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与正文基本无关。
第一次有幸参加超前观影会,35块加送爆米花可乐的优惠,也还是没能让场子里坐进四分之一的人,开场时看到若干大朋友带着若干小朋友来观影,还在想从前两部的趋势来看,小屁孩们能看得下去麦兜才怪呢,而整场电影看下来,也的确没听到小朋友们几声笑声。
不过这并不妨碍在大朋友心中,这是部唱进心里的片。
之所以唱进心里,是因为整个片子从头到尾至少有70%的时间里都有歌声,90%的时间里都有音乐,大部分的歌都改编自世界名曲和经典老歌,歌词无厘头到鸡血洒满一地,而且歌词都短小精悍,保证过耳不忘,以至于看完电影后整个晚上,大脑都仍处于被车车车车、梅菜扣肉、猪腩肉循环洗脑的状态中。
不过里面合唱团正经唱的那几首,美好的童声真的能把心都融成便便排出来。
至于故事,一如既往,仍然是小人物的小悲剧,只不过这次的主角从麦兜变成了校长,不论校长如何从夏到秋到冬再到春的坚持,如何认真的去培养鸡鸡鸭鸭蝉蝉花花,就算是再小的理想也终究只能埋没在现实的高楼大厦之下。
好在还有一个温暖的结尾,让我们还能相信,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种像某首歌一样的东西,只要我们能在并不那么悦目的现实中,能一直珍藏和保护它,那当我们开心伤心,当我们希望失望时,就能“让硬邦邦的世界不至硬进心里,让软弱的心不至倒塌不起。
”电影一直就弥漫着这样一种微带希望的凄凉,让观众看着这样一个注定悲剧的故事如何以喜剧的方式进行,微笑着却觉得心里的悲伤会不时漫溢。
电影的最后,当银幕中间出现那座校长最终归去的海岛时,作为一个新厦门人,我再也不能淡定了,不论《一起来看雷阵雨》、《第一次》等等等等这些片拍下过多少关于鼓浪屿这样文艺、那般清新的镜头,但只有《当当伴我心》的最后60秒,才把这座海岛最内在,最温暖,最耀眼的光芒,记录在了影史之中。
最后吐槽下这部的画风,真是有点惊悚,把华仔和6000也画得太磕碜了吧,总让我想起rage comic那些扭曲的表情来。。。
世界末日前夕,春田花花开了合唱团。
今次校长终于变成大主角,扛着钢琴随孩子们四处奔波,时常兼职服务生,街头小贩或大厦保安。
最后他在一座小小的海岛上当了校工,在门口偷听小学生们合唱乘着歌声的翅膀,为数不多的头发已经花白,阳光下他笑着陶醉在歌声里,咧开缺掉一颗门牙的嘴。
生活不似想象中有太多优秀完美的结果,当幼稚园面临营业危机,校长以为自己的学生们也会事业有成地回来报答母校,可是等来的只有催高利贷的小混混,卖猪肉的大叔和满口“纳米技术”的清洁手套推销员,看起来无比粗糙的桃李们在楼顶吃着火锅称赞校长买的肥牛和毛肚,筹得的款还不够一顿饭钱。
"行就吃龙虾,不行就回老家",校长认真地说出这个冷笑话。
直到他们开始唱歌。
你发现这群社会底层的人有着最动听的声音。
天籁被藏在大角咀最杂乱的天台和最肮脏的街角,这便是校长的最强能力。
关于唱歌,校长是这样评价麦兜的:肉厚声靓。
我想那意味着麦兜在认真生活。
所以他开口唱歌时大家都一脸急便便的样子,医生说这不是急便便,这是感动,好像他们每次听到华仔的歌。
麦兜不明白什么是感动,但他觉得有点难过,又非常开心,肚子里叮叮当当,像是有东西在撞击着肠胃。
后来他们如愿以偿地与华仔合唱,“风吹柳絮,茫茫难聚”,那种急便便的感觉席卷了每一个人。
最后麦兜他们长大了,依然是香港最普通的一群人,但是就像从春田花花毕业多年的那些小混混、卖肉佬和推销员一样,他们始终没有忘记当年曾经歌唱过的心情。
长大后的麦兜说,“这是一个七彩的世界,这是一个晦暗的世界,这是一个轻松的世界,这是一个硬实的世界。
