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1、女主漂亮,对自己狠心,是一个父母和老师眼里的乖乖女,课程老师满分,课堂表现好,就是因为和某个波尔多男人一夜情,而怀孕了,在其所在国家,堕胎是非法的,然后怀孕了好像也不能继续读书,多种buff叠加让女主下定决心要除掉这个孩子。
用了注射雌二醇的方法(那个老医生真无良,想收人家20法郎,还开了一个保胎的药方,很明显是保守派,坚定认为堕胎有罪的一辈人),也自己用台灯照着铺着桌布坐地上用铁签子捅,最后去了“纸条女生”介绍的一对夫妇家里,用消毒工具🛠️整一个看起来的自然流产,结果第一次没成功,第二次才成了,还有那个脐带,太血腥了2、女主好学生形象+家庭关心的表面化实际却缺位+学校老师只关心成绩不关心学生真正遇到的困难+医生怕担责+男友只顾面子+其他男人馋她身子,激发观众同情和愤慨
窒息一般的压抑。
人心冷漠,世态炎凉。
安娜被无情地剥夺了支配子宫的权利,失去了孕育生命的自由。
无助,直抵冰点的境遇才会让她将生育比喻为“一种只会侵袭女人,并把她变成家庭主妇的病。
”自救的道路更是布满荆棘……
相比于《四月三周两天》中的嘉碧塔,《正发生》里的安娜几乎孤立无援,禁止堕胎的法令之下,除了那位有利可图的医生,没有人愿意陪她铤而走险。
学院里男生大多学习政治,而女生基本都搞文学的设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两性境遇。
讽刺男性主导权力,女性沦为附属品的不公。
同时,安娜自己承受意外怀孕的责任,也与男人避而远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长镜头之下,特写跟拍的安娜要独自面对这一切,此刻的她难以抵挡内心的慌乱。
大尺度的戏码早已超出了普通的视觉刺激,肝肠寸断的疼痛直戳内心,令人不忍直视,唯有眼泪在眼圈打转。
然而喊叫之外,并无撕心裂肺的哭戏去渲染这样绝望的处境,镜头前展现的安娜是那样的坚定、独立,依然没有忘记最初的追求。
甚至选择放弃从教,尝试触及更具自我价值的人生。
在奥黛丽·迪万导演细腻的女性审视下,安娜的反抗在看似脆弱的外表下显得铿锵有力。
结合当下,虽然有所差别,但也很难不联想到八个孩子的母亲......也祈祷那些“正发生”的禁止堕胎法案能够尽早成为过去时。
最近,先是结婚登记不需要户口本,再是青岛某实验室的所作所为令人发指,再到今天人民日报评结婚登记数持续走低,女性话题在当下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似乎又一次面临拐点。
表现在国产电影上,女性电影,或以女性话题为卖点的电影越来越多,前几年的《嘉年华》《我的姐姐》,今年的《第二十条》《周处除三害》《默杀》等。
《嘉年华》讲得不彻底,《我的姐姐》有美化之嫌疑,《第二十条》《周处除三害》《默杀》更是有画蛇添足的女性受辱的画面和特写。
比如,《周处除三害》中,小美这一角色就像个工具人,受辱的画面倒是有不少截图,除了受辱,剩下就是被男人拯救。
这是好莱坞电影半个世纪前就玩烂了的梗,我国的商业片却趋之若鹜。
女性受辱,的确好卖啊!
