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转场做的很自然,变虚的镜头和配乐,相似的纹理切换,保留了黑白的这种简洁性。
2.回廊的光影很美,很冷峻。
构图太好了。
3.转场干脆利落,极致的简洁,舞台剧一样的光效,人物独白。
人物在巨大的建筑里,有种奇观效应。
4.最后的乌鸦飞过麦田神来之笔,悲怆轮回般氛围的营造给我震撼住了。
所有人的欲望,挣扎,不甘全都是在命运的手掌中掌控着。
科恩嫂人很有意思,在问答环节讲述了自己14岁的时候在学校演过Macbeth,而之后多年试镜失败,直到64岁终于演了自己的麦克白夫人。
科恩相比来说比较严肃,两人在一起真的是性格互补的感觉。
电影因为莎士比亚式的台词有些晦涩难懂,但黑白画面和有些魔幻感觉的3D场景设计又超越了戏剧传统的形式,形成了一种区别于戏剧文本的抽象感和想象空间。
将电影形式和传统戏剧舞台相结合,总体还不错。
何为命运,如果回归现实,没有女巫,如何发现自己的命运,或者寻找自己要成为的那个人,是各种各样的测试 还是读过的书、遇见的人、走过的路。
如果过往决定命运注定是悲剧or喜剧,那是否还要反抗?
(一)女巫【麦克白的命运本身就是悲剧,还是因为相信命运造就了悲剧。
】第一次出现麦克白和班柯击退挪威军队,归来途中遇见女巫,她们依次称呼麦克白为“葛莱密斯爵士”、“考特爵士”、“未来的君王”。
因为班柯的好奇,女巫告诉他“他虽比麦克白低微,但地位居于麦克白之上;虽没有麦克白幸运,但却比他幸福;虽然不是君王,但他的子孙会世代称王。
”
随着麦克白从葛莱密斯爵士成为考特爵士,女巫的预言成真了,未来命运轨迹昭示着他可以坐拥苏格兰成为国王,但却无法传给自己的儿子,短暂的权利最终还是燃起麦克白心中的欲望,在麦克白夫人的怂恿下,杀死国王,女巫的预言成真了,但这只是一部分,短暂的欢愉背后更多的是嫉妒和惶恐。
麦克白杀死国王后就进入了命运的轨迹,从此之后不再犹豫不决不再妇人之仁,他变得残忍,也变得惶恐,因为即使刺杀班柯和他儿子,但班柯儿子依旧逃走,死去的班柯化身想象中的鬼魂,折麽麦克白的灵魂,有些疯癫了。
他决定再去找女巫。
第二次出现女巫又告诉他三个预言:1、留心麦克德夫。
2、没有一个妇人生下的人可以伤害他。
3、他永远不会被打败,除非有一天勃南的树林会向邓锡南高山移动。
因为新的预言,他突袭麦克德夫的城堡,杀死他的妻儿和仆人,逃到英格兰的麦克德夫和太子马尔德汇合,家人死去激怒了麦克德夫,最后他因为不是足月刨腹生的,就杀死了麦克白。
至于树林移动,是因为士兵利用树枝隐蔽。
最后死亡时,女巫第三次出现。
(二)如果【如果有如果,命运是否还是命运】 第一次预言:成为考特爵士是因为战争胜利,忠心耿耿,如果麦克白继续坚持下去,而不是被权利诱惑,采取谋逆,他的快乐是否会多一些,命运又能否让他成为国王。
第二次预言:残忍的杀害麦克德夫一家,并且坚信自己不败。
有点可悲,麦克白只是选择性的相信他想相信的预言,况且他还忽略了其中的逻辑关系,过于自信。
如果预言都可以相信,那他势必无法杀死班柯的儿子,无法永远当国王。
故事的前半部分他在反抗自己相信命运,后半部分在反抗命运相信权利,果然至高无上的金钱和地位可以让人反抗一切,牺牲一切,包括他人的生命和自己的良知。
老婆劝他杀国王,他有点怂
老婆死了,他麻木,“人迟早总要死的”(三)麦克白夫人 剧情的推动者,如果了一堆如果,才发现夫人是核心。
有野心,镇静,又美丽。
麦克白对于仁慈勤政的皇帝下不去手,但麦克白夫人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帮助丈夫实现命运的安排,不断逼迫和诱惑麦克白实施刺杀,并且最后在麦克白杀人后“呆了”,也是麦克白夫人善后,这个可怕的女人hhhhh
