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想刻意创造令人心悸和使人不安的气氛。
显然他没做到。
另外情节的铺垫也没有做好。
充其量它只能算一部三流电影
genius通常想出来的东西都过分追求完美。
那就注定要顾此失彼。
所以:半夜有点眼困的看完这个电影。
实在困。
也没怎么看明白动机。
兴许还能自圆其说的解释下所谓的动机。
但其实不知道导演兼编剧的henry miller想要表达什么思想。
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给中国教育到什么都要求个中心思想了。
或者这电影就是什么都没有。
只是形式主义的让你看到你心里面想要的明白。
这就够了。
各得所需。
但是。
有一点非常的让人惊叹。
那就是所谓的文艺复兴时期独特的某种作画方法。
冲着那美轮美奂(本人觉得很美)还很赋talent的画来说这电影还是值得看的。
电影可以模仿。
但是那画不是随便就能画出来。
我就画不出来。
哈哈。
至少我是非常佩服这种思考能力,几百年我也想不出这样一个局。
哪怕是其中一个案发现场的布景。
还是觉得这个导演很厉害。
至少视觉上已经满足我。
换句话说。
相比中式表达方法的含蓄很多东西就不能表达出来。
而西方导演的某些拍摄手法就高明的弥补了。
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睡觉!
2007年,恐怖惊悚犯罪电影《失真的画 | Anamorph》很同意短评里的观点,就是这个电影如果是法国人拍 估计会好很多,非常的艺术,但是却不够那种感觉。。
犯罪和艺术。。
这里涉及很多绘画上的东西,多多少少有些生僻了,尤其是不关注绘画方面的人来说,整个电影又再一个自圆其说的环境下进行,为了凸显艺术氛围这样感性的东西,从而理性方面严谨性还是差了一些。
影片除了分尸那里有点小恐怖以外,别的还好吧。。
大多数人估计也是这样的感觉。
--我是艺术的分界线---推荐指数:★★☆(5/10分),其实看的很闷。。
不能算很好的电影。。
我是来看看绿魔的 哈哈。
影片唯一可取之处在于杀手的作案手法,很符合一贯惊悚片的作风。
但整部影片都没有什么高潮,因为威廉德福在片中基本没有推理的过程,仅仅只是把几宗谋杀案呈现给观众,且很多地方交代的都不清楚。
疑问1杀手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呀?
疑问2那些作案现场呈现的画面到底说明了什么?
凶手杀人的手段和杀人现场的精心谋划与布置都堪称艺术,而且极其精准,但是除此之外本片也就没什么亮点了,首先凶手动机交待不明,对凶手心理刻画就更加谈不上,对被害警官虽然下了不少笔墨来进行细节勾画,但后面全无呼应,显得看似有意而为的伏笔到后来都变成了不知所云,凶手可以变态,但把变态的杀人行为变成讲述的故事本身那编导也就一样成了变态,这就毫无艺术可言了。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莫过于鸡同鸭讲。
所以在决定看《失真的画》以前,你最好先明确下自己选这部片子是为啥。
如果为了打消无聊闲暇烂时光,那么好吧,看完本片你会后悔不已;如果是怀抱着对知识的渴望,就像探索《CSI》,至少也是怀抱着科普般的求学心态,那么好吧,这部至少也是罐装营养液。
回顾同类型的推理悬疑片,要么包装花哨,没事整点血浆,模糊镜头,刺激大脑;要么说点鬼头鬼脑的鬼话,制作些故弄玄虚的惊悚,就本质而言,都是些风流婉转的烂片相。
这部呢多少有些嫁接惊喜,制作了点‘’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精妙。
影片讲述了一个框架简单,内里繁琐的故事。
侦探斯坦,五年前办理过一场连环杀人案,草草结案后,便对警察行当心灰意冷,之后更是低调淡出警界,进了大学,当起心理学教授,有滋有味的平静生活刚过几年,镇上再度发生手法相同的凶杀案件,斯坦心思活络,被邀再度出山,配合一位初级探员卡尔,共同调查此案。
纵观全片,人物连带关系处理的不够清楚,这是本片难逃的一段败笔。
拿斯坦来说,警察对昔日‘’逃兵‘’如此殷勤备至,这态度本身就反常至极;再说卡尔的出场,斯坦更是不理不睬,两人仿佛前有宿怨,后有深仇,这段更是毫无头绪。
我猜导演亨利.米勒,原本就不指望在剧情上多做功课开启此次处女秀。
倒是对另一部电影的狂热,让他至少找到了利用反复交替的回忆串连起故事的可能,《波恩》系列绝对是好帮手!
