriage.(没想到名流谈恋爱也这么小学🐔。
Vita的老公本身也是同性石锤不断,两个人是开放式婚姻。
) Violet made Denys promise never to have sex with her as a condition for marriage. (Violet是纯种姬佬)The climax came when Harold told Vita that Violet had been unfaithful to her (with Denys). (Denys是Violet的老公)Violet tried to explain and assured Vita of her innocence (which was in all likelihood true). Vita was much too angry and upset to listen, and fled saying she couldn't bear to see Violet for at least two months.(Vita这里很渣,明明自己都和老公生了两个孩子了,却还对Violet子虚乌有的“innocence”感到生气)In January 1921, Vita and Violet made a final journey to France, where they spent six weeks together. At this time, Harold threatened to break off the marriage if Vita continued her escapades. When Vita returned to England in March, it was practically the end of the affair. Violet was sent to Italy; and, from there she wrote her last desperate letters to their mutual friend Pat Dansey, having been forbidden from writing directly to Vita. At the end of the year, Violet had to face the facts and start to build her life from scratch.(可以看出来1921年两人关系的破裂与Vita老公脱不了干系,Vita是贵族女子,无法承受被离婚遭受的名誉损害)一些关于Vita老公Harold Nicolson的题外话:(1917年约pao染上性病怀疑传染给了老婆) In December 1917 Nicolson had to explain to Sackville-West that he had contracted a venereal disease as a result of an anonymous homosexual encounter, and he had probably passed it to her. As it turned out, he had not.(1921年棒打鸳鸯的心路历程在1920早有铺垫)In the same year, Sackville-West become involved in an intense relationship with Violet Trefusisthat nearly wrecked her marriage; as Nicolson wrote in his diary, "Damn! Damn! Damn! Violet. How I loathe her".
Virginia Woolf. Orlando: A Biography. New York: Crosby Gaige, 1928. Number 755 of 800 copies signed by the author.电影中的内容应该基本都是真实的。
上图所示的便是奥兰多第一版原版中配的Vita的肖像画。
“我如今只是一种渴望维吉尼亚的存在……不可思议的是,你对我而言已然变得如此重要。
”I am reduced to a thing that wants Virginia…It is incredible how essential to me you have become.这是Vita在1926年写给小说家Virginia Woolf的话。
1920年代是她们的情感关系的巅峰,作为一名在当代深受欢迎的作家,Vita大胆表达了自己对Virginia的深厚情感。
尽管她们都结婚了,但她们却给对方写了数百封充满诗意的信件,而这段关系也影响Virginia创作出了她有生以来最广为人知的作品——1928年的《奥兰多》。
电影《维塔与维吉尼亚》取材自这段特殊的感情关系,影片中穿插了大量她们的信件内容,为我们呈现了1920年代伦敦波西米亚上层社会的背景。
两位女主角在一次化妆舞会上相遇,Vita立刻被Virginia的才智深深吸引,随后两人在伦敦参加了数次不同的晚宴,逐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Vita在和Virginia初见后,兴奋地写信给丈夫:“我简直崇拜她,你也一定会的。
你会被她的魅力与个性所征服。
” I simply adore Virginia Woolf, and so would you. You would fall quite flat before her charm and personality.
在电影中,两人相识后,Vita选择将自己的书籍交由 Virginia Woolf夫妇的霍加斯出版社出版。
在她们的那个时代,Vita的作品在商业和评论上都比 Virginia更为成功。
1924年,Vita在霍加斯出版社出版了短篇小说《厄瓜多尔的诱惑者》,以帮助Virginia Woolf夫妇偿还债务,六年后,她出版了小说《爱德华时代》,获得很高的经济收益。
尽管在世俗意义上非常成功,Vita深知Virginia的才华,1925年她写信告诉Virginia:“我将我不成熟的写作与您的学术作品相比,感到无比羞愧。
”I contrast my illiterate writing with your scholarly one, and am ashamed.Virginia的一生都在和心理健康问题斗争,她曾渴望拥有孩子,但她的丈夫认为这对她的心理健康有害。
经历过抑郁和躁郁症的困扰,她数次住院,最终于1941年选择了自杀。
这段情感关系显然为两位女作家都提供了创作的灵感。
这本于1928年发表的《奥兰多》巩固了Virginia Woolf地位,并让她在现代主义文学中有了一席之地。
小说跨越了300年的时间,主角在幻想的背景下探索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并在其中转换了性别。
Virginia Woolf曾在日记中写道,她在创作《奥兰多》时“半是戏谑,风格清晰明了,以便让人们理解每一个字。
但在真相与幻想之间的平衡必须谨慎,故事是基于Vita的。
”Half in mock style very clear and plain, so that people will understand every word. But the balance between truth and fantasy must be careful. It is based on Vita.