当我们开心、伤心,当我们希望、失望,我们庆幸心里肠里,总有首歌在窜来窜去,撑着撑着…”,这样的世界,人在没有方向的风里,一路祈祷,一路前行,只要保持着当年心里的那份感动,就始终不会迷路。
看完电影后回到家,一个刚分手的朋友在网上跟我说:突然一个人了,很不习惯。
我对他说,没什么啊,我刚刚自己看电影回来。
他觉得很吃惊,但我还没有说的是,我买了一杯最大可乐和一桶最小的爆米花,在电影院里把它们消灭得干干净净,我更没有说的是,一个人看电影可以更加投入。
就像麦兜说的那样,“让硬梆梆的不至硬进心里,让软绵绵的不至倒塌不起”,在面对这个看似硬梆梆冷冰冰的世界时,其实一切并没有那么可怕,温暖美好的事物依然有迹可循。
就算独自坐在电影院,身处情侣环绕之中,当听到那句温柔的歌词:“我愿是一块扣肉,你是我梅菜扣住你手”,你依然会觉得自己听到了世界上最美的一句情话。
还是老毛病先讲段子。
第一个段子,那时我还在上海,有个大叔邀请我去看《变形金刚》,他发了条巨感人巨有情调的短信说:年龄不能变形,但我却想成为某人的金刚。
这个故事的结尾是,我并没有应约,但我却用这句话写了个故事最终换了一点人民币。
第二个段子,南方城市,有个小男孩我挺欢喜,我絮絮叨叨的给他讲我的那些兄弟姐妹手足情深,我说有句歌词就是写给我们的,赵薇的《我和上官燕》,里面说:我们常常上网聊天,其实她就在隔壁房间!
他听了喜滋滋的拍拍我的头说,原来你喜欢这种啊,然后他站起来,眼睛一瞪说你肯定喜欢这个:你种的花,我种的瓜,我们种的都不同啊,用的是蹩脚的粤语。
我真的也好喜欢啊。
这个故事的结尾是,我跟这个小男孩成为了吃喝玩乐的酒肉朋友,那些弯弯绕绕秘密转转的情绪最终也被我写了个故事又换了点人民币。
有个姑娘在微博上给我留言,她说学姐你总能把日子的一点点过的很美好啊。
可是,你们看,其实大多数结尾都没有想象中的完满,只是我比一般人更强大的只是记住了那些自我解嘲的美好。
很多人都觉得这部麦兜不够好,画风冲突,麦兜酱油,校长好像是主角,但仔细想想又没有那么的是。
但如果你可以跳出麦兜这个名字只是单纯当它是一部电影,甚至是一个带背景音乐的ppt,谁是主角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就像其中一首歌里唱的,玛丽是我七表姑,玛丽就是我和你,玛丽可以是其中那个两面三刀的社区代表,又或者是学会欠债还钱这四个字的柔情混混,每个人好像在社会上代表着一个角色,但每个人都好像内心深处有点什么属于自己坚守,这种坚守因为合唱团而成为一种凝聚力,有小朋友负责唱,有固执的校长负责交,有专业的混混负责送,还有五花八门的各路大神组队要债。
连那个面目并不可憎的金牌经纪人以及怪异的小绿富丑都让人心里软软的,当“不公平”或者“真没用”的声音反复在心里响起的时候,麦麦就会跳出来软塌塌的说,“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子啦!
”这个世界真的是这样子吗?
读书辛苦工作糟糕感情受挫相亲失败,男朋友会劈腿好朋友会动刀父母会翻脸领导会粗口,你看起来好像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一点不通,一点半就能通吗,也许你终于意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通吧。
看麦兜3的时候我的状态很不好,那时我刚逃离上海,受了很大的挫折,对自己和人生充满了怀疑和破罐子破摔,那时候我写麦兜,用的是,有没有人和我一样,很想被安慰。
时过近迁转眼三年,有好事之徒忍不住八卦来问我,当时到底有多痛苦?
