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艾嘉的《念念》。
蠻喜歡的一部電影,美、有故事、有意涵,會感動,而且心地善良。
作為凡人,我們誰沒有放不下的事?
你,懂得原諒自己嗎?
【下文有劇透】 故事說穿了老套到有點TVB(張導fans/ TVBuddies別打我),李心潔飾演的媽媽阿貞像被困的美人魚,要不是因為育男和育美兩個小孩,早就離開丈夫,不用守在小小的綠島,青春都在孩子的床邊與麵檔開水鍋之間來回消磨。
最後阿貞拋下丈夫跟兒子,帶著年幼的女兒去了台北,懷上情人的孩子,難產而死。
育男(柯宇綸)因為媽媽帶著妹妹(梁洛施)離去,在被遺棄的陰影中長大;育美因為父親狠狠說「再也不要聽到她兩人的消息」而決意不回家;阿翔(張孝全)這輩子就只知道打拳,因為小時候爸爸說回來跟他練拳,最後卻再沒回來。
三人都被放不下的過去所困,像被大浪沖到海邊水潌,游不回去的小魚。
「莫阿谷」地講,就是一個女子離家出走還有一個三流牶手放棄打拳的故事。
只是電影用了非線性、跳躍式的敍事筆觸,沒有直白告訴觀眾,而是由對白一點一滴透露,加上回憶片段,最後才慢慢浮出整座冰山。
就像我們在尾聲才知道,山洞內的投影,原來是育男剪給妹妹看的,四個小人兒,是他們一家四口。
喜歡電影說故事的筆觸,例如阿貞跟育美在水底的鏡頭,是美人魚的意象(我們誰不是那條渴望自由的美人魚?
);還有各種wide-shot跟沒有人的空鏡,讓觀眾在間隙之間沈澱,特別喜歡大海不同形態的空鏡,好美。
見到台灣的街景,會有種熟悉的感覺。
(也很懷念在銀幕上看到香港。
) 與敍事筆觸相比,故事略顯遜色,但很喜歡電影的主題。
念念,是念念不忘的執念,也是一念之間的懸念。
與其說三人都被放不下的過去所困,困住他們的其實是一種執念。
育男總覺得母親只帶走妹妹,是媽媽偏心。
可他還是偷偷溜到火爐前撿回媽媽跟妹妹的衣物,雖然什麼都撿不回來──自此媽媽跟妹妹正式從他的生活中消失。
然後鏡頭映著他在鄉下的小學一直跑呀跑,戇直的孩子,說不出口的情緒,就在近乎自虐的喘息之間隨汗水蒸騰揮發。
直到那個奇幻的颱風夜。
育男在天使大叔(好可愛的大叔,這年頭美型天使已不吃香了吧)的酒館中喝醉了,回到小時候家裏那個麵攤,以過客的身份,與年輕的媽媽閒聊。
風聲嘯嘯,斷電了,媽媽就點上蠟燭,一針一針的縫,「男孩子大得快,這些衣服應夠他穿到長大了。
」(育美跟醫生投訴媽媽不愛她:「衣服都是造給哥哥的!
」)育男問,你不會偏心小的那個嗎?
媽媽給他看兒子的剪紙人兒,笑說,兩個我都愛。
然後又拿出一塊花布,「我想給兒子造個小包,你看這布的花樣,男孩子喜不喜歡?
」 育男拿出一個布包,跟她手裏的布一樣,「他一定會很喜歡的。
」看到這裏,不小心在戲院哭成豬頭。
想起黃詠詩的舞台劇《深夜猛鬼食堂》,主角一家坐下喝茶一幕。
我們都希望有一個魔幻時刻,能與所愛的人重聚,和解。
阿翔認為老爸要讓他成為拳手,一生人就只知道打拳,卻連正選都不夠格。
他的執念源自父親的失蹤,也源自對身邊人的不安全感。
師傅說:你老是以為自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如果不打拳了,他還有什麼可以做?
育美覺得母親最愛的不是她或哥哥,是自己。
母親拋下了爸爸哥哥,帶她到台北生活,最後還是難產而死拋下了她,而綠島的家,卻再也不願回去。
醫生問,為什麼不願意回去?
育美強調,不是不願意,是不要。
她一直記得父親說不要聽到她們的消息。
「只有生氣時我才覺得自己是真實的。
」 她恨媽媽,愈逃避,卻愈來愈像她。
在捷運中,她畫出自己在車窗上的倒影,卻分不清那是她還是媽媽?
畫像被風捲進月台隧道,她在隧道中看到當年的自己,跟現在的她一樣,與媽媽(的畫像)失之交臂。
育美幾乎要走進隧道去,幸被天使大叔攔住,生與死,就在這一念之間。
育美跟與媽媽的舊情人說,我以前一直在找一個答案。
後來我覺得真相不重要,答案我們永遠無法知道,事實是她離開了我們。
就像阿翔在堤岸邊跟他老爸練拳。
鏡頭一轉,堤岸上卻剩阿翔一人,獨個兒跟空氣對打。
究竟育男跟媽媽重聚的晚上,只是他喝醉酒的夢境,還是天使安排的真有其事?