接下来的故事,也算环环相扣,一会儿犯罪解答,一会儿主人公内心焦虑全景展现,剧情反复纠结,反复清理,反复清理,反复再推进上升。
最有趣的是,导演还特意为主人公的纠结焦虑找了个可倾诉的出口——女伴桑迪。
至此,每当斯坦毫无头绪,灵魂出窍,她便及时出现,云里雾里,心灵交流,随后又迅速了无踪迹,天外飞仙也不过如此!
既然是飞仙就总能帮点忙,片子里众人都整不明白的地方,飞仙都明白。
导演说这就是艺术‘’透视法则‘’——换种角度看问题,解答会更多。
说到‘’透视法则‘’,这也是一个贯穿全片始终的艺术法则。
片子中段,一位专业的画师就曾经为斯坦解释,如何用透视法作案:‘’一副画从不同角度看,就会发现不同意思,而凶手杀人的线索就隐藏在这些画的某个角度中‘’。
换句话说,当你从横切面观察一副画和自己原画时,往往一眼就能看出它们的区别。
报纸上常讲的大师如何去伪存真,鉴定古籍名画,大概原理也是由此不断延伸。
片中几位受害者——倒挂肥叔,肢解裸女还有开膛埃迪,这些人,从犯罪学的角度来考虑,就是被变态谋杀,但是从行为艺术的角度来考虑,这就是一场高智商的艺术行为展示。
导演相对高明的地方就是结尾的处理。
从前看《十二宫》基本上都等得花儿都谢了,结果才出现,迟迟不来不痛快;之后看《达芬奇的密码》更是狗血到毫无逻辑,生拉硬拽,勉强至极;而这部呢,竟有几分东方式的惆怅,看完后,我脑中闪回《连城诀》,江湖纷争,财宝易主,最后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再啰嗦一句,看本片有点像男生打通关游戏。
一开始,你和导演设的局跑跑看,跑到最后,全场通关,你就去喝酒庆祝;反之呢,你就关了电视,还能骂上几句。
最后再说说主角达福叔叔,所有人都希望达福跳出主角魔咒,可惜,此回再度熄火,全片中叔叔除了程序化的表演,基本毫无亮点,我甚至恶毒的想,这部要是黑白默片,也许更合适。
表明立场:不管是警探还是艺术家,都是工作者,不要随便给自己扣高帽子虽然本人不是,但我喜欢在片子中看到自闭+强迫症的人物出现对他们来说,次序=舒适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面,知道自己要什么,不为外界所影响这种人物如果换个片子出现,很讨喜于是说这部片子在手里有一段时间,一直没有看看完后悔了,不知道要表达什么连环杀人的血腥场景为了什么?
夺人眼球?
有何目的?
未明因为一个案子没有破成功,警探就酗酒不好好工作自说自话不理任何人?
哪个警察局没有成堆的疑案,要都像他这样……筒子们,反面典型啊n多血腥场面+片断反复回放+阴暗的底色+不知所谓的逻辑两个主演都不错,可是天晓得他们在演什么,一笔糊涂帐
原文地址:http://tieba.baidu.com/p/1902646532大家好!
其实本来这部电影,我打算是做图解的,但是,因为电影中有很多难以解释的逻辑矛盾,而且一旦解释了那些逻辑矛盾,这个电影,总觉得从悬疑上来说,会大打折扣。
所以,干脆就直接做一些电影中关于绘画艺术的知识解释。
至于电影的逻辑结局,不如就像电影中所说的一样: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拥有不同的真相。
你选择,站在何种角度?【斯坦的角度】【艺术家的角度】(欢迎大家给我加经验,哈哈,拜谢!
)1.针孔暗盒早在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就开始利用照相暗盒技术来画出更写实的图像了。
如果把一个房间遮得严严实实不透光,然后在一堵墙上钻个孔,外面的景物就会上下颠倒地投射在对面墙上。
如果用来投射的墙上有底片,那其实整个房间就变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
因是霍克尼最近出版了一本新书《隐秘的知识》,霍克尼在书中认为,在大约1420年,也就是文艺复兴早期,在比利时的布鲁日,由于一种类似今天的照相投影的光学仪器装置的引进,使得西方传统的绘画技法(肖像素描和描摹写实)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经过将从1300年1870年期间的几百幅绘画对比分析,霍克尼认定,由于一种光学仪器装置(投影器)的出现,那些古老的久负盛名的绘画技法发生了神奇而深刻的变化,掌握了这种“隐秘的知识”的画师,成为了当时绘画界的巨擘。
画师们就按照这个反向逆转的图像进行素描和描摹,于是一个具有极强光影效果和强烈焦点透视的三维写实的绘画诞生了!
