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步舞

פוֹקְסטְרוֹט,战地狐步舞(港),今天跳舞不打仗(台),战地回忆,Foxtrot

主演:利奥尔·阿什肯纳齐,莎拉·阿德勒,尤纳通·希雷,茜拉·哈斯,耶胡达·阿尔马戈,卡琳·乌勾斯基,耶尔·艾森伯格

类型:电影地区:以色列,瑞士,德国,法国语言:希伯来语年份:2017

《狐步舞》剧照

狐步舞 剧照 NO.1狐步舞 剧照 NO.2狐步舞 剧照 NO.3狐步舞 剧照 NO.4狐步舞 剧照 NO.5狐步舞 剧照 NO.6狐步舞 剧照 NO.13狐步舞 剧照 NO.14狐步舞 剧照 NO.15狐步舞 剧照 NO.16狐步舞 剧照 NO.17狐步舞 剧照 NO.18狐步舞 剧照 NO.19狐步舞 剧照 NO.20

《狐步舞》剧情介绍

狐步舞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以色列军人敲开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门,宣布他们的士兵儿子阵亡,妻子晕倒,丈夫陷入无处躲避、只有依靠自残来发泄的悲痛中,夫妻俩伤心欲绝,方寸大乱,正在接受现实、安排葬礼的时候,军方又发来通知,刚才通知错了家庭,牺牲的另一个和他们儿子同名同姓的战士。悲极生乐,父亲却没有彻底放心,动用关系让军方赶紧把自己儿子从边境撤回来。没想到,回家途中又生变数,然而事情却又一波三折,发生意想不到的转折。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飞马奇遇记雪山惊魂2欢笑大天使十年不晚西伯利亚天水围的日与夜蓝海奇迹最后一人防弹兄弟第二季急先锋蓝兰岛漂流记夏日之子暗黑中央公园亿万懦夫星际牛仔天国之门美哉琉璃:巧匠大比拼第二季本能开关越战先锋伊丽莎白不见了再见圣诞夜关八战队2豪斯医生第八季利己主义海蜇永不妥协野良神X齐丑无艳之破镜重圆泡澡少女!淘气包马小跳

《狐步舞》长篇影评

 1 ) 结构精巧、摄影精心的狐步舞

实在太爱此片,分三点陈述它的好1. 结构精巧 “悼亡电影”最令人害怕的,是平铺直叙编排主人翁一直垄罩于低气压中,任凭演员演技再细腻,观众在两小时内迟早会麻木。

此时“设置悬念”就是好用的招数,本片用了两次悬念,第一是“被告知儿子死了->怎么死的?

->死的不是你儿子”的悬念,第二是“第三幕开始气氛异常->儿子死了->怎么被老爸害死?

”的悬念,前年《海边的曼彻斯特》同样也是利用“设置悬念”的高级悼亡电影。

这两处加上很飞的第二幕都极具魅力的引领观众继续看下去,加上“第一幕-家庭、第二幕-战场、第三幕-家庭”本身就是个踏回原地的狐步舞!

结构精巧、错落有致。

2. 摄影精心 全片出现两次“垂直俯视旋转镜头”,首先是老爸在军人告知噩耗完离去后,独自坐在椅子后出现,再来是儿子误以为被手榴弹攻击,枪杀全车无辜四人后伴随着烟硝与震惊。

呼应着中段出现的故事“老爸被色情书刊迷惑,情不自禁“看着自己”做傻事,像殭尸般把家传经典卖掉换取色情书刊。

”这组镜头太令我讶异,如此精准的传达当重大事件降临,不希望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抽离、晕眩。

Bravo!

搭配主观、客观镜头的交叉使用加强“看着自己”的抽离感,倾斜的货柜和画象征人心的失落。

摄影诗意,却有精心的骨干撑起。

3.对“宿命论”的有力论述 在看此片前,笔者对于“宿命论”是毫不相信的。

假设没有铺陈,或者最后一幕“战车为了闪避骆驼,打滑冲到悬崖下”是顺叙的接在第二、三幕间,笔者肯定会噗嗤笑出声(是的,又是此片结构上的胜利。

)但导演用第一幕的离谱误会、第二幕战争的荒谬虚无、第三幕父母的追悔自责,母亲以前就想堕胎,不想让生小孩的快乐如此理所当然,失去孩子又更加痛苦;父亲想要小孩,觉得是上天对于害死同侪所赐予的原谅,却又残忍的收回这种天启,并且是自己酿成的果,如此细节如此层层铺垫完全说服了我对于结尾的宿命论。

此片灵感来自以色列导演Samuel Maoz的生命体验:女儿坐公车上学,电视新闻却传来此公车被袭击,电话也打不通,最终女儿出现在家门口,原来没赶上那辆车!

虽然根据访谈,导演本人也不相信命运,从女儿的遭遇觉得没有可汲取的教训,但我很感谢导演,说服我另一种看世界的宿命角度,相见恨晚,莫过于此。

 2 ) 今天跳舞不打仗

有关「宿命」这一主题的电影有很多,且多从叙事结构入手。

最常见的,是「多线平行叙事」的结构。

比如:《两杆大烟枪》《11:14》《疯狂的石头》,以及近些年的几部国产片《情况不妙》《心迷宫》《追凶者也》……此类电影通常有几条并行的支线,相当于用不同人物的视角,来讲述同一个故事。