都不重要了。
【劇透部份完畢】 一直在找世界的真相,但愈發覺得,也許更重要的,是當下的念頭。
天使是你,魔鬼也是你。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佛家說:「天堂、地獄,唯在一心。
」 哲學一點的版本是Viktor Frankl講人的終極自由:“Between stimulus and response, there is a space. In that space is our power to choose our response. In our response lies our growth and our freedom.” 真實發生的事是一回事,但如何去response,是你的自由。
活了這些年,愈來愈覺得,許多時候要學懂放過自己、安慰自己。
有時是自己的錯,好很想打爆自己個頭,狠狠數落自己是豬頭炳,然後吃一杯雪糕,重新開機。
有時是別人的錯,被欺騙、傷害、背叛,而且無仇報,但在學習,不要用別人的錯去懲罰自己。
(音樂起:Let it golet it go) 最近在看一行禪師的《和好》。
育男、育美、阿翔都困在小時候的自己,走不出來。
書裏有個練習,是觀想小時候那個不安的自己就坐在你面前,然後告訴心中的小孩,你長大了,有能力寫自己的劇本,過一個不一樣的人生。
與自己和好,也在一念之間。
那天跟魚蛋小姐逛街,看到一句話:life doesn’t have to be perfect to be wonderful. So do you. 我們呀,都是凡人而已,傻仔。
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所以这不是一部影评我喝了很多的啤酒还有其他酒反正就是很多酒诚如许多人那样脑子里第一印象是王家卫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虽然我很不喜欢一代宗师我陷在沙发里眼睛死盯着五十五还是五十六的东芝壁挂电视机在这个炎热干旱的雨季只剩下不停的喝酒抽了三到五支烟里面的人陷入海中外面的人陷入沙发一动不动很散落的片子很散落的的日子一动不动育男生日敲下的话:今天是我的三十四岁生日给自己煮了一碗排骨面之后要做什么好呢?
盯着字幕下的英语胡乱的念着几个为数不多会读的语句开头自言自语推进也许结束继续没有结束我这种人会孤独终老的吧想起一个豆友曾经的网名作为题目END
梁洛施在《念念》里质问:“我一直很想知道,为什么今天变成这个样子?
是一开始就注定会变成这个样子,还是我们做了什么,结果今天变成这个样子?
”这种面对历史和命运的无力感,瞬间戳中了我的心窝——作为一名“陆客”,我在看《念念》时始终体会到的那股无力感,终于在这句台词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念念》所带给我的那种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的奇特疏离体验,甚至让我想起1942年冬天德军第6集团军士兵写的家书:“斯大林格勒就在我面前,但又像月亮那样遥远”。
就像片中的绿岛之于台湾,一个台湾人人熟悉但似乎又很陌生的离岛;当然,也更像现实中的台湾之于大陆。
这种无力感也弥漫在剧中的角色身上,育美(梁洛施)、阿翔、育男,他们每个人都与自己的父母(家庭)疏离了——从剧情上看,这并不是他们的错,而是他们的父母在他们尚年幼时就主动选择了缺席,于是,他们的今天变成了这个样子。
张艾嘉通过青年一代的视角回溯了台湾近世的社会变迁——曾经的绿岛政治犯,原来与育美的母亲有着一段不伦私情,时下则变身为一位绿岛作家,时过境迁之后,跟育美相逢,昔日情人的女儿还是咽下了秘密,让这位有光环的老男人继续保有他的光环。
阿翔的父亲是个海员,阿翔戮力苦练拳击,无非是想求得父亲的认同,但父亲在自己的成长中始终缺席,阿翔只能在想象中与父亲对练,歇斯底里般的完成对父权的膜拜祭仪。
育男在母亲和妹妹出走绿岛后,独力来到台湾本岛打拼,同时面临着大都会与离岛家乡间的无尽牵扯。
那个昔日专门关押政治犯的监狱之岛,现在已成了云淡风轻的旅游景点,小小的绿岛,无法及时救治育男的父亲,也承载不了育男的职场理想。
而育男这个角色,正是在金融风暴后承受着巨大生存压力的当下台湾青年的真实写照,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里,育男辛苦打拼,也只能在星巴克喝一杯咖啡姑且取暖,只能在想象中与母亲重逢……陈文茜在《树,不在了》一书中对于台湾当下的世相描摹,简直就是对《念念》最好的读解。
所谓“台湾对不起年轻人”的文锋,不正是落在了育美、育男和阿翔们的身上?
陈文茜也提到,在经济低迷的时代,“年轻人疏离”已经成了亚洲社会里普遍的集体症候,老一辈的人甚至认为世界已经分裂成了“他们的”和“我们的”,这不正是《念念》所传递出的思绪?