我想了想,又想了想,我说,如果我说不记得了你会不会觉得很假,可是,我的第一反应是,只记得太痛苦了,再也不想回到过去,连过去有关联的印记都连带着一点也不想再回忆。
所以,即便这个世界冷冰冰血淋淋硬邦邦,即便现在的生活有多少不安不满,即便唱着温情的车车车车车,即便,在故事的最后,麦兜长大了委屈了事故了在底层磨磨蹭蹭的挣扎,我还是觉得,回忆只是回忆而已,永远都不要回去。
所以,落魄的经纪人就应该跑路,miss陈必然忘了魔术师会嫁给奇奇怪怪的港男,小朋友长大后也许再不会唱歌,校长也最终关闭了春田花花夏日鸡鸡秋天婵婵冬日鸭鸭。
回老家,老家在一个非常美丽的海岛上。
你可曾记得那些失望,你会否承认心里还抱着那么一点儿希望。
港片不港,合拍成流。
一转眼,麦兜系列竟然已经十年有余。
十年过去,港产类型片形神俱损,从了合拍片的大流。
尽管新政策允许香港电影直接在广东引进上映,但这记救心针恐怕已经回天无力。
说这些是因为,你在《麦兜当当伴我心》里看得出很重的合拍片痕迹。
不说跑来深圳走穴、蹦出个刘谦之类的,由于要考虑内地国情,影片配乐歌曲大多有两个版本,一个粤语版一个国语版。
我并非极力鼓吹保护粤语原声,只是,如果麦兜这个动画形象脱离了香港,脱离出粤语文化圈,那么我真不知道,麦兜是否还可以叫做麦兜(很庆幸,我看的是粤语版)。
这当然不是麦兜系列第一次求变,在过去几年,麦兜的改变是历经了阵痛——至少在我看来,前两部挂着麦兜头衔的电影都是不成样子。
因而,到《麦兜当当伴我心》,导演索性改变了整体画风,线条简单、色泽清爽的麦家碧,造型奔放、色彩浓烈的杨学德,他们放在一起,导致这部麦兜的混搭感极其强烈。
故事方面,麦兜的屎尿趣味和吃喝拉撒内容,它们依然得到了保留,“急便便”更是从头串到了尾。
主角是校长,麦兜和麦太变成了配角。
片中还出现了一堆卑琐、多余的人——他们令一些观众大感不适,但显然,他们也为麦兜系列带来了新意。
“唔得就返顺德”(该话在国语版变成了“回老家”,效果全无),黄秋生配音的校长,一个字一个字地念道说话。
他有音乐梦想,同时还有各种兼职形象,挥汗如雨。
围绕叮叮当当的音乐梦想,片中出现了大量的配乐插曲,它们大多是由经典曲目改编成的俚俗小曲,填上了令人爆笑又不失优雅的歌词,像《Canon in D》、《降B大调即兴曲》、《土耳其进行曲》等等。
这般拿来主义其实挺港式做派,很对味。
从“风吹柳絮,茫茫难聚”到“当知欢乐如雨,来如潮散失似雾,难得是跌坠时可与”,从《春风亲吻我像蛋挞》到《你的扣肉》,抛开动画不说,《麦兜当当伴我心》更像一部通俗音乐剧,缺点毛病有如去年的《钢的琴》。
同是靠音乐来煽情,与早先某网络短片的刻意卖弄不同,麦兜是以自嘲的姿态去面对现实,世界就是这样子——就像结尾来的那段总结陈词(早先几部麦兜也是如此做法),所谓感动,还不是一泡屎尿,直上直下。
相比内地的低龄动画,一直都觉得,麦兜系列真不是拍给孩子看的,而是留给一帮大人。
像剪脚甲、吃香蕉等细节,小孩子恐怕难解其恶趣味。
这次麦兜不仅展示了香港的全景,从港岛到九龙,绕了一大圈,同时还有前面提到的众多小人物。
然后令我惊诧的是麦兜还跑了深圳(遥望香港一水之隔)、上海、澳门(意味深长的Macau之死),甚至在结尾,观众还可以看到红瓦绿树的鼓浪屿。
理想和梦想都抵挡不住现实的残酷,但不变的歌声响彻香江,抵达了内地。
就像大M开溜后的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叉烧。
在我看来,这集麦兜之所以出色,原因在于内容的碰撞与融合。
正如麦兜形象是借一头猪来说草根港人,香港又是中西文化的交汇之地。
此番又是两种画风的融合,对这个求变求新的港产动画系列来说,它努力适应内地的规则,同时尝试着保留香港元素……冷笑话少了,音乐多了,《麦兜当当伴我心》给人留下的就是这么一印象。
无论如何,麦兜都不能失去自我,哪怕兜完一圈,它还是根在香港,对这片土地和形色人物充满着感情。
【新京报】
不怕被笑话,《麥兜‧噹噹伴我心》是我第一次到电影院看的电影。
正午时分,偌大的电影院只有稀疏不到十个人,反倒觉得气氛极好。
电影刚开始,便和同桌讨论:画风不像香港制作的啊,是不是内地的?
