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诚勿扰2》真的是一部悲剧,或者说是一部喜剧中带着悲剧、悲剧里夹杂着喜剧的电影。
众所周知,死亡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而《非2》里有近一半的篇幅是谈死亡的,当然,谈的方式是冯氏电影的那种独特的不正经,用喜剧来消解死亡的沉重,这事也就冯小刚能干得来,但决定《非2》从只谈爱情到兼谈生死这种变化的,恐怕还是王朔的主导。
虽然有“死亡”这粒苦药丸,但《非2》整体看上去,还是一颗糖衣炮弹,尤其是影片开始时孙红雷与姚晨的“离婚典礼”,台词句句爆笑,京味戏剧的贫嘴、幽默和智慧得到了一次集中爆发,主持人葛优的致辞,切离婚蛋糕、放鸽子等桥段令人大笑不止。
《非2》映后除了很有可能催生不少离婚公司外,更有望激发那些玩世不恭者提前开自己的人生告别会。
电影中就有这么一大段故事:葛优的好友孙红雷身患绝症,为了不给人生留遗憾,孙红雷坐在轮椅上,聆听着诸多好友的送别致辞,时而笑时而泪,这段长达20多分钟的镜头,可以视为王朔的心灵自白,这种自白从《我的千岁寒》、《致女儿书》已经看到很多,因此并不陌生。
冯爷和朔爷的联袂,恍若让人重回《顽主》、《甲方乙方》的时代,台词贫死人不要命,搞笑的同时也隐藏着一种人生智慧,但《非2》与冯氏喜剧之前的作品还是有所区别的,除了藏进一种散文式的文艺成分外,它的喜剧风格也不再是由一串串由语言构成的抖机灵,而是在表达着一份只有过来人才会懂得的对世间万物的通透态度。
在《非2》的宣传片视频里,冯小刚大意说过这样一段话,北京这个城市越来越像国际大都市了,有时候在夜里看着璀璨的灯火感受着城市的繁华,会油然而生一种顾影自怜的感觉。
这是冯导的一句呓语,和王朔后期愈加冰冷的文字世界不同,冯小刚仍保持着对温情的眷恋。
但有一点在《非2》中是相同的,电影从两个角度表达了冯小刚和王朔对中年之后的一种超脱思考,“苍孙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句电影里的台词,蕴涵着这哥俩对“认命”这个词汇的理解。
葛优和舒淇试婚了,他们从七年之痒开始试起,试出了婚姻的无奈,也试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依恋。
电影里葛优和孙红雷的友情,其实说的也是人与人之间因为时间和感情的累积,而无法分开的故事。
如何做到不相互伤害,《非2》给出了一个终极的解决答案,那就是死亡,死亡意味着最后的和解,死亡也意味着永恒,如果不是因为喜剧片要以大团圆的方式收尾观众才会满意,我想王朔会把《非2》编得更决绝些。
《非2》是今年贺岁档上一部特殊的电影,它承载着冯氏喜剧的贺岁功能,也因其悲剧成分而变得厚重起来,在镜头里一帧帧美丽景物的衬托下,年轻的人们和那些正承受中年危机的人们,都会从里面各取所需,或笑,或流泪,或感伤。
2011年就要到了,在新一个十年开始的时候,我们不妨像葛优和舒淇那样,把美好的约定约得远一些,再远一些,心有盼望,就是好的。
(以下内容有涉及剧情泄露,不过完全不会影响观看。
从任何一个地方开始观看本片,都不存在有剧透的麻烦)可能觉得让观众哭比笑更容易,冯小刚好像对死亡话题上了瘾,赶制的新片继续拿绝症和促膝长谈做文章。
等着大拿票房,吃喝玩乐当大款。
看着孙红雷扯了大半天的人生感悟,就差再来一句张涵予的旁白画外音,你们大家被感动了么?
在这部续集电影中,冯小刚继续身披“三无导演”的新衣。
这部电影没诚意、没技巧、没认知,不但不好笑,更有无数睡点,催你入梦。
仅有的一丝儿人情味,那也是编剧王朔带来的。
这个冬天,冯小刚在姜文的电影里死了。
在《非诚勿扰2》里,他也死了。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段子不够笑声不多,不给力。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该做的爱没有做,很丧气。
也有人说,这部电影有胡德夫和仓央嘉措,太文艺。
抛开这些众说纷纭,看到结尾处,孙红雷一人端坐,众人围绕。
他开始对着镜头扯人生读感悟,致完朋友致女儿。
那会,我就觉得这太不冯小刚了。
话说冯小刚也不是没讲过葬礼、面对过死亡,但基本是嘲讽性质为主。
他从未这么正儿八经过,正经到全片只需要这么一段老男人的感言,其他地方全部是植入广告都没关系。
几个朋友解释说,那是因为他老了,接完地气接文艺。
或者说,幕后的王朔和台前的冯小刚都老了。
他们开始害怕一些东西,害怕没了以后,别人会怎么看,亲朋好友怎么办。
然而如果仅以年龄阅历来加以区分,那《非诚勿扰2》岂不是成了中年人的最爱,婚姻家庭有问题,活了一辈子,最大感触就是无力,临终关怀不到位。
那中国也出现了专门面向中老年观众群的电影了?