——透过几位青年主角父母的缺席呈现出来。
而《念念》源自一位日本演员的故事,被张艾嘉看中然后毫无违和感的移植到台湾语境中,也凸显出这种社会集体症候的“泛亚性”。
回到文首那句梁洛施的质问,正映照着时下台湾年轻人的心声,父辈曾经坐享经济起飞的繁华景象,现在都已雨打风吹去——是后来者做错了什么吗?
还是一早注定只能接受这一命运变迁?
陈文茜在《树,不在了》里写道:“是的,我们还活着,好似活在一个小幸福的世界。
可是我们被巨大的不安包围着,心中曾有的温暖、勇气、信赖,渐渐被冰封。
”最后,育男和育美重逢,阿翔和育美组建了幸福的家庭。
可是,这点小小的确幸,真的让问题都解决了么?
今天还是变成了这个样子。
就酱紫。
外面下着大雨,我刚看完《念念》。
张艾嘉是我一直喜欢的导演。
她细腻,柔软,像是嵌在崖壁上的绝世独立的花。
年纪越大,历练越多,于是越坚强也越温柔慈悲。
如果说当年的《心动》是一曲关于爱情的咏叹调,那么如今的《念念》则更多的是关于内在关于自我的一段呓语呢喃。
就像很多人多年以后再回过头去看《心动》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心动一样,我相信也势必有很多人再看《念念》的时候才会明白什么是念念。
缓慢的节奏,不断流转的空镜头,刻意节制的音乐,是这部片子最为让我感动的视听语言。
她们都是张艾嘉的武器,直指人心。
总觉得每个人物的心中都有一种喷薄欲出的情感,他们有千言万语,你听不到,但是却能感受得到。
好的片子自有一股饱满的力量,它们能够透过画面、台词、音乐甚至各种你意想不到的元素来打动你。
《念念》是一部不太大众的电影,她文艺却不清新,浑身打满沉重的烙印。
但是却又让人感觉到平和,这说起来似乎很矛盾,说它沉重是因为故事当中的三个主人公都活在过去的阴影里,育美脆弱敏感靠着安眠药才能入眠,耿耿于怀母亲带她出走绿岛离开哥哥的事情,更加被母亲难产去世时的情境所纠缠不休,导致她一直阴郁甚至要心理医生的开导。
而阿翔原本以为是可以给育美安全感的男人,却也有自己的心结,始终不相信别人,哪怕对自己的女朋友都无法敞开心扉。
而育男一直对母亲带走妹妹抛弃自己而心有怨恨,一直以为母亲不爱自己。
这三个人身上都有着童年时经历过的苦难的烙印,所以分外沉重。
但是最终他们都放过了自己,在经历过越多的事情之后,他们终于长大,开始面对自己,面对过去。
而张艾嘉最终给了他们圆满的结局,爱情最终开花结果,离散的亲人最终得以相见。
这是张艾嘉的慈悲。
她用一个简单的故事来诉说一个简单的道理,但是我们很多人却不一定能够懂得。
成长是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的,那些念念不忘的人和事,总有一天你会放下。
在这之前,我们要做的是学会与自己对话,学会跟以往的艰难的经历说再见。
自己与自己和解,首先要放过自己,才可以看得到身边的其他人,才可以感受得到这个世界上的温暖与爱。
故乡与城市绿岛,其实离台湾只有18海里,但很多人都会忽略它。
想起年初去上海出差,有看郭敬明主编的书籍叫故乡和城市。
对于外出打工的人而言,故乡离开的太久,好多时候都回不去了。
不是乐不思蜀,也不是贪恋城市的喧嚣和浮华,而是在追逐自己梦想的路上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留下的理由里满满的都是奋斗的印记。
片中育男带着旅游团来绿岛,与牧师的对话时而让人发笑时而又戳中内心柔软的神经。
每一个在城市打拼的年青人,或多或少都在逐梦的路上忽略与家人的相处,比如不结婚比如不生孩子等等。
育男的回答是首先要养活自己呀。
多么纯粹和心痛的理由。
因为爱,所以总要为这份对梦想的爱付出代价。
父爱与母爱记得小时候亲朋好友亦或是路人都会问一个问题,是爱爸爸多一点还是爱妈妈多一点。
小时候总会觉得父母爱批评自己,加上知道身边的好朋友有几个都不是亲生的,于是我也叛逆的在床上用粉笔歪歪扭扭的写过我不是妈妈亲生的。
现在想来或许有些奇怪。
片中育美一直觉得母亲偏爱哥哥,跟母亲独自生活的时候母亲永远都在给哥哥做不同的衣服和其他手工,于是脑海里满满的对母亲的不满。
而育男也一直觉得母亲偏爱妹妹,因为不辞而别的时候只带走了妹妹,把自己留给了整日各种暴脾气的父亲。
片中李心洁饰演的母亲是个爱幻想提倡让孩子自由发展的浪漫主义,而陈志朋饰演的父亲是个务实的小个体户,每天忙于卖面,甚至因为母亲带两个孩子出去玩不工作而吵架,他更多的相信是干活而不是什么天分。
于是两口子的对战让母亲带着妹妹逃离家,各自生活。
这也造就了育美没有家,一直在漂泊的流浪感,加上与张孝全饰演的男友只是做爱而无法相拥而眠,于是在面对医生的询问时,她满眼空洞地回答不知道家到底在哪里。
而育男在与牧师的交流中同样流露出对家的概念模糊化。
他一直在台东工作,加上父亲的去世,母亲与妹妹的出走,家对他而言难道只是一个空空的房子那样简单吗?