有幸能够在上学期间课程项目组组织观看了这部电影,所以在这里打卡在爱丁堡的第一次免费IMAX超前点播观影体验。
CINEWORLD裸眼3D体验真的一本满足在莎士比亚的《麦克白》的故事中,勇敢的苏格兰将军麦克白从三女巫那里得到预言,称他某日会成为苏格兰国王。
出于野心和妻子的怂恿,麦克白暗杀了国王邓肯,自立为王。
在自责与幻想的折磨下,他很快堕落成为一名暴君,不得不通过持续的狠手来保护自己,打压敌意与猜忌。
大屠杀与内战使得麦克白与他的夫人变得自大、疯狂,直至最后二人灭亡(来自维基百科) 个人认为电影最大的亮点是完美地将舞台剧融合进了电影的风格中。
黑白摄影凸显陈旧与苍凉、转场细节令人赞叹、光影配合折射人物心理、乌鸦女巫的造型令人惊艳…当然,将舞台剧搬上银幕,两种艺术形式的火花便碰撞出来。
首先是台词,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虽然在电影院没有字幕根本听不懂),(但是丝毫不影响其)台词经典而恢弘,尤其是屏幕上巨大的“TOMORROW”彰显那“虚无主义者的独白:明天,明天,再一个明天…” (来自维基百科)如此,黑白的影像更加凸显了麦克白灵魂的虚无;其次是表演,作为观众能够比在观看舞台剧时观察到更多演员的面部细节、欣赏到更多电影特效;舞台布景方面也尤为精彩,演员穿着古代服装但是许多场景却似乎来到了现代,工整的几何构图和场景铺陈令人赏心悦目;最后,也是最大的亮点,即这部电影类似京剧一样,仅用三两人的冲突和对话便给予观众一场战争的体验和压迫感,表现手法真实不造作,观众透过有限的空间和角色却能够感受到战争的磅礴和屠杀的残酷。
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一方面(据说)是科恩兄弟和A24制片的特长(用小表演来展现大场面),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舞台剧和电影结合的魅力:1.将戏剧背景的设计通过电脑技术更进一步提升,为观众呈现出更好的视觉效果;2.保留戏剧对白的文学性,让观众通过电影细节更深切地体悟文学;3.将戏剧的时空局限性与跨越性融入电影,在无限的电影里体验有限的戏剧带来的无限想象力…非常美妙的体验。
(发表于《陀螺电影》)从奥逊威尔斯到黑泽明,从波兰斯基再到几年前的贾斯汀·库泽尔,莎士比亚的这出“提到名字就会引来厄运”的苏格兰话剧一直饱受世界各大名导的青睐,被多番搬上银幕。
可是,至今为止,似乎还没有任何导演能够完全征服这个故事。
就连黑泽明都得另辟蹊径,完全地改动故事的时代背景和剔除莎翁原著诗性的话语,才能把这出被排演了几个世纪的经典烙上自己的印记。
而乔尔·科恩的这次改编,则古典和先锋性兼备。
这部电影是他离开了兄弟伊森之后的一次单飞,不过这并不代表着这是一次孤立无援的创作。
乔尔还是和一位伟大的天才艺术家共同创作着。
《麦克白的悲剧》是一部100%的科恩电影,但与此同时,他也是一部100%的莎士比亚作品。
《麦克白》讲述了忠诚勇敢的苏格兰将军麦克白在一场胜仗后遇见了三个神秘的女巫。
她们寓言麦克白很快就会取代现有的苏格兰国王,自己登上王座。
麦克白不信女巫的话,但是权利的诱惑始终在他的心头挥之不去地盘旋。
在妻子的诱导下,麦克白终于觉得实现女巫的寓言,在庆功宴的夜晚刺杀了醉酒的国王,取而代之。
当上国王后,麦克白因为女巫的预言变得疑神疑鬼,易怒暴躁。
被他杀死的昔日旧友的鬼魂也开始纠缠着他,让他不得安宁。
时日不长,麦克白就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暴君,麦克白夫人也因谋杀的阴影陷入癫狂,神智不清。
最后,国王的儿子带着亲信旧部从英格兰借兵杀来,杀死了麦克白,夺回了王位。
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充满了对人性贪婪丑恶的深入刻画。