我觉得并非如此。
冯小刚再怎么接地气,他也不是山田洋次,人文关怀这东西,还真不是他想推销就能推销得通。
不谈前作,跟有些人觉得“这部电影很真诚”相反,我觉得《非诚勿扰2》很不真诚。
首先,冯小刚依然没能解决老大难问题。
如何把电影拍得像一部电影,他依然不懂。
当然了,跟喜欢打开电视看电影的观众一样,中国有更多观众喜欢进电影院去看电视剧。
从求婚离婚、选美拍卖会再到吃饭追悼会,没一场戏给人印象突出,能记住的只有人物台词,只有风光地点,只有小题大做耍贫痞。
其次,前后断裂感严重,戏与戏、段落与段落之间完全不接,后半段直接成了孙红雷的专场表演。
跟依赖字幕的《山楂树之恋》一样,《非诚勿扰2》也用旁白交代了很多事情,甚至还留下了一个轻浮结尾(亦可以说完全是为了再拍续集的考虑),完全不理会观众的情绪是否还残留在蹈海的悲伤里。
最后,这部电影脱离实际,完全不理会当下现实。
大喊满足我活够了,怎么听都不顺耳。
如果第一部的谈谈情说说爱还能满足一部分人的幻想,这部电影的牢骚感慨就像是作秀,拿死亡作秀,大老远跑去海南玩濒死告别。
而在突如其来的绝症背后,冯小刚暴露了创作力的空洞。
几乎可以这么说,《非诚勿扰2》的弊病依然是冯小刚的各种短板,而它的好,大多来自于编剧王朔的贡献。
但是光凭这一点贡献,《非诚勿扰2》尚不足以成为一部像样的电影,否则王朔大可自挂招牌,开上一家新店。
作为惟观众论的支持者,冯小刚非常清楚这部电影能带来什么,除了票房,他对批评一点都不敬畏。
你说我不真诚,人都死了,感慨都发了,还有什么不真诚的。
你说我拍得不好,有观众看,那就是好的,更何况这是一部文艺片。
姜文《让子弹飞》中为了不植入广告而与制片人翻脸,冯小刚《非2》植入20个广告。
就这一点,还怎么比。
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
小刚啊,你输的不是你那毫无主题的剧情,不是大杂烩的制作方式,输的是你对电影的态度和对影迷的态度。
试问小刚,你一部影片植入20多个广告,你把你的影迷当成了什么?
我们可以容忍你的半生不熟,可以谅解你的粗制滥造,但是我们却不能容忍你为了挣钱糟蹋电影,糟蹋影迷的行径!
剧本节奏有问题,逻辑上不太缜密。
人物动机不明显,勉强的爱情在续集中更显无力。
朔爷久违影坛后的懒懒几笔,使台词较第一部的平庸晦涩,多了些睿智的嬉皮。
光与尘的感言,自传式的私性表达。
航拍、大特写,依旧没有想法的场面调度跟略带懒散的剪辑。
虚焦了俩镜头,就当我没看见。
舒淇的文艺腔在年过半百的葛大爷衬托下显得尴尬无力。
是该歇歇了,这样的爱情,2030年我们等不起。
仓央嘉措的诗,胡德夫的民谣,撑不住您那通俗剧的内心,文艺只是破了壳的糖衣。
商业上肆意地妥协,艺术上玩命地逃避。
受宠的温床上滋生了什么蚂蚁?
索马里的战事可好,愿天下太平。
打着给百姓送去欢乐的牌子,心底起了敛财的架势,这年头谁都不傻。
哟喝,您可千万别较真。
别跟他认真谈艺术,这不戏里说了:谁认真谁完蛋!
不能说是个影评,顶多算个观后感吧。
因为它貌似不像个正经电影。
看到最后总觉得应该再演半个小时,有点草草收尾。
看完之后我所能记住的:1。
葛大爷戏好,姚晨腿好2。
感谢中国人寿、剑南春、梅赛德斯等的赞助3。
又看见邵兵廖凡有点想念昨天刚看完的《让子弹飞》4。
Goyard或将成为继neverfull之后又一街包5。
张馨予安以轩是来干嘛的?
为什么没巩新亮?