1975年,美国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劳拉·穆尔维提出“窥淫式观看”,主要针对好莱坞电影,指出男性观众将自己代入银幕上的男主人公,并在心理上感同身受。
而好莱坞电影以商业片著称,其工业化之成熟可谓一骑绝尘。
但这样的视角本身就是对女性的不尊重,带给女性观众的,除了不适,还有隐藏之下的,强化父权制的再教育。
2022年《消失的她》,朱一龙与文咏珊的沙滩对手戏,那做作的动作和夹带颜色的对话,都尴尬得我脚趾扣地,妥妥的贩卖女性软情色。
当然,我国电影目前主流倾向是走工业化之路,作为商业片,首先要有票房,电影公司要能存活下来,结合本国国情,会有这些设置就不难理解。
因为,大量观众的电影素养是有限的。
但是,真正的女性现实主义电影依然存在,以一种静默守拙的姿态。
例如,2019年韩影《82年生的金智英》,2022年法国电影《正发生》。
《金智英》当年火过一阵,它把一个普通韩国家庭主妇死气沉沉毫无希望的生活拍得淋漓尽致,入骨三分。
它用高度还原生活的方式,利用我们的既定思维来迷惑我们。
比如,电影中的男性帮妻子做家务,无论是片中的妻子还是片外的我们,都很自然地对这位男性产生好感,觉得他心疼妻子,是个好丈夫。
实则在我们的深层认知里,早已认定女性应该承担全部家务。
又如,天刚蒙蒙亮,智英和婆婆就在厨房忙活了,男人都在睡觉。
婆婆只是不咸不淡地客套一句:“怎么不多睡一会儿?
”就很自然地把一盆菜放到她面前。
自然到这似乎就是我们的生活。
整部电影均由这些一帧一帧的生活细节组成,没有高潮,甚至好像什么都没讲。
实则什么都讲了,还讲得很深。
由于国情相似,当年众多已婚妇女用“绝望”形容这部电影。
另一部电影《正发生》,讲的是上世纪60年代的法国,堕胎还未合法化,反而被认为是有罪的。
一个怀孕的女大学生会被迫退学。
女大学生Anne不慎怀孕,为了自己的人生不被这次意外摧毁,与全世界对抗。
这部电影拿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香港的海报翻译成“孕辱”,非常点睛。
而这部电影依然是用白描的方式,将女性隐匿的焦虑、无助、绝望不动声色地娓娓道来。
当无法诉诸正当渠道,Anne只能铤而走险,转投地下交易。
那一段拍得让我感觉非常漫长,没有任何电影技巧,就是一个机位到底,以记录方式直白地展现医疗保障近乎为零下的堕胎过程......很多人不敢看。
最终结局惨烈。
2024年了,中国女性却还在风口浪尖上,金智英们依然大量存在,而那些不婚不育的女性,有几个能像Anne一样坚韧?
Anne当时可谓“众叛亲离”,身边的男女各有各的冷漠。
男医生“不认为堕胎是女人自己的选择”;男同学觉得Anne怀孕了不需要避孕进而图谋不轨;男友更是觉得事不关己;女性朋友与她划清界限。
Anne的坚定与果决,她的长远目光与成熟心智,从海报中便可窥见。
真是一张有力量的海报。
金智英与Anne,才是正常的女性,是电影中应该呈现的样子,不带有任一性别视角,没有窥视,客观呈现一切,才称得上是带有女性色彩的现实主义电影。
其他那些群魔乱舞,还是算了吧。
但话说回来,这样的电影在国内是否有足够的市场,不过首先该担心的,是目前根本不具备生产出这样的电影的条件吧。
2024年了,国产电影依然任重道远呐。
影片事实上已经非常克制,因为仅仅两个小时完全无法阐述意外怀孕却被剥夺堕胎权利给女性带来的痛苦。
即便如此,观影后的我仍然陷入了绝望…GE的安排较为理想化,可能是考虑到受众的认可度与金狮奖的审核要求,在牺牲了故事感染力的同时这也让观者不得不始终处于一种幸存者偏差的视角去审视整个事件。
安妮幸存了下来,但我们没有看到的,是她背后无数个“安妮”因此赔上一生,甚至生命。
本片中有几个细节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首先是当安妮发现自己怀孕前,她一直是以中景、全景较为放松的姿态出现在画面中。
