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林寒战
В тумане,雾里人鬼神(港),在雾中(台),V tumane,In the Fog
导演:谢尔盖·洛兹尼察
主演:弗拉基米尔·斯比尔斯基,弗拉季斯拉夫·阿巴申,谢尔盖·科列索夫,Nikita Peremotov,尤利娅·别列希尔德,Kirill Petrov,Dmitriy Kolosov,Stepans Bogdanovs,Dmitriy Bykovskiy-Rom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荷兰,白俄罗斯,俄罗斯,拉脱维亚语言:俄语,德语年份:2012
简介:1942年,苏联的西部前线,战争正在激烈地进行。德军已经大规模地袭来,占领了这片地区。一个男人被错误地控诉里通外国,于是在活命和尊严之间,一个道德的难题摆在了他的面前。详细 >
瓦西里·贝科夫似乎永远在描写二战时白俄罗斯森林中严酷的游击战,带有强烈道德的拷问,获得“战争中的陀翁”美誉,根据他小说改编的《升华》堪称一曲受难挽歌。2012年又一部改编影片《雾林寒战》颇受瞩目,导演Loznitsa纪录片出身,冷峻到极点,相当考验对观影者的耐心。
节奏太慢
一些无意义的动作镜头放好长一段,又完全没有BGM,也太冷峻写实了,纪录片似的,看的时候觉得导演想装逼。漫长单调冷峻乏味,像俄罗斯的冬天,看完却也别有一番风味
洛兹尼察太精准了。但是节奏太他妈慢了
向在伟大的前苏联人民伟大战争中英勇牺牲的游击队战士们致敬!
节奏实在太慢,昏昏欲睡,半小时就能讲完的故事用大量的长镜头拖的很慢,压抑得不行。
隔离第6日
战争公路片,历史寻声记,沉默而孤独,中规中矩。
整部影片像是《我的幸福》众多切片中所抽出的一个,洛兹尼察想要以小见大讲述战争面前的人性。跟《我的幸福》与剧情“无关”的序幕不同,《雾林寒战》开场第一个长镜头的绞死刑就作为叙事的起点,这一镜头同时完成作为“卖高分”的绞刑(画外音)、民众刻画(拥众的目光)以及环境书写(动物的白骨),也预示随后大量场景中:人物目光与镜头相对立——观众看不到、想不到人物的所见与所想(时不时能听到画外的枪声与狗吠)——当然,对于主角们目光的空洞,影片将以倒叙的情节进行交代。洛兹尼察通过淡入淡出的插叙刻画三位主角的往事,但这种不作为旁白叙事的回忆并不符合电影叙事原则,也因此弱化了本该有的时间感与空间感——使得导演的在场太过暴露,不及《我的幸福》对时空处理那般轻盈。
脑子里想表达的东西太少,两个小时下来戏也太少,拍得再考究,也不中啊老乡
为了真实感,如此不惜代价地牺牲观影体验,关键是你也不深刻啊
漫长的节奏给你看看什么是人性与国家 什么是憋屈地活着
拍出来不一样的二战片吧 没有战争打斗场面 而是通过三个人游击队、平民和懦弱的人反映了德国人来了后的生活
略显乏味。。。
需要对这段历史做一定的了解才能领略此片的内涵
對子虛烏有的事情,還能怎樣?一離開fiction story的設定,所謂的EQ成熟圓滑處世還有李開復大叔有個毛的用處。
6/10。形式闷到装逼,正常节奏÷4的长镜头、无配乐、景色熏黑的坚硬气质和几乎零战斗戏的战争片,宁静幽闭的空间内调动人物对白及微动作完成激烈的心理情节。中途三段插叙揭示导演的人性追问,杀人于无形的是战争环境下群体把自我牺牲当天经地义的反人性价值观。白雾这层时代不明朗的象征要多加强调。 @2015-02-18 23:31:57
自从他脱了那件棉衣,我就一直担心他感冒。棉衣最后也没去找。
由一次失败的林中行刑,引出了三个小人物在战争时期各自的“革命往事”:年轻的愤青修车技师,老实无辜的铁路工人,懦弱贪婪的游击队小偷……在愈发模糊的雾林中,所有人都逐渐深陷战争荒诞的死亡和绝望
三个主角都试图找到前进的方向,但依然不可避免地迷失在战争带来的绝望之中,生命最终在弥漫的浓雾里消逝。影片的节奏实在是慢,带有寒冷蛮荒之地特有的阴郁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