6。
离婚典礼和追悼会就算最有看点的两段了7。
孙红雷真是辛苦了,最大感悟:人之将死其言也善8。
张涵予声儿真性感9。
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第一大经济体,具体体现为斯巴鲁都换成GLK350了10。
真没什么了,一个为了续集而续上的一集坑了个爹!!!!!!!!!!!!!!!!!!!!!!!!!
你爹才喝多了呢!!!!!!!!!!!!!!!!!!!!!!
MB 还我80!!!!!!!!!!!!!!!!!!!!!!!!
看完非2,我觉得冯导的转型已经彻底成功。
继唐山政府宣传片后,他又成功拍摄了三亚风光宣传片。
特别煞费苦心的是,在影片末尾他还埋下了一个长长的伏笔,等于向中国所有城市发出号召:快来和我合作,我们一起拍非诚勿扰3!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和张导两分天下:一个负责所有大型团体操表演,一个负责所有城市公关片的拍摄。
我无法给非2贴标签或打星。
有些电影你可以评论它好,或者不好。
有些电影你可以表示喜欢或不喜欢。
但这些标签对于非2都是不适用的,因为这是一部毫不用心的作品,根本当不起任何一个严肃的评价。
为了续集而续集的故事,拖沓冗长的情节,没完没了的软广硬广,除了开篇的十分钟还保留着冯小刚式的幽默与灵气外,十年前的那个叙事灵动的冯小刚踪影全无,你只能在百无聊赖间想象着导演和制片那赚钱赚得发红的双眼。
曾经那个我喜欢的冯小刚到哪里去了?
《编辑部的故事》里的七个策划之一,捣腾出了一部布景简单,对话精彩的经典。
《甲方乙方》、《不见不散》,那些简单的生活化的“冯氏幽默”让他声名鹊起。
如果要问我,哪部片子是当代中国最优秀的商业影片。
我会毫不犹豫地投票给《大腕》。
这部在2000年成为票房毒药的影片,10年后再看,会发现整部影片里充满了多少尖锐的睿智,睿智的尖锐。
对植入式广告的辛辣讽刺,对大导演泰勒在制片人压抑下苦闷的描写,精神病院里对房价的疯狂调侃……现在看来,这些竟然一一兑现。
岁月没有老去,老去的都是我们。
冯导开始转型导大片。
如果说《集结号》对小人物的关怀和前轱辘不转后轱辘转的幽默还保留着冯氏真诚的话,《非诚勿扰》时的冯导已经没办法安静地拍片了,他不断的变化华丽的场景和漂亮的女孩,似乎他已经不再相信自己的台词是足够的吸引人。
在《唐山大地震》中,冯导终于华丽丽地变成了他曾经在《大腕》里讽刺过的那种电影人,他一边疲于奔命地协调着各个投资方、利益主体的诉求,一边在电影里热情似火地穿插各个广告。
有人说,冯导累了,他不再想批评这个世界,只想和这个世界一起疯掉。
其实我看,冯导未必累,他只是变了。
十年前《大腕》里的优优是一个中年离婚,一无所有的兼职摄影师,而十年后《非诚勿扰2》里的秦奋,是一个中了头彩、开着奔驰的商人。
这不光是角色的变化,也是冯导自己的变化。
他从边缘到了主流,从一个体制的“诽谤者”变为了“共谋者”,这是一个回不去的改变。
非2首日的高票房,一边得利于高达55%的院线拍片比例,一边得益于冯小刚贯有的票房号召力。
不过,他的票房信用正在被透支。
什么叫中年危机啊,就是意识到自己青春不再,害怕被人抛弃遗忘,对仪式充满了兴趣,对人生开始归纳总结。
这部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悲惨而又现实的故事:——————夹叙夹议的昏歌线———————————————一个48岁的老光棍秦奋向一个20多岁的貌美空姐梁笑笑求婚,老光棍有钱(他们那一拨朋友发小儿都有钱,而且都离过婚,甚至都有跟年轻貌美的新太太二次离婚的了,就是后面的主角李香山)。
美空姐刚摆脱了小三身份(那男的又帅又有钱,可惜人家大房也是又优雅又漂亮),现在正想找个靠谱的男人嫁了,可是又嫌老光棍太丑太老了(别听她说什么主要是嫌老光棍幼稚没正型的借口,我还真没看出来老光棍哪没正型了。
多幽默浪漫靠谱包容热闹的男人啊)。
在李香山的一场离婚典礼之后,他俩决定试婚,地点就在海南。
美空姐第一天就给老光棍一个下马威,把老光棍精心设计的浪漫接机环节,硬是弄成了老公调教lesson one。
意思就是对美空姐必须全实话,就算是为了惊喜的善意谎言也不行。
(美空姐最多的一句台词就是,你实话告诉我)俩人别别扭扭的驱车到了老光棍的住处,面朝大海的独栋鸟巢小木屋,美空姐一看到这么nb的房子,立刻两眼放光:“你买的?