而当她发现意外怀孕后,她的镜头全部变成了特写与近景——活动范围收到强烈的束缚,她在画面中是失去自由的、处于弱势的,无力的。
导演选择了4:3的复古画幅,也是让整个画面看起来像一个“框”,暗示着安妮被“框”住的悲惨命运。
第二点是是安妮首次来到一夜情男友马克西姆的家中时,马克西姆的房间全部为蓝色(冷色调),仅有的一点红色是安妮身上的红色裙子(暖色调)。
马克西姆强制让安妮穿上冷色调的衣服,却没有询问她是否真的喜欢——我在这里把他的行为象征地视作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强制性驯化,是强制性、压迫性的对抗性驯服,这里的安妮处于画面“弱势”区域(下半部份)。
第三点,是大量出现的安妮的主观镜头,在医院、在流产房我们都是以安妮的视角来看待画面中出现的所有事物。
这让观者们仿佛走进了安妮的内心,深切体会到她的恐惧。
影片对声音的处理也非常有特色。
导演着重放大了呼吸的声音——许多画面甚至除了呼吸,其他声音甚至全部被忽略。
让观者能够切身实在的感受到女主人公身上的痛苦与焦虑、紧张的情绪。
除此之外,临近结尾处的一个声话对立处理非常有意思(父母在狂笑,背景音乐确是悲怆的),我不明白它的含义,但是不可否认它在情绪渲染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影片中对安妮命运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自始自终是男性角色——让她怀孕的马克西姆、决定安妮未来的男老师、两位医生、消防员…甚至最后成功让她流产的那位三无医生也是性别模糊的跨性别者…现实亦是如此,父权社会所遗留下的病根时至今日仍然毒害着无数女性——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家属或者丈夫的一个签字就能决定产房中妻子的生命。
男性对于性欲的控制力要远远低于女性,这一特点源自于人作为一个生物最原始的、低级的兽性。
但男性却往往成为一段性关系中最终受益者(满足了性欲,甩掉了责任)。
想到近日被推翻的罗素韦德案以及“权力下放”的噱头,影片的片名《正发生》巧妙的指出了女性权利议题仍然是当今最亟待斗争的,但从目前形势而言,女权运动仍然任重而道远。
堕胎权的核心是胎儿是否享有“生命权”的问题。
自然权利是我们与生俱来作为生物的权利。
我们具有自然权利的同时应自然地享有对等的自然义务。
倘若一位女性选择生下孩子,这位母亲在怀孕时对胚胎起到了维持生命的义务,同时也选择了生下它的权利。
而她体内的胚胎享有的却仅有被无数政客挂在嘴边的“生命权”,在出生之前,并没有对母亲起到任何义务——这说明胚胎的“生命权”并非自然权利,而是人为构建的一种权利。
罗素韦德案的推翻类似事件便是使用人为构建的权利对自然权利的一种挑战,是完全泯灭“人性”的表现。
因此,我坚决的支持pro- choice。
\\评分 9.2/10
正发生,看完了。
21年的金狮奖,完全没听过,同年的威尼斯看过犬之力,但是不知道那年金狮是谁…四月三周两天几乎都关注在堕胎问题上,因此它用了第三视角,而这个片就相对生活化,给了很多前因后果,家庭背景,学业,怀孕的反应等等。
我尤其不喜欢对于怀孕反应的展现,爱吃,呕吐,这跟国产剧没有区别,都是拍这些玩意,你视角独特性在哪?
蒙吉完全是抛弃了这些东西,所有戏剧爆点都落在堕胎与强奸那场戏上。
对于欲望大家毫无掩饰,但对于堕胎却谈之色变。
自己堕胎那场戏和女性瘾者真是没法比…片中有一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当缺爱的孩子控诉父母皆祸害时,是否其母亲得知生下孩子时也会觉得孩子毁了她的一生呢?