对于麦克白和其夫人深陷人性黑暗面,走向自我毁灭的精湛描写,让这部话剧成了一个文学经典,麦克白也成了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象征性人物,几百年来被无数名角扮演。
苍凉而邪恶,是科恩电影常见的基调;自毁的悲剧主角,也在科恩作品中屡见不鲜。
从《缺席的人》到《老无所依》,甚至到黑色喜剧《冰血暴》,这一个个虚无的谋杀者中都能看出麦克白的影子。
《麦克白的悲剧》不是科恩第一次改编文学经典了。
乔尔和伊森之前已经将《奥德赛》改编成了一部颇具自己个人风格的荒诞美国南方神经喜剧(《逃狱三王》)。
可是这一次,科恩放弃了炫耀自己在剧作和台词方面的强项,反而极大程度地保留了莎翁原著的情节和语言。
这一次,科恩的全部精力都花在了对视听语言的构建上。
科恩的上部电影《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是他第一次尝试从胶片摄影转移到电子摄影,而从最后的成片,观众也能看出视觉效果上的些许生涩——有些镜头背景的绿幕过于明显,而另外一些镜头调色则显得过于平庸和偏白。
这次,有了莎翁扎实雄厚的文字作为基石,科恩可以全神贯注地调教和掌控电子摄影。
最后呈现的结果,也是令人瞠目结舌的:迷雾中朦胧的憧憧人影;极度特写下如雕塑般深邃,却又有些扭曲的面孔;20年代表现主义式的几何构图;黑白冲突对立明显的光影...如果说从文本上,科恩是站在莎氏的肩膀上的话;视觉上,《麦克白的悲剧》则是对奥逊威尔斯的一次招魂。
如果有时间和能力细细拉片的话,你甚至可以找出,这个尖锐的高塔是似乎是来自威尔斯的《奥赛罗》;这个倾斜的木屋仿佛是出自《午夜钟声》;投射到人脸上的一道道如锁链般的阴影则让人想起《审判》...这并不是说科恩的新作只是单纯对名家的一次模仿。
尽管不是自己的文本,导演本人的作者印记在各种细节和对原著的改动中清晰可见。
比如,原著中著名的女巫三姐妹,在影片中由一个演员饰演。
一开场,皱纹深邃面目狰狞的女巫扭曲着自己的身体,蹲坐在沙漠之中。
原文三姐妹来回的盘算和谋划从演员一人口中说出,声音忽高忽低,表情风云变幻。
邪恶神秘的三女巫在科恩的镜头下,成了一个喃喃自语的精神分裂患者。
对畸形异类和癫狂人物的偏爱一直是科恩的特色,莎士比亚的女巫也被重构成了科恩的小丑。
表演风格上,科恩也延续着自己一贯的风格。
虽然麦克白的别称就是“苏格兰戏剧”,但科恩并没有要求主演们试图模仿苏格兰口音,而是保持自己的原本口音。
因此,苏格兰将军(丹泽尔·华盛顿饰演)和其夫人(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饰演)都操着一口现代的美国口音。
不符史实的口音并不会让观众出戏,反而可以产生一种布莱希特式的离间效应,强调了影片本身的舞台性和戏剧性。
当莎翁的文本不再以观众熟悉的英式抑扬顿挫的发音被念出,而是被华盛顿附以流畅而粘稠的美式黑人口音,这种对文本节奏和侧重的重组仿佛也赋予了文本新的内涵和引意。
在华盛顿的演绎下,麦克白不再是以往的野心勃勃却备受良心拷问,挣扎在道德和欲望之间的反英雄;而是在军旅生涯之间耗尽一生,年迈之时终于下定决心去夺取权利的悲剧人物。
在一场很能彰显科恩风格的戏里,由黑人演员饰演的麦克德夫之子问母亲,自己流亡的父亲是否是个叛徒。
这场戏的语言风格在黑人口语和莎士比亚的诗词之间来回切换,在体现了科恩式荒诞的黑色幽默的同时,其语言的现代性和亲切感也迅速拉近了观众和这两个边缘角色的距离,让他们不久之后宿命性的灭亡更加悲壮沉重。
每次莎士比亚被重新改编,创作者都会试图赋予其新的时代性和政治性。
比如,在特朗普执政期间,内外百老汇就上演了无数映射特朗普的莎剧改编——特朗普可以是麦克白,也可以是李尔王。