当然不!
即使那个大醉的雨夜只是一场梦境,但却给了他满满的家的温暖。
在那里他遇见了好久不见的母亲和妹妹,与母亲的对话中他看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或许一点也不比妹妹少。
这样的场景才是心中家的样子,因为有爱。
责任与信任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在父亲缺失的日子里,张孝全饰演的拳击手阿翔一直想证明自己的能力。
或许自己打赢了一场比赛就可以见到自己的父亲,所谓哪怕自己一次次的不成功,甚至眼睛出了问题都会义无反顾地坚持上场。
他没有遵循比赛的规则,注定要落败。
在每一个追梦的路上,我们总会有一时半刻的急功近利,可是时间总会在让你看到胜利时开个玩笑,可是这才是现实啊。
教练的角色更多的是父亲,他指引他前进的方向,却把不到他内心的脉动。
阿翔对于自身病况的欺骗让他体会到不被信任的愤怒。
教练对他的爱绝不仅仅是打赢一场比赛,而是一个完美的人生。
阿翔的对比赛的极端渴望让他付出的是惨痛的代价。
在救赎的路上,他遇见真实的父亲,然后父子平等平和的对话,在海滩钓鱼更多的是对欲望的考验。
静静的等待,然后生活会给你一个公平的答案。
成熟与蜕变育美的成熟或者说蜕变源于自己的意外怀孕以及意外的见证其他人的生产过程。
对于怀孕,医生问她是男朋友不想要,还是她不敢生。
她曾经因为母亲在生产中死去让她成为一个被海浪搁浅的小鱼,满身的恐惧与忧愁。
直到她目睹了一个小生命的诞生,直到她在绘画作品里找到了温暖的港湾,她才意识到有些不愿面对甚至想忘记的地方其实一直都在心里,即使岁月改变了它的样子依然会记得她,比如母亲和自己生活过的小面馆。
很爱结尾处育美出版的童话书送小鱼回家。
它既是对母亲的怀念也是兄妹相认的凭证,但最最重要的是它是育美告别痛苦的过去,开始幸福美满的一家三口生活的真实内心写照,是自我救赎完成后的对他人的救赎,浓浓的治愈系,满满的爱。
这也是爱的代价。
其他很荣幸在看完影片后,制片人可以播放主题曲爱的代价的MV以及幕后花絮。
在这之前其实对于演员的配比上已然让人惊喜。
许久未见的梁洛施以她更加饱满的情绪,更加纯熟的表演,更加消瘦的面孔给了观众大大的惊喜。
的确她就是育美。
柯宇纶的不温不火,让育男的故事娓娓道来,与育美的各种极端行为相反,他诠释的是个去温暖别人自己其实也很需要温暖的男子。
张孝全腰部的赘肉暴露了作为拳击手的不节制,也注定了在这一职业上的不尽人意。
虽然张孝全的角色一次比一次更弯,但喜欢他的人还是那样的喜欢下去。
李心洁的表现温润了许多。
饰演父亲的陈志朋由于剧中以粗暴的态度,多以隆起的肚腩的侧面出现,真心没认出他来。
好想表扬张艾嘉,这是她最好的一部电影。
在花絮中看到美术师,摄影指导的努力与表达让人由衷的感动。
在最让人潸然泪下的母子见面场景,为了营造油画般的质感,从墙面颜色的渲染,到菜谱的抒写,再到更换红烛的芯来突出光影效果,很用心。
在展示阿翔比赛场景作为他内心的主场时,衣服选择暗红色,加上红色拳击套,连墙面的斑驳也是美术师一笔一笔画上去的,与他的宿舍或者说与他的人生形成强烈的对比。
更有意思的是作为画家的育美前期的画作基本都是梁洛施完成的,而蜕变完的画作由李心洁完成,虽然主题一样但表达方式却截然不同。
正是所有人对于这样一个故事的爱,才可以呈现出时而童话般梦幻,时而漫画般戏谑,又时而油画般隽永的诚意之作。
——念念不忘是乡愁,乡愁最深是亲情。
与台东相距18海里(约33公里)的绿岛,是海面上的一粟,那里有淳朴的岛民,远离城市的喧嚣。
岛上住着一家人,阿爸、阿妈、阿妹、阿男,本该平静幸福的一家却任然逃不过大风大浪的侵袭,外面世界的如此美丽却也充满危险。
阿爸选择驻守并留下阿男,阿妈带上阿妹随海潮飘向另一片世界,关于回根与寻觅的故事就此展开。
台湾文艺片多反映乡愁气息或纯真,而张艾嘉这位颇具慈母情怀的女性导演,用她的实际行动证明,女性的感性能有多深邃,深邃到我不得不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她,应该去代言静心口服液。
