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90后在青春期的时候应该都只想活到30岁吧。
似乎一旦跨过二十几岁,就与青少年眼中的年轻划出了一条战壕。
那个时候的我真的觉得活到30岁,然后就可以去死了。
今年我刚好30,一切都很美好,虽然工作有压力,但是经济独立,咬咬牙也可以买自己特别想要的东西;熬夜不回家没人管;自己好像是老来俏,总之越来越会收拾自己了,拿出以前的照片一比,虽然觉得是嫩,但也真的很土。
可也会担忧起35岁,毕竟作为🌈,现在都还没找到对象,以后就更加难找了。
孤独终老的概率和前面提到的“老来俏率”同步直线上升。
35岁如果没找到,那只能多赚点钱,留着50岁以后养老了。
虽然不会有孩子让你操心,但将来真的倒血霉,失能住进养老样,荷包不厚一点,真怕护工扇自己耳光。
不得不去想,该不该、要不要、愿不愿意活到60、70、80岁。
乐观一些,健健康康的单身到老,可总有需求,有钱一点,或许还可以买春。
要是没钱,恐怕就要像今天基友群发的视频里那样,老头子办卡去健身房和肌肉小伙搭讪。
我调侃为“办最贵的卡,摸最大的胸。
”昨天,如果不是换台时看到片头两位大咖在海边嬉戏的画面,我压根不会停留。
粗略的查了一下剧情梗概,我决定看完这部影片,看一看这种老牛吃嫩草式的单相思该如何收场?
果然,结局流畅、体面、自然。
发乎于情,止乎于礼。
不管是18岁还是30岁对于未来的担忧,也许都是把爱欲和性欲或者其他精彩的人生体验和所谓的“年轻”两个字牢牢锁住了。
长辈教育我们什么年纪该做什么样的事,被我们断章取义了。
不一定在该读书的年纪好好学习,但却认定,过了某一个年纪,有情欲就变成了乱伦和羞耻。
提到这个,我不得不提一位公关大佬,刘希平。
G圈都叫他刘姥姥,这是因为,虽然他已经满头白发,但在他的社交媒体里却全是和各种鲜肉好身材帅哥的合照。
过去我也觉得他是刘姥姥,觉得他老不休,怪色的。
到了今天,我慢慢发现,虽然很多人骂他,但或许他是很多愿意活到50、60、70的gay最后想成为的样子,或者自然而然会成为的样子(当然得非常优秀)。
靠自己的个人魅力结识晚辈,能和他们玩到一起,他们愿意请教你的人生建议,有人难说还真的crush你,但你却能清醒的分辨何为情、何为礼。
这是多好的人生。
感谢这部电影,还有这个世界上很多很多的电影和书。
让我不用花一生的时间就可以看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不再像过去那么单纯狭隘。
虽然不能说憧憬我的70、80、90岁,但我可以宣读那句誓言:无论贫穷富贵、健康疾病、单身有伴,我愿意坦然地走向我100岁的人生。
住在海边小渔村的老姐妹俩,Ursulla( Judi Dench)和Janett(Maggie Smith)某天在海滩上救起了一位被潮水冲上岸的青年。
她们为他请医生,替他刮胡子,在他醒来之后,听着一口波兰腔的德语教他英文. 他说自己叫Andrea,Ursulla看着这个青年的目光越来越温柔,她骂自己愚蠢,一边却又请来村子里会拉小提琴的人来表演给他欢欣。
也就是这次,所有人发觉了这位波兰青年的小提琴天才。
Andrea记不起自己的过去,却记得他要到美国去,开展新生。
他对两位老妇充满感激,会摘野花回来一人一束的献上,会陪Ursulla去海边散步,把脑袋乖巧的靠在老人的膝盖上。
只是,Ursulla的眼神,分明不是长辈对小辈的疼爱。
她梦到年轻的自己与Andrea拥抱,在草地上欢笑。
下午茶时间,Andrea在园子里为两位老妇演奏令仆人也动容的小提琴。
身后是无际大海,琴声扬起,他的微笑让所有人迷醉。