套用一句话“春田花花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在一片绿皮肤紫嘴唇的路人里显得很不搭,就像喝着咖啡吃煎饼果子。
” 还有建筑,完全看不到香港建筑的神韵,是我眼神不大好?
后来回来搜了搜杨学德,看到他的作品,大概可以明白了,又或许这种“骑呢”才能冲击出导演想要的效果,有loser的美?
小清新的春田花花幼稚园小朋友和在被社会搅浑的颜色的成人对比?
放大讽刺内地人的贪婪、急躁而将香港从“人情味”变成“人钱味”(从麥兜和伙伴们到深圳“张嘴”所见、春田花花合唱团后来加入的几个模样古怪的小朋友略见一斑)?
再来,作为大多数听得懂粤语的广东人之一,原来我在听到冷幽默的对白和令人忍俊不禁的歌词不淡定的狂笑的同时,心中对翻译成普通话的字幕冷笑着嗤之以鼻,丝毫没有将粤语的精髓翻译出来,笑点丢了不止一半,翻译粗糙没有灵魂,我是多庆幸自己能听得懂粤语当然,《麥兜‧噹噹伴我心》除了没有期待中的小清新(可能麦兜总是要长大的),还是让我相当有“急便便”的感觉的。
校长话,得就得,唔得就返顺德。
女立法委员听到小朋友们的合唱,褪去冷漠,忘了一心为选举拉票,大概每一个成人总有让她的心灵变得柔软的东西,或许是逝去的青春,或许是儿时五彩斑斓的梦想,又或许是其他很细微东西。
收高利贷的小混混、卖猪肉的中年男人、浮夸的推销男、监狱歌王·····从春田花花毕业只是这些人,他们不是社会精英,不能开宇宙飞船上天,可音乐让他们保有那么一些的天真光彩,让他们的形象也仿佛不那么“骑呢”猥琐,我们又何尝每个人都是从所谓的名牌幼稚园毕业的呢?
受尽亲朋好友闲话的新人,因为春田花花合唱队的歌声,所有闲言碎语戛然而止,有了只是感动和神圣的婚礼。
miss chan的爱情好像败给了自由,可那个男人最后好像还是对她一笑。
校长在一个孤独的小孩的内心播下音乐的种子,据说那个小孩最后成为了有名的男中音。
“你地好乖,是校长无用”,正中泪点,就是这个光头校长,被那个所谓经纪人骗光演出费时,他也提不起恨。
和名牌幼稚园的学生比赛,人家人手一部ipad,麦兜和伙伴们仅靠歌声让华仔有了“急便便”的感觉,让在娱乐圈飘浮已久的人,内心也有了一丝丝柔软。
春田花花幼稚园终于脱掉搬迁的命运,变成豪宅,可是,麦兜总要长大。
只是但愿,但愿麦兜的心能像那颗咬了一个学期也咬不开的糖炒栗子一样,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被世俗和嘈杂的现实刮伤他那颗善良柔软的心,永远都不要失去“急便便”的敏感。
看到评论说,歌声撑起了这部片子。
就把它当做音乐剧看吧,清脆似是不谙世事的童声,却隐约听到些许沉重,这就是成长。
永远相信,音乐,是有生命的,也能让人发现生命。
校长话,得就得,唔得就返顺德。
奋力一搏,就算失败,也总会找到一条有光的路。
剧场版的麦兜大概让在物质社会中横冲直撞而伤痕累累,却依然不肯向现实屈服、不愿对梦想say no的人找到那么一些共鸣。
在最纯真时遇到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歌,但愿我们永不相忘,让我永远有“急便便”的感觉,任性地守着那丁点单纯的美好。
