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部影片原本是非常期待的,谁让我们这个民族如此爱吃,对于中华儿女来说饮食早已不是简单的填饱肚子。
从食材的选取,到加工的工艺,甚至是最后食用时的礼仪秩序,都能体现千年来的文化传承。
所以无论是现在大红大紫的《舌尖上的中国》,还是早年的《饮食男女》、《食神》,甚至是《春风得意梅龙镇》都让我看的十分喜爱,但是这部影片实在让我爱不起来。
题材、立意都是极好的,可是毫无逻辑的设定、段与段之间生硬的转换、演员夸张做作的表演、纯粹为搞笑而搞笑的段子••••••一部电影被破坏的体无完肤。
如果不是偶尔闪现的那几个亮点,我真的无法坚持看完。
电影最大的也几乎唯一的亮点就是三位传奇性的总铺师,对于他们的描写才让我相信这是本历经几十次修改耗时半年多的剧本。
人鬼神,先说说鬼吧。
鬼头师,拉风的出场,标志性的“主题曲”,一拉袖子露出满臂的刺青,真的很“屌”。
私认为他所代表的是一种创新精神,不断的推陈出新、精益求精,是社会进步所必需的,最后的比赛小碗所输给的不仅是累计了几十年的专业素养,更是传统让位于创新的必然。
当比赛结束后,他心满意足的离开,不是因为赢得了比赛,而是“无怨无悔”让他可以无怨无悔,也许初尝时不如其他菜肴富有冲击力,但是饱含了酸甜苦辣麻的人生,才是我们最值得回味的也是最难忘的。
个人非常喜欢他的一句台词,“当鬼何必出名”。
然后是人。
人不像神那么高高在上,也不是鬼总躲在阴影中,憨人师就是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的普通人,重感情,重人情,为了心中的欢喜而工作。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自由应该是很多人向往的,可是天为被地为床的流浪,又是多少人能鼓起勇气跨出的一步。
古早味不是出神入化不是鬼斧神工,那是人间的滋味,所以他在月球上和壁画前的诠释如此合情合理如此理所当然。
吃着白菜卤一边擦拭眼泪的画面,我认为是全片最好的美食评价。
最后是神。
他非常贴切的体现了神的神秘,人间不适合神,所以回到了他所该在的地方。
苍蝇师的技艺无疑是顶尖的,连他的蹩脚继承人——女儿都能险些战胜另一位伟大总铺师,但影片中更加重要的是体现他的亲情,那双陪伴在身旁的白色塑胶鞋,那本全世界只有父女两人能看懂的鬼画符。
虽然已经天各一方,圆桌上会空着一个位置,但正如那盘炒鳗鱼,他以另一种方式活在亲人的身边。
古早味究竟是什么,那种记忆里最美妙的儿时味道,其实不正是家的味道吗。
世界上最好吃的是什么?
那是妈妈的菜,即使只是一盘番茄炒蛋,什么三星餐厅什么金牌大厨都永远无法胜过那个味道。
一碗菜尾汤,虽然普通甚至有些人不齿,但是这道菜出现的场合总是婚丧嫁娶的筵席最后一道,或者是春节年夜饭后的那锅大杂烩,它背后所代表的正是团聚。
小碗最后从都市回归了故乡,因为她选择了古早心。
【Spoiler Alert! 以下内容涉及轻微的剧情泄露,可能影响观看】2008年的《海角七号》,去年的《阵头》到今年的《大尾鲈鳗》,台湾电影有个趋势潮流,那就是越来越台。
一个“台”字,它倒未必是统独的颜色之争,而是一个泛指的形容词。
在台湾电影的上一次热潮,中影出品的国语片和新电影都非常正统,要么依仗政策,持有话语权,绝对主流;要么追求艺术身段,主动与恶趣味的商业片保持距离。
如今,台湾电影重新赢得了本土观众的喜爱,并且,这些电影都有意识在强调台湾的在地特征,从风土民俗到乡音不改,从黄色笑话到族群意识,完全契合民众思潮的革新变化,刚上映的《总铺师》正是其中之一。
《总铺师》导演陈玉勋上世纪90年代发迹,他的片子称得上饶有情趣,不落俗套。
正因如此,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不免对影片有更多期待。