这是一部情绪渐渐积压的电影,在前20多分钟里讲述着几个主人公孤独的生活状态与迷茫的人生方向,如大部分台湾文艺片一样,让人懒洋洋的昏昏欲睡。
直到育美泼洒着鲜红的颜料,阿翔在比赛中的血性妄为,还有身为导游的育男带领城市游客嘻戏海边······当这些冲击力强烈的镜头出现,观众的情绪才真正的被带着流动起来。
影片中不断出现母女两条美人鱼在海底孤独潜游的画面,让大海与母亲的怀抱从始至终孕育着整个故事的生长,让这个简单不过的故事在影片最后爆发出强烈的生命力。
影片也并不刻意烧脑,育美的幻觉、育男的梦境、阿翔的想象,无论现实事件还是内心世界,镜头都交代的很明白,至于时间线上的不断插叙,看似会带给观众凌乱与错觉,却都恰如其分的刻画出角色在此刻因童年记忆与当下的碰撞所激起的强烈感情变化。
梁洛施本人的故事不用我们再去八卦,已成人母的她在这部戏中成功塑造了从迷茫的女孩成长为温柔的母亲的育美,这本身是她自己亲生所经历过的道路。
育美的魅力也是整个影片的灵魂之魅,儿时母亲所带来的快乐早以随着美人鱼的故事深入她的内心,只不过她自己把那段美好回忆关闭了。
只因为生气才能让她记得父母的争吵、与哥哥的分离而想起他们;只因为母亲又要跟别人生一个孩子而害怕被彻底抛弃。
于是长期在这种死循环中无法抽离,害怕生孩子原来是因为害怕自己也抛弃那个小生命,没有与母亲和解,就没有勇气成为母亲。
小鱼被大海带走,又被大海带回,育美因母亲而离开小岛从此迷失,最后因为自己成为母亲并且理解了母亲的心愿,于是又找到自己的幸福生活。
育男在小岛上长大成人,不能习惯城市的生活,当初母亲选择了带走妹妹而非自己,也带走了去闯荡世界的勇气。
考大学生、有能力,那是母亲对自己的期待,还是自己因为世俗的价值观而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在梦境的潜意识里,他找到了答案。
当他能够坚持自我,也就成为了坚守家园的象征,这一点比较像《星际穿越》中的那个哥哥。
其实母亲对两个孩子的爱从来就不偏心,母亲是一个真实的人,追求自己真心喜欢的事物,而她的两个孩子,需要一次归去来的人生经历,才能真正体会人生中的种种情感。
而这次,轮到育男出去闯荡世界,育美回归心灵家园了。
当他们彻底摆脱对母亲的爱怨,他们此刻的重逢就成了必然,他们不再需要母亲,而是早已拥有彼此的生活,让回忆从哀怨变为幸福,继续勾画没有结局的故事。
育美一家代表了母爱,阿翔的出现则是为了表现父爱情怀。
母亲影响孩子的安全感,父亲则决定孩子的价值观。
原来打拳一直不过是为了赢得父亲的赞许,从来不意味着适不适合自己。
父亲过世那么多年,阿翔却一直继续在寻找父亲的轨迹上,他没有为自己活,也没有为育美而活,当他面朝父亲大半生飘荡的海洋开始思考时,原来生活没有Loser,你爱着什么才是更重要的。
让老婆去养家,自己在家带孩子又如何?
至少不能让她(女儿)和她(妻子)一样失去父爱。
《小鱼回家了》是育美的心理画,是育男的成长路,童年、父母的影响会伴随着人的一生,说出的话、做过的事,哪怕简单的几幅画作,也都是心灵的一次表达。
与亲情和解,即便不踏归故土,心灵也能找到了如家一般的归宿。
画已完成,这段旅途也就结束,电影完结,这份情绪得以表达。
看完电影的我,得到了平静,于是终于能够又写出一篇文章,写完,我的情绪也表达完了。
现在,轮到来读文章的你们。
這是一個關於和解的故事。
育美、育男、阿翔都有著不同程度來自父母的傷害,這些痛苦埋藏內心深處,伴隨著他們一起成長,由無助無奈的痛化成平靜溫和的笑容,最終與過去達成和解。
阿翔對父親是有怨恨的。
從小被送去打拳,不知道還能做什麼,打拳的意義也是為了在父親面前證明自己,父親卻不在了。
不知道是死了還是走了,不再回來了,不再參與他的人生了。
即便這樣,還是拼命想要打進後備選手,教練卻說出“你沒天分!
”這樣的話,一切的努力都沒有了意義。
失望失落,甚至懷疑自己是否能做好一個父親。
而這一切,在與父親的幻影釣魚、聊天、打拳后終於和解,轉而接納自己的新身份和新生活。
育男怨恨的應該是媽媽。
這麼多年想問的其實就一句“妳偏心嗎?