”(房子哦,房子)“不,租的,20年。
”美空姐心想,那20年后这房子就不是他的了。
没房减10分。
然后俩人出去玩,老光棍逞强要背美空姐,老光棍捧着美空姐白如凝脂的大腿根儿,美空姐的大胸器往老光棍的背上一靠,简直就是气若游丝活色生香啊。
可惜老光棍体力不行,还没到家门呢就瘫软了:“你是没赶上我好的时候。
”(你好的时候你一夜七次郎,可你那时候也不想着结婚啊)什么叫中年危机啊,就是突然意识到自己青春不再,害怕被人抛弃遗忘,对仪式充满了兴趣,突然对人生产生了归纳总结的欲望。
美空姐捏着身价(能理解,即便是整天玩一夜情的非主流,一旦意识到对方可能是以后得过一辈子的人,就得在这方面自己弄矜持点,免得结婚后落个话把儿)不愿意和老光棍上床,老光棍很不满意(可不是么,美空姐除了长的漂亮我真没看出来有哪儿好来,跟老光棍根本就是个满拧,可见老光棍满怀期待的就冲着这肉欲横流来的呀。
)花这么多心思追你,都睡一张床了还不让近身儿,这得是多矫情的人能干出来的事啊。
老光棍决定装瘫,弄了一轮椅。
(有钱的编剧老苍孙们看来是不知道淘宝只是平台,不是快递。
)其实这段戏我看着挺可怜的,可不是么,二十年后,老光棍70岁的时候,美空姐40多岁,老光棍要是还往后活,美空姐就得当二三十年护士啊。
要不怎么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呢,到时候谁也别指望谁谁也别嫌弃谁。
可美空姐呢,不推他上厕所:“你尿吧,尿裤子里我给你洗。
”这得多TM狠心的人能说出来的话呀。
我要是老了,谁跟我说这样的话,我拼着偿命我也拿刀戳死他,生活不能自理都够可怜了,还TM给不给留点尊严啊。
后来美空姐碰见一群时尚圈的,给了张扒推的票,老光棍看见她和别人谈笑风生很不开心,忘了装瘫了,也忘了隐藏自己的愤青属性了。
一横棒子,扫了一群人,偏偏忘了美空姐也是个扒推动物,弄得美空姐很不高兴,认为老光棍不尊重自己的价值观,跑到卫生间里哭了一阵。
回来大家决定当成什么都没发生。
美空姐晚上照样扒推去了。
老光棍看扒推的直播,决定就精神层面和美空姐交流一下。
可是美空姐完全没有从精神层面和他交流的欲望。
挂了电话。
美空姐暴露了自己扒推动物的本质,老光棍去酒店接她的时候,窦文涛正安慰人家呢。
一个喝得神志不清的穿吊带的美女,神啊,简直是逼人犯罪啊,这时候出现一个彪形大汉把她拉去开房,她再矫情就一个耳光扇过去:“装什么良家妇女啊?
”——不好意思,以上yy。
老光棍的阴沉面容让窦文涛退却了。
可美空姐一想到自己以后要跟一个形容枯槁的老男人过一辈子就悲从中来,借酒撒疯狂奔到海边,还有很多又有钱又年轻的单身男人在等着她呢,老光棍还是算了吧。
像所有不愿意把分手弄得很难堪的女人一样,她发了一张好人卡给老光棍:“我对你是好感,不是爱。
”老光棍一是明白了跟一个根本说不到一块去的女人过一辈子也没什么意思,二是觉得这么个根本没看上自己的女的强留在身边也确实有带绿帽子的危险。
于是在如愿以偿的办了美空姐之后,就不辞而别了。
美空姐没找到合适的下家,又不愿意放弃这么个对自己好又有钱的备胎,于是仍然借着习惯的理由给老光棍打电话,老光棍的话不咸不淡的,于是改发短信,最后连短信都没什么好说的了,只有例行公事般的一个字了。
(有病吧,美空姐你该有多贱啊,不跟人结婚还吊着人家,提醒人家,我没忘了你,我还想着你呢,我只是不能和你在一起了。
你当人家老光棍傻呢,老光棍早都不待见你了,不愿意跟你说话看不出来呀。
还以为自己钩钩手指头,人家又屁颠屁颠回来追你?
别傻了,老光棍人家白活40多年了?