两位老人悄悄为他去镇上定做西服,差不多用光了两人的共用帐户上的一点钱,里里外外从背心到领带购置一新。
Andrea穿着一身英式风格的西服蹦蹦跳跳下楼,出门,看得两位老人满心欢喜。
然而谁都知道这个故事通向哪里。
镇上来了位年轻貌美通晓德语的女画家Olga,老姐妹对她充满敌意。
Olga写信过来提出要将Andrea带向伦敦,去著名的剧院和音乐家麾下学习表演。
两位老人将此信丢进了火炉。
然而,Andrea终于还是亲自从Olga嘴中得知,他激动的跑回去大发一顿脾气。
Ursulla掩面哭泣而去。
当两人在户外相遇,只能互道没有什么分量的sorry。
Andrea终于还是跟着Olga不辞而别,去了伦敦。
晚餐桌上还放着等他回来的烤鸡。
从电话里得知消息后,Ursulla痛哭失声。
生活回复了从前的平静规律,却又似乎哪里多了些不同。
一日邮差送来伦敦的包裹,Andrea诚挚的道歉,告诉她们自己首场音乐会的日期,同时寄上了Olga画的他的素描。
Ursulla 沉静的将画挂上当初收治他的那个房间的墙壁,悄然关上了房门。
演出那天,全村的人都穿上正式的衣服到姐妹家中收听无线电。
远在伦敦的Andrea则穿着笔挺的燕尾服,雪白的领结,从舞台后光芒四射的走出来,对着台下微笑鞠躬,开始了演奏。
而Ursulla和Janett,华服盛装,手握手的端坐席下,看这位年轻人的演奏。
Ursulla泪眼婆娑的在音乐声中回忆起了那曾经的点滴。
演出当然是大获成功。
Andrea最后挥扬琴弓之后那一个至在必得的潇洒笑容,证明了这一切。
姐妹俩去后台向Andrea道贺,小提琴家非常惊喜她们的到来。
但欲言又止的片刻,新星小提琴家已被那些高雅的音乐圈中人围住,谈笑,互相介绍。
Ursulla与Janett平静的悄然转身离开,消失在了剧院大门后。
这是部温馨刻画着奇怪爱情的小品。
满头白发却依然会爱上年轻男人的老处女,只有Judi Dench才能把握好角色的分寸。
她总是强势的,她的所有角色,所以我相信她本人也是这样的强势,比如在Mrs. Henderson presents中那股“谁也不许抢我戏分”的霸王劲,所以她也可以在对镜梳白发时,任性的放纵自己不顾年龄的爱怜。
对于Judi Dench, 和她一个个流光异彩的角色,我总是敬畏多于喜欢。
或者可以说,她的霸王气和统治欲十足的出演令人难以接近。
Maggie Smith就不同。
她是那种让人满心满怀喜爱着的老太太,不愠不火恰到好处,精致而隽永,但表演带来的强烈冲击力却总在电影结束后长久的留在人们心中。
哪怕是高斯福庄园里那么一个爱慕虚荣冷酷无情的落魄老贵族,也能让人拍着手来喜欢赞叹。
所以这次的老姐姐,寡妇Janett要更为出彩。
床头摆着一战时阵亡的丈夫Peter的相框,妹妹的一腔情意,她都默默看在眼里。
是她勇敢的将海滩上的男人翻过身来检查,是她想到用积蓄的钱给Andrea做一身新衣,是她用德语努力的进行着沟通,是她将年轻女人的信果断扔进了火炉。
可是,面对妹妹无法抑制的感情,她默默的退到一旁,劝阻安慰开导都无用之后,她只能提供同样老去的肩膀供Ursulla绝望的痛哭一场。
Daniel 出演Andrea,实则是个很悲惨的决定。
在两位老戏骨之下,除了德国式明朗的美色,他几乎没有发挥空间。
传说专门为此片学习了小提亲,所以片中所有小提琴演奏的场面里,看到他面色总有些痛苦,大约总是真的。
然而,还是不能抗拒的,比如说是清脆的德语,比如日尔曼式干净的笑容,挺直的身体,比如波兰式空旷的沉默,天真的双眸。
原声的演奏,出自红色小提琴的演奏者,因此被各方高度赞扬。
自己也是先听了靠近一个月的小提琴原声才看到影像,确实很美。
跟故事一样悠扬淡泊。
所以,当你心爱的那个人,果真迟到了50年才出现在面前,怎么办?