但是,科恩却没有这么做。
他的视角和手法是极度古典的,如果不认识这些演员,你完全可以以为这是一部和奥逊威尔斯同期的电影,毕竟充斥着全片的表现主义光影和构图比起2021年,更像是1941年的产物(当然,电子摄影偶尔还是会“露怯”,比起胶片的颗粒感显得过于光滑)。
但是正是这种古典,让本片有了一种超越了时代的普世性。
《麦克白的悲剧》和莎士比亚的原著一样,尽管有着极其精确的时代背景,却是一部跨越了时代的艺术作品。
莎翁的文字至今仍保持着隽永的诗意,科恩的影像也会如此。
春节档开启的前一天,在家看了一部莎翁戏先对冲一下,本以为以丹泽尔•华盛顿这样一位黑人影帝和科恩嫂这样的美国影后来主演莎翁戏多多少少会有点不适,没想到观影体验依然小有震撼,我想这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见仁见智的黑白画面,近年来越来越多人批评某些独立电影人对于黑白影像的滥用,只为凸现一种质感,而无具体的艺术构思的支撑,但个人觉得这部《麦克白的悲剧》中的黑白画面与莎翁古典的台词和演员的表演很搭,再加上精心设计的构图,最后呈现出的整体审美价值相当不俗。
另一方面也是演员出色的表演,其实丹泽尔•华盛顿多年来在表演中的一些小动作在这部戏中依然会出现,但这不妨碍他用他的美式发音将莎翁的台词念得抑扬顿挫,仿佛神谕,而科恩嫂棱角分明的面容更将麦克白夫人的野心和欲望都演绎得锋芒毕露,过目不忘,还有女巫的呈现更是邪异鬼魅,令人印象深刻。
唯一略显遗憾的地方,也是很多莎翁戏的通病,就是电影主创们似乎都不敢对莎翁戏“动刀子”。
个人有一个浅薄的认识,莎翁作品的魅力主要是其华丽的台词,并不是故事层面的设计,尤其《麦克白》这种本身留白就相对多一点的作品,完全可以在剧情上多一些自己的、更现代的设计。
这让我想起央视版的《三国演义》,与后来的新《三国》相比,很多人以为央视版本的成功是对原著小说的照本宣科,没有自作聪明的蹩脚改编,但其实央视版中也有不少导演和编剧自己的原创桥段,戏剧效果都相当不错,比如大家最熟悉“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
《麦克白》原著本身,就是一部非常完美的戏剧(废话,不然怎么能被称作“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不同时代对其的解读也足够多,而且相当多的解读是极具“创意”的。
曾看过的比较好玩的解读是高中语文老师曾在课上提到,《麦克白》在某些时期被解读为昭示“封建君主必然灭亡”事实的戏剧,配合“打倒孔老二”,上演得不亦乐乎(坏了,“不亦乐乎”也是孔老二的话///)。
科恩版的《麦克白》从标题似乎就表明对原著的解读是宿命式的:你已经知道这是个悲剧,只需等待悲剧发生即可——这种解读方式很容易想到拉康对《失窃的信》的解读,三次看信对应三次女巫的显现,因为对拉康的阅读数量还不太够,暂时不展开...谈些好玩的:
“什么锅配什么盖”
这句话很有意思,“我们畏惧流言蜚语,但却不知道为何畏惧”——它似乎否定了流言蜚语对我们的伤害,但在当代,我们所目睹的网络暴力显然会造成一些无可挽回的情形(比如刘学州的死),这句话似乎在想要强调:流言蜚语真的能够伤害到我们本身吗?
说的具体一些,难道刘学州的死仅仅是因为网络暴力?
他所经受的来自父母的暴力,他所经受的来自体制的暴力,这些难道就没有为刘学州的死造成一点点的影响?
当然有!
那么他们呢?
与其说我们不知道为何畏惧,倒不如说不知道畏惧谁:真正畏惧的事物从来不会被揭开面纱,这就是语言的暴力之处。
切身体会也告诉我,完完全全的陌生人对我的情绪真的很难有多少影响,真正对我情绪有影响的是那些不太熟悉、却似乎有着关联的人,比较生动的例子就是朋友圈的那些人,他们的话真的很容易伤害到我(怎么变成吐苦水勒!