无关乎历史上的Virginia是怎样的人,只写演员所演角色给我直达心底的触动和感想。
这位作家骄傲、敏锐且感情丰富。
不知为何,伊丽莎白·德比齐演的弗吉尼亚竟然这么动人。
不是明艳四射的人,而是万般可爱之处需要用心感受和安抚的小傲娇。
我对这样的人总会多留意几分。
哪怕人群之中她不是最耀眼的存在,也会为她多留一些关怀。
我仿佛能感受她细微的复杂情绪。
对她每一个眼神和姿态下传达的信号全部接收,只要她出现,所有的注意就都给她了。
同样的,她眼角含泪的皱眉、绞紧双手的颤抖、无声的委屈、甚至是那一点小小的幸福和惊喜,无一不让我头脑发热、为之一颤。
这些描述很老气,我试着更明朗地表达。
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能准确传达出感受,无比真实,让我情不自禁代入情境,一时分不清是为她难过,还是把自己当成了她而为自己难过。
这种体验十分难得。
我接受一个设定:她总是能感知更多,并且感受更深。
既然幸福能加倍,痛苦自然也不会少。
我不想这样的人受到伤害,不敢想象她经历这些抛弃和背叛会有多难过。
所以我不愿她难过,甚至想给她永远的幸福和安宁。
宁愿她做一个快乐的平凡女子,也不要她承受这么多,将自己推向深渊。
刚下了一场雷阵雨,三月,天气渐暖,不过此刻阴冷的天气正好很配写文的心情。
如果我有理想型和梦中情人,应该就是她这个样子:富有才华,骄傲又敏感。
而我负责为她创造合适的条件,让她尽情绽放,我在一旁欣赏就好。
哪怕这样的人生阴雨天多过晴天,我也愿意去承受。
天知道经历了这么多阴冷后的晴天有多敞亮,天知道阴冷天两人相互取暖有多美好。
为什么呢?
大概是,她的声音、语气、措辞、思想、性格、脸部线条、每一滴泪、每个叹息,都刚好是我喜欢的样子,并且这种喜欢多过承受苦难的痛苦,两个人契合到骨子里,所以我愿意与她苦中作乐,携手尝尽一生的悲欢。
(收不住了,平时写文也不这样吧,可是遇到真喜欢的人就只能将一颗真心奉上,虽然只是一个电影角色,谁知道以后会不会遇到真人版呢?
哈哈)
在B站看到作家的表白的视频来的。
一个天才作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一个泛爱作家,专注于事物。
说实话这两类人,现在的话就是互补,其实还是很搭的,从开头就知道她们两个是多么相互吸引的。
一个想要深入理解,一个惧怕被了解后自己的空洞暴露无遗。
人人都想要像吉尼亚那样,是个天才,虽在自己的世界里迷离又大胆探索、感受事物、融入事物又能把感受写出来。
这样的人无疑是天才,是会发光的,同时又是那么想让人保护她。
薇塔,有才华、有钱、炙热,同样光芒万丈,只是她在天才面前确实会显得空洞,这可能也是她泛爱的原因吧。
是矛盾。
作为俗人的我,也经常想别人了解自己,又害怕别人了解后发现自己的不丰满。
遇到过泛爱的人,当时并不理解,认为忠诚很重要,希望拥有一生只爱一人的爱情。
看完这电影,真是百感交集。
哎,吉尼亚也是看得开。
对于这样的结局那是最好不过了!
拥有过真挚热烈的爱就足够!
俗人只会死命抓住不放!