而宿命的主题,是通过制造各支线人物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来实现的。

等于是把观众置于「全知」的上帝视角,来静观与玩味剧中人的「无知」,最后生出一种“唉,这就是命”的感慨。

还有一种结构也很常见,即「重复穿越结构」。

代表影片有:《土拨鼠之日》《死神来了》《恐怖游轮》《蝴蝶效应》《时空恋旅人》……这类电影的主人公,往往具备「穿越回过去」的超能力。

他们寄希望于改变过去,进而解决当下的困境。

可结局往往是:他们发现命运很难改变,甚至会越改越糟,于是放弃超能力,坦然接受命运。

今天我们要聊的这部电影《狐步舞》,同样是通过「结构设计」来表达宿命的主题,却不同于上述两种类型。

先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剧情:一个年轻的士兵乔纳森,有传言说他已经战死,实际上他还活着,可最终,他还是死了。

整部影片,就讲了这么一个荒谬的故事。

假死、真活、假活、真死……乔纳森滑出优雅的舞步,以「真的死亡」回应了「死的传闻」。

于是,本已取消的葬礼,又如期举行;本已转忧为喜的父母,重又坠入深渊。

故事的结局,只是故事开始的重演,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是的,这个「重回原点」的结构,正是《狐步舞》的核心。

正如影片中主角们不断重复的舞蹈:向前、向左、向后、向右;向前、向左、向后、向右……无论他们怎样舞动,最后还是会回到原点。

他们只是在不停地画圆,以为自己掌控一切,实际却被一双无形的手牵引,完成着既定的动作。

这双无形的手,还有另一个名字——宿命。

导演塞缪尔·毛茨,实际就是在用整部电影,跳一场宿命之舞。

这一「重回原点」的圆形结构,在影片中无处不在。

最显而易见的,是影片中充斥着大量的「圆形道具」,以最直观的形态,印证着这一结构的主题性。

比如:圆桌、咖啡杯、客厅的圆形镜子、拱形的长廊、望远镜及境内的圆形视野、群鸟飞行的轨迹、罐头、啤酒易拉罐、亡者的蛋糕……这些道具,要么在颜色上十分醒目,直戳眼球;要么在叙事上承担着重要作用,成为宿命的帮凶……

其次,导演用影片空间的转换,也完成了这段宿命的舞步。

影片一共五个段落,前后两小段,加主体三大段,分别是五个空间。

整个空间转换,从「汽车行驶在沙漠中的镜头」开始,随后进入主体段落,先是「迈克夫妇的家」,然后来到儿子乔纳森所在的「沙漠中的哨所」,再回到「迈克夫妇的家」,最后又回到「沙漠行车的段落」。

五步,五个空间,最终回到影片开始的那条宿命之路,并揭晓故事的结局。

且在空间造型上,迈克夫妇家的逼仄、压抑,与沙漠的辽阔、未知,刚好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位。

象征着主人公无法冲破困境,终将回到宿命的窠臼,等待命运的审判。

最后,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点:整部影片在叙事逻辑上,也遵循着「重回原点」的结构。

仔细看, 你就会发现:影片中的每个人物,其实都在跳舞。

父亲迈克,跳的是「失控」之舞。

导致他失控的,是儿子的死而复生。

军官们带来儿子的死讯,迈克从克制到绝望,渐渐接受现实。

可突然间,事情逆转:儿子并没有死,死的是另一个同名的士兵。

从悲痛到狂喜的巨大落差,使得迈克彻底失控。

他不顾劝阻,执意要儿子马上回家。

不想儿子却在回家途中发生意外,车祸身亡。

这实在是所有悲剧中,最宿命的一种。

一个人,为避免一场灾难做出努力,最后恰恰是他所做的努力,导致了灾难的发生。

迈克从绝望中走出,又回到绝望,只得再一次接受儿子的死亡。

儿子乔纳森,跳的是「失衡」之舞。

他所在沙漠里的兵营,由于深陷泥沙,向一侧倾斜。

预示着士兵们的生活,正处于一种极不稳定的状态,随时可能崩盘。

这些士兵的日常,极为无聊,整日看守路障,检查过往车辆,还要为骆驼放行。

可越是静默的空气,越是危机四伏。

战士们紧绷的神经,伺机寻找着一切爆发的出口。

终于,因为一次无端的误会,乔纳森失手射杀了数位平民。

事情被军方很快地掩盖下去,一切恢复平静。

最终,乔纳森在回家路上,死于意外。

多么诡异的舞步:先是被误认为死亡,结果不但没死,还杀了人,虽然没有因此偿命,但还是在极其偶然的意外中,丧了命。

乔纳森的遭遇,是战场的荒谬,更是人生的荒谬。

母亲达芙娜,跳的是「失去」之舞。

当军官们带来儿子的死讯,这位母亲当即昏倒在地。

醒来时,她以为自己已经躲过了丧子之痛,可是宿命难逃,她最后还是失去了儿子。

其实,达芙娜的舞蹈,早在2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那时,达芙娜刚刚怀孕,还没有做好要孩子的准备,若不是迈克的一再坚持,她甚至不会生下乔纳森。

最终,命运留下了这个婴儿,却夺走了一个20岁的青年。

迟到了20年,达芙娜的舞步才终于完成。

达芙娜说:“生孩子的喜悦是一时的,可失去他的痛苦却永远不会消失。

至此,三位主角的独舞,都已完成。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

当然没有。

悲剧一旦开始,就不会停止。

这段宿命之舞,绝不止一个八拍,而是会一直跳下去,一圈又一圈。

正如父亲迈克,他在儿时偷了家里珍贵的希伯来圣经,换回了一本色情杂志,导致母亲的崩溃发疯。

这成了他一生的伤疤。

长大后,他做了军官。

在一次行军中,鬼使神差地,他让后面的兄弟们先走,结果没多远,就遭遇了地雷,伤亡惨重。

这是他故意为之的吗?

还是命运的玩笑?