我就要说,发朋友圈的都是傻逼)——当然,前任对我情绪影响最大,换位思考就是,我的出现对前任的影响也难以忽视,所以,不联系最好!
在林中的对话很有意思,导演在“老旧的”剧本中注入了一些“新东西”,女权主义,当然没那么明显,而是以“男性也可以表露感情”来反映的,不过这句话同样蠢...“你可以不像个男人一样”,“你可以像个男人那样去感受”:语言的缺陷暴露无遗,这两处“男人”似乎是不同的,但又似乎完全一样,这会让男性观者很迷惑,我到底像哪样?
——如果观者会思考这个问题,那就太好了,虽然表现手法是有问题的,但引人思考就很好,而且,男人应该怎样,这无疑是一个比较前沿且热门的话题。
在此我试图回答这个问题:男人怎样都可以,没有应该一说,更进一步的,放弃男人这个身份,拥抱一些自由。
这张图也很乐,我不知道男主说出这句话时抱着什么样的心情...前后两句话是完完全全的反讽,更是对由黑人来扮演麦克白这个角色的巨大讽刺...我不明所以欣赏下这部电影的绝美画面罢,为数不多值得称道的
《麦克白的悲剧》。
作为今年冲奥热门片,真是令人大吃一惊的科恩,居然几乎没有对原著剧情和莎士比亚的台词进行什么修改。
这就造成了令我昏昏欲睡的局面,一方面确实也迟了,另一方面,毫无悬念的剧情推进激不起任何浪花。
当然,形式上的创意有很多惊喜。
黑白片,优秀的用光和场景。
尤其把舞台剧和电影两种形式如此紧密地结合起来,毕竟整部电影都是棚拍,也可以说就是在舞台剧的舞台上拍的。
丹泽尔华盛顿和麦克多蒙德的奥斯卡影帝影后组合是优秀的。
支撑我短暂驱赶睡意的,几乎都出自华盛顿的表演环节。
用力过猛?
或许有一点,但是《麦克白的悲剧》。
作为今年冲奥热门片,真是令人大吃一惊的科恩,居然几乎没有对原著剧情和莎士比亚的台词进行什么修改。
这就造成了令我昏昏欲睡的局面,一方面确实也迟了,另一方面,毫无悬念的剧情推进激不起任何浪花。
当然,形式上的创意有很多惊喜。
黑白片,优秀的用光和场景。
尤其把舞台剧和电影两种形式如此紧密地结合起来,毕竟整部电影都是棚拍,也可以说就是在舞台剧的舞台上拍的。
丹泽尔华盛顿和麦克多蒙德的奥斯卡影帝影后组合是优秀的。
支撑我短暂驱赶睡意的,几乎都出自华盛顿的表演环节。
用力过猛?
或许有一点,但是华盛顿令人想起《训练日》时那种不羁的风采。
实在好于预期。
以电影的手法来呈现戏剧,能够实现一些两者光靠自身都无法做到的、比较新颖的表达;猜测不喜欢这部片子的观众部分也许是不喜欢戏剧这种艺术形式本身。
对原著的裁切我觉得是很得当的,让片子本身的故事立住了,如果一味照搬就太寡淡。
两个比较大胆的尝试:第一当然是对万众期待的女巫三姐妹的塑造,相当现代而合适大银幕的处理;第二是赋予Ross这个原本相当平淡的角色全新的意义,这个是惊喜。
我想这个改动可以视作是一种将原作“庸俗化”、拉近与电影观众距离的办法,非贬义。
莎翁的原著很难不给人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用现在常在影评中看到一种说法就是”没有对所有角色作出交待“,那么对Ross的改动正是从某些方面填上观众们不自觉会期待的”交待“,其中就包括尤其重要的对女巫邪恶的出发点以及她们那消失的另一半预言的交待。