女主表演不行,得知开的是安胎药时那个表情很不对,那里的摄影也不好。
大概把拉斯冯和蒙吉的东西去尺度化,更商业类型后,就成了这样三大电影节做题家式电影。
你就看女主的选择,本片是最漂亮的,也意味着是最剥削的,它给一个被堕胎问题所困扰的女性角色选了一个很美的演员,让其本身就具有娱乐性,可供观赏,这当然是名副其实的“美化”,这种美是让人有距离感的,它将一个任何女性都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转化成美人才会遇到的问题,它故意去代入感,这样观众就可以轻松观影,不需要背负任何代入角色后的痛苦,也不需要深刻的思考。
它的美化同样是美化痛苦的,堕胎只拍脸,这真是活生生的“别低头,皇冠会掉”。
这都是商业片逻辑,但它却包装的看似很艺术,那我不会用对待b级片影像伦理的程度来对待你。
基本上相当于本片一小时后,才开始进入四月三周两天的状态。
项链这个道具虽然简单但用得不错,影片前面女主洗澡都带着它。
这个时代,正发生。
2021年9月6日,在78届威尼斯电影节上,一名影评人因电影尺度过大而晕倒,并被救护车接走进行治疗。
那一部“尺度过大”的影片正是由女导演奥黛丽·迪万执导,改编自法国作家安妮·艾诺的自传作品——《正发生》,电影情节聚焦在60年代的法国,在这个堕胎还是违法的年代,仍是一名学生的安妮的一次堕胎经历,用极致的写实呈现了堕胎给她带来的心理上和生理上的伤害。
如何来描述这一部电影?
逼仄、窒息、渺小、无力。
在大多数堕胎题材的电影中,很少有一部像《正发生》一样,用摄影机跟随着女性的视角慢慢深入这场关于只有女性会经历的生理之痛,一点点扒开社会和宗教虚伪的外衣。
冰冷的摄影机凝视着女性的身体,见证着倒计时下女性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折磨,逼仄狭小的影像空间营造出了独特的生理质感,让屏幕之外都弥漫着一种窒息感,让人说不出一句话,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女性被折磨着,只能看着虚弱的女性等待着医生关于“自然流产”与“非法堕胎”的审判。
坐在屏幕前的我们就像是被“捆绑”住了,被迫去经历了这一场疼痛,不,准确说是三场。
第一场是权威代表伪善的欺骗,医生用稳胎的药欺骗着绝望的女学生;第二场是走投无路下的自虐,女主用烧红的铁棍深入子宫内部;以及最后女主如同待宰羊羔般的命运审判,躺在用简陋的床搭建起的手术台,没有麻药,禁止嘶吼,她最终虚弱地像一只垂死的羊羔躺在手术台,强撑着意识等待着医生的审判。
即使没有给太多的空间给男性,仅有的几个镜头满是男性的虚伪、恶心,在逼仄的镜头里满是弥漫着男性的冷漠,毕竟大多数男性或许永远都无法理解这种疼痛感。
即使影片最后,女主作为幸存者继续了学业,但仍旧让人感受到这个时代下女性的渺小与无力。
当阳光撒在女主的身上,我感受不到希望,只觉得未知迷茫。
尝试以女主怀孕为理由发生性关系这部电影没有将男女摆在对立面,但是这部电影又足够的尖锐极端。
它是关于女性的也是关于政治的,它直白的令人生理不适的画面不仅仅只是讲述过去女性的痛苦,更多的是让男性感受女性所遭受的生理之痛,更多的是告诉世人这一切仍旧——正发生。
电影本身或许并没有多出彩,可以说它平庸,但是无法否认的是——这个时代,正发生。
这个时代女性仍旧没有自由选择生育的权利,我们仍旧能够看到生育八孩的荒谬新闻,我们仍旧能看到那个号称“人类文明的灯塔”的国家部分地区仍旧禁止堕胎。
在这个男权社会下,“生育”成为了“梦想”的对立面。
女主在电影中说到:“因为这是只攻击女性的绝症,无差别地把所有人变成家庭主妇。
”为什么这个延续人类文明的自然生理现象会令女性如此抗拒?
是因为那些虚伪的带有政治目的的宗教不允许女性意识的崛起,用“文明延续”,用“有没有想过孩子的感受”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绑架女性,用女性的身体满足一时私欲,用家庭和孩子捆绑住女性的自由,用生育来压抑女性以便于自身地位的稳固。
这一切都关于政治,关于宗教,关于人的劣根性,可是都无关于女性的权利。
这百余年的女权运动到底要追求什么?
