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是白俄伯爵夫人30年代沦落上海,已沦为夜总会的舞女,甚至还得靠那一点尚未完全退去的姿色和风韵出卖肉体。
一起到上海的女儿和阿姨对她依旧十分支持,可岳母(白俄的公主)和小姑对她就没那么客气,尽管如此,全家人都依靠她那份“不干净”的收入过活。
故事老套,但我喜欢。
各花入各眼,无法统一认识。
高贵体现在贫贱时。
我喜欢这部电影,我对战争和动乱年代中的女性角色充满迷恋,她即使在那样的时刻也显得如此风采。
说说电影配乐,胡琴、琵琶、萧、小号、乐团,我很感动,配乐是个外国音乐人。
求。
不管你是像影片中男女主角那样“独在他乡为异客”,还是“身在故乡,心为异客”,总之,当你疲惫不堪、无力前行、想找个地方躲起来的时候,伯爵夫人酒吧,实在是个理想的地方。
只可惜,酒吧那扇厚重的大门,终究也挡不住战火的侵袭。
但愿,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个可以歇一歇、醉一场、梦一回的地方。
奔着拉叔去的。
又看到他那双深情而忧郁的蓝眼睛,带着几分贵气和孤傲,直直地望向你心里去。
这次,他是一位在战乱时期躲避在上海的外交官,形单影只,盲人。
我很少看到盲人的眼睛里会闪出光亮,拉叔很不一样,他跟人交谈时的神采飞扬,亦或凝神倾听时的开怀大笑,时常让我忘了他是个盲人。
除了走路时的磕碰会显出些许慌乱,但很快就佯装镇定。
他和伯爵夫人的第一次相遇,是在酒吧里,歌舞升平人声鼎沸,他独独听到了她的声音——她和昔日玩伴的重逢,很有礼貌,充满欣喜和感动。
他的嘴角有微妙地触动。
耳畔那一丝丝颤动的喜悦里,涌现着一个没落俄贵族夫人的善良与高贵。
随后,她帮他躲过一劫。
送他上车,在深夜的街头礼节性地作别,她去等电车。
他回头让司机多看了她一眼——她一袭绿袍,正频频回头,关切地望向他。
他喃喃自语,她正是我一直在找的人。
伯爵夫人回到弄堂阁楼里的家。
脱掉鞋子上楼,看了眼熟睡的家人,她随手拿件外套,坐在椅子上合衣而睡。
闭上眼睛,眼前浮现出童年的快乐画面。
家里没有她睡的床,她总是傍晚出门,在舞场工作到清晨,等有人起床后,空出床位给她睡。
昨晚因为帮助这位盲人,回家早了。
她和女儿跟姑妈一家人逃难到上海,三位老人和一个小姑子,她是唯一出去挣钱养活这个家的人。
但在这个家里,她依然饱受冷眼和非议,他们觉得她从事的工作玷污了他们的家风,羞辱了他们的脸面,甚至阻止她在出门前跟女儿接触。
他们却又像冷面的包租婆一样,每天理直气壮地接过她递过来的几张皱巴巴的钞票。
为了女儿,昔日的伯爵夫人把眼泪咽进肚里,毫无怨言,继续化着精致的妆容,扬起动人的嘴角。
第二次相遇,他循着声音,主动找到她,用一首舞曲的时间邀请她坐下来聊天。
又在一首舞曲里牵手,跳了支舞。
他发出邀约,请她加入他的“梦中酒吧”,做他的顶梁柱。
他指了指自己的头,微笑着对她说,在这里,你是最完美的。
一年后。
他的酒吧生意红火。
她一身华服坐在吧台陪客人聊天,言行举止愈发得优雅独特,光彩夺目。
眉目流转,只为他停留。
当朋友到来,问起她,他的眼睛愈发温柔地望向她,骄傲地说——她就是我酒吧的顶梁柱。
他俩之间有个小小的约定,只在友谊的范畴内活动,不打听对方的生活。
但是感情是潜移默化的,只要埋下一颗种子,它就会潜滋暗长,按耐不住地悲喜与共。