还有另一个不那么大胆的的改动也达到了同样目的,就是增加了麦克白夫人的戏份(主要是镜头语言),为她心态上的前后变化进行了不直接但绝对抓住观众眼球的说明。
这种意图从电影人的角度是无可指摘的,甚至是值得给好评的,因为他向观众立起了自己想说的故事。
我想导演是一位原著的”合格读者“——读,而且基于作品产生了自己的阐释。
这部片显然不是对原著的还原,也用不着去讨论它的超越还是落后;它是一个后代读者的认真理解,以及认真表现自己的理解。
带十四五岁的青少年们一起看,途中担忧甚至些许后悔,感到对他们而言这部片实在是沉闷了;但就像这部片超出预期,他们的反应也是超出预期的——坦言虽然感到中间部分多少无聊,但仍觉得很有意思,不吝打出89分的高分。
佳作共欣赏;两个月前我对普通青少年究竟能否读莎士比亚以及能否看得下去所谓“艺术片”一无所知,两个月后的今天终于长舒一口气:为没有浪费他们的时间。
两个月里,他们在课余时间阅读,他们跟我一起讨论,他们用自己不标准的普通话读那些拗口的念白,然后今天一口气看了这部电影,没睡着。
不管是莎士比亚还是其他任何好作品,都不是给什么精英或者知识分子打造的,我们共有着欣赏美和理解人类的能力。
不同成长环境形成不同的我们,可只要是一个人,首先就值得被打开一扇面向好作品的大门;门后面的世界会给每个人带来什么无人知晓,但这个权利应该被给到他们、给到我们每一个人手中。
男女主和女巫真是好演员。
女巫太棒了,女巫值一百颗星。
女巫是好演员被以超常的方式放在了超常的位置,光芒四射。
男女主是好演员吧,效果就呵呵。
除了这三位,其他的演员呢,就是你在一部莎剧里能遇到的各种平庸之辈和各种坏演员在这里都能找到,甚至某人一张嘴你就能对号入座:哦,原来他是这一种坏莎剧演员。。。
但是这部还是给我带来一些新的想法,所以还是开篇评论。
新想法来自麦克白夫妻的年龄。
男女主演员的年龄都65+了,如果是以前,我会把演员带入3、40岁的角色当中去,但这次看的时候,渐渐接受了如果麦克白夫妇真的是老人,会是什么心态呢?
这种体验大部分来自麦克白夫人的表演。
她第一次出场就非常成熟,成熟到消弭了其他麦克白夫人在得到消息时会有的激动,直接进入了一个决绝的状态,这让我很难把她当作一个三十多岁、内心充满激情和野心的角色来看。
而麦克白本人,一直看到杀班科,我都基本没看到他有什么弑君的欲望……就完全没欲望啊……而且就丹泽华盛顿这张正义的脸,没想到啊没想到,你这浓眉大眼的也叛变革命了……以前我对麦克白夫人的理解其实很肤浅,我总觉得麦克白夫人和麦克白两人,是渐行渐远的交叉线,也就是麦克白夫人始终陷在弑君的深渊里,不管后来麦克白的罪行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她始终在纠缠弑君这件事,并始终试图把麦克白的精神状况也解释为他承受不了弑君。
这次麦克白夫人的表演突然让我意识到,麦克白夫人始终都了解麦克白又做了什么,又做了什么,她看到一个被自己打开锁链的具象的暴力,一步步做了什么,而这些事,和做了这些事的暴力本身,是她不能控制的。
麦克白夫人梦游的时候,仿佛牵着一个小孩,这难道不是生死未卜的班科之子?
难道不是无辜被杀的麦克徳夫之子?