没有人能说清。

不久后,妻子怀孕,迈克的人生又重燃起了希望。

他觉得这个新生儿,是上帝赐予他的救赎机会。

于是他说服妻子,生下了孩子。

结局怎么样呢?

兜兜转转二十年,他还是间接地害死了自己的儿子。

看到了吧。

命运就是这样无情。

无论他是有意地做了坏事,还是无意地做了坏事,甚至是积极做出努力,都没有跳出那吊诡的圆圈。

狐步舞的宗旨,就是无休止地跳下去。

一次次迈步,一次次回到原地,再一次次奔赴新的宿命。

这段宿命之舞,还会继续传承下去,被一代又一代人跳起。

就像那本用希伯来圣经换回的色情杂志,仍要作为儿子参军的纪念,流传下去;就像乔纳森在漫画中记录的那一页真相,已被不知情的母亲撕下,贴在客厅的冰箱上,成为这个家庭永久的伤痕;就像迈克和达芙娜因丧子之痛而自残,在手背上留下伤疤。

一次是儿子假死时留下的,一次是儿子真死后留下的,它们就像一对烙印,铭刻着人世的荒谬。

生生不息,宿命之轮从未停止。

影片最后,迈克在镜头前跳起哀伤的舞步:向前、向左、向后、向右;向前、向左、向后、向右……达芙娜站起身来,加入了他的舞蹈。

两个人相拥而舞,带着伤痕的手,叠在一起。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悬在他们头顶上的那根隐形的丝线。

那不是救他们逃出地狱的绳索,而只是操纵他们命运的牵引线。

被谁操纵?

不知道,或不存在,那只是一种完全随机又无法预知的力量。

而我们唯一能做的是:抱紧你能够抱紧的,然后,尽情舞蹈吧。

 3 ) 情绪有气压

以色列导演塞缪尔·毛茨(Samuel Maoz)的《狐步舞》,获得2017年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即评审团大奖,他说整部电影可以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失惊错愕第二章:昏昏欲睡第三章:感人肺腑导演将情绪能量设置出了不同的气压。

第一章Feldman家门打开,看见墙上的线条抽象画,走进去地面立体感的地板,似乎要把人逼到险峰峭壁,一不小心就会坠入万丈深渊。

Michael和Daphna被突如其来的死亡告知惊到昏厥,气氛压抑,后又被告知搞错了,“倒下”的不是他们的儿子,是另有其人,老父亲Michael的焦虑值飙升,他不顾Daphna和众人劝阻,坚持要把儿子从前线叫回来。

而上门通知噩耗的军方人员娴熟冷静的应对与家属的错愕昏厥更是产生了鲜明的能量失衡;第二章,空旷寂寥的“世界尽头”,Jonathan和其他三个士兵在食物补给线上站岗,枯燥、机械。

故意压低的镜头,也拉低了气压,神秘的工作流程制造出一种紧张的对峙。

这一切随着士兵居住的集装箱越来越倾斜,后来在一次关卡车辆检查时误以为是敌方目标,突然扫射了车里的无辜平民,然后偷偷对车辆等做了严密的掩埋,尽管军方认为他们并非有意,也不打算追究此事,但还是给年轻的心灵蒙上了阴影,Jonathan在回家的车上思绪明显盘旋于此,他用笔画下了那辆推土机和轿车。

第三章,又回到Feldman的家,Jonathan生日的这天,Michael回来打算与Daphna一起做点什么,但这次他真的“倒下”了,Michael和Daphna的各自神伤,带着深深的自责与忏悔。

他们伤害自己,擦破手背,还有指关节。

Daphna在脑海里搜刮曾经“自私”的想法,认为是上帝为此而报复;Michael也是把Jonathan的出生离世与自己战场上不可言说的行为联系起来,怀疑是因为自己的孽债报复到了儿子头上。

Daphna把Michael赶出了家门,她说无法与他相处同一屋檐下,因为是他强行坚持才导致儿子在返回路上因避让一头骆驼不幸身亡。

Michael说在他们各处的房子里最喜欢海边的阁楼,可以闻到海的“咸味”。

这“咸味”就是人的良善,人内心的温度,就比如父母对孩子的爱,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夫妻间的爱与互相扶持等等,没有这些好行为和,爱与善意,大地就将失去它的“咸味”。

妹妹Alma回到家发现父亲也在,和母亲坐着聊天,她对两人说:“你们俩在一起时很美!

”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安德烈•纪德临终前说,我对世界绝望。

有个非洲青年写信告诉他,说世界美,有希望。

纪德说,这位青年的话就是大地的“咸味”。

最后夫妻两人敞开心扉,互相倾诉自嘲,空气开始顺畅流动,最后抱在一起跳舞。

世事无常又无奈,但亲人之间相互抚慰和关爱的“咸味”让大地有了重量,让家产生了平衡与力量。

扮演Michael和Daphna的两位演员很棒,情感的诠释自然真切。

 4 ) 推荐

《狐步舞》在以色列本土遭到政府的大力指责,说它危险国家形象,大量增加以色列的敌人。

原因自然是因为它的故事涉及到了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问题,更在第二段故事中明晃晃的表现现役军人对于现状的不满,也暗戳戳的指摘了政府对于冲突的草率处理。

环境造就现实,《狐步舞》的存在就是导演对于愤慨的表达,纵观全片,它的结构清晰、表达明确、共情动人,绝对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推荐给你们。

 5 ) 战争阴霾下的社会与家庭

导演塞缪尔·毛茨已不是第一次处理反战题材,相比他的前作《黎巴嫩》,《狐步舞》委婉得多,并无枪林弹雨浴血奋战的战争场面,以一种相对冷峻的笔调勾勒出一个以色列中产家庭,以小见大,反思战争对家庭和个人带来的创伤。