1. 或许不要带入历史真人去看这部电影比较好2. Vita真是磨人的小妖精,发自内心希望Gemma多演一些类似的角色,独白的嘴唇太性感3. 高妹演的Virginia是呆萌呆萌的傻白甜本甜4. 无法想象如果绿娃真的演了Virginia,可能银幕会被点燃吧5. 很喜欢双人对话式独白的读信,爱是诱惑,勾引和博弈6. 前卫的戏剧化的电影,ost让人想冲进pub陷入短暂而热烈的爱情7. 今年度最萌身高差8.“如果你离开我,我会伤害你”,爱可能是精神上的折磨,肉体上的欢愉9. Vita的每一件衣服都想要,放到今天也很时尚
很优美的文字,喜欢高妹演的弗吉尼亚,高妹是真的高,1m9,弗吉尼亚也很会说情话,很美很文学很有魅力,目光如炬看透人性,且不恋爱脑。
“你觉得我太冷漠了吗”“恰恰相反 你的内心灯火通明 你是一颗耀眼的星星 点亮了整个星空 这也意味着你不能把光芒照在一个人一件事上 也不会…最后只…照在我身上”/我创造了许多无拘无束的你的人生,却最终没有写下我的参与。
/当我爱你时,我向你伸出手,你遥不可及。
现在我依然爱你,却是不一样的爱。
我在倾听你。
你如同一颗爆炸的恒星,光芒照耀整个宇宙,因此,你没有办法让你光芒聚焦在一件事,一个人身上。
最后,也不会聚焦于我/世界上大概没有比Virginia写给Vita的史诗性情书更浪漫的事,可是Vita转手就送给了她的新情人
《薇塔與弗吉尼亞 Vita and Virginia》是 2018 的電影,描述暢銷作家 Vita Sackville-West 與文學明星 Virginia Woolf 之間的故事。
Woolf 在 1928 寫的傳記型式小說 Orlando 就是基於描繪 Vita。
Virginia 需要澆灌才能綻放的花兒
為了讓您有耐心看完,先跟您說:這片子是有車的
可以浪擲愛情的大亨:Vita還沒有時間做功課了解真實的 Vita Sackville-West 與 Virginia Woolf 是怎樣的人以及事實上她們的關係如何,只側面聽說這電影情節就如同兩人的「同人文」,劇情大多是腦補、美化?
所以我就大膽也不敬地,先把它當做一步純粹的愛情片欣賞。
以後我會彌補,好好去查她們的歷史並讀讀 Orlando 這小說。
電影一開始我一直驚嘆 Vita 做為「瘋狂粉絲」的行為,熱情主動、狂烈表白、毫不保留、不斷地稱讚,然後製造機會能相處。
但後來我覺得這更像個「大亨與花兒」的故事:Vita 如同愛情的大亨,她有無數的愛,全力傾灌在一株漂亮又孤單的的幼苗上,當它開苞綻放時,她與花將會盡情享受最美麗的愛情。
Virginia 是朵孤芳自賞、覺得自己不漂亮但清高的花。
她習於接受稱讚,但心裡有部分並沒有真的接受,尤其當涉及愛意,她的愛與慾一直只是埋在土裡的苗,就算接受到了,也只是時不時地沖走、只一點點累積下來。
羞澀的小苗從不回應索愛,就好像性冷感一般。
有無數愛意能揮灑的大亨此時很有耐性,因為這是她在汙濁俗世中能發現最純淨最美的一朵花,她執著地不斷投入追求和努力。
花兒因為大量的愛灌注,不自信和愛慾的小苗總算突破了冰封土壤。
她充滿活力地奔跑擁抱愛情,活得圓滿、自在,快樂得不像自己,當她綻放時,才華上澆灌了愛情的蜜,能比任何人更華麗、絢爛。
在 V&V 裡,兩人都已婚。
脆弱的花兒 Virginia 甚至有個如同生來是自己的四肢一般、適合自己又全心支持的好老公 Lenard。
或許是這份負罪感,或許是社會氛圍不容,她遲疑了而擺盪著。
大亨說了:如果你讓我懸著,我會讓你受傷的。
這句是威脅?
或是大亨了解自己而好心劇透?
習於愛情波濤的大亨,當大量付出已得到認可與回應,但對方竟然在此刻不投入,這份不理解會傷及她的自尊而想傷害對方嗎?
當她終於獲得心中最美最棒的珍品後,就沒有耐心再等待擺盪靜止了嗎?
愛情大亨的設定,很可能放眼她的花園時會關注其它花兒。
但這不影響她與孤嶺之花之間可以是絕對的真愛,只是與其它花之間也有可能是。
真愛並不一定是獨占的,尤其大亨的愛像是無窮盡能生出來。
在 V&V 裡,Ginia 最後說 Vita 不夠真誠,也造成 Vita 作品的特色與問題。
但我認為她追求 Virginia 是十分真誠、坦露而且也毫無保留、致自己於險地、把心臟都剝出來獻上的,這不是真誠的話是什麼?