“这是个七彩的世界,这是个晦暗的世界;这是个轻松的世界,这是个硬实的世界。
正因为这样,当我们长大,当我们开心、伤心;当我们希望、失望,我们庆幸心里肠里,总有首歌在窜来窜去,撑着撑着,让硬邦邦的,不至于硬进心肠;让软弱,不至倒塌不起。
直到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懂得,感谢小时候这位傻乎乎的校长,是他送给我们,生命里一份最珍贵的礼物。
谢谢您,校长。
Thank you very much。
” 个人拙见,不喜勿喷,欢迎讨论。
这是个七彩的世界,这是个晦暗的世界,这是个轻松的世界,这是个硬实的世界正因为这样 到我们长大当我们开心 伤心当我们希望 失望我们庆幸心里肠里总有首歌在窜来窜去 撑着撑着...让硬邦邦的,不至硬进心肠让软弱,不至倒塌不起--人在风里 风要去哪里谜一样的浮世 每一步都未知忐忑的心 遥远的天空里呼唤着那首 未知的歌曲人在风里 风要去哪里一路在祈祷 一路继续前进眼前的道路 你通向哪里失散的我们 会不会再相聚 ---万般不舍,只言再见,你愿走远,笑掩孤单,逐光芒,未遇见,我以奔跑忘不安荒野之上 孤军奋战 以梦为马 以汗为泉回头望 路已黯 人在旅途洒泪时泪满面 因为失去而想念 泪已干 感心流交换终有一日转弯遇见 沉默一笑抵千言 -如果你是朝露,我愿是那小草如果你是那片云,我愿是那小雨终日与你相偎依 于是我将知道当我伴着你 守着你时会是多么绮丽如果你是大海 我愿是那沙滩如果你是那阵烟 我愿是那清风永远与你缠绵 于是我将知道当我伴着你 守着你时会是多么甜蜜乘着这歌声的翅膀爱人请随我前往去到那恒河的边上世间最美的地方那绽放着红花的庭院被安详的月光渲染玉莲花在安静的等待他心爱的姑娘到来紫罗兰微笑的轻语仰望着那满天星辰玫瑰花悄悄地倾诉她芬芳的童话那轻柔而愉悦的羚羊停下来细心倾听远方的圣河不变的圣洁的波涛涌动我要和你平躺在椰林的树荫下面品尝着爱情和宁静坠入这神圣的梦
张正中,普通香港人氏,年仅5岁,现在香港一家普通幼儿园读书。
剧组花了两年时间,在香港各家幼儿园逐间逐间地找,“导演对麦兜声音的要求,要沙沙的、低沉点、有爱心、没自信;但又不能太低沉,要听起来很小、给人温馨的感觉。
最终,一个在妈妈陪伴下带来的、名叫张正中的孩子最获大家认可,“真是一个长得挺可爱的小朋友。
特别打动大家的一点是,他和妈妈说话时,声音更温柔。
“
有人说,只要在每一句话的最后都加上“世间的事大多如此”,顿时就会变得很哲学。
那麦兜大抵是这世界上最哲学的猪。
虽然他总是若无其事地说着一碗鱼丸粗面,或是一块猪腩肉,而我们却忽然狠狠地觉得世间的事大多如此。
麦兜一部部在出,我们一部部的看。
看着麦兜饶有兴致的学习抢包山,听着他说出要当校长收齐学费就去吃火锅的理想,我们一路笑着,然后笑着笑着就哭了。
《麦兜当当伴我心》,依然的认真执着的麦兜,依然的嘴硬心软的麦太,依然的爱学生爱火锅的校长,依然的由尘埃里盛开来的自嘲与自得其乐,像是这个城市那些渺小的窗户里透出的黯淡灯光,有些心酸却也有着最生动的温暖。
《麦兜当当伴我心》一开始便有种淡淡的忧伤在,春田花花幼稚园缺乏资金难以为继,校长只好去做保安、卖路边摊,艰难维持却还是每况愈下。