他们对彼此的爱隐秘而真切,心照不宣。
1937年的上海,时局动荡战事频发,伯爵夫人的家人得到一个机会,可以全家逃往香港,但是需要一大笔钱打点。
他们毫不犹豫地把这个责任推给了伯爵夫人。
第一次约会,他轻快地下楼,用脚面轮换着去蹭裤腿,昂然上车。
他牵着伯爵夫人女儿的手,三人并行在公园里漫步,看起来温馨浪漫,像极了幸福的一家人。
水边坐下,他们都感受到了彼此的心事,那个约定自然而然就小事化无了。
他讲起他失明的缘故,乘坐的电车突然遇袭,爆炸起火,女儿当场丧生,他身受重伤,双目失明。
她说,我的心事你听了可能会不开心。
隔天,他就把那笔钱递到了她手上,为了怕有闪失,他特意用了一个破塑料袋装着。
很快,战事告急,日本侵占上海,轰炸声接连不断,街道上乌泱泱一片汹涌,人们拖扛着行李潮水般扑向码头。
密集的炮火声,被一个人关在了门外。
他耷拉着脑袋,目光呆滞地坐在酒吧里,旁边的台桌上横斜趴着几个宿醉的客人。
有人推门进来,他抬起头来,望了一眼,面露愠怒。
来的这位,是个日本人。
一年前,因为对酒吧的共同兴趣,他们成为了朋友。
他说他的愿望是开自己的梦中酒吧,日本人说他的愿望是拥有更广阔的画布。
他现在知道了,他这位日本朋友更广阔的画布,就是侵占上海。
日本人要带他到安全区域,他断然拒绝。
临走,日本人跟他说了句话,一语点醒梦中人。
他戴上礼帽,拿起盲杖,走进汹涌的人流。
而彼时,伯爵夫人正奔向码头去寻找女儿的身影。
一家人已出发,当晚坐船去香港,但他们做出了一个决定,撇下伯爵夫人。
在楼下邻居犹太人的帮助下,他们一起赶往码头,把女儿要回来。
在等待上船的间歇,炮火映亮他们的脸庞,他对她真情告白。
她会心轻笑,欣然答应。
他们一直心照不宣。
最后的结局,谈不上美好,但很温暖。
他们一起坐在开往澳门的船上,三人依偎着,十指紧扣。
她的手指甲已经没有了点点猩红,脸庞也失了光彩,但是她看起来那么素凈,纤尘不染,美得越发动人。
船头,坐着一位穿着长衫的中国人,从包袱里取出乐器,高昂着头,迎风吹奏。
女儿循着乐声走到跟前,握紧缆绳,微笑地望着他。
船儿扬帆远行,海面暂时恢复了宁静,波光星星点点地跳跃。
海风吹动衣衫,吹过凌乱的发梢,吹散心底的团团愁绪,却怎么也抚不平船上人紧皱的眉头。
看这部电影的感觉很不一样。
一个是因为没有字幕,中文配音。
另一个,故事背景是发生在战乱时期的上海,那些杂乱的弄堂阁楼,孩子们的嬉笑欢闹,夜上海的歌舞升平,都让我觉得很亲近,像是在看国语片。
特别欣赏电影里,酒吧舞场里的那些表演——歌剧、小丑、芭蕾舞等等,歌声美妙,舞姿优美。
还有,就是在那个特殊时期,在平淡琐碎里蕴藏的动人瞬间。
它的讲述方式是缓慢的,甚至有人会觉得拖沓,但这是我喜欢的节奏。
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家,毁灭就在一瞬间,而重建,何其艰难。
昨天看了2005年中英合拍的电影《伯爵夫人》The White Countess,故事和布景都太假,可惜了一群有名气的演员。
1936年的上海以及在上海的外国人生存状态是令人好奇的,但这部电影有点儿琼瑶式的言情和愤青式的文艺,也不是不好看,可就是觉得少了点什么。
电影里的男主角拉尔夫费因斯扮演的孤傲的盲人外交官,对自己的酒吧是这么琢磨的:“我一直觉得这个酒吧少了点什么……现在我知道是什么了缺少一种政治上的紧张感!