在这条道路上,女性获得过形同虚设的选举权,女性在自我认知中迷失过,女性也在女权运动中成功过,失败、迷失、成功那么曲折的道路都走过来了,可是仍旧没看见这条道路的尽头。
女性自始至终要求的无非就是能够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不论为生育的工具,不被当作满足男性性欲望的商品,不被当作政治的工具。
可是这个简单的愿望面对的却是没有尽头的道路。
我不想女性这个词被消费,我也不想女性被政治所利用,我更不想女性这个词被赋予太多意义,我只想女性就是女性,不必依靠任何物质存在也不被任何物质利用。
但是在这个男性主导的社会,女性到底能怎么办呢?
我厌恶那些每日沉浸于网络世界的“女权”,我只觉得她们每日的抱怨,每日的骂战,挑起对立是多么可笑幼稚。
她们根本没有在乎女性到底在遭受什么苦难,她们只在乎自己的利益,为宣泄,为流量,为前途。
她们那些反抗的语言是多么的无力,只会呐喊而从不在现实中行动是多么空洞。
回到电影,女主在面对意外怀孕她一直是冷静的,勇敢的,即使这一切只有她一个人面对,因为她心里有坚定的目标——学业,她明白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并愿意为之抗争到底,一寸一寸的争取自己的权力。
女性的痛苦不需要招摇的艺术来证明,只需要你一颗能够安静地能够完整地这部电影的心。
我总认为这部电影不需要过多的解读,如此简洁的电影不需要过多的镜头语言解读,只需要坐在屏幕前看,就能够明白。
我不认为我这篇文章传递出什么思想,甚至可以说是废话一堆,我只希望这能够成为一个媒介。
它能够在这个满是黑暗的世界里,用自己的坚毅去点亮这条女性之路,唤醒那些被封锁在主旋律之下的奏鸣曲,不管这个时代有多糟糕,但自由不死,欲火不灭。
尼采说:“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他们感到我们渺小,是因为他们无法飞翔,而我们在飞升。
祝福所有女性!
(豆瓣首发)-FIN
电影《正发生》讲述了女大学生安与男友在一次缠绵中不幸怀孕。
怀孕给她的人生、学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她为了顺利完成学业,不得不选择堕胎。
但是法国是一个天主教国家,在天主教的教义里堕胎意味着对生命的亵渎,不仅如此,在20世纪 60年代的法国在法律上也是严令禁止,倘若实行人工堕胎,就将面临着牢狱之灾。
在这个社会环境之下,安选择堕胎势必困难重重。
她寻求室友闺蜜的帮助,昔日友好的闺蜜却选择“尊重安的个人选择”,不敢给出任何建议,害怕沾上关系,担负责任。
这与片头安和闺蜜交换口香糖时那种亲密关系的最大讽刺。
走投无路之下,安寻找异性好友的帮助,异性好友却将怀孕当成最好的避孕措施,对安图谋不轨。
安寻求男友的帮助,男友却声称自己也没办法,让安独自去面对事实。
安在情绪不佳的状态下,家人不但没加以体谅,反而反手扇安一巴掌,认为安打乱了家人午后晒太阳的悠闲心情。
这些情节,将人类的冷漠自私暴露无遗。
在关键时刻,平日亲密的家人闺蜜朋友,都只想到自己。
安生于平民阶层,读书成为跨越阶层的最好工具。
安寻遍周围人无果后,选择自己动手堕胎。
当安亲手将铁棒插入子宫时,痛苦仿佛穿过屏幕传递给观众(据说电影节上有记者因此晕倒)。
可惜DIY堕胎失败了,原因在于原本以为帮助自己开堕胎药的医生,实质上开的是保胎药。
偶然之中,安知道民间还有私人非法的堕胎诊所。
私人诊所里没有专业的医疗设备,连仪器消毒也是使用开水烫,没有麻药,手术时不能大声叫喊。
安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之下,进行了堕胎手术。
第一次手术,堕胎失败。
第二次,堕胎成功,可是回宿舍后大出血,紧急送医救治。
救治成功后,医生在诊断单上填了自然流产,安的堕胎之旅,才真正结束。
安重返校园,重返那个在雨果诗句的带领下,优胜劣汰的校园。
生育权,应该真正还给女性,而不是利用宗教、法律禁止堕胎。
倘若安顺应社会规则,生下孩子。
那么,这个孩子极大可能面临着单亲家庭,成长环境不能得到保证。
安也因此失去通过上学实现阶层跨越的机会,极大可能留在出生的阶层、区域,重走父母走过的路。
那么,这将是对两代人的沉重打击。
生育,意味着责任。
倘若不能给下一代提供更好的环境,不能给下一代留下更多的选择,那么下一代极大可能被迫重复你走过的路,你父母、爷奶辈走过的路。
这样的人生,这样的生育,有何意义?