”為什麼帶走的是妹妹,而不是我?
是不是因為偏心?
甚至擔心自己是不是媽媽期待的樣子。
哪怕三十歲了,心裡住的這個小男孩仍舊無法釋懷。
終於在夢境裡和母親相見,打開心結,釋懷,原諒。
與育男的陽光成熟所以較快復原不同,育美應該是怨恨最多的人。
父母的爭吵永遠也想不到到會給孩子怎樣的傷害。
所以在父母打架之後,她就說了討厭媽媽,也討厭爸爸這樣的話。
但是,她應該還是不想走的。
她認為媽媽的自私完全改變了她的生活。
也確確實實是。
所以她恨母親,恨沈重。
“為什麼今天變成這個樣子?
”母親一時的出走讓她游離在故鄉之外,她不知道哪個才是家,或者,她已經沒有家了。
育美是唯一一個沒有與怨恨對象的幻影見面和解的人。
她的和解來自於她自己成為了一個母親。
當她目睹嬰兒如何生產的那一刻,我想那留下的淚就是對過去最好的告別吧。
“每一個生命都是珍貴的。
”她對她的母親來說也是。
念念不忘,必有回嚮。
有愛才有恨。
每個人心底都有這樣那樣的傷疤,與內心和解,把過去的傷痛變成愛,變成擔當,變成一種力量,成為更好的人吧。
张艾嘉在《念念》里缝缝补补做了一场有关于“和解”的实验。
故事从开始就在三个人之间展开,妈妈,育美和育男。
小美人鱼的故事像是一根线将人物串联在一起。
甚至比起血缘的维系,小美人鱼的故事像是一张更有力的网。
妈妈,一直想要和解,她其实就像那只小美人鱼一样,一直想要游出去看看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
海,作为意象,在这部电影出现了很多次。
每一次对于整部电影的情节都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电影最后,出现了妈妈带着育美和育男送小鱼儿回家的情节,可能“回家”这个概念,对于后来成年之后的育美和育男都是和解的最佳方式,只是他们错误的尝试了很多种之后,才找到了最好的和解方式——回家。
妈妈这个人物的完成,是通过育男和育美的共同回忆相互交织来完成的。
妈妈作为一个无力的女性,试图通过反复的逃离来回避与这个世界以及与自己的和解。
即使她最后找到了一个爱她的男人,至少在她人生的仅剩不多的时间里,她是幸福的。
可是她死在了手术台上,以这样极端的方式试图与这个世界和解。
而这次和解对于妈妈来说也许是最成功,相比于从绿岛逃离出来而言,但对于育美来说,这次不负责任的逃离在她的人生里划下了一道深深的痕迹。
育美是电影中最主要的人物。
她和她的妈妈很像,喜欢寄托。
妈妈不过是把美好的想象寄托在小美人鱼的一系列故事里,育美所做的是把美好的依托安放在她的绘画中。
在育美的意识里,她是渴望和阿翔组成一个家庭,以此来完成她与过去种种成长中不幸回忆的和解,家庭对于育美来说,是最好的和解方式。
可是,对于阿翔而言,拳击比赛是他在这个社会中确立自己的一种方式。
阿翔对于拳击的复杂感情有一部分源于他的父亲,父亲的离去促使阿翔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想要完成拳击比赛,哪怕是拳击比赛中微薄的回报对于阿翔来说都可以弥补童年中父亲位置的缺失。
这样说来,拳击比赛一直是阿翔所以为的与这个世界和解的方式。
电影中的第一个矛盾点就在这里,育美渴求家庭,阿翔沉溺拳击。
阿翔并不是不爱育美,或者说,阿翔也试图去以育美想要的方式来爱育美,但他并不知道育美想要的结果。
这种迷茫的方式给育美带来了更多的困扰。
当最后阿翔与幻想中的父亲完成了一次耐心的交谈,而育美在陪伴孕妇生育的过程中理解了母亲的时候,对于他们两人而言,这种源自世界外部的刺激正在一点一点击碎他们心里的顽疾,直到他们最终都可以平静下来,在相互的安慰中与这个世界和解。
和解的过程,大概只能依靠自己来完成。
育男在这部电影里显得很孤独。
他从一开始就好像是被妈妈故意抛弃的。
即使妈妈为他做好了长大后穿的衣服,但还是被爸爸拿去烧了。
但育男并不恨爸爸,他反而觉得从一开始妈妈就是错的。
妈妈是偏袒妹妹的,而自己是无辜的。
这样一来,育男就非常抗拒回到绿岛,因为在这件事情上,他还没有完全和自己和解,他只能依靠时间的延长,来减少他在这件事情上的疼痛。
而最后,在台风夜酒吧里与母亲的重逢,也许是依赖于酒精刺激,但这本身的重逢一直是育男想要得到的,包括母亲所有的答案都是育男潜意识中渴望的东西。
他只是通过酒精的安抚,在自我的劝说中完成了和自己的和解。
绿岛,就像是一种暗示。
台湾与绿岛其实就像是妈妈与育男,育男觉得自己是被忽略的,抛弃的。
可是在他心里的最深处,还是觉得妈妈是爱他的,他的渴望促成了梦境中妈妈对自己的爱。
而育男当晚留宿于酒吧的酒保,在这部电影里的作用非常关键。