怎样开始这个故事呢?
除了海浪还是海浪,呼啸着拍打礁石,潮退时心也像被洗刷了一样明净,这本是个平常的早晨,可意外落水昏在岸上的波兰青年Andrea进入了Janet的视界,也进入了Ursula的世界。
她们请人抬他回家,给他看病,供他吃喝,还为他花大手笔买衣服,偶然发现了他的音乐才能,望着Andrea,Ursula的眼睛清透地像泉水,微上扬的嘴角含着无数的赞美之词,鼓红的手掌藏着她愈发不可收拾的爱恋。
这本是再平常不过的剧情,多才多艺的小伙儿吸引无数年轻女孩的爱慕的眼光,可在这里Janet和Ursula都是年逾六十的老人,面对Andrea--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Ursula的情感总是穿着长辈的关爱的外套。
或许是我太爱深究潜台词,我认为姐妹俩的名字都有着深刻的意义,Ursula的涵义是“无畏的人”,Janet是“少女”,这部电影讲的就是这种无畏的爱,跨越年龄,跨越国界,无关反馈,无关结果。
Ursula和Janet住在一起,在这个没有男人住的房子里,当需要男性角色的时候Janet和女仆都会跳出来,也难怪Ursula会还有爱的渴望,她内心还是少女,还渴望有爱情,哪怕只是独角戏。
她是个无畏的人,作为对比,当Janet知道她喜欢Andrea的时候,她从一个常人的角度提醒Andrea是个男孩,这样的感情投入是没有结果的,Ursula点点头,她何尝不知,可她却按着她的心走,为他做很多他不知道意义的小事,每次跟他在一起她就非常快乐,每一个举动我都能会心一笑,因为那不陌生,清纯的爱可以一生存在,只要心是纯洁的,所有的举动都会那么可爱:她捡起Andrea刚剪落地的头发藏在身后,她在他的早餐盘里放上一朵小野花,她颤抖着手慢慢靠近靠在她腿上的Andrea金黄的头发,她半夜爬起来走进他的房间凝视,她藏起那个年轻女孩给Andrea的信,她在他面前像个做了错事的女孩,他不耐烦地一个眼神就能让Ursula羞地低着头打毛衣。
整个故事很简单,却很流畅,年轻人看会想到自己的老年,老年人看会想到自己年轻的时候,于是这种能够激荡人心几十年的感觉感动了无数女性,当然包括我。
我想我获得了勇气:等的勇气和敢爱的勇气。
曾看到一篇日志说“总会有个他在等你”,虽信却总是不够耐心,害怕错过,东张西望一场空。
可就算到了Ursula那个年龄,只要不丧失勇气,我一样也可以爱,所以就等等等等,最后再加上Ursula果断放弃的勇气,在前面是堵墙的时候转身离去,那段美好的情感,心动和心碎都留给自己。
让我想起了一句话,爱情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种族,却分你我。
一个人的爱情,总是掺点忧伤,即使你并不要求回报。
看完这部电影,多么希望中国也能拍这样的电影。
不过,我想非议应该很多:“年龄那么大了,还奢望着爱情,简直是可耻!
”不管一个女人年龄多大,她都有权利渴望爱情,也有权利张扬自我。
我们的文化里大都压抑了自我,多是迎合了大众的价值观。
故事很平淡,三言两语就可描述,一个被冲到海岸的男人,被一对姐妹救了,其中一位老太太喜欢上了那个男孩!
如果你爱的人,永远没有遇见,怎么办?
如果你爱的人,年老才初相遇,怎么办?
如果你爱的人,初相遇已结婚,又怎么办?
大概遗憾就是这么来的。
我们穿越不了时空,茫茫人海中,只能漫无目的的寻找和等待着……第一种,永远没有遇见。
永远没有那种怦然心动的感觉,从来没有擦过电光火石般的火花,也不曾有过辗转反侧的思念,痛彻心扉的悲恸,更谈不上那种吞心噬骨的疯狂。
第二种,年老才初相遇。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这个故事大概就是,我恨君生迟。
第三种,初相遇已结婚。
比较唯美的故事有“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
女画家很有魅力,即使内在粗鲁傲慢,但她能给安德鲁创造更多的价值,安德鲁选择了跟她走。
厄休拉心思单纯有趣,对安德鲁有救命之恩,可是不能继续给安德鲁价值,所以安德鲁离开了。
安德鲁的走带给厄休拉的伤害是巨大的。
最终厄休拉的释然,更是基于她对世事的洞察。
安德鲁会知恩图报吗?