)接着老光棍在李香山的手下当了一节目主持人(李香山还给他配了一个更年轻更貌美的小妞搭档,每天的日子就是吃喝玩乐,要说李香山没想撮合这对儿,我是一百个不相信),美空姐继续相亲,可惜也没碰见好的。
美空姐在机场大巴上看见老光棍的节目了,心中一动,说不定这人以后还真能红,他要是成了名人了,跟他也就不算委屈了自己。
李香山前妻芒果又告诉了美空姐,老光棍给自己买了人寿保险,受益人是你,300万呢。
罢了罢了,青春也是有保质期的,股票行权期都到了,赶快套现吧。
这边厢,老光棍的好朋友李香山突然检查出得了癌症了,快死了,临行托孤托给老光棍了,为了让自己的女儿:“一分钟也不用为钱忙活,就虚度光阴。
“他早就存好一大笔钱了。
(他公司那帮为了衣食住行忙活的小职员,就让他们当一辈子钱串子吧,谁让他们没个好爹呢。
)他孑然一身,无牵无挂,不想遭那化疗的罪,只求速死。
(据说是为了尊严,怎么那些和病魔作斗争的就都没尊严了,但是我一想到我要是死了我爸妈一定得疯,我就得好好活着遭多大罪也活着。
)临死前他要对人生做个总结,我没钱过,后来又有钱了,我活过,我又快死了,我的人生经验肯定比你们都深刻都牛逼,所以你们都得坐着听我讲。
(结果说的都tm是王朔书里玩儿剩的东西。
还不如看书去呢)。
老光棍在这个人生告别会上又见着了美空姐。
美空姐说:”怎么连朋友都做不成了。
“老光棍知道这妞又活心了。
李香山快死了,对他也是个打击,就是啊,说不定下个就是自己呀,人生得意须尽欢那,管他美空姐是不是诚心实意的,总得给自己在人世间留点羁绊吧。
老光棍帮李香山安乐死了以后,又把那至少三克拉的钻戒套到美空姐的手指头上了。
俩人相视一笑。
还有李香山的女儿吃醋似的插话。
(什么叫逝者长已矣他人亦已歌,连亲爹死了都不伤心的时代,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
)旁白告诉我们,老光棍和美空姐最后结婚,是在20年后,也就是说那时候梁笑笑已经青春不再美人迟暮还孤身一人是一个老姑婆,而老光棍已经是个快70岁的糟老头子了。
这他妈得多杯具啊 !!!!
这是一个9分尖果儿和6分苍孙的故事。
尖果儿年轻没有太多经验,被一个嘴上说爱的男人圈住了心,想不开的时候就折磨自己也折磨别人。
苍孙动了心,花招百出想抓住这个天仙儿,同时又觉得不能太宠女人,时时不忘嬉笑怒骂着找回场子。
尖果儿说自己可以跟苍孙在一起,但心里装着别人,苍孙不同意;回过头,苍孙揣着对尖果儿的爱马不停蹄的找着别人,一边儿也不忘记偶尔撩拨下尖果儿。
这两种所谓爱都让我哭笑不得,经历了诸多互相折腾,两人最后貌似是走到了一起,我却没有看到美好结局的感觉,是凑合在一起了呢?
还是9分女被时间拉低了分数所以两人匹配了?
是两人互相折腾太久已没有精力去找其他人了呢?
这两人之间是真的爱吗?
苍孙欲擒故纵的套路被当做成熟和幽默赞扬,尖果儿爱的认真却偏执的傻,我们都在感叹这世界套路太深,已经没有人会认真去爱去追寻去等待,却忘了这世界正是我们组成的,我们一边希望获得真挚的爱,一边自己用着各种套路。
我们经常迷茫,经常觉得自己不要这个不要那个,却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其实不过是拥有的太多想要的太多。
平常的生活让我们看不清自己的欲望,若把把其中一点放大立即就看得很清楚:得了癌症的人只想要健康而顾不上金钱,打工的农民工只想多赚点钱给儿子交学费而顾不上健康和团聚……我们常说要想明白自己要什么,这不是简单的分辨有没有拥有的欲望,更重要的是要想清楚为了拥有这些我能付出什么。
如果说看《非诚勿扰》和《唐山大地震》是我被心理预期的那个冯小刚忽悠进了电影院,那我再次卖票入场看《非诚勿扰2》则跟他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在银幕上看望王朔是排50分钟长队的理由,不知道长长的队伍里有几个人和我一样,不看僧面看佛面。
事实也是我想象的那个样子,这部续集如果当做电影来看,根本及不了格,论电影感还不如第一部。
一般而言,离生活越远的就越像电影,离生活越近的就越像电视剧。
所以,美剧总是给人感觉电影感十足,而很多国产电影什么都不像。
冯小刚的电影基本上是电视剧规格的,电影院里坐在我左手边的那对中年夫妇就完全可以证明,电影前半部分他们两人频繁的充满爱意的击打对方,还一个劲儿的指着屏幕说,你看人家,你也学学。
能够和自己的居家生活互动,是电视剧最明显的特征。
冯小刚的本事是将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故事弄得很有人情味儿,类似秦奋这样整日游手好闲还开着奔驰满处跑的中产老男人能有多少?