全片三段式结构,以乔纳森驻守边境的枯燥生活暗讽战争的无情与荒谬,更凸显开篇“乌龙报丧”事件的可笑。

驻守边境的四个士兵活得仿佛囚徒一般,镜头平移缓慢扫过他们面容的拍摄方式,仿佛一个未出现在画面中的人在监视他们。

特别之处在于以乔纳森的手绘漫画揭开父亲费德曼的人生,用胶带贴在眼睛上的“✖”隐喻意味丰富,胶带下流出的泪也格外打动人。

尾段从母亲达芙娜的视角出发,其右手指关节的伤痕与父亲费德曼左手手背的伤形成呼应。

两人和好后,影片接近尾声,在萦绕着温馨气氛的背景下,以乔纳森归家途中遭遇车祸来收结,着实出人意料。

车毁人亡的画面中,背景音乐始终是舒缓的调子,似乎极力克制情绪;与之相似的是影片中段填埋被误杀者的车辆时,将车辆推入坑中的巨大撞击声并未传来,背景音乐也停下,保持完全的静默无声,感染力却极强。

 6 ) 一场异常安静的幻像

4.5🌟 (写不下改长评好了1、三段式结构,很喜欢中间这一幕!

是真的让人耳目一新沉浸其中!

就单论“集中营的圣经”与“战后的黄色刊物”这一笔对照就写的太强了。

2、现代战争是一场异常安静的幻像“我们正在被录像,而眼前的一切都是幻像”。

边境线无战事,战争的气息却无处不在,它在片中没有直接出现,而是弥散成一种真假难辨的幻觉,玩弄着生死。

第二幕里,玩着电子枪战的士兵们问:“我们在这里打什么仗”,房屋在倾斜、在下沉、被逐渐吞没,而人们仍安静地坐着,咀嚼、睡觉、无法离开。

他们迷失在现代战争的迷雾里,失控也就在一刹那。

在这团迷雾里你甚至不用去担心杀人的罪名,因为连掩埋都是悄无声息的,而雨水会在最后帮你抹去轮胎的痕迹,那么等价交换,你的墓碑上也只会记录“倒下”,而非“被杀”。

这场幻像不断扩大,第一三幕精准地刻画了它所笼罩的每一个人。

母亲这个人物丧子后安静的崩溃,独特又真实,她在一摊废墟中否定儿子,宁愿用多年前的堕胎掐灭一切痛苦的源头,她恨丈夫因而不再假装依赖他,但她也和丈夫一起抽儿子留下的烟卷,跳一支简单的狐步舞。

所以说这不是一场单论战争的电影,战争电影盲点外,它也在只言片语中涉及了婚姻困境、命令他人开道替死的道德/阶层困境、或许还有点宿命循环的宗教意味?

3、视听语言极具风格化:视野里巨大的鸟群、破车旁水塔下的狐步舞、公路上的塑料玩具战士,每一帧都想截图!

塞缪尔·毛茨似乎很喜欢用旋转的俯瞰镜头,是否在完成一种大胆的抽离感。

在编织影像时,他贯彻了这种抽离感,把不同类型的媒介串在一起,再时不时来点黑色幽默,当然这不只是简单的拼贴游戏,一本漫画既能串联起二三两幕的父与子,也能让人后知后觉地体会到他们所跨越的生与死,漫画主角脸上画的叉叉❌又被父亲的眼泪打湿,重新变为墨水…好高级好高效的叙事技巧,学到了学到了…4、第二幕的四个士兵都很有辨识度,眼睛里有一种近乎残忍的迷茫。

ps1一直在想第一幕里反复出现的狗指什么用意?

后来恍然个大悟,麦克斯是这只狗啊…鸟啊、骆驼啊、狗啊…有点自然主义那味儿了ps2记得补《黎巴嫩》

 7 ) 在狐步舞中沉没

狐步舞本身寓意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和憧憬,但在影片中,狐步舞好像变慢了、重复了、回环了,不再向往了。

前后左右的挪移变得无味,无论如何走位都会回到原点。

就像影片开头和结尾相同的那段波折的路,同样的长镜头,第一视角的记录,看到的是同一段路,也许是去边境的,也许是回到家乡的。

乔纳森的命运也如同这条曲折的路,通往战场和家乡,从离家到回家。

影片运用了大量的俯拍镜头,展现了费尔德曼的客厅、厕所、乔纳森居住的环境、四人每天进出度过的小河等场景,清晰地交代了人物所处的不同环境以及不同心境的变化。

费尔德曼的客厅大而空旷,印有圆状花纹的地毯与圆桌、圆椅等圆形物件相呼应,暗示乔纳森命运的起伏和最终的回环,同时也表现出费尔德曼经历了战争创伤后仍然无法抹去的感觉再次回来了。

费尔德曼痛苦地用开水烫伤手留下的肿泡、戴弗娜故意自残留下的手指关节的破裂。

多次对二人手部的特写,体现出二人知晓真相前后心理的变化和情绪的起伏落差之大,但无论二人如何挣扎,却始终逃脱不了最终儿子真的身亡的厄运。

或许在他们眼中,第一次的消息便已经让儿子在他们心中真正死去,倒下了。

费尔德曼在挣扎,乔纳森也在挣扎。

第一次提到并跳起狐步舞的是在岗不久的乔纳森,他的舞步欢快、自由,随着音乐的切进,乔纳森、路栏、刚经过栏的骆驼和延伸至远方的公路处在同一画面中,并且有前后递进和虚实的关系,暗示了乔纳森对来此驻守边境远离战场的放松状态。