但虽然经济一差再差,牛奶越来越淡,校长的理想与坚韧却成为吊诡的现世里最美好温情的支撑。
于是麦兜、阿may和另外几个小朋友组成了春田花花合唱团,一路从大卖场,婚礼,唱到刘德华的演唱会,其中密集地充斥着麦兜系列一贯的很深邃的冷笑点。
于是我们看着校长一个人开着小面包校车,一个人扛着钢琴带着小朋友们到处走穴演出,听着春田花花合唱团一路唱到获得金曲奖。
听着同学们清澈无邪的歌声,听着麦兜说“陈老师走了,她的那碗椰奶西米露被我吃了,我很开心”,我们放肆地笑啊笑,这个世界总是再坏还是让人有开怀的时候。
最简单的美好星星点点散落在心里,融化成灿烂的光亮。
但看着大家一直努力努力,春田花花幼稚园却依然没有起死回生,最后还是倒闭。
春田花花幼稚园的同学们长大了,他们在卖报纸,在饭店做招待,在成为这个量化的世界里最平凡最被忽略的一群人。
但当他们说出:“这个世界有时候硬邦邦的,有时候软塌塌的。
当我们开心、伤心,当我们希望、失望,我们庆幸心里总唱着一首歌,让硬邦邦的世界不至硬进心里,让软弱的心不至倒塌不起。
”的时候,我们笑着笑着就哭了。
很难有一部动画片可以传达那么悲怆的情感,就像很多人听到多拉A梦的结局会痛哭一样,有些美梦我们多希望可以一直不要醒来。
但如果非要醒,我们也希望一直记得梦境最柔软的样子。
这世界并没有那么多的许三多,“不抛弃、不放弃”到头来很多只是沦为对自己的交代。
当恒生指数狂跌数万点,当豪华到里面可以开小巴的宅邸没法再住的时候,那些最质朴的坚持和微弱的理想反而是支撑我们一路前行的能量。
这是一部充满赤子情怀的电影,但也隐藏着很多残酷的小细节。
当看到麦兜们坐飞机去巡演,名校的同学们抱着ipad表情冷漠,而身为草根的春田花花的小朋友们一脸紧张又专注的纯真神情时,我们多希望时间就这么停下来,麦兜们永远不要长大。
这个城市里有那么多华丽的楼宇在发出光亮,却容不下一间小小的幼稚园,容不下一个平凡校长小小的理想。
麦兜们就在这个有着美好心灵的不美好世界里学习着长大,学习着忧伤。
最后,电影院的灯亮了,麦兜还是要长大的,而我们一路无奈,一路改变,也终于才知道长大并不残酷,没有纯真过才残酷。
在混沌的现实里坚守着哪怕少少的单纯美好,才是生命里最任性也是最重要的事情。
第一次認識麥兜的時候,那個《麥兜的故事》對我來說就只是個故事,一個有著“魚丸粗麵”這樣能讓我笑上好久的梗的故事。
然後是完全沒有看懂的《菠蘿油王子》,哭的稀裡嘩啦的《麥兜響噹噹》,最後是這部笑著哭的《麥兜當當伴我心》。
從來都不認為麥兜是適合小朋友看的動畫,他看似簡單,但很犀利,是那種,簡單又直接的犀利。
剛剛才發現,距離麥兜第一次登上銀幕,已有十一年光景。
常說,麥兜代表的,是最最普通的香港市民,生活在舊舊的街道,穿梭于遮天蔽日的高樓和一個接一個的招牌間的最平凡的小市民。
其實,若說他代表的是所有生活在城市里的小老百姓,又何嘗不可。
隨著年歲一天天長大,我們在各個熟悉或陌生的城市中拼著,熬著,或揚眉吐氣,或狼狽不堪,過著各種各樣年幼時從來沒有想過的生活。
那麼你還記得嗎?
小時候老師教的那首很好聽的歌?
還有常和你拉手上廁所、你每天回家都會跟媽媽提起的那個小朋友,他/她在哪裡?
過的好嗎?