影片结尾含蓄的给出了答案。
他并没有邀请老人来伦敦。
也没预料到能再次见面。
即使见了面,互相又能说什么?
Nothing不禁引起人联想,择偶的等价原则:一段关系持续下去,是基于双方价值的对等,绝不仅仅基于你对对方的付出和努力。
价值不对等,付出再多,也被抛诸脑后,就像安德鲁对厄休拉的态度。
人在垂暮之年才开始初恋是否太晚?
直到遇见那个人——在那一刻,娥秀拉才发现,她从内心,其实只是一个等待爱情到来的纯真少女。
那个被娥秀拉和珍妮特姐妹救起的天才小提琴家,是那么年轻,那么英俊,又那么富有才华……这一切都撩动了娥秀拉内心中从未被弹奏过的那根弦。
她对他的爱就那么萌芽了。
她是个垂垂老矣的妇人,而他,是风华正茂的青年。
他会把她当成自己的祖母,将年轻的头颅靠上她苍老却又温暖的膝盖……她犹豫着把手放上去抚摸……他觉得自己像她的孩子,而她凝望他的眼神,却越来越像一个年轻的恋人。
终于有一天,娥秀拉梦见了年轻的自己,与同样年轻的小提琴家在草地上追逐嬉戏。
爱情的花开了,虽然很晚,但依然芬芳。
她没有闯入他的梦,但他却搬进了她的心房。
影片的最终,我哭了。
看着那个有着少女般天真身影的老妪,在提琴家早已人去屋空的房间里踯躅流连,躺倒在他睡过的床上挨到天明……我突然觉得有些事情,确实很不公平。
姐姐珍妮特虽然也独身,可她经历过一段爱情。
妹妹娥秀拉的初恋,却发生在她的晚年。
只有在梦里,她才能同年少奔跑,与青春的他恋爱相依。
她放了他自由,让他用自己的琴声去更广大的世界为更多的人创造快乐和感动。
娥秀拉在小提琴家的首演结束后,坚强地对珍妮特说:“珍妮特,我们走吧。
”然后一双孤寂的身影,消失在繁华背后空荡的长廊中。
而在那个她们度过一生的海边,在那个她们救起他人青春和生命的海边……又出现了姐妹俩一如既往孤独而形影不离的身影。
娥秀拉,仍旧是个等爱的女孩,她的爱,就像无声的玫瑰绽放在沉默的心中。
“玫瑰在盛夏将会凋谢,我们的道路却还漫长;但有一朵玫瑰不在比卡第凋零,那朵玫瑰它开在我心上。
”
海鸥在飞翔,海在歌唱。
一天一天,太阳不知不觉又落山,她也渐渐老去了。
我不知道该怎样形容这个故事,有最真挚的感情打动了我。
似乎是无论年龄多少,而依然保有的一颗至纯至真的心。
我相信这个故事的存在,我相信年逾花甲的老太太可以爱上那么健康阳光的小伙子,只是因为她爱上了他,正如十八岁的她也会爱上他一样。
她的爱情来得太晚了,在他出现之前,她无忧无虑,一生中已经过去的六十年她都有姐姐的陪伴,未曾有人打动她温暖的心房,她的心那样完好的保有少女的天真。
是的,当她坐在床头自责自己愚蠢时,姐姐说她只是太天真了。
她是幸福的,甚至是最幸福的,当看见她在偷偷写英文小纸条,拣起男孩的头发珍藏起来的时候,你发觉她只是一个小女孩。
长长的白发,皱皱的面颊,依然挡不住迟来的青春,在她的脸上留下绯红的一瞬。
这是我看过Judi Dench演的第四部影片,她似乎总以与姐姐相依为伴的老小姐的形象出现,她的眼神常常流露出的是一种天真。
就好像她会把"tonight we will have chicken for supper" 说成 "Puppy dog for supper".这是一部画面感很好的影片,有很多让人过目难忘的场景。