狐步舞结束,音乐戛然而止。

暗示着暂时放松的状态和心理是短暂的。

而与片尾费尔德曼跳起的最后一支缓慢、悲伤的狐步舞相比,显然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情形,不同的主体和人物视角,体现了费尔德曼对战争挥之不去的阴影和乔纳森看似安全,实则仍身处战争的不安与恐慌的蔓延。

铲车和汽车的画,即是对乔纳森误杀四人的悲剧的应证,也是对费尔德曼和戴弗娜感情变化和关系的暗示。

他们从绝望到希望再到最后真正的绝望,经历了情感起伏的大起大落,最终也体现在了二人的情感和关系上。

乔纳森的死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但一切都再也回不去了。

就像费尔德曼最后跳起狐步舞时说的:“人不管走到哪儿,总会回到同样的起点。

”乔纳森曾说:“对抗未知,我们终将沉没。

”战争没有结束,恐怖仍然笼罩着每一个人。

在看似平静的边境,白天和夜晚总会闪过那鲜红的信号灯,警示着,告诉着每一个人,战争无处不在,没有人走的出来,只是在一个永远会闭合的圆环中来回踱步,每个人都跳着自己的狐步舞,直到生命终结。

 8 ) 平庸之恶与旁观

60年前著名的犹太裔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以《纽约客》特约撰稿人的身份报道了以色列政府对德国纳粹高官、犹太人大屠杀“最终方案”主要负责者阿道夫·艾希曼的审判。

并在此后提出了著名的“平庸之恶”的概念。

在阿伦特看来这种恶广泛地存在于现代生活中,它的平庸正是由无数个个体的无意为之而塑成的。

在这种平庸之恶的笼罩下个人永远屈服与时代境遇或体制,默认其中的不道德行为甚至成为这种不道德体制的实践者。

同时他们的良心不安也在体制的庇护和同类个体的认同中得到了开解,也即用外在的肯定强化了个体作恶内在意识的正当性,抹除了不经思考的恶行所带来的负罪感。

在《狐步舞》这部电影中,处处充满着这样的平庸之恶。

负责传达士兵乔纳森死讯的军队慰问团无视死者亲人的悲痛,只想用机械的流程完成他们的任务;军队的信息处传达错了了死讯,死者是另一个乔纳森,却把因此而暴怒的父亲定性为“思觉失调”;而一边痛斥军队不作为和官僚主义的父亲刚驱逐走慰问团后转身就托关系将儿子从前线调回家;边境哨岗的通讯员喜欢捉弄过境的车主,让他们难堪和吃瘪;边防指挥官教育手下的士兵彻底忘记他们误杀的四个年轻人,因为他们是奉命行事,战争就是战争,战时这种狗屁倒灶的事情是很多的,把一切当作没发生过就是最好的结果。

仿佛所有的平庸之恶都能像影片中那辆巨型挖掘机轻易掩盖失手杀死的四条鲜活生命一样被抹去它们曾经明确存在的痕迹,只要你愿意放弃个人价值的判断权利,把自己当做庞大意识形态机器的一颗螺丝钉,一个轮齿。

但是电影的结局昭示我们这种平庸之恶最终是会传导到我们自己身上的。

影片中有一只骆驼始终无知无觉地穿行于以色列的边境,它的“越轨行为”之所以被士兵们放任,是因为它没有边界意识,不辨善恶。

这里骆驼就是所有施行平庸之恶个体的象征。

影片结尾,载着士兵乔纳森的军需车为了避让公路上的骆驼而从高坡坠落,“死而复生”的乔纳森再次死去,他的父母再次痛失爱子,一切就如用狐步舞的舞步一样回到原点,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那只无知无觉的骆驼。

电影《火星救援》的原著作家Andy Weir写过一篇名为《蛋》的小说,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只要你加害他人,你也同时在伤害你自己;你的每个善举都会落在你自己身上。

”小说中设定每一个人其实都是自己宇宙的上帝,自己即是所处宇宙中过去现在未来的每一条生命,是“每一个存在过或者或将存在的人”。

以此视角来看待生命,平庸之恶侵蚀个体道德底线的行为是对全人类的绝对精神领域进行的道德迫降。

影片中还有一个指涉平庸之恶非常有趣的点,即父亲在年少时用家中祖传的希伯来语圣经去交换了一本二手色情书刊,据他自己所言是“像僵尸一般被牵引到阿伦比街上的商店,旁观自己交出了圣经”。

在影片中好几处用垂直俯视旋转的镜头为我们呈现了这种旁观视角,在重压下精神的高度抽离与晕眩。

同时这种旁观也可看成个体作恶的无意识的一种辩解,通过把自我的主体性消解于幽深的人性、战争的阴云,思想的同一中,试图逃避恶行带来的一系列恶果。

在诺奖得主犹太裔诗人内里萨克斯的《致旁观者》一诗中,我们可以轻易地挑破这种旁观的虚伪面纱,并得证平庸之恶对普遍个体的心灵荼毒。

致旁观者已有人死于你们眼前。

在你们的身体上你们能感觉到死者的目光,正如我们也能感觉到背后的眼神。

当你们走出隐匿处采摘堇菜花时,有多少白色的眼睛在注视着你们?

古橡树的枝条痛苦地相互缠绕,有多少高举的手臂在树上苦苦哀求?

又有多少回忆生长在残阳的血液中?

哦,斑鸠在夜里鸣啭,摇篮曲已无人哼唱——有人曾想摘下高天的繁星,此事现在只有老井才能办成!