他像是观众的作用,帮我们追回育美在快捷站里被风吹跑的速写,帮我们提供了育男与自己和解的催化剂。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能和自己和解,我们试图劝说自己,说服自己,但越是劝说越难以和解,反而最后暴跳如雷不知所措的人还是自己。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结,我们不愿意流露,宁可这些秘密像一万响的大地红在睡不着的深夜噼里啪啦的在耳边一个一个炸开,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鄙陋、可笑和挣扎。
我们真的可怜又坚强。
张艾嘉在这部电影里提供了一种和解的方式——回归。
回归到自身,回归到家庭,回归到故乡,你所要和解的东西也许就会在外部环境的推动下走向你所期待的那个结果。
导演的善意,也许是为了抚慰观众的内心。
但在这种尝试中,每个观众都可以窥探到自己的局限性,自己心里的那块疤。
包括电影中,妈妈后来所归依的第二男人后来将自己内心的不安写书出版。
他也试图抚平他内心的不安,而获得与自身的和解。
电影就是一次探讨,坐在电影院里就意味着我们愿意加入这次探讨,拿出我们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导演进行交流。
如果我们拒绝与电影探讨,在这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对于作品和我们自己都是一种浪费。
有些事情迟早要和解,你只能把手伸向自己。
就像你心里藏了两只蜗牛一样,只有伸出触角和彼此沉默的交流,你才能解开那个结。
不要逃避。
因为彼此心里都有那些念念不忘的东西。
看完电影后,总觉得有一种“衣服穿大了”的感觉,片子的血肉有点撑不起外在的衣装,尽管画面很美,想要表达的情绪也对。
《念念》的故事并不复杂,讲每个人要面对的一点“心魔”:育男、育美家人分离再到各自经历丧父丧母,阿翔长久地与父亲失联,以及那位作家沈重对育美母亲的歉疚;都是情感的纠葛。
不得不说,张艾嘉真的很擅长处理这些细腻之处,不会大开大合,每个角色都有那种很“人性”的克制——不把情绪妖魔化。
结尾时兄妹重逢的场面,把控得真的太好了,没有什么俗套的相拥而泣或者泪眼相望,只是哥哥蹲下身,露出一点很浅的笑,问:“小妹,你还好吗?
” 而妹妹育美,没有起身,也讲不出话,于是就伸出手摸了摸哥哥的头。
这一段太打动人了,以至于看到这里时,竟中和了些前面观影的不耐烦。
我的不耐烦不是来自于片断式的手法或者人物与幻影对话的方式,而是故事与所谓思想的不贴合,血肉与精神的一指缝隙。
张艾嘉说,她想讲一讲“和解”——与自己、与他人的,这其实是一个很有共鸣的点,但她选的这个故事,太大了。
三个主角都丧亲,且都是以一种略带惨烈的方式,这种由此投射而来的心理阴影还是太个体了,很难让大多数人有那种切肤之痛。
不应该一说到阴影就得有死或者生死未卜,这样的“阴影”放在电影里表达太程式了,让“和解”跟着显得很政治正确、很标准答案。
也像一个庞然大物堵在镜头前,背景反而成了主景,“阴影”抢了“和解”的戏。
贯穿始终的美人鱼童话,也像一个空洞的符号,如同选秀节目里的“梦想”、“自由”,不说显得不治愈,说出来却整个人都不好了……《爱在黎明破晓时》里,伊森说了一句:“每个父母都或多或少毁了他们的孩子。
” 童年阴影人人都有,要让人感到真正抚慰,不应是给你们讲一个更惨的故事,更重大的和解,我盼望看到的是一个更需要抽丝抽剥茧的呈现,比如一件小事如何投下比它自身庞大的阴影,甚至是那种“原来当初这件事竟对我影响这么大”的后知后觉。
真正的抚慰必然带着一种启蒙,向人打开那被遮蔽的事物。
可惜《念念》未能让我在情感的体会上向暗处多走一步,也就失去了对我而言真正的抚慰意味。
不过,影片中有一句台词让我觉得是最有意思的。
沈重开新书发布会,育美到场,结束后两人并肩而坐。
沈重说:“你妈妈,是我一生的遗憾。
” 而育美答道:“如果妈妈没有死,才是你一生的遗憾。
” 人死了,遗憾不遗憾其实都是虚的了,有时甚至只是一句说给旁人听的漂亮话,自己听了也有种开脱自己的安慰。
“一生的遗憾”,这话撑得多满,一戳就破。
戳破它的育美,冷静有礼,甚至在沈重家人到来时帮他打着圆场,谈不上原谅,但也谈不上愤怒了,这是育美给他的和解,恰到好处。
沈重与自己的和解是写了本名为《有罪》的书,这侃侃而谈、书生式的和解,着实让我不欣赏。
想起西西在《哀悼乳房》里的自序中写:“所谓‘哀悼’,其实含有往者不谏,来者可追,而期望重生的意思。
” “念念”这个词,也有此种意思吧,只不过,它也许更多了几分与过去同行的坦然,没必要丢下过去,但也没必要背着它,就一起随着走下去吧,这是张艾嘉始终最喜欢的一种温情。
梁洛施在17岁的时候就遇到最合适的彭浩翔和最好的杜汶泽,所以有了最好的[伊莎贝拉]。
而之后,就在流言蜚语中走过自己的20并且来到30。
生了三个儿子、赚了10几亿(或许更多?