但事实证明,一旦走到了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地步,台湾电影不仅越拍越好懂,甚至主动降格,把同一个笑话和桥段重复上三五次——这也未免“太照顾观众”了。
如何形容世间最好的味道,在那场横空飞来的总铺师对决,《总铺师》居然花了近二十分钟的时间来再三夸张渲染,飞天入地大声叫。
应该说,食物名号是眼花缭乱,其表现手段却相当单一,并不出奇。
由于美食比赛的存在,观众很难不想起周星驰的《食神》。
一碗黯然销魂饭,令薛家燕泪流满面,就地打滚,街头小报赶上路边小摊,招数尽出。
而《总铺师》做的事情就是把评委人数乘以三,再把薛家燕的各种反应乘以三。
但事实证明,观影愉悦感不是数学运算,这未必是一笔好买卖。
我也知道,《总铺师》的重点不在食神,不在世间最好的味道,而应该是世间最想念的味道。
正因如此,我不认为《总铺师》是一部多好的电影,但称得上一部有叫你有念想的电影。
当华语地区心灵鸡汤大师吴念真客串出场,他在捷运的地下铁道随便煮一锅卤白菜,底层人民一个个吃得潸然泪下,女主人公更是直往纸箱子里钻。
这不是一处多高明的煽情场面,但是,我却被打动了,原来美好的食物会让人发觉,存在于这个世界是有意义的,亲朋好友、爱人同志,太多念想。
原因恐怕也很简单,你吃过的世间美味也需要时间的沉淀,否则就是酒肉穿肠过。
再新的东西,无论怎么个沉淀法,它都追赶不上你在成长经验当中的地瓜土豆——从小大鱼大肉的不在此列。
就连乡间小民都会编段子,某朝皇帝如何尝遍海味山珍,突然被一碗小菜白粥给打动了。
在你穷得没有选择时,有些东西会令你生恨,挤长途火车的大学生们,事业有成,再闻到扑面而来的泡面味会想吐。
漂泊无定的年轻人,三餐包子煎饼拉面盖饭,发达后恐怕都痛恨地沟油。
可是,有些味道你是会怀念的,它们简单,纯粹,却记录了你的生命经验。
譬如,《总铺师》里头的炒米粉和菜尾汤,这些都不是什么达官贵人的食物,不说难登大雅之堂,请人都不好拿出手,只适合家中烹煮。
抄袭又一位鸡汤大师李安大人的话:总有一碗白米饭让你泪流满面,总有一道家常小菜、一样毫不起眼的味道可以打动到你。
《如果·爱》里,小恋人躲在冬天的地下室,一起吃着小火锅;《天水围的日与夜》里,母子俩每天不重样,变着花样去炒个蛋。
这些东西尚且如此,更不要说老北京那些豆汁卤煮。
底层人民的食物,它们本就不是什么稀罕玩意,只是你吃惯了,它就成了某种念想。
抛开技巧的流俗,阻碍《总铺师》更进一步的原因只有一个,它太台了。
总铺师也就是台湾本岛和闽南地区的文化,解释起来好懂,但很多人恐怕还是不明白,为何找一个未必靠谱的师傅,而不去找一家好馆子,请来知名大厨,大伙合计搓一搓。
原因在于,在村落族群以及移民来台的乡民当中,办桌之类的红白喜事未必需要有多高规格,那是传统仪式的沿袭,是根植到了日常生活。
总铺师的最大追求也不是什么金钱,而是一块随时会掉到地上的猪肉,师傅带徒弟,到处走江湖。
当然,在老家,他们还可以吃一些菜尾碗尾。
北中南人鬼神,他们追求的也不是名利双收,而是经营一家馆子,烧一盘好菜,凭一己之力,留住好味道。
所以,我喜欢《总铺师》还有一个理由,世间总有金钱买不到的味道。
你当然可以反驳,电影在矫情,一个穷鬼根本不配吃上美味可口的食物,但是,你要相信,总有那么一些逃之夭夭的味道是你一直在寻找的。
古早味,古早的搞笑方式,这就是《总铺师》的成功秘诀。
电影层面上,这部电影问题很多。
它从一段略显生硬的爱情,直接跳将到了一段更加生硬的厨艺比赛。
拆开来看,两部分内容都没有问题,可是,它们以这样的方式衔接过渡,多少显得冒失草率。
至于仓促组成的草台班子还能作出美味佳肴,这些都不算什么,台湾电影最擅长让一堆破铜烂铁发光发热。
可是,直接把爱情主线扔在一边的做法,根本就不是周全考虑。