或可能是 Ginia 覺得 Vita 對生活、對生命不真誠,這倒很有可能。
Vita 做為土財主之女 (物質上的大亨),作品也銷售好 (地位上的大亨),又是熱情主動的雙性戀,夾在這其中的價值觀及謀生方式,都可能會養成她對生活及社會諸人諸事的態度,與孤芳花兒的非常不同。
大亨雖然灌注給花的是金黃豐潤的愛,但自己心裡可能有黑洞、很空虛或扭曲的部分,不知此兩人最後走向 Happy Ending 時,美麗的花是否順利拯救了空虛的大亨。
電影前三分之一,需要耐心習慣當時的生活與溝通方式及裝束,而且也還在了解眾多的人物關係,會有點無法投入劇情;但習慣之後就開始體會她們關係迷人之處,經典的配對、美麗的文字及演員,還是十分推薦給各位朋友。
这电影需要知道的前置八卦有点儿多……他们闲谈时随口提的人名,多数都是那个时代的重量级人物,只简单介绍一下本片的两位主角吧。
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Adeline Virginia Woolf ) ,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
现实中的二人 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Vita Sackville-West),1892年3月2日-1962年6月2日,英国作家、诗人、园艺家,1927年和1933年连续获得两届霍桑登奖(Hawthornden),她因为多彩的贵族生活、与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情事、以及和丈夫哈罗德·尼科尔森(HaroldNicolson)修建的西辛赫斯特城堡而闻名。
这部片子的镜头质感很好、色调也舒服,很传统英国片的感觉。
它是继2002年的《时时刻刻》之后,又一部关于伍尔芙的传记类电影,但从片子口碑上看远不如前者。
传记类电影有个特点,编故事是要讲逻辑的,而现实并不一定。
何况她还是一位意识流的作家,完全不能以普通人的逻辑去分析(作为一个普通人我看得压力很大)。
所以只简单介绍一下,有兴趣的人还是来自己品味吧。
关于镜头的印象:整个故事是根据两人的书信内容所改编,片中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写信读信,是用略加模糊的人物镜头直接说话的方式+信纸特写+眼睛的特写交替,这种表现形式还不错,有种“看着你的文字,彷佛你就在眼前”的文艺感,但我个人不太喜欢,因为镜头模糊的有点儿像跑焦,看得强迫症要犯了。
关于演员的印象: 从剧情看出,本片的故事发生在1925-28年之间,这时弗吉尼亚应该43-46岁,伊丽莎白·德比齐(以下简称高妹)太年轻了,无论是脸还是神情,都显得有些稚嫩。
高妹很美型,我很喜欢她的颜,但是在看过弗吉尼亚的照片和生平后,觉得她没有当年妮可尔基德曼在《时时刻刻》中刻画的神似。
并不是说她演技不好,而是她的神态不像是敏感、神经质,到显得过于娇弱。
相比起来,杰玛·阿特登更自然一些,当然,薇塔比弗吉尼亚塑造起来难度还是略低一些。
两位演员的CP感也不是很强。
塑造特定的人物,还是挺容易束手束脚的。
关于表现手法的印象: 片中会出现一些并不存在的藤蔓、杂草、乌鸦等,用一种直观的方式表现出伍尔芙的内心,而正是这种直白,让我觉得高妹的演技还不够到位。
如果能够表达出来这种情绪,其实不用辅助也是可以的。
但是,我没有看过伍尔芙的作品,也许表现的这些东西是她的作品或她以往的书信、日记中提到过也说不定,查找了一下,只看到了关于乌鸦的描写。
关于本片的特效: 不说也罢……关于女性主义的表现: 两位主人公因为女性在社会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愤怒有比较多的共鸣,但个人感觉情绪表现并不到位,造成弗吉尼亚对薇塔态度的转变稍有突兀。
以上仅仅是个人看法,也很有可能是因为对两位作家的了解太少,造成理解偏差。
我心向明月,明月照九州。
《奥兰多》是虚幻的传记,是弗吉尼亚给薇塔的完美世界,是她长长绵绵的情话。
从欣赏倾慕到爱恋,中间有跨越多少勇敢多少奋不顾身?
大胆的表白,克制的掩藏,进退辗转之间感情的藤蔓层层缠绕侵蚀心上的护城墙。
所有的面纱都在一个吻中滑落,灼烧彼此的魂魄。
一切沦陷,朋友算是什么虚名?