”然后另一个男主角真田广之扮演的寂寞的野心家就说:“我们可以吸引一些共产党员来……然后又吸引一些国民党员来……。
”这些人物都奇怪极了。
他是失明的美国外交官,杰克逊;她是没落的俄国贵族伯爵夫人,索菲亚。
在繁华喧嚣的国际都市上海,詹姆斯•伊沃里总是喜欢在这样厚重沧桑的背景里面给我们缓缓地讲述一个故事。
他总是喜欢这样讲故事,没有太多喧哗修饰的台词,只有直指内心的演员的表演,像《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海伦娜•邦汉卡特那怨恨的眼神,像是拉尔夫•费因斯在炮声引起慌乱的上海街道上跌跌撞撞地行走,因为他们的心里面有着不肯退却的执念。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在上海难民逃往苏州的船群上,杰克逊安静地坐着,像是一块屹立风中的石,他身边倚靠着索菲亚,索菲亚把手伸过来,和他十指相扣。
这时候船头有人吹起了沉郁的萨克斯,于是索菲亚的女儿凯翠雅跑过去看,这在战火摧残之后仍然热爱生活的中国人。
杜可风的摄影向远处延伸开去,又回转流连,仿佛对这里诉说着赞叹与眷恋。
这是在几经沧桑起落的上海,不管怎样都有它独特的迷人之处,给我们意外,于是爱情,最后也是尘埃落定。
最近一部名为《怀特伯爵夫人》的好莱坞电影讲述了前苏联发生布尔什维克革命(十月革命)后,一个出身贵族的白俄女子和家人逃往中国上海,为了支持难民家庭,最后沦为妓女,终身落魄的故事。
历史学家弗莱瑟·纽曼在经过详细的史料调查后发现,影片里的故事和当年真实的情况惊人相似。
1937年,在上海生活的白俄难民超过2.5万人 一度,上海的难民营颇具规模,白俄难民(白俄是特指当年支持沙皇的俄罗斯人)的遭遇也成为一种典型难民生涯。
那个时候,上海大大小小的歌舞厅似乎都被白俄艳女垄断了,她们特有的金发高鼻和缤纷的霓虹灯成为那个时代上海夜生活的全部代表。
1937年,墨西哥驻上海名誉领事毛瑞斯欧·弗兰斯科写了一本关于自己对上海这个城市黑暗感觉的书,书里的内容多是暴露那些在光华之下,一个大城市的肮脏和丑陋,当然是出自他的视觉和接触面。
很多弗兰斯科的读者通过他的著作了解当年上海的俄罗斯难民社群。
当时生活在上海的白俄族裔非常穷困,据统计,在16岁到45岁之间的白俄女子,有22%从事卖淫工作。
到1937年,在上海生活的白俄难民超过2.5万人,是当时上海人数最多的欧洲族裔。
其他因布尔什维克革命逃亡的白俄难民则分布在中国的哈尔滨、当时的东北满洲里和巴黎。
后来很多生活在满洲里和巴黎的白俄难民也纷纷前往上海,因为上海是难民眼里最自由的避风港,前来上海只要一张落地证就可以,既不需要护照,也不需要工作签证,这些优势也是上海在纳粹猖獗期间吸引大批欧洲犹太难民的原因。
1922年10月,苏联红军攻克海参崴,那是白俄军队的最后据点,白俄官方紧急征调所有可用的船只和设备做最后撤离。
那是相当绝望的场景,白俄士兵和他们的家人,还有一些平民,带着全部家当,挤在15艘船上。
两个月后,在白俄指挥官的带领下,3000名难民来到上海。
那天的吴淞港乱成一团,前来的船只里,除了军舰,竟然还有渔船、破冰船和邮轮,甲板上的杂物应有尽有,从锅碗瓢盆到婴儿用品,一个美国记者竟然还看到一个白俄妇女用一支步枪扛着包裹里的婴儿。
然而,对于这些远道而来的难民来说,上海的大门并不像想象中敞开。
1922年的时候,生活在上海的俄罗斯人大约有700名,除了领事官员及家属外,大多是皮毛商人和茶叶巨贾。
这是一个富足稳定的小社区,当时的领袖是维克多·高斯,他是沙皇时期的大使,十月革命之后,尽管不获苏联政府承认,仍在上海履行自己的职责。
高斯非常怀疑关系紧密的俄罗斯小社区能否一下子接待数量庞大的难民潮,尤其这些难民几乎已是赤贫。