至于讨债的圈套、召唤兽的努力,三八阿花吹喇叭,这些内容就见仁见智,但如果你据此认为电影在胡闹,那就未免大动干戈了。
就像太过综艺节目的表演方式、夸张过火的幽默恶搞,它们恐怕已经不是什么值得说的缺点了。
【城市画报 (总342) 2013 No.24】
台湾小清新电影是jt无理由观看三大影种之一,喜欢这部有三大原因,一是搞笑,而是搞笑,三是台湾人的搞笑。
台湾电影一向都没有什么大英雄大事件,却可以把小人物的悲喜人生拍得十分精彩,而且不同人在同部片子融合得那么到位,纷繁不杂乱,人生轨迹交接得很是出人意料。
从算是鼻祖的《一一》《饮食男女》,到大红大紫的《海角七号》《艋舺》,也有更小众一点的《九降风》《女朋友男朋友》等等,主角配角都是身边一抓一大把的性格,却不知道在电影里面可以这么有魅力。
说回《总铺师》,美食、传统、爱情、喜剧真是很老套很老套的题材,但是放在一起依然有看点,我本来把它当做晚饭番来看的,结果在考试前夕忍不住还是把它看完了,接着洗澡还哼着“三八阿花吹喇叭,do so la si 花”有人说闽南语导致很多笑点get不到point,我表示我木有任何问题。
至少杨佑宁的h和f不分,平翘舌不分,前鼻后鼻音不分不是取悦了的几乎所有华语地区的人了么!
突然发现美秀姐在海报中间,所以她才是真正的女主角么·····最搞笑也就是美秀姐和水脚AB,男主角的戏份能再少一点!
剧透来了,最后女主角木有拿到比赛冠军,里面所有做菜的人无论是亲自做的还是别人代做的都上了一道拿手菜。
但是按照女主角的说法,就算只是卖便当,不也很好吗?
不用非得每个人都要继承父业,成名成家的吧。
我一直都是一个不怎么爱吃的人,偶尔也会吐槽自己不爱吃的习惯真是太对不起自己的身材,但美食对我真的没什么诱惑力,也许是自己在外摸爬滚打了那么多年的原因,我早就把食物的美味连同自身的饥饿程度划上了等号,加之时常会回想起老妈在我小时候厌食时说的那句“你就是不饿,饿了的话,吃狗屎都是香的。
”于是乎在我的饮食词典里,基本不存在“好吃”、“不好吃”这样的词汇,剩下的只是“吃”或“不吃”的问题。
人人都说“老马识途”,其实识途的何止是老马, 人是要比马强上千百倍的,因为人还可以“识味”,就算是连我这种味觉快要磨灭没了的人,我也能记得那让我魂牵梦萦的一抹菜香,关于这种记忆,我觉得这与食物的好不好吃无关,这应该是出自人类的本能,而《总铺师》这部电影,就是在讨论这样的一个问题。
《总铺师》是那种生来就打人喜欢的电影,因为它讲的是一个人人都喜欢,而且必须关注的问题,就是吃饭,尤其是对我们这个大中华吃货民族而言,你看下《舌尖上的中国》那令人夸张的收视率和市场效应就能知道,《总铺师》这个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部微型的《舌尖上的台湾》, 电影里那花样繁多的菜品和呼之欲出的拍摄技巧,普通观众似乎能在银幕前感受到来自电影里的美味,这是一场视觉和味觉的双重盛宴。
我想大部分观众看到此,基本就觉得已经值回票价了,但《总铺师》要展现给我们的,真是这样的故事吗?
《总铺师》是一部本土向的怀旧电影,无论从画面、配乐还是情节上来看,都充满了一股浓郁的时代气息,导演很想拍一部能呼唤现代人回归传统的戏,但有时候连他自己都没有太多自信去实现这个想法,比如他虽然请了2个很时尚的主角, 但这两个人根本演不出时代的味道,又比如他在电影里妄想似的举办了一届“台湾总铺师大赛”,结果在决赛的时候台下坐满的却是两鬓斑白的老人。
这种不自信的矛盾在电影中比比皆是。
写到这里,我自己都不得不怀疑开头我对电影主旨的论断了,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以为电影让我们寻找的只是我们丢失的一些传统,因为电影无时无刻不在展现这些传统带给我们的感动,但现在我仔细想来,你找回了那些传统又怎么样呢?