文艺复兴时期那些神秘的绘画大师如丢勒、小霍尔班、凡·戴克、拉斐尔、卡拉瓦乔、哈尔斯、达芬奇、契朗达约、委拉兹贵支、洛伦佐·洛托等等,可能都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透镜来帮助自己绘画。
针孔暗盒制造的——人肉幻灯片2.丢勒的引导棒和格线系统——人肉拼图丢勒创造的系统阿尔布雷特·丢勒(Albrecht Dürer ,1471-1528)生于纽伦堡,德国画家、版画家及木版画设计家。
同达芬奇一样,丢勒也具有科学的头脑,因而曾深研数学和透视学并写下了大量笔记和论著,在透视法和人体解剖学方面,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绘画作品。
他同时还研究建筑学,发明了一种建筑学体系。
丢勒还是位美术理论家,著有《绘画概论》和《人体解剖学原理》。
lx376693576 好像很好看的样子,我决定了。
回复 收起回复 我也说一句3.——人血之画左边的一幅画: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
西班牙委拉斯开兹作于1650年。
此画系应罗马教皇英诺森十世的请求而绘制。
画面以鲜明的红色为底,具有一种威严感。
画家准确地抓住人物在瞬间的复杂的内在精神状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凶狠残忍的性格特征。
中间的画:英国画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l909--1992)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成长于英国。
直到20世纪50年代,他以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开兹的名画《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 委拉斯凯兹 教皇原画为本,改画成50多幅《肖像研究》的变体画作品,这些生动而有力的变形使教皇不可一世的统治变为恶魔的形象,如《保罗二世》(1951),这是一个歇斯底里的暴行的形象,试图给人一种残酷和暴力的印象。
培根喜欢畸形和病态的主题,最擅长运用多变的技法以有力笔触表现人物形象的孤独、野蛮、恐怖、愤怒和兴奋。
并根据自己内心的幻象和痛苦,运用漩涡式样的笔触,表现被摧残后的扭曲和破碎的心态。
在培根的笔下,形象不再是按照真人或动物画出来的,他向人们展现了命运被遮盖了的景象。
靠,小标题没写好:3.形象化的情绪——人血之画 2012-10-5 16:31 回复 我也说一句4.失真画法——强制性视觉原理强制性视野原理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绘画方法 基于 "强制性视野原理" 颠覆原有透视 表达新的含义 影片中关于Anamorphosis失真(渐变、歪像、变形)画法的解释是:Renaissance Painting Technique, which uses the principles of forced perspective, to construct an alternative image within the frontal composition.一种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技巧,使用透视画法,在平面位置构建一个不同的形象。
但是当你站在一个极端倾斜的角度从画作平面看时,另一个画面就会出现了,而第二个画面往往与第一个画面的不同。
5.死亡才是生命的真谛,才是最美丽的一幅画——电影主旨贯穿故事始终的主旨就是“死亡”,对于那个艺术家来说,死亡就是最美的瞬间。
很多有关死亡的哲学论述,在这里就不一一提出了,可以看看存在主义什么的。
编剧导演通过视觉冲击和主人公的习惯(类似强迫症--把每样东西做到完美),像彼得-斯多马瑞说到的,主人公永远放不下心中感觉不完美的事,是因为他不会站在另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
最后,死亡才使他完美。
最后一幕,主人公坐在椅子上死去就像是培根画中的教皇6.Dead is your destiny——落幕斯坦的视角——自己的死亡艺术家的视角——斯坦的死亡这是一部暗色调的悲剧。
一名警探,很久以前参与侦破一起连环杀人案。
破案的过程中牵涉到了警探女儿的挚友,由于警探的失误而使得女孩儿被连捅数刀,就在警探的眼前停止了呼吸。
警方是不能让大众知道是自己的失误导致这一切的,于是他们伪装了现场。
警探从此陷入沉重的负罪感中,他无法忘记女孩临死前直直望着他的眼,就像不能忘却因为失误而酿成悲剧的丑陋的自己。
这样的他,就成了杀手的最终目的。
这其实就是一个人在内心交战中被慢慢毁掉的过程,或者说,一个人挣扎着走向自己最终的命运的过程。
如果说这部片子跟以往的惊悚片推理片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在本片中并非智慧的象征,正义的化身,用自己缜密的推理或者一些盲打误撞的巧合最终在罪犯杀掉更多的人之前将其绳之以法。