在他的干涉下,当时上海的外事办只给200人发放了落地证,这意味着2800人不能落地,后来这些人通过绕道菲律宾辗转来到上海,但是有一船人在“曲线登陆”过程中被抢劫,连船都被拆了。
第二批难民舰队于1923年9月到达,船队在吴淞港外等待了40个月,等待与上海市政府的谈判结果。
这些船上多是白俄的远东军,他们在离开海参崴之前将那座城市几乎完全拆毁了,难怪上海当局担心。
后来,这些人大多数在上海义务民兵队里服务,也有少数人进入外国人控制的租界警察队。
1922年,上海市政府登记的新登陆白俄难民数量是1268人,1923年将近2000人,1926年超过4000人,后来陆续前来的人都是乘坐单艘小船,这样不用什么麻烦就能登陆,也有一些难民通过陆路进入,更不需要任何证件。
很多长途旅行具有传奇色彩,1930年的一篇新闻报道描述,一家白俄人从新疆进入中国,一路步行到上海。
为生活所迫,白俄女子沦为妓女 登陆上海后的1到2年,因为生活实在窘迫,年轻的白俄女子开始走向声色场所,最终无可避免沦为妓女。
难民的拥入彻底改变了原来白俄社群的面目,他们面临的困难是巨大的,首先他们都没有了国籍。
1921年,前苏联政府取消了所有逃亡白俄人的国籍,这些人拥有的唯一身份是当时国联的护照,这种护照仅被51个国家承认,其中并不包括中国。
另外,这些白俄难民们发现,他们无法享受外国人在上海的所有特权,当时的上海有各个国家的租界,外国人地位相当高,不被中国当时的法律管辖。
但是白俄难民和当地人一样,必须屈服于法律、文化、道德上的一切约束。
其次,几乎所有难民在抵达上海的时候都已经身无长物,他们大多数是前军人以及前军人的妻子或者女朋友,没有其他工作技巧,因此首先就面临找工作的问题。
当时的上海,如果想获得白领工作,会讲英语是必要的,但是白俄难民多半不会说英语,仅会法语,勉强说来,英语水平还不如当地的上海青年。
于是,几乎很少有难民能找到体面的全职工作,大多数是教授法语、音乐和芭蕾的兼职工作,以前的军官多半从事保安、民兵、私人保镖的工作,女孩能在杂货店、发廊和制衣工厂找到工作已经是幸运的。
更多的人迫于生活压力只能走向犯罪,1929年,根据统计,上海外国人的刑事犯罪中,白俄人超过85%。
年轻的白俄女孩很多出生优越,但是没有任何语言优势,更缺乏劳动技能,只能出卖色相。
在她们来到上海的第一天就注定了将迷失在这个城市里。
在声色场所的收入,很多时候足够支撑整个家庭的开销,很多女儿或者妻子别无选择。
白俄难民充分丰富了当时上海的娱乐生活,尤其是性交易市场。
上海被称为“东方巴比伦”,鸦片战争以后,一直是西方水手眼中的东方娱乐之都。
之前,上海的色情场所之首是苏西黄俱乐部,在这里,来自韩国、日本和越南、泰国的女孩和西方水手们放荡共舞是最常见的场面。
不过后来,上海色情业的代名词转成廉价的白俄女子脱衣舞。
很多白俄女子美丽非凡,她们的舞技更是无可挑剔,很快成为上海夜生活的最亮点。
白俄难民从事多种职业,成为“上海人” 白俄社群始终没有在上海掌握政治上的主动,因为他们一直是靠出卖体力的一群,另外在白俄社群内还不团结,尤其是乌克兰群体和其他人不和。
但是白俄难民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上海的文化气氛,至少完全改变了这个城市的种族关系。
之前,白人在上海的地位之高无人能及,但是白俄难民来到后,上海人发现,白种人也能在服务行业里工作。
白人可能成为你的私家保镖,可能是你的驾驶教练,可能是你的私人裁缝。
另外,白俄难民也丰富了上海的都市文化,例如现在很多餐厅里的俄罗斯罗宋汤都是最地道的。
白俄人带来了正宗的交响乐和芭蕾舞,在一段时期里,上海市60%的交响乐都是白俄人演出的,他们的芭蕾也是最出色的,那个时期上海人对于芭蕾的迷恋可以说完全是因为白俄舞团的出色表演。
他们还带来了欧洲的歌剧,当时在很多大规模的俄罗斯餐厅里,会有知名歌唱家表演歌剧,这在现在都是相当奢侈的。