你们这些旁观者,虽然你们没有举起屠夫之手,但是你们从未抖落渴念上的灰尘,你们纹丝不动,看着那人变成了光线。

20世纪以来,在各种新价值观的突袭与围困下,道德的普遍崩坏成了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一道难题。

就像罗翔老师所言: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完全可能是一个人渣,更何况在法律只是对人行为的最低要求,而在法律无法监管到的阴暗处还有多少恶行在无休止地产生。

而唯有一个个个体开始觉醒,拒绝旁观,拒绝平庸之恶的引诱,心怀敬畏承担起人之为人的道德责任才能重塑这片道德废墟,将人类的精神重新献给天空与骄阳。

 9 ) 乘着性幻想飞入古希腊悲剧

2009年以长片处女作《黎巴嫩》斩获过金狮奖的以色列导演塞缪尔.毛茨,终于拍出自己的第二部电影《狐步舞》。

它套用上经典的古希腊悲剧框架,通过父子隔空感应的三段体故事,创造出一个情感充沛、命运揪心的因果报应故事。

电影以戏剧舞台感极强的家庭室内戏揭开帷幕。

妻子Dafna应铃开门,外面却站着这辈子最不想见到的严肃军人,“您是Johathan的母亲吗?

”毋庸置疑,这只可能是带来轰天噩耗的亡情信使。

母亲当场晕厥过去,客厅景深处的父亲Michael,则以让观众有着切肤代入感的微妙表情变化登场,完美表演出一个听闻噩耗的硬汉父亲所该做出的身体反应——内心情绪崩溃,表面又得坚毅强撑。

于送信人和收信人,这都是一个非常尴尬和难堪的局面。

导演以非常干练的拍摄手法,在这个大居室舞台上,呈现出战士阵亡后,来自军方的一切程序化慰问,以及既要抚慰烈士家人感受又得严格执行军规的简单粗暴丧葬流程。

尤其在以色列,这样一个有着全民皆兵政策和繁复宗教仪式双重特性的国度,通过军方来人单方面的向父亲Michael告知流程,导演也非常高效的让观众大概知晓了犹太律法是怎样与军事系统相裹挟的。

观影情绪被进一步引向一种尴尬境地,这家人尤其是得负责善后的父亲Michael,什么时候才能走出情绪最低谷,去抬那具覆盖着犹太六角星国旗的棺材啊?

这家人还不为我们所知的关系,会不会在随后的电影时间中走向崩溃,如另一部以色列佳片《七天丧期》所呈现的封闭压抑环境如何让一家老小反目成仇的互揭伤疤。

配角们,认真帮忙度过难关的Michael弟弟、仅作为表述“这家人还没绝后”而过场存在的女儿,以及作为某种古怪神秘意象的奶奶,纷纷登场,也像是要把故事引向分崩离析的毁灭道路。

不过,塞缪尔.毛茨显然有着比讲精彩故事更大的哲学野心。

有一场客厅戏,叔叔扭过身来,桌上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是军方发来的哀悼仪式流程,旁边是一碗橘子。

在导演看来,这个画面就是同时包含了特产和战争处境的以色列国家象征——橘子与阵亡者。

当然,在电影故事中,另一时空中的兵营狐步舞替代了橘子,成为总得回到原点的命运之舞。

边防哨所的第二段故事是超现实的,简陋的兵营正在倾斜塌陷,从营房走到公路哨所得踏过深深的泥沼,公路旁有一个装载探照灯的集装箱,随时可以将过路车里的司机和乘客打上高光,成为危机四伏查验戏份中的主角。

机关枪可以保障突发情况时候的压制性火力,却也可能失控酿成悲剧。

城市公寓与边防哨所两个时空的不可控事件,以及纽带父子关系的一本没画完的性幻想漫画,将儿子与父亲前后脚着,塑造成希腊戏剧中得为错误付出代价的悲剧英雄,而且是在一个循环反复的闭环中永远摆脱不了自己命运的英雄。

故事编织之精巧与命运寓言之含糊,在这部电影里,竟能形成某种并行不悖的默契,像越跳越能熟谙的狐步舞。

塞缪尔.毛茨深知自己被命运眷顾过。

他的长女读高中时,曾经非常赖床,赶不上公交时就只好花老爸的钱,以不菲的费用打出租去学校。

塞缪尔不想再纵容女儿,勒令她必须早起,和其他同学一样,搭乘5路车去上学。

一个早晨,女儿离开家门半小时后,他在电视上看到恐怖分子在5路公交上自爆的新闻,焦急地拨打女儿手机,可是蜂窝移动网却因突增的数据量而崩溃。

又过了半小时,女儿出现在门口,她又迟到了,没赶上那班被炸的5路公交。

导演和女儿从没做过什么天大的错事,因此大可不必迷信着担忧某个迟早到来的报应。

可电影中的小兵Michael,在犯下大错前又何尝不是快乐的大男孩呢?

他想象着父亲色情幻想漫画中巨大胸部贴着黑条的宇宙女神,紧紧抱着一把冲锋枪,在明快的拉丁音乐中,左一步、后一步、右一步、前一步,跳着狐步舞。

 10 ) 有些创伤,也有和解

有一种舞,它的舞步是:前,前,右,停,后,后,左,停……

《狐步舞》是以色列导演塞缪尔·毛茨的第二部长片作品。

1982年,20岁的塞缪尔·毛茨曾作为一名坦克兵参加黎巴嫩战争,2009年,他执导的首部电影《黎巴嫩》就取材于他的战场真实经历,影片获得当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八年后,他自编自导的第二部长片《狐步舞》再次获得2017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这部电影不同于《黎巴嫩》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通过对战争创伤的细腻刻画来讽刺和反思战争。