其实电影里也给出答案了,比赛中曾小碗的传统菜最终还是败给了鬼头师的创新菜,电影的结尾也是说主人公最后没当上总铺师而在努力经营自己的便当店,所以我们现代人光靠找回传统,就想找回我们丢失已久的感动是没有用的,我们真正要找回的,还是那一颗纯洁的心灵,就像憨人师在跟小碗解释总铺师如何盈利时说的:“当总铺师赚的不是钱,也不是名望,是当事人对你感恩的那份心意。
”
好的導演帶你上天堂!!
推薦你看總舖師[亮點如下]1.光看鬼頭師的出場安排和對白!!
70年代的喇叭褲,閃亮亮的偉士牌,另人懷念的那卡西音樂加上那尤如西毒歐陽峰的霸氣造形,我就覺得值啦!!
(本片我最愛的點)2.笑點:決不是大尾流氓那麼弱智低級,您放心!
整部片絕對夠你笑30分鐘!
(本人覺得自己算笑點高的也笑了快40分鐘)李美秀,本戲中的表現,台灣一些粗口會讓你覺得可愛,而不是覺得有三條線俗的尷尬!!
(相信您明白我講那部)3.感動:女主角在受了那一堆無私的台灣人幫助時,和與父親的回憶時我眼眶有那麼溼!
(好啦我感動點有些低)4.劇情:算是合理的,至少我看的時候一直很投入,不會有被抽離劇情的想法!
5.各式配角演出相當出色到位,基本上我是因為這些配角去看電影的!(就連只有5秒出場,女主角家對面的大嬸,嗯..我很喜歡)6.你喜歡金鏞武俠的話這部你應該也會愛!描述人鬼神三位傳說中的總舖師時,我好像看到"獨孤求敗"歐陽峰""黃藥師"的感覺!![唯一敗筆]後面那3位評審評美食,表演的過於誇張,評美食的腳本寫的太差了,沒有點出前面花那麼多時間鋪梗那些"有心"有情"的菜!!
唯一讓我覺得有些要被拉離劇情的感覺,一直在學周星馳"食神"的戲碼,但有些四不像,真是多餘多了一塊魚!!
那天下午去萬華辦事,順道走路過去西門町,看了電影總舖師。
很高興,今年又有好看的台灣電影上市了。
沒有過往台灣電影那種「卡卡」的感覺。
有著流暢的情節和精彩、明確、好笑的故事以及內容。
沒有例外的是配角演技奇佳,沒有他們,台灣電影根本撐不起場面。
我小時候很愛吃辦桌,我至今也仍然認為,那種婚宴喜慶,在台灣鄉下和街頭辦桌的菜色,才是我心目中最想吃的好菜。
跟著陌生人一起坐在簡單又露天的棚子下,八人一桌、十人一桌,圍在一起,等待著一道道讓人驚艷的大菜上桌,那種心情至今讓人懷念不已。
有感動、有懷念、有欲求,你才會想講一個關於它的故事。
我想導演陳玉勳辦到了。
綜觀台灣這幾年的幾部賣破上億台幣的電影,大都有著導演記憶和強烈想說故事的能量和慾望,這部總舖師也不例外。
它也一樣遵循著台灣電影要破億元票房一定得成功的模式:「你的梗要能夠激發出台灣中、南部票房的口碑效應,因而達到北、中、南通殺的票房成績。
」紐承澤的『艋舺』,有市井氛圍和台北老城區的場面,有青春慘綠的懷舊記憶和兄弟相殘的偶像魅力,對於中、南部的年輕人,具有勾勒成長過程的再現描摩。
魏德聖的『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格局更大,它吸取的是更深遠的記憶,挖崛的是更深底層的歷史養份,追溯的是更遙遠的年代話題。
但它也一樣是北、中、南通殺。
九把刀的『那些年』,催出的票源,也是南北通殺,因為他撞擊出的是青澀的學生過往。
這個領域總是美好的和讓人津津樂道的。
只是一直以來,台灣欠缺有心的導演去挖崛出它的內核和美好罷了。
『總舖師』也一樣。
要有口碑效應,就要有新話題,能夠點引人們想一探究竟的慾望。
美食是一個誘因,當然配角也是,淹沒在鄉土的古老美食傳說也是。
當然導演本身的背景和說故事的功力也是。
我看到了台灣電影市場,在先天受限的格局窘境裡,為了生存和獲利,相應而生的一種存活之道,以及魚幫水、水幫魚的成功模式。
在總舖師這部電影裡,名義上的導演有一,但實際上的導演卻有三個!