)之后的出山之作,在老文艺女青年张艾嘉的带领下,中年文艺女青年刘若英的歌声(她的那首《念念》,值得一听)衬托下,拍一部很台湾的文艺片。
念念不忘,是否能“必有回响”?
正如一个命运多舛的孩子的一生,是不是能够在很多年以后,找到自己的亲人和归宿?
也正如当年红得发紫的陈志朋,如今只能在电影里几乎看不到正脸地打打酱油但是依然在圈子里坚持着?
其实巨蟹座的本领就是一辈子的碎碎念……
没想象的那么闷,但看的也很不开心,这是小众的心情,连我也不愿多花心思体谅。而且,亲情的缺失,真的可以用下一场亲情来弥补吗?以及我还是喜欢李心洁,但又不那么喜欢这个片子里面的她。而陈志朋终于跨出了突破的步伐。20150719
在幻想中和父母和解
现在有些文艺片这是越来越看不懂惹
《念念》就好似一部厚重的心灵之书,如若这仅是得见于文字的艺术,那么其是近乎完美的,家庭、乡愁、爱恋皆在这部有以浓厚文艺气息的台湾电影中既得以沉淀亦有之升华,令人念念难忘,但过于冗长,未得巧排的剧情架构,使该片亦仅能止戈于文字。
这片的第一个小时我是不想忍受的,做作莫名其妙神神叨叨,飘飘然很脱俗的样子,哦,要叫它魔幻现实主义。然后最后三十分钟,我发现它想讲的东西和它的镜头语言一样平淡。矫情一点呢就是若干年前《如梦》里那句“我们都会被失去的带走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在寻找 这失去了的生命。”
小张在育男和妈妈那场戏哭了 我看到周永翔自己在堤防对着空气打拳时抹泪了 这其实就是小张和我的状态吧 在离开的公车上听到小张和爸爸介绍这个电影 我嚎啕大哭了起来
画面很美,与自我童年的和解。缺点是匠气多了点。大早上的保利除了我就一对情侣,又是几乎包场,舒服。
不幸的家庭有一个乐观的母亲,即便一开始不被理解,但最终在潜移默化中护佑了两个子女的一生,家庭剧难拍,完成的不错
好难看啊,受不了。这电影为啥分数那么高啊。张孝全和梁洛施都是扶不起的阿斗。尤其是张孝全,一点魅力都没有,越看越萎。。。
看不下去啊~
进入状态太慢 都流行玩时间线了啊
卧槽 这么好的电影 六星推荐
五年半后二刷,情节基本全部忘光当新片看了。张姐要讲的故事很简单,无非是三个年轻人逐渐解开了自己与上一代人的郁结,走出阴影实现自我和解:梁洛施是怕重蹈母亲覆辙的不安,张孝全是父亲去世后丧失动力的无助,而柯宇纶是得不到父母认可的自卑。但她偶尔加入的魔幻元素以及恬静平和的电影气质对故事加成很大:连接现实与梦境的酒吧像是只存在于村上春树小说中的时空枢纽,而行走在街上又出现在酒吧中的无影男也是村上惯用的人物,张姐能写出这种超现实质感的段落有点超出想象。柯宇纶在梦境中与面摊的母亲相会以及结局与妹妹梁洛施在书店重逢拍得非常感人,张姐未必能激发出演员在演技上的高超发挥,但她对演员本身个性特质与气质磁场的捕捉非常精准,对应来设计角色往往是事半功倍(《梦醒时分》的巩俐以及《心动》的梁咏琪都可以佐证)。
所有生命的延续,就是故事的答案。我觉这个就是导演想表达的之一吧。
真的好无聊啊
哭惨了,这是鬼片吧?妹妹见到没有影子的人,哥哥见到死去的妈妈,男友见到死去的爸爸。。。
矫情,做作。
一直贯穿着母亲讲给育男与育美的“一个小美人鱼”的故事 最终 这个故事渐渐弥补了兄妹之间的距离 让他们再次遇见 不得不说 张艾嘉在这部电影中的所有处理温暖而深情 作为一部文艺片值得你慢慢体会 一部好的文艺片同样具有市场号召力 拍了四十多年的电影的张艾嘉 一直在坚守自己的理念 拍自己喜欢的电影
终归是太满。比小帅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