要我说这人物这故事就跟白日梦似的,一点地气儿接不着,可是他能给你加一层滤纸,让你觉得电影里的人吧,挺亲切,比其他导演刻画的穷苦大众更像平常百姓。
小刚导演是有些小聪明的,他深刻的明白观众的心思,于是他以一种看似没有道德担当的趣味性在牵扯着观众,提醒他们我拍的是一目了然的电影,是你水深火热的生活。
冯小刚说得对,他是啤酒,王朔是二锅头。
这电影拍得如此差却能叫不少人感动,肯定不是啤酒的作用,给力的是掺在里边的那杯二锅头。
说几个印象比较深的场景:1.秦奋搀扶着病重的香山去看墓地,走着走着,香山一扭脸,对秦奋说,“不看了,大通铺一样。
活着扎人堆,到死了还人挤人。
”2.在饭馆里,香山对秦奋交代后事,“我呀,这一辈子跟钱着了大急了。
川川,我不会让她为了挣钱,工作一分钟。
就虚度光阴,想不干嘛就不干嘛。
”3.人生告别会上,香山坐在前边,面向大家,说,“你们的好,你们的善,我都记在心里,带进火葬场。
我死了,这些信息还留着,随烟散播,和光同尘,作为来世相谢的依据。
如果还有来世的话。
(大意)”这些对话之所以留有印象,是因为一种久违的感觉,是因为对二锅头的那种来自肚子的想念。
王朔总是把生活赤裸裸的指向虚无,然后再来一次仗义的担当。
这些年,王朔取胜的关键,并不是靠塑造真小人的形象,而是让君子自比成小人,这样一来魅力就凸现了。
往往是这样,越有趣的,就越让人心安。
可很多人没看见这个,只记住那句“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
”实际上,王朔从来就不是小人,他坦坦荡荡,讨厌武侠,却做了好多侠义的事情。
到后来,赞誉他都不要了,好像存心让自己的刻薄来解释这些。
在影片里,他还是借着那个叫川川的小姑娘,说出了一句让自己得以自洽的评价:他也没有比别人更坏。
对了,还有一句,我也记住了,是香山在公司里对秦奋说,“伪艺术也是艺术,就算它再二尾子,那也是艺术家生的。
眼看那块地儿就要盖成电子城了,咱们再不说点好的,伪艺术也绝种了。
(大意)”王朔的一生里关于真伪的讨论很有意思,在他的早期作品里不断地告诉别人四个字:你丫别装。
后来他改了口:“装的好也叫好,动机就别聊了,聊来聊去只能伤害人。
”你若问他,你怎么自己抽自己的嘴巴,他一定会大方地告诉你,“我年轻时候才懂多少东西。
”我曾经看过不下5个号称是王朔所写的博客,几乎看不完一篇文章就知道是假的,可还有挺多人偏偏就信,他们似乎以为沾点儿痞子气就成王朔了。
我见过很多人,有话不会好好说,非要说得让你一听就很难受。
那股连王朔自己都厌恶的腔调居然成了招牌,太多人拿皮囊当骨肉了。
为什么王朔是你学不来的?
这跟炖肘子是一样的,你说这脂也脱了,鸡汤也煨了,葱、姜、绍酒也都放了,可怎么就是出不来东坡家的味道呢?
工序一道不少,作料一味没差,比对着菜谱,没错啊,找大师盘问,说差在哪呢?
大师笑而又语,你呀,少了人家的灵魂。
所以你至多可以学会他的调侃、他的嘲讽、他的戏谑,甚至可以模仿他的狂狷,但你终究没法复制那股厌离的情绪,那种对世界放不开手又瞧不上眼的无时无刻的爱和纠葛。
那是情怀,得不拿自己当人的疯过,得九死一生,得大彻大悟,得从头再来,他说除此之外还得扎一针。
步入中年以后,王朔总是在两件事上自我重复。
一为道歉,二为道别。
第一件事对谁都好,解了心结,树了榜样,给自己也挣得了面子。
日本有句谚语:不会说对不起的人永远不是大人。
王朔给不少人道歉,然后他发现了中国人原来都是讲理的,没有人会为难一个诚心道歉的人。
一个人过完人生的大半还时常自我否定,成长没有完止反倒越来越凶猛。
人总是要犯错的嘛,能做的就是到知错的那一天,去认错。
真正的错是知善而不行善。
至于道别这件事,王朔先用作品画出了分水岭,与从前的自己彻底决裂,少说有一半的读者买回一本《我的千岁寒》表示看不懂。
看不懂没关系,王朔说本来就不是给你们写的,甚至他不明白怎么到今天还有人会对《空中小姐》那样的作品念念不忘。
作品改头换面之后,道别就成了他的一个主题,他掏心掏肺的对世界对亲人对从前写着自己的私家话,诚挚得像情书。
在《非诚勿扰2》里,他编造了一个人生告别会,来满足自己对道别的诉求。
道别就是放不下,放不下内心的诸多情结,它们在电影里,也一股脑的出现:海军、大院、共产主义、女儿、美、自杀、生老病死。
把这些感情用几部作品变着花样的来回阐释,显得多少有点矫情,但其实细想想也是好事,我们这个时代又缺少忏悔又缺少深情,王朔都找补上了。
再者说,能把临别赠言当成创作题材一写好几年的作家恐怕也就他一人吧?