影片片名“狐步舞”,在片中是一条线索,更是一种符号。

本片以几个以色列军人向一对夫妇宣布他们士兵儿子的死讯为开场进行叙事,采用了经典的三段式剧本结构,将整部影片划分为以父亲为叙事主体的“死讯”部分、另一时空下儿子视角的“战场”部分,以及历经痛苦的夫妻二人重聚的“悼亡”部分,剧情一波三折。

01“死讯”几个以色列军人敲开一家门,刚一开口母亲便当场晕倒,几名军人极为熟练地操作,给女主人注射镇静剂。

另一边,几个军人用冷静、自然的语气向父亲告知其儿子的死讯、并流程化地完成了检查瞳孔、喂药、喂水、并为他设置好提醒喝水的闹钟。

画面大部分是通过父亲的大量面部特写构成的,但叙事风格却极为克制,父亲的脸在画中完成一系列细微的表情变化,军方的人则以画外音的方式出现,进行流程叙述,通知葬礼细节。

在这里,晕倒的母亲是缺席的,父亲独自面对难以接受的死讯,军方冷静如常的态度和不得不听取的庞大信息,他只能极力压抑自己的情绪。

处理方式是走进洗手间,无声地用热水冲烫自己的手以缓解内心的悲痛。

垂直俯拍的镜头来表现父亲在狭小逼仄的卫生间中的空间关系,一如他此时正被强烈的悲痛所重压、裹挟的情绪。

随之而来的是一个荒诞的转折,阵亡的实际是另一个与他儿子同名的士兵。

得知儿子还活着的消息,父亲走到窗口,一束阳光照在他脸上,看着天空飞过的群鸟,终于在情绪爆发中眩晕倒地。

02“战场”出乎意料,儿子所处的战争环境中并没有硝烟,而只是荒凉的公路,偶尔经过几辆车,甚至还不如来往的骆驼多。

儿子所在的小队一共四人,代号是“狐步”。

四个小伙子每天过着重复、无聊、冷清的生活,他们排排坐吃罐头,把闪光弹当成烟火,听午夜情感电台,也会偶尔探讨他们在战争中的意义。

这种战场生活看似轻松,士兵的心理却在严格的军事训练下高度紧绷,也因此才会出现一只掉落的啤酒罐被下意识地误当成手榴弹,他们条件反射地开枪扫射而误杀了人。

在战事不断的中东地区,“宁可错杀也不能放松警惕”的观念已经深深植入他们的脑海里,在军方高层的决定下,这场误杀被连夜进行掩埋。

在第一部分中,并未运用大笔墨来描写父子关系。

因此,片中对父子感情的展现主要是通过儿子视角讲述的“最后的床边故事”这段回忆侧面刻画出来的。

03“悼亡”儿子将父亲讲给他的“最后的床边故事”画成漫画,这既是父子关系的侧面呈现,同时也是第二、三部分的巧妙转场。

此时,已经是儿子去世后的第一个生日。

父亲翻看儿子画下他故事的画本,泪水氤氲了笔迹;母亲为儿子做蛋糕,通过用洗碗刷擦伤自己手的方式缓解悲伤。

这种方式,和父亲当初冲烫自己的手精妙的相似,这里对母亲也用了同样的垂直俯拍机位。

两人虽已有隔阂,却拥有着相通的悲伤。

已经分开的父母两人重聚在一起,儿子的离世为他们的感情划开一道难以弥合的伤痕。

父母两人对坐在桌旁,灯光巧妙地将场景分割成一冷一暖两个部分,两人分处画面两端,中间隔着不可逾越的伤痛。

04荒诞现实主义剧情克制地讽刺战争军人在通知死讯时熟练又冷漠的流程、儿子身处一个没有硝烟却暗藏紧张的战场、父亲的脆弱变相导致儿子死亡、夫妻两人回忆葬礼流程时无奈的发笑,无不体现出一种荒诞。

影片还有一个细节,男主人的母亲也曾是集中营的幸存者,三代人的经历告诉我们,战争的创伤是永远无解的。

就像父亲说的:有一种舞的舞步是前,前,右,停,后,后,左,停……人无论走到哪里,永远会回到相同的起点。

直到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才知命运弄人。

05多种意象在细节上精妙统一影片中出现多个意象,例如父亲和儿子都曾看过的群鸟、在公路上昂首肆意走动的骆驼、父亲传给儿子的色情杂志等,都经过了精妙的设计安排,在影片中起到非常关键的叙事作用。

第一部分里,为喝水而设置的每小时响起一次的闹钟也是一种提示时间进程的标志物。

三个段落中都有狐步舞的出现,第一次是男主人去舞厅找自己的母亲,舞厅中的人们在跳舞;第二次是儿子在驻守的公路上,拿着枪独自起舞;第三次是夫妻两人和解时,父亲讲了一段往事,说起狐步舞是一种总会回到起点的舞。

06“悼亡”部分的强烈情感升华因为孩子的死亡造成家庭创伤,从这方面来看,本片和《海边的曼彻斯特》颇有些相似的意味。

《海边的曼彻斯特》告诉我们,有些伤痛,没有和解。

还好本片并没有那样残酷,稍微令我们感到安慰的,是两颗受创的心向彼此诉说了感受。

母亲难以释怀的,是无法面对由于父亲的无意行为导致儿子意外死亡的事实;父亲讲出自己的往事,是一种陷在始终觉得自己曾躲过的劫难最终降临在儿子身上的自责和无奈。

其实父亲也是一个战争创伤的受害者。

最后两人相拥而泣,两个人的手上都曾因同样的原因留下伤疤。

两只带着伤疤的手交叠在一起,是和解,是亲情,也是身处同一种悲痛下的慰藉。

《狐步舞》短评

本片真是部影视院校教授艺术技法的好教材!“三幕剧”,编得奇妙;演摄美,样样精强。连只露几面的家中狗、路上骆驼,也是绝不可缺。虽有些刻意,但导演的才气已经让人咋舌!这只是他的第二部作品,八年前其处女作《黎巴嫩》获金狮奖,本片去年又获得评委会大奖。送上好久没有给过的满分!