他始终纠缠在负罪感中难以自拔,他孤僻、脆弱、有轻微的强迫症。
在与罪犯的对峙中,他从未占主导地位,一直是对方在引导着他,给他展示一幅幅“作品”。
杀手正在逐渐成为他的一部分。
在自己的搭档被剖开做成墨水瓶之后,他帮助杀手用那只笔完成了画的另一半。
**的本能使得他始终需要一个答案,他总需要一副图景变得完整,但他却无法解读藏在一连串图景之后的终极命运。
而他所发现的事实——真凶依然逍遥法外正是最难以面对的事实,而这也正是他的绝望之处。
杀手进入了他的生活,影响了他的生活,秩序开始失调。
他开始酗酒,过着不见天日的生活。
他总是沉默,因为他的内心一片荒芜。
片中比较特别的创意是关于“失真画法”,也即“Anamorph”,影片提到这是一种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特殊画法,是利用透视法将两幅画画在同一幅画布上,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画面。
而杀手的一系列杀人现场,便是这样一幅幅失真的画。
从前一幅可以看到下面将要发生的罪案的场景。
对于自己的命运,也许之前他是早有预感的,所以即使是最后女儿面临危险,他也仍是只身前往了。
但是他看到死去的女儿,血液蜿蜒汇成一条崎岖的小河。
一切仿佛回到了起点,面对罪恶的无力感,无法摆脱的负罪感纷至沓来,他处于仓库彻头彻尾的黑暗中,正如他无所庇护的心灵,除了绝望和恐惧一无所有。
你曾经失败,曾经妥协,并且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于是你在痛苦中挣扎,你终生无法原谅自己。
肉体的创伤是暂时的,精神的痛苦才是永恒。
于是,警探从女儿背上杀手所纹的刺青看到自己的最终结局: Dead is your destiny。
7.最完美的艺术——来源何处完——片头过渡手法的展示一部没有艺术修养就难以看懂的电影《失真的画》——艺术杀人手法
这部电影的确是没有艺术修养的人看不懂的。
例如我,一开始的确看到是云里雾里。
但看了大家的评论之后,才了解,才真正看懂这部电影。
死亡-就是这部电影的主旋律。
说回主题,主角就是凶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主角看到一幅画。
是一个视角。
是他看到女孩被溺死在码头上面的画面。
那个视角就是主角的记忆才拥有的独一无二的视角。
大家如果把主角和凶手,看成是一个人,很多事情就很容易看清楚了。
弱势警探与强势凶手对戏,警探从头到尾一直被愚弄,看得让人愤懑。
创意较好,凶手杀人后会给警方留下画作作为线索,画作利用针孔成像原理,通过尸体摆放样式进行呈现。
全片较为沉闷,对凶手个人动机、性格的刻画不够明显。
凶手挑衅警探斯坦(威廉·达福)是很明显的,斯坦以前破案时利用女子做诱饵,虽然击毙连环杀人犯,但女子也遇害,斯坦心里一直愧疚。
凶手知道斯坦的这个弱点,所以和斯坦交锋时总是刻意突显他的过去。
凶手继续制造人体艺术品,更多线索被发现,斯坦意识到这个凶手就是以前击毙的连环杀人犯,这对他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剧透提示---凶手一步步引斯坦钻进自己的口袋,并在最后击杀斯坦,使他成为最终的艺术品。
随即凶手被斯坦同事击毙。
除了晦涩一点 这是一件艺术品
见鬼,这罪犯到底是什么人?
让我想起汉尼拨来了,艺术的犯罪场面
失真的画 要想看懂这个电影要有一定的艺术方面的修养和领悟 所以说···很久一段时间因为太喜欢7宗罪 所以犯罪类的片子看完总是觉得在模仿··这个片子开始真没打算看·实在是没片子了 看看了··实话特别喜欢 故事也好 特效也好 涉及的知识··也许有些人看了觉得特扯淡 ·那是因为没有绘画知识
同样是连环杀手 比十二宫有艺术修养多了 男警探换个帅一点的大叔可以多给个星
这种题材还是法国人拍比较好看,更喜欢 What My Eyes Have Seen
到底演了个啥??追凶手到最后抽搐而死就没了??是真你妈无聊
這部電影的開始場景都是發現屍體的現場,略過~~~
画不错,故事交代弱了额
故弄玄虚,不知所云。主角处于神经质状态,凶手动机不明,配角游离。
看了网友的分析,才懂了故事,惊叹于杀手的创意。但片子沉闷,晦涩难懂,仍然不喜欢。
有点可惜烂尾了,本来从开始气氛塑造的不错,死亡艺术的噱头也够劲儿!那一幕幕的罪案现场搞得跟“艺术品”一样让人想起拔叔的那部美剧了,尤其第二现场把人分解拼成“鸟”的那一幕惊艳至极。
电影节奏有些慢。但很佩服那个用活人当画的BH杀手。画面极其震撼。
大烂片
比变态更可怕的就是有文化热爱装置艺术的变态。所谓失真法通过破坏常规视角颠覆对透视法的旧有观点,新的角度揭示新的涵义,一切取决于你身处的位置。观者从作者最初创作时就被纳入,成为作品的一部分。Stan算是被Uncle Eddie缚住了*以下剧透!!!!!!!!!*死倒也解脱。
为什么验尸官眼睛斗鸡的?
只记得校对过程无比痛苦,讲啥内容完全不记得了……
有些故弄玄虚,故事结尾也没有做出解释就草草了事。
这是暑假看的最棒的一部电影!达叔还是那么销魂,不知道为啥,我总会把这不片子和迷墙联系到一起
想当年没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