三位傳奇總舖師裡面就有兩個是台灣的知名導演,包括柯一正,包括吳念真都飾演重要角色。
而配角裡面,竟然有一堆拿了金馬、金鐘獎的主角、配角的影帝、影后和得獎主,也有那些演戲演了幾十年,早已被人淡忘的老戲骨…。
在有限的資源和狹小的電影市場裡,電影要能賣錢,本來就不容易。
所以你在電影本身、導演功力、講故事技巧、戲梗、行銷…上要付出更多時間和心血。
這已經變成是台灣從業人員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我喜歡這種人在困境裡,被磨練出來和相濡以沫的「逗陣」情感。
就像一道功夫菜,往往不是從不同素材裡去煨熬烹煮出來,彼此刺激出來的好味道一樣。
這部電影很平凡,但很好看,你去看了沒?
台湾小清新电影是jt无理由观看三大影种之一,喜欢这部有三大原因,一是搞笑,而是搞笑,三是台湾人的搞笑。
台湾电影一向都没有什么大英雄大事件,却可以把小人物的悲喜人生拍得十分精彩,而且不同人在同部片子融合得那么到位,纷繁不杂乱,人生轨迹交接得很是出人意料。
从算是鼻祖的《一一》《饮食男女》,到大红大紫的《海角七号》《艋舺》,也有更小众一点的《九降风》《女朋友男朋友》等等,主角配角都是身边一抓一大把的性格,却不知道在电影里面可以这么有魅力。
说回《总铺师》,美食、传统、爱情、喜剧真是很老套很老套的题材,但是放在一起依然有看点,我本来把它当做晚饭番来看的,结果在考试前夕忍不住还是把它看完了,接着洗澡还哼着“三八阿花吹喇叭,do so la si 花”有人说闽南语导致很多笑点get不到point,我表示我木有任何问题。
至少杨佑宁的h和f不分,平翘舌不分,前鼻后鼻音不分不是取悦了的几乎所有华语地区的人了么!
突然发现美秀姐在海报中间,所以她才是真正的女主角么·····最搞笑也就是美秀姐和水脚AB,男主角的戏份能再少一点!
剧透来了,最后女主角木有拿到比赛冠军,里面所有做菜的人无论是亲自做的还是别人代做的都上了一道拿手菜。
但是按照女主角的说法,就算只是卖便当,不也很好吗?
不用非得每个人都要继承父业,成名成家的吧。
刚开始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感觉它没什么意思,甚至都想快进了。
看着看着就看出了感觉,以至于到后面都要哭了,不知道为什么。
看一个做菜的节目都会哭吗?
其实不是的,就像题目写的一样,这部电影里拥有一切美好的元素。
女主角夏于乔在台北的模特演员试镜生涯进行的不顺利,回到了老家,又被迫和母亲一起去参加当地的厨艺比赛,是因为一对老夫妻几十年没见,终于团聚结婚了。
他们想要吃到和当年味道一样的菜肴顺便举办婚礼(再顺便进行比赛)。
后来她遇到了阿海,他们一起研究菜肴,一起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日子。
后来发现他是对方阵营的,不过他们最后还是在一起了,因为爱情和美食。
这部电影里有亲情的描述,女主的父亲早年时候就去世了,生前经常教她做菜,在比赛中她做的是炒鱼,在炒菜的大火中她依稀看到了父亲的身影,这也告诉了观众她对父亲尊敬和想念。
她母亲对她宽容的爱,就算她自己去了台湾打拼,母亲也没有表现出来担忧,其实内心早已放心不下了。
影片中还有浅哲的爱情,男女主人公之间淡薄的情感没有削弱他们之间的情感表现意味,反而增添了神秘的感觉,让观众猜想后面的他们会是什么样的结局。
朋友之间的情谊表现的也尤为突出,虽然有些夸张,不过我们也许是被世俗的社会蒙蔽了双眼。
在人家的城市,每天无忧无虑,那样的状态估计就是他们每天生活的状态,快乐而美好,令人羡慕。
不得不说看了片中评委的表演不禁让我想起了儿时最喜欢的动画片《中华小当家》。