站在墙外酸楚的男人们排成了黑白无声背景板。
记不得爱情真切的模样,而Virginia站在水边的苦痛暗流却汹涌地从自己的心底吞没一切自己的白月光哪儿去了啊?
近在咫尺的人却不能拥住不放那。
用手指着你的胸口看着你的眼却没有了语言。
泪如泉涌的形容过于单薄,像是烙铁 滚烫地将血液留在那瞬间。
我是怀着十分忐忑的心情看完这部电影的。
一是对这部电影到目前为止的沉寂有些不安,并没有像《时时刻刻》那样引起轰动,也没有在头条新闻里见到,这让我有些怀疑。
二是对它有太大期望了,从《墙上的斑点》开始,对伍尔夫,对她的文字,对她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对她这些动人心弦的经历故事,我有太多热爱了。
我了解她的途径太少,我很害怕,在电影里见不到我想看到的。
尽管 Elizabeth Debicki演的伍尔夫的确是有些太被动(受)了,但并不影响,整部影片在氛围营造和音乐伴奏是十分动人的,诚恳的讲述着伍尔夫的故事。
在主线剧情之外,对于两个家庭之内的故事很少提及,有些不太合适,因为这个故事就应该是发生在家庭的背景下的,难道编剧认为所有人都应该早就知道那些背景故事吗?
关于维塔个人形象的塑造,开始于她接受的一次访谈,她在电台节目里作为畅销书作家,极陈自己的女权观点,“Independence has no sex”,她对此的观点更像是一位胜出者站在颁奖台上讲述自己的成功经历,而不是一位传统的争取权益的女权斗士,她的威严和自尊让她的丈夫、母亲觉得不敢侵犯。
但我的第一次触动还是那个记录在册的历史,因为是女性,她无法继承自己心爱的贵族庄园。
自始至终,她是相当现实主义的那一方,她男性化的那一面可能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如伍尔夫所说:“她的文字缺少坦诚,太过偏重于技巧。
”最后的对白之中,维塔说:“我只是从外表观察事物,而非用心感知。
”相比于人,她更偏重于物,就像那座庄园,她尽管可以随意出入,随意居住,但得不到总是让她最为伤心。
维塔的形象如果放在现代,那她一定会是一个成功的女性,有着独立的人格,有着成功的事业,有对爱情的持续追求,也能处理好与丈夫与朋友的关系。
她和丈夫的相处方式是令人羡慕的,丈夫始终对她保持着一种尊重,在她的选择面前始终有着理解,他们之间也不需要过多解释,“我爱你”,记住这句话,哪怕我到天南地北,哪怕你爱上了别人,这也不会改变。
只是一种哪怕放在现在也值得众人羡慕的爱情:夫妻双方都有自己的爱情,都尊重彼此做出的选择,但最终的归属,如同最初的婚礼一样,是属于对方的。
自始至终,她的现实感与伍尔夫总显得很格格不入,伍尔夫并不喜欢维塔一次又一次目的明确的邀请,也不太喜欢她充满欲望的小动作,那时我觉得,这两个生活态度完全不同的人是不可能会相爱的。
但后来,我发现她们爱的出奇的自然,没有太多激烈的碰撞,在维塔的追求下,自然而然的便开始了恋爱。
其实她们两人的爱情,更像是互相补足了对方的缺口。
一个对爱情漠然,一个热情似火;一个缺少对肉体的欲望,一个对性爱执着肆意。
这多多少少让活在虚构世界里的伍尔夫有了现实的体验:性。
她在此体会到了快乐。
电影中间,我又看见了那个我想看见的伍尔夫。
当灵感来临,出离人群,急忙地来到一个偏僻的海边,感受海浪静谧的拍打在海岸,将自己代入已经来临的虚构世界中,匆忙的赶到工作室,抓起羽毛笔,开始写作。
思路如泉水般涌出,手像脱离了控制。
这就是伍尔夫,一个永远无法被操控的女人,一个活在自己意识里的女人。
《奥兰多》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漫长的告白。
但直到故事最后,维塔才真正意识到伍尔夫的爱,直到最后,伍尔夫才挑明她自己真正的想法。
原来维塔一直以来的追求,邀请伍尔夫和她一起私奔,一起度假,只觉得自己得到了身体意义上的伍尔夫,她没有看出伍尔夫对她隐匿但诚挚的爱,她很害怕,害怕自己的躯壳之下空虚的灵魂,无法得到伍尔夫的欢心。
这种担心显然是多余的,但也是她的爱的体现。
伍尔夫,其实也在为自己弱小的自尊心,为自己书中隐匿的感情,对未来的预期感到担心。
她说结局已经在书中写好了,也在想象着死亡来临的感觉, “像闪电击中了城堡”,可能那是她能够想象的最好的结局。
这两个完全不同的人,最后的分手也是可以预见了。