另外,很多白俄女子开设了私人的裁缝店,她们的设计也影响了很多上海上流女士的审美、着装风格。
尽管很穷困,但是很多白俄家庭仍旧保留着贵族式的生活传统,这些传统的价值远远超越了经济价值,影响了当时上海很多中产阶级市民的生活方式。
进入上个世纪30年代以后,白俄社群开始逐渐强壮起来。
最初一家白俄报纸出现是在1936年,名为《上海的俄罗斯人》,是由私人投资开办的,随后,很多东正教堂在上海出现,其中有1到2座规模还非常大,这也影响了当时一些上海人的信仰。
等到白俄社区能够支撑两所白俄学校的时候,整个上海已经有6份俄罗斯报纸在发行,还有一个专门的无线电台。
临近1949年,很多白俄人再次成为难民,他们又乘坐各种船只来到美国位于菲律宾的军事基地。
这一回在港口,他们等待了2年的时间,最终美国国会同意给予他们难民身份,发放美国护照。
还有很多白俄人在二战期间因为对祖国的无限思念和担心,于是在中国解放之际纷纷向前苏联申请护照。
更多的人,恐怕已经渗透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尽管仍坚持着坚定的信仰,尽管依旧无限思念祖国,但是他们已经将上海视为最后的扎根之所,成为上海人了。
(摘自《南都周刊》)
想象不出杰克逊是一种怎样的心态爱着索菲亚的。
初识如此巧妙,又不为牵强。
只因一次邂逅就确定的认为她就是完美的自己需要的女人。
这不免与他坚持的选择女人一定要谨慎的原则有些相悖。
但感情就是那么不可言喻的东西。
只是声音,只是感觉,就让别的种种因素黯然失色。
感性的男人。
一年的相处,划不清界限的协议。
彼此不深不浅的接触,丝丝缕缕的牵扯。
那样的大环境。
那样的背景。
那样的人物。
那样的性格。
那样的经历。
那样的感情。
"I am a blind man."他每次说这句话的时候嘴角都会有些微微抽搐。
我想他不知道在心里描绘叻她多少遍的容颜。
终于在觉得她要离开是伸手触摸到叻他心中存留已久的女子。
索菲亚是个悲情的女子,身边那样的亲人让人觉得无法忍受。
为了女儿她付出叻那么多,容忍叻那么多,甚至近乎能接受失去最爱的女儿自己被抛弃的安排。
当所有人都急着离开上海,而她一个人在房间抽泣的喘不上气的时候让人的心钝钝的疼。
不过,幸好上帝还是很仁慈的。
并且最终给了她最完美的结局。
Ralph演出将每一丝感觉都融入叻每个细节。
一个转身,一个摸索,一丝落寞,一丝苦涩。
俄语歌的感觉柔和带着些些凉意。
看到影片里熟悉的车墩的场景。
三十年代的旧上海,外白渡桥,电车,黄包车夫……虽然情节并不是十分急迫,但缓缓的节奏加上演员出色的表演让人觉得确是不错的影片,值得一看。
并且结局美好。
这是一部比较暧昧的爱情片,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似乎在若隐若现之间。
政治背景在影片中占了很大的比重,除了日本侵华的这个主要背景,还比如伯爵夫人的犹太人邻居,三言两语之间又表现了当时欧洲的复杂冲突。
似乎这部电影在上海的拍摄当时也是很闻名的,我是很偶然间看到这部电影的介绍,因为对于中国背景的电影都有很大兴趣所以租来看了。
并不算是特别喜欢,随便看看还可以。
《伯爵夫人》是一部令人着迷的影片,其背后蕴藏的深厚情感和复杂的人物关系使得它成为了一部备受关注和讨论的作品。
该片以一种细腻而真实的方式描绘了伯爵夫人这一角色的内心世界和她所处的社会背景,使得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深入思考和感受角色的情感历程。
首先,影片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世纪末的俄国,这一时代和地域背景为影片增添了一层神秘而富有历史感的色彩。