其实整部《非诚勿扰2》里,讲的同样是这两件事,道歉和道别,当这两件事儿慢慢变成一回事儿,王朔就有了一种温暖的情怀,在白驹过隙的人生里,留下几句喃喃而绵长的絮语。
到影片最后,使人潸然泪下的,不正是这个吗?
说回电影,王朔的编剧显然不是电影剧本的考量,情节无力,写得又过于自我,以至于搁在镜头里有点突兀。
把最后的那几段戏放在一个充斥着剑南春和中国人寿的贺岁片里,显得夸张并且失衡。
电影的张力不会是前边逗你乐后边让你哭那么简单。
举个例子,刚猛如姜文的电影,孤独起来才叫人子弹穿心,比如那句“那年我十七岁,她也十七岁。
”看完《让子弹飞》,我脑子里全是师爷的这句话。
结果师爷死了,腿挂在树上,他的秘密最终还是独自带走了,他连一句实话都没有人可以分享,这就是张力。
这些年国产电影的大屏幕上,能这么靠剧情触动人心的,我只对姜文有印象,虽然他也没做太好。
看姜文的电影,总觉得仿佛一个处男在度过他惊心动魄又迫不及待的初夜,藏都藏不住的兴奋,满屋子荷尔蒙。
看冯小刚的电影则像一个浑浊而又温柔的中年人,坐在床边跟你不停的聊啊聊,边聊还边撩拨,你对他说,你他妈倒是来啊,结果他就不来,恨不得用一张嘴皮子把事儿给办了。
至于张大导演和陈大艺术家,这俩人有点相似,因为阴阳怪气又偏爱装神弄鬼的人总是比较像。
草威PS:中国这些电影以后能不能尽量不要让孩子在里面朗读背诵什么的了,因为第一,中国话不适合说出来,有时候挺好的词说出来瘆人;第二,饶了孩子吧,没那么深沉,不至于这样。
1.《非诚勿扰2》是我近期看过的最舒服的一个东西。
说是“东西”,是因为这片真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电影,感觉更像是八点档情感剧场里的一集电视剧。
正如人所说,植入广告太多,场景多余而杂乱,人物动机浅,以及最重要的,故事线简陋,戏剧张力特别薄弱,连基本的“前戏—高潮—结局”的结构都很模糊。
很多人批评冯小刚在本片中不会讲故事,这话对也不对。
首先,他一贯是以擅长讲述好听好玩但欠缺“形而上的深刻意义”的故事而生存在影坛的,尤其对比起张艺谋陈凯歌等重意义而轻故事的“大”导演而言,他最不乏讲小故事的能力。
此次《非2》,明显是冯的反电影之作,主动抛弃了缜密的逻辑,线索,细节(其实,也有人说这是偷工减料也不无道理)。
看了就知道,葛优把主角戏让给了孙红雷;再想想就明白,主角不是冯小刚,而是王朔。
冯小刚凭借此片,一来植点广告赚点小钱,二来重推老朋友,甚至让他喧宾夺主。
也就是说,片子一度成为王朔心情随笔的影像化,不能当做故事性强的小说来看。
不是情节老少咸宜的大众饮品,而是情怀击中你心里某处的一杯私房茶。
关键是,有没有这情怀。
曾有位看片不少的时尚女生问我,《变形金刚》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几坨铁在打架死磕么?
我说,满商场的衣服又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几片华而不实的遮羞布么?