他们吃完料理后的表现像极了中华小当家里面的角色们。
他们时而吃成了爆炸头,时而吃的飞上了天,又或者吃的忘记了周遭(只是在臆想的世界中)。
这样的表现方式虽然夸张,但是很令人向往,我看过之后就有种想去尝尝片中料理的感觉,而且意愿很强。
片中的一对老情人多年后相遇结婚,有一个老年痴呆的老人还在爱着那个老人。
其实有点奇葩的剧情看到最后有点伤感。
很淡的忧伤的感觉。
“她还在等你吗”。
”你还在爱着他吗“。
生活的真谛在于你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
夏于乔真的很漂亮,有别与林志玲的另一种。
他是气质美女,不算很漂亮,但是令人难忘。
喜欢她纯真坦然的表演风格,看后让人舒心。
决心要做的事情一定要去做好,就像片中女主角为了做菜剪去精心打理过的手指甲一样。
努力过了就算没有达到最好的目的,估计结果也不会太差。
上天一定会眷顾努力过的人。
成功会有时,只要做如是。
2017年春节档上映的《健忘村》虽然在强势的《西游伏妖篇》和《功夫瑜伽》的面前并没有取得太好的成绩,但导演陈玉勋还是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力。
借着此次机会,我又把他之前导演的作品重温了一遍,果然充满惊喜。
港台电影已死之风在内地刮了有些年,如今再谈论港台电影似乎有点过时。
但对于90后来说,怀念港台电影辉煌时代,与其说怀念的是自己曾经在银幕或银屏前流逝的青春岁月,不如说怀念的是真正的人情人性。
看完陈玉勋的《总铺师》,总觉得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忽略了身边的温情和善意。
虽然《热带鱼》的荒诞和讽刺也深得我心,但相对而言,《总铺师》里的念旧和对爱的诠释更感动人心。
对很多观众来说,办桌师傅(总铺师)是个陌生的职业。
但是作为一个客家人,总铺师在我记忆深处总是与我经历过的重大的红白喜事联系在一起,因此,本片带来的亲切感不言而喻。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对于又穷又好面子的农村人来说,维系情感的方式之一就是在某一家人有红白喜事的时候大开宴席,请亲朋好友大吃一顿。
在客家人的传统里,办桌师傅的水平高低也决定了那家人的地位高低,而在吃酒席时如果少了对菜的称赞和品评环节,也会让办桌师傅很没面子。
虽然办桌师傅也有兼职,但如果请了他,则往往需要他从订桌数、订菜式、采买原料等工作开始参与,往往需要好几天。
因此当影片中吴念真饰演的憨人师对着壁画给詹小婉详细地说明总铺师的工作的时候,一瞬间我的记忆被拉回到小时候,亲人去世、姑姑出嫁等离别带来的悲伤最终在一道道美食的诱惑下被治愈。
就这一点而言,陈玉勋导演不愧是深明人心。
当然,在传统渐渐消逝的时代,《总铺师》很好地将美食传承和师徒传承观念展现了出来。
在影片中,詹小婉自小讨厌鱼和厨房的油烟味,也不想继承的父亲流传下来的做菜手法。
但是为了实现一对老年人的心愿和拿到美食大赛的奖金还债,被逼无奈的詹小婉还是一步步走上了厨师之路。
在这个过程里,她也慢慢地找回了曾经被忽视的亲情和自己的价值所在。
片中有一句台词说:“没有古早心,做不出古早味。
”同理,对于传承人来说,时刻需要一颗旧的心去让它保持原来的状态,而不仅仅是带着功利的心去让传统的东西变得面目全非。
此外,片中有些台词也很经典,比如“人生,有些事情忘了也好,但是行李很重要”。
“米粉是米做的,但是米粉走出了自己的路。
看到米粉有这样的表现,米也会感到骄傲吧!
”。
还有叶如海和詹小婉在讨论番茄炒蛋时的一段对话:“做菜是很有意义的。
”“什么意义?
你就算学会了一千种番茄炒蛋,然后呢,你的人生又怎么样?