在这样的背景下,伯爵夫人这一角色成为了影片的核心。
她美丽、高贵,但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束缚。
她的身份和地位使得她无法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幸福,而她与身边人的复杂关系更是让她陷入了一种无法自拔的境地。
影片的演员阵容也是其一大亮点。
女主角的扮演者成功地将伯爵夫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的表演真实而细腻,使得观众能够深入地感受到角色的内心挣扎和痛苦。
而与其他角色的互动也展现出了她出色的演技和角色塑造能力。
除了演员的表演,影片的摄影和画面构图也是其一大特色。
每一个镜头都仿佛是一幅精美的画作,画面中的光影、色彩和构图都展现出了导演对于影片的用心和热爱。
这种美学的追求使得影片在视觉上也成为了一种享受。
然而,影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部分情节的处理可能显得有些拖沓,一些细节和情节的安排也可能不够紧凑。
此外,影片在展现伯爵夫人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时也可能过于单一或者不够深入,导致一些观众可能难以完全理解和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总的来说,《伯爵夫人》是一部有着深厚情感底蕴和复杂人物关系的影片。
它通过精心的故事编排和演员表演,成功地展现了一个美丽而高贵的女性角色的内心挣扎和痛苦。
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整体上仍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佳作。
它不仅仅是一部讲述爱情和婚姻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刻反思。
风月场里的女子素来被认为是低贱的。
传统观念认为,女性只能从属于一个男性,如果女子贞洁至死,是无上美德,值得赞美、歌颂和收藏,若一个女性与多名男性发生关系,则是肮脏和下贱的,每经手一次便贬值一分,倘若人尽可夫,便是毫无珍藏价值,只有使用价值了。
而与之相反的是,千百年来,男性始终以拥有多名女性伴侣为荣,女性伴侣数目的多少,象征了性能力、男性魅力和社会地位的高低。
在这里,男权主义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
男权是一个具有强暴意味的词。
这种权力的暴力在于,他不但可以随意进入你的身体,而且可以充分占据你的内心。
在性行为进行的同时,男性可以把自身的权力通过性器官的运动传送到女性体内,使女性成为意识形态的附属,这是可怕的,同时对于女性而言,这也是可悲的,因为一次性行为足以使女性产生或多或少的归属感和顺服感,时间持续长度不一,可能是永久,也可能只有一夜。
而性行为给男性本身带来的是一种征服感和占有感。
男性和女性在性行为中分别产生这两种感情,均与男权社会几千年来延绵不断的战争有关。
终于可以说到电影了。
既然是关于男性和女性的思考,《伯爵夫人》把背景放在战争年代是不无深意的。
因为战争充分代表了男性的力量,因此面对战争带来的灾难,为了生存,女性会做出什么样的抉择和转变,这是令人好奇的。
尤其是当原本一个出身高贵的白俄女贵族,为了生存和家人而不得不选择进入风月场所,而且是在当时东方主义者眼里“瘦小而可爱”的中国人的风月场所,她是否还能保持尊严呢?
即使她在男性世界里失去地位和身份,那么,在女性的世界里她是否仍有立足之地呢?