这就是情怀之别。
作为女孩子,不会明白,当男生看到一台线条优美马力充足的车,就会天然地激动;更何况这么酷的机器竟然还会变形,不仅会变形,还打起了架,不仅会打架,还可以拯救地球……个中的趣味和热血,对着没有此类情怀的异性,怎么都掰扯不清。
2.《致女儿书》是一本给我启发的小册子,王朔用文字示范,一个大老爷们如何在煽情催泪的同时,做到不腻歪。
其实冯氏电影里的台词,一直是这种不矫情口味。
不喊大口号,不用形容词渲染,不靠语气词加强,非常顺口而随意的一句,却力道十足。
“把他抬进去,旁边给我留一地儿。
”“如果挖开了什么都没有怎么办?
那,你们就把我埋了。
” 《集结号》“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
”《唐山大地震》冯小刚说,“我就像一扎啤酒,王朔把一杯二锅头倒进去,这种混合酒名叫深水炸弹,喝完后会上头.”王朔在非2里添的二锅头,是些许禅意。
“婚姻怎么选都是错的,长久的婚姻就是将错就错。
”“活着是一种修行”“死是另一种存在,相对于生,只会生活是一种残缺。
”“一辈子很短,我愿意与你将错就错。
”是我眼里的年度最佳台词,不带之一。
清淡,无华,还掺着点坏坏的调侃,力道却似深水炸弹,让完美主义欲求不满者心头一惊,让虚无主义得过且过者会心一笑。
让徘徊于路口的人,找到下定决心的理由;让轻易离别和放弃者,想起一段辜负……如果对文字有信仰,能理解非2文字贫,淡,慢,禅的情怀,那么就值回了半张票钱;更何况还伴着仓央嘉措的诗,那首《最好不想见》,以及自己的爱人。
3.非2饱受诟病,就因为它的不伦不类,或者说,非2 = 杂文+散文+广告片。
但关键是,狡猾如冯小刚,在骂人封路的时候,给自己留了条后路。
葛优说起选秀的评委:“冒充上流社会,哪有上流啊?全是下流。
这就是一帮寄生虫,骗吃骗喝骗炮打。
”接着又嘲讽爱洗脚的暴发户,“穷人才追求所谓的帝王享受,把脚当脸伺候”;王朔附体,说798是伪艺术,伪前卫,整个就一伪军大院。
这时冯小刚附体孙红雷,说:“哥哥,咱不较真行吗?
”一来基本认同这批判,二来换个立场,说“在商言商”之理,拿人钱就说人好话,算是给自己做一解释,并针对一定会出现的舆论骂名,对着安以轩前瞻性地说一句:“你要注意了啊,别做了伪愤青还不自知。
”什么是江湖老油条?
高调植入广告,拍摄偷工减料,却抢在小年轻开口批判之前,先自个儿把自己戳穿了,你想骂什么,他们比你还清楚,光明磊落,一点猥琐都没有,只不过浑身痞气,还不忘嘱咐你一句,别当伪愤青。
想批他就此变得棘手起来,越激动,越显得你狭隘得开不起玩笑。
就这样,我们眼睁睁看着坦荡的“痞子冯”,躺着把钱给赚了。
如果不是那个人生告别会, 这片子最多值两星。 剪辑差,剧本欠缺连贯性,舒淇那百年不变的不合时宜的文艺腔……
水
见与不见
让悲观者无力,让软弱者更怂……躺着挣钱都太累,改趴着吧…
一向不喜欢冯小刚的电影,却但觉得这一部是他近年片子里最不错的,里面对婚姻的思考,对金钱的反思像是冯导自己不吐不快的一次冲动,至少比唐山里的催泪要来的真诚。这次的故事相比非1也是难得的完整和顺溜。
淡淡的感觉,就像午后一杯暖暖的绿茶,可以说没有高潮,因为茶一开始就是苦的。那段诗和那首歌回荡在脑海,静静的品味,细水年华~~
婚姻和爱情是两回事。 “婚姻是孤独的,配偶不知你的感受。秦奋不知笑笑多难过”——豆瓣
肛肛乖 别再拍广告了
非诚勿扰 2
挺有意思。
还挺好看的其实
比非诚1好看。对于台词方面,故事情结上,比1都下功夫了。几个看点:1、离婚仪式。搞笑。2、给活人办告别会。搞笑。3、有跟非诚1呼应的地方。比如:建国、比如一年一次的内个。4、有句台词严重讽刺了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5、葛优真的老了。但还是爱他。爱冯小刚。
没有1好了
还得说是有钱才能去住那亚龙湾的树屋,开50万一瓶的酒,弄喝香槟的离婚礼和人生告别式,让孩子一分钟都不为钱发愁,虚度年华,《资本论》和仓央嘉措的情诗岔着读,我也对钱发誓,我被感动了。
多好的旅游宣传/广告片啊,干嘛非要假装自己是电影呢
看不出哪儿好。
将错就错
无高潮,无亮点。有的只是做作和猪模狗样的痞子气质
看不懂
超棒的追掉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