” “我的人生没有想要怎么样”。
对处于二十多岁的人来说,对人生意义的探寻就像做一道难解的数学题,我们总是试图找出答案,而答案却是无解。
还是憨人师说得好:“当人的滋味,当然酸甜苦辣都有,但心如果欢喜,菜就好吃。
”最终,人生,该面对的还是得面对。
躲在箱子里固然安全,却永远不知道真正活着的滋味。
其实,关于《总铺师》可以解读的内容和东西还有很多,然而,对我来说,看着美食,让自己曾经熟悉的记忆和画面重叠,明白生活的美好,就已足够。
在开头请允许我,抨击所有指责这部电影剧情单一、无内涵亦或者只是单纯的友情、亲情及爱情的话语。
(注意,我说的是指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影标准,但能不能不要因为自己感受不到,而去全盘否认)这部电影主题是讲诉总铺师又或者是厨艺比赛这简单且无太多新意的故事,但整部电影,无论台词、剧情、角色关系都昭示着“古早”这一中心思想。
电影重复提到的古早,并不是所谓的古早味,而是一颗淳朴的古早心。
是对古早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单纯心态的怀念、日渐式微的传统文化的唏嘘、现代冷漠无情的社会氛围的深刻抨击!
一、传统文化的流失:电影里女主参加比赛及为新婚老人的食谱全是传统名菜,却因为女主不想继承老爸手艺而爱当模特,并且苍蝇师的过世,无人能再煮出令人怀念的古早味来,就连帮忙研究的男主也是鬼头师的亲传弟子才能煮出相近的味道。
三个直白的地方的在电影中指出反应现在社会传统文化流失的现象。
1.传统美食无人可以再做出来。
(闽南小吃,名传海内外,但是正味的小吃越来越少,原因是无人接班。
2.导致无人接班的重要因素在于,新文化及西文化的冲击。
一个厨子社会地位的降低,博名气、想出名的演艺圈文化在台湾越来越重,素人也想争着进入演艺圈(此现象风气在台湾非常严重),两种文化地冲突下,眼高手低的性格决定了,无人在去接受传统手艺的传承。
3.而传统之所为能够传统是因为,它的不可或缺性。
民以食为天,在传统手艺流失的情况下,便出现了苍蝇师的弟子弄虚作假,找枪手比赛,得名誉挣大钱的现象出现。
二、对古早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单纯心态的怀念电影中的憨人师的出现,正一步步像观众揭示总铺师的由来,及古早生活的状态。
在闽南风俗中,确实家家户户,无论红白喜事,生子乔迁,一定要大办酒席,宴请乡亲。
更热闹的是每个村子过节时,全村人拜神、请客、闹节,抬轿刷阵头!
记得小时候,最期待的不是春节,而是村子过节,大人忙大人的,小孩玩小孩的,在这一天,什么都是喜庆的,每个人都是友善的,互帮互助,你一根白菜,我一条鱼,办一桌桌酒席,全村的人一起吃,一起欢庆。
而随着时代在进步,村子都拆迁为一栋栋高楼,村子的形式被日渐剥析,我已经有近十年不曾在有村子过节等与儿时相同的回忆。
憨人师跟女主说,古早时期,总铺师为大家办桌时,那些菜都是邻里一人出一点东西,有什么煮什么。
办桌的菜都是乡亲一起凑一起帮忙找到的。
而电影中,女主在比赛时遇到困难向人求助的时候,召唤兽千里送食材,一反常态贡献出家传酱油的小铺老板,憨人师的悉心教导……其实正是当年办桌时的场景重现!
电影中的友情及亲情体现的方式,其实都是在做重现当年场景的铺垫。
当我看到召唤兽,无条件千里送菜,因为过程中出现小差距而心急不已时,我真的感动了,我仿佛看到了儿时,热情且善良的邻居,我仿佛感受到了很久没感受过的人与人之间单纯的互助互爱。
三、现代社会的冷漠电影和现实却有着强烈的反差,现在还有无条件帮助朋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情况吗,只能说越来越少,一切的一切都已利益为目的。
憨人师,说苦瓜本来不是苦的。
人何尝不是,最单纯才是最幸福的,当你在这个社会立足时,既然你无法改变这个社会,你只能去改变自己适用这个社会,无条件接受社会的锻造,你,会快乐吗?
单纯的社会关系已经不在,憨人师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雨,见过冷暖,在鬼头师入狱、苍蝇师去世的情况下,也不出来博去名与利,而当个流浪汉,在地铁里,为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煮出在外值千金的佳肴,而仅仅采用食材互换的方式,仿佛回到了古早时期。
当那些社会最底层的人吃着憨人师煮的菜而忍不住哭泣时,我知道了,什么是吃憨人师的菜会感受到什么才是做人!