看電影的時候,從校長那句“你們都很乖,是校長沒用”開始,眼淚就一直掉。
直到最後,看著麥兜和他的朋友們都長大了,有的送報紙,有的做前臺,有的給人泊車……在社會的各個角落努力生活,我有點泣不成聲。
突然有點想念起自己的童年時光,那位我早已不記得模樣的老師,和她常說我們常笑的那句“掃帚不到,灰塵照樣不會自己跑掉。
”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當上特首,成為首富,登上火星,然後每年給母校捐錢,在母校的校友名冊上名留青史。
當年和你手拉手唱歌的他們,包括你自己,也許只是這世上再普通不過的一小顆塵埃,然而卻是陪你度過美麗童年的珍貴寶藏,並且大家也都記得,當年的那位很溫柔的老師,曾經教給你最簡單的做人的道理,如果有機會,也想對他/她說聲"THANK YOU VERY MUCH"。
也許,幼年時的記憶最不容易被保存,但總有一些東西,潛移默化的改變了最初的你,成就了現在的你。
就像電影中說的,“這個世界有時候硬邦邦的,有時候軟塌塌的,當我們開心、傷心,當我們希望、失望,我們慶倖心裡總唱著一首歌,讓硬邦邦的世界不至硬進心裡,讓軟弱的心不至倒塌不起。
”
有一回坐香港的东铁线从九龙塘回太和,看着沿途的片片绿荫突然觉得自己似乎回到了上个世纪的香港;好像只要盯着窗外的景色够久,准能发现把头发吹得蓬蓬穿着像是旧时钟楚红的少女。
香港走得很快,但这几年依旧赶不上大陆的节奏;曾经被港人颐指甚至微微鄙视的大陆人,如今纷纷在香港购置豪宅站上山头霸山为王,这想必让许多老港心里不是滋味。
因为心里明白那些在港购置豪宅的人多为投机腐败分子,于是看到港人的醋意竟产生一种独特的共鸣。
或许这便是屌丝的人生,只能活得像一个糖炒栗子,任由掌铲者左右翻炒,不得不让自己变得更坚硬。
谢立文念旧,也不善交谈,只好在笔下构建一座童年城堡,企图对抗时间,留住旧日美好。
“麦兜麦唛”系列的书籍和电影,是一座永远不会消失的乐园,也是一段永远不会老去的童话。
它属于新生的小孩,也属于旧时经历美好故事的成年人。
幸得谢立文的天真秉性,才能将笔下的各个角色都绘制得惟妙惟肖:小猪麦兜麦唛、河马阿may、还有乌龟阿辉、鸭子菇时和小猫得巴。
它们常常很百变,在有些故事里是小动物,有一些故事里又是一堆一直长不大的幼儿园小朋友。
阿辉在电影《麦兜和菠萝油王子》里饰演一个披萨,最后因为麦兜饿了,他便把自己切下一块,给麦兜充饥。
看到令人好笑又心碎。
文化的交汇、冲突和融合一直是麦兜系列电影的主题核心,也是香港文化“人情味”的体现。
先说冲突部分:比起上一部《麦兜响当当》里凸显出来对于大陆市场的刻意谄媚讨好,这一部电影里,作者可谓是来了一次大翻盘;在电影中塑造的大陆人被放大无知、贪婪、急躁甚至丑陋的形象。
这样的人设或许不太客观,但恰好又体现了谢立文的傲娇心态——若不是大陆人“为非作歹”,香港也不会从旧时的“人情味”变成现时的“人钱味”。
这种映射在电影中多处体现,比如春田花花合唱团扩招后的阵容,多了两个看起来很丑且不是动物外形的小孩,显得与麦兜的一班老友格格不入,甚是刺眼。
但所有的融合都是从冲突开始的,广东这一个省份,拥有三种截然不同的文化。
而香港文化,正是由广东岭南文化里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交汇起源,再融合世界各民族文化形成今日局面。
若要说到电影中交汇和融合的部分,幼儿园校长便是一个典型例子。
如果说麦兜系列电影的前面四部,是讲述麦兜的故事;那么这一集《麦兜当当伴我心》,主角当之无愧是那个祖籍顺德的幼儿园校长(国语版中他是山东籍)。
从第一集中兼职“木有鱼丸 木有粗面”的小饭馆老板、第二集客串医生到这一集中的音乐启蒙家,他的每一次登场都让人眼前一亮。