2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力荐

太机械了。

3分钟前
  • 把噗
  • 较差

連兩天都去喜樂時代,同一個廳,看題材差不多的電影。這部看到睡著了,有可能是自己太累,但第一段看下來就覺得形式大於內容,有點故作什麼的感覺,所以不算特別喜歡。

6分钟前
  • DINGAYIN
  • 还行

形式主义,美是美,无法共情……

8分钟前
  • 云中
  • 较差

舞跳的不错,剧情挺无聊的。

12分钟前
  • 五劫思惟
  • 较差

感觉很多地方都有<方形>的感觉,幸好“战场”上一段举重若轻,被不动声色地击中,将结论引向完全不同的方向。两个跳舞的段落都棒极了。

16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力荐

60/100 煞费苦心的景框设计其实多余,比如人物得知亲人死亡时的心理,那种心乱如麻的情绪,需要用地板上的花纹才能表现吗?而很多剧情信息,却只能用台词对白这么单一的方法来传递,让人看得如鲠在喉。电影对自然场景的设计反而舒服很多,配乐也好。偶有真实的感情流露,但整体还是太命题作文了

19分钟前
  • SELVEN
  • 还行

相比这神来之笔般的几十分钟,前后两段的命运回环就显得笨拙刻意,设计再精巧也只觉平庸

21分钟前
  • 豆友0S_5edvTFk
  • 较差

特别喜欢。安静向狂暴的突然倒戈,少有的,把不住节奏的电影。消解戏剧性的同时塑造了崭新的戏剧性。俯拍镜头和灯光布景那种时间的在场感让我想到老塔。仪式性的荒诞表现得堪称完美。一种新型毒品。

26分钟前
  • 爱冷
  • 力荐

事先张扬的张扬。头次反转就完全明白导演想要干什么,尽管如此,还是揪着心等着“第二次”死亡以及对角色的连续打击,这点做的不错但骆驼车祸的结尾真是浮皮潦草力道全无。台词很精准的告诉了我们:战争是对抗未知。而电影要做到的是让观众感受对抗已知中未知部分的情感冲击,但这事先张扬的并不高明。

28分钟前
  • 杨三疯
  • 还行

四星半。骆驼不愧是沙漠之舟啊,陆上行舟难怪会出交通事故…喜忧参半,那一支战地狐步舞和最后一个睡前故事,透出的生命活力令人动容

33分钟前
  • 殇潮|Enigma
  • 推荐

看不懂这样的剧情 不想看

37分钟前
  • 故事与歌-
  • 很差

更多是强势父权的懊悔。小伙子说你们知不知道狐步,然后开始抱着枪跳舞,跳得很风骚,但并不是狐步,因为为了点题片里都说了130遍狐步1234画个圈,他并没有划圈。然后你们大家就评论说哦小伙子狐步舞跳得真好。。。导演故意的吗,但这也是唯一有趣地方了,其他就是拐弯抹角不说人话就对了,透着一股嘻嘻你们猜发生了啥的优越感。滾,不猜。不过这个补给车司机的驾驶技术也太感人了吧!冷漠脸眼镜战友小哥好看

41分钟前
  • 脑子白腔荡骨鹅
  • 较差

不是可不可能的问题,因为我想当,所以要当。我下决心要当海贼王,就算因此而战死,那也无所谓。

44分钟前
  • 关你西红柿
  • 较差

这应该是最顶级的摄影了吧,光、影、人、景以及物 全部都按照黄金切割来定位,场景布置点也极其讲究,戛纳和威尼斯就特别偏爱这种形式上工整得变态的电影。然而电影本身并没感觉有多出彩 父母过分的矫情 我倒宁愿相信有喜极而泣而不是喜极而气 知道自己儿子没事了还冲着家人和军官发脾气【之前还冲狗来发脾气】,人啊 该高兴时就高兴该难过就难过 就像电影的名字《今天跳舞不打仗》 那么有乐观主义的标题结果却阴阴沉沉的 真让人喜欢不起来。

49分钟前
  • 黄悦_
  • 还行

@balmes 尤其喜欢第二幕,简洁轻盈,弥漫着遗世独立的迷人超现实感,日常诗意不疾不徐的铺陈之下,是渐次堆积的隐秘紧绷,直至本段结尾意外一击能量全部释放,异常惊人。相比这神来之笔般的几十分钟,前后两段的命运回环就显得笨拙刻意,设计再精巧也只觉平庸。

53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拍摄手法太霸道了 一种感觉是活着活着突然哪里就错了

58分钟前
  • 葡萄柚
  • 推荐

于我毫无意义。

1小时前
  • 如梦之梦
  • 很差

电影分为三段,从死亡始,以死亡终,形成一个闭环。很工整的影片,拍摄精良。第一段可谓惊艳,情绪非常饱满,故事张力十足,演员呈现到位,那是人类能够感同身受的共同情感。中间一段无聊无趣,破坏了整部电影的风格,承载了过多的东西,这是导演为了表达自己理念而强行塞入的内容,又没有更多细节来撑满,显得挺做作。第三段衔接了第一段,命运拐了个弯回到原点,犹如狐步舞一般。人类的忙忙碌碌怎敌上帝的安排?

1小时前
  • 优游卒岁
  • 还行

看过

1小时前
  • 🍏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