没有一颗古早心,怎么做出古早味。
整部电影若是从表面去看,确实剧情上虽曲折许多,但主线上并无新意,贯穿着只有闽南人才会真正听懂并感同身受的恶趣味笑话,唯一的亮点是台湾电影惯有的小清新,朴实,小人物的生活百态。
但当仔细品味,却发现所有关于友情、亲情甚至是爱情都只是假象,在表现这些的方式上确是古早时期最真实生活的写照。
这是对古早时期的无线怀念。
这确实是一部非常单纯非常单纯的电影,憨人师对世间百态的心灰意冷,也看得非常透彻,他知道没有古早心,做不成古早味,隐于市再也不着传人,苍蝇师的女儿与父亲代表着是两种文化的冲突,导致传统手艺无人能接,而鬼头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明白,表面上鬼头师的手艺在于与常人不同,想法常常出乎人意料,就算亲传弟子也没办法传承所有手艺,就好比有些天赋只属于某些人,别人是无法复制的,但是,实际上,鬼头师在教男主如何剁肉时,所讲的方法很佛学,而闽南人非常迷信的,在杀鱼时如何把它的怨气释放,投入轮回,肉才能变得好吃,这虽然是一个很奇怪的理论,却与闽南人一直所迷信的佛学相通,所以,为什么鬼头师是唯一有传人,且健在未脱离世俗的人却也没有将自己手艺传承下去,因为这就想现在的人一样,知道因果循环善恶终有报,却在实际上真正做的,也就是我所说的,别人无法复制,因为在这个缺失信仰的年代,已经没有所谓的古早心了。
电影开头的儿时虎鼻师,以及结尾时的童真与电影中,因为女儿的事导致精神失常的他成为相反,这正是世间的无奈。
而就算有这些无奈,儿时的虎鼻师却告诉师傅他做了一个梦,收了一个徒弟叫苍蝇师,他居然帮苍蝇师的女儿比赛,他做了一个预示未来的梦,在故事的结尾,导演用这样的方法,表达了自己对传统传承、社会温泉、人与人之间单纯的关系,衷心且美好的期望。
是的,这真的不是一部单纯讲友情爱情亲情的故事,它只是用这个方式重现古早时期的社会状态,及单纯的社会关系的无比怀念来告诉大家————没有一个古早心,怎么做出古早味!
看了各种宣传和好评,以为这会是一部有诚意有民俗有温情的电影,但实际跟之前台湾那些瞎搞疯闹的喜剧片有什么区别,小人物乡土主题到一半不见了,办桌的传统无体现,美食被拍的也是毫无诱惑力,一切都是流于表面,即便吴念真出马,心灵鸡汤也熬的不成功,后面抄「食神」的夸张更是让人厌恶。
還是鳥阿
片后的字幕实在太有爱了,加一颗星。虽然编剧有硬伤,可无论情节还是搞笑,都那么容易的引起共鸣……果真还是在闽南语文化圈的。这样的电影才有前途哦!
剧情当然是有些儿戏了,可台湾的风土人情还是很能感染人,我相信有很多人也会和我一样,看完这部电影想去台湾走一走,品尝美食,浏览风景,和台妹交交朋友。
色彩好台湾,赞~
過時的誇張和搞笑,太多多餘的篇幅和製作。
段子很俗但不觉得俗的台湾小清新电影~
很Ridiculous很Colorful很Funny很Warm。
不是台灣人應該看不太懂, 實在太台味了, 看來只鎖定台灣市場, 但笑點也不到位, 唯一讓我有所收獲的是關於辦桌詞彙的認識, 如手路菜、水腳以及早期辦桌師傅無需自備食材的歷史, 其他沒更多了, 可惜; 很難想像是名作<熱帶魚>導演之手 btw,把辦桌台菜拍的確實還蠻漂亮的, 這時間有點餓.
上古锥上可爱的电影。型男妙丽,其实我对你有很深的感情因为我几乎每天都看型男大主厨。。。还有林美秀!!!你演的太好了哈哈哈哈。
赞
台版满汉全席,台式色彩很讨喜,故事也还可以
温暖的台湾清洗喜剧啊
好歡樂的電影!千萬不能餓肚子的時候看哈哈~ PS.片尾花絮最後一刻,A:你的烏魯木齊彈得很好聽 B:是ukulele。。。
4结尾部分看吐了
喜欢讲述故事的情绪和手法 挺新颖 画面色调不错 有质感 又有生活气息 演员设定也不错 角色表演很有灵气 梗又多又搞笑 看着开心
我将来也要做个自带BGM的男人
这种电影,小到个人的喜怒哀乐爱情梦想,大到可以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而且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很欢乐~
有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