他是老一辈的化身,纵使古旧过时又好笑,却给予人极大的安全感和归属认知;仿佛是儿时幻想中的避风港,纵使外面风大雨大,有了他我们便足以心安。
当然,香港文化中的无厘头和笑点低是众所皆知;这部戏几乎依旧是没有剧情可言,甚至可以说剧情是无厘头的。
在原著《尿水遥遥》里,阿may与人分享橙和心事,一粒橙一个心事,最后心事都还未讲完橙却分完了;在《宁静声音》里,麦唛的校服在冬天的课间操后总是会和同学的校服弄错,所以有时候她出门的时候明明穿的是加大码,回家后却变成了迷你码。
当然,除了奇怪的笑点,平凡却真实仍旧是它的最大卖点:麦唛与家人去茶楼饮早茶;麦兜用童子手帮妈妈抽六合彩;麦兜和妈妈一起去买墓地以及电影中Miss chen的超短期恋爱......这一切生活中的真切,像《天水围的日与夜》一样悄悄透露着一丝真实生活中不易察觉的感动。
麦兜也在与时俱进,旧时的茶楼消失了,除了7仔,周街都是房产租售信息;搭乘东铁线便可直达罗湖,所以合唱团的第一次亮相都还得益于大陆房产商——看,这便是香港普通市民的纠结心理,一方面他们憎恶大陆人炒高了香港的地价,一方面又不得不依存大陆人创造房地产经济来刺激持久低迷的国际市场;这是一个走不出去的死结,让香港这个城市在恶性循环中越陷越深。
谢立文怀念旧时香港点滴,正如我怀念旧时香港的头发蓬蓬:那个时候的张艾嘉在《最佳拍档》中演一个女强人,趾高气扬且不肯服输,仿佛整个世界都是她的,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然而再傲气也敌不过时间,她终究还是老了,沉静下来,在观音山里化作无痕白云。
正如当时黄金时代的香港电影,哪想到有一天要靠大陆投资人来合拍维持?
时间,终究是人世间的最大杀手。
但愿身为糖炒栗子的我们,在时间的长河里只被咬掉了坚硬的外壳,而那颗善良、酥软又饱满的心永远不会被吃掉。
立意是有的,别的就没有了。
制作得太粗糙了全片只有麦兜母子和校长能看 童声歌唱算是泪点之源
小猪很可爱。以后别拍了。
實在受不了這次的畵風。實在受不了如音樂劇般的形式。
人设丑的还不如一只猪
无力吐槽。。。爷明明火眼晶晶,肿么没看出那传说中的香港草根精神,只剩下旁边某弱智小朋友以超低的笑点迸发出频频大笑,而我只有满脸黑线。算是缺乏童趣咩?
简直无法直视 除了麦兜他们几个 其他都画得什么玩意啊 内容也各种无力 如果不是在电影院听着其他人傻笑 一个人看有谁会笑啊? 当年看麦兜我一个人傻笑得被爸妈骂啊 。。。。 总之 无法直视!
看的国语版,老实说,太差了,非常失望。三星全是感情分。
麦兜之外那些路人都是成人的cult动画了是么!吓不吓人!可是歌真的好听。3.5星
是我跟不上豆瓣的步伐,还是豆瓣也有五毛了。
麦兜永远都是这个样子
第一部让我如此喜欢的「一言不合就开唱」的电影。麦兜好可爱哦。成年麦兜的独白很好的升华了电影主题。从一部给孩子看的动画变成老少皆宜的动画电影。配乐尤其精彩,每一首都超好听的。
看着这分数我诧异了,这看的不是同个次元的电影吧。实在是受不了这部。
麦兜版《放牛班的春天》
没有前几部好看,应该说,只拍给小朋友看的,符合他们的理解水平。
坚忍力量梦想温情,歌曲最能打动人心。
三星半。本来看到倒数第10分钟的时候就觉得给两颗半星,可是最后的最后两滴眼泪就默默地大颗低下来,并不是死了才要很感动的哦@叶小钦
眼泪打转了。
有点意思。。
麦兜的故事总是告诉我们,即使再困难也不要对生活失去信心。看到最后居然有想哭的冲动,是否应该庆幸在这硬邦邦的世界上,还有软塌塌的内心。对童声合唱完全没有抵抗力。校长!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