遗憾的是,我们看到,她的尊严首先被女性所践踏了,而且这种践踏来自离她最近的亲人和同胞。
她受到女性亲人们唾弃,原因是她不忠于男性,虽然她们同时享用着她与男人交易而换来的温饱生活。
在这一点上,这些女性把对于男性的贞洁与生存放在了同等位置,甚至高于生存,然而她们这种对于男权的迷恋和附属又是形而上的,因为她们不可能依靠这种迷恋来填饱肚子。
这一矛盾导致了她们虽然保持了身体的贞洁,却成为了精神上的娼妓,因为她们的内在已经被整个男性社会所强暴了。
相反我们看到,在一些男性(如男主角)面前,白俄女贵族是拥有尊严的,这种尊严来自于一种对女性本质——即母性的尊重。
男性并不全是男权主义者,因为他们经过几千年的男性主导社会,已经习惯拥有独立思维,因此部分男性侥幸脱离男权主义的窠臼,发现了母性之美,并尊重充满母性的女性,就这点来说,这部分男性身上保留了人类社会最初美好的本质。
在这里,“母性”并不是狭隘的,而是一种宽泛的概念。
因为在母系氏族社会,女性作为领导者,对整个氏族的每个成员都是同样的宽厚慈爱,这是一种广义的母性:对所有人宽厚仁慈,一视同仁,而不仅限于对自己孩子的疼爱。
同时值得说明的是,母性并不等同于女权。
女权主义只是男权主义在女性身上的一种变形植入,因此仍然无法摆脱男权主义的影子。
因此女权主义者和男权社会主导者一样,喜欢斗争和征服。
当一个女性具有强大攻击力的时候,我们并不能认为她脱离了男权主义的掌握,相反,这样的女性恰恰是男权主义的傀儡,无法改变其在男权社会的附属地位。
在当代中国,男权对女性的影响尤其严重,这与进入现代之后的文化和政治氛围息息相关。
现代中国最开始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是以男性为基准的,而并不是以母性为基准。
这一潜在的规则使得现代中国女性彻底成为男权意识的牺牲品,她们大部分附庸于男性的思维,而永远失去本身的母性。
虽然现在的中国女性比任何一个朝代的女性更加强悍和勇猛,但是就本质来说,她们几乎是不合格的。
而如果最广博的母性意识在整个社会遭到了摒弃,那么这个社会将永远失去宽容、平和和尊严,同时也将是十分危险的。
被我认出来了,在上海东海影视乐园拍的。
3.5 Like other Ishiguro’s story, calm and elegant, society was only a background for this subt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protagonists, originally I thought it was Madame Butterfly but with a Russian aristocrat, but nah, it was better than that. And come on, the DoP was Christopher Doyle!
中国女同瞩目
战争中的小人物,可以这样讲述得动人。
战争
無情的戰火可以摧毀The White Countess 但內心共築的烏托邦卻不會因動蕩的時代而棄守
细腻又若即若离的爱情…… 如果结尾的两人相依更有化学效应就好了
视角还行,可惜拍的不到位
网上评价这部电影,大多以“云淡风清”。这是上海沦陷前的姿态的写实,灯火酒绿是每个人的生活状态,但背后的心酸却隐藏多少,不仅仅中国人的还有在上海避难的很多国家的人。最后的结局很温馨,美满的。
喜欢男主角开的酒吧,有种现世安稳天下大同的意味,影片没有着重于贩卖苦难,而是冷静地勾勒了一幅异乡人,调色音乐皆是亮点,是我的菜,既使剧本有些不尽人意。片尾虽暗示希望可江面上仍然弥漫着悲剧氛围。专程为旧上海画风的Ralph而来,居然演了个盲人,分分钟催生对男神的保护欲,加一星。
乱世哪有桃花源
2024.11.25 上影影城-上影75周年荣誉献映。
喜欢没有煽情的白描
女主凯拉•奈特莉是我偏好的美女类型,清秀娟好的面庞透出一种倔强不逊的味道,像她演过的多少角色。这个故事有点纠结,传说历史上真有其事,感觉里面的每个人都过得很不开心,真的有人曾这样过完一生吗?即使享有最奢华的生活,仍是一辈子都觉得憋屈吧。
应该是以淞沪战役为背景的吧~~~英达还闪了几眼!!!字幕烂的啊~~~唉
超级闷
第一次看的时候没有静下心,只被拉尔夫的深邃绅士忧郁吸引。难得静下心看了第二次,男女主的经历,是契合的,虽然是外交官,但经历了战乱,家人的生死别离,活着好像是苟且;虽然曾经是贵族是上流,可那又怎样呢,为了糊口,不得不浓妆艳抹,风花雪月。而他们的相遇,以及最后的逃离,相互照料,就真的显得弥足珍贵。见第一面,甚至不能看见对方,却依然觉得她就是心中的完美,这种吸引怎么能不珍贵呢?
电影平平淡淡的,不过卡司太俊美了~
旧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比起前不久看过的小说《租界》,剧情显然略逊一筹。不过,拉尔夫·费因斯的演技真的值得一看。
画面精致 拉叔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