麦克白夫人既痛苦又痛悔又不甘痛悔,所以才紧紧抓着弑君这件事不放,因为只有这件事是她能控制的。
这一版的麦克白夫人令我更加悲伤。
麦克白的话,我比较喜欢他后半段的表演,前半段感觉就像被绑住了似的,你是在梦游吗……麦克白本人因为演员看上去并不像奔七的样子,所以老年麦克白的感觉其实一开始并不强烈,但是因为这种整体的表演风格和性冷淡的构图,让人产生一种没有什么欲望的麦克白骤然登上王位,不惜一切代价要紧紧抓住的印象,所谓少年怕得不到,老年怕失去。
两人的台词功力都很棒,所以经常会不知不觉沉入台词中,也不大计较表演风格这种事了。
然后我最喜欢的一个支线故事,马尔康试探麦克徳夫,又又又又被删掉了,躺平。
不过来说就这两位的话,删掉就删掉吧。
很喜欢乌鸦的运用。
黑白片不黑白片的,就那样吧。
拍不了就别拍。
年度最佳摄影 无法超越的黑泽明。
非常失望,新想法很少。
天真以为是现代版改编但不是…..再一次看莎剧文言文麦克白😨。各种布景建筑光影营造的氛围感一流,但除了女巫和Ross,其他演员都肉眼可见地努力又违和。在一群莎剧腔里冒出一个美式口语腔小朋友我笑出来了…
剧场中的摄影机,监视器外的眼睛。刺杀侍卫时的内心梦游的哀嚎
Why, are we rly gon rave abt somethin‘ Orson had already done so well 70 yrs ago? Acting's AWFUL😑WORST MACBETH EVER MADE
极简却绝佳的舞台布置,生硬却精准的文本言语,以及深情自如的表演,共同完美演绎了这出经典戏剧。在女巫的预言下踏上背叛和杀戮的道路,却终因偷得来的一切而恐惧和不安,当跟随欲望走上一条不归路,便无法熄灭这片黑暗之火。
莎翁的《麦克白》改编版本甚多,从话剧到歌剧再到电影,甚至背景移植到不同文化的版本,让人目不暇接。科恩的这个版本,以黑白十六毫米影片,用极简主义的布景设置,完全采用莎翁诗一般的语言对白,来呈现这一诗剧。科恩甚至让丹泽尔·华盛顿来演麦克白,让他的改编更具颠覆性。可惜,科恩的想法很有新意,但呈现出来的效果并不佳,影片沉闷无趣。华盛顿是个好演员,在此剧中演技根本没有展现的空间。他缺乏话剧台词功底,莎翁的诗意独白,让他咕咕哝哝快速说出,完全没有诗剧味了。
麦克黑
光影真的没话说,每一帧截图都是黑白电影所能达到的美学极致,有那么一霎那间误以为进入《第七封印》。我也一直在想重拍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毕竟几乎没有做任何改编,不但没有添油加醋,场景和故事甚至都在做减法,作为一部放在任何时代可能都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将主角由白变黑或许会让我们找到一点线索?
像个拼盘。演员里有的表演很通俗,有的又很传统,英音和美音在空中打架。已经不是第一次不喜欢A24出品的黑白电影,上一次是灯塔。说不出来是A24偏好构图与4:3和黑白的不适配,还是纯粹的不在我的审美取向,画面美则美矣但却又像少了点什么,转场也总是显得很仓促。角色动线感觉也有问题。不知道是不是Denzel Washington爱国片演多了,他给我的感觉实在是比Macbeth要憨厚,唯一我觉得出彩的戏是谋杀Duncan前的笑,剩下的时候他更像在面瘫神游。Frances McDormand的Lady Macbeth让我也觉得差点儿什么,我可能更偏好Anna Netrebko14年METOpera录像里那种气场全开的演绎。既没有完全的颠覆与创新,也没有完全的复古与致敬,私以为只是差强人意的一个改编而已。
觉得很高大上的表演,然而不好看。。。。无论是情节还是单调枯糙的背景,当然,还是能看的。
去年还是前年看的电影了,在西雅图,但忘记打分了,路过补上。其实我是中途退场了的,家里领导倒是看完了。我是真的不是很喜欢。
虽然黑白摄影很有特色,可是这是舞台剧吧?
远不如1971年的波兰斯基版,甚至不如2015版。科恩也有翻车时。
摄影太突出了
NYFF首映/科恩的绿衣骑士 更宿命论更精神分析一点 中世纪的冷峻感已接近第七封印 鬼魅感借由光影和建筑实现 medieval brutalism让画面更流畅更冷峻 与戏剧腔形成反差 但科恩没让美学大过故事 秘诀在于denzel washington和fran极致神经质的表演 暗黑低灰度画面结合二人沙哑嗓音更加质感/但科恩兄弟早已不是科恩兄弟了 命运捉弄的巧合感和黑色幽默减半 但符合A24一贯挑片 后现代解构经典和神话 文本里却满满是现代人的困境
题材多匮乏才又来折腾麦克白啊?!摄影什么的都很棒,黑白影像和“悲剧”也很搭,可是故事太家喻户晓了,实在也玩不出什么花样了。倒是丹泽尔·华盛顿和弗兰西丝·麦克多蒙德演技很过人。
确定不应该叫麦克黑?
看不了话剧的就看这凑合吧。但感染力绝对无法和话剧相比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