从古至今女性的地位在一点点的提高,从附属品到自然人,随便截取一个时期来看,都是让人心惊肉跳的悲剧。
法国说起来也是个开放的国家了吧,电影里也处处表现了男女在性方面的开放,但是一谈到怀孕,每个人却是避之而不及。
反堕胎法一直都是将女性物化为繁衍工具的代表性社会偏见,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喊一喊口号要平权,但只有类似《正发生》这样让你从第一人的角度看到女性遭受痛苦的样子,你才会真正明白平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作为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正发生》更能让你感到肉疼,身体不适。
没有什么能比把真实的画面放给你看更能让观众有同理心了。
影片描述女学生安从怀孕到堕胎的整个过程,结局比较幸运,医生给的诊断是“流产”而不是“堕胎”,她不必面对法律制裁。
但整部影片对安的心理变化的描述几乎是完全缺失的,没有波澜,没有任何内心煎熬。
不错,她是有一个当作家的梦想,但仅靠梦想去强大内心消化所有冲击是不太可能的,有梦的人通常也是敏感的,即便拥有足够的勇气、骄傲和运气,梦想通常也是伤痕累累的赢家。
一个不错的题材,被简化处理了。
比较失望。
“我们步入童年,如同步入忧伤之中” Anne 从青春向成年的转变是充满无奈和痛苦-Vous étiez malade ?-Le genre de maladie qui ne frappe que les femmes et qui les transforme en femmes au foyer.Anne 的回复以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隐喻,成功地传达了对女性在传统家庭角色中的桎梏及其背后社会机制的批判,同时也体现了影片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洞察力和艺术表达力。
Nous garderons l'honneur ; le reste, nous l'offrons.Et l'on marche. Les yeux sont indignés, les frontsSont pâles ; on y lit : Foi, Courage, Famine.Et la troupe à travers les carrefours chemine,Tête haute, élevant son drapeau, saint haillon 引用自 V.Hugo
这段诗句不仅点明了“荣誉”与“牺牲”的主题,也用充满革命意味的语言映射了影片中女性们在现实暴力与制度压迫下的坚韧抗争。
它为整部影片赋予了一种诗意的解读,使得观众在冷峻的现实之外,感受到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呼唤与力量。
国情不同,没有共鸣,但拍得不错,演得到位
理解豆瓣这个拳台为什么给高分,但作为一部电影,真的很不怎么样。
剧情单薄的真不如直接看小四的《悲伤逆流成河》,倒也不是说这剧情有什么问题,只是实在过于简单了些,简单到总时长甚至可以砍掉80分钟,这样我便可以正儿八经地好好睡上一觉,也没必要边看边打盹了。不过有一说一,女主是真白啊,身材貌似也还不错,看在敬业层面上的话,就加一颗星好了。