————“世界上大概没有比Virginia写给Vita的史诗性情书更浪漫的事,可是Vita转手就送给了她的新情人”————
这门亲事我不同意。她俩都没有火花的。
精致小品。
观影门槛偏高,要不是我看过伍尔夫传记,搜集过很多她们俩的史料,我估计我会很懵。一起看片的女朋友就觉得闷得不行。编剧无处不在地想把他辛辛苦苦搜集到的史料展示出来,那些信件交流估计都是原文,但我觉得属实没有必要。有些句子放在书里是杰作,放在嘴上是矫揉造作。电影中莫名其妙的电音BGM也显得非常诡异,非常让人出戏。薇塔的形象确实让人比较失望,我更喜欢《婚姻的肖像》里的薇塔。在我的想象里,薇塔应该是个风流浪子,而不是一个渣女,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部电影可能是一小群人的狂欢,但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还是太平淡了。
论如何将失恋转化为动力。
Virginia的脆弱感太让我共情了。其实有些手法拍的很美,服装也好看,其他不评价了,高妹好美。
期待过高
情话王们绝地过招,一个比一个老司姬了。低开高走,摒弃历史的现代镜头节奏打开轻浮感,随着人物从破碎浮躁的暧昧情绪转变为两颗心的彼此感激与珍惜,影像也调整为郑重而流转诗意的。7.0,比起近年打着作家奇情噱头一塌糊涂的传记电影,好多了,怎么就糊了呢
Exquisites with modern approach
伊丽莎白版的伍尔夫还可以,不过还是更喜欢妮可版的。有时候挺羡慕敏感的人的,想窥探他们的内心,看看他们眼中的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
说不清哪里不对,大概就是没有化学作用吧。当看到导演上一部作品是“烧烧烧”就觉得仿佛应该找二小姐来演。
十年的恋情,看完后却感觉脆弱得像一夜情。两位演员除了身高不搭之外,表演也不够激情。想打两颗星,不过毕竟第一次在法国看片,加一星吧。
Orlando naturally loved…forever and ever alone.
浪费卡司
厚积薄发是在我看来最能描述Virginia这个女人对待感情对待事物的态度 不是无动于衷 不是藏得很深 只是在所有的情绪彻底爆发之前 会给外人带来一种feel nothing的错觉 而真正爆发的那一瞬间 就像是白纸上的泼墨 什么都改变了 什么也都回不去了 如果要用什么词来描述伍尔夫 我想她应该属于土壤 不同于根系 因为她更脆弱 不同于鲜花 因为她有思想 不同于星星 因为她是真实存在的 可能多的只是时间需要让别人去感受 是土壤 也像海绵一样拼命吸收所有的感知 这种人的感情像是没有被止血带束缚而自由流淌的血液 没有循环 没有停止 只有唯一一次的结束 这也就是我最喜欢Virginia Woolf的原因:她其实有着100%的纯粹和执念 Once starts it ends
EA的剧本真的很厉害、我不懂这电影为啥分低…还被挂上label,VirginiaWoolf哪里是可以被贴标签的… 好的 我继续读书去了
虽然很喜欢高妹…的扮相。然而还是要很矫情的给这个很矫情的片打三星,犹豫了一下两星太低了毕竟是伍尔夫。太不喜欢这版Vita了,一点不忧郁还挺粗鄙的。导演在多伦多首映上窃窃的说希望台下观众里没有伍尔夫资深粉,虽然是句玩笑话,但也太露怯了。就是把伍尔夫当网红在拍呢。(高妹的颜还是值得刷)
原来《奥兰多》是这么回事
高妹太好看了QAQ
Vita好可爱,其他都是什么鬼
Independence has no sex./I often think romance is just not altogether knowing the other people. It's the not knowing that drives mad./A million candles burn in you, Vita. You’re an exploding star refracting light across the universe. But it means you are incapable of shining your light on one thing, on one person along. And not..in the end..on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