当Andrea离开,Usula蜷缩着躺在Andrea曾经睡过的床上,月光洒下来,窗帘在微风的吹拂下伴她入眠;还有她在演奏会现场的那一段回忆,她想起自己与少年走在海边,少年拣起贝壳送给她;波光粼粼的海边,他们相依坐在岩石上,少年把头靠在她的腿上,而她害羞且迟疑的用手轻轻抚摸少年的头发。
她爱他,所以爱他的头发,在他剪发的时候目不转睛地凝望;在少年离去之后独自站在海边的瞭望台上,摊开手心,让海风带走那捋头发。
这一切很美,也是每一个恋爱中的女孩都会做的事情。
所以,我写这一篇,就算是送给那位六十年在海边等爱的女孩。
爱情来得太晚,但还是来了。
之后,才觉得悲伤,那是因为爱情来得时候带来太多甜蜜。
两位英国老戏骨的对戏,平淡的故事也回味无穷。
眺望海洋,摆弄花草,这就是两个老女孩的晚年生活。
突然有一天,一个小伙子闯进了她们的平静生活,这使她心潮澎湃,产生了一种可望不可即的爱。
理性上,她忍得住安分守己;感性上,她禁不住痴心妄想。
好在最后她明白了,退一步便是海阔天空。
无限无限无限的悲凉啊怨念。
你永远不会爱上我那被岁月摧残的模样,可我仍痴恋你年少稚嫩的容颜。
为什么光阴将我们隔得这样远,为什么岁月把我冲走得这么快。
按理说,两个年老色衰的女人,围着一个年轻男人发春,并不会引起什么美感。
但是这部电影却能将这样一个故事讲述得如此令人动容,实属不易。
这部电影改变了我狭隘的观点,我只能说,只要是爱,就是美的。
另外,强烈推荐里面的音乐,尤其是Fantasy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非常棒!
在导演的访谈里,导演提到其实原著小说里两姐妹的年龄是40多岁,可是能请到Judi Dench演出,年龄就不是问题了。
想想40多岁的姐妹俩爱上20岁的青年可能性是会大些,而且从故事的时间、剧情设置来说,40多岁是比较合理的。
故事设置在30年代末,二战即将爆发的时候,上一次战争带来的创伤还在。
虽然电影没有明确地交代,但我们可以从两姐妹收拾房间的那个情节里知道,姐姐Janet曾经结婚(从两人的谈话感觉,很可能他们结婚的时间不长,丈夫就上战场并牺牲了),而妹妹Ursula则从未尝过爱情的滋味。
姐妹俩大概出身于乡绅的家庭,在那样的地方,门当户对的年轻男子本就不多,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很多青年人,包括上层社会的贵族青年都走上疆场并葬身异域,更是使很多女性失去了寻找婚姻的机会。
所以,算起来,40多岁是一个合理的年龄,从一战到二战前夕,20年的时间,而两姐妹在一战期间如果是20多岁,就完全符合故事里的设定。
当然,70岁的Judi Dench和Maggie Smith在电影里表现得太好了,70岁的老人和20多岁的青年走在阳光明媚的海岸边,也非常的美。
Charles Dance自己也说,当他完成剧本以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找JD和MS这两位老朋友,而她俩没看剧本就同意出演。
导演本人经常在电影电视里演带点邪恶的老头,没想到导出来的作品是那么优美。
Daniel Brühl自己提到,他不知道为什么剧组选了他来演这个让姐妹俩意乱情迷的角色,他觉得Andrea应该是金发的、天使般的青年,大概他想到的是《魂断威尼斯》里的少年?
如果在德国演员里找,可能演《红男爵》的Matthias Schweighöfer就比较合适,他的金发和天使般的形象给他赢得了好些带有天使、宗教隐喻的角色,但这类形象虽然脱俗,但喜欢这类形象的人多偏文艺,《魂断威尼斯》的主人公就是gay作家。
年轻的女性大概会更喜欢man一点的男人,而那时候的DB,也许最对丈母娘的口味,非常年轻可爱乖巧的男孩。
不过看导演自己的日记,导演本来想找一个有young, dark and beautifully brooding face的年轻人,他也已经在一部波兰电影里找到了理想人选,一个波兰演员,但是因为他看到的电影已经是好几年前拍摄的了,他见到对方时,那演员已经成熟了不少,失去了对角色来说至关重要的innocence。
后来是制片推荐了DB,DB当然不缺innocence,这是他的一大特色,但是跟原来选定的理想人选相比,DB缺乏他那种带点阴柔、忧郁和神秘的年轻男人的魅力,DB太sweetly boyish了,所以有美国观众(完全可以理解美国观众的审美不大可能会欣赏这种类型)认为DB演的Andrea毫无吸引力。
再加上Andrea这个角色比较模糊,除了他是波兰人,从小学小提琴,要去美国之外,他的一切背景观众一无所知,而且作者也不打算明确显示他对两位女主角的感情,所以有人说这是一个love interest的角色倒是没错。
当然,另一个重要角色Olga同样也并不多立体,除了她是俄国人,哥哥是著名小提琴家,自己是画家之外,这个人物性格也并不鲜明。
不过这两个人都是外来者,就像导演信笔表现了康沃尔田野丰收的场景那样,康沃尔的人和景物被导演表现得相当好,生活在康沃尔的人们就显得生动多了,包括两姐妹家里的女仆和心怀嫉妒的医生。
花甲老妇人与小提琴天才美少年的一段萍水相逢,因缘际会,最后无疾而终的情愫。所以最后又回到了音乐超越一切,冲破一切隔阂,感动世人的主题了。说实话,电影中规中矩吧,不如原声配乐来的经典,配乐尤其是这首贯穿全片的小提琴主题曲配乐,可以说是大气婉转、缠绵悱恻,花滑浅田真央07-08赛季的短节目正是这首。
剧情确实有硬伤,意境当然是美的。如果能看到英文版就棒了
终于在医院看完这部电影!暮年爱上一个男人是什么感觉?我无从知晓。或许就是一个女孩爱上一个男孩的故事,和年龄无关。Judi Dench,非常对不起的告诉你:maggie smith才是终极大boss!
理解不了,这爱也来得太迟了。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迟了几十年的爱,像海边吹来的风,温柔,细腻,一拂而过。
道德边缘的忘年恋,温暖又揪心。结尾是风暴后的云淡风轻,lovely~~~Maggie和Judi两个老戏骨飙戏,好好看。
前一阵去出差时在飞机上看到了就很想看,但因为没来得及,就想着留着返程看,结果返程没电视,回家也没找到资源,昨天居然意外在中央六看到了。真的很好看!为什么大家都说片名很诡异呢?我觉得只有翻译成女孩才精确。满头白发时还能为小男孩怦然心动,偷偷藏起一绺头发再偷偷失恋,这是我的理想的七八十岁的生活哈哈哈。
演员阵容强大。70岁老头子爱上20岁少女司空见惯,大概还会赞扬他热情不减;为毛性别相个反就有争议呢?
3.5/真的是很绝的阵容, 被Maggie Smith和Judi Dench吸引,看完一看导演竟然是Charles Dense(好像还是他唯一/二作为导演的作品),男主是Daniel Bruhl,就连女配都是脸熟的Natasha。一个老年怀春的故事,Judi Dench和Maggie Smith撑起了这对老年姐妹因为一个年轻男孩关系开始改变的发展。Judi Dench冰封的心慢慢融化的感觉把握得非常到位。年轻女画家的出现把这个作品拉低了层次。它应该不仅仅是一个爱而不得的电影。
还是要趁着年轻多谈恋爱啊,尽管爱情可以跨越一切,可老房子真着了火,那份压抑多年的激情也会令自己苦不堪言、羞于启齿,更别提旁观者是无论善意还是恶意的揣测和解读。这部电影如果没有这个小伙子是个天才小提琴家的设置,那就更不好收场了,更让人觉得是个笑话了。
不可思议却又顺理成章的爱情,音乐真好听
音乐真好~
中译名很烂,有点毛骨悚然。丹尼尔·布鲁赫长一张小正太脸就必须常演被老女人喜欢上的可怜银么?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仰望星空(我指的是电影中出现的那道英国名菜。)脚踏实地。
导演竟然是泰温公爵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不明觉厉 2016.09
也许小说会比电影更有空间。电影还是表现得太局促了。
除去某些地方的做作,动人的温馨之作
时间是否夺走了我们爱的热情?