题材好,拍得差,拍得是个什么?连流水账都不算上,以正向时间为序,一个接一个的单调场景像是在逛片场;看完整部电影,愣是还不了解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女生,只是像个遥控人一样被导演操纵,很迷惑。所以明明是个很尖锐的、可以向时代发声问责的题材,拍出来就是像哆啦A梦中大雄的表情包语句一样——「你把大家叫出来就是为了这事啊」。不否认三大电影节的含金量,但是否认这部金狮子。
UGC Odéon 女人的子宫永远由自己做主,堕胎权是女人天然永久的权利,在任何时代在任何国家都不接受反驳
混吃做样丝毫不虑未来,备受瞩目意外陷入泥沼,示范的有模有样实践经验为零,一旦确定了真相立刻翻脸撇清关系,疼痛过后,再多破洞尚能弥补。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很平庸的作品,去年三大电影节的最高奖项都颁给了跟“女性”密切相关的电影,可能是时代进步,也可能是退步。大部分堕胎都是年轻人瞎搞的产物,对于我这种反对婚前性行为的人来说,虽然可以表示一丝同情,但也是畏而远之。
相较之下,《四月三周两天》强不少,一切都太稳了,甚至有些刻意。
若生育与否不自由,则婚恋与否无意义若婚恋与否无意义,则社会system有问题
一时非法堕胎,一时强制堕胎;一时超生违法,一时鼓励三胎。女人的子宫背负不起男性社会层出不穷的问题,请把仅有一次的人生和子宫的话语权留给女人自己。
最后堕胎这段,画面和声效让人无比难受,都要冒冷汗了。
女主那种无法堕胎的焦虑充斥着全片,剪掉脐带的那一刻来到了影片高潮
Walked out when she tries to abort with a fucking stick ...
#Sundance#全然关于身体的电影!单是腹部的镜像与口腔吞咽的隆起 都承载着冲撞而不安的力量 但女导演为了避免对女性身体的再度剥削 整体上处理得极为克制 窥视的目光总能在关键处完成恰到好处的后撤 所以遍布浅焦大特写的主观视角下 面孔取代了身体 满载着幽微而丰沛的情绪 更加赤裸裸地袒露在观众面前 合着沉默与苦痛的泪水 争夺身体的主动权 另一方面 本片的女性角色并没有停留于单一的受害者身份 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相反 即便行踪被框定于封闭、晦暗、压抑的室内环境中(酒吧跳舞和浴室洗澡这两个重复出现的场景里 Anne无论是身处一众男性还是女性当中 都存在着一层被压迫感) 这位床头墙上挂着萨特海报的文学优等生 总能用其利刃般坚毅的目光 投射向冷漠的男医生、窥淫癖的男同学 再一次完成了权力的夺取
男人不能感同身受!
影片聚焦的矛盾是极端个人主义与极端集体主义之间的激烈碰撞。最大的争议点在于,作为一个「母体」空间,我们该把阶梯教室里《正发生》的悲剧视为个体性悲剧,还是当作集体性悲剧。如何认定?谁来认定?教授的「标准」答案是其中一个尺度,女主和她的同学分别给出了两种同等残酷的标准:爱情的特殊普遍性,即「阶级」跃迁,和做爱的普遍特殊性,即「挂科」劝退。幸与不幸,在「大部分医生都反对堕胎」的年代,女主坐在了「政治」正确的对立面,并于当下成为了「政治」正确的代言人。显然,这个引起生理和心理严重不适的决定她是在理性加持的非理性状态下作出的,即在爱情语境下将政治的文学性与文学的政治性统一了起来。为此,对于「反复」做爱的人而言,这是痛并快乐的「清除」手术;对于怀孕的人来说,这是需要承担风险和独自承受痛苦的「分娩」过程。
3.5 好想知道被刪減的那五分鐘內容。「一種只會攻擊女人的病,一種會讓女人成為家庭主婦的病。」
拍了种自然的恐惧和戒备心,女主几乎是黯淡无光的,没有精神的。试图短暂麻痹自我和他者进入社会的议题,却始终未提及根源性。
比起罗马尼亚那部也够发人深省的深刻
这是一种只攻击女人的病,把